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去纤酶治疗脑梗死患者高粘滞症的临床研究

不同剂量去纤酶治疗脑梗死患者高粘滞症的临床研究

一、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诗锐[1](2021)在《活血开窍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并评价活血开窍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本方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活血开窍方。两组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14天后对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改良Ranlin量表(m RS)、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评分。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并严格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和对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有6例基本痊愈,1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该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有3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该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后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组总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1)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后,两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P均<0.01),两组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2)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疗效大于对照组。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m 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1)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后,两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L评分:P=0.03<0.05;m RS评分:P=0.01<0.05;中医证候积分:P=0.01<0.05),说明两组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减少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方面得到改善。(2)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L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残障水平方面的疗效大于对照组。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评估:治疗期间,两组的生命征监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未出现明显异常,也未出现与西药、中药汤剂相关的不良发应,提示活血开窍方联合常规西药的安全性佳。结论:1、活血开窍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的疗效高于常规西药治疗。2、活血开窍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整体表现、残障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活血开窍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在临床上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刘青[2](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张艺璇[3](2019)在《173例脑梗死患者经脉、穴位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经脉诊察技术客观评价脑梗死患者的经脉异常,寻找经脉、穴位的分布规律,以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寻脑梗死患者的经脉异常规律,以此为依据为临床辨经选穴提供经脉辨证的客观依据,给针灸医师在诊察模式上提供参考。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建立脑梗死的经脉诊察技术规范,并提出可推广的经脉诊察技术。方法收集173例脑梗死患者入组时一般情况、头颅MRI及CT结果、中医证侯辨证表以及经脉诊察表,所有患者的信息均由专人填写与整理。用软件ExcEL7.0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20.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由于变量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法。结果十四经脉诊察结果,足阳明胃经(129例)和足太阴脾经(115例)异常最多,其次为足厥阴肝经(86例)、手阳明大肠经(86例)以及手太阴肺经(73例),再次为督脉(59例)、足少阳胆经(53例)手少阳三焦经(52例)、足少阴肾经(46例)以及手厥阴心包经(46例)。68例急性期患者中,足阳明胃经最多(53例),其次为足太阴脾经(47例)异常最为多见,其次为足厥阴肝经(36例)、手太阴肺经(31例)以及手阳明大肠经(27例),再后为督脉(20例)、足少阳胆经(20例)和手厥阴心包经(20例)后为手少阳三焦经(16例)、足少阴肾经(14例)。10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中,仍以足阳明胃经(74例)和足太阴脾经(66例)异常最为多见,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58例)、足厥阴肝经(50例)以及手太阴肺经(42例),再后为督脉(39例)、手少阳三焦经(36例)、足少阳胆经(33例)、足少阴肾经(31例)以及手厥阴心包经(26例)。与脑梗死相关的穴位前十位为阴陵泉(106人)、足三里(104人)、太冲(77人)、尺泽(72人)、曲池(63人)、手三里(46人)、阳陵泉(46人)、太白(36人)、百会(32人)、行间(32人)。急性期患者异常穴位前十位依次为阴陵泉(45例)、足三里(45例)、太冲(33例)、尺泽(31例)、曲池(20例)、百会(20例)、手三里(20例)、阳陵泉(19例)、行间(13例)、太白(12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异常穴位前十位依次为阴陵泉(60例)、足三里(57例)、太冲(44例)、曲池(43例)、尺泽(41例)、百会(37例)、手三里(37例)、阳陵泉(27例)、太白(23例)、太溪(21例)。中风病中医证候风证(123例),痰证(80例),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火热证例数相差不大。急性期患者风证(50例),痰证(40例),血瘀证(12例)、气虚证(9例)、阴虚证(11例)、火热证(4例)。恢复期患者风证(73例),痰证(46例),血瘀证(21例)、气虚证(16例)、阴虚证(13例)、火热证(11例)。急性期脑梗死风证与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关(P<0.05);阴虚证与足厥阴肝经相关(P<0.05)。恢复期风证与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关(P<0.05);痰证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关(P<0.05)。脑梗死危险因素中,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数最多,其次依次为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颅动脉狭窄和房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面,高脂血症与风证具有相关性(P<0.05);房颤与火热证具有相关性(P<0.05);颅动脉狭窄与风证、气虚证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经脉异常状态分析结果如下,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经出现异常最多,其次为足厥阴、手阳明以及手太阴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疾病的急性期及恢复期一直占首要地位,两个时期的不同主要在手阳明大肠经、督脉、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阴肾经,恢复期患者以上四个经脉异常的比例上升明显,其余经脉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与脑梗死相关的十大穴位依次为阴陵泉、足三里、太冲、尺泽、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太白、百会、行间;恢复期较急性期比较,阴陵泉和足三里所占比例下降,曲池、手三里和百会所占比例上升,急性期和恢复期第十位穴位分别是行间和太溪。脑梗死的中医证型最常见的是风证和痰证,其后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火热证;急性期患者与恢复期患者最常见的也是风证和痰证,相比较而言,恢复期患者气虚证、阴虚证和火热证患病人数比例上升。观察中医证型与经脉关系:急性期患者,风证与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关(P<0.05);阴虚证与足厥阴肝经相关(P<0.05);恢复期患者,风证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关(P<0.05);痰证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关(P<0.05)。限于样本量的因素,其它证型未发现与经脉具有相关性的结果。

