非物质设计的新面貌

非物质设计的新面貌

一、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丽[1](2014)在《非物质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工业化时代所出现的工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使得人们开始对于此前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物质设计的理念应运而生了。作为一个在当今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非物质设计的理念涉及到了诸多学科,成为一种集诸多内容于一身的边缘学科。景观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学科,也毫不例外。本文以景观设计为具体的落脚点,来分析非物质设计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以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从现实来看,在我国的景观设计中,非物质的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既有赖于非物质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有关。从当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看,其中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还比较多的。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对于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或隐或现的不利影响,对此我们是不容忽视的。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于非物质设计的内涵以及在景观设计中可能的应用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首先论述课题选择的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界定了非物质景观设计的内涵、外延、特征以及非物质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和目标,研究了基于不同景观的设计场所的非物质景观设计的技术、信息、意识等不同层面,提出了非物质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结合生活、情感表达的物质化、思维的非固定化、非物质的流动化、信息媒介的传播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物质借用化等设计方法,并对非物质景观设计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实现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目的和方法、技术路线等做出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非物质设计概述;第三章非物质景观中设计的层面研究;第四章非物质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王同旭,曲志丽[2](2012)在《非物质主义设计概念下的公共服务设计》文中提出20世纪初的现代设计,注重满足人的适用需求,后来的功能主义把这种需求推向了极致,造成了波及全球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这种需求逐渐转变为一种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即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有限需求。从"非物质主义设计"的角度,探讨公共服务设计实施的可能性,把人与环境、社会塑造成友好和谐的世界作为终极目标,让设计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

张敬[3](2012)在《非物质化设计趋势下包装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微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正把人们从物质社会引入非物质社会。与此同时,在以信息和服务为主要商业竞争力的非物质社会,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非物质化设计成为一种趋势。包装设计的作用和侧重点发生了转移,而传统意义上局限于点线面等物质形态语言的设计内容也将受到挑战。在非物质化设计趋势下,包装不仅仅代表了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代表了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文化价值的取向。非物质设计的服务化和情感化特征要求设计师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解诀包装精神功能。因此,包装设计的重心也从物质功能设计转向精神功能设计。作为导入情感体验设计思想的载体,如何设计出既符合包装基本功能,又能激发消费者情感体验的包装,成为现代包装设计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非物质设计的主要特征和设计原则的分析,以及对情感体验的理论阐述,总结了包装设计中的情感体验设计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情感与包装设计的图形、色彩、造型、材质、功能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了情感化包装设计的特征及价值。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探讨了情感体验的包装设计方法,总结归纳为感官刺激法、互动体验法、情景演绎法、扮演角色法、障碍转移法。对情感体验包装设计友法的探讨,有助于设计师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人的情感,缩短包装与消费者的距离,给消费者提供情感、精神的满足。同时,也为以后的包装设计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徐宁[4](2010)在《论信息时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非物质展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发展对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展示设计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使命就是更快更完善的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展示设计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同时又推动着展示设计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使设计由物质性向非物质性发展,无可避免的展示设计也由物质性向非物质性的方向发展。非物质展示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以展示设计的理念体系为主要依据,以非物质的理论指导为辅助,结合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使设计更完善,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新型设计方式。展示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促使其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也使其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发展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有计划、有目的、合乎逻辑的展示方式,它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设计手段。成功的展示设计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所以在研究非物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将能够充分表现非物质性的特点的技术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信息化展示设计的研究。本论文第一章讨论的是信息时代的非物质趋势与信息文化,引出信息时代的非物质主义现象,为第二章的展开做铺垫。第二章讨论非物质设计对展示设计的影响,发现非物质展示设计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点和存在所需的条件。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讨论的是非物质展示设计中的技术应用与表现方式;非物质展示设计的策划。第五章是对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六章简单的总结。

