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体内跨心室壁心肌复极异质性的实验研究

犬体内跨心室壁心肌复极异质性的实验研究

一、犬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书妹[1](2016)在《兔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心肌肥厚是正常心肌细胞对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常与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因此,心肌肥厚成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心电生理机制的研究将为心肌肥厚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的心电生理研究发现,正常心脏,心室壁内中外三层心肌细胞间及左右室心肌细胞间,心电生理特性不同,尤其是复极特性存在差异,造成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使其存在一定的跨室壁及室间复极离散度。而心肌肥厚等病理情况可引起心室壁离子通道的重构,使室壁三层心肌细胞及左右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不均一性延长,跨室壁及室间复极离散度增大,促发折返性心律失常甚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而危及患者生命。文献报道,缓慢型延迟整流钾电流(slowly activating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IKs)为复极期外向电流,其密度的减小意味着复极期外向电流减少,导致复极时间延长。现阶段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对IKs通道在肥厚心肌中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仍存在争议。Akar等学者利用犬制作心肌肥厚模型,显示IKs通道KCNQ1基因和KCNE1基因在m 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变化。在快速心室起搏致大鼠左心室肥厚模型中,发现KCNQ1基因在m 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调节KCNQ1蛋白的KCNE1基因在m RNA水平的表达却升高。因此,有待对IKs通道在肥厚心室中表达变化进一步研究。目的揭示IKs通道KCNQ1和KCNE1基因m RNA在心室壁内外层心肌细胞间及左右室心肌细胞间区域表达的差异,探讨IKs通道在兔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中的作用。方法5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25只。实验组,行肾上腹主动脉次全结扎,使腹主动脉缩窄约50%60%,对照组除不做丝线结扎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另外于术后8周处死实验动物,称取左心室质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并行心肌组织HE染色。应用RT-q PCR技术检测IKs通道α亚单位KCNQ1基因和β亚单位KCNE1基因在m RNA水平的表达。结果1.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比较:(1)术后8周,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下壁及胸前各导联QRS波振幅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8周,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QRS波时间及QTc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心室质量指数的比较:术后8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兔体重较轻,但两组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3.心肌组织病理染色比较:对照组兔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大小正常,细胞外间质无明显增生;实验组兔心肌细胞增生肥大,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间隙变宽,出现部分肌细胞的溶解和断裂,亦可见空泡、脂肪变性及细胞外间质的明显增生。4.IKs通道在左右心室内外膜心肌组织m RNA水平表达的比较:(1)对照组IKs通道KCNQ1基因在左右心室内外膜m RNA水平的表达:对照组IKs通道α亚单位基因KCNQ1表达量左心室外膜(left ventricular epicardium,L-Epi)为左心室内膜(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L-Endo)的2.1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CNQ1基因表达量右心室外膜(right ventricular epicardium,R-Epi)为右心室内膜(righ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R-Endo)的1.5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CNQ1基因表达量R-Epi、R-Endo明显高于L-Epi、L-End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IKs通道KCNE1基因在左右心室内外膜m RNA水平的表达:对照组IKs通道β亚单位基因KCNE1表达量L-Epi为L-Endo的1.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CNE1基因表达量R-Epi为R-Endo的1.9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CNE1基因表达量R-Epi、R-Endo明显高于L-Epi、L-End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IKs通道KCNQ1基因在左心室内外膜m RNA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KCNQ1基因在L-Epi的表达减少3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CNQ1基因在L-Endo的表达减少2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和对照组IKs通道KCNE1基因在左心室内外膜m RNA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KCNE1基因在L-Epi的表达减少4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KCNE1基因在L-Endo的表达减少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侧腹入路肾上腹主动脉次全结扎法制作压力超负荷性左心室肥厚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2.IKs可能是引起心室区域异质性的离子基础,使正常心脏内外膜及左右心室心肌细胞间存在一定的跨室壁及室间复极离散度。3.IKs通道减少使复极时限延长,其不均一性减小可能是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的原因。

傅义程[2](2013)在《别隐品碱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研究发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外膜(epicardium, Epi)、中膜(midmyocardium, M)、内膜(endocardium, Endo)心肌细胞的跨室壁复极异质性明显增大。三层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导致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 TDR)增大被认为是导致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别隐品碱(allocryptoineALL)具有与许多抗心律失常中药成分相似的异喹啉结构,并具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然而其抗心律失常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本课题着重探讨别隐品碱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TDR的作用及其离子机制。通过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记录技术了解家兔在体TDR改变;制备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其TDR改变、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别隐品碱的保护作用;最后,通过膜片钳技术,观察别隐品碱对三种重要复极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to)、缓慢延迟整流钾电流(slow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 IKs)和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currents ICa,L)的影响,以期从整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面全面了解别隐品碱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方法:1.选择12只健康家兔,通过用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在体心肌正常及减慢心室率状态下的Epi、M及Endo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onophasic actionpotential duration MAPD)和TDR变化。2.选48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4组,单纯心肌缺血组(n=12)和用别隐品碱治疗组(n=12)、再灌注组(n=12)和用别隐品碱治疗组(n=12)。用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开胸兔在体心肌正常、急性缺血、再灌注状态和用药后Epi、M及Endo心肌MAPD的变化、TDR改变及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观察别隐品碱对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3.采用利用二步酶解法分别获得正常兔Epi、M及Endo单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三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并计算TDR。观察别隐品碱干预后三层心肌细胞Ito、IKs和ICa,L电流的门控动力学变化。结果:1.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并将刺激基础周长减慢后,正常Epi、M及Endo的MAPD呈逆频率依赖性延长,以M细胞MAPD延长最为显着。2.急性缺血时,三层心肌MAPD均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明显缩短。M细胞的MAPD缩短较Epi和Endo小,TDR明显增加。