刘燚隆,王香芝,侯芳素,周文芝,焦书娟[4](2014)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介导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介导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212例,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超过4.0g/L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各106例,再次将高水平组随机分为A、B组,低水平组分为C、D组,各组均53例患者。在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A、C两组给予20U治疗剂量降纤酶,B、D两组给予10U治疗剂量降纤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经治疗,A组疗效最佳,B、C疗效次之,D组最差。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A、C组,B、D组疗效进行比较,在不同剂量降纤酶水平对A、B组,C、D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的患者中运用大剂量降纤酶具有更为显着的治疗效果。

吴蠡荪[5](2012)在《脑血管血栓病临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中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居人类死亡原因前三位。人们虽然对引起中风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脂血症、烟酒等不良嗜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还是逐年增多。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亦名

王泽祥[6](2012)在《降纤治疗对脑梗死预后及二级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降纤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明确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接受降纤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明确降纤治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案,收集2005年1月到2010年11月期间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蛇毒诊疗中心脑梗死患者首次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房颤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冠心病史、家族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凝血指标(PT、 APTT、TT)、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降血压治疗、降血脂治疗、神经保护、降纤治疗、以及降纤酶使用剂量、最后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其他非卒中诊断)。并对基线资料按照降纤治疗与否分为降纤组与非降纤组。2、通过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等多种随访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随访患者死亡与否、死亡原因、复发、复发形式、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降血压治疗、抗凝治疗、降血脂治疗、中成药治疗等,并对患者现在生存情况做mRS评分。3、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比较,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若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两组或多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收集病例588人,其中504人通过随访,随访率达到85.7%,随访时间均值为1331天,最长2524天,最短为380天。降纤组与非降纤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为即非降纤组有冠心病史者居多,非降纤组房颤患者居多,非降纤组心瓣膜病史居多,非降纤组抗凝者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基线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甘油三脂、胆固醇、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抗凝、溶栓、降压、降糖、降脂、以及神经保护治疗,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血压、降糖、降脂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检验,年龄、危险因素、以及饮酒史、入院GCS评分、NIHSS评分、PT,血流变学指标,胆固醇等指标在回归方程中的偏回归系数检验无意义,在回归方程中被剔除。结果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为APTT,TT,mRS,甘油三脂、吸烟、性别。从偏回归系数来看,mRS(B=0.173)、甘油三脂(B=0.167)、性别(B=0.383)、吸烟(B=0.459)与纤维蛋白原正相关,APTT(B=-0.027)、TT(B=-0.047)与纤维蛋白原负相关。看标准化回归系数表明TT(B=-0.222)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最大。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残疾风险因素,结果表明:入院NIHSS评分越高残疾风险越高(OR1.302,95%CI1.200-1.412)、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患者残疾风险越高(OR1.455,95%CI1.143-1.852);男性患者的残疾风险要比女性残疾风险低(OR0.538,95%CI0.291-0.996)、进行降纤治疗的患者残疾风险要比未降纤治疗的患者残疾风险低(OR0.187,95%CI0.093-0.374)、进行二级预防降脂治疗的患者残疾风险要比未二级预防降脂治疗的患者残疾风险低(OR0.533,95%CI0.287-0.991).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风险,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复发风险越大(OR1.042,95%CI0.999-1.086, P>0.05);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复发风险大(OR16.316,95%CI1.388-191.800; OR3.628,95%CI1.278-10.299);有吸烟史的患者复发风险要高(OR3.194,95%CI1.277-7.983);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复发风险越高(OR1.034, CI0.977-1.094, P>0.05);住院期间进行神经保护治疗的复发风险低(OR0.341,95%CI0.108-1.081, P>0.05);二级预防进行降糖的患者复发风险低(; OR0.061,95%CI0.004-0.875)、降纤酶剂量越高患者复发的风险越低(OR0.865,95%CI0.830-0.902)。