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

浅析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

一、浅析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明[1](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戴雯[2](2019)在《全民健身视角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全民健身运动,就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运动过程。其宗旨与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促使全民达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的美好愿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使我国从“东亚病夫”跻身为东方体育强国,全民健身运动成效显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网球运动作为集健身、娱乐、时尚于一体的现代体育运动方式,逐步实现了由贵族运动向平民化的转变,从而为网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创造了条件。网球运动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养成运动健身习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球运动进入高校作为一门体育健康课程,具有全面育人的功效。论文以全面育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全民健身为视角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1、以社会资本商业化运作为助推剂,加快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场地设施建设2、以社会与校园网球人才交流为基础,全面提升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学水平3、以社区网球和高校网球运动交流为枢纽,多方位开展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课外网球活动4、以区域体育与校园体育共同发展为杠杆,促进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5、以校园课余网球开放式竞赛制度的建设为纽带,全面营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氛围6、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创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文化宣传的新模式

张荣华[3](2007)在《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师素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整体,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设施和手段的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更好地为整体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要求相应的调整教师素质结构,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素质结构反映教师素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辨证统一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特点,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渐进的。教师个体的素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内,可以提高已有的素质,也可以形成新的素质,使素质结构更加完善,因此,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是需要和可能的统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标准对于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素质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优化知识结构,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现代教育理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科研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10个主因素,经专家调查,确定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8个主因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教学管理者、普通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学生的调查获得体育教师素质结构41条二级指标分别是: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教学运用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教育能力、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科学世界观;知识结构包括: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教学基本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文化知识、体育健身知识、实践性知识;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包括:体格、体型和体态、运动能力、基本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感、兴趣、意志力、自我教育能力、性格、竞争意识、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创新素质包括:教法创新能力、场地规划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体育娱乐能力;科研素质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搜集信息处理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研素质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搜集信息处理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再对安徽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进行现状调查,研究认为:1)普通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的认识上比较趋于一致,但从中也发现,在某一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主观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从客观上反映了不同客体的需求。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由8个主因素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现代教育理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科研素质,这8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有机整体。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中教学能力是核心要素,思想道德素质、现代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新素质、科研素质都通过教学能力体现出来。4)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横向比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总体水平较好,而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总体水平最差。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较突出缺陷为:知识更新能力,体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敬业精神,教法创新能力和文化知识。5)不同调查对象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标准的多项指标都比较认同,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标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

