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因子在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生长因子在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一、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慧敏,江涛[1](2021)在《脑胶质瘤精准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脑胶质瘤是一种难治性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极差。脑胶质瘤患者从标准治疗方案中的获益已陷入瓶颈。过去20年来,主要癌症的生物标志物及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类药物和抗体药物的研发突破开启了肿瘤治疗的精准医学时代。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近年来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相关临床试验的井喷式爆发也宣告脑胶质瘤的精准治疗进入了蓬勃的研究探索阶段。然而,由于脑胶质瘤具有生长位置特殊、疾病进展过程中新突变和新抗原的产生较少等特性,其精准治疗新方案的探索比其他系统的肿瘤遇到了更多的阻碍。综述脑胶质瘤精准治疗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及临床试验探索,对目前脑胶质瘤精准治疗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予以展望。

赵津璋[2](2021)在《脑胶质瘤中CXCL1的表达及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CXCL1属于CXC-类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其除了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外,还参与多种细胞反应。近年来研究显示,CXCL1在人类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肿瘤血管形成等恶性行为。本研究旨在明确和探讨CXCL1在人类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外源性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该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脑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并可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潜在的标记物及分子作用靶点。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比较人类正常脑组织与脑胶质瘤组织中CXCL1基因m RNA水平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脑胶质瘤患者CXCL1表达水平与其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究CXCL1在脑胶质瘤中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组CXCL1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BAX和ER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对CGGA数据库中样本分析显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CXCL1 m RNA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CXCL1的脑胶质瘤患者较低表达CXCL1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CXCL1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分子粘附通路、细胞凋亡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通路、Nod样受体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上富集程度较高;C6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重组CXCL1培养72 h后,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与0ng/ml CXCL1处理组比较,5 ng/ml、10 ng/ml、20 ng/ml、30 ng/ml和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C6细胞增殖活性显着增强;C6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重组CXCL1培养24 h后,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0 ng/ml CXCL1处理组比较,10 ng/ml、20 ng/ml、30 ng/ml和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C6细胞迁移活性显着增强;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实验所示,与0 ng/ml CXCL1处理组比较,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C6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20 ng/ml和50 ng/ml重组CXCL1处理组的ERK显着升高。结论:CXCL1在人类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且其高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的短期生存期有关;外源性重组CXCL1可经MAPK/ERK/BAX信号转导通路而参与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

杨春清[3](2021)在《MCM3AP-AS1/miR-211/KLF5/AGGF1通路以及ANKHD1/LINC00346/ZNF655环路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尽管综合应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后的治疗效果已有提高,但其平均中位生存期仍仅有12-18个月。许多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与代谢过程,均需要新生血管的参与。因此,血管新生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的标志。胶质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实体肿瘤,其恶性程度和进展情况与其高血管新生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疗已经成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方法。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s,ncRNAs)包括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和microRNAs(miRNAs)等多种不翻译蛋白质的一类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s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并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Mi RNAs是大约20个核苷酸大小的序列高度保守的小非编码RNA,能直接靶向结合信使RNA(mRNAs),进而负性调控靶基因的表达。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s,RBPs)可在转录、转录后等多个调控基因表达的阶段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参与mRNA的剪接、RNA稳定性维持及细胞内定位和翻译调控等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RBPs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以ncRNAs为核心,包括RBPs、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组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在调节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能为抗胶质瘤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明确MCM3AP-AS1、miR-211、KLF5和AGGF1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胶质瘤血管新生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上述因子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及对胶质瘤血管新生的作用与机制;第二部分首先明确ANKHD1、LINC00346、ZNF655在GECs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胶质瘤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这些因子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在胶质瘤血管新生中作用与机制。