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边界控制的次阶半线性脉宽调制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

具有边界控制的次阶半线性脉宽调制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

一、边界控制下一阶半线性脉冲调宽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于鑫[1](2020)在《时滞盘坯分布参数系统气体淬火过程控制及应力预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对盘坯的热处理工艺的需求越来越高。利用传统的淬火方式处理的盘坯具有残余应力大、温度场不均匀、温降速率难以控制等问题,而本课题所采用的气体冲击射流的淬火方式,通过改变管口流速从而调节盘坯的对流换热系数来控制换热量,从而实现温降速率保持恒定。气体冲击射流的淬火方式具有参数可控性、清洁、残余应力小等优势。可以实现盘坯以预设的温降速度进行淬火,从而保证盘坯的金相组织,提高盘坯的力学性能。本课题结合气体冲击射流淬火的原理,针对具有时滞的盘坯分布参数系统,进行了淬火过程盘坯温度场均匀控制以及应力预测的如下研究:首先,盘坯分布参数系统在状态空间中具有无穷维度,而气体冲击射流淬火的控制方式为点控制,为利用有限个点的状态信息来代替盘坯分布参数系统,需要采用正交函数逼近的方式对分布参数系统进行识别,并利用观测矩阵误差最小的优化准则进行求解。对气体冲击射流淬火过程中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点进行选取。其次,基于流场仿真并行计算原理搭建了基于控制器控制的联合仿真的气体冲击射流淬火三维并行计算的仿真平台;并结合选取的控制点建立了基于模糊PISmith控制的气体冲击射流淬火时滞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最后,搭建了流-固耦合与热-力耦合的热应力仿真平台。建立了盘坯的弹塑性模型,并对比了气体冲击射流淬火的恒流速的应力预测结果与基于模糊PI-Smith控制的应力与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盘坯的残余应力。

郭风岐[2](2019)在《基于相位插值技术的小数分频锁相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锁相环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电路模块,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整数分频锁相环由于频率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高精度的系统要求。小数分频锁相环能够在不降低参考频率的情况下提高频率分辨率,实现高精度低相位噪声的频率输出。本文设计的小数分频锁相环由数字和模拟两部分组成,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的电流模复合相位插值模块,有助于改善基于环形振荡器的小数分频锁相环的相位噪声性能,缓解了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抑制和量化噪声抑制之间的带宽折衷问题。通过将相位检测和插值功能组合到异或门相位检测/插值模块中,可以在不使用校准的情况下实现量化误差的消除。2)自偏置环形压控振荡器采用了对称负载单元结构,有助于增加输出摆幅,抑制相位噪声。采用自偏置电路为环形振荡器提供偏置电压,提高了振荡器电源噪声的抑制能力。3)从稳定性方面考虑,Σ-Δ调制器采用三阶级联的MASH结构。Σ-Δ调制器的输出为相位累加器的输入信号提供扰动,使其不会出现周期性的输出,降低了小数杂散的影响。锁相环结构采用65nm CMOS工艺进行电路的设计和仿真,控制电压在0.11.2V的工作条件下仿真,压控振荡器输出的频率覆盖范围是0.1251.148 GHz。当偏置电流取最小值时,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为-102.087-105.785dBc/Hz@1MHz;当偏置电流取最大值时,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为-92.27-92.94dBc/Hz@1MHz。当输出频率为0.5941.119GHz时,环路的锁定时间小于6μs,RMS抖动为4.96 ps。

张荣[3](2019)在《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成光学陀螺具有小体积、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发展潜力,是光学陀螺集成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分别从检测方式、噪声抑制方法、闭环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方法、软硬件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工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几方面。(1)采用原子钟与二级数字锁相技术,结合48位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研制了数字高精度声光移频驱动器,得到声光移频输出精度高于1Hz,移频频率稳定性小于0.37Hz。设计了移频驱动器通用数字总线接口与陀螺检测软件进行数据交互。设计了二进制频移键控和二进制相移键控数字调制功能,为实现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的声光调制提供了技术条件。为抑制声光移频器输出功率谱不平坦造成的陀螺检测误差,对声光移频器的输出功率谱进行了平衡校正。(2)推导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Dμ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采用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法进行了谐振式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Dμ鲁棒控制器的设计。(3)设计了抑制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中背向散射和偏振串扰噪声的方案。在陀螺的两个支路上分别使用一个声光移频器,对两个支路光波进行不同频率的移频,从而将背散噪声频率移到陀螺解调频率带宽范围外。在陀螺的两个支路分别使用一个光纤起偏器和一个电控偏振控制器,在保证高偏振消光比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电控偏振控制器,使顺逆时针光路的解调曲线重合。