恢复再灌注后,Epi、M和Endo心肌MAP振幅和时程有所恢复,但MAPD和TDR与缺血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另外,出现了EAD、DAD和VT/VF等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应用别隐品碱后,三层心肌MAPD较前增加,TDR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3.应用别隐品碱后,Endo、Epi细胞的APD延长较M细胞明显;三层心肌细胞的IKs和Ito均减少,其中对M细胞的Ito作用大于对Endo、Epi的作用,而对Endo、Epi的IKs作用大于对M细胞的作用,对于Endo、M、Epi的ICa,L阻滞作用相似。4.门控动力学分析表明,别隐品碱对IKs、 Ito和ICa,L抑制作用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别隐品碱使Endo、Epi的IKs灭活时间常数降低,对M细胞无影响;M细胞Ito通道激活减少,失活增加,关闭态失活速率增加;三层心肌ICa,L激活和失活动力学和窗电流均未受药物影响。提示别隐品碱通过减少外向和内向电流使心肌细胞复极加快,缩短APD时程,降低了TDR,避免了EAD和DAD等心律失常的产生。结论:1.健康家兔三层心肌APD存在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和逆频率依赖性,以中层M细胞的APD延长最为显着,构成了TDR基础。2.当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家兔TDR进一步增大,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3.别隐品碱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不仅能抑制三层心肌TDR增加,而且能防止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4.别隐品碱对三层心肌细胞主要复极电流IKs、Ito、和ICa,L均有抑制作用,且对三层心肌复极电流抑制程度各异。其中对M细胞的Ito电流和Epi、Endo细胞的IKs的抑制效应显着,抑制三层心肌ICa,L的同时对ICa,L的窗电流亦无影响,从根本上降低了TDR,可能是别隐品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离子机制。

钟江华[3](2013)在《Cx43重构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LVH)已经成为与心源性猝死(SCD)相关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导致LVH病人发生SCD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但是,目前对于其易发MVA的生理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这为临床治疗LVH患者的MVA带来极大的困难。研究这些机制可以为临床循证医学结论提供理论支持,对临床选择一线降压药物、确定用药时间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为研究再灌注患者MVA的治疗药物提供有效靶点。最终,对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减少SCD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对左心室中层心肌细胞认识的深入,人们提出了跨室壁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的概念。从解剖上来看,心脏左心室心肌在横断面上除了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外,还存在一层具有独特电生理特性的中层心肌细胞,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与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相比,在慢频率稳定的电刺激时,中层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尤其是复极时程明显延长,这种差别会导致左心室心肌在横断面上存在复极的异质性,即复极离散,中层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使左心室心肌有诱发早期后除极(EAD)、延迟后除极(DAD)和触发活动的电生理基础,而三层心肌间复极的不均一性则使左心室心肌容易在心室壁横断面内折返形成MVA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在解剖上,中层心肌与心外膜下心肌及心内膜下心肌之间的交界面处存在心肌结构的差异性,使三层心肌之间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速度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别,这为左心室心肌壁内心电折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不但单相动作电位的时程有差别,对各种刺激因素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肌再灌注等的反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三层心肌细胞对这些病理生理刺激因素的不同反应会增大心肌横断面上有效不应期的离散,增加跨室壁复极的离散度,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左心室心肌壁内的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由此可见,左心室心肌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可能是高血压并LVH是发生MVA和SCD的主要电生理机制之一。导致中层心肌细胞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加的蛋白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经证实,缝隙连接蛋白(Cx)是参与MVA发生的主要蛋白分子,左心室心肌细胞主要表达Cx43表型,它是心室肌细胞间重要的蛋白质分子,是介导心室肌细胞间电流传导的主要导体。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通道通过调控心肌细胞间的离子交换来促进心肌电偶联,达到调节心肌细胞间同步收缩的机械偶联作用。在一些病理生理条件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与GJ特别是Cx43的重构相关。先前的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肌的Cx43会异常排列,从而导致心肌细胞间的心电传导不均一,这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解剖学基础。左心室心肌Cx43含量的减少会引起细胞间心电偶联传导能力的下降,进而使心肌内心电的传导特性发生改变,心电传导延迟,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的离散度增加,左心室心肌组织的各向传导异性更加不均一。严重冠状动脉疾病伴左心功能减退患者的左心室心肌活检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Cx43的减少相关联。在心力衰竭病人中的研究也证实,室性心律失常与Cx43的表达有关,Cx43下调会使心肌细胞间失偶联,导致患者出现动作电位时程的不均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对于跨室壁Cx蛋白分布是否存在异质性的认识还较少,对跨室壁复极的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也未将Cx作为研究的中心环节。可以推测,中层心肌细胞Cx43表达的异质性是跨室壁复极不均一的解剖基础,在病理生理因素刺激下,这种Cx43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使跨室壁的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复极的离散度增大,这可能是高血压LVH易发MVA的蛋白分子基础。另外,血管紧张素II (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关键成分,既往的研究已经说明它广泛参与了高血压、LVH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还认识到,AngⅡ能够影响左心室心肌的各项电生理指标而参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传统的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却通过抑制循环和局部心肌组织的AngⅡ的作用,进而改善一些病理状态下中层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减轻跨室壁复极的离散程度,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来的研究表明,AngⅡ还可以减少Cx43的数量,减慢心肌细胞间心电的传导,提示AngⅡ参与影响了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重构而导致心电生理的异常,这可能是AngⅡ促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蛋白分子机制。此外,临床研究已经表明,严重的低血钾可以诱发或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病理条件下这种作用更为显着。许多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并LVH、心力衰竭等本身容易发生致死性的室性心律失常,且因为加强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而经常会使用利尿剂,临床利尿剂的使用中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低血钾。故研究低血钾对左心室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和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和蛋白机制,对临床防治器质性心脏病的猝死有重要意义。我们的课题主要内容包括:目的①观察AngⅡ和低钾灌流对正常家兔左心室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和Cx43表达异质性的影响,探讨AngⅡ和低钾促发MVA的电生理和蛋白分子机制。②观察高血压LVH家兔模型跨室壁复极离散和Cx43表达异质性的变化,以及喂服厄贝沙坦、胺碘酮对这些变化的影响,探讨LVH导致的MVA的治疗手段及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实验一:将实验家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AngⅡ灌流组(10只)和低钾灌流组(10只),实验中正常对照组离体心脏给予单纯改良台氏液灌流,AngⅡ灌流组给予含1μM AngⅡ的正常台氏液灌流,低钾灌流组则在给予低钾台式液灌流。实验二:将40只家兔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10只)、LVH实验组(10只)、厄贝沙坦治疗组(10只)和胺碘酮治疗组(10只)。LVH实验组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LVH模型,假手术对照组除不行腹主动脉缩窄外,其它同腹主动脉缩窄组。手术后均继续喂养8周,然后进行实验。厄贝沙坦治疗组(10只)也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LVH模型,手术后除普通喂养外还给予经口喂服厄贝沙坦片,每次10mg/kg,每天1次,连续8周,然后进行实验。胺碘酮治疗组(10只)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LVH模型,手术后除普通喂养外还给予经口喂服盐酸胺碘酮片,每次50mg/kg,每天1次,连续4周,继续喂养4周后进行实验。