本研究不仅能揭示以ncRNAs为核心的分子调控网络在调节胶质瘤血管新生中的新机制,而且能为针对胶质瘤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研究方法:培养胶质瘤U87细胞、人微血管内皮细胞(ECs)以及人胚肾细胞(HEK-293T),使用U87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获得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GECs)。应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qRT-PCR)实验检测MCM3AP-AS1、miR-211、KLF5 mRNA、AGGF1 mRNA、ANKHD1 mRNA、LINC00346和ZNF655 mRNA的内源性表达水平;应用原位杂交实验检测LINC00346的核浆分布和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LF5、AGGF1、ANKHD1和ZNF655的内源性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转染方法构建MCM3AP-AS1和KLF5稳定表达沉默的GECs细胞系以及ANKHD1、LINC00346和ZNF655稳定表达沉默/过表达的GECs细胞系,通过瞬时转染构建miR-211表达沉默/过表达的GECs细胞系,构建双干预的GECs细胞系。qRT-PCR实验检测MCM3AP-AS1、miR-211、KLF5 mRNA、AGGF1 mRNA、ANKHD1 mRNA、LINC00346和ZNF655 mRNA的RNA表达水平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LF5、AGGF1、PI3K、p-PI3K、AKT、p-AKT、ERK1/2、p-ERK1/2、ANKHD1、ZNF655、EGFL7和Robo4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应用半衰期实验检测LINC00346、ZNF655 mRNA半衰期水平;应用qRT-PCR检测新生LINC00346的表达水平。应用RIP实验检测MCM3AP-AS1和miR-211、ANKHD1和LINC00346以及LINC00346和ZNF655 mRNA的结合作用和结合位点。应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CM3AP-AS1和miR-211以及LINC00346和ZNF655 mRNA的结合作用和结合位点。RNA pull-down实验检测ANKHD1和LINC00346的结合作用和结合位点。应用免疫共沉淀法实验(ChIP)明确KLF5和AGGF1的启动子区以及ZNF655与ANKHD1、EGFL7和Robo4的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和结合位点。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应用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管形成能力变化。应用裸鼠基质胶栓实验检测MCM3AP-AS1和miR-211以及ANKHD1、LINC00346和ZNF655对体内胶质瘤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结果:1.敲减MCM3AP-AS1显着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2.过表达miR-211显着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3.miR-211在GECs中靶向结合MCM3AP-AS1。4.敲减KLF5通过抑制AGGF1的表达和PI3K/AKT/ERK1/2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5.KLF5靶向结合miR-211。6.敲减AGGF1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7.敲减MCM3AP-AS1、过表达miR-211及其联合应用抑制体内GECs的血管生成。8.ANKHD1在GECs中高表达,沉默ANKHD1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9.LINC00346在GECs中高表达,沉默LINC00346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10.ANKHD1靶向结合LINC00346,并通过增强LINC00346稳定性调控GECs的血管新生。11.ZNF655在GECs中低表达,过表达ZNF655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12.LINC00346通过与ZNF655 mRNA靶向结合形成SBS,进而结合STAU1参与SMD途径促进ZNF655mRNA的降解。13.LINC00346与ZNF655存在相互逆转作用,调控GECs的血管新生。14.ZNF655与ANKHD1启动子区结合,发挥转录抑制作用,形成ANKHD1/LINC00346/ZNF655负反馈调节环路。15.沉默ANKHD1、沉默LINC00346、过表达ZNF655以及三者联合应用在体内抑制胶质瘤的血管新生。结论:1.MCM3AP-AS1在GECs中高表达,miR-211在GECs中低表达。MCM3AP-AS1特异性结合miR-211,并负性调控其表达,发挥促进GECs增殖、迁移和管形成的调控作用。2.KLF5在GECs中高表达,miR-211靶向结合KLF5的3,UTR区,发挥抑制GECs增殖、迁移和管形成的调控作用。3.AGGF1在GECs中高表达,KLF5与AGGF1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促进AGGF1的转录,发挥促进GECs增殖、迁移和管形成的调控作用。4.MCM3AP-AS1/miR-211/KLF5/AGGF1通路在胶质瘤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5.ANKHD1靶向结合LINC00346,并增加其稳定性,上调其表达,发挥促进GECs血管新生的作用。6.LINC00346通过Alu元件与ZNF655 mRNA的Alu元件靶向结合,形成SBS位点,募集STAU1和UPF1,进而参与STAU1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减弱ZNF655半衰期,并负性调控其表达,发挥促进GECs血管新生的作用。7.ZNF655与EGFL7、Robo4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负性调控其转录,发挥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的作用。8.ZNF655与ANKHD1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形成正反馈环路,调节GECs血管新生。9.ANKHD1/LINC00346/ZNF655反馈环路在GECs血管新生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黎永良[4](2020)在《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脑肿瘤是一种发生在颅脑的原发性或者脑转移性肿瘤,其中脑胶质瘤占颅内瘤的45%,是颅脑肿瘤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在脑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高的细胞增殖速度、浸润性和转移性。当前脑肿瘤的化疗一般采用烷化剂药物替莫唑胺,然而该药物一般只能缓和其发病速度,病人平均生存期仅约1年。另一方面,替莫唑胺在治疗胶质细胞瘤期间产生的耐药性一直是临床的问题。并且,对其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研发新的抗胶质细胞瘤药物至关重要。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激酶,它们在脑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AK、Src和FGFR1均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一员,具有相似结构的激酶催化区域,存在于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发生的多条相关信号通路上游,是当前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靶向抑制剂开发的重要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Src和FGFR1抑制剂在临床使用,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另外,多种FAK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实体瘤,包括脑肿瘤。