实验测试证实了两种噪声抑制方法的有效性。(4)首次在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中采用了分数阶数字PIλDμ控制技术,采用Al-Alaoui生成函数和连分式展开直接离散法将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微积分算子进行离散化近似,得到谐振式光学陀螺控制系统的一阶和二阶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传递函数表达式。计算分析了谐振式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响应特性和噪声抑制特性。将分数阶PIλ控制器应用于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检测系统,完成了陀螺闭环锁定测试。理论和实验工作均显示分数阶控制器在提高谐振式光学陀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特性、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和参数调整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5)提出并实现了激光器-声光移频器联合的Pound-Drever-Hall(PDH)闭环锁定方案。利用调谐范围大但移频精度低的激光器对陀螺进行粗锁,利用移频精度高但移频范围窄的声光移频器对陀螺进行精细锁定。该方案可同时发挥可调谐激光器和声光移频器的优势,理论上陀螺的锁定精度可以由只用激光器锁定时的几kHz,提高到1Hz以上。实验测量显示,采用激光器-声光移频器联合闭环锁定方案,在零偏稳定性和随机游走等噪声特性上都优于只用激光器锁定的方案。(6)结合上述高精度声光移频驱动技术、噪声抑制方案、分数阶PIλ反馈控制方案,以及激光器-声光移频器联合的PDH锁定方法,搭建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实验系统。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架构设计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控制和检测软件。实验完成了陀螺旋转角速度检测,以及标度因数、零偏和零偏稳定性等参数的测试。论文工作验证了在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中采用声光移频检测的可行性,以及论文中设计并体现了各项软硬件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为陀螺信号的调制和检测过程中使用声光移频技术提供研究基础。

段元超[4](2018)在《LCC谐振变换器全增益范围电流输出特性研究与ZCS实现》文中认为电磁发射装置要想在极短时间内获得高功率输出,供电系统必须能够实现能量的储存与快速释放,完成输出功率对输入功率的放大。目前,在众多的能量储存方式中,电容储能是脉冲供电系统最常用的能量储存方式。本课题对电容储能式高压充电电源进行研究,在现有拓扑结构和变换器容量不变的前提下,寻求改善电源输出特性的新方法。首先,对LCC谐振变换器双脉冲和单脉冲输出模式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式下各阶段等效电路模型的解析,得到各阶段关键变量的分段表达式。利用关系式讨论了谐振频率和输出平均电流的变化特点,基于此提出了临界断续频率跟踪控制方案,对比了临界断续控制方案相比传统定频控制方案对电流输出特性的改善。在恒流输出特性和输出电压线性度要求较高的场合,研究通过引入输出平均电流的闭环控制,实现恒流输出。其次,输出电压在开关周期内的较小变化量,可使电源工作在双脉冲模式下,进行高精度线性充电;针对储能电容存在的漏电现象,采用单脉冲模式进行涓流充电,稳定输出电压,提高电源的重频稳定度。研究了零电流软开关的实现条件,采用在线调节驱动脉宽的方式,实现全增益范围内的零电流软开关。在调宽调频的具体实现上,提出了基于数字控制的分段线性近似拟合法,通过对临界断续开关频率的跟踪控制,既实现了临界断续输出,又实现了全增益范围内的零电流软开关。再次,完成了充电电源的软硬件设计,利用电源的设计指标进行了谐振槽参数计算。谐振槽参数直接使用了变压器寄生参数,实现了谐振槽和变压器的一体化设计。根据电路中开关器件的电流和电压应力要求,对主功率器件进行了合理选取。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控制系统中设计了过压和过流保护电路。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对理论分析和所提控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分段线性近似拟合算法,实现了谐振电流的临界断续频率跟踪和全增益范围内的零电流软开关,显着改善了电流输出特性;同时,通过切换输入电压,并引入输出电压闭环控制,实现了涓流充电,稳定了输出电压。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苟元潇[5](2015)在《基于非线性X参数的射频有源器件行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半导体新材料、新工艺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使射频微波器件的工作特性产生了质的飞跃。以典型二端口有源器件为例,为追求高附加效率、高输出功率以及线性度等技术指标以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射频工程师越来越倾向于将功率放大器设计工作在非线性区域内。此时在大功率信号的激励下,功放器件将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非线性失真特性,例如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功率压缩以及记忆效应等。在这种应用背景下,经典线性系统理论(例如小信号S参数)将不再适用于该类器件精确的行为建模与输出预测。而非线性X参数作为下一代工业级别标准化非线性行为模型方法,适用于复杂频谱分布下有源器件性能响应的精确表征,因此逐渐成为当前微波工程的研究热点领域。同时,该行为模型的参数提取测量平台-------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Nonlinear Vector Network Analyzer,NVNA),由于具备了任意交叉频谱绝对幅度与相位谱的测量功能,故也被公认为是未来新一代的射频微波网络分析平台。谐波相位参考作为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中的重要参考测量通道,是保证交叉频谱绝对相位值测量能力和精确度的关键。然而考虑到目前商用相位参考遭遇的困境,本论文提出了具有设计方便、更低本底噪声和加工成本的相位参考实现方案,解决了其工作带宽过窄和需外部协同控制的缺点。