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胜于蓝”之后——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老师”

“绿胜于蓝”之后——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老师”

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后——要尊敬“童子之师”(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高圣怡[2](2021)在《魏晋南北朝宴饮诗研究》文中认为

黄孝阳,陶林[3](2021)在《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十五章拔要塞1黎有望刹车。刹车踩得急,他本来是想利用刹车动能把赖贵明甩出车外。赖贵明还真是好身手,身形一晃,抓紧扶手,枪口仍然对准,笑道,"黎司令,花花肠子不少嘛。"黎有望脑子里百转千回,瞬间捕捉到两个人名,沉声道,"是徐永财,还是……丁聚元?""你的一条命,丁大巴子给出五十根金条。"赖贵明哼道,"不过老子不是见钱眼开。"

王雅欣[4](2020)在《“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文中提出明清两朝是小说的繁盛期,诞生了大批优秀作品,也使得小说的续仿现象蔚为大观。清人蒲松龄的文言志怪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付诸梨枣后,其仿书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仿书围绕原书展开,呈现出众星拱月之势。本文把《聊斋志异》之后直至清末受其影响而产生的文言小说称作“后聊斋”,把这些小说中的狐形象统称为“狐鬼”形象。论文以“后聊斋”时代小说中狐鬼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狐鬼世界的构筑、借狐讽喻世情、狐鬼形象艺术上的新变与不足三个层面进行探讨,重点将仿书与《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进行对比剖析,找寻出仿书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的闪光点,总结出续仿之书创作的一些规律。论文的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侧重于对“后聊斋”小说及其狐鬼形象做总体观照。首先厘清续仿概念、界定“后聊斋”小说,由于“后聊斋”小说数量较多,本文从作品的影响力、艺术成就、思想内涵等方面加以限定择选,着重介绍“后聊斋”小说和作者的大致情况。其次,梳理狐形象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历程及其每个时期的狐之特点。最后,确定将狐形象居多且艺术性较强的《萤窗异草》《夜谭随录》《夜雨秋灯录》《影谈》《益智录》等八部“后聊斋”小说作为讨论的重点。第二章,侧重于对“后聊斋”小说中狐鬼形象做具体分析,并进行分类归纳。从狐之形态、狐之异能、狐之性格三方面,以及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的展示仿书中的狐鬼世界。一方面,由于“后聊斋”小说中狐鬼形象大多从蒲氏书中传承而来,故而同以往狐形象有着类似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狐鬼形象也在漫长的时代中,衍生出新变,充分展现了“后聊斋”小说对艺术表现力的探求。第三章,侧重于论述“后聊斋”小说借狐鬼形象来讽喻世情百态。从针砭时弊与呼唤清明、讽喻世情与呼唤人性、固守礼教与讴歌爱情这三方面将“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做对比剖析,寻找仿书中从狐鬼形象上展现的思想闪光点。第四章,侧重于以狐鬼形象为立足点,将“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对比研究,探寻“后聊斋”小说的艺术成就。“后聊斋”小说在狐鬼形象上对于原书继承的成分较大,从狐女形象、诗化的语言特点,到塑造狐形象的方法上,对原书都有所效仿。但也由于对于原书摹拟痕迹太重,导致过犹不及,甚至为了寻求新意,以致叙事重心偏移等弊病频现。不过“后聊斋”小说也存有自己的新变和独有特色,才能流传至今,不至被于湮没在浩瀚书海中。

