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靴防护性能分析计算

防雷靴防护性能分析计算

一、防雷靴防护性能的分析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张奇星[1](2021)在《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及灭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架空线路的防雷手段以“阻塞型”和“疏导型”为主,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防护效果,但雷击跳闸、断线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能降低雷击跳闸,基于“组合型”防雷方法研制了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采用“冲击疏导,工频阻塞”的思想,利用自身内部通道效应、同时拉长电弧路径的特点,加速熄灭电弧。本文主要对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绝缘配合及其灭弧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比较通道电弧模型的不同求解方法,分别采用了解析法和数值法对通道的熄弧作用进行仿真验证。其中,解析法是通过建立的通道下电弧圆柱模型,结合Mayr-Cassie电弧模型,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了通道对电弧发展具有抑制作用。数值法则是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验证了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可有效灭弧。本文通过灭弧仿真和灭弧试验,对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灭弧效果进行了研究。灭弧仿真基于数值解法,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分别对单元灭弧结构、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灭弧过程进行建模仿真;灭弧试验则分别对单元灭弧结构、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灭弧过程进行试验验证。仿真与试验的结果都说明,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有着良好的灭弧效果。其中,单元灭弧结构可在0.6 ms内熄灭0.28 k A的工频电弧,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可在0.75 ms内熄灭0.55 k A的工频电弧,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可在1.8 ms内熄灭1.9 k A的工频电弧。灭弧仿真和灭弧试验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灭弧性能研究。本文选取柱式绝缘子(R5ET105L)、针式绝缘子(P-10T)复合绝缘子(FXW4)和标准型悬式玻璃绝缘子(LXY-70)作为参考对象。通过对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分别在10 k V、35 k V电压等级的绝缘配合试验研究,得出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绝缘配合范围。相比于给定绝缘配合比的范围,本文根据不同绝缘子型号给出的具体绝缘配合参数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本文通过对安装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前后的建弧率和雷击跳闸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得知,雷击跳闸率理论上可降低90%以上。实际应用情况反映了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现阶段运行情况良好,取得的防护效果较为有效。

李心如[2](2021)在《压爆气流作用下管道式防雷间隙灭弧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线路具有分布范围广、维护难度大、线路型号及设备复杂、故障点难以定位查找以及绝缘水平低等特点,极易遭受雷害侵袭,造成电气设备损坏、线路跳闸、大范围停电等严重后果。“阻塞型”、“疏导型”以及“组合型”防雷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雷击灾害事故,但仍受到雷击强度大、雷击概率高、雷击不可控等因素的制约。为解决现有防雷方法的缺陷,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提高线路耐雷水平,本文提出一种压爆气流灭弧的防雷方法,研制出一款适用于10k V、35k V线路的压爆气流管道式防雷间隙。主要从电弧特性、灭弧机理、仿真模拟、试验验证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从气流作用下电弧物理特性、能量平衡特性变化规律入手,分析有利于电弧熄灭的条件。研究了电弧粒子游离特性、电弧弧长以及温度的临界值,为判定电弧是否处于熄灭状态提供依据。(2)从压爆气流耦合电弧的发展过程和气流纵吹电弧模型两个角度分析装置内部灭弧机理。首先对灭弧管道内电弧与空气介质发生“压缩-抽吸-换热”效应逐步分析,研究表明受到压缩效应后电弧特性发生改变,而后抽吸效应使大量空气被吸入管道,同时电弧积聚的能量传递给空气介质形成换热效应,产生的压爆气流作用于电弧,将其熄灭;接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研究,边界层基本方程组为后续仿真搭建数学模型提供控制方程;最后总结了压爆气流灭弧方法的优势。(3)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灭弧管道内压爆气流与电弧的耦合作用进行仿真,得出压爆气流产生速度极快,0.48ms内使电弧熄灭且不重燃的结论。(4)对装置进行试验以验证运行及防雷能力。1)对单元管道和压爆气流管道式防雷间隙进行冲流放电对比试验,验证单元管道结构及装置主体的耐受性能和灭弧能力。2)通过冲压伏秒特性试验得到10k V、35k V装置的雷电50%冲击电压110.2k V、319.7k V。试验结果显示装置的伏秒特性曲线符合保护绝缘子的要求,能优先于绝缘子击穿。3)在工频续流遮断试验中,10k V、35k V装置分别成功遮断了1.6k A、2k A左右的工频电流,且动作速度极快。试验验证装置的有效性后,对10k V、35k V的线路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装装置前后的雷击跳闸率大幅下降,装置具有良好的防雷效果。

彭斐[3](2021)在《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电网运行过程中,线路雷击故障比例居高不下,其整体态势呈现雷击高发性、雷害严重性和防雷困难性的特点。线路雷击防护是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现有的传统防雷方法仍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而导致防护效果不够理想。本文为降低雷击跳闸率、提高线路防护水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防雷措施——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该措施在并联间隙的基础上增设了全通道气吹灭弧环节,可在疏导雷击过电压的同时,有效熄灭工频续流电弧。以下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中介绍了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的几何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电弧发展的物理特性及能量平衡过程。