另外,论文还重点完成了X参数向更高维度、高复杂度及高精度条件下行为模型理论的拓展等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将传统X参数从理想化工作条件推广到更一般的应用环境中。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紧跟当前国际发展前沿动态,为国内研究学者开展后续相关探索提供坚实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针对当前应用需求背景提出了基于共面波导非线性传输线的超窄时域脉冲信号发生器(也称梳状波发生器)实现方案,经设计优化后制作了以梳状波发生器为核心部件的宽带谐波相位参考原型样机,解决了上一代产品工作频带过窄的缺点;同时,为了解决宽带谐波相位参考的量值溯源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光电采样系统和宽带等效采样示波器的完整相位定标技术,定标结果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为组建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VNA平台做出了理论和工程贡献,实现了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的完整测量功能。其次,受限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严苛假设,传统X参数愈发难以精确表征有源功放器件的真实响应,因此本文提出了具有更普适和一般化的负载相关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将微小阻抗失配的工作条件拓展到全阻抗失配情况。在此基础上,参考二端口微波网络下小信号S参数理论的应用,推导了基于负载相关X参数的微波网络输入反射系数解析表达式。该成果打破了大功率有源功放器件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后续的诸如资用功率增益、三阶截距点和相邻信道功率比等非线性参数的解析性求解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为了表征有源功放器件普遍存在的谐波长期记忆效应的影响,建立和推导出了包络域内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超窄二值脉冲包络信号的行为模型有效性检验方案。在校验过程中,测量了射频ZFL11AD+功放包含基波和任意阶次谐波的瞬时输出包络域信号,成功提取出了该器件的基波和谐波动态记忆核函数。所提取的基波记忆核与传统基于双音激励信号的矢量方案完全吻合,而谐波记忆核函数的方法尚属国内外首创,丰富和补充了非线性记忆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

杨晓辉[6](2015)在《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磁同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和运行可靠等诸多优点在数控机床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永磁同步电机是一个强耦合、多变量、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为了满足在复杂工作环境下高可靠性的控制要求,需要解决参数摄动、外部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即混沌现象。为了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控制方法上有所突破,以保证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在数控机床中稳定运行。本文以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973”项目“数学机械化方法及其在数字化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的资助下,开展了混沌反推同步控制、混沌脉冲同步控制、混沌模糊同步控制以及混沌模糊脉冲同步控制等非线性控制策略的相关研究,探讨永磁同步电机稳定运行的混沌同步控制方法以及如何设计简单实用的控制器,具有理论与工程应用双重价值。首先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数学模型,并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行为,研究表明,永磁同步电机对输入参数非常敏感,当参数落入某个区域时,永磁同步电机会产生混沌现象,由于这种混沌现象对于永磁同步电机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应该给予抑制。基于这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永磁同步电机中的混沌现象实施混沌同步控制。另外,系统可能由于机械磨损,建模误差,或者测量误差导致参数的不确定性,于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参数不确定的情况,针对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分析了混沌现象的存在。同时研究了用Poincare映射和李雅普诺夫指数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这为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提供了新的工具。然后对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研究参数固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反推同步控制策略,以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反推理论为基础,针对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数学模型,设计出了反推同步控制器。其设计参数少,便于工程实现;另外反推同步控制是从Lyapunov稳定性出发来设计的,因此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2)针对混沌反推同步控制在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控制精度不高,提出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脉冲同步控制策略,运用脉冲控制方法完成系统同步,根据Lyapunov稳定性原理以及脉冲控制相关理论,给出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脉冲同步的稳定判据,得到了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渐近稳定和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具有控制能量小、通用性强的特点。