朱建春[5](2008)在《非物质社会背景下的设计新潮 ——基于非物质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因特网的迅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即非物质社会)。新技术的无所不在和随机应变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主导结构形式的主要特色。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激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进而波及到认知和哲学领域。在这个时代,许多学术领域都引发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关于未来的种种振奋人心的见解和惊人想法,展示出这个时代人类智慧的成熟理性和敏锐意识。在设计艺术领域,非物质设计思潮应运而生。它是指设计形态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的转变:即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设计向虚拟产品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非物质设计是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因为无论从设计的功能、存在方式、还是产品形式以及设计本质都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熟悉的实物化形态的设计。它不仅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甚至对自身的认知。我们不仅可以在虚拟化的世界中完成设计的创想与后期运行模式,更可以完全独立于物化形态的设计,制造虚拟化的产品。非物质设计思潮的产生,让我们在设计领域的研究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本文的主要内容: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介绍了非物质设计的现状,提出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非物质设计思潮前不久,与非物质设计思潮有着联系两大主流设计思潮;第二章介绍了非物质社会和非物质设计的一些概念;第三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详细叙述了非物质设计;第四章介绍了非物质设计在当代的多元化表现;第五章介绍了非物质设计与文化的联系;第六章介绍了非物质设计的前景,并提出了非物质设计对我国当代设计的一些启示。

王春伟[6](2007)在《武汉交通可持续设计提案研究 ——构建基于电动车运用的交通辅助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剧增,以小汽车为代表的个人交通工具逐步普及,给相对落后的城市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城市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出现了交通堵塞、污染严重、能源紧缺等多种问题。论文在200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城市环保型交通工具的设计教育研究的支撑下,在对武汉市交通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工业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相关理念,构想了基于电动车运用的租赁服务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进行了概述,论证了进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导入交通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理论,为下文的分析奠定基础。以武汉市为例子,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网络等手段深入分析武汉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找出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根据可持续设计和“非物质主义”的理念,结合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实际状况,构想基于电动车运用的租赁服务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对系统结构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介绍,并对系统下电动车的开发进行了构想;最后以东风电动车的开发项目的过程为例子,说明如何进行电动交通工具的开发,从而推动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余晓宝[7](2006)在《非物质社会中数字艺术设计的新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非物质化的浪潮,并使数字艺术设计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为设计内容的艺术化、设计形式的虚拟化、设计过程的无纸化以及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邸志国[8](2003)在《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文中认为在叙述"非物质主义"、"非物质社会"、"非物质主义设计"等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主义"对设计的主体、客体及设计理念、设计流程产生的巨大影响,提出了一些对非物质主义的思考。

二、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非物质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物质设计概述
    2.1 非物质设计概念界定
        2.1.1 概念的综述
        2.1.2 概念的界定
    2.2 非物质设计的特征及其价值
    2.3 非物质设计理念流变
    2.4 非物质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2.4.1 技术因素
        2.4.2 环境因素
        2.4.3 设计因素
    2.5 非物质设计的目标
        2.5.1 设计与“造物”
        2.5.2 设计与环境
        2.5.3 设计与文化
第三章 非物质景观设计层面研究
    3.1 技术层面——人工材料
        3.1.1 传统技术元素
        3.1.2 现代技术元素
    3.2 设计深度层面——设计元素
        3.2.1 物理环境元素
        3.2.2 信息时代的设计元素
        3.2.2.1 iMac 的启示——艺术、功能与服务的融合
        3.2.2.2 玻璃世界的虚拟空间的非物质化
    3.3 文化层面——情感
        3.3.1 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设计
        3.3.2 非物质文化的设计与景观呈现
    3.4 意义元素——意境流层面
        3.4.1 概念界定
        3.4.2 景观设计的意境流构建
第四章 非物质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
    4.1 非物质景观设计特点
    4.2 非物质设计的设计方法更注重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4.2.1 思维的非固定化
        4.2.2 设计与生活的融合
        4.2.3 情感表达的物质化
    4.3 城市文化传播的非物质化
    4.4 旅游景观中的非物质设计的流动化
    4.5 非物质设计的案例分析
        4.5.1 “彼得沃克的镜墙花园”案例分析
        4.5.2 “美国德州透明立方棱镜”案例分析
        4.5.3 “光之颂”案例分析
        4.5.4 “彼得·拉茨花园”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品册

(2)非物质主义设计概念下的公共服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工业时代的非物质主义设计
二、基于非物质主义的公共服务设计