郑英[5](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杜敬民[6](2020)在《清代梁诗正书法活动及其书法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梁诗正,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进士及第,授编修。仕途上,平步青云,为官谨慎小心,忠君爱国,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虽官居高位,仍淡泊名利,以俭养德,去世后进入贤良祠。梁诗正出生于书香门第,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日后在文学和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诗正书法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他的书法先学柳公权,后学文征明、赵孟頫,晚年又师颜真卿、李北海。曾参加《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希堂法帖》的编纂工作。书法面貌受儒家思想影响,尽显平和简静,不激不历的“中和”之美,梁诗正书法学习虽然没有直接师宗二王,但他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其书法是二王引领下的清逸秀雅书风的延续。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梁诗正生平介绍先明其人,然后根据官职升迁与所受恩遇了解其仕途变化,再通过诗社集会了解其交游,通过对梁诗正书法活动及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析,了解他的书法面貌与艺术成就。通过对梁诗正书学思想的研究,挖掘梁诗正书法的文化内涵。梁诗正书法影响深远,不仅表现在对后世楷书书法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书法家学的传承。通过对梁诗正各个方面的阐述,旨在对梁诗正其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他的书法面貌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尹辉[7](2019)在《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是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弱小民族文学”这一概念在现代文学史上时有出现,有时也被称作“被压迫民族文学”。“弱小民族”到底指向哪些民族?学界至今无明确界定。不过,它有一个约定俗成大致范围,即受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和压迫的民族,具体到20世纪初的语境中,特别是指欧洲及亚非拉等地的一些孱弱民族国家的文学。“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在晚清出现,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兴起过“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热潮,这是近、现代文学生活的一个特殊现象。因为当时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铁蹄的践踏,这个积贫积弱的古老国度国事危殆,一些仁人志士迫切希望启蒙救亡,救国民于水火,很自然地就把弱国子民的情感投诸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弱小民族,而文学就是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载体。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大量译介,满足了当时读者的精神渴求。同时,异域文学的养分也滋养了中国文学的国际视野,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成长。“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传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五四前后社会文学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是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可以呈现新文学兴起和发展的一个侧面,丰富当前学界对现代文学早期思潮的认识。尽管各种近代、现代文学史都会提及“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现象,但大都语焉不详,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专题研究,基本的史实材料也没有经过系统详细的梳理。另外,对翻译文学是如何进入文学史写作的,相关研究也缺少理论上的自觉。笔者选择“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传播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希望能系统地探查这一重要的文学史现象,进而为文学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素材。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详细研究少,相关史料收集工作还要从头做起。在论文写作之前,笔者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首先,本文根据《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提供的线索去找材料,再结合其他文献,对刊载过“弱小民族文学”译作的杂志报刊进行“拉网式”梳理,从1915年9月15号《青年杂志》算起,到20世纪30年代末,顺藤摸瓜,共计调查150多种期刊杂志,大致摸清了当时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基本情况。最终选取了《新青年》《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东方杂志》《文学》和《译文》六种刊物作为重点研究。随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量化分析这些杂志所刊登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作品的译介者、数量、体裁和国别等信息;第二是考察鲁迅和周作人、茅盾和沈泽民等八位重点翻译家对“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活动及成就。三是选取“弱小民族文学”译作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四是探讨“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并试图给这一现象以文学史定位。本论文主要分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五四前后、“弱小民族”和“弱小民族文学”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分析“弱小民族文学”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对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活动进行整体分析,找出其重点发展阶段,对相关杂志报刊进行梳理,确定六大主要期刊及鲁迅和周作人、茅盾和沈泽民、郑振铎、王鲁彦、胡愈之和孙用八位翻译家为重点研究对象。第二章从作品数量、体裁、地区分布、所述国别和译介作者等方面对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代表刊物《新青年》《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东方杂志》《文学》和《译文》六大杂志,进行具体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第三章论述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首先从数量、体裁、作品国别、发表刊物和时间等角度对周氏兄弟关于“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情况进行系统论述分析;其次对周氏兄弟合着的《域外小说集》和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活动进行梳理评述,并探讨周氏兄弟的翻译策略和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动机和特征。第四章论述茅盾沈泽民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统计分析沈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译作数量、体裁、国别、发表刊物和时间;并论述盾和沈泽民关于“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的动机和特征。第五章主要分析“弱小民族文学”译者群的译介。对郑振铎、胡愈之、鲁彦和孙用四位翻译家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具体情况展开论述,对译介作品的发表时间、体裁、作品国别、发表刊物等具体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探查其译介的共同点及不同特征。第六章主要从“多元系统”的角度探查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现象。论述“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对中国社会民族思想的启迪以及对文学观念、创作技巧和文学审美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译介活动,这些身兼作家身份的译者在文学思想和创作手法等方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世界文学的血液,架起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沟通的桥梁。结语: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给出一些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本文对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基本上理清了这一时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状况。这种研究是基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发表情况的详细探查,掌握了较为丰富详实的资料,对这个时间跨度内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论述。笔者还利用EXCEL软件对所有的资料数据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本论文各章节表格和附录里所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统计都来自于笔者对相关资料的详细整理,虽然不能穷尽所有译作,但却是该领域相关资料的相对系统呈现,为该选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对系统的史料统计的参考。2.本文系统研究了《新青年》《小说月报《小说世界》《文学》《译文》和《东方杂志》六大刊物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以及周氏兄弟、沈氏兄弟、郑振铎、胡愈之、鲁彦、孙用八位翻译家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情况,探讨了他们各自的翻译和传播贡献,译介的思想和特征。3.本文深入探讨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在中国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了“弱小民族文学”如何进入现代文学,并与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联系的图景,为翻译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范例。本文的不足主要在于:“弱小民族文学”涉及的民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本文着重考察了五四前后的重点刊物和主要翻译家的译介情况,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有遗漏。再者,对“弱小民族文学”作品原文和汉语译文的对比研究方面,由于当时译作的参考版本来源不一,包括很多转译版本,分别由德语、英语、日语和世界语等多种语言译成,出版的年代久远,很难找到译文的参考原版,所以缺乏在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方面的研究,期待以后能创造条件做深入的对比研究。

