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

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

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档案工作实际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赵雅丽[2](2020)在《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哲学底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习近平针对不断发展的民营经济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主要包括了新型政商关系、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企业家精神、党建统战思想等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坚持以系统的观点肯定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问题和挑战;坚持在对立统一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两点论中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面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善于抓主要矛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深入基层发展民营经济,总结相关发展经验,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重视发挥正确的思想建设工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用实际行动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证明了其价值性和可行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中央和政府与民营企业家沟通的渠道;始终立足社会生产力需求,引导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善于运用历史各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使民营企业变压力为动力,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坚持以创新思维为主线,要求党中央和政府要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发展民营企业;以辩证思维为基础,发展民营经济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底线思维为保障,增强大局意识,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提高防风险能力。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方法论。

侯燕[3](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张丽伟[4](2019)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其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论文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这个主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与比较相关照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导、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三个层面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方针,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先富与共富、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国内与国际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若干重大关系。在高质量思想理论指导下,根据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评价体系、中观评价体系和宏观评价体系建设,其中,从产品、市场、企业、创新四个最重要方面探讨微观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经济、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四个最重要方面探讨中观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国民分配、绿色发展、调控能力四个最重要方面探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微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微观经济体系中,产品是微观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价值的标的物;市场是商品交换、价值实现的场所与机制系统,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使用的价值实现过程;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发展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全社会最终产品的产出、效率、效益与资源配置水平;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质量推进产品质量治理、市场体制机制、企业公平制度、创新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中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议题。中观经济体系中,产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价值链系统,其体系分工、协调、升级的质量水平决定着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质量水平。城乡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之一,其体系分布、融合、协同的质量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质量水平。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之一,其体系协同、相互作用的质量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质量水平。国际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之一,其体系分布、融合、交换的质量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全球化质量水平。推进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质量推进产业经济、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微观经济和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表现,也是保障微观经济和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宏观经济体系中,宏观均衡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其均衡水平、程度、状况本身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整体表现。国民分配质量是实现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要议题,公平分配是经济善治的核心,是通往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绿色发展质量是所有微观经济活动与行为的最终外部结果,是最终决定人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标的物。调控能力质量是政府全部经济管理活动的宏观效能总和,其制度体系、政策手段、管理能力等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全部经济活动的质量水平效能。推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质量推进宏观经济均衡、国民分配、绿色发展、调控能力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乔仁桂[5](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和优良传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为加强全党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针对当时形势、具体任务和自身状况,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利用一段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系统研究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对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思想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党内民主教育等内容,具有开展的阶段性、时机的关键性、目的的针对性、过程的实践性等显着特征。党内集中教育通过不断深化理论教育、端正思想路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发挥长效功能,不断巩固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及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党内集中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在不断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教育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的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教育工作,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解决部分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论文的第三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全面整党活动,主要解决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地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四是以构建和完善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的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五是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是以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为目的的创先争优活动;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九是为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论文的第四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开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党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构成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作风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端正思想作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领导作风,纯洁干部生活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清气正;在制度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体系化。