本论文首先综述了脑肿瘤的发病机制,介绍了酪氨酸激酶,重点阐述了 FAK、Src和FGFR1激酶的结构特点,它们的信号通路与肿瘤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它们相关的抑制剂研究进展。本论文第一部分,根据酪氨酸激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与差异性、激酶结构相似性、以及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分别设计了一系列针对FAK激酶的共价不可逆抑制剂和共价可逆抑制剂。采用FAK激酶结构域与化合物7a1的共晶体结构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的共价结构,另外,利用LC-MS/MS的方法也论证了共价可逆抑制剂的性能。激酶活性测试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对FAK激酶抑制IC50范围在0.6-16.3 nM,其中化合物7f对FAK激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验表明,7a1、7g、9b和9c对多种脑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范围在0.13-7.2μM。该系列抑制剂抗脑胶质瘤机制研究表明,它们能使U87-MG细胞周期滞留在G2/M期,并能通过抑制细胞内FAK磷酸化导致下游AKT/NF-κB和ERK/NF-κB信号通路活性下调而抑制肿瘤生长。本论文第二部分,针对FAK和FGFR1靶点及其抑制剂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嘧啶类的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其中化合物2j、2k和2m对FAK和FGFR1激酶活性显示很好的抑制能力,并能明显地抑制肿瘤增殖、迁移和侵袭。该系列化合物抗U87-MG脑瘤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它们主要通过抑制FAK和FGFR1磷酸化并降低下游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起作用;体内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化合物2k具有潜在作为抗脑肿瘤药物的前景。本论文第三部分,同样根据Src和FAK靶点及其抑制剂的结构特征,设计了 1,3,4-恶二唑类、1,3,4-噻二唑类和嘧啶类三个系列化合物来寻求Src和FAK激酶的双重抑制。激酶活性测试表明,嘧啶类系列化合物能较好地抑制Src和FAK激酶活性;相反,另外两个系列化合物仅对Src激酶显示较好的抑制能力,这些化合物对U87-MG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最后,通过化合物结构叠合、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研究,很好解释了 1,3,4-恶二唑类系列化合物3h和达沙替尼之间抑制活性的差异,其原因是引入1,3,4-恶二唑骨架导致立体和静电场的变化,引起结合位点移位而降低它的抑制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FAK共价不可逆和共价可逆抑制剂、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和Src/FAK双靶点抑制剂,并为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修饰提供理论依据。

张弛[5](2020)在《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也是颅内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胰腺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头部外伤、病毒感染、内分泌、代谢紊乱以及分子遗传等因素有关。除了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电场治疗等开始兴起并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有效率仍然很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深入地了解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更加有效的诊治脑胶质瘤寻找新的分子靶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短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互补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使其直接降解,从而调控该靶基因的表达。据报道,超过60%的蛋白质翻译是由miRNAs调控的。miRNAs调控了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大部分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转移。miRNA表达异常已经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是脑胶质瘤进展的新调节因子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特别地,miR-138在多种肿瘤中呈现低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表明miR-138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其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潜在作用。我们首先检测了miR-138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检测了其对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此外,我们还探讨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脑胶质瘤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目的:研究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级别之间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及4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38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人脑组织。临床病理分析发现,miR-138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P=0.013),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发生的位置无明显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138高表达患者比miR-138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此外,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中miR-138表达高于A172和U133胶质瘤细胞。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级及生存期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miR-138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目的:研究miR-138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揭示miR-138作为胶质瘤新的分子治疗靶点,将来通过干预miR-138来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miR-138模拟物(miR-138 mimics)及阴性对照(miR-NC)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miR-138 mimics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大幅度提高了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MTT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此外,流式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会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中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第三部分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TOR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目的:筛选和鉴定miR-138的靶基因,阐明miR-138在胶质瘤细胞中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38的潜在靶基因CREB1,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8与CREB1 3’UTR的结合。