研究表明,电弧的燃烧过程中,其直径、温度、运动、电位梯度和伏安特性等参数是动态变化且相互关联的,它们能共同反映和影响电弧的发展趋势及状态;维持电弧稳定燃烧是一个能量平衡的过程,可通过改变电弧的物理特性来促进能量耗散,从而使电弧趋于熄灭。通过研究全通道喷射气流与电弧的耦合特性,依据三大守恒定律和电场、磁场、电弧运动以及气流状态之间的特性关系,建立了封闭可解的磁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组,并考虑到方程求解的复杂性,采用了边界层理论对其进行优化化简,以此便可作为全通道喷射气流耦合电弧的数学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模拟了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的物理过程,得出了此过程中速度、电导率和温度等物理场的具体变化。分析仿真结果可知,在全通道喷射气流的作用下,电弧发展始终受到抑制,弧柱半径不断收缩,电导率和温度持续降低,电弧通道最终于5 ms以内耗散消失,证明了全通道喷射气流熄灭电弧的有效性。为探究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的防护性能,通过设置绝缘配合实验得出了110 k V电压等级下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合适的绝缘配合比例为0.85。随后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工频续流灭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全通道喷射气流于5 ms以内成功熄灭了10 k A左右的工频续流短路电弧,验证了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周俊[4](2021)在《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已知的电力系统故障情况,输电线路的故障占据其中的主要部分,而雷击跳闸引起的输电线路故障次数占比最高。因此为了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降低输电线路的雷击故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的发生,对防雷新技术进行研究。雷电活动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产生的各种因素也是极为的复杂,因此,目前世界上针对输电线路雷害的认识研究依然十分的浅薄,诸多未知的因素还未完全的调查清楚。本文首先分析扬州地区雷击现状,包括扬州电网概况,扬州地区的雷电活动,其地域分布及以往雷电跳闸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雷击造成输电线路跳闸的统计分类,结合一起雷击跳闸故障案例,分析故障数据,判断故障原因,给出防雷指导意见。结合扬州地区雷击跳闸情况,在常规的防雷措施基础上研究了防雷新技术,包括防反击雷和新型降低接地电阻。建立模拟杆塔模型开展架设避雷耦合线、安装避雷针、降低杆塔与大地之间的接地电阻等不同防雷措施试验分析,对防雷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最后以扬州电网110kV广横线作为案例,对该输电线路雷击跳闸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考虑各种可能引起雷击跳闸的因素。并针对其不同风险等级及杆塔具体情况给出对应的改善措施,加强绝缘、减小避雷线保护角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击跳闸的概率,为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诗琦[5](2021)在《配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及保护措施实施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配电网是直接服务用户的一种供电设施,其覆盖地域非常广泛,内有大量设备设施,所以雷击发生的几率较大。对比输电网,在防雷方面配电网有较大局限性。考虑到配电网的绝缘属性较差,直击雷、感应雷都有可能给配电网带来巨大伤害。现阶段有关于配电线路防雷的研究较为丰富,与之对应的避雷装置安装、强化线路绝缘等防雷措施也被接连提出。不过,受配电线路自身接线类型较多,沿线环境复杂性高的作用下,面向各类外部环境、杆塔结构和线路接线方式等方面的配电线路防雷措施实施方案、防雷装置安装办法却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雷电防护效果难以有效的表现出来。除此以外,10k V配电线路一般并不配套直击雷防护措施,而由于雷电直击造成的断线、跳闸等相应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结合具体的外部环境、杆塔结构和线路接线方式,针对各类防雷措施保护效果、技术经济性展开探讨,得出满足实践要求的配电线路防雷保护实施方案,已经成为现阶段配电线路防雷工作中重点问题。本文立足于工程实际,联系鞍山供电公司10k V配电网运行时所面临的雷害问题来展开探讨,分析在配电网雷电防护状况以及会遭受的各类雷害。将ATP-EMTP仿真计算与电力系统规程相结合,能够简便地计算线路防雷性能指标,有效地评估各种保护措施的防雷效果。针对环境、接线形式各异的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措施和对应的影响因素来探讨。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和仿真计算,对各种情况下配电线路的防雷性能进行评估,得到了系统的防雷措施,并得出相应的线路防雷保护方案。结合具体环境、技术以及经济条件,实现提升配电网防雷性能的目的,给稳定供电提供保障。根据本文的研究,得出各类外部环境、杆塔结构、线路接线方式配电线路对应的防雷装置安装方式、防雷保护措施实施方案,立足于配电线路感应雷防护的要求,关联线路直击雷的防护,在达成配电线路防雷保护以及系统安全运行技术要求的情况下,满足工程施工在经济性方面的要求。

赵洋[6](2020)在《兆瓦级风机叶片雷击接闪和烧蚀损伤特性及防护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兆瓦级风电机组(简称风机)是目前风能产业中的主流机型,由于其叶片高度较高而易遭雷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研究风机叶片雷击附着、接闪和烧蚀损伤特性及其防护方法是目前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风机叶片防雷系统接闪有效性的问题,建立了雷击叶片的三维静电场模型,分析了雷击叶片的附着和接闪特性;研究了防雷系统引下线电缆绝缘强度对上行先导的影响,提出了引下线电缆绝缘指标的选择方法;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雷电烧蚀物理过程,揭示了不同波形分量和幅值的雷电流对复合材料的烧蚀损伤机理;建立了具有除冰功能风机叶片中加热电路的雷击电磁暂态模型,分析了雷电参数对加热电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叶片雷击附着和接闪特性。建立了下行先导发展至“最后一击”时刻下行先导头部和叶片的静电场模型,计算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叶片表面电场强度分布,研究和分析了圆饼状接闪器的尺寸、位置和数量,先导头部位置和叶片旋转角度等参数对叶片表面电场强度的影响,指出在叶片靠叶尖位置的1~10m区域,尤其是0~5m区域内安装接闪器具有较好接闪性能。(2)提出了引下线电缆绝缘指标的选择方法。对风机叶片雷击损坏情况进行了分类,指出了引下线电缆绝缘层的绝缘水平是抑制电缆导体产生上行先导的重要因素。建立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在下行先导发展至“最后一击”时刻的静电场模型,计算了1~35 kV电压等级的电缆绝缘层两侧电压,定义了用于判定电缆导体能否产生上行先导的击穿因子KP。定量分析了电缆电压等级与击穿因子KP的相关性,考虑冗余度和经济性,提出了击穿因子Kp>2的引下线电缆选择方法,解决了风机叶片引下线电缆绝缘指标的选择问题。制作了实物叶片样品,通过雷击实验验证了所选择的电缆可抑制引下线导体产生上行先导,有效提高接闪器的接闪性能。(3)揭示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雷电烧蚀损伤机理。