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委副书记欧广元视察广东省农业品种示范推广中心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委副书记欧广元视察广东省农业品种示范推广中心

一、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考察广东省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许伟滨[1](2013)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提高广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努力构建一支新型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

毛志勇[2](2013)在《互动式治理: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的“互联互动” ——以广东云安社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政府管制和社会参与两种模式,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皇权不下县,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依靠士绅,士绅通过宗法制度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乡民通过交税等方式来与国家发生关系。国家与社会是相互分离的,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互联不互动的单向治理模式。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逐渐增强,普通民众希望能够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通过公民的参与来回应政府的管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现代参与式管理模式,不仅在形式上给予了大众参与的权利,而且通过各种平台、制度规范建设,一定程度上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但是在公民精神发育初期,大众自觉主动意识增强,互动的规范性较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易于由互联不互动向简单的互动演变。这种简单的互动表现为,社会力量习惯于通过主动参与来与国家力量抗衡,双方不断的简单对抗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不互联,这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了危机。现代政府的合法性来源大都是法理型权威,它规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取得社会认可,实现其合法性基础,而公民参与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因此,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的参与之间应该是一个既互联又互动的模式,笔者把这种模式称作“互动式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云安县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描述,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了云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外在环境、策略、主体、规范、方式等等,对云安实践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描述,解释了云安为何采取这一创新模式,它的实践效果如何,进而通过理论提升来建构政府与社会互动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理论。

王元成[3](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张丽红[4](2012)在《温家宝:情满珠江·亲民爱民》文中研究说明刚刚过去的8月,南粤大地绿树掩映,繁花似锦,处处生机勃勃。24日至25日,心系广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一次来到这里考察指导工作。这已是2003年以来,温家宝总理担任总理后第16次来到广东视察指导。据媒体报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朱小丹的陪同下,总理不顾舟车劳顿,在不到30个小时的时间里紧张而高效地忙碌着。他走进企业调研当前经济形势下对外贸易的相关情况,提振企业发展信

王法硕[5](2012)在《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科技革命带来了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数量惊人的网民开始形成一股重要的力量参与和影响着中国政治和公共政策。网络参与成为我国当前民意表达、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网络参与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公共政策学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现有的研究不同,本文着重分析网络参与和公共政策过程两个变量的关系,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公民怎样在互联网上参与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公民的网络参与对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本文建构了以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所形成的政策网络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和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模型,从宏观环境层面到微观个体层面对该政策网络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看,公民网络参与的背景和参与途径构成政策网络存在的环境。公民网络参与产生和生长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大背景之下。现实途径中公民政治参与的失灵使公民将实现政治参与的希望寄托给互联网,政党执政理念的更新为网络参与提供了合法性;网络经济的发展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提升了公民网络参与的能力和热情;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参与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性;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初步孕育和发展更成为了网络参与不断壮大的助推器。网络论坛、政府网站、博客和微博等网络应用是公民网络参与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证考察,本文认为作为公民网络参与平台的网络论坛、政府网站、博客、微博等网络应用对塑造网络民意、推动网络民主、增进政治沟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微观层面看,网民、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网络参与的行动者为了实现行动目标展开互动形成了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政策网络。公民个体或群体借助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平台向政府进行偏好表达和意见输入,网络参与对包括议程设置、方案选择和政策执行在内的政策过程各阶段施加了影响。本文研究了上海“钓鱼执法”、新拆迁条例和北京治堵网络意见征集及微博打拐等典型案例,从政策网络的行动者、运行机制、网络特征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公民网络参与对政策过程不同阶段构成的影响。而在网络参与的另一端,面对来势汹涌的网络民意,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府需要做出回应。网络参与具有双重效应,对政府管理来说既构成巨大挑战又发挥积极作用。在网络参与初期,政府主要采取监控为主的应对措施,而随着对网络参与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政治领导人不再视网络参与为洪水猛兽,而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心胸直面网络民意,应对网络参与的策略从严格监控逐渐转变为积极回应和主动引导,政府应对方式的变迁体现为由堵到疏的政策学习过程。通过对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背景、途径、阶段及政府应对的详细考察,本文得出结论:网络民意和政府态度是影响公民网络参与的核心变量,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知名人士等是外围变量。政府和政治精英的态度是影响网络参与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根据网络民意和政府态度的不同划分出高效型、低效型、倒逼型、孤立型、受阻型和公敌型等六种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类型;根据网络参与发起主体的不同区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参与机制;基于实证案例的考察,抽象出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议程、政策方案与政策执行的三种参与模型,对导论中所建构的过程模型进行了修复与拓展。虽然当前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过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其纵深发展仍然面临若干困难和瓶颈的制约:网络参与存在代表性结构失衡;互联网自由、开放等特性容易滋生无序网络参与;充斥于互联网上的西方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有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险;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容易诱发网络参与出现“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效应;网络参与过程中可能产生群体极化等非理性群体心理。要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的良性发展,本文提出制度、法律、道德三位一体的优化建议:要构建公民网络参与保障体系,缩小网络数字鸿沟、提升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水平、加强对网络参与的回应;要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立法进程,保护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权;要塑造公民网络参与伦理道德,倡导网络参与道德自律、培育公民网络参与精神、建构网络时代行政伦理。近十年的公民网络参与实践证明了现阶段在我国政府与公民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交流、协商与合作实现良性互动,为构建更加民主的决策过程和公共治理而共同努力。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当前的网络参与往往由政府主导,网络参与的积极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本文认为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依托较为成熟的网络社团,实现一定程度的网络直接民主,建立覆盖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公民网络投票制度,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权。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有效的网络参与我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基础将更为宽广,距离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目标将更为接近。