郑小凤[4](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李伟[5](2021)在《“庞伯特”机器人对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乒乓球是我们国家的国球,在全球都有着极高的普及度,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人群的竞技运动项目。在近些年的国际级赛事中,中国队一直处于国际乒坛的领先地位。而在业余人群中,乒乓球赛事水平参差不齐,许多高校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是立足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影响着乒乓球项目的改革,如何将人工智能产品与现代化教育结合起来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庞伯特机器人是一种最新的乒乓球训练辅助机器人,满足从无基础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人群,不仅可以用手机应用进行控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乒乓球技术水平来调整机器人进行训练,填补了智能机器人从未在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应用的空白。本文中,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探究“庞伯特”发球机器人对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国内第一次将乒乓球机器人引进高校普修课课堂的实验。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实验研究、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庞伯特发球机器人在上海体育学院普修课的应用实验研究,探究庞伯特发球机器人对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在庞伯特发球机器人的辅助教学下,学生的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的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升。(2)实验学生在乒乓球课程初期,庞伯特机器人辅助教学可以更快让学生进行动作定型。(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为学生以后进行乒乓球运动打下了基础,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素质教育理念。(4)使用庞伯特机器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5)使用庞伯特机器人有利于为学生终身体育创造良好的运动基础。在庞伯特发球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中也发现了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庞伯特发球机器人价格昂贵,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场地设施严格,机器人研发尚未完善等,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高校对乒乓球项目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乒乓球项目的投入。(2)提高乒乓球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素质教育理念。(3)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庞伯特发球机器人的使用计划,同时也注重“人人对抗训练”。(4)学生要培养自主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王光[6](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章列成[7](2021)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体育是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分布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国家对大学生体育教学问题十分关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关乎着我国大学生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当前,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有利于广大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并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学习众多专家、学者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演变规律和发展特征值得期待。鉴于此,笔者尝试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梳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科研合作关系、重点内容和演变规律做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分析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些许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并着重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1041篇文献进行不同层面分析,从多个角度把握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规律。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01-2020年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科研机构、文献来源期刊、学科、基金等整体呈现出明显离散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文量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年),第二阶段(2009-2016年),第三阶段(2017-2020年)。2.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科研合作关系来看,2001-2020年间发表的文献,作者独立完成占比65.4%,合着率34.6%,多数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合着率低,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力量较低,主流研究力量是作者与机构单打独斗,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疏远。3.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来看,2001-2020年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等,研究主题呈现离散分布特征。对研究重点进行动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中将研究主题分为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三类;动态分析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出现了集中与分化的状态,2001-2008年相关研究不广泛但比较集中,2009-2016年研究主题增多、范围变广,2017-2020年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具体应用也更加广泛。4.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来看,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和俱乐部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形成了七大前沿知识群:对策、分层教学法、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模式、高校、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几个主题研究方向可能是未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谭佳智[8](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路成武[9](2020)在《体育游戏运用于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当前高校散打选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等原因,将体育游戏引入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探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教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游戏运用于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效果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散打选修两个班级中5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四个月,32学时的散打教学实验,并对实验后的教学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详细阐述。研究结果:(1)身体素质方面:实验后,两班学生在50米、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1000米指标测试成绩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散打运动技能方面:实验后,两班学生的散打步法、拳法、腿法、摔法、实战技能指标测试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后,两班学生在散打课程考核成绩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不合格率人数分布上均存在差值。(4)学生散打课程的情意态度方面:实验后,两班学生对散打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各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和不运用体育游戏教学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但是从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幅度上来看,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更具有优势和效果。(2)学生经过散打课程的学习后,散打运动技术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从学生对散打各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看,在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散打技术动作,提高散打技术水平。(3)从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实验后,学生散打课程考核成绩的各阶段人数分布来看,采用体育游戏开展教学,能有效提升散打课程考核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控制“合格”率和降低“不合格”率。(4)在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对端正学生学习散打课程的态度、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运用体育游戏教学要更具有优势。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浅析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2)全民健身视角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概念界定
    1.1 全面育人
    1.2 全民健身
    1.3 网球运动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人的全面发展
    2.2 生理学基础
    2.3 社会心理学基础
    2.4 德育基础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4.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
        4.1.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场地现状
        4.1.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师资队伍现状
        4.1.3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现状
        4.1.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课外活动现状
        4.1.5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赛事举办情况
        4.1.6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文化建设现状
    4.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黑龙江普通高校网球场地资源缺乏
        4.2.2 黑龙江普通高校网球教师年龄结构欠合理,网球专项素质需加强
        4.2.3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实际课时较少、教学内容趋于单一
        4.2.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网球活动参与度低
        4.2.5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赛事举办频次低
        4.2.6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建设不足
    4.3 黑龙江省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成因分析
        4.3.1 资金不足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场地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
        4.3.2 师资管理制度限制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4.3.3 严寒气候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待提高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课时少和教学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
        4.3.4 课外活动组织欠缺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网球课外活动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
        4.3.5 竞赛结构不严密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竞赛开展频次低的主要原因
        4.3.6 校园网球文化宣传力度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文化氛围不浓厚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全民健身运动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影响分析
    5.1 全民健身的内涵
        5.1.1 全民健身的基本含义
        5.1.2 全民健身的基本特征
        5.1.3 全民健身的主要目的
        5.1.4 全民健身的价值趋向
    5.2 全民健身运动理念的发展
        5.2.1 建设体育大国
        5.2.2 建设体育强国
        5.2.3 建设健康中国
    5.3 全民健身运动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影响
        5.3.1 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促进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观念转变
        5.3.2 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黑龙江省高校网球运动提供了可借鉴的商业化运作经验
        5.3.3 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和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融合发展提供可能
        5.3.4 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了网球文化在黑龙江省高校的普及与传播
        5.3.5 全民健身中的网球竞赛活动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竞赛的组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对策
        6.2.1 以社会资本商业化运作为助推剂,加快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
        6.2.2 以社会与校园网球人才交流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学课水平
        6.2.3 以区域体育与校园体育共同发展为杠杆,促进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6.2.4 以社会网球和高校网球运动交流为枢纽,多方位开展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课外网球活动
        6.2.5 以校园课余网球开放式竞赛制度的建设为纽带,全面营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氛围
        6.2.6 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创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文化宣传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3)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师素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
        2.1.1 从理论角度对我国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2.1.2 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体育教师素质的现状调查、探讨与分析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4.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策略
    4.1 概念的界定
        4.1.1 素质
        4.1.2 素质敦育
        4.1.3 体育教师素质
    4.2 研究的策略
        4.2.1 研究的角度
        4.2.2 研究的准备
        4.2.3 研究的过程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标准的研究
        5.1.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主因素的研究
        5.1.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子因素内容的研究
    5.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主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5.2.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各子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5.2.2.1 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2 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3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4 知识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5 心理素质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6 身体素质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7 创新素质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2.8 科研素质结构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分析
        5.2.3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标准
    5.3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素质现状分析
        5.3.1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5.3.2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5.3.3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现状分析
        5.3.4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素质现状分析
        5.3.5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5.3.6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5.3.7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5.3.8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分析
        5.3.9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横向比较分析
        5.3.10 安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缺陷
    5.4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发展对策
6.结论
7.致谢
8.参考文献
9.附件