为了研究雷击电流对叶片材料的损伤机理,提出通过敷设和插入引燃铜丝的方式,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实验样品进行多分量雷电烧蚀损伤的实验方法,并搭建实验平台对样品进行了雷击实验,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沿面放电和贯穿放电下的烧蚀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观测和分析,发现高温烧蚀导致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热解和玻璃纤维升华,热解产生气体引起应力波,导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分离和玻璃纤维断裂。建立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雷电烧蚀损伤的有限元热-电耦合预测模型,比对发现仿真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可用于损伤面积预测。通过数据拟合,推导了沿面放电和贯穿放电中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雷电烧蚀损伤面积与雷电流的幅值、电荷量和比能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仿真计算不同时刻的烧蚀损伤历程,揭示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雷击损伤的物理过程。(4)提出了具有除冰功能叶片加热电路的雷击过电压防护方法。在分析具有除冰功能的兆瓦级风机叶片和内部加热电路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叶片防雷系统,碳纤维发热网及供电电缆等部件的雷击电磁暂态仿真模型,计算了不同雷电流波形下的引下线与加热电路间的电压,推导了该电压与雷电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量化分析了电涌保护器安装数量和安装位置对抑制该电压的作用。通过计算提出在加热电路相线和碳网连接处安装2组T1类电涌保护器,零线和碳网连接处安装1组T2类电涌保护器的推荐方案。

黄上师[7](2020)在《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击仍然是架空线路跳闸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阻塞型”和“疏导型”雷击防护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雷害,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可控、不可靠和不安全等瓶颈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大幅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解决现有雷击防护瓶颈问题,衍生了“冲击疏导-工频阻塞”的新型雷击防护思想,其中“冲击疏导-气体灭弧-工频阻塞”方法显现出了独特的灭弧优势。本文主要基于“冲击疏导-气体灭弧-工频阻塞”雷击防护方法研究了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特性。雷击时该结构能够优先击穿放电形成保护通道,避免绝缘子受电弧烧蚀。击穿放电后电弧沿着结构发展被分割成多段,每段电弧均受到结构压缩使空气介质形成喷射气流,喷射气流又反作用于电弧使其拉长,加速能量耗散最终达到自灭弧效果。本文从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科学试验和实际应用几方面研究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中电弧发展、电弧熄灭以及熄弧后的介质强度恢复特性,具体工作如下:(1)明确了电弧发展中介质击穿、电弧燃烧和介质恢复三个阶段的分析方法。介质击穿阶段以热力学非平衡态分析,采用氮氧混合物替代空气,建立了双温度模型,并计算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组分。电弧燃烧和介质恢复阶段以局部热力学平衡态分析,计算了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和输运参数。通过电弧物理特性研究,确定了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方式主要是“强迫熄弧”。(2)通过研究电弧压缩运动状态和电弧压缩态形成来源,得到压缩效应有利于电弧去游离结论。研究了气流“横吹”和“纵吹”对电弧拉长并加速能量衰减的作用。(3)建立了适用于该结构的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包括: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欧姆定律以及气体状态方程,提出适当简化利用边界层积分法进行求解。建立了适用于该结构击穿阶段的双流体模型。研究了多断口气流对电弧分段的影响,发现断口数量越多,电弧熄灭更容易。(4)提出以粒子游离、电弧长度以及电弧温度作为熄弧判据,研究了发生重击穿和电弧重燃现象的临界击穿判据。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结构的熄弧和介质强度恢复特性进行仿真,采用了“先雷电后工频”和“先工频后雷电”两种能量输入方式,仿真对象上设置了小系统和多系统结构。仿真结论:1)2 ms左右结构能够使电弧基本熄灭;2)小系统的“先雷电后工频”仿真中,在雷电冲击后200μs施加工频电流将引起结构内部重击穿并出现电弧重燃,此时结构会再产生速度有所下降的喷射气流,而多系统不会出现该现象;3)多系统熄弧时间和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略优于小系统。(5)对基于该结构的10 k V和35 k V压缩自灭弧装置进行了雷电冲击放电、雷电冲击伏秒特性、工频耐受电压、大电流冲击耐受以及工频续流遮断试验。试验结论:1)10 k V、35 k V装置的U50%分别为112.4 k V、325.1k V;2)装置的伏秒特性曲线均低于被保护绝缘子的伏秒特性曲线;3)10 k V、35 k V装置分别耐受了1 min幅值为29.3 k V、91.5 k V的工频电压,未出现破坏性放电;4)耐受了2次间隔时间50 s~60 s的65 k A以上的冲击电流,未出现明显的损坏;5)10 k V、35 k V装置分别成功遮断了0.5 k A、1.3 k A左右的工频续流,遮断时间分别在2.5 ms、3.0 ms左右,满足了1/4个工频周期内遮断工频续流,在半周期内工频电压幅值和频率恢复正常的要求。(6)选取了广西、云南、四川和福建等雷击高发地区的10 k V、35 k V架空线路进行装置的实际应用,采用全线三相安装方式。应用效果:线路安装后统计年平均雷击跳闸次数比未安装前下降90%以上。安装后因建弧率下降,计算的年平均雷击跳闸次数为0.3次左右,验证了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对雷击防护的有效性。

吴晓东[8](2020)在《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综合防护措施及布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击是配电网架空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在10kV的配电网中,架空绝缘导线被广泛应用。架空绝缘导线有占地少、花费较少、可以提高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性这样的优点,但频繁发生在导线上的的雷击断线事故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通过对雷击架空绝缘导线时,相间电弧的形成分析,热量分析以及受力分析,解释了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机理。在雷电冲击大电流下,架空绝缘导线易受损伤,绝缘损伤处易发生击穿,产生相间短路电弧;在短路电流下,架空绝缘导线受到工频续流电弧的持续灼烧以及多向受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整齐断裂的断线事故。目前防止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事故的措施一般都是基于“疏导”原理与“堵塞”原理。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降低电弧发生的概率,可以有效减少雷击断线的发生,对配电线路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降低闪络率的措施有:安装避雷器,安装避雷线,架设避雷针等。本文通过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对架设避雷线,安装避雷针,避雷器三种保护方式进行优化。该模型在线路中考虑不同保护措施共同作用下的组合优化,给定成本约束下优化配电网络的可靠性指标。本文以一个实际的配电网络为例,并应用该算法,通过对参考的80条线路进行优化,可知在相同经济投入的条件下,采用组合保护方式的SAIFI值比采用单一保护小,即雷击断线事故造成更小的影响。

