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熊阿凤,裴金妮,邓科[1](2020)在《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文中提出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追求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构建体育教学创新体系,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首先介绍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基本素质,然后分析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接下来总结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创新人才培养阻力,最后探究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构建路径及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旨在为体育教师提供借鉴,顺利完成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滕钺[2](2020)在《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拔尖创新人才质量逐渐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十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颁发文件,强调素质教育,鼓励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和补充。西南大学于2012年针对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并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该课程已经改革了多年,亟需对该课程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补充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为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与改进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基于CIPP评价模式理论,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模块,对该课程的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投入、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实施成效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背景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一方面受国家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鼓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的政策推动;另一方面,为解决普通公共体育课与精英化教育的矛盾,满足该校对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而进行改革。该课程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技能与知识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较符合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方针。目前,师生对课程目标理解存在片面性,应加强普及和宣传措施。(2)输入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校对课程资源投入较为支持。该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较高,以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合理。场地资源充足,较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练的需求。课程类型丰富,学时量大,师生对课程设置的认可度较高。传统与国际化结合的课程内容,较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过程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存在教学质量分层现象,部分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创新与改革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成绩评价为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注重学生进步幅度,师生认可度较高;教师评教制度与学校一致,以教学督导员、以及领导随堂听课和学生网上评价为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主要为教学态度与行为和教学水平。课内外一体化为“课堂教学+锻炼课+课外体育锻炼”三元一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但课外体育锻炼及社团组织管理不完善,学生参与度有待提升。(4)结果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体育意识及意志品质总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总体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仅约有一半的学生保持良好且稳定的锻炼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不佳,师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程彬[3](2019)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汉市体育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日益成为强国梦想的基石。党的十八大做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适时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方案,文件指出要加大力度发展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大学生就业机会起到重要的政策性引领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落后,因此,发展较为缓慢。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与创新创业教育非常融合,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占据先机,快速发展。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在于帮助社会、学校和学生认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价值、意义及尽快构建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武汉市体育专业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助力,也期望能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武汉市共三所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在调查中发现:武汉市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意识(包含创业认知、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方面并不令人乐观,在创新创业能力上三所院校虽有不同但均处于中等水平。论文在分析武汉市三所体育院系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创新创业软环境、硬环境及教育主体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又针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相对应的各种策略。论文的主要结论是:武汉市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不配套、学校管理松散,制度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单一呆板;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烈。论文指出:若想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要真正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具有巨大的创新创业潜能,从而使他们对自身持有肯定的态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统筹的作用,制定相关创新奖励机制、创新防护机制,以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勇气,鼓励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论文提出的建议为:加强制度保障;营造宽松、平和的创业环境;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作为;家庭成员要理解、支持创业行为,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郭家骏[4](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张焘[5](2019)在《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和对策解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能够有效摆脱当前体育教育方面的短板,帮助传统体育教学走出现在的窘境,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全能型高素质人才。

王秀强[6](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孙磊磊[7](2018)在《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调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为增加就业岗位的社会现状,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众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就业难”成为应届毕业生普遍焦虑的问题。与此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质,面临着就业面较窄、就业方式单一等现实特点,其就业压力伴随着就业形势逐年递增,就业率与其呈负相关趋势逐年递减。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力求以倡导全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势向良好趋势发展,此战略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出路。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调研分析,了解当前其创新创业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并找准致因,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选取我国22个体育学博士授予点院校中的21所院校的体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具体展开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良好,有较大兴趣;就创新创业意识而言,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有过创新创业想法,愿意进行尝试,性别、年级、专业、地域文化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均有影响;就创新创业动机而言,尽管每个人的创新创业动机不尽相同,但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是相对较高的;就创新创业方式而言,尽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想法各不相同,但其多样化的方式选择反映出面对多变社会和极速时代的理性表现;就创新创业领域而言,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选择创新创业领域时大都经过深思熟虑,慎重考虑后方做出抉择,并不会轻易盲从和冲动选择;从支持情况来看,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教育支持、社会资金及服务支持、家庭支持等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均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2)关于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致因:就社会影响因素而言,就业压力大迫使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政策导向倾斜(政策引导、税收、工商、信息服务等优惠)有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存在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各项扶持有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存在资金投入力度小、技术指导不明确、信息提供不及时等问题。就高校影响因素而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但存在考评体系以及管理办法不够完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缺乏实践活动和学院关注度等问题;就家庭及个人影响因素而言,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家庭偏好、体育专业大学生个人观念及综合素质均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一定影响。(3)关于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社会层面应当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以及宣传力度,以增强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物质保障以及信息保障。学校层面应当完善高校教育改革、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以提升创业科学性、针对性、教育专职性、平台全面性。家庭及个人层面应当认清就业形势,理解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体育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掌握创业技能,增强体育大学生创业专业性;提升综合素质,提升体育大学生创业竞争性。