(3)针对设计的脉冲同步控制器的脉冲时间间隔难以准确确定,提出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模糊同步控制策略,首先确定模糊同步控制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相应的控制规则,并研究其稳定性,得到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渐近稳定和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参数不确定永磁同步电机模糊同步控制器。最后针对上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数值实验进一步证实所研究结果的有效性。(4)在研究脉冲同步控制和模糊同步控制的基础上,提出模糊脉冲同步控制的混沌数学模型,设计一种能够综合利用脉冲同步控制和模糊同步控制优点的控制器,并研究其稳定性,得出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所得的结果对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稳定性控制是有效的。总而言之,本文把非线性反推理论、脉冲同步理论、模糊同步理论引入到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是很好的思想,利用反推理论、脉冲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模糊同步控制的基本理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研究在反推同步控制、脉冲同步控制、模糊同步控制以及模糊脉冲同步控制框架下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稳定问题,为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总结分析论文在混沌同步控制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范丽婷[7](2014)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脱硫技术,具有系统简单、投资省、占地少的优点,而且脱硫效率较高,系统维护要求低,运行可靠,能够适应我国中小型电厂以及中小锅炉烟气脱硫的改造。该工艺以循环流化床原理为基础,通过脱硫剂在床内的多次再循环,延长了脱硫剂与烟气的接触时间,大大提高了脱硫剂利用率和系统脱硫效率,我国已将其纳入为重点开发研究和推广的烟气脱硫技术之一。为了揭示烟气脱硫的工艺机理,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对稳态机理模型的研究已基本成熟,但到目前为止,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动态建模和控制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以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排烟循环流化床脱硫实验台为基础,深入研究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建模与控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1)首次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进行动态建模和仿真分析。以烟气脱硫过程中的质量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描述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快速流态化模型,以及增湿活化的传质动力学模型,建立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稳态和动态性能分析。通过稳态分析不仅可以预测出不同工况条件下脱硫塔的脱硫效率,而且能够分别量化出新鲜脱硫剂和再循环物料的平均利用率。通过动态分析研究了该过程的非线性和分布参数特性。(2)针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绝热饱和温差不能直接在线测量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策略的绝热饱和温差软测量模型,混合策略既考虑到了绝热增湿降温过程的机理,同时又利用了相关的过程数据信息。该软测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很高,完全可以实现绝热饱和温差的在线测量。与工业脱硫过程的原有方案相比,只需在脱硫塔入口安装湿度传感器即可准确的预测出绝热饱和温差,保证脱硫系统长期的高效稳定运行。(3)针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动态机理模型中参数时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线法的分布参数辨识方法,使模型能够适应参数的时变特性。该方法利用特征线将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分布参数系统模型转化为微分方程组,得到状态变量的解析表达式,然后根据最近时段的可测数据信息不断优化更新模型参数,实现对一阶双曲型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该方法避免了对偏微分方程进行多重积分的繁琐运算,较其他采用积分运算辨识方法要简单得多,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4)提出基于特征线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来解决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分布参数模型的控制问题,该方法是对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应用于分布参数系统的新探索。通过特征线变换求解得到分布参数系统状态变量的解析式,离散化后作为预测模型用于模型预测控制。