雷宇航[9](2021)在《基于雷电先导理论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及风机防雷间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力发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在调整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环境问题、促进现代社会绿色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伴随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风机单机容量不断攀升,单机容量的上升导致风机塔筒高度、叶片长度、风机整体尺寸显着增大,结合风电场多地处空旷,风机雷击损坏问题日渐突出。此问题的频繁出现,将严重威胁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加大风电场维护成本,进而抑制风电相关产业的持续性推进。为改善风机雷击损坏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风机、风电场雷电防护性能,本文以风机雷电先导理论、风机叶片引雷能力、风机防雷优化布置为切入点,对雷击风机物理过程、风机、风电场防雷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探索与研究,主要工作阐述如下:(1)通过建立雷击风机叶片物理过程的仿真模型,计算雷击风机叶片空间电势与叶片尖端附近背景电势,归纳叶片尖端附近背景电势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依据临界长度判据,提出临界背景电势的概念,基于大气条件对临界背景电势进行深入论证。列举不同大气条件,研究大气条件变化时,静止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情况的具体差异。针对旋转叶片,定义旋转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时刻背景电势,分析大气条件、叶片转速对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基于大气条件的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评价体系,据此可对不同大气条件下的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最后对大气条件波动时,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临界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描述与分析。(2)基于前述计及大气条件的风机雷电先导理论研究,建立不同条件下的雷击风机物理仿真模型。考虑仿真模型参数与先导发展情况,获取仿真结果,从而进行不同叶片角度、不同接闪器配置、双风机系统、上升地势下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工作,并分析叶片角度、接闪器配置、双风机系统、上升地势影响风机叶片引雷能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根据不同接闪器配置下叶片引雷能力的具体变化特征,可初步明确接闪器的整改方向。(3)开展不同气隙长度与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基于试验数据与结果,进一步验证不同接闪器配置下叶片引雷能力的变化规律,对气隙长度改变时,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叶片引雷能力变化趋势作出阐述,并获取叶片引雷能力的变化程度。开展有无上升地势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对上升地势下的叶片引雷能力变化情况进行验证,并分析上升地势高度、上升地势岩土改变后,叶片引雷能力的变化程度。(4)依据仿真分析的有关推论,开展基于静止叶片的风机防雷间距模拟试验研究工作。在近似相同大气条件下,开展雷击单风机模拟试验,获取并分析相关试验数据,描述不同极性雷电下的风机接闪特性。基于单风机试验数据,在接近单风机试验大气条件下,开展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获取不同叶片角度、不同风机间距下的雷击风机次数与雷击风机概率。进而确定、整合不同叶片角度下的风机防雷间距,并据此给出大型风电场风机防雷间距布置的相关建议,从而为风电场整体性防雷措施的规划与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王智宇[10](2020)在《±800kV输电线路防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高压直流输电的任务是遥远大容量输送电能,在电网中拥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但是线路途经的地形地貌环境更恶劣,非常容易受到雷击破坏,综上所述,这里就有必要在基于±800k V直流线路本身的优缺点开展耐雷性分析。这里我们先从国内和国外线路上是如何开展防雷的现状研究以及解释一下雷电过电压的基本原理。在分析了直流输电线路防雷的具体计算步骤基础上,选择PSCAD软件作为搭建±800k V直流线路防雷仿真计算模型的平台。在这个原来的根基上,改进了EGM,建立了绕击计算模型,并作为参考。这里还引入了工作电压和风速直接或者间接对模型产生的作用,使得结果更真实。仿真计算模型可用于仿真和分析线路的耐雷性能。从最后得出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800k V特高压鲁固直流线路拥有优异的反击耐雷等级,在造成线路闪络的众多原因中,雷电绕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极线电压和风速对最终分析结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应该放在计算过程中的重要位置;绝缘水平、接地电阻、铁塔高度会作用在输电线路上,对防雷水平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作用,提高防雷水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接地电阻形状或者材质的改变,线路绕击会受到地面的倾角的影响,同时导线的高度和保护角也会对它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导线耐雷性能,这里我们根据输电线路采用负保护角以往的经验,有针对点的对地面倾角过大以及铁塔髙度过高的问题,防雷保护措施可以在条件准许范围内被适当增加。在文章的后半段,我们分析国内为什么有着较高的输电线路雷击闪络率,而且始终得不到降低。这里面的因素有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因,气候变化导致雷暴日增多以及线路自身防雷措施不到位等,并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防雷保护方案与改进措施。

二、防雷靴防护性能的分析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雷靴防护性能的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及灭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架空线路防雷研究现状