2.所有家兔麻醉后开胸、剪开心包,暴露心脏的左前壁游离壁,将起搏电极在心脏搏动最强处刺入。用心脏诊疗仪通过起搏电极刺激心脏,从1V的强度开始,每次递增1V,以引起心室颤动的最低强度为室颤阈值。3.将所有实验家兔心脏剪下并放入4℃台氏液中停搏,修剪心脏后主动脉插管给予Langendorff灌流。4.通过简易电极连接于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记录左心室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然后剪毁窦房结,用心电生理刺激仪从右心室壁固定起搏心脏。正常对照组在正常台式液灌流20分钟后同步记录稳定的三层心肌组织单相动作电位并计算各项电生理参数,AngⅡ灌流组给予含浓度为1μM AngⅡ的台式液灌流20分钟后记录,低钾灌流组则在给予低钾台式液灌流20分钟后同步记录。LVH实验组、厄贝沙坦治疗组和胺碘酮治疗组均在正常台式液灌流20分钟后同步记录稳定的三层心肌组织单相动作电位并计算各项电生理参数。4.通过快速冰冻切片方法,从心外膜表面向心内膜方向以每片20μm的厚度连续切片10次,所切取组织为左心室心外膜下心肌,以同样的方法,从心内膜表面向心外膜方向以每片20μm的厚度连续切片10次为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取距心外膜表面3mm的心肌组织为中层心肌组织,也以每片20μm的厚度连续切片10次。5.提取组织蛋白后根据样品浓度上样,进行凝胶电泳后转PVDF膜,封闭2h后滴加Cx43单克隆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二抗并室温孵育2h,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显色后曝光显影于X线胶片上。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获取蛋白质信号条带图像后,测定目的蛋白Cx43和内参蛋白GAPDH的光密度值,计算两者的比值作为Cx4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AngⅡ灌流组电生理参数及Cx43蛋白表达结果比较(1).AngⅡ灌流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VFT显着降低,从13.40V降至8.30V(P<0.001),表明AngⅡ灌流后左心室心肌更加容易诱发心室颤动。AngⅡ灌流组三层心肌APD90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均<0.01)。AngⅡ灌流组△APD90为34.70±9.68ms,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的23.7±5.67ms(P<0.01), TDR也从36.10ms增加至49.30ms(P<0.05),说明AngⅡ灌流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显着。(2).AngⅡ灌流组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31±0.06、0.45±0.04、0.49±0.0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下降(P均<0.05),但心内膜下心肌与中层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差值(△Cx43)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表明AngⅡ灌流增大了正常家兔左心室心肌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的异质性。2、低钾灌流组电生理参数及Cx43蛋白表达结果比较(1).正常对照组与低钾灌流组对比,VFT分别为13.4V和7.0V(P<0.01),表明低钾灌流降低了左心室心肌的VF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钾灌流组左心室的三层心肌APD90均显着延长(P均<0.001)。低钾灌流组△APD90增加到38.10±10.29ms (P<0.01), TDR (52.90ms)也较正常对照组(36.10ms)显着增加(P<0.05),显示低钾使左心室跨室壁的复极离散度进一步扩大。(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钾灌流组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22±0.04、0.36±0.06、0.40±0.06,均有显着降低(P<0.01),但以中层心肌组织的Cx43蛋白表达降低更为显着,△Cx43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表明低钾也进一步扩大正常家兔左心室心肌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的不均一。3、高血压左室肥厚组电生理参数及Cx43蛋白表达结果(1).LVH实验组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心重/体重指数和左心室重量均增加,左室游离壁显着增厚,LVH实验组所有心脏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见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符合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病理表现。以上变化均支持LVH实验组左室肥厚家兔模型的成功建立。(2).假手术对照组的VFT为12.20±1.75V,而LVH实验组为7.50±±1.58V,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LVH实验组较假手术对照组容易诱发心室颤动。LVH实验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的中层心肌APD90均较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延长(P值均<0.01),LVH实验组AAPD90和TDR分别为32.40±±9.67ms和48.90±11.65ms,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为24.30±5.68ms和36.40±7.40ms,LVH实验组的△APD90和TDR均显着大于假手术对照组(P分别<0.05和<0.01),表明LVH实验组中层心肌APD90的延长较心外膜下和心内膜下心肌更为显着,与心外膜、心内膜APD9o的差异大于假手术对照组,所以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更为显着。(3).假手术对照组和LVH实验组的中层心肌Cx43蛋白表达均显着弱于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P分别<0.01和<0.001),两组家兔均存在左心室跨室壁的Cx43表达异质性。但是,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LVH实验组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有显着下降,但以中层心肌的下降更为显着,△Cx43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1),LVH实验组家兔左心室跨室壁的Cx43表达异质性较假手术组显着。4、厄贝沙坦治疗组电生理参数及Cx43蛋白表达结果比较(1).厄贝沙坦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心重/体重指数和左心室壁厚度与LVH实验组对比显着下降(P<0.001),说明厄贝沙坦能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家兔的平均动脉压、心重/体重指数,减少左室壁厚度,改善LVH的心室重构。(2).厄贝沙坦治疗组的VFT显着高于LVH实验组(P<0.01),说明厄贝沙坦能使LVH室颤阈值提高,减少室颤的发生。厄贝沙坦治疗组的TDR、三层心肌APD90较LVH组显着减小(P分别<0.05和<0.01)。LVH实验组△APD90大于厄贝沙坦治疗组(P<0.01),说明厄贝沙坦在缩短LVH三层心肌APD90时,以缩短中层心肌APD90更为显着,使三层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减小。(3).与LVH实验组比较,厄贝沙坦治疗组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均有显着增加(P分别<0.05和<0.001),但以中层心肌的增加更为显着,△Cx43缩小(P<0.01),说明厄贝沙坦具有降低LVH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不均一性的作用。5、胺碘酮治疗组电生理参数及Cx43蛋白表达结果比较(1).平均动脉压、心重/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和左室壁厚度在LVH实验组和胺碘酮治疗组间无差别(P>0.05),说明口服胺碘酮对左室肥厚的血压和心室结构无显着影响。(2).与LVH实验组比较,胺碘酮治疗组的VFT显着升高(P<0.01),表明胺碘酮提高LVH的室颤阈值,能够减少室颤的发生。虽然胺碘酮治疗组三层心肌的APD90均较LVH实验组显着延长(P<0.001),但是胺碘酮治疗组的TDR和AAPD90要显着小于LVH实验组(P分别<0.05和<0.01),表明胺碘酮延长中层心肌APD90的作用小于延长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从而缩小了三层心肌之间的复极不均一性。(3).胺碘酮治疗组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较LVH实验组有显着增加(P分别<0.05和<0.001),但以中层心肌的增加更为显着,从而导致△Cx43缩小(P<0.01),进一步说明胺碘酮也能缩小LVH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异质性。结论1. AngⅡ灌流使左心室心肌更加容易诱发心室颤动,这与AngⅡ能够明显延长左心室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复极不均一性更为显着有关。2. AngⅡ增大了正常家兔左心室心肌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的异质性,这是其导致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的蛋白基础。3.低钾灌流也显着降低了左心室心肌的室颤阈值,使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均明显延长,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加。4.低钾灌流还使左心室三层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但以中层心肌组织的Cx43蛋白表达降低更为明显,进一步扩大正常家兔左心室心肌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的不均一。5.高血压LVH时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均延长,但以中层心肌延长更为明显,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更为显着,容易诱发心室颤动。6.LVH左心室跨室壁的Cx43表达异质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这是其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的原因。7.厄贝沙坦能降低LVH家兔的平均动脉压、心重/体重指数,减少左室壁厚度,改善LVH的心室重构。8.厄贝沙坦能够缩短LVH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但以中层心肌的缩短更为明显,使三层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减小,室颤阈值提高。9.厄贝沙坦具有增加LVH三层心肌组织Cx43蛋白表达,降低跨室壁Cx43表达不均一性的作用,从而改善LVH跨室壁复极的离散。10.胺碘酮延长LVH中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小于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延长,缩小了三层心肌之间的复极离散度,使室颤阈值提高。11.胺碘酮能上调LVH左心室三层心肌Cx43蛋白表达,而且减少跨室壁Cx43蛋白表达的异质性,这是其改善LVH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原因。