将基于特征线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应用于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系统的SO2浓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特征线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系统的SO2浓度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可以实现对双曲型分布参数系统的有效控制,并且该算法的控制效果优于目前工程应用的前馈反馈控制策略。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进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高京广[8](2010)在《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稳定、镇定与优化》文中提出随机系统的稳定性、镇定与优化的研究,是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过程理论、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金融学理论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研究领域,是一个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始用随机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而随机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常微分系统定性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方法对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和随机系统的脉冲镇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较方法可以在相当弱的条件下,利用一阶或低阶辅助系统解的稳定性性质,得到所考察的高阶系统解的稳定性性质,或利用低阶确定性常微分系统的定性性质来判断所考察的高阶随机系统解的相应的定性性质。微分博弈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系统优化问题。近年来非线性随机微分博弈问题受到学者的关注。本章讨论了非线性随机微分博弈系统建模和优化,并对脉冲微分博弈系统的结构作了一些探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较一般的脉冲随机微分系统,建立起了脉冲随机比较定理,利用该比较定理,得到了该类系统各种随机稳定性和矩稳定性的比较准则。由这些稳定性比较准则,系统解的稳定性可通过向量Lyapunov函数和辅助系统解的稳定性来判断。实例表明,这种方法要优于单个Lyapunov函数。2、由于比较定理中的比较函数要求满足拟单调性质,而拟单调性质不是稳定性系统的必要条件,因此,比较方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确定性系统中讨论的锥值Lyapunov函数方法推广到脉冲随机系统中。建立了基于锥值Lyapunov函数的脉冲随机系统稳定性的比较定理。利用辅助系统的φ0-稳定性判断所考察系统的随机稳定性。锥值Lyapunov函数方法为研究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3、对It(?)型脉冲随机系统,建立起了停止过程比较定理和非停止过程比较定理。利用比较定理,证明了系统的随机稳定性和矩稳定性比较准则。由这些稳定性比较准则,系统解的稳定性可通过向量Lyapunov函数和确定性辅助系统解的稳定性来判断。4、讨论了一般随机系统和It(?)型随机系统的脉冲镇定问题。分别给出了几类特殊情形下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和可周期性脉冲指数镇定的条件。所得结果表明,给定衰减度之后,总可以寻求适当的脉冲控制函数,使得脉冲受控系统是以给定的衰减度指数渐近稳定的,同时给出了脉冲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由此设计的随机系统的脉冲控制器具有设计简便,易于实现的特点。为不稳定随机系统的脉冲镇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仿真结果表明,这一理论在实际中是有效的和可行的。5、在微分博弈问题方面,首先研究了双线性连续随机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利用小波逼近方法,得到了系统参数的Markov估计及递推算法。继而讨论了随机双线性It?型二人非零和微分博弈的Nash均衡问题,得到了最优Nash均衡解。最后,提出了脉冲微分博弈问题,并就三种脉冲类型,讨论了状态方程和解的结构。

王锦荣[9](2009)在《无穷维空间中脉冲周期系统及其控制》文中提出在工程、物理、生物、自动控制、信号处理中,存在许多周期和脉冲相互交织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情况下能用脉冲周期系统来描述.因此,研究脉冲周期系统十分必要.对脉冲现象与周期现象相互交织的单变量问题,可用有限维脉冲周期系统来描述.但是,对涉及多变量脉冲现象与周期现象交织的问题,则只能用无穷维脉冲周期系统来描述.在对脉冲周期现象研究的同时,我们往往还希望用相对快速的外加手段来维持周期运动状态,或者用脉冲扰动来修正周期系统以达到预期目的,这就必须研究脉冲周期系统的控制.本文用算子半群理论、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理论和非线性泛函分析较为系统地研究无穷维空间中脉冲周期系统,包括线性脉冲周期系统、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相应的时变脉冲周期系统及部分系统的鲁棒控制和最优控制问题.本文内容概括如下:首先,构造对应于齐次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脉冲发展算子,讨论脉冲发展算子的性质,引进齐次线性脉冲周期系统合适的温和解,建立齐次线性脉冲周期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与脉冲发展算子存在不动点的等价性定理,分别利用脉冲发展算子的紧性、指数稳定性研究非齐次线性脉冲周期系统,得到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结果。进一步,讨论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及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通过构造合适的Pioncare算子,将周期解的存在性问题转化为算子不动点问题。为了获得相应的先验估计,建立了带临界指数混合型积分算子的脉冲型Gronwall不等式。分别利用Banach不动点定理、Horn不动点定理、Leary-Schauder不动点定理,得到周期解存在性结果。