        1.2.1 “阻塞型”防雷方法
        1.2.2 “疏导型”防雷方法
        1.2.3 “组合型”防雷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弧模型分析
    2.1 基于改进的Mayr-Cassie结合电弧模型分析
        2.1.1 电弧模型简介
        2.1.2 Mayr电弧模型
        2.1.3 Cassie电弧模型
        2.1.4 Mayr-Cassie电弧模型
    2.2 通道电弧模型求解方法
        2.2.1 电弧能量平衡方程
        2.2.2 数值求解法
        2.2.3 近似解析求解法
        2.2.4 Maecker方法
        2.2.5 Steenbeck最小弧压原理求解法
    2.3 通道下电弧模型分析与建立
    2.4 通道电弧圆柱模型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仿真与分析
    3.1 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
    3.2 基于MHD的灭弧控制方程
    3.3 单元灭弧结构灭弧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3.4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3.5 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试验与分析
    4.1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试验
        4.1.1 间隙长度试验
        4.1.2 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试验
        4.1.3 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
        4.1.4 工频耐压试验
    4.2 工频灭弧试验
        4.2.1 单元灭弧结构灭弧过程的试验与分析
        4.2.2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试验与分析
        4.2.3 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试验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应用与分析
    5.1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下配网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
        5.1.1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建弧率计算
        5.1.2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下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5.1.3 算例分析
    5.2 挂网运行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压爆气流作用下管道式防雷间隙灭弧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阻塞型”防雷方法
        1.2.2 “疏导型”防雷方法
        1.2.3 “组合型”防雷方法
    1.3 压爆气流管道式防雷间隙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流作用下电弧特性
    2.1 电弧物理特性
        2.1.1 电弧的结构
        2.1.2 电弧的温度
        2.1.3 电弧的运动速度
        2.1.4 电弧的直径
        2.1.5 电弧弧柱的电位梯度
        2.1.6 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2.2 电弧能量平衡特性
        2.2.1 对流散热
        2.2.2 传导散热
        2.2.3 辐射散热
    2.3 电弧熄灭判定特性
        2.3.1 粒子游离判定
        2.3.2 弧长判定
        2.3.3 温度判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爆气流管道式防雷间隙灭弧机理研究
    3.1 压爆气流与电弧耦合发展过程分析
        3.1.1 压缩效应下管道内电弧变化及影响因素
        3.1.2 抽吸效应中气流与电弧耦合过程及影响因素
        3.1.3 换热效应中压爆气流的产生及定量分析
    3.2 压爆气流纵吹电弧模型
    3.3 压爆气流灭弧方法优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爆气流与电弧耦合仿真分析
    4.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介绍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1 温度变化分析
        4.3.2 电导率变化分析
        4.3.3 速度变化分析
        4.3.4 监测点曲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及实际应用分析
    5.1 冲流放电对比试验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回路
        5.1.3 试验步骤
        5.1.4 试验结果
    5.2 冲压伏秒特性试验
        5.2.1 试验设备
        5.2.2 试验回路
        5.2.3 试验步骤
        5.2.4 试验结果
    5.3 工频续流遮断试验
        5.3.1 试验设备
        5.3.2 试验回路
        5.3.3 试验步骤
        5.3.4 试验结果
    5.4 实用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阻塞式防雷措施
        1.2.2 疏导型防雷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置原理及电弧特性
    2.1 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结构及其原理介绍
    2.2 电弧的物理特性
        2.2.1 电弧直径
        2.2.2 电弧温度
        2.2.3 电弧运动
        2.2.4 电弧电位梯度
        2.2.5 电弧伏安特性
    2.3 电弧的能量平衡
        2.3.1 辐射散热
        2.3.2 传导散热
        2.3.3 对流散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通道喷射气流耦合电弧模型
    3.1 MHD基本概念
    3.2 全通道喷射气流耦合电弧模型的基本形式
    3.3 边界层积分法求解耦合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仿真
    4.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介绍
    4.2 仿真建模及参数设定
        4.2.1 几何模型建立
        4.2.2 材料属性设置
        4.2.3 边界条件及物理场设置
        4.2.4 网格剖分及求解器设定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实验研究
    5.1 绝缘配合实验
        5.1.1 实验方法及步骤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工频续流灭弧实验