论文的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党内实际;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敞开大门相信群众;四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目标,实现知行合一,坚持从严从实,推行建章立制。论文的第六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开展过程、问题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开展不平衡、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论文的第七章,对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就某次党内集中教育来说,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成效、促进教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从党内集中教育顶层设计来看,要实现党内集中教育集成效应最大化,需要建立长效化的党内集中教育开展体系,从组织动员、过程执行、教育考评、问题整改落实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在领导管理、运作预警、保障激励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要准确把握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认识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是把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要突出“关键少数”,也要面向全体党员,并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引领全体党员;三是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要始终不渝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要持之以恒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全面、长效。

梁英[6](2014)在《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文中提出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统领党的建设发展全局,掀起了党建科学化的研究热潮。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是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领域,是党建科学化理论体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层面,缺乏对农村基层党建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脉落的梳理,也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民职业分化加快,农民观念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党建科学化进程,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文章由绪论和正文六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着重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给予适当的说明。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是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科学理论是其行动指南;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根基;基层党组织既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同时也是先进的部队。这些思想对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建立,并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调整设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主体是农村党员、农民群众、上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评价遵循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评价标准是“四个有利于”,即:是否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以广西四个典型案例为考察对象,即:平乐县委“两地双管”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活力工程”、富川县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事联解工作法”和凭祥市委基层党建新模式“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通过阐述四个案例的背景、实施内容和过程,分析特色、价值和意义,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实践经验。第五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广西五县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还不够。另外,调查还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探索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因素。第六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相关文本,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关照。对广西五县农村的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对广西农村的四个典型案例开展个案研究,以便总结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

成剑[7](2014)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用鲜明的抗日救亡政治主张,及时回应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命运攸关时刻的普遍时代社会关切,用八一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持久战等政治策略,准确把握时代精神脉搏,引领社会发展方向,赢得了国内各党、各派和各阶级、各阶层人士的赞扬和拥戴。1937年9月经过国共两党多次谈判,中国共产党主动对西北苏维埃政权进行更名改制,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光荣历程,开启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崭新篇章,同时也开启了边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之路,为边区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和新中国行政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回顾和总结陕甘宁边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可以为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行政管理体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的划分及其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制度借鉴国民政府和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的经验,对边区政府所辖地域进行了合理划分,实现了分级分类管理,特别是设置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划,正确处理了与边区蒙、回等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成功地解决了边区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实现了边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凝聚和扩大了抗日力量。这一特色区划设置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治理实践上一大进步,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找到了正确道路。陕甘宁边区政府借鉴国民政府政府组织制度,形成了“三正两辅制”的行政组织结构,并对各级政府和内部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进行了合理划分,建立了委员会制的领导体制,实现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结构的有机统一,同时结合政府环境的变化,不囿现状,大胆创新,建立“三三制”新型政权和实施“精兵简政”政策,积极推动边区政府工作制度和自身建设的改革,实现了精简、统一、高效、民主,使政府行政成本与社会民众负担达到了均衡。陕甘宁边区政府坚持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人事方针政策,重视知识分子和党外人士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了人事管理机构和制度,为边区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凝聚和提供了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勤政廉政的干部队伍。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处理了边区财政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关系,适时调整了财政经济政策、收支结构和管理制度,开源节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聚力发展各项经济事业,着力保障各项抗战供给,克服了边区财政经济严重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府际关系,一方面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与国民政府、周边省份政府和地方实力派进行真诚地谈判与合作,另一方面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及时地处理了边区党政军民群的矛盾与关系,为边区政府施政创造了一个和平有序的内外部环境。陕甘宁边区政府立足边区管理实际,履行行政立法职权,制订和构建了内容广泛的边区行政法律制度体系,规范了边区政府的工作程序,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使边区政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陕甘宁边区政府立足边区复杂的施政环境,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同时吸收专家意见,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了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通过科层执行和动员执行模式,激发民众力量,形成了高效顺畅的执行机制,同时构建了参议会、司法、人民群众、政府内部监督等有力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了边区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执政,廉洁奉公。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不仅促进了边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也创造了非常鲜活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三是坚持广泛政治参与的行政民主理念;四是坚持建章立制依法行政;五是坚持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队伍;六是坚持建立清正廉洁和人民满意的政府;七是坚持与时俱进推动行政发展。