王昊[4](2013)在《美西律与伊布利特合用对犬左室楔形心肌块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备犬左室楔形肌块模型,观察不同起搏频率时,伊布利特对心肌内膜、中膜、外膜的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影响,以及美西律与伊布利特合用后上述电生理参数的变化,并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探讨美西律对伊布利特使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健康杂种犬8只,制作左室楔形肌块模型,每个楔形肌块模型的处理相同:以正常台氏液灌注,并以双极银电极由内膜以2000ms的基础周长(basic cycle length,BCL)起搏1h达到电生理稳定后,分别以500ms,667ms,1000ms,2000ms,4000ms的BCL起搏,同步记录跨室壁心电图及心肌外膜、中膜、内膜的APD90,记录完毕后肌块先后予伊布利特台氏液、美西律联合伊布利特台氏液灌注30min并重复记录上述电生理参数,计算楔形肌块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自发TdP情况。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或两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灌流液对心肌电生理参数影响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或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SNKtest);两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台氏液灌流时,外膜、中膜、内膜心肌APD随起搏频率减慢而延长,表现出逆频率依赖性的特征,以中膜更为明显;伊布利特延长三层心肌APD,并增大三层心肌APD,尤其是中膜APD的逆频率依赖性。2.伊布利特具有明显延长心室外膜、中膜、内膜APD的“III类效应”,该效应具有显着的逆频率依赖性;与外、内层心肌相比,伊布利特延长中层心肌APD的作用及其逆频率依赖性最强,因而导致心室跨壁复极离散(TDR)增大。3.美西律可明显抑制伊布利特对三层心肌、特别是中层心肌的III类效应,并降低该效应的逆频率依赖性,减小心室TDR。4.伊布利特台氏液灌注时,可观察到2例楔形肌块自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n=8),灌流液中加入美西律后,TdP消除。结论美西律可降低伊布利特导致的三层心肌APD逆频率依赖性增大,并有效抑制伊布利特对三层心肌、特别是中层心肌的III类效应及其逆频率依赖性,减小心室TDR,提示美西律可削弱伊布利特促心律失常作用所依赖的电生理基质,可能能够提高伊布利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任珊[5](2012)在《温度敏感性水凝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度敏感性水凝胶(Poly N-isopropylacrylamide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 PNIPAAm Gel)是由异丙基丙烯酰胺、己内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及右旋糖酐以化学沉淀的方式合成的具有环境温度响应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PNIPAAm Gel直接应用于大鼠梗死后心肌内,通过其类似正常心肌组织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实现梗死后受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替代;通过促进梗死后心肌组织新生血管生成以改善梗死区局部微环境,增加梗死区室壁厚度以减少心室腔内应力,调节梗死后心肌组织胶原代谢以抑制胶原过度沉积,改善梗死后心肌舒张协调性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梗死后左室负性重构,改善梗死后心功能;抑制梗死后增加的心肌细胞电不稳定性及复极不均一性以阻断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电学基础,最终实现受损心肌组织的部分功能替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经典药物,其能通过有效抑制梗死后表达增加的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浓度,延缓甚至逆转梗死后心室负性重构。根据不同ACEI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将其分为组织亲和性高的ACEI及组织亲性相对较低的ACEI,理论上,由于ACEI的高组织亲和性,可导致更强大的Ang-Ⅱ及ACE的抑制作用以及更持久的作用维持时间,然而,这一理论上的药理学优势是否能真正实现临床治疗终点指标的改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一部分温度敏感性水凝胶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重构的实验研究目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后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及纤维瘢痕形成所致的负性心室重构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已经证实生物材料在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方面的优越作用,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亦证实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PNIPAAm Gel)能有效抑制梗死后心室重构,实现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生物材料作用机制以及生物材料内在的物理特性与其作用相关性的研究少之又少,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PNIPAAm Gel实现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其内在物理特性与其心梗后心脏保护作用的交互影响。方法化学沉淀法合成两种不同降解时间的PNIPAAm Gel(GelA,Gel B),昆明小鼠体内降解实验验证Gel A及Gel B的降解速率及完全降解时间。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梗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只带线不结扎,随机分为:MI+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MI+PBS)组,MI+GelA组,MI+GelB组,假手术+GelA(Sham+GelA)组,假手术+GelB组(Sham+GelB)组。冠脉结扎后5分钟内,分别将100μl3%GelA.3%GelB或PBS溶液分点注射入梗死区心肌内。假手术组注射部位及方法同心肌梗死组。饲养3个月后,行心脏彩超及血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检测心梗面积;a-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梗死区心肌新生血管密度以及梗死区离体心肌肌条收缩力检测。结果PNIPAAm Gel是一类具有环境温度响应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具有类似正常心肌组织细胞外基质结构特点的三维空间结构。PNIPAAm Gel与PBS相比,其应用于梗死后心肌内:1、抑制左室扩张[LVEDD:MI+GelA组(77.13±2.45)mm,MI+GelB组(69.88±3.59)mm VS.MI+PBS组(107.57±4.85)mm,P<0.05;LVESD:MI+GelA组(51.0±5.37)mm,MI+GelB组(43.71±4.53)mm vs.MI+PBS组(86.86±3.7) mm,P<0.05];2、增加梗死区室壁厚度[MI+GelA组(15.0±2.02)mm,MI+GelB组(16.25±1.06)mm vs.MI+PBS组(7.57±0.69)mm,P<0.05];3、增加梗死后缩短的短轴缩短率[MI+GelA组(31.37±5.86)%,MI+GelB组(32.95±2.33)%vs.MI+PBS组(18.51±3.50)%,P<0.05];4、增加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I+GelA组(3107.46±131.53) mmHg/s,MI+GelB组(3925.05±73.74)mmHg/s vs.MI+PBS组(2596.94±253.85) mmHg/s,P<0.05;-Dp/Dt:MI+GelA组(3026.20±158.74)mmHg/s,MI+GelB组(3848.27±69.70)mmHg/s vs.MI+PBS组(2495.78±234.80)mmHg/s,P<0.05];5、增加梗死后离体心肌肌条收缩力[MI+GelA组(80.09±1.19)mg,MI+GelB组(80.81±4.96)mg vs.MI+PBS组(40.27±0.85)mg,P<0.05];6、缩短梗死后延长的离体肌条平均单次收缩时间[收缩时间:MI+GelA组(107.77±1.83)ms,MI+GelB组(105.15±2.16)ms vs.MI+PBS组(122.92±1.50)ms,P<0.05;收缩-舒张全程时间MI+GelA组(303.72±1.99)mg,MI+GelB组(300.74±1.99)mg vs.MI+PBS组(341.36±3.51)ms,P<0.05];7、减少心肌梗死面积[MI+GelA组(55.15±0.87)%,MI+GelB组(51.23±1.80)%vs.MI+PBS组(63.60±1.28)%,P<0.05];8、增加梗死后心肌a.SMA平均光密度[MI+GelA组(0.0394±0.0020), MI+GelB组(0.0393±0.0070)vs.MI+PBS组(0.0152±0.0023),P<0.05]。昆明小鼠体内降解实验证实Gel A及Gel B的降解规律基本一致,完全降解时间分别为85天及28天。在抑制梗死后左室扩展及改善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方面,MI+GelB组表现出有统计学差异的优势。结论PNIPAAm Gel通过类似正常心肌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空间结构实现梗死后受损心肌组织的结构替代;通过促进梗死后心肌组织新生血管生成以改善局部微环境、增加梗死区室壁厚度以减少心室腔内应力,改善梗死后心肌舒张协调性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梗死后左室负性重构及改善梗死后心功能,最终实现受损心肌组织的部分功能替代。第二部分温度敏感性水凝胶影响心肌梗死后胶原代谢的实验研究目的细胞外基质是维持心脏正常结构,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分化及功能实现的重要部分,而胶原纤维是构成心肌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PNIPAAm Gel是一种具有类似细胞外基质空间结构的外源性生物材料,本部分研究主要探讨PNIPAAm Gel对于梗死后心肌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PNIPAAm Gel同第一部分研究,模型制备及实验分组亦同前。