(3)非物质化设计趋势下包装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非物质化设计概述
    2.1 非物质概念
    2.2 非物质化设计概述
        2.2.1 非物质化设计产生的背景
        2.2.2 非物质化设计特征
    2.3 非物质化设计趋势下包装情感体验设计的研究意义
第3章 情感体验的概述
    3.1 情感体验的涵义
    3.2 情感体验的要素
        3.2.1 感觉
        3.2.2 心情
        3.2.3 情绪
    3.3 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
        3.3.1 本能层次的情感体验
        3.3.2 行为层次的情感体验
        3.3.3 反思层次的情感体验
    3.4 情感体验的特点
        3.4.1 功利性、目的性
        3.4.2 综合性、交互性
        3.4.3 多层次性
        3.4.4 多样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感化包装设计
    4.1 情感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4.1.1 情感与包装图形
        4.1.2 情感与包装色彩
        4.1.3 情感与包装造型
        4.1.4 情感与包装材料
        4.1.5 情感与包装功能
    4.2 情感化包装设计的特征
        4.2.1 娱乐性
        4.2.2 新奇性
        4.2.3 参与性
        4.2.4 主题性
第5章 情感化包装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
    5.1 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5.1.1 视觉的新鲜感
        5.1.2 创造的愉快感
        5.1.3 自我情感实现
    5.2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及行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情感体验的包装设计表现方法
    6.1 感官刺激法
        6.1.1 形色刺激
        6.1.2 恐怖刺激
        6.1.3 悲情刺激
        6.1.4 联觉
    6.2 互动体验法
        6.2.1 参与选择
        6.2.2 参与组装
    6.3 情景演绎法
    6.4 扮演角色
        6.4.1 同构手法
        6.4.2 象征手法
    6.5 障碍转移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设计实践案例
    7.1 设计方案背景
    7.2 设计方案解析
        7.2.1 提取关键词
        7.2.2 提取设计元素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论信息时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非物质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信息时代的非物质趋势与信息文化
    1.1 信息时代的非物质趋势
        1.1.1 非物质主义
    1.2 信息时代的文化现象
        1.2.1 设计与艺术创作
        1.2.2 工作、娱乐和生活
        1.2.3 智能建筑和智能环境
        1.2.4 军事信息化
第2章 非物质设计对展示设计的影响
    2.1 非物质设计兴起
        2.1.1 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必然产物
    2.2 展示设计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位移
        2.2.1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定义
        2.2.2 展示设计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
        2.2.3 展示设计位移的社会因素
        2.2.4 展示设计位移的心理因素
        2.2.5 位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规律
    2.3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形式和特点
        2.3.1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形式
        2.3.2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特点
    2.4 非物质展示设计所需条件
        2.4.1 展品的资料
        2.4.2 展示所需的设备
        2.4.3 参观者
第3章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技术基础和表达
    3.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3.1.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点
        3.1.2 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展示设计各个环节的影响
    3.2 人机交互技术的渗透
        3.2.1 人机交互设备
        3.2.2 人机界面设计技术与工具
        3.2.3 人机之间的任务分配
    3.3 数码多媒体技术
        3.3.1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3.3.2 非物质展示对多媒体应用的要求
        3.3.3 多媒体在非物质展示设计中应用前景
        3.3.4 多媒体技术在非物质展示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4 虚拟现实技术
        3.4.1 关于虚拟现实的解释
        3.4.2 虚拟现实的主要技术特征和感知特征
        3.4.3 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的主要组成
    3.5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技术表达方式
        3.5.1 照片真实感的渲染
        3.5.2 数字动画技术的表达
第4章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策划
    4.1 针对非物质展示设计主题,进行前期准备
    4.2 针对方案进行创意和设计
        4.2.1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创意设计
        4.2.2 非物质展示设计基于模型的设计
        4.2.3 非物质展示设计依靠影像的设计
    4.3 市场推广
第5章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5.1 非物质展示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5.1.1 绿色设计
        5.1.2 仿生设计
        5.1.3 品牌化设计
        5.1.4 国际化设计
        5.1.5 多媒体设计
        5.1.6 虚拟现实设计
    5.2 非物质展示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非物质社会背景下的设计新潮 ——基于非物质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背景
        0.1.1 社会背景
        0.1.2 技术背景
        0.1.3 消费背景
    0.2 研究的意义
    0.3 创新点
    0.4 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非物质设计前期的两大主流设计
    1.1 现代主义设计
        1.1.1 现代主义设计起源
        1.1.2 现代主义设计与包豪斯
        1.1.3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体现
    1.2 后现代主义设计
        1.2.1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1.2.2 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1.2.3 后现代设计和“孟菲斯”
        1.2.4 后现代设计特点
        1.2.5 理解后现代
    1.3 小结
第二章非物质社会与非物质设计的概述
    2.1 非物质社会概述
        2.1.1 非物质社会概念
        2.1.2 非物质社会时代的设计思想转型
    2.2 非物质设计概述
        2.2.1 非物质的概念
        2.2.2 非物质设计理论的发展、演变
        2.2.3 关于非物质设计深层价值的认识
第三章 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透视非物质设计
    3.1 从微观角度透视非物质设计
        3.1.1 非物质设计过程中的各要素分析
        3.1.2 非物质设计中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分析
    3.2 从宏观的角度透视非物质设计
        3.2.1 正确认识非物质主义设计观
        3.2.2 非物质设计的层次分析
        3.2.3 非物质设计特征
        3.2.4 非物质设计的优越性及其弊端
    3.3 小结
第四章 非物质设计在当代的多元化表现
    4.1 人机界面设计
        4.1.1 设计界面的分析
        4.1.2 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4.2 虚拟现实设计
    4.3 人性化设计
    4.4 高新技术和革新设计
    4.5 重视民族文化设计
    4.6 小结
第五章 非物质设计与文化的联系
    5.1 设计的非物质性与文化
        5.1.1 文化和非物质性具有一致性
        5.1.2 文化形成非物质需求补偿和满足系统
    5.2 设计追随文化
        5.2.1 设计追随文化是非物质设计的基本原则
        5.2.2 设计追随文化也是理解非物质文化的方法
第六章 非物质设计前景及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6.1 非物质设计发展前景
        6.1.1 非物质设计自身的生命力
        6.1.2 非物质设计的发展前景
    6.2 非物质设计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6.2.1 非物质设计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和应注意问题
        6.2.2 非物质设计有助于我国民族文化振兴
        6.2.3 积极应用非物质设计理论进行设计
        6.2.4 积极把传统文化融入我国当代设计
    6.3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成果清单