这些历史经验可以为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赵同祥[8](2013)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普遍具有行政级别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管理,这种体制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管理特点,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校长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职级制管理,是对我国传统校长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中小学校长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目前,校长职级制改革已经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鼓励,一些先行先试地区在十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项改革尚未在大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推广实施,试点地区的具体实践也存在许多问题。分析原因,既有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与不足,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阻力。为了保障校长职级制在国家层面的顺利推广,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以职级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校长管理体系,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等配套制度体系建设,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进而因地制宜地稳步推广。本研究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潍坊市的职级制改革为主体,参考了上海、中山等地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具体做法,并借鉴国外校长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总结了当前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基本成效和主要问题,并从中小学校长职级改革的制度设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目的在于利用职级制改革的经验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构建一种可资借鉴的制度安排,以实现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校长群体内部的规范治理,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内涵解读:关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第二部分,经验借鉴:国内外校长职级制的实践与分析;第三部分,体系构建:中小学校长实行职级管理的制度设计;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建立健全职级制科学运行的配套制度。

霍艳丽[9](2011)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党从这一重要的国际背景出发强调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从而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政党建设的方向,进一步指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加强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相关研究,深入探索党的建设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动向,为党的建设出谋划策,进一步丰富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当前的一些成果是学术界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作出的积极探索,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有仍有许多研究的空间。本文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主,以实证研究为辅、以政治学研究为主,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辅的方法研究学习型政党的建设问题。论文主要说明七个主要问题,分七章阐述:第一章说明学习型政党的提出、内涵、本质和特征;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大意义;第五章,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标体系;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裴友泉,马仁杰,方黑虎[10](2009)在《“徽式探索”的实践意义——档案开放利用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开放利用创新,是"徽式探索"重要的创新内容。"徽式探索"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当前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档案部门应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大众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扮演好国家和社会进步中自己的角色。

二、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档案工作实际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档案工作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哲学底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
二、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形成
    (一)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经济新常态
    (二)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2.发展阶段
        3.形成阶段
        4.成熟阶段
    (三)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1.新型政商关系
        2.“两个健康”
        3.“两个毫不动摇”
        4.企业家精神
        5.党建统战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辩证法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系统论
        1.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素
        2.“两个都是”稳固民营经济发展地位
        3.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
    (二)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发展观
        1.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产生
        2.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
        3.民营经济一定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矛盾观
        1.“亲”与“清”既对立又统一
        2.“两个毫不动摇”要求坚持公与非公两手抓
        3.我国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四、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认识论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实践观
        1.晋江经验
        2.浙江经验
        3.佛山模式
        4.东北经验
    (二)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能动论
        1.因地制宜抓党建
        2.建立统战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价值观
        1.“万企帮万村”助力脱贫工作
        2.民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
五、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人民观
        1.“两个健康”重要思想
        2.弘扬企业家精神
        3.工商联是桥梁和纽带
    (二)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生产力观
        1.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2.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历史动力论
        1.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2.民营经济改革发展要变压力为动力
六、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方法论
    (一)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1.创新思维
        2.辩证思维
        3.底线思维
    (二)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3.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词义与内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词义辨析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关于经济发展的词义辨析
        一、经济:定义、内涵、特征
        二、发展:定义、内涵、特征
        三、经济发展的词义辨析
    第二节 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词义辨析
        一、质量:定义、内涵、特征
        二、经济质量:定义、分类、关联
        三、经济发展质量的词义辨析
    第三节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意义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词义内涵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理论指导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论指导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发展
        四、坚持用发展新理念统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济发展方针
        二、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模式
        三、推动城乡区域国际经济协调发展
        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处理好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二、处理好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
        三、处理好政府作用与市场决定的相互关系
        四、处理好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相互关系
        五、处理好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的相互关系
        六、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相互关系
        七、处理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关系
        八、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第一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思想观点借鉴