Wistar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梗模型,假手术(Sham)组只带线不结扎,随机分为MI+PBS组,MI+GelA组,MI+GelB组,Sham+GelA组,Sham+GelB组。冠脉结扎后5分钟内,分别将100μ13%GelA,3%GelB或PBS溶液分点注射入梗死区心肌内。假手术组注射部位及方法同心肌梗死组。饲养3个月后,心肌组织切片Masson染色观察梗死区心肌胶原沉积,计算胶原容积分数;梗死心肌组织Western Blot检测TGF-β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mRNA水平,计算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比值。结果PNIPAAm Gel梗死后心肌内注射能明显抑制梗死区心肌组织胶原沉积,减少胶原容积分数[MI+GelA组(53.85±2.33)%,MI+GelB组(49.98±2.47)%vs.MI+PBS组(73.23±1.77)%,P<0.0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梗死后心肌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PNIPAAm Gel与PBS相比,并不能有效抑制梗死后增加的TGF-β1蛋白水平;Real time-PCR检测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水平,计算其比值表明PNIPAAm Gel能明显抑制梗死后增加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比值。结论PNIPAAm Gel可调节梗死后心肌组织胶原代谢,抑制胶原过渡沉积,该抑制作用不是通过TGF-β1这一胶原代谢的调节通路实现的,推测其可能与PNIPAAm Gel的“外源性补偿作用”相关。第三部分温度敏感性水凝胶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心肌组织心电活动的实验研究目的现有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包括结构重构及电重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亦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梗死后心肌组织电活动的不均一性被认为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现已证实PNIPAAm Gel能有效抑制梗死后心室结构重构,而既往研究也证实PNIPAAm Gel具有导电性,因此将其应用于梗死心肌组织内,是否会因其影响梗死心肌的电学特性而触发恶性心律失常,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部分研究探讨梗死后急性期应用PNIPAAm Gel对心肌组织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本部分研究所采用的PNIPAAm Gel同第一部分研究中GelB。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梗模型,假手术组只带线不结扎,随机分为MI+Gel组,MI+PBS组,Sham+Gel组,Sham+PBS组。冠脉结扎后5分钟内,分别将200μl3%Gel或PBS溶液分点注射入梗死区心肌内。假手术组注射部位及方法同心肌梗死组。持续监测体表心电图30分钟,以Curtis-Walker心律失常评分系统量化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的严重程度。手术后30分钟、3小时和6小时行高位右房程序性电刺激(S1S2刺激),分别于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组织同步记录心内膜层、中层、心外膜层心电活动,计算心室有效不应期(ERP)、90%复极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Curtis-Walker心律失常评分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增加,且多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为主。PNIPAAm Gel较PBS能减少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梗死后ERP及MAPD90均明显缩短,而TDR则明显增加(P<0.05)。MI+Gel组与MI+PBS组相比,能明显增加梗死后缩短的ERP及MAPD90,同时抑制梗死后增加的TDR.此外,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心电活动并不受PNIPAAm Gel心肌内应用的影响。结论PNIPAAm Gel对正常心肌组织心电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亦不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PNIPAAm Gel通过影响梗死后心肌细胞除极及复极化过程,抑制梗死后增加的心肌电不稳定性及电不均一性,减少触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电学基础。第四部分不同组织亲和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影响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目的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RAS)系统重要的活性产物。现已证实ACEI能有效抑制心肌梗死后表达增加的Ang-Ⅱ水平,抑制梗死后心室负性重构。根据ACEI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含有与ACE结合较为牢固的羧基基团的苯那普利比含有巯基结合基团的卡托普利具有更强大且持久的ACE抑制效应,然而其临床治疗价值仍有待进一步评价。本部分研究以PNIPAAm Gel为载体,将理论上组织亲和性高及组织亲和性相对较低的两类ACEI直接应用于梗死后大鼠心肌内,探讨ACEI的组织亲和性与其实际作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的PNIPAAm Gel同第一部分研究中GelB。Wistar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梗模型,假手术组只带线不结扎,随机分为MI+PBS组,MI+Gel组,MI+Gel+Cap(卡托普利)组,MI+Gel+Ben(苯那普利)组,Sham+Gel组。冠脉结扎后5分钟内,分别将100μl PBS、3%Gel溶液、3%Gel/Cap (50mg/ml)溶液或3%Gel/Ben (10mg/ml)溶液分点注射于梗死区心肌内。假手术组注射部位及方法同心肌梗死组。饲养3个月后,心脏彩超、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梗死区离体心肌肌条收缩力检测;Elisa检测心肌组织Ang-II及ACE浓度;H&E染色检测心梗面积;a-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检测梗死后心肌新生血管密度,Masson染色观察梗死区胶原沉积,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与MI+PBS组相比,Gel/ACEI混合溶液治疗组与Gel单独应用组均能有效抑制梗死后左室扩展,增加梗死区心肌室壁厚度,改善短轴缩短率,增加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增加离体心肌肌条收缩力,抑制梗死后增加的Ang-II及ACE浓度,减少梗死区面积,增加梗死区新生血管密度及减少胶原容积分数。其中,MI+Gel/Cap组与MI+Gel/Ben组作用均优于MI+Gel组。在增加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减少梗死面积及降低胶原容积分数方面,MI+Gel+Cap组作用优于MI+Gel+Ben组;在抑制梗死后表达增加的Ang-II及ACE浓度方面,MI+Gel+Ben组表现最佳;在抑制梗死后左室扩展,增加梗死区心肌室壁厚度,改善短轴缩短率,增加离体心肌肌条收缩力,增加新生血管密度方面,MI+Gel+Cap组与MI+Gel+Be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LVEDD:MI+Gel组(77.13±2.45) mm, MI+Gel+Cap组(69.75±0.95) mm, MI+Gel+Ben组(70.83±3.59) mm vs. MI+PBS组(107.57±4.85)mm, P<0.05;2、LVESD:MI+Gel组(51.50±5.37) mm, MI+Gel+Cap组(47.5±2.4) mm, MI+Gel+Ben组(40.60±6.71) mm vs. MI+PBS组(86.86±3.7) mm, P<0.05;3、梗死区室壁厚度:MI+Gel组(15.00±2.02)mm, MI+Gel+Cap组(12.75±0.48) mm, MI+Gel+Ben组(13.67±2.17) mm vs. MI+PBS组(7.57±0.69) mm, P<0.05;4、FS:MI+Gel组(31.37±5.86)%, MI+Gel+Cap组(31.91±3.24)%, MI+Gel+Ben组(31.49±5.74)%vs. MI+PBS组(18.51+3.50)%,P<0.05;5、Dp/Dt:MI+Gel组(3925.05±73.74)mmHg/s,MI+Gel+Cap组(6195.81±68.28) mmHg/s,MI+Gel+Ben组(5418.46±64.76)mmHg/s vs. MI+PBS组(2596.94±253.85) mmHg/s, P<0.05;-Dp/Dt:MI+Gel组(3848.27±69.70)mmHg/s,MI+Gel+Cap组(5978.52±98.44)mmHg/s,MI+Gel+Ben组(4734.45±67.96)mmHg/s vs. MI+PBS组(2495.78±234.80)mmHg/s, P<0.05;6、离体心肌肌条收缩力:MI+Gel组(80.81±4.96)mg,MI+Gel+Cap组(107.14±1.67)mg,MI+Gel+Ben组(106.8+6.98)mg vs. MI+PBS组(40.27±0.85)mg,P<0.05;7、梗死区心肌组织Ang-II浓度:MI+Gel组(1137.15±119.33)ng/ml, MI+Gel+Cap组(803.89±89.47)ng/ml,MI+Gel+Ben组(5418.46±56.32)ng/ml vs. MI+PBS组(1304.17±119.87)ng/ml, P<0.05;8、梗死区心肌组织ACE浓度:MI+Gel组(102.68±4.04)ng/ml,MI+Gel+Cap组(91.03±5.7)ng/ml,MI+Gel+Ben组(83.31±0.55)ng/ml vs.MI+PBS组(115.66±5.51)ng/ml,P<0.05;9、梗死面积:MI+Gel组(47.02±0.78)%,MI+Gel+Cap组(31.49±1.17)%,MI+Gel+Ben组(35.42±1.29)%vs.MI+PBS组(63.60±1.28)%,P<0.05;10、梗死区心肌组织新生血管密度:MI+Gel组(0.0393±0.0070),MI+Gel+Cap组(0.0409±0.0023),MI+Gel+Ben组(0.0374±0.0015) vs. MI+PBS组(0.0152±0.0023),P<0.05;11、梗死区心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MI+Gel组(49.98±2.47)%,MI+GelB+Cap组(30.10±2.27)%,MI+GelB+Ben组(38.39±3.27)%vs.MI+PBS组(73.23±1.77)%,P<0.05。结论高组织亲和性的ACEI相比组织亲和性相对较低的ACEI,并未表现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其药代动力学上的理论优势与其真正实现治疗终点指标改善的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德隆[6](2012)在《胰岛素对家兔左室各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L-钙电流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跨室壁复极离散是致心律失常重要的电生理机制,而心室肌中膜细胞(M细胞)是形成复极离散的重要基础。