赵庆军[8](2018)在《能力本位视域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教育部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抓手。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2003年6月19日又颁布了《普通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两个《标准》的颁布成为指导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文件。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经历十余年的今天,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反衬出当前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对滞后,暴露出来的首要问题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满足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后,仍不能掌握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的、符合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特别是对于如何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和如何上好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马马虎虎、一知半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滞后现象。本研究是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视域下,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切入点,以影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为根本,结合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横向上将天津师范大学14、15级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天津师范大学14、15级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发生的变化;纵向上与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京、津、冀其他6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对比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重点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结论: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议:应该在《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同时借鉴京、津、冀其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2结论: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基本上能够满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京、津、冀其他几所高校相比形成了“立德树人、师范素养、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但是对英语和计算机两门工具课要求规格不高。建议: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的要求,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或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稍有所降低,如达到英语四级425 分的80%或70%。3结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职责是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优秀师资,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提及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建议:以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为本,借鉴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的经验,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阶段改革对人才的需求。4结论: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总体呈现出通识性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学时偏少,而专业选修课程学时偏多的现象,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不均衡现象。建议:大量压缩专业选修课程学时,适当增加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性课程学时,以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5结论:自1999年开始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已经经历十余年,然而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包括京、津、冀其他5所体育类高校)至今并未开设体育新课程改革类相关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及培养滞后现象。建议: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新论》。以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要求。6结论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融合创新”教学改革方法得当、措施有效、理念先进、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很高,通过专项技能训练教学课程的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专项训练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但学生对专项选修形式仍有异议。建议:体科院教学办、竞训中心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一线任课教师及学生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任课教师及学生意见重新修订改革指导原则及实施办法。7结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实习实践工作体系完整、组织得当、安排合理、有序,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训练水平。但在学生中期见习后的总结工作上不够严格。建议:加强中期见习后的总结工作,学生及时发现理论知识、教学管理及运动技能方面的欠缺,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学,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实习奠定扎实基础。

张伟[9](2015)在《《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考》文中指出在《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广西6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大三、大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进行综述,对“专才”和“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合金”人才培养模式也未能临危不动。找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育部颁布的多条政策文件指引,找出广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对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主要内容进行剖析。力图对广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的新思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为广西民族区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现实的依据和理论支撑。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新思考:(1)对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关注市场需求;(2)落实学分制,提高人才培养灵活性;(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4)夯实基本技能,强化资格认定;(5)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解放思想观念,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改革;(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发展。

张潇[10](2013)在《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以及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人才成为当前改革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国家教育部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体育人才作为指导我国全民健身、关乎全民健康的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工作关系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百年大计。因此,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探索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新时期发展历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各专业点的分布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基本条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管理机制、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措施的分析,得出一下结论:1、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积极推进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资源支持。并为实现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迈进的目标而奋斗。2、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3、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上欠准备,特别对目标、规格、职业能力混于一体。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条件应符合新时期中学生性格特点的新兴运动项目,培养新兴项目指导教师,引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掌握。5、创新型人才的实现目标即为专家型体育教师货专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6、重新构建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本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前沿性知识、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基本素质
    1.1 知识素质
    1.2 意识素质
    1.3 创造力素质
2 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有利于发展体育教育
    2.2 有利于提高就业效率
    2.3 有利于打造体育强国
    2.4 有利于加快体育经济发展步伐
3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创新人才培养阻力
    3.1 体育教学现状
    3.2 创新人才培养阻力
        3.2.1 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陈旧
        3.2.2 体育教学环境不够优化
        3.2.3 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3.2.4 体育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4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构建路径及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4.1 教学创新体系构建路径
        4.1.1 改变体育教学思想
        4.1.2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4.1.3 创新体育教学手段
        4.1.4 创新体育教学体系
    4.2 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4.2.1 树立正确观念
        4.2.2 创设良好环境
        4.2.3 合理设置课程
        4.2.4 成立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结论

(2)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拔尖创新人才
        2.1.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
        2.1.3 CIPP评价模式
    2.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高校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2.3.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2.3.3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2.4 CIPP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
        2.4.1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模块
        2.4.2 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2.4.3 CIPP评价模式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
    2.5 研究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背景评价
        4.1.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改革的契机
        4.1.2 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
        4.1.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
    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输入评价
        4.2.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师资现状
        4.2.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场地设施
        4.2.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
    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过程评价
        4.3.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4.3.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4.3.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评估机制
        4.3.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4.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结果评价
        4.4.1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4.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意识
        4.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运动技能情况
        4.4.4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4.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意志品质
    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不足
        4.5.1 师生对课程目标认知片面化
        4.5.2 教师教学改革滞后
        4.5.3 理论课教学实施薄弱
        4.5.4 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4.6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4.6.1 丰富传播媒介,推动课程目标普及
        4.6.2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
        4.6.3 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助力理论教学
        4.6.4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汉市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专业大学生
        2.1.2 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内涵
        2.1.3 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2.1.4 创新创业教育
        2.1.5 创新创业意识
        2.1.6 创新创业能力
    2.2 国内研究述评
        2.2.1 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研究现状
        2.2.2 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2.2.3 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2.2.4 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2.3 国外研究概述
第3章 研究对象、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武汉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 创业意识现状
        4.1.2 创业能力现状
    4.2 武汉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创新创业教育软环境层面存在的问题
        4.2.2 创新创业教育硬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4.2.3 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4.3 武汉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4.3.2 教育资源短缺
        4.3.3 政府部门保障力度小
        4.3.4 社会创新创业环境缺失
    4.4 武汉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对策建议
        4.4.1 构建针对性的创新课程体系
        4.4.2 高校教育方面
        4.4.3 创新意识培养方面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创业意识现状
        5.1.2 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5.1.3 武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5.1.4 武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和对策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1 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和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1.2 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协调
    1.3 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2 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方法策略
    2.1 采用操作式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2.2 采用开放式教学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3 采用激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 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3.1 明确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2 构建高校体育创新教育文化
    3.3 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4 结语