齐文进[8](2019)在《《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文中指出《战线》是中共晋察冀省委创办的一份工作指导类党建刊物,在对边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形势教育及党务教育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它以分区党委(含)以上党员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党内秘密发行,主要出版时间为1938年2月至1944年5月。在此期间,《战线》共出版120期,其中刊载了大量与边区党的工作有关的文件、工作指导文章、基层经验文章,转载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的重要决定、指示,对基层党员干部起到了教育和指导作用。《战线》是一座研究晋察冀边区党的建设的史料宝库。它的内容,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党务等方方面面,上至党中央、北方局,中至北方分局、区党委,下至地委、县委的言论、报告、经验总结都十分丰富。它基本保持了半月刊的出版连续性,加上期刊所特有的集纳性,形成了一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革命与建设的“全景图”,其中蕴含了十分宝贵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部执政、党的建设的理论精髓和精神财富。深入研究《战线》内容,就可发现边区党坚持群众立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奋斗精神;紧紧围绕抗日与巩固根据地两大中心任务,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孤悬敌后、政治形势复杂的晋察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动工农群众、又兼顾地主富农的统一战线政策;坚持不懈地在党内开展既反“左”、又反右的“两条战线”斗争,保证了党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对政权、军队、群众组织的一元化领导,在艰苦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革命实践中,边区党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为边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边区党在实践中既大刀阔斧开展工作,又注意精雕细刻巩固工作;既注重原则领导,又注重具体指导;既注重反对“左”,又注意反对右;既注重整顿和洗刷,又注重教育和培养;既注重军事,又注重民生;既注重革命,又注重执政;既注重运动,又注重秩序,把边区建设成了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党创造的党建模式、执政模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做了可贵探索,其中经验,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战线》的办刊理念,对做好新时代地方党刊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战线》作为一本地方党刊,办刊理念科学,坚持工作指导类党刊定位,不过多刊登理论文章;坚持全党办刊,不只是编辑部成员“同人”办刊;坚持保持权威性,由边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地委及县委主要负责人撰稿;坚持专题办刊,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对工作指导上的深层次需求;坚持建好通讯员队伍和交通发行网络,确保信息畅通、发行畅通等,都值得互联网时代的办刊人深入研究并合理借鉴。