刘傅海[6](2011)在《修通致富路 造福老区人——广东老区公路建设工程纪略》文中指出经过七年的建设,到2009年底,广东省完成了含革命老区在内的4.8万公里(其中革命老区约3万公里)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目标任务。至此,革命老区人民翘首企盼、省老促会努力促进解决老区人民"行路难"的问题,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几万公里老区镇通行政村公路的建成,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门,与广大老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几万公里老区公路建设得到了许多社会贤达、民营企业家、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的关心和支持,也播撒了全省老促会老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

宋婧[7](2010)在《2010年中国环境法治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一月1月4日,环境保护部批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该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1月5日,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与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在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主任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环境咨询委员

陈弘君,张启良[8](2010)在《观众高度评价粤省委旧址暨历史陈列馆》文中提出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暨历史陈列馆自今年"七一"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截至8月8日,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接待省直、

蒋巍[9](2010)在《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灾难史和文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蒋巍用宏阔而敏锐的目光,扫视了自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大灾大难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国家行动、社会事件、文化思潮,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时事观察"的基础上,向读者奉献出了这部"断代史"式的纪实文学作品,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

谢显扬[10](2010)在《以全球视野策动国际化产业联动转型》文中研究表明以全球视野策动国际化产业联动转型,对肩负国家赋予示范带动现代农业使命的广东农垦而言,不失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淘金之路。广东农垦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努力推进国内外产业联动、科技创新联动、区域合作联动,力图在转型发展中再创农垦新辉煌。 以全球视野策动国际化

二、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考察广东省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考察广东省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提高广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1 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
    1.2 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规章制度
    1.3 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1.4 建立了三大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农技推广合作新机制
    1.5 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网络
2 广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领导小组, 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2 出台政策文件, 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3 加强督办, 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落实到位
    2.4 加强部门协调, 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5 扎实培育农业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 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生产
    2.6 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应用率
    2.7 加强基地建设, 提高基地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
    2.8 强化知识更新, 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
    2.9 加大投入管理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3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体会
    3.1 领导高度重视, 亲自抓, 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前提
    3.2 部门协作配合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3.3 加强调研督导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证
    3.4 抓住关键环节是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突破口
    3.5 树立先进典型是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抓手