M细胞具有不同于内、外膜心肌细胞的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APD-频率依赖性特征,即在心率缓慢或延缓复极药物存在时,M细胞相对于内、外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显着性延长,使三层心肌细胞复极时程和不应期不成比例延长,导致复极离散度增大,继而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研究[1]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中,观察到胰岛素呈浓度依赖性增加QT离散度(QTd)。本课题组曾采用膜片钳技术发现:胰岛素浓度依赖性影响兔右室各层心肌细胞的APD,并呈现不均一性[2]。本研究拟在以往右室研究及测量家兔胰岛素生理浓度范围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浓度胰岛素对左心室各层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不同浓度胰岛素对家兔左室三层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胰岛素导致QT离散度增加的电生理机制。方法测得家兔在空腹状态及葡萄糖负荷情况下胰岛素浓度的波动范围。酶溶解消化急性分离兔左室三层心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胰岛素对左室各层细胞动作电位、L型钙通道(ICa-L)的作用。结果(1)家兔空腹胰岛素浓度为(145.25±6.93)pmol/L,葡萄糖负荷试验胰岛素的峰值为(428.05±8.19)pmol/L;(2)150pmol/L胰岛素对左室各层细胞APD及复极离散度(TDR)无明显影响;(3)400pmol/L胰岛素显着延长左室各层细胞APD及增大TDR;(4)1000pmol/L胰岛素显着缩短左室各层细胞APD及增大TDR;(5)胰岛素呈浓度依赖性不均一性增强ICa-L。结论家兔左室心肌各层心肌细胞存在固有复极离散,生理浓度范围内胰岛素对左室内、中、外三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不均一性延长的作用,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胰岛素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强跨室壁L型钙电流是胰岛素导致复极离散增加重要的离子流基础。

谭含璇,初红霞,樊静静,阮磊,全小庆,刘宁,王文隆,刘洋,林立,宋玉娥,吕家高,刘启功,张存泰,王琳,白融[7](2011)在《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心室心内膜、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发放刺激,在体记录和比较犬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及其跨室壁离散度。在心力衰竭犬组,给予维拉帕米进行干预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均有延长,中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明显[(279.30±54.81)ms vs(270.03±57.58)ms,P<0.01],跨室壁复极离散显着增大[(29.80±25.67)ms vs(20.60±12.65)ms,P<0.01],不应期离散有所减小[(29.21±15.83)ms vs(31.25±20.83)ms,P>0.05];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刺激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但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维拉帕米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减小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心力衰竭犬给予维拉帕米后(24.50±15.18)msvs正常犬(31.25±20.83)ms,P<0.05]。结论: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不应期离散减小;维拉帕米减小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与不应期离散;左心室心外膜参与的起搏方式对心肌不应期无明显影响,但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且这一效应不能被维拉帕米矫正。

柴松波[8](2010)在《参松养心胶囊、扶正化瘀胶囊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其对电生理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心梗后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导致心梗病人近期和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西药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已经在心梗急性期的心律失常治疗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疗效,而由于其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以及是否真的能够降低猝死率还存在疑问,从而限制了其在心律失常远期防治方面的使用;具有抑制心室重构作用的非离子通道阻滞剂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一些传统不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会产生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启发人们思考发生心律失常的更多成因和由此产生的治疗途径。目的:1、研究大鼠冠状动脉结扎致心室重构及在该病理改变中的电生理异常特点,和两者之间的病理相关性;2、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和扶正化瘀胶囊改善上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病理形态学和心脏电生理作用的药效药理学特点。方法:1、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制作大鼠心室重构的动物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和病理实验技术,对造模后4周和8周的大鼠心脏进行器官结构形态学和心肌组织纤维化的分析研究。2、通过在体程控电刺激心室重构大鼠心脏,观察引发大鼠室颤阈值以及室颤的持续时间;通过离体心脏灌流并记录心外膜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观察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电生理特性的改变。3、通过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大鼠模型的器官水平和组织水平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与在体发生室颤阈值和离体心脏的ERP/APD90比值之间进行数学多元回归分析,定性、定量地分析大鼠心脏结构与其电的病理生理功能相关性。4、以卡托普利作为抑制心室重构的阳性对照药、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的阳性对照药。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和参松养心胶囊的作用效果。经过四周和八周灌胃给药,研究各药物(1)对心梗后左室重构模型大鼠心脏结构形态学变化和对心肌组织纤维化的影响;(2)对大鼠心梗后左室离心性重构模型的室颤阈值和引发室颤后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对离体灌流心脏心外膜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和其离散度的影响。结果1、造模后4周及8周,冠状动脉结扎大鼠模型心脏发生心室重构呈离心性表现,与假手术组比较:IVSd和IVSs显着变薄,P<0.01, LVDd和LVDs显着增大,P<0.01,EF显着降低,P<0.01;同时伴有LVM和LVMI明显增大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广泛增生,Ⅲ型胶原/Ⅰ型胶原比值的显着降低,P<0.01;但LVPWd和LVPWs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8周与4周比较:LVDd、LVDs进一步增大,P均<0.01;EF进一步降低,P<0.05;ⅣSs进一步变薄,P<0.05;Ⅰ、Ⅲ型胶原含量进一步增多,P<0.01;Ⅲ型胶原/Ⅰ型胶原比值虽有增高的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IVSd、LVPWd和LVPWs无差异,P>0.05。2、在体电刺激结果显示:造模后4周及8周,冠状动脉结扎大鼠经左室电刺激引发的室颤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而造模后4周,模型组大鼠经右室电刺激引发的室颤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P>0.05;造模后8周,模型组大鼠经右室电刺激引发的室颤阈值则显着降低,P<0.01。造模后4周,经左、右室电刺激诱发室颤持续时间较假手术组延长,P<0.01或0.05;造模后8周,模型组经左、右室电刺激诱发室颤持续时间在1~10V的低、中电压刺激时较假手术组延长,P<0.01或0.05,11~20V的高电压刺激时虽有延长的趋势,但无差异,P>0.05。模型组8周与4周比较:在体电刺激各项参数均无差异,P>0.05。离体心脏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4周及8周,模型组大鼠左心室和右心室APD20.APD50. APD90、ERP比较假手术组均显着延长,P<0.01或0.05;APD90离散度和ERP离散度增大;但ERP/APD90比值减小,P<0.01或0.05。模型组8周与4周比较:左室和右室APD90、ERP进一步的延长,其离散度进一步增大,ERP/APD90比值进一步减小,P<0.01或0.05。3、对于大鼠模型左室重构的组织、结构改变与其电生理变化进行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得到8个回归方程。(1)四周组在体左心室电刺激“室颤阈值”与心脏结构和心肌组织纤维化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20.18+10.86·X1+3.54·X2(P<0.01,R=0.93。X1表示PWd, X2表示IVSs, y表示室颤阈值)和y=18.70-0.016·X(P<0.01,R=0.90。X表示Ⅲ型胶原(μm2),y表示室颤阈值)。(2)八周组在体左心室电刺激“室颤阈值”与心脏结构和心肌组织纤维化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1.34+4.12·X(P<0.01,R=0.61。X表示IVSd, y表示室颤阈值)和y=11.30-0.005·X(P<0.01,R=0.59。X表示Ⅲ型胶原(μm2),y表示室颤阈值)。(3)四周组离体灌流“左室ERP/APD90"与心脏结构和心肌组织纤维化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0.39+0.025·Xl+0.087·X2(P<0.01,R=0.72。X1表示PWs, X2表示IVSs, y表示左室ERP/APD90)和y=0.84-356.43·X(P<0.01,R=0.66。