徐雍明[9](2019)在《“恶心”的她与“崩溃”的我 ——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频繁发生,研究生师生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面临众多批评与质疑。本研究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增进对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提出预防和化解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已有13个访谈本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性抽样补充5位访谈对象,并对其中一位被访者话语进行批判话语分析。在菲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基础上,制定了案例的批判话语分析框架——学生的话语、事件的过程、冲突的解释。学生的话语描述了师生关系冲突中导师“恶心”的形象以及研究生“崩溃”的感受;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师生关系冲突表现为师生之间“没有信任感”导致误会的积累;冲突的解释分析发现,由于导师和研究生权力不平等、身份的差异以及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导师在师生关系中掌握“绝对控制权”。考虑到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本研究在个案研究基础上,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结合其他被访者的访谈文本,对第三章的个案分析的发现进行补充和证实,从文本和过程维度分析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表现,发现师生关系冲突的表现既有显性的冲突还有隐性的冲突,并从社会维度对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从师生权力不平等、导师和研究生身份的差异以及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本研究提出化解师生关系冲突的建议:导师和研究生应该提高对研究生教育的正确认识,相互尊重,通过积极沟通化解师生关系冲突;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其管理和调节作用,加强对师生的考核与教育、改革“选导师”办法、发挥监督和调节作用;研究生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改进“换导师”制度、严格控制研究生生师比以及规范导师的权力与义务;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监督高校发展及研究生培养工作。

万文玉[10](2019)在《荀子修养论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荀子的修养论思想一方面来源于孔子“仁”与“礼”思想,荀子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拥有“仁”这一特质的;“礼”规范着人的行为,为修养提供依据。其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其个人观点,在其“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荀子认为,人拥有自己的意志不受上天所制约,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自己的品行,这为修养提供了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观点又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想化解先天之“恶”,就必须要“化性起伪”,通过后天进行修养,这为修养提供了必要性。基于此,荀子提出了修养的方法,他认为,修养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圣人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以成圣的,因此,“学”不仅是修养的首要方法,同时也是修养的基础;在修养过程中,内在的心性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荀子指出,人之所以会受到蒙蔽是因为人没有把“心”养好,把“心”养好能够实现“虚壹而静”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进而就可以“解蔽”知天下大道了,所以“养心”是修养内在方面的重要手段;修养的外在方面即为“循礼”,荀子的礼学思想丰富深厚,其修养论也是以礼学思想为核心进行展开的。他认为,修养最终是要将所学落实到对“礼”的实践之中,因而循礼是修养外在方面不可缺少的途径。荀子认为,修养过程中有士、君子、圣人这三种境界,其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圣人,若想达到最高境界,就要不断学习,同时将内在修养与外在修养相结合,把圣人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荀子的修养论思想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其修养论中包含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后——要尊敬“童子之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后——要尊敬“童子之师”(论文提纲范文)

(3)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二)(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十五章拔要塞
    1
    2
    3
第二十六章分战果
    1
    2
    3
第二十七章归平州
    1
    2
    3
第二十八章折军旗
    1
    2
    3
第二十九章赴新化
    1
    2
    3
第三十章鸿门宴
    1
    2
    3
第三十一章英雄会
    1
    2
    3
第三十二章陷新化
    1
    2
    3
第三十三章礼堂夜
    1
    2
    3
第三十四章险还生
    1
    2
    3
第二部:战与守
    第三十五章还平州
        1
        2
        3
    第三十六章大戏台
        1
        2
        3
    第三十七章小买卖
        1
        2
        3
    第三十八章大生意
        1
        2
        3
    第三十九章窃听者
        1
        2
        3
    第四十章散学后
        1
        2
        3
    第四十一章上海滩
        1
        2
        3
    第四十二章巡捕房
        1
        2
        3
    第四十三章吕公馆
        1
        2
        3
    第四十四章莲河劫
        1
        2
        3
    第四十五章平州乱
        1
        2
        3

