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浅谈高校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一、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惠[1](2021)在《内蒙古普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通识教育是每位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接受的教育,其核心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向社会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近些年各院校逐步认识到通识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不断完善通识课程的育人效果,但从之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各大院校对通识课程育人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系统化研究,通识课程的育人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科技大学这五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研究范本,综合使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上述五所院校的通识课程育人现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四方面对优化通识课程的育人路径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为以后内蒙古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依据。

李昕[2](2016)在《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及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作为书法艺术教育的重要播布渠道,有着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书法艺术博物馆因其馆藏资源及受众群体的高度集中化,更应担负起书法的公众教育责任。2009年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42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立中国书法馆’,同年中国书法及篆刻加入世界文化遗产2,书法艺术教育以及书法类博物馆也因此成为了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目前我国书法类博物馆仅凭直观经验为指导进行教育的实践缺乏系统理论支持,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由于博物馆产生于西方文化的历史语境之下,且注重公共教育意识的普及,这与我国传统中相对私密的书法教育传承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缺乏博物馆书法教育模式及策略的情况下,教育者应重新审视、总结传统书法教学方法,并借鉴高校书法教育模式之精华,同时将书法艺术教育纳入博物馆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最终由三者之合力产生书法艺术博物馆“人本教育”之良性模式。在以学习者为圆心,对书法学知识进行选择性构建的基础教育理论下,以书法艺术教育的民主性、综合性、兴趣指向性为前提,以逻辑思维为辅助,研究探索从学生日常经验为原点同时又以生活实践为目的的书法艺术教育策略,并据此采用有效的实践方法,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互为表里,以达到最佳的书法教育普及效果。

黄雯欣[3](2015)在《基于技术体验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观察法和跨学科方法,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问题。通过对33所985高校已开设的课程调查,得知非技术类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66%,鉴赏类课程占非技术类课程总量的72.1%。经过课堂观察,发现鉴赏类课程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多数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其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上。鉴赏类课程常见的教学方式分为四种,按从弱到强的教学效果依次排列为:"理论听解"——"视频欣赏"——"现场观摩"——"直接操作"。"直接操作"和"现场观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它们取得教学成效的原因,是其包含了多种类型的技术体验,如感官型、思维型、行为型、情感型与关联型的技术体验,而目前大部分鉴赏课的教学中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技术体验。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发展,本文首先提出"技术体验"的概念,并详细阐明了其内含特质、类别划分。然后,依据心理学和艺术学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技术体验的价值,其中一些理论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引入尚属首次。最后,本文提出加入技术体验教学的若干具体建议,以期改善鉴赏类课程教学现状。

陆挺[4](2014)在《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心浮躁、物质欲求膨胀带来的失衡环境,引发大学生人格缺失、创造力匮乏、心理失衡等诸方面问题。这些似乎均与今天大学重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即通过文化来实现人文化成,由此决定大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实现人自身的全面成长。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如何接续中华优秀的教育传统?可谓任重而道远。近年,国家乃至全国各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但是,以为艺术教育仅是技巧的教育,并未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的弊端尚未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面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尚缺乏统一的规划领导,缺乏自上而下的设计,缺乏“受尊重性”乃至被边缘化,未能形成制度化的规范运作模式。而在研究领域,处于专业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之间的大学非艺术专业的普通艺术教育长期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博士论文目前尚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多年的实践体验,从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与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回归大学教育文化本质的根本命题,试图重构中国大学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将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学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研究理路是:以教育实践调查与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石,以“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与“自上而下”的理论思考结合,进行理论观照下的现实研究,采用案例研究、访谈观察、文献搜集、比较分析以及调查统计等多种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并且探究制度策略建构,从而为中国大学特别是以理工科大学为背景的综合大学推进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可操作性经验。研究结论认为,大学教育应回归中华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经验,坚持中国气派,办出大学特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完善人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完成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使伟大中国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得以“安身立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资料和自身工作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重建和新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路适合中国大学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张欣,王忞[5](2009)在《大学书法教育中的默会知识理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现今大学书法教学中的问题与现状,阐述了默会知识理论,并对未来大学书法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反思。

李志平[6](2001)在《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文中研究表明大学书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法的传授上 ,而应从审美的角度关照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书法艺术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而厚实的文化含量以及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纯熟技法和审美原则 ,也就自然地为大学书法教学提供了物质前提。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正确地把握和运用