5、降纤治疗组与非降纤治疗组复发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降纤组复发率为10.48%,非降纤组复发率为57.14%,x2=102.162,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纤治疗组与非降纤治疗组死亡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2=13.429,P=0.000(<0.05),降纤组死亡率为7.38%,非降纤组死亡率为20.24%,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降纤组与非降纤组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227)。[结论]1、mRS评分及甘油三脂含量、性别因素、APTT、TT是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因素;mRS评分高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甘油三脂含量高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男性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吸烟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长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长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低。标准化回归系数表明TT对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最大。2、入院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是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降纤治疗、二级预防降脂OR值<1,说明男性的残疾风险比女性小,降纤治疗比非降纤治疗的残疾风险小,二级预防降脂的患者残疾风险要比未二级预防降脂的患者残疾风险小。3、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史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降纤酶使用剂量、控制血糖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4、降纤治疗未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死亡与降纤无明显相关。

罗士针[7](2011)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缺血性卒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临床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往相关资料有对单一研究中心缺血性卒中(中风病)的回顾性证候研究,但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的内容欠深入,目前尚无单独对多中心的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的证候规律及化痰活血通络的临床疗效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1)通过回顾性观察双中心的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病例,深入研究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深化对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病理及病机认识。(2)回顾性观察两间医院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差异。2.方法2.1证型研究: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232例中经络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中医辨证依据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中医诊断学》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病中经络)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布规律。2.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中医辨证属痰瘀范畴,且同时按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的病例,共109例,从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评价化痰活血法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间医院运用该法的疗效差异。3.结果3.1证型研究:通过对两间医院232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中医证候学特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多属痰瘀互结病证的范畴,基本证侯发生率较高的是血瘀证、痰湿证和风证,其次为气虚证、内火证,发生率较低的是阴虚阳亢证、阳虚证。说明痰湿、血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的病机关键。在复合证型中,主要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形式,最常见的为气虚痰瘀证,痰瘀阻络证,风痰瘀阻证,其次比较常见的有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痰热瘀阻证,以上六种证型共占90.52%,其余比较少见的证型为阴虚阳亢,痰热腑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痰火闭窍,气阴两虚夹瘀,气虚痰瘀夹热,风火上扰,痰热上扰,阳虚痰瘀,阳虚湿阻,共占9.48%。虽然在临床辨证过程中辨为腑实证的很少,但本研究中,约有9.05%患者出现大便干结难解的症状。3.2症状体征:本研究中,以偏身乏力为主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频次最多,共196例,占84.48%。其次较为多见有中枢性面瘫97例,占41.81%;言语不利91例,占39.22%,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64例,占27.59%;球麻痹43例,占18.53%。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脉是淡舌、暗舌、红舌,腻苔、薄白苔,弦、滑、细脉。3.3疗效观察:本研究表明,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其总有效率为85.32%。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中医证候积分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效率为87.30%,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有效率为82.61%,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在运用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痰瘀型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中,两间医院的总有效率相近。4.结论4.1中医证型总结归纳为:气虚痰瘀证,痰瘀阻络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痰热瘀阻证,阴虚阳亢,痰热腑实,阳虚痰瘀,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痰火闭窍,气阴两虚夹瘀,气虚痰瘀夹热,痰热上扰证,阳虚湿阻证,风火上扰证等,其中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以前6种证型为主,痰湿和血瘀证是其中最常见的证候要素。广东地处岭南潮湿的环境气候中,人群体质以脾虚湿盛体质居多,加之缺血性卒中多为中老年人,其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水湿功能逐渐减弱,痰湿内生,痰阻气滞,血行不畅,而致痰瘀互结,故此证型在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最为多见。4.2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10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痰瘀互结型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2%,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效率为87.30%,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有效率为82.6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徐菲[8](2009)在《反复或交替发生脑出血/梗塞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反复或交替发生脑出血/梗塞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易染习惯和医源因素的致病。