(6)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7)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严峻的就业形势
        1.1.2 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口号的号召
        1.1.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助力
        1.1.4 体育创业的国内外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关于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创新创业环境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分析
        3.1.1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情况
        3.1.2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现状与分析
        3.1.3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现状与分析
        3.1.4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式现状与分析
        3.1.5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现状与分析
        3.1.6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状况与分析
    3.2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3.2.1 社会影响因素
        3.2.2 高校影响因素
        3.2.3 家庭及个人影响因素
    3.3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3.1 社会层面
        3.3.2 学校层面
        3.3.3 家庭及个人层面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状况调研与分析(未创业者)
    附录 B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状况调研与分析(创业者)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能力本位视域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1.2 人才培养的概念
        2.1.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西弗尼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C2+I2=ALL的人才培养理念
        2.2.2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针对学生不同学段对教师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2.2.3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2.3 国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3.1 人才培养是体育教育专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
        2.3.2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根本保障
        2.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途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比较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人才培养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4.1.1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人才培养改革指导思想
        4.1.2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引
        4.1.3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
        4.1.4 能力本位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4.1.5 能力本位视域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
    4.2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视域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4.2.1 能力本位视域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符合程度调查分析
        4.2.2 能力本位视域下的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分析
        4.2.3 能力本位视域下的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度调查
        4.2.4 能力本位视域下的天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必要性调查分析
    4.3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4.3.1 天津师范大学“双融合+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4.3.2 天津师范大学改革前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4.3.3 天津师范大学与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4.3.4 京、津、冀6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4.4 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4.1 天津师范大学改革前后的人才培养规格对比分析
        4.4.2 天津师范大学与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比分析
        4.4.3 天津师范大学与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英语与计算机要求分析
    4.5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根本保障
        4.5.1 京、津、冀6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4.5.2 总学时数、总学分数分析
        4.5.3 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对比分析
        4.5.4 公共课(通识性课程)总学时、学分设置情况分析
        4.5.5 专业课程学分、学时设置情况分析
        4.5.6 毕业论文设计学分设置情况分析
    4.6 教育实习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途径
        4.6.1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育实习实践情况分析
        4.6.2 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时间及学分安排
        4.6.3 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及组织形式安排
5 结论与建议
6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学生问卷
    附件二 专家问卷
    附件三 访谈提纲

(9)《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导向
        1.1.2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理论依据
        1.3.1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1.3.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3 合时间性特质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国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梳理与归总
        1.4.3 国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轨迹与现状总结. 17
        1.4.4 《教师专业标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9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案例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3.2 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3.3 教学实践分析
        3.3.1 教学内容
        3.3.2 教学方法
        3.3.3 教育实习
        3.3.4 成绩评定
    3.4 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4.1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创新能力不足
    4.2 体育教师对《教师专业标准》关注度不够
    4.3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专业标准》不兼容
    4.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4.5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口径较狭窄
5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考
    5.1 对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关注市场需求
    5.2 落实学分制,提高人才培养灵活性
    5.3 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5.4 夯实基本技能,强化资格认定
    5.5 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6 解放思想观念,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5.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发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所需
        6.1.2 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
        6.1.3 缺少与东盟对接
    6.2 建议
        6.2.1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6.2.2 建立保障机制
        6.2.3 建立“校中校”的合作平台,加快国际化进程
7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
        1.3.2 有关教学结构改革的研究
        1.3.3 有关就业渠道的调查研究
        1.3.4 有关培养模式的研究
        1.3.5 有关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改革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创新型人才
        3.1.2 人才培养模式
        3.1.3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
        3.1.4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 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点概况
        3.2.2 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概况
        3.2.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条件概况
        3.2.4 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5 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
    3.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3.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社会需求
        3.3.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个人需求
    3.4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理论依据
        3.4.1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时代特征
        3.4.2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
    3.5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5.1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3.5.2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3.5.3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3.6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7 致谢

四、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J]. 熊阿凤,裴金妮,邓科. 质量与市场, 2020(18)
  • [2]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滕钺. 西南大学, 2020(02)
  • [3]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汉市体育院校为例[D]. 程彬. 鲁东大学, 2019(02)
  •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5]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和对策解析[J]. 张焘. 当代体育科技, 2019(18)
  • [6]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我国体育学博士点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调研分析[D]. 孙磊磊. 河南大学, 2018(01)
  • [8]能力本位视域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D]. 赵庆军.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9]《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考[D]. 张伟.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0)
  • [10]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张潇.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