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中CREB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在脑胶质瘤组织中miR-138和CREB1的表达相关性。过表达miR-138后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CREB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中CREB1的表达,观察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的生物学行为变化。进行营救实验,即将miR-138 mimics和CREB1慢病毒(Lenti-CREB1)共转染U87和U251细胞,观察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3)Western blotting分析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抗凋亡蛋白Bcl-2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的表达对miR-138及CREB1表达变化的响应。结果: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CREB1是miR-138的一个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38可以与CREB1的3’UTR的直接结合。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CREB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组织中CREB1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CREB1和miR-138的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现负相关性。2)CREB1敲低能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和侵袭,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与miR-138过表达有相似的结果。miR-138 mimics和Lenti-CREB1共转染胶质瘤细胞能逆转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及凋亡的促进作用。3)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而CREB1表达质粒能上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在miR-138过表达的细胞中,CREB1的上调能够逆转miR-138对AKT/m TOR的去磷酸化以及Bcl-2和MMP-2蛋白表达的抑制。结论:miR-138通过靶向CREB1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和Bcl-2、MMP-2的表达,从而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行为。miR-138可能是治疗脑胶质瘤的潜在靶点。

韩玉庆,董力庆,许阳阳,赵理乐[6](2020)在《脑胶质瘤和辅助性T细胞17的关系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Th)在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Th细胞亚群中的Th1和Th2细胞不同,Th17细胞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是近年来恶性肿瘤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对Th17细胞与脑胶质瘤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从炎症、自身免疫等多角度进一步探讨脑胶质瘤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及抗肿瘤治疗的免疫应答反应等问题,这对于人类攻克脑胶质瘤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脑胶质瘤、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三者之间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Th17细胞与免疫应答及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潘艳玲[7](2020)在《BPTF促进胶质瘤的进展和预示不良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PTF(Bromodomain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是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参与染色体转录调控和染色质重塑,在胎脑中高表达,具有调控胚胎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功能。其表达异常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分化发育异常、产生肿瘤,但目前尚未有BPTF与胶质瘤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在肿瘤公共数据库Oncomine中搜索BPT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发现BPT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继之,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及瘤周正常脑组织中BPTF的表达,结果显示胶质瘤组织中BPT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接下来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113例胶质瘤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BPTF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脑组织中BPTF呈阴性表达,大部分胶质瘤组织中BPTF呈阳性表达,并根据BPTF的表达水平将其分为BPTF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进一步统计分析BPTF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BPTF表达与WHO分级、肿瘤大小明显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显示BPTF高表达组预示着更短的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此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BPTF的表达是胶质瘤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其可作为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BPTF在胶质瘤中的具体生物学作用,检测了 BPTF在人胶质瘤常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合适细胞,其后建立了 BPTF过表达的LN229细胞系和BPTF敲低的U251细胞系。通过细胞MTT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以及对Ki67的检测,发现过表达BPTF可显着增加LN229的增殖能力,而敲低BPTF明显抑制U251的增殖能力。此外,通过Transwell迁移、划痕愈合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BPTF显着增加了 LN229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敲低BPTF可显着降低U251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预BPTF表达的LN229细胞及U251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变(EMT)标志物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初步证实BPTF可在体外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EMT样改变。