【方法】应用回顾性单因素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中医科再次以及两次以上入院的脑卒中患者与同期入院后康复出院的迄今未复发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随访做对照研究,其中再次以及两次以上入院脑卒中患者300例;另选择同期入院,经随访尚未复发的、能得到详尽资料的患者共250例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复发组/梗塞后出血/出血后梗塞的复发时间、死亡率,受年龄、性别、抽烟、饮酒、服用阿司匹林或复方丹参片干预的影响,以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颈动脉硬化斑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其发生的影响。【结果】复发时间与死亡率:各组在复发时间上无显着差异;“复发脑梗塞”组与“交替发生脑出血”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而“交替发生脑梗塞”组与“复发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分别为(77.1%,16.2%),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脑出血”组及“交替发生脑梗塞”组与未复发组的比较中,年龄因素均较未复发组要高,分别为(71.64±3.22,69.10±6.45和65.83±9.62,63.20±6.45),(P<0.05)具有显着差异;在各个复发/交替发生组中,患者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率均高于未发发组;在预防性用药方面,发现未服药组的脑梗塞复发率均显着高于其他服药组,达到16.35%,(P<0.05)具有显着差异;与此同时中、大剂量服药组(Aspirin:100—200mg、>200mg),交替发生脑出血比率显着高于同类药物的其他剂量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自身伴发疾病方面,“交替发生脑出血”、“复发脑梗塞”与“梗塞未复发”比较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较未复发组高,且存在显着差异(p<0.005);“复发脑出血”、“交替发生脑梗塞”与“出血未复发”比较中,脑卒中复发组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较未复发组高,(p<0.005)存在显着差异;在首发类型为梗塞和首发类型为出血患者入院降压疗效上,治疗组较常规组改善病情的有效率高,分别为(87%,57%和84%,67%),p<0.05,常规组的分水岭脑梗塞的发生率也显着高于治疗组,分别为(0%,8.8%and 0.56%,9.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首发类型为脑出血的患者止血药物应用时间方面,超过8日者,出血后梗塞、交替发生脑梗塞以及住院期间分水岭脑梗塞的发生率较其他时间组高,分别为(39.1%,58.7%,21.7%),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首发类型为梗塞的患者中,未有效控制血压患者的脑梗塞复发率、交替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平素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同时,在首发类型为出血的患者中,未有效控制血压患者的脑出血复发率高于平素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结论】年龄及伴随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等是脑出血/脑梗塞复发/交替发生的危险因素;入院后不恰当的降压、止血治疗会加重原发疾病,本研究还发现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以及服用的剂量是影响梗塞患者脑梗塞是否复发/交替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王朝霞[9](2009)在《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祛痰化瘀胶囊对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200例临床病例随机单盲分为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研究表明祛痰化瘀胶囊能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粘度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结论:祛痰化瘀胶囊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能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脂、改善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降低过氧化物脂质(LPO)血症状态,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赖淑婷[10](2009)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回顾性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防治及预后。2、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它是症状性脑梗塞的一种前兆,因此对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3、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特点,CT梗塞灶部位与脑梗塞是否出现症状的相关系。4、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不易被患者及医师注意到或忽略,易再继续发生脑梗塞,而不管是无症状性或是有症状性的,都能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因而预防进一步加重。5、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塞防治与否和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转化的危险因素关系。6、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与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有利于重新认识症状与证型的形成机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方法本课题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年龄、性别、形体、饮食习惯、病程、临床症状、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为主,调查250份糖尿病合并脑梗塞、2型糖尿病病案资料。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形成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症候与危险因素的探讨。结果1、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和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组在舌象、脉象、证型相结合分析,结果显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为基本证型。2、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与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者在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数中,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结果显示这些数值均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3、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CT特点上,以腔隙性多发性梗塞最多见。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放射冠,多数还同时伴有脑萎缩。所以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上易出现肢体瘫痪程度较轻。4、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年龄、形体、病程上,这3种因素呈正相关性,P<0.05。