X表示Ⅲ型胶原(mm2),y表示左室ERP/APD90).(4)八周组离体灌流“左室ERP/APD90"与心脏结构和心肌组织纤维化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0.75-0.026·X(P<0.01,R=0.94。X表示LVs, y表示左室ERP/APD90)和y=0.71-137.37·X1+0.002·X2(P<0.01,R=0.90。X1表示Ⅲ型胶原(mm2),X2表示Ⅲ/Ⅰ比值,y表示左室ERP/APD90).4、各药物对冠状动脉结扎致左室重构大鼠模型心脏结构的影响:超声结果显示:药物干预后4周和8周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扶正化瘀胶囊组IVSd和IVSs明显增厚,LVd、LVs以及LVM和LVMI均明显减小,左室EF值明显提高;参松养心胶囊组与模型组比较IVSd明显增厚,LVd、LVs以及LVM和LVMI均减小,左室EF值明显提高,但IVSs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参松养心胶囊半量组IVSd明显增厚,LVd, LVM和LVMI减小,但IVSs. LVs、左室EF值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胺碘酮组、胺碘酮半量组和1/3量胺碘酮组LVM、LVMI及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各项参数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周时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组LVM和LVMI也明显减小。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药物干预后4周和8周,卡托普利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参松养心胶囊组、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组左室胶原总面积、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Ⅲ型胶原/Ⅰ型胶原比值明显升高;而胺碘酮组、胺碘酮半量组、1/3量胺碘酮组左室胶原面积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周时参松养心胶囊半量组左室胶原总面积、Ⅰ型胶原含量也有减少,Ⅲ型胶原/Ⅰ型胶原比值较模型组升高,但左心室Ⅲ型胶原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周组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检测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对CX43表达的损伤有抑制作用,而胺碘酮对心梗后CX43的损伤无修复性作用。5、各药物对冠状动脉结扎致左室重构大鼠模型心脏电生理的影响:(1)在体电刺激结果显示:四周时左室电刺激引发的室颤阈值、持续时间及八周时左、右室电刺激诱发的室颤阈值、持续时间均与假手术组有差异,各药物对室颤抑制作用的效果是:胺碘酮和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效果最好;参松养心胶囊和1/3量胺碘酮效果也非常明显;扶正化瘀胶囊和卡托普利也有部分提高室颤阈值和抑制室颤持续时间的作用。(2)离体心脏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卡托普利和扶正化瘀胶囊缩短APD、增大ERP/APD90比值;胺碘酮和参松养心胶囊延长APD和ERP、增大ERP/APD90比值;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不但显着地增大ERP/APD90比值,也使APD90离散度显着减小;而卡托普利、扶正化瘀胶囊、胺碘酮、参松养心胶囊、1/3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后心脏不同部位APD90离散度增加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胺碘酮、参松养心胶囊、卡托普利、扶正化瘀胶囊、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对于电生理实验指标的作用强度大小为:胺碘酮作用效果最强;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的效果接近于胺碘酮,参松养心胶囊效果也较强;卡托普利和扶正化瘀胶囊也有部分改善心脏电生理特性的作用,且二者作用效果基本相同。结论:1、结扎左冠状动脉致左室重构模型大鼠心脏,具有左心室离心性改变的器官水平特点和组织纤维化特征;随未经治疗的心肌梗死病程的延长,心肌间质胶原沉积不断增多,造成心室重构地不断进展。2、该模型也发生电生理特性的改变,表现为室颤阈值减小、室颤持续时间延长,单相动作电位离散度增大,具有易于产生电折返传导的基础,引发心律失常。3、心梗后心室重构大鼠室颤阈值和反映心脏单向动作电位离散度的ERP/APD90比值均与左室壁厚度、Ⅲ胶原/Ⅰ胶原比值呈正相关,和左室内径、Ⅲ胶原含量呈负相关。4、卡托普利和扶正化瘀胶囊能够改善左室重构大鼠的离心性病理结构形态和减轻心肌纤维化水平。同时也显着提高了该模型大鼠心脏的室颤阈值、缩短室颤持续的时间;缩短APD时程及其离散度,从而有利于消除折返和各向异性传导,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5、胺碘酮无论大、小剂量均不能够改变左室重构大鼠的离心性病理结构形态和减轻心肌纤维化水平;对心梗后CX43的损伤也无修复性作用。但能够显着提高该模型大鼠的室颤阈值、缩短室颤持续时间;延长APD时程和缩小单向动作电位的离散度。该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抑制左室重构无关,而是其多离子通道阻滞作用的结果。6、参松养心胶囊能够对离心性左室重构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心肌梗死后CX43表达的损伤。但此作用较卡托普利和扶正化瘀胶囊为弱。该药能够显着提高该模型大鼠的室颤阈值、缩短室颤持续时间;延长APD时程、缩小APD各部位离散度、增加ERP/APD90比值。以上作用效果随药量的减小而减弱。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与其多离子通道阻滞有关,也与其抑制心室重构的非离子通道阻滞作用有关。7、1/3量胺碘酮+扶正化瘀胶囊合用对于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等同于扶正化瘀胶囊而强于全量胺碘酮。对于室颤阈值和室颤持续时间的作用接近于胺碘酮全量的效果;对APD作用的效应表现得不甚明显,但对APD90离散度增大的抑制作用效果最显着、有明显增大ERP/APD90比值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合用的两药物从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和心肌纤维化两方面均发挥了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从而使单纯西药离子通道阻滞剂在较小剂量使用的情况下,达到了其维持剂量的作用效果。8、对产生心律失常心脏器官、组织水平的长期病理修复性治疗有利于对心律失常的远期防治。

曲保丽[9](2006)在《医学查新教育的案例教学》文中认为针对医学查新过程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步骤论述,特别分析在查新报告书的撰写中, 所存在的问题并列举出较规范标准的查新报告书的撰写。

刘福元[10](2006)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局部给药跨室壁氯化钾单相动作电位记录电极的研制目的:研制可局部给药跨室壁氯化钾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电极(KCl MAP电极),以稳定同步记录三层心肌的MAP;探讨电极的放置方法、记录MAP的稳定性和持续时间;探讨通过电极局部给药的可行性;为在体犬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与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提供理想的技术手段。方法:由5F动脉鞘管和0.2mm的绝缘银丝,组构成3对MAP记录电极,鞘芯腔内注入含30%氯化钾琼脂糖凝胶即制成KCl MAP电极。用自制的电极记录在体犬左心室前壁跨窒壁MAP,观察通过电极局部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对三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和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KCl MAP电极能稳定记录三层心肌MAP 120min以上,随时间的延长动作电位振幅(APA)逐渐降低但不影响复极特性的分析;局部给予异丙肾上腺素(10-5mg/ml)能显着降低中层心肌细胞的APD90(236.9±3.8ms vs 211.3±3.0ms)和TDR(35.7±4.8 ms vs 24.9±3.9 ms),中层心肌细胞易于诱发早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并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结论:KCl MAP电极可理想地用于跨室壁心肌复极特性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降低正常犬的TDR,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与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有关。第二部分局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在体犬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在体犬心室肌局部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后所产生的电生理现象,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角度探讨局部交感神经张力不均一性增加的致室性心律失常(VA)机制。方法经自制跨室壁氯化钾单相动作电位记录电极(KCl MAP电极)于左心室前壁局部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so)模拟局部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记录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分析动作电位时程(APD)、图形特征和TDR的变化,观察室性心动过速(VT)的诱发情况和VT发作时的室壁激动顺序。结果局部Iso的直接作用可降低三层心肌的APD,中层心肌细胞的APD降低更为明显使得TDR明显降低(31.8±2.1ms vs 22.6±3.3ms,P<0.05);诱发中层心肌细胞早期后除极(EAD)时TDR比无EAD时显着增加(41.0±2.2msvs 22.6±3.3ms,P<0.05);EAD多起源于中层心肌细胞且呈快频率依赖性,连续的EAD可触发VT;不同部位EAD诱发VT的室壁激动顺序不同,起源于中层心肌细胞的EAD触发VT时的室壁激动顺序为外层到中层最后激动内层心肌,起源于内层心肌细胞的EAD触发VT时的室壁激动顺序为内层到中层最后到外层心肌。结论局部Iso的不均一性增加可引起有相互关联的心肌细胞自律性增加、EAD及TDR增加,易于在三层心肌之间形成折返,可能是其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第三部分钠通道阻断剂对模拟在体犬LQT3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心率减慢时模拟在体犬长QT综合症第3型(LQT3)动作电位时程(APD)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及钠通道阻断剂美西律(Mexiletine)对这种变化的影响,为先天性LQT3窒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电极同步记录在体犬左心室前壁跨室壁单相动作电位(MAP),同时记录体表心电图,静脉注射海葵毒素(ATX-Ⅱ)模拟在体犬LQT3,消融窦房结后通过改变心房起搏周长(PCL)控制心室率。