此后,为进一步研究BPTF促进胶质瘤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PTF与c-MYC可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通过检索染色质免疫沉淀数据库Ominer和ChIP-Atlas发现BPTF可与c-MYC的启动子区域结合调控其转录。进一步,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显示c-MYC的mRNA和蛋白在BPTF过表达的LN22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而在敲低BPTF的U251细胞中表达均明显减少。同时检测c-MYC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的关键调控元件Cyclin D1、MMP2、MMP7和Snail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在BPTF过表达的LN229细胞中c-MYC表达上调,同时Cyclin D1、MMP2、MMP7和Snail的mRNA及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而在敲低BPTF的U251细胞中呈相反改变。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BPTF可能通过激活c-MYC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增殖、侵袭转移和诱导EMT,最终促进胶质瘤进展,导致不良预后。总之,本研究初步表明,BPTF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胶质瘤预后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尹梦磊[8](2020)在《Bi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脑胶质瘤(Glioma)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由于胶质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广泛浸润性生长和高度增殖的特点导致手术难以彻底切除且手术后复发率极高。目前脑胶质瘤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仍然较差,生存率仍然很低。失巢凋亡(Anoikis)与肿瘤的浸润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细胞恶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失巢凋亡的效应分子,Bit1(bcl-2 inhibitor of transcription 1)在细胞与周围细胞或细胞外基质脱离黏附时可诱发一种非caspase途径依赖的细胞凋亡。且研究显示Bit1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作用存在组织差异性,可促进或抑制肿瘤的生长。而Bit1对脑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和临床组织标本分析,探讨Bi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恶性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探究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构建Bit1稳定沉默的胶质瘤细胞系,检测Bit1稳定沉默对体外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体内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1.收集临床不同恶性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及对组织标本中Bit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SHG44、LN229、A172和正常脑胶质细胞HEB中Bit1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载体将Bit1的干扰的质粒导入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中,通过筛选建立稳定沉默Bit1的胶质瘤细胞株。3.分别采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Bit1沉默细胞系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变化。4.分别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TUNEL实验检测Bit1沉默细胞系在体内的成瘤能力及凋亡能力变化。结果1.B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中均低于正常对照脑组织,随着脑胶质瘤(WHO分级)恶性级别的升高,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在各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B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脑胶质细胞系HE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其他脑胶质瘤细胞系相比,Bit1在U87胶质瘤细胞系中呈现相对较高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3.体外细胞实验:Bit1表达沉默以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细胞的凋亡能力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体内动物实验:Bit1表达沉默以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显着增强,凋亡能力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Bit1表达沉默后使体外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凋亡能力降低。3.Bit1表达沉默后促进体内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其凋亡。

段文超[9](2020)在《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对老年胶质瘤进展和预后的意义及其潜在机制》文中认为背景胶质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组织学标准将胶质瘤分为恶性程度依次递增的四个级别(WHOⅠ~Ⅳ级)。近年来,针对胶质瘤采取的外科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诊疗模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由于其发病率高、侵袭性强、病程长、进展快、易复发、预后差等原因,胶质瘤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重要、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值得注意的是,胶质瘤在老年人群中的检出率正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老年患者在群体特点、个体差异和治疗耐受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老年胶质瘤人群的临床诊疗更加具有挑战性。如何帮助老年胶质瘤患者接受更加全面且合理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是胶质瘤研究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临床病理学因素、影像学特征、基因组学和免疫学机制等对于胶质瘤的全面诊治和预后转归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预测价值,老年胶质瘤患者在这些方面具备有代表性的潜在特点和临床意义,对于这些特点和意义及其基础机制却鲜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探究老年胶质瘤在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特征和规律,并对老年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和解释,对于老年胶质瘤人群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目的从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角度揭示老年胶质瘤人群的病程特点和预后意义,寻找老年胶质瘤发病和进展的可能靶点,并对其潜在机制进行探索和论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96例WHOⅡ~Ⅳ级弥漫性胶质瘤患者。