(4)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庞伯特”机器人对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2.1 乒乓球机器人的研究
        2.1.1 国外乒乓球机器人的研究发展现状
        2.1.2 国内乒乓球机器人的研究发展现状
    2.2 对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的研究
        2.2.1 关于我国高校乒乓球运动的研究调查
        2.2.2 关于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体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关于乒乓球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对比法
4.实验设计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时间、场地和器材
    4.3 实验前测
    4.4 实验后测
    4.5 实验控制
    4.6 教学内容
5.结果与分析
    5.1 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1.3 实验组实验前后基本技术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1.4 对照组实验前后基本技术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2 落点情况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落点情况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落点情况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2.3 实验组实验前后落点情况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2.4 对照组实验前后落点情况对比测试结果分析
    5.3 技术动作规范得分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前技术动作规范得分情况的结果分析
        5.3.2 实验后技术动作规范得分情况的结果分析
        5.3.3 实验组实验前后技术动作规范得分情况的结果分析
        5.3.4 对照组实验前后技术动作规范得分情况的结果分析
    5.4 庞伯特机器人在上海体育学院乒乓球普修课的应用研究调查分析
    5.5 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5.6 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推广使用庞伯特发球机器人的情况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庞伯特发球机器人在上海体育学院乒乓球普修课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三 技术动作规范评价标准
附录四 上海体育学院乒乓球普修课实验组教案(正手攻球例)
致谢

(6)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一、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的影响
        1.1.2 体育课程改革的促进
        1.1.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大学体育
        2.1.2 教学模式
        2.1.3 体育教学模式
        2.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2.1.5 科学知识图谱
    2.2 国内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2.2 国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3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概况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3.3.1 研究工具
        3.3.2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4.1.1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4.1.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
        4.1.3 小结
    4.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关系分析
        4.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整体情况分析
        4.2.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4.2.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4.2.4 小结
    4.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分析
        4.3.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4.3.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静态分析
        4.3.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动态分析
        4.3.4 小结
    4.4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变分析
        4.4.1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4.4.2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4.4.3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4.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体育游戏运用于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游戏
        2.1.2 散打
        2.1.3 体育选修课
    2.2 高校散打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2.4 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特征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体育游戏教学实验设计
    4.1 体育游戏的理论基础
        4.1.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1.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4.1.3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4.1.4 选择理论
    4.2 体育游戏的设计原则
        4.2.1 教育性原则
        4.2.2 适应性原则
        4.2.3 安全性原则
        4.2.4 创新性原则
        4.2.5 趣味性原则
    4.3 实验的目的
    4.4 实验假设
    4.5 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4.6 实验班与对照班散打选修课教学内容与计划
    4.7 普通高校散打选修实验教学模式
        4.7.1 对照班散打选修课教学模式
        4.7.2 实验班散打选修课教学模式
    4.8 体育游戏在实验班散打选修教学中的设计—以散打步法技术教学为例
        4.8.1 开始部分(5分钟)
        4.8.2 准备部分(20分钟)
        4.8.3 基本部分(50分钟)
        4.8.4 结束部分(15分钟)
    4.9 体育游戏在实验班散打选修教学中的设计-以散打步法、拳法、腿法和摔法教学复习课为例
        4.9.1 开始部分(5分钟)
        4.9.2 准备部分(20分钟)
        4.9.3 基本部分(50分钟)
        4.9.4 结束部分(15分钟)
    4.10 实验指标的确定
    4.11 实验步骤
    4.12 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及控制
    4.13 实验前实验对象的分组依据及过程
    4.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14.1 实验前,两班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4.14.2 实验前,两班学生情意态度比较分析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后,两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5.2 实验后,两班学生散打运动技能指标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5.3 实验后,两班学生散打课程考核成绩各阶段人数比较分析
    5.4 实验前、后,两班学生散打课程情意态度指标比较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析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全民健身视角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D]. 戴雯.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师素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荣华.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1)
  • [4]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庞伯特”机器人对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 李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D]. 章列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9]体育游戏运用于普通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路成武.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3)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浅析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