分析用药前后三层心肌的APD、TDR和心电图形态的变化。结果静脉注射ATX-Ⅱ(3μg/kg)后成功模拟出在体犬LQT3模型,体表心电图表现为ST段明显延长,T波起始部位延迟出现,呈现不对称性高尖T波形态,与先天性LQT3的心电图特点相似;PCL为500ms和1000ms时ATX-Ⅱ使TDR均显着性增加(分别为20±4 ms vs 41±9ms和39±5ms vs 83±10ms,P<0.05),但PCL为1000ms比500ms时TDR的增加幅度(△TDR)更为明显(44±13ms vs 20±12ms,P<0.05),伴随起源于中层心肌细胞的早期后除极和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静脉注射Mexiletine(20μg/kg)能逆转ATX-Ⅱ的这种电生理作用。结论LQT3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慢心室率依赖性,Mexiletine可能对先天性LQT3猝死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二、犬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犬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兔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兔压力超负荷性左心室肥厚模型的构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IKS通道在兔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极储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别隐品碱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家兔正常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别隐品碱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2.1 别隐品碱对家兔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2.2 别隐品碱对家兔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别隐品碱对复极离散度作用的离子机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Cx43重构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跨室壁Cx43异质性与左心室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x43重构对左室肥厚跨室壁复极不均一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美西律与伊布利特合用对犬左室楔形心肌块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楔形心肌模型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温度敏感性水凝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一部分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重构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影响心肌梗死后胶原代谢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部分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心肌组织心电活动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四部分 不同组织亲和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影响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胰岛素对家兔左室各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L-钙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及今后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文章

(7)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方法
        1.1 实验分组
        1.2 开胸手术
        1.3 在体心电记录
    2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心电图指标的变化
    2 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MAPD) 及TDR的变化
    3 不同刺激方案不应期的比较
    4 三层心肌不应期及其离散的比较
    5 不同部位刺激时犬心脏整体不应期的比较
讨论

(8)参松养心胶囊、扶正化瘀胶囊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其对电生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发生机制及其电生理特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一、心梗后心室重构发生机制研究
        二、心梗后心脏电生理特性改变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1 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
        2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3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冠状动脉结扎大鼠的左室重构特点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脏电生理特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冠状动脉结扎大鼠的心脏结构与其心脏电生理参数关联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参松养心胶囊和扶正化瘀胶囊对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室重构模型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参松养心胶囊和扶正化瘀胶囊对冠脉结扎大鼠模型心脏电生理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图片

(9)医学查新教育的案例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生书写的查新报告书的具体案例分析
    1.1 学生书写的查新报告书
        1.1.1 查新项目名称
        1.1.2 查新项目科学技术要点
        1.1.3 检索情况
        1.1.4 检索结果
        1.1.5 查新咨询结论
    1.2 教师针对上述具体案例的分析
        1.2.1 查新咨询要求的撰写不准确、不全面
        1.2.2 对数据库的选定不够全面(1)数据库
        1.2.3 查新咨询结论的撰写中没有达到标准,不够全面,应进行如下阐述:
2 教师根据课题与学生共同分析查新报告书的具体撰写
    2.1 课题名称
    2.2 查新的科学技术要点
    2.3 查新点及查新要求
    2.4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2.4.1 数据库
        2.4.2 检索词的选择
        2.4.3 检索策略
    2.5 检索结果
        2.5.1 国内密切相关文献
        2.5.2 国外密切相关文献
    2.6 查新咨询结论
3 实践教学

(1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背景与前言
四.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 局部给药氯化钾单向动作电位记录电极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局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在体犬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钠通道阻断剂对模拟在体犬LQT_3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五.综述 跨室壁心肌电生理异质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六.附录
    附录1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专利证书复印件
七.致谢

四、犬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兔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的机制研究[D]. 闫书妹. 郑州大学, 2016(03)
  • [2]别隐品碱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D]. 傅义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09)
  • [3]Cx43重构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 钟江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4]美西律与伊布利特合用对犬左室楔形心肌块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 王昊.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5)
  • [5]温度敏感性水凝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任珊. 武汉大学, 2012(12)
  • [6]胰岛素对家兔左室各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L-钙电流的影响[D]. 李德隆.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1)
  • [7]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J]. 谭含璇,初红霞,樊静静,阮磊,全小庆,刘宁,王文隆,刘洋,林立,宋玉娥,吕家高,刘启功,张存泰,王琳,白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03)
  • [8]参松养心胶囊、扶正化瘀胶囊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其对电生理影响的研究[D]. 柴松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医学查新教育的案例教学[J]. 曲保丽.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6(03)
  • [1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福元.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犬体内跨心室壁心肌复极异质性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