其中老年组(60岁以上)464例,青年组(60岁以下)13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子病理学(IDH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和1p/19q共缺失)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不同组间的预后并寻找独立预测因子。此外,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对一系列年龄相关基因进行鉴定和筛选,构建预后不同的GBM亚型。比较GBM亚型在肿瘤微环境(TME)细胞浸润、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拷贝数变异(CNV)等方面的差异。最后,通过R语言和Metascape网站对不同年龄组的189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富集分析,探讨老年胶质瘤人群的基因表达特点及潜在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通过对老年组和青年组的比较,我们发现两组在WHO分级(P<0.001)、组织学类型(P<0.001)、Ki67 指数(P<0.001)、分子亚型(P<0.001)、IDH突变(P<0.001)、TERT启动子突变(P=0.006)和 1p/19q 共缺失(P<0.001)方面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肿瘤位置深在、肿瘤实性部分增强明显和瘤周水肿严重是老年低级别胶质瘤(LGG)预后不良的影像学指标。通过对一系列年龄相关基因的鉴定和筛选,将其分为两个最优聚类,分别命名为C1和C2。两组的预后有显着差异(P<1e-5)。从TCGA和GPL96数据库中筛选出3个共同基因RABP17、IGFBP5和HDHD3(Padj<0.001),它们均与GBM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C1组与C2组间22个免疫细胞的TME评分、免疫激活基因、免疫检查点基因和TGF/EMT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差异,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SEC61G(P=0.00017)和 SLC25A20(P=0.02709)的CNV与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此外,从57774个测序基因中共筛选出217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且倍数≥1.5),其中包括198个上调基因和19个下调基因。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在GO的“受体调节活性”途径、KEGG的“IL-17信号通路”以及Reactome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趋化因子”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常见途径”中富集。结论老年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与60岁以下的患者有所不同。相对较深的肿瘤位置、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肿瘤周围水肿严重是预示老年低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的影像学特征。利用来自公共数据库的GBM数据鉴定并聚类年龄相关基因。不同组间TME评分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着差异,且与预后有关。CNV也是影响GBM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年龄对GBM患者预后的影响,为GBM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另外,老年胶质瘤在基因表达上有其特殊性,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在GO、KEGG和Reactome中均有相关富集通路。

程诗琦[10](2020)在《CCL8在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胶质瘤(Glioma)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尽管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有多种形式,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但其生存期仍然很短,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 Ⅳ级),其中位生存时间小于15个月。基于治疗胶质瘤过程中所面临的临床挑战,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临床效果。趋化因子是一类可以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蛋白,主要作用是调节免疫细胞的趋化、招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其趋化特性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CC趋化因子配体8(CC chemokine ligand 8,CCL8)也称作单核细胞趋化因子-2(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2,MCP-2),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目前研究发现,CCL8在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并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然而,CCL8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因此,探究趋化因子CCL8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目的:探究趋化因子CCL8在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方法:1.qRT-PCR方法检测胶质瘤组织中CCL8的表达水平;2.分析 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和临床标本中CCL8表达水平与胶质瘤WHO分级的关系;3.分析CGGA和TCGA数据库中CCL8表达水平与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状态的关系及对IDH野生型(IDH wild-type,IDH-WT)胶质瘤的诊断价值;4.分析CGGA和TCGA数据库中CCL8表达水平与胶质瘤分子亚型的关系及对间质型(mesenchymal)胶质瘤的诊断价值;5.分析CGGA数据库中CCL8表达水平与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簇之间的关系;6.分析CGGA和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CCL8表达水平与T细胞功能的关系;7.分析CGGA和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CCL8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8.分析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CCL8表达水平与组织中浸润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之间的关系;9.分析TGGA数据库中胶质瘤CCL8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与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相比,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CCL8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2.在CGGA、TCGA数据库中,与WHO Ⅱ、Ⅲ级胶质瘤相比,GBM中CCL8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3.与 IDH 突变型(IDH mutant-type,IDH-Mut)胶质瘤相比,CCL8mRNA在IDH-WT型胶质瘤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且对IDH-WT型胶质瘤具有诊断价值;4.与胶质瘤其他分子亚型相比,CCL8 mRNA在间质亚型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且对间质型胶质瘤具有诊断价值;5.胶质瘤中CCL8 mRNA表达水平与代表巨噬细胞功能和T细胞功能的基因簇呈正相关;6.CCL8与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和免疫应答等过程呈正相关,而与T细胞介导的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呈负相关;7.CCL8与巨噬细胞活化、分化以及细胞因子产生等过程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8.胶质瘤中CCL8表达水平与组织中浸润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关系密切;9.CCL8 mRNA高表达组的胶质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显着低于低表达组患者。结论:1.胶质瘤中CCL8的表达水平与其恶性表型关系密切。2.胶质瘤中CCL8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中浸润的M2型巨噬细胞呈显着正相关。3.胶质瘤中CCL8表达水平升高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