        5.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防雷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扬州电网雷击现状分析
    2.1 扬州电网概况
    2.2 雷击故障统计分析
        2.2.1 扬州电网所处雷电环境
        2.2.2 扬州电网雷击跳闸详细统计
    2.3 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3.1 新型防雷技术研究
        3.1.1 新型防反击雷措施
        3.1.2 降低接地电阻
    3.2 防雷措施改进试验筹备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验步骤
        3.2.3 闪络试验
    3.3 防雷措施改进试验分析
        3.3.1 架设耦合地线
        3.3.2 增加避雷线
        3.3.3 安装线路型避雷器
        3.3.4 安装侧向避雷针
        3.3.5 降低接地电阻
        3.3.6 采用防反击雷装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风险评估研究
    4.1 输电线路雷击风险等级划分
    4.2 110kV输电线路雷击跳闸风险评估
    4.3 110kV广横线防雷治理措施
        4.3.1 优化分析
        4.3.2 110kV广横线防雷治理措施
    4.4 防雷治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配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及保护措施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配电线路雷电过电压
    2.1 线路雷电过电压的种类
    2.2 架空线路感应雷过电压
        2.2.1 架空线路感应雷过电压机理
        2.2.2 配网架空线路感应雷过电压计算
    2.3 架空线路直击雷过电压
        2.3.1 雷击塔顶过电压
        2.3.2 雷击导线过电压
    2.4 常见的防雷措施作用机理分析
        2.4.1 避雷线的作用机理分析
        2.4.2 避雷器的作用机理分析
3 配电线路防雷性能指标计算及评估
    3.1 线路防雷性能计算方法概述
    3.2 架空线路耐雷水平及雷击跳闸率计算
    3.3 配电网架空线直击雷过电压仿真
        3.3.1 雷击导线过电压
        3.3.2 雷击塔顶过电压
    3.4 配电网架空线感应雷过电压仿真
4 配电线路防雷措施及保护效果
    4.1 提高线路绝缘水平
    4.2 线路避雷器保护分析
    4.3 避雷线保护分析
    4.4 防雷措施保护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防雷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5 配电线路防雷保护实例分析
    5.1 703七星线线路防雷保护
        5.1.1 703星线感应雷过电压仿真计算
        5.1.2 703七星线雷电防护措施实施方案
    5.2 红一变电站708建星线线路防雷保护
        5.2.1 708建星线感应雷过电压仿真计算
        5.2.2 708建星线雷电防护措施实施方案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兆瓦级风机叶片雷击接闪和烧蚀损伤特性及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结构和材料属性
        1.2.1 风机叶片的基本结构
        1.2.2 风机叶片的材料属性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风机叶片雷击附着和接闪特性研究现状
        1.3.2 风机叶片雷电烧蚀损伤特性研究现状
        1.3.3 风机叶片雷击防护方法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兆瓦级风机叶片雷击附着和接闪特性研究
    2.1 风机叶片雷击建模
        2.1.1 叶片遭受雷击的发展过程
        2.1.2 计算叶片表面电场分布的理论基础
        2.1.3 计算叶片表面电场分布的边界条件
        2.1.4 计算叶片表面电场分布的三维静电场模型
    2.2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叶片表面的电场分布
        2.2.1 未安装接闪器的叶片表面电场分布特性
        2.2.2 接闪器尺寸对叶片表面电场分布影响
        2.2.3 接闪器位置对叶片表面电场强度的影响
        2.2.4 接闪器数量对叶片表面电场强度的影响
        2.2.5 旋转角度对叶片表面电场强度的影响
        2.2.6 先导头部位置对表面电场强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兆瓦级风机叶片引下线绝缘特性研究
    3.1 叶片雷电防护系统接闪失效原因分析
    3.2 雷电先导静电场下的引下线电缆绝缘特性研究
        3.2.1 理论基础
        3.2.2 建模与计算
        3.2.3 引下线电缆绝缘层特性分析
    3.3 叶片雷电防护系统优化方法
    3.4 模拟雷击高电压实验验证
        3.4.1 高电压实验设备
        3.4.2 模拟雷击高电压实验方案
        3.4.3 实验结果及判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兆瓦级风机叶片雷电烧蚀损伤特性实验研究和仿真分析
    4.1 模拟雷电流实验系统
        4.1.1 模拟雷电流波形的选择
        4.1.2 模拟雷电流实验装置
    4.2 模拟雷电流烧蚀损伤实验方案
        4.2.1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实验样品
        4.2.2 复合材料雷电流烧蚀损伤实验方法
    4.3 复合材料雷电流沿面烧蚀损伤实验结果分析
        4.3.1 实验结果
        4.3.2 观测与分析
    4.4 复合材料雷电流贯穿烧蚀损伤实验结果分析
        4.4.1 实验结果
        4.4.2 观测与分析
    4.5 复合材料雷电烧蚀损伤仿真研究
        4.5.1 理论基础
        4.5.2 叶片雷电沿面烧蚀损伤仿真模型
        4.5.3 叶片雷电贯穿烧蚀损伤仿真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除冰功能叶片加热电路的雷击过电压研究和防护
    5.1 具有除冰功能叶片的结构和加热电路
        5.1.1 敷设碳网的叶片结构
        5.1.2 除冰加热电路
    5.2 加热电路雷电感应效应的建模
        5.2.1 理论基础
        5.2.2 建模方法
        5.2.3 实验验证
    5.3 加热电路中雷电感应过电压特性
        5.3.1 雷电流波前时间对过电压的影响
        5.3.2 雷电流幅值对过电压的影响
    5.4 SPD安装位置和数量对过电压保护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线路防雷研究现状
        1.2.1 现有雷击防护研究
        1.2.2 “疏导-阻塞混合型”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放电通道电弧发展及物理特性
    2.1 电弧理论研究
    2.2 电弧热力学平衡
    2.3 空气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特性
        2.3.1 空气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微粒碰撞
        2.3.2 空气电弧组分基本方程