5、糖尿病合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统计结果显示:二组在这些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上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结论1、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年龄、血高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饮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在本课题观察研究中,从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相结合探讨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临床上的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标意义。3、糖尿病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以凝血指标升高、血脂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升高、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这些指标异常提示了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梗塞,而这些指标也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制及病情轻重、预后等的临床重要指标。

二、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开窍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基础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情况比较
        3.3 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急性期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的研究
        1.4 西医治疗研究
    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2.1 从五脏探讨中风的病因病机
        2.2 中医学对中风病治则治法的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项依据
        1.1 脑、神、窍的关系
        1.2 开窍与中风的关系
        1.3 导师治疗痰瘀阻窍型中风的立法思想
        1.4 活血开窍方的前期相关研究
    2 活血开窍方的配伍意义及方药分析
    3 活血开窍方组成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分析
        4.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
        4.4 NIHSS评分分析
        4.5 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活血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173例脑梗死患者经脉、穴位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脑梗死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经脉诊察方法
    5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173例脑梗死患者经脉、穴位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1.1 异常经脉分布规律
        1.2 异常穴位分布规律
        1.3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1.4 中医证型与异常经脉相关性
    2 173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相关结果
        2.1 危险因素占比
        2.2 173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关系
        2.3 173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与异常穴位关系
讨论
    1 173例脑梗死患者异常经脉及穴位、中医证型等的规律及相关性
        1.1 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的异常经脉有一致性
        1.2 异常穴位分布规律在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相差不大
        1.3 中医证型分布以风证占比最多
        1.4 中医证型与异常经脉相关性提示针灸医师治疗疾病要重视经脉诊察
    2 173例患者危险因素与证型、穴位的相关分析
        2.1 高血压病是脑梗死患者的首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梗死发病率增加
        2.2 高脂血症与风证具有相关性
        2.3 房颤与火热证具有相关性
        2.4 颅动脉狭窄与风证、气虚证具有相关性
        2.5 危险因素与某些穴位具有相关性提示了疾病与穴位的关系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脑血管血栓病临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血管疾病发病概况
2 脑血管血栓病的微循环表现
3 脑血管血栓病的治疗方法
    3.1 溶栓疗法
    3.2 抗凝疗法
    3.3 降纤疗法
    3.4 抗血小板聚集疗法
    3.5 血管扩张疗法
    3.6 血液稀释与降粘疗法
    3.7 单纯脱水疗法
    3.8 脑代谢激活剂疗法
    3.9 钙离子拮抗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3.10 高压氧疗法
    3.11 体外反博疗法
    3.12 超声治疗
    3.13 外科疗法
    3.14 介入治疗
    3.15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3.16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3.17 神经保护剂治疗
    3.18 中医疗法
4 重要提示
    4.1 治疗时间窗
    4.2 因地制宜选择疗法
    4.3 治疗原发病

(6)降纤治疗对脑梗死预后及二级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案
        2.2 资料收集
        2.3 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2.4 随访
        2.5 药物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1. 基线资料情况
    2. 临床特征
    3. 纤维蛋白原与和多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4. mRS评分二分类变量与各种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5. 复发与否二分类变量与各种危险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6. 降纤组与非降纤组之间复发率的比较
    7. 降纤组与非降纤组之间死亡风险比较
讨论
    1、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2、mRS评分(残疾/独立)与各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复发与否二分类变量与各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脑梗死患者的生存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资料提取表
    附表2:入院GCS评分
    附表3:入院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附表4: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1.1 中风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病期及辨证要点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2.1 流行病学与病因病机研究
        2.2 治疗
    3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痰瘀致病研究
    4 疗效评价
    5 小结
第二部分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资料
        2.3 结果分析
    3 讨论