        二、国外相关研究思想观点借鉴
        三、评价体系的框架选择与基本遵循
        四、加速构建三层多维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微观经济理论研究要义
        二、微观质量评价四大问题探析
        三、微观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研究
    第三节 中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产业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城乡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四、国际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宏观均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国民分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四、调控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产品质量治理建设
        一、我国产品质量治理建设历程
        二、我国产品质量治理面临挑战
        三、产品质量治理建设对策建议
    第二节 市场体制机制建设
        一、现代市场结构体系建设
        二、现代市场机制体系建设
        三、市场价格机制建设
        四、市场竞争机制建设
    第三节 企业公平制度建设
        一、坚持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建设
        三、推进国有企业现代制度建设
        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建设
    第四节 创新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
        二、正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心
        三、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五章 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一、产业经济高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加快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设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重点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四节 国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一、牢固树立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思想
        二、推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国际投资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建设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建设
第六章 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推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坚持宏观均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二、构建供需均衡型经济发展格局
        三、高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构建高质量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一、推进国民收入分配高质量建设
        二、推进初次分配公平效率建设
        三、推进二次分配公平效率建设
        四、推进三次分配公平效率建设
    第三节 推进资源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
        一、充分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刻重要性
        二、推进资源节约治理高质量建设
        三、推进能源发展与治理高质量建设
        四、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高质量建设
        五、推进生态多样性高质量建设
    第四节 构建高质量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一、全面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二、推进政府调控思想与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三、推进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5)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一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定义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指导要求
        (三)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特征
        (五)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一)党内集中教育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成效显着
        (三)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回应时代诉求的客观需要
        (一)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的能力
        (二)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化解“四个危险”的能力
        (三)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所必需的“四自能力”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途径
        (一)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全面整党活动
        (二)“三讲”教育活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六)创先争优活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
        (三)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员队伍建设
    三、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端正党的思想作风
        (二)党内集中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党内集中教育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优化党的领导作风
        (五)党内集中教育纯洁干部生活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
        (二)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府清廉
        (三)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清气正
    五、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结合党内实际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上下良性互动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敞开大门相信群众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从严从实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推行建章立制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开展不平衡现象
        (二)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三)党内集中教育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现象
    二、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动员机制不完善
        (二)党内集中教育执行机制不到位
        (三)党内集中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四)党内集中教育整改落实机制不完备
        (五)对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认识不充分
第七章 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一)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固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根本
        (二)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保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长久
        (三)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解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症结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政治基础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逻辑前提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领导管理机制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运作预警机制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二)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
        (三)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述评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科学、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三) 农村基层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1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理论是基层党组织的行动指南
        (一) 科学理论是成就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之源
        (二) 用科学理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展
        (三) 注重科学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和教育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一) 基层党组织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二) 基层党组织是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
        (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三、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
        (一) 民主集中制的提出
        (二) 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先进的部队