二、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脑胶质瘤精准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胶质瘤常见的癌基因突变
    1.1 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
    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扩增及突变
    1.3 原癌基因MET高表达与基因变异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胶质瘤中的血管异常增生
2 脑胶质瘤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
    2.1 靶向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的精准治疗临床试验
    2.2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精准治疗临床试验
    2.3 靶向MET的精准治疗临床试验
    2.4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临床试验
3 结语与展望

(2)脑胶质瘤中CXCL1的表达及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MCM3AP-AS1/miR-211/KLF5/AGGF1通路以及ANKHD1/LINC00346/ZNF655环路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MCM3AP-AS1/miR-211/KLF5/AGGF1通路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换液与传代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计数
        2.2.4 细胞增殖实验
        2.2.5 细胞迁移实验
        2.2.6 细胞管形成实验
        2.2.7 Trizol法提取RNA
        2.2.8 Real-time PCR实验
        2.2.9 细胞转染
        2.2.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
        2.2.11 RNA免疫沉淀技术(RIP)
        2.2.12 Western blot方法
        2.2.1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2.2.14 裸鼠基质胶栓实验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敲减MCM3AP-AS1显着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
        3.2 过表达miR-211显着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
        3.3 miR-211在GECs中特异性结合MCM3AP-AS1
        3.4 敲减KLF5通过抑制AGGF1的表达和PI3K/AKT/ERK1/2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GECs的生物学行为
        3.5 KLF5 靶向结合miR-211
        3.6 敲减AGGF1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
        3.7 敲减MCM3AP-AS1、过表达miR-211及其联合应用抑制体内GECs的血管生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ANKHD1/LINC00346/ZNF655反馈环通过Staufen1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计数
        2.2.4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2.5 qRT-PCR实验
        2.2.6 Western blot
        2.2.7 构建转染细胞系
        2.2.8 细胞增殖实验
        2.2.9 细胞迁移实验
        2.2.10 细胞管形成实验
        2.2.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
        2.2.12 RNA免疫沉淀技术(RIP)
        2.2.13 RNA pull-down实验
        2.2.14 半衰期检测
        2.2.1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
        2.2.16 裸鼠基质胶栓实验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ANKHD1在GECs中高表达,沉默ANKHD1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
        3.2 LINC00346在GECs中高表达,沉默LINC00346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
        3.3 ANKHD1特异性结合LINC00346,并通过增强LINC00346稳定性调控GECs的血管新生
        3.4 ZNF655在GECs中低表达,过表达ZNF655抑制GECs的血管新生
        3.5 LINC00346通过与ZNF655mRNA靶向结合形成SBS,进而结合STAU1参与SMD途径促进ZNF655mRNA的降解
        3.6 LINC00346与ZNF655存在相互逆转作用,调控GECs的血管新生
        3.7 ZNF655与ANKHD1启动子区结合,发挥转录抑制作用,形成ANKHD1/LINC00346/ZNF655负反馈调节环路
        3.8 沉默 ANKHD1、沉默LINC00346、过表达ZNF655以及三者联合应用在体内抑制胶质瘤的血管新生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s与脑胶质瘤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脑胶质瘤及其治疗手段
        1.1.1 脑胶质瘤
        1.1.2 脑胶质瘤相关的信号通路
        1.1.3 胶质瘤的治疗手段
    1.2 蛋白酪氨酸激酶
        1.2.1 FAK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2 SRC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3 FGFR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FAK共价抑制剂的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FAK不可逆/可逆共价抑制剂的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对体外FAK的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2.3.2 共价抑制剂动力学测试
        2.3.3 化合物在生理pH下的共价可逆性测试
        2.3.4 共价抑制剂对激酶的选择性抑制
        2.3.5 化合物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测试
        2.3.6 ELISA测试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磷酸化抑制能力
        2.3.7 化合物在U87-MG胞内环境FAK的共价抑制验证
        2.3.8 化合物对U87-MG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2.3.9 化合物对U87-MG细胞形态的影响
        2.3.10 化合物影响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
        2.3.11 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第一部分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3.1.1 前言