    4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
        2.3 两间医院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
        2.4 疗效统计分析
        2.5 使用中药频率分析
    3 讨论
        3.1 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理论基础
        3.2 方药分析及加减原则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存在问题
        4.2 解决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所用的相关量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反复或交替发生脑出血/梗塞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首发类型为梗塞患者复发/交替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首发类型为脑出血患者复发/交替发生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名词缩略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病例资料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疗效判定评准
        6.1 临床疗效评定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7 结果
        7.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变化比较
        7.2 临床疗效
        7.3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4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7.5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7.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PO和SOD水平变化的比较
        7.7 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祛痰化瘀胶囊对痰瘀型大鼠血液粘稠度及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物
        1.2 动物
        2 方法
        2.1 药物配制
        2.2 动物分组
        2.3 痰瘀模型制备
        2.4 血液粘稠度及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的测定
        3 结果
    实验二 祛痰化瘀胶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和动物
        1.2 方法
        2 结果
    实验三 祛痰化瘀胶囊对大鼠毒理的实验研究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痰瘀证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2 痰瘀互结病机探讨
        1.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与痰瘀相关性的研究
        1.4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临床意义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缺血性中风与血脂代谢
        2.2 缺血性中风与血液流变学
        2.3 缺血性中风与氧自由基
    3 祛痰化瘀胶囊组方原理探讨
        3.1 治法探讨
        3.2 单味药探析
        3.3 方药分析
    4 现代药理研究
        4.1 单味药研究汇总
        4.2 主方的研究
    5 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实验室结果分析
        5.3 实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分文献研究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叙述
        第一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第二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脑梗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四节 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实验动物研究
        第五节 现代方法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六节 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章 痰、瘀证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相关叙述
        第一节 人体与痰湿证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体与血瘀的相关性
        第三节 痰浊与血瘀之相关性
    第四章 气象因素、中医时间医学与中风病的论述
        第一节 气象、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论述
        第二节 气象天人相应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
        第三节 气象因素与中风病的关系
        评述与展望
    第五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第一节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生理病理叙述
    第六章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率
        第二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病机理
        第四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影像学检查及其研究
        第六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及其防治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合并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特点及糖尿病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课题创新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得奖情况
致谢

四、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开窍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窍型的临床研究[D]. 冯诗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173例脑梗死患者经脉、穴位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研究[D]. 张艺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介导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分析[J]. 刘燚隆,王香芝,侯芳素,周文芝,焦书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28)
  • [5]脑血管血栓病临床治疗进展[J]. 吴蠡荪. 微循环学杂志, 2012(02)
  • [6]降纤治疗对脑梗死预后及二级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D]. 王泽祥.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D]. 罗士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反复或交替发生脑出血/梗塞危险因素的研究[D]. 徐菲. 暨南大学, 2009(09)
  • [9]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朝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D]. 赖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不同剂量去纤酶治疗脑梗死患者高粘滞症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