        (一) 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二)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三) 纲领目标的先进性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基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反对官僚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四) 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
        (二) 积极发展农民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
        (三) 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四) 加强支部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五) 开展清党整党活动,纯洁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党整风运动
        (二)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三)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
        (三) 围绕“五个好”目标推进组织建设
        (四) 以改善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一)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
        (二) 坚持把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第3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一、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是积极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二) 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的内容
        (三) 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主体
        (一) 农村党员
        (二)农民群众
        (三) 上级党组织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
    三、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动态性原则
        (三) 差异性原则
        (四) 实效性原则
    四、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一) 是否有利于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 是否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
        (三) 是否有利于党在农村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四) 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
    五、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方式
        (一)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三) 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
第4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
    一、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
    二、“两地双管”:平乐县委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三、“活力工程”: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新举措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四、“民事联解工作法”:富川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方法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五、“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凭祥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第5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 调查设计与变量描述
        (二) 资料收集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
        (一)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
        (二)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
        (三) 农民党员干部作风良好
        (四) 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不够
        (五) 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
        (六) 基层党建科学化总体水平良好但思想建设偏弱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因素
        (一) 文化、职业、政治面貌影响党员思想政治水平
        (二)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建设
        (三)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员干部作风
        (四)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
        (五) 文化、政治面貌影响党组织制度建设水平
    四、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
        (一) 政治面貌全方位地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二) 职业转化而非地域流动影响着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三) 文化水平低不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家庭条件不同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具有方向性差异
第6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二) 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路径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 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深刻反思
        (三)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二)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三) 善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二)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四) 整合城乡党建资源
        (五)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7)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比较分析方法
        1.2.2 文献分析方法
        1.2.3 系统分析方法
        1.2.4 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陕甘宁边区
        1.4.2 行政管理
        1.4.3 体制
        1.4.4 行政管理体制(行政体制)
        1.4.5 创新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1.6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与巩固
    2.1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2.2 陕甘宁边区政府巩固
        2.2.1 结束双重政权,统一边区政令
        2.2.2 保卫边区安全,安定社会秩序
        2.2.3 颁布施政纲领,建立新型政权
        2.2.4 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能
        2.2.5 开展大生产运动,保障抗战供给
    2.3 陕甘宁边区政府性质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制度及创新
    3.1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沿革
    3.2 陕甘宁边区区划管理特色
        3.2.1 分级分类实施管理
        3.2.2 区划设置独具特色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制度及变革
    4.1 “三正两辅制”行政组织结构体制
    4.2 陕甘宁边区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
    4.3 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构设置与职能
    4.4 陕甘宁边区县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
    4.5 陕甘宁边区区公署机构设置与职能
    4.6 陕甘宁边区乡(市)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
    4.7 “三三制”政策与政府工作制度变革
        4.7.1 “三三制”政策的提出
        4.7.2 “三三制”政策的实施
        4.7.3 “三三制”政策与政府工作制度变革
    4.8 “精兵减政”政策与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
        4.8.1 “精兵减政”政策提出
        4.8.2 “精兵减政”政策实施
        4.8.3 “精兵减政”政策与政府自身建设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及创新
    5.1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管理方针政策
    5.2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管理机构设置
    5.3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管理具体内容
        5.3.1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编制
        5.3.2 陕甘宁边区政府干部审查
        5.3.3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任免
        5.3.4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奖惩
        5.3.5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教育
        5.3.6 陕甘宁边区政府人事待遇
第六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制度及分析
    6.1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发展阶段
        6.1.1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工作建立
        6.1.2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发展阶段
    6.2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支结构
    6.3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自身建设
    6.4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政策分析
第七章 陕甘宁边区行政法律制度及特色