(2)互动式治理: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的“互联互动” ——以广东云安社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本选题提出的背景
        (二)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 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式与创新
        (一) 研究范式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样本的基本概况
第一章 社会管理的外在环境:现实与改革
    一、传统管理方式:单向推动
        (一) 单向度治理:组织与功能
        (二) 社会管理变迁:网络化与动态化
    二、环境变迁与管理改革实践
        (一) 发展需求与云安改革
        (二) 发展实践与云安经验
第二章 社会管理的策略创新:向下动员
    一、中国特色式管理:政府动员三步曲
        (一) 政治动员:吸附民众
        (二) 经济动员:吸引民众
        (三) 社会动员:吸纳民众
    二、创新管理策略:向下给力
        (二) 层级关系改革:权力下放
        (三) 政府能力建设:考核下沉
第三章 社会管理的主体创新:多元与互动
    一、社会管理中政府职能错位与归位
        (一) 基层治理中政府权力缺失与职能错位
        (二) 云安县乡镇政府职能归位
    二、社会管理中的群众参与:消极到主动
        (一) 乡村治理结构:“脱节”与“互斥”
        (二) 网络化管理吸引群众参与
    三、多主体协同社会管理:干群共治与上下互动
        (一) 干部与群众合作共治
        (二) 政府与民众互动决策
    四、政府推动与外部力量支持
        (一) 地方政府创新与推动
        (二) 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动
第四章 社会管理的规范创新:制度与规则
    一、国家政策与地方规范:制度促联
        (一) 国家政策助推
        (二) 地方规范创新
    二、镇级管理优化:机制保障
        (一) 镇级治理功能转变:主体功能区制度
        (二) 镇级管理结构改革:大部制
        (三) 镇级保障升级:三大保障机制
    三、村级管理规范:规则与方法
        (一) 村级干部激励保障制度
        (二) “三级”理事会运作机制
        (三) 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运作机制
第五章 社会管理的方式创新:服务与协商
    一、政府管理方式变迁:管制到服务
        (一)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延伸的回顾
        (二) 乡村社会对政权的抵制
    二、服务下沉:社会化服务网络
        (一) 组建“一网三中心”
        (二) 实施“一校两院三保障四工程”
        (三) 创设“一队两室”
    三、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协商共识
        (一) 理事会的功能突破:破解“一事一议”难题
        (二) 宜居家园工程:“以奖代补”推进项目
第六章 社会管理的新路径:互动式治理
    一、互动式治理的核心要素:交换性
        (一) 政府的合法性来源
        (二) 现代政府合法性与公共服务
    二、互动式治理的国家视角:合作共治与政府主导
        (一) 政府社会共治下的公共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
        (二) 政府、社会共治下的公共管理能实现合作互补
        (三) 政府社会共治下的公共管理可实现管理过程的高效率
        (四) 政府社会合作共治模式的构建主要通过社会组织化的途径来实现
        (五) 政府社会合作共治模式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新要求
    三、互动式治理的社会视角:参与式推动
        (一) 民众参与是互动式治理的前提要件
        (二) 公共利益的共识是互动式治理的关键
    四、“互动式治理”可能成为中国地方创新管理的合适路径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1. 研究目的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3. 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篇章结构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一、制度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二、道德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自我期望
    四、角色领悟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4. 后续材料工作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1. 省委会议讨论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2. 投票选举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1. 会议通知
        2. 赴京报到
        3. 建团会议
        4. 预备会议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1. 会议议程
        2. 会议日程安排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六、会议简报交流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2. 简报的特点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1. 大会表决办法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代表视察
        1. 会前集中视察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二、执法检查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三、专题调研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五、列席有关会议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六、联系人民群众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一、专题培训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1. 履职经验交流
        2、履职专题研讨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结论与讨论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政策民主不足与执政理念的更新
        一、精英主导:中国式的公共政策过程
        二、参与失灵:我国公民参与的传统模式
        三、以民为本:政党执政理念的更新
    第二节 经济背景:新型经济形态与我国经济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方兴未艾
        二、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与风险并存
    第三节 技术背景:互联网及其政治影响
        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兴起
        二、互联网带来政治生态变革
    第四节 社会背景:中国市民社会的孕育与成长
        一、中西方话语中的市民社会
        二、网络参与成为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路径
第三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途径
    第一节 网络论坛:民意表达的新渠道
        一、网络论坛:虚拟议事广场
        二、网络论坛的公民参与功能:塑造网络民意
        三、议题与民意表达——对代表性时政论坛的研究
    第二节 政府网站:建言献策的新平台
        一、电子政府:开启政府E时代
        二、政府网站的公民参与功能:推动网络民主
        三、结构设计与绩效评估——对三个公民网络参与平台的研究
    第三节 博客(微博):官民交心的新媒介
        一、博客(微博):自媒体的宠儿
        二、博客(微博)的公民参与功能:强化政治沟通
        三、发声与倾听——对代表性政治博客与政务微博的研究
第四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阶段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议程设置:上海“钓鱼执法”
        一、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始末
        二、政策网络运行机制:民与官的博弈
    第二节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方案选择:北京治堵与新拆迁条例
        一、北京治堵与新拆迁条例的网络意见征集
        二、政策网络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政策协商
    第三节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执行:微博打拐
        一、微博打拐:一场全民解救运动
        二、政策网络运行机制:多元行动者的合作治理
第五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政府应对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的双重效应
        一、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管理构成巨大挑战
        二、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节 严格监控:政府应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本能反应
        一、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最初认知
        二、冲突与缺失: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法律措施
        三、管制与监督: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行政措施
    第三节 积极回应:政府应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战术调整
        一、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合理定位
        二、沟通与回应: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制度创新
        三、应对网络参与:由堵到疏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六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反思与优化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
        一、影响公民网络参与的若干变量
        二、基于“网络民意——政府态度”的参与类型
        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参与机制
        四、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修复与拓展
    第二节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
        一、存在代表性结构失衡
        二、滋生无序政治参与
        三、瓦解主流意识形态
        四、诱发“沉默螺旋”效应
        五、产生非理性群体心理
    第三节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优化选择
        一、构建公民网络参与保障体系
        二、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立法进程
        三、塑造公民网络参与伦理道德
结论与展望
    一、良性互动: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二、直接民主: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考察广东省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提高广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J]. 许伟滨. 基层农技推广, 2013(12)
  • [2]互动式治理: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的“互联互动” ——以广东云安社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D]. 毛志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3]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4]温家宝:情满珠江·亲民爱民[J]. 张丽红. 红广角, 2012(11)
  • [5]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 王法硕. 复旦大学, 2012(02)
  • [6]修通致富路 造福老区人——广东老区公路建设工程纪略[J]. 刘傅海. 源流, 2011(09)
  • [7]2010年中国环境法治大事记[J]. 宋婧. 中国环境法治, 2010(00)
  • [8]观众高度评价粤省委旧址暨历史陈列馆[J]. 陈弘君,张启良. 红广角, 2010(11)
  • [9]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J]. 蒋巍. 中国作家, 2010(08)
  • [10]以全球视野策动国际化产业联动转型[N]. 谢显扬. 南方日报, 2010

标签:;  ;  ;  ;  ;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委副书记欧广元视察广东省农业品种示范推广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