(4)“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聊斋”小说的综合性研究
    二、“后聊斋”小说的个案作品分析研究
    三、“后聊斋”小说中狐形象的研究
第一章 仿聊斋 画“狐鬼”
    第一节 “后聊斋”小说之界定
    第二节 “后聊斋”小说中的狐鬼
第二章 “后聊斋”小说中的狐鬼世界
    第一节 狐鬼形态
    第二节 狐鬼异能
    第三节 狐鬼性格
第三章 “后聊斋”小说借狐鬼讽喻世态
    第一节 针砭时弊与企盼清明
    第二节 讽喻世情与呼唤人性
    第三节 固守礼教与讴歌爱情
    第四节 “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思想对比
第四章 “后聊斋”小说画“狐鬼”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与新变
    第二节 较《聊斋志异》的缺憾与不足
结语
余论:“画狐不成”的原因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聊斋志异》中涉狐篇目
    表二:“后聊斋”小说中涉狐篇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6)清代梁诗正书法活动及其书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梁诗正生平
    第一节 梁诗正简介
    第二节 勤俭节约以养事亲
    第三节 宦海浮沉隆恩渥泽
    第四节 质韦雅集以文会友
第二章 梁诗正书法活动
    第一节 梁诗正与《秘殿珠林》
    第二节 梁诗正与《石渠宝笈》
    第三节 梁诗正与《三希堂法帖》
    第四节 梁诗正书碑
    第五节 书跋作诗与帝恭和
第三章 梁诗正书法艺术
    第一节 时代潮流馆阁盛行
    第二节 梁诗正书法取法
    第三节 梁诗正书法风格
    第四节 儒家思想影响下梁诗正书法的“中和”之美
    第五节 崇王慕晋的书学思想
    第六节 梁诗正与同纂者的书法比较
第四章 梁诗正书法的传承与影响
    第一节 梁诗正书法对楷书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梁诗正书法在家族中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 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 “五四前后”的时间范畴
        (二) “弱小民族”与“弱小民族文学”的概念
    三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研究现状
    四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一) 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综述
    第一节 晚清“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萌芽与生长
    第二节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高峰期
    第三节 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主要刊物和作家概述
第二章 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主要刊物
    第一节 《新青年》:“思想启蒙”推动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二节 《小说月报》和《小说世界》:看重“为人生”的“弱小民族文学”
    第三节 《东方杂志》:以宽广胸怀接纳“弱小民族文学”
    第四节 《文学》和《译文》:偏重欧洲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五节 六大刊物刊发“弱小民族文学”作品的量化分析
第三章 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周氏兄弟早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关注
    第二节 周氏兄弟与《域外小说集》
    第三节 周氏兄弟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五节 周氏兄弟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动机
第四章 沈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茅盾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统计
    第二节 茅盾译介“弱小民族文学”作品的分析
    第三节 沈泽民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五章 “弱小民族文学”的“译者群”
    第一节 鲁彦:翻译促生了“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节 郑振铎:对诗歌和童话的钟爱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胡愈之:看见“弱小民族文学”的精神之光
    第四节 孙用:多从世界语转译“弱小民族文学”
第六章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对新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借“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强化国家民族意识
    第二节 “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滋养新文学创作
    第三节 对“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隐性影响思考
结语
附录1: 《新青年》刊登“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作品的统计
附录2: 《小说月报》刊登“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作品的统计
附录3: 《小说世界》刊登“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作品统计
附录4: 《东方杂志》刊登“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作品的统计
附录5: 《文学》刊登“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作品的统计
附录6: 《译文》刊登“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作品的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时间、空间界定
    五、概念说明
    六、框架思路
第一章 《战线》的基本情况
    一、《战线》创办的历史背景
    二、《战线》出版的历史沿革
    三、《战线》装帧印刷与发行
    四、《战线》在党刊中的比较定位
第二章 《战线》的编撰群体与编辑理念
    一、《战线》的编撰群体
    二、《战线》的编辑理念
    三、《战线》的稿件分析
第三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政治建设
    一、宣传党的政治路线
    二、宣传党的各项政策
    三、宣传党的策略与任务
第四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组织建设
    一、指导组织体系建设
    二、指导干部审查管理
    三、指导党员发展管理
    四、指导支部建设整理
第五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思想建设
    一、引导思想教育开展
    二、引导思想整风落实
    三、引导典型作用发挥
第六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作风纪律制度建设
    一、推动加强作风建设
    二、推动加强纪律建设
    三、推动加强制度建设
第七章 《战线》与边区党建特例
    一、探索完善军队党的建设
    二、探索完善机关党的建设
第八章 关于《战线》的思考与启示
    一、《战线》构筑了边区党建宣传阵地
    二、《战线》呈现了边区党建分期细节
    三、《战线》反映了边区党建基本特点
    四、《战线》昭示了党的建设内在规律
    五、《战线》指引了地方党刊发展路径
结语
附录 :《战线》1-133期发表文章篇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恶心”的她与“崩溃”的我 ——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
        1.1.2 研究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1.1.3 研究生师生关系受到广泛关注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人际关系理论基础的研究
        1.4.2 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
        1.4.3 关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
        1.4.4 关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
        1.4.5 文献评价
    1.5 概念界定
        1.5.1 研究生师生关系
        1.5.2 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
        1.5.3 批判话语分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访谈法
        2.1.2 批判话语分析法
        2.1.3 个案研究法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实施
3 案例的批判话语分析
    3.1 批判话语分析框架
    3.2 批判话语分析的案例选择
    3.3 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案例分析
        3.3.1 学生的话语:“恶心”与“崩溃”
        3.3.2 事件的过程:“没有信任感”
        3.3.3 冲突的解释:“绝对控制权”
4 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表现和原因
    4.1 文本和过程维度的分析:冲突的表现
        4.1.1 显性的冲突:言语和行为上的攻击
        4.1.2 隐性的冲突:沉默和忍受
    4.2 社会维度的分析: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
        4.2.1 师生权力不平等
        4.2.2 师生之间身份的差异
        4.2.3 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
5 化解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建议
    5.1 导师和研究生应该提高对研究生教育的正确认识
        5.1.1 导师应尊重学生,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5.1.2 研究生应尊重导师,妥善处理冲突问题
        5.1.3 研究生师生双方应积极沟通
    5.2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管理和调节作用
        5.2.1 加强对师生的考核与教育
        5.2.2 改革“选导师”办法
        5.2.3 发挥监督和调节作用
    5.3 研究生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5.3.1 改进“换导师”制度
        5.3.2 严格控制研究生生师比
        5.3.3 规范师生的权力与义务
    5.4 营造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5.4.1 努力营造知识社会的氛围
        5.4.2 积极监督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文章类
    学位论文类
    电子文献类
附录 访谈提纲