        2.3.3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双温度模型
        2.3.4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配分函数
        2.3.5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组分的求取
    2.4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
        2.4.1 热力学参数
        2.4.2 输运参数
    2.5 电弧等离子体物理特性
        2.5.1 电弧温度
        2.5.2 电弧直径
        2.5.3 电弧能量
        2.5.4 交流电弧伏安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缩多断口气流与电弧运动特性
    3.1 电弧压缩运动特性分析
        3.1.1 压缩电弧通道模型
        3.1.2 电弧压缩态形成机理研究
    3.2 多断口压缩气流场
        3.2.1 电弧与气流对流换热
        3.2.2 对流换热受气流形态的影响
    3.3 气流场与电弧耦合运动特性
        3.3.1 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基本形式
        3.3.2 边界层积分方法求解
        3.3.3 介质击穿阶段的双流体模型
        3.3.4 多断口气流对电弧分段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电通道熄弧和介质强度恢复特性及仿真
    4.1 放电通道的熄弧原理
        4.1.1 粒子游离判据
        4.1.2 电弧长度判据
        4.1.3 电弧温度判据
    4.2 介质强度恢复特性
        4.2.1 介质强度恢复中电场
        4.2.2 介质强度恢复中的临界击穿判据
    4.3 熄弧与介质强度恢复仿真
        4.3.1 仿真软件使用
        4.3.2 建模和参数设置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及实际应用
    5.1 试验研究
        5.1.1 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试验
        5.1.2 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
        5.1.3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5.1.4 大电流冲击耐受试验
        5.1.5 工频续流遮断试验
    5.2 实际应用情况
        5.2.1 现场运行安装分析
        5.2.2 安装CSAE后的雷击跳闸次数计算
        5.2.3 安装CSAE后的雷击跳闸次数计算算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理论研究
        6.1.2 仿真模拟
        6.1.3 科学试验
        6.1.4 实际应用
        6.1.5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章节对应表

(8)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综合防护措施及布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雷击断线机理与防护系统
    2.1 外部机理分析
        2.1.1 雷电过电压
        2.1.2 雷电活动
        2.1.3 土壤电阻率
        2.1.4 线路耐雷水平
    2.2 内部机理分析
        2.2.1 概述
        2.2.2 相间电弧形成分析
        2.2.3 断线故障的防护
    2.3 雷击断线防护优化
        2.3.1 断线故障率
        2.3.2 可靠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2.3.3 整数线性规划
第3章 感应雷击配电网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雷电流模型
        3.1.2. 绝缘子闪络模型
        3.1.3. 架空线路
        3.1.4 接地电阻模型
        3.1.5. 杆塔
    3.2 感应雷击配电线路仿真
        3.2.1 无保护措施时线路仿真计算
        3.2.2 架设避雷线仿真计算
        3.2.3 安装避雷针仿真计算
        3.2.4 安装避雷器仿真计算
    3.3 组合防雷措施
第4章 配电网雷击防护系统优化及结果分析
    4.1 配电网结构
    4.2 案例分析
    4.3 优化方法
    4.4 求解
        4.4.1 单目标优化
        4.4.2 双目标优化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雷电先导理论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及风机防雷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机雷电防护系统
        1.2.2 风机雷电先导起始及发展机理
        1.2.3 风电场布置与风机间距选择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计及大气条件的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研究
    2.1 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物理过程
    2.2 雷击静止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机理
        2.2.1 雷击静止叶片背景电势分布
        2.2.2 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临界长度判据
    2.3 大气条件对静止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
        2.3.1 临界背景电势的分析及反证推演
        2.3.2 不同大气条件对静止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
    2.4 雷击旋转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机理
        2.4.1 旋转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时刻背景电势
        2.4.2 旋转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时刻背景电势的影响因素
    2.5 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评价体系
    2.6 大气条件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1 空气压强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2 温度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3 湿度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4 分析与归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条件下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1 假设条件与仿真模型参数