二、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普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优化通识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育人功能的方法论体系
        (二)全面理解大学通识课程的功能
        (三)提高对通识课程与育人关系的理论认识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通识课程体系的研究
        (三)关于育人功能的研究
        (四)关于通识课程和育人功能关系的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通识课程育人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普通本科院校
        (二)通识教育
        (三)通识课程
        (四)育人功能
    二、通识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一)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指引相协调的必然选择
        (三)满足全方位育人新局面的需要
第三章 通识课程的育人特点及功能
    一、通识课程的育人特点
        (一)导向性与价值性
        (二)综合性与全程性
        (三)确定性与针对性
    二、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育德功能
        (二)育智功能
        (三)育心功能
        (四)育美功能
第四章 内蒙古普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的育人现状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二、五所普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各院校通识课程模块比较
        (二)各院校通识课程模块要求比较
        (三)各院校通识课程目标比较
        (四)各院校通识课程模块内具体课程比较
    三、通识课程育人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
        (二)学校管理
        (三)学生层面
第五章 通识课程育人功能优化路径
    一、明确通识课程育人功能的价值和意义,强化育人意识
        (一)确立课程目标,保障立德树人
        (二)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融合育人功能
    二、完善通识课程结构体系,充实育人内容
        (一)加强顶层设计,平衡课程结构
        (二)转变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种类
        (三)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课程
    三、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育人体系
        (一)加强课程管理,增强规划协调
        (二)完善评价机制,坚守育人宗旨
    四、打造育人团队,提高育人效果
        (一)扩充专职教师数量,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执教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及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书法艺术博物馆教育现状与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教育现状及问题所在
    第二节 博物馆的书法教育模式分析及借鉴
第二章 书法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探索
    第一节 书法博物馆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借鉴
    第三节 高校书法教育模式的借鉴
第三章 “人本教育”模式下的书法艺术博物馆教育策略初探
    第一节 书法博物馆“人本教育”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确保教育策略制定之保障
    第三节 书法艺术博物馆中不同年龄人群教育活动的展开策略
    第四节 书法教学实践中的思维构建策略
    第五节 从学生兴趣与需求出发的书法教育策略
    第六节 水到渠成的道德教育策略
第四章 书法艺术博物馆的未来
    第一节 书法艺术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书法艺术博物馆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基于技术体验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综述
    1.2 欧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综述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2 我国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现状
    2.1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现状
        2.1.1 文件规定与现实中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
        2.1.2 基于现状的公共艺术课程分类
    2.2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现状
        2.2.1 师生眼中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2.2.2 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方式
3 公共艺术课程的技术体验教学
    3.1 技术体验概念的提出
        3.1.1 我国教育史中的"技术"
        3.1.2 我国教育史中的"体验"
    3.2 公共艺术课程技术体验教学的界定
        3.2.1 技术体验的概念与内容
        3.2.2 技术体验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3.3 公共艺术课程技术体验教学的类别
4 公共艺术课程技术体验教学的学科依据
    4.1 技术体验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4.1.1 从认知心理学看技术体验
        4.1.2 从行为心理学看技术体验
    4.2 技术体验教学的艺术学依据
        4.2.1 从艺术教育的起源看技术体验
        4.2.2 从艺术创作和鉴赏看技术体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附录2: 33所985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总体上为2010学期下——2014学期上)
附录3: 985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文件规定的课程设置数量对比
附录4: 网络公共艺术课程目录
附录5: 网络平台公共艺术课程中技术类与非技术类课程总数对比图
附录6: 李妲娜老师的《字词——歌唱我家乡》公共艺术课程记录(何璐老师记录)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所涉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文化本位与历史观照
    第一节 大学教育的文化本位
        一、教育的文化本质
        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现代大学教育的生态特性
    第二节 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与问题
        一、中国大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与症结
    第三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与现实问题
        一、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
        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章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及其功能
        一、艺术的本质
        二、艺术的功能
    第二节 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三、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三章 美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分布必修课程模式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程
        二、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三、哈佛大学校园艺术教育
        四、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芝加哥大学的艺术教育:经典阅读模式
        一、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二、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特色
        三、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的思想基础
        四、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教育:分布集中模式
        一、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历程
        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课程
        三、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特点
        四、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教育:必修型的核心课程模式
        一、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特点
        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五节 美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二、美国大学重视艺术教育的原因
        三、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大学作为人文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清华大学:“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清华大学艺术教育概述
        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二节 北京大学:“由理入道”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概述
        二、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第三节 东南大学:“艺文融通”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东南大学艺术教育概述
        二、东南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东南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四、东南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反馈
    第四节 香港城市大学: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范例
        一、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教育概述
        二、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三、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探索
    第一节 中西方大学艺术教育比较与思考
        一、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
        二、中西方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比较
        三、中国大学办学理念探索
    第二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设置理念
        二、课程体系层次
        三、课程内容规划
        四、课程资源保障
        五、课程讲授方式
    第三节 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六章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中国特色
    第一节 中华教育传统的回归与重塑
    第二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一、何为人生境界?
        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特色使命
        一、树立大学生的根基意识
        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学书法教育中的默会知识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二、默会知识理论
    (一)默会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
    (二)默会知识通过明言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
    (三)默会知识通过使他人默会知识外显化而获得。
    (四)默会知识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或类师徒制的方式获得。
三、未来大学书法教育的几点反思
    (一)积极倡导师徒制教学方式,提高高校书法教师的全面素养。
    (二)尊重个体体验,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水平。
    (三)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四)建立书法艺术观。

四、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普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淑惠.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1
  • [2]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及策略初探[D]. 李昕.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3]基于技术体验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研究[D]. 黄雯欣. 浙江大学, 2015(07)
  • [4]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陆挺. 东南大学, 2014(02)
  • [5]大学书法教育中的默会知识理论[J]. 张欣,王忞. 考试周刊, 2009(27)
  • [6]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J]. 李志平.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标签:;  ;  ;  ;  ;  

浅谈高校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