(10)荀子修养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修养论的理论依据
    1.1 孔子“仁”“礼”思想
    1.2 “天人”思想
    1.3 “性恶论”
第二章 修养的基础—学
    2.1 学之必要性
    2.2 学之内容
    2.3 学之方法
        2.3.1 专一与积学
        2.3.2 自省与假于物
        2.3.3 近贤师
        2.3.4 择环境
第三章 修养的内在方面-“养心”
    3.1 “解蔽”缘由
    3.2 “心”为何物
    3.3 “养心”以“虚壹而静”
        3.3.1 “养心”
        3.3.2 “虚壹而静”
第四章 修养的外在方面—循礼
    4.1 礼之重要性
    4.2 循礼
        4.2.1 个人言行
        4.2.2 家庭之礼
第五章 修养的境界
    5.1 士、君子、圣人三种境界
        5.1.1 三种境界的具体含义
        5.1.2 三种境界的总体联系
    5.2 修养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 修养论的意义
    6.1 修养论的历史意义
    6.2 修养论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后——要尊敬“童子之师”(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D]. 胡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魏晋南北朝宴饮诗研究[D]. 高圣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二)[J]. 黄孝阳,陶林. 作品, 2021(05)
  • [4]“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D]. 王雅欣.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6]清代梁诗正书法活动及其书法艺术研究[D]. 杜敬民.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五四前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研究[D]. 尹辉. 山东大学, 2019(09)
  • [8]《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D]. 齐文进.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恶心”的她与“崩溃”的我 ——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研究[D]. 徐雍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荀子修养论思想研究[D]. 万文玉. 河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绿胜于蓝”之后——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老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