    3.2 不同叶片角度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3 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4 双风机系统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5 上升地势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5.1 上升地势高度
        3.5.2 上升地势岩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的模拟试验验证
    4.1 不同气隙长度与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
        4.1.1 试验设计方案
        4.1.2 试验的步骤与方法
        4.1.3 L_(1-0)与L_(1-60)气隙长度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1.4 L_(1.15-0)与L_(1.15-60)气隙长度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1.5 L_(1.3-0)与L_(1.3-60)气隙长度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1.6 归纳与总结
    4.2 有无上升地势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
        4.2.1 试验设计方案
        4.2.2 试验的步骤与方法
        4.2.3 无上升地势下的试验数据
        4.2.4 花岗岩上升地势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2.5 干土上升地势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机防雷间距模拟试验研究
    5.1 试验原理与试验设计方案
        5.1.1 试验原理
        5.1.2 试验设计方案
    5.2 试验的步骤与方法
    5.3 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5.3.1 雷击单风机模拟试验
        5.3.2 叶片角度0°的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
        5.3.3 叶片角度30°的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
        5.3.4 叶片角度60°的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
        5.3.5 相关分析阐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800kV输电线路防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历史进程里的直流输电
        1.1.1 历史进程里的直流输电
        1.1.2 直流输电的组成部分
        1.1.3 直流输电系统的种类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雷电过电压的原理
        1.3.1 雷云放电理论
        1.3.2 雷电参数
        1.3.3 过电压在雷击事故中的分类
        1.3.4 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性能指标分析
    1.4 输电线路防雷现有发展
        1.4.1 反击计算
        1.4.2 绕击计算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800kV直流输电线路反击研究
    2.1 概述
    2.2 PSCAD软件介绍
    2.3 模拟仿真
        2.3.1 在PSCAD中的建立雷电流模型
        2.3.2 输电线路模型
        2.3.3 杆塔模型
        2.3.4 接地电阻模型
        2.3.5 关于绝缘子串闪络模型
    2.4 计算方法分析
        2.4.1 输电线路资料
        2.4.2 仿真计算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800kV直流输电线路绕击研究
    3.1 前言
    3.2 计及工作电压与风速影响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
        3.2.1 EGM基本原理
        3.2.2 击距表达式
        3.2.3 工作电压的影响
        3.2.4 结合风速的相关因素
    3.3 考虑地面倾斜角的几何模型计算绕击率
        3.3.1 暴露距离计算的确定
        3.3.2 导线、避雷线对地高度的计算
        3.3.3 正极和负极导线绕击率的计算
        3.3.4 绕击闪络率的计算
    3.4 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800kV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性能
    4.1 不同要素下分析±800kV直流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
        4.1.1 有无极线工作电压作用下的结果
        4.1.2 杆塔呼称高的影响
        4.1.3 杆塔接地电阻的影响
        4.1.4 绝缘水平的影响
    4.2 不同要素下分析±800kV直流输电线路绕击
        4.2.1 有无极线工作电压的区别
        4.2.2 杆塔呼称高的影响
        4.2.3 风速的影响
        4.2.4 地面倾角的影响
        4.2.5 保护角的影响
    4.3 线路雷击闪络的原因分析
        4.3.1 雷暴活动的影响
        4.3.2 输电线路自身防雷保护措施的影响
        4.3.3 线路维护目标难以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电力展望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防雷靴防护性能的分析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及灭弧特性研究[D]. 张奇星. 广西大学, 2021(12)
  • [2]压爆气流作用下管道式防雷间隙灭弧的机理研究[D]. 李心如. 广西大学, 2021(12)
  • [3]全通道喷射气流灭弧防雷特性研究[D]. 彭斐. 广西大学, 2021(12)
  • [4]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研究[D]. 周俊. 扬州大学, 2021(08)
  • [5]配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及保护措施实施方案研究[D]. 陈诗琦. 沈阳工程学院, 2021
  • [6]兆瓦级风机叶片雷击接闪和烧蚀损伤特性及防护方法研究[D]. 赵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7]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研究[D]. 黄上师. 广西大学, 2020
  • [8]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综合防护措施及布置优化研究[D]. 吴晓东. 山东大学, 2020(04)
  • [9]基于雷电先导理论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及风机防雷间距研究[D]. 雷宇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1)
  • [10]±800kV输电线路防雷的研究[D]. 王智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防雷靴防护性能分析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