(6)武汉交通可持续设计提案研究 ——构建基于电动车运用的交通辅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分析
    1.3 研究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电动车发展概述
    2.1 电动车发展现状
    2.2 电动车发展存在问题
    2.3 电动车的发展前景
    2.4 小结
3 城市交通与可持续设计相关基础理论
    3.1 城市交通相关概念
    3.2 工业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相关理论
    3.3 城市交通可持续理论体系
4 武汉交通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
    4.1 武汉城市特点与发展趋势
    4.2 武汉交通现状
    4.3 武汉市交通发展规划
    4.4 武汉交通特点分析
    4.5 武汉现有交通方式分析
    4.6 城市交通的症结
5 基于电动车运用的交通辅助系统的构想
    5.1 电动车租赁服务系统
    5.2 电动车租赁服务系统的理论内涵
    5.3 电动车租赁服务系统的可行性
    5.4 电动车租赁服务系统可持续特征分析
    5.5 对租赁系统下的电动车的设计构想
    5.6 电动车交通辅助系统的优点分析
6 环保型电动车的开发案例
    6.1 设计方案展示
    6.2 产品特点分析
    6.3 结论
    6.4 项目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感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关于武汉市交通环境现状的调查问卷

(7)非物质社会中数字艺术设计的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内容的艺术化
二、设计形式的虚拟化
三、设计过程的无纸化
四、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8)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物质主义”和“非物质社会”
    1.1 非物质主义
    1.2 非物质社会
2 非物质主义设计
    2.1 设计理念
    2.2 设计对象
    2.3 设计工具、过程
    2.4 设计者

四、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物质景观设计研究[D]. 张世丽.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4)
  • [2]非物质主义设计概念下的公共服务设计[J]. 王同旭,曲志丽. 理论观察, 2012(02)
  • [3]非物质化设计趋势下包装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 张敬.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4]论信息时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非物质展示设计研究[D]. 徐宁.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5]非物质社会背景下的设计新潮 ——基于非物质设计的研究[D]. 朱建春. 江南大学, 2008(04)
  • [6]武汉交通可持续设计提案研究 ——构建基于电动车运用的交通辅助系统[D]. 王春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非物质社会中数字艺术设计的新趋势[J]. 余晓宝. 装饰, 2006(07)
  • [8]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J]. 邸志国.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06)

标签:;  

非物质设计的新面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