    7.1 陕甘宁边区行政法律制度渊源
        7.1.1 宪法性法律文件
        7.1.2 法律
        7.1.3 行政命令
        7.1.4 党的政策和文件
        7.1.5 习惯和风俗
    7.2 陕甘宁边区行政法律制度内容
        7.2.1 行政组织法
        7.2.2 行政行为法
        7.2.3 人事管理法
        7.2.4 行政监督法
        7.2.5 部门行政法
    7.3 陕甘宁边区行政法律制度特色
        7.3.1 动态发展性
        7.3.2 内容广泛性
        7.3.3 相互依付性
        7.3.4 战时特色性
        7.3.5 单一与联合主体共存的立法模式
        7.3.6 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执法体制
第八章 陕甘宁边区府际关系处理及经验
    8.1 陕甘宁边区外部府际关系处理
        8.1.1 边区政府与国民政府关系
        8.1.2 边区政府与周边省份政府之间关系
        8.1.3 边区政府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府关系
    8.2 陕甘宁边区内部府际关系处理
        8.2.1 边区政府与边区党组织的关系
        8.2.2 边区政府与边区参议会的关系
        8.2.3 边区政府与边区司法机关的关系
        8.2.4 边区政府与边区军队组织关系
        8.2.5 边区政府与边区民众团体的关系
        8.2.6 边区政府与边区下级政府的关系
第九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运行机制及创新
    9.1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决策机制
        9.1.1 边区政府行政决策环境
        9.1.2 边区政府行政决策依据
        9.1.3 边区政府行政决策方式
    9.2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执行机制
        9.2.1 科层执行模式
        9.2.2 动员执行模式
    9.3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监督机制
        9.3.1 参议会监督机制
        9.3.2 政府内部监督机制
        9.3.3 群众监督机制
        9.3.4 司法监督机制
第十章 陕甘宁边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历史经验
    10.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10.2 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
    10.3 坚持广泛政治参与的行政民主理念
    10.4 坚持建章立制依法行政
    10.5 坚持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队伍
    10.6 坚持建立清正廉洁和人民满意的政府
    10.7 坚持与时俱进推动行政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 内涵解读:关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一、 校长职级制的概念及特点
        (一)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概念
        (二) 校长职级制的主要特点
    二、 校长职级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产生
        (二)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发展历程
    三、 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必要性
        (一) 中小学管理行政级别制的审视
        (二) 推行校长职级制的目的意义
    四、 实施职级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 校长职级制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二) 校长职级制的理论支撑
        (三) 校长职级制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经验借鉴:国内外校长职级制的实践与分析
    一、 我国校长职级制的实践
        (一) 国内职级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二) 试点地区职级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二、 校长职级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校长职级制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二) 校长职级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 国外校长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一) 美国中学校长的评价与管理
        (二) 菲律宾推行职级制的做法和特点
        (三) 国外校长管理对我国推行职级制的启示
第三章 体系构建: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的制度设计
    一、 建构校长职级制的基本理念
        (一) 去行政化的理念
        (二) 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三) 权责一致的理念
        (四) 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建构校长职级制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目标导向性原则
        (三) 系统性原则
        (四) 激励原则
        (五) 领导动力控制原则
    三、 校长职务等级的设置及评定
        (一) 校长职务等级结构
        (二) 校长职级的认定标准
        (三) 校长职级的评审对象
        (四) 校长职级的评定程序
        (五) 校长职级的升降管理
        (六) 中小学校长职级考评组织机构
    四、 校长职级薪酬体系的设计
        (一) 合理的利益回报是成功的前提
        (二) 中小学校长职级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及目标
        (三) 校长薪酬体系的确立
        (四) 校长薪酬体系的构成及标准
    五、 职级制改革推进实施的程序步骤
        (一) 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二) 职级制改革的具体案例分析
        (三) 校长职级制推进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保障措施:完善校长职级制科学运行的机制
    一、 完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
        (一) 校长管理权限归口教育行政部门
        (二) 建立校长资格证书制度
        (三) 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
        (四) 建立严格规范的校长聘任标准和程序
        (五) 完善聘任制的制度建设
        (六) 完善校长聘任的监督机制
    二、 完善校长评价机制
        (一) 职级制背景下实施校长评价的策略
        (二) 中小学校长评价方案的构建
    三、 完善任期交流机制
        (一) 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二) 建立校长任期交流机制
    四、 完善校长培训机制
        (一) 确立以校长专业化发展为主导的培训指导思想
        (二) 巩固和完善“三层次”校长培训体系
        (三) 多种培训模式互补整合,提高培训实效
        (四) 校长培训实施保障
    五、 加强激励与制约机制建设
        (一) 激励机制
        (二) 制约机制
    六、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
        (一) 完善校长负责制
        (二) 加强校长监督机制
结语:校长职级管理制度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习型政党的基本阐释
    一、学习型政党的提出
    二、学习型政党的内涵
    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
    四、学习型政党的特征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西方传统学习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
    四、现代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理论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
    四、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
    五、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在学习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面临新的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面临新的整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任务面临新的要求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标体系
    一、学习型政党的总体目标和共同愿景
    二、学习型政党建设目标的逻辑层次
    三、学习型政党建设目标的内容结构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一、制定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树立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科学理念
    三、建立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制度体系
    四、创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方法和载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徽式探索”的实践意义——档案开放利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破冰——“徽式探索”的起因
2 改革——“徽式探索”的主要内容
3 经验———“徽式探索”的实践意义
4 思考——“徽式探索”有关实践与理论问题的梳理

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档案工作实际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哲学底蕴研究[D]. 赵雅丽.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5)
  •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4]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D]. 张丽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D]. 乔仁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D]. 梁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 [7]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成剑. 西北大学, 2014(04)
  • [8]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研究[D]. 赵同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 霍艳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徽式探索”的实践意义——档案开放利用创新研究[J]. 裴友泉,马仁杰,方黑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9(06)

标签:;  ;  ;  ;  ;  

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