        3.1.2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3.1 化合物对激酶活性抑制能力
        3.1.3.2 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毒性测试
        3.1.3.3 不同时间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影响
        3.1.3.4 化合物对细胞克隆的影响
        3.1.3.5 化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1.3.6 化合物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1.3.7 化合物对U87-MG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3.1.3.8 化合物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
        3.1.4 小结
    第二部分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分子模拟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活性研究
        3.2.1 前言
        3.2.2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3.1 化合物的激酶抑制活性测试
        3.2.3.2 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
        3.2.3.3 3D-QSAR研究化合物对Src激酶抑制能力的构效关系
        3.2.3.4 化合物与Src分子对接研究
        3.2.3.5 MM-PBSA/GBSA计算结合自由能
        3.2.4 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的实验仪器
        4.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化合物对FAK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4.2.2 化合物对FGFR1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4.2.3 化合物Src激酶活性测试
        4.2.4 化合物激酶选择性测试
        4.2.5 化合物的共价动力学测试
        4.2.6 化合物的共价可逆性研究
        4.2.7 MTT法测试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4.2.8 ELISA测试实验
        4.2.9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化合物洗脱实验
        4.2.10 细胞周期和凋亡
        4.2.11 细胞划痕实验
        4.2.12 免疫细胞化学和荧光染色
        4.2.13 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
        4.2.14 细胞克隆实验
        4.2.15 细胞侵袭实验
        4.2.16 动物体内异种成瘤及化合物体内抗肿瘤实验
        4.2.17 3D-QSAR分析
        4.2.18 化合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4.2.19 化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5)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ROT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microRNA的脑胶质瘤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致谢

(6)脑胶质瘤和辅助性T细胞17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hh17细胞与免疫应答
2 TThh 17细胞与脑胶质瘤
3 脑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7)BPTF促进胶质瘤的进展和预示不良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BPT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BPTF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BPTF通过c-MYC促进胶质瘤进展的机制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发表文章
致谢

(8)Bi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Bit1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Bit1沉默的稳转细胞系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第三部分 Bit1表达沉默后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第四部分 裸鼠体内Bit1沉默对移植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失巢凋亡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综述)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对老年胶质瘤进展和预后的意义及其潜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弥漫性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一. 背景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年龄相关基因特征的胶质母细胞瘤亚型在预后和免疫学特征上的差异
    一. 背景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部分 老年胶质瘤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富集分析
    一. 背景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胶质瘤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及免疫组学综合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CCL8在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CL8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胶质瘤精准治疗进展[J]. 胡慧敏,江涛. 药学进展, 2021(12)
  • [2]脑胶质瘤中CXCL1的表达及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津璋. 佳木斯大学, 2021(12)
  • [3]MCM3AP-AS1/miR-211/KLF5/AGGF1通路以及ANKHD1/LINC00346/ZNF655环路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杨春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D]. 黎永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5]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D]. 张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6]脑胶质瘤和辅助性T细胞17的关系及研究进展[J]. 韩玉庆,董力庆,许阳阳,赵理乐. 癌症进展, 2020(18)
  • [7]BPTF促进胶质瘤的进展和预示不良预后的研究[D]. 潘艳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Bi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 尹梦磊. 郑州大学, 2020(02)
  • [9]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对老年胶质瘤进展和预后的意义及其潜在机制[D]. 段文超. 郑州大学, 2020(02)
  • [10]CCL8在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研究[D]. 程诗琦.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生长因子在胶质瘤血管生成及其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