在前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参数扰动下的脉冲周期系统的鲁棒控制.同时也讨论了由脉冲周期系统所决定的最优控制存在性,分别利用半群紧性、指数稳定性、指数可稳化思想,得到周期最优控制存在性结果.最后,讨论相应的时变脉冲周期系统,包括(周期相异)时变线性脉冲周期系统、时变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时变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时变混合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得到周期解存在性和稳定性结果。本文为无穷维脉冲周期系统及其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郭秀宏[10](2009)在《基于BUCK型DC-DC转换器的高性能误差放大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开关电源因其具有稳压输入范围宽、效率高、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等显着特点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家用电器设备到通信设施、数据处理设备、交通设施、仪器仪表以及工业设备等都有较多应用,尤其是作为便携式产品的电池提供高性能电源输出,比其他结构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开关电源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子产品的工作性能。误差放大器是直流开关电源系统中电压控制环路的核心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直流开关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分析系统对误差放大器的性能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满足系统需求的高性能误差放大器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本文误差放大器的设计基于一款Buck型DC-DC转换器芯片的设计需求,从系统稳定性、负载调整率及响应速度要求的角度出发,首先对该款Buck型DC-DC转换器的系统电压控制环路进行小信号建模并分析系统控制环路零极点分布,确定环路补偿策略,进而在系统级对误差放大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设计并通过HSPICE仿真软件验证了其正确性。其次基于系统级对误差放大器的性能参数设计,提出了一种满足该系统需求的误差放大器晶体管级结构,其核心电路采用BJT组成的两级跨导运算放大器(OTA)结构,在放大器差分级的有源负载中加入了等值匹配电阻,使得差分级小信号直流增益和跨导可调,从而简化了电路设计使得误差放大器的小信号直流增益和跨导较易被调节到满足系统需求的值。另外在误差放大器的OTA结构中加入了动态跨导调整电路,加快了系统的大信号动态响应速度。最后根据系统对误差放大器性能需求的分析,对误差放大器进行优化,在核心电路中加入了实现系统软启动和输出滤波电感充电限流机制的电路。本文晶体管级电路的实现均基于UMC 0.6μm BCD工艺,利用HSPCIE仿真软件进行验证,在仿真中还考虑了工艺模型的影响,使得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误差放大器满足系统稳定性、负载调整率和响应速度的设计需求,很好的实现了系统软启动和输出滤波电感充电限流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电源噪声和共模噪声抑制能力,容差性能良好。

二、边界控制下一阶半线性脉冲调宽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界控制下一阶半线性脉冲调宽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时滞盘坯分布参数系统气体淬火过程控制及应力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分布参数系统关键控制点的优化布局分析
        1.2.2 基于气体冲击射流淬火的时滞性分布参数系统控制分析
        1.2.3 基于气体冲击射流的盘坯热处理残余应力预测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淬过程盘坯分布参数系统温度控制点选取
    2.1 引言
    2.2 盘坯气体淬火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简化分析
    2.3 盘坯气体冲击射流淬火控制点选取的理论分析
    2.4 盘坯气体冲击射流淬火控制点选取解析计算及仿真验证
        2.4.1 盘坯气体冲击射流淬火温度控制点的解析计算过程
        2.4.2 温度控制点的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滞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时滞分布参数系统的并行计算联合仿真平台的搭建
        3.2.1 基于流场仿真软件与控制器联合仿真的并行计算方法
        3.2.2 流场仿真软件和控制器并行计算协同仿真的实现
        3.2.3 盘坯气淬串行与并行计算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3.2.4 盘坯气淬并行计算时间步长的选择分析
    3.3 时滞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及数值模拟分析
        3.3.1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3.3.2 盘坯的分布参数系统的离线辨识
        3.3.3 时滞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3.4 盘坯旋转与静止气体冲击射流淬火的对比分析
        3.4.1 气体冲击射流淬火过程中盘坯静止淬火方式讨论
        3.4.2 气淬过程中盘坯静止与旋转数值模拟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盘坯时滞分布参数系统应力预测
    4.1 引言
    4.2 时滞分布参数系统的热应力预测理论分析
        4.2.1 盘坯热应力理论分析
        4.2.2 盘坯弹性理论分析
        4.2.3 盘坯塑性理论分析
        4.2.4 盘坯弹塑性模型理论研究及残余应力成因分析
    4.3 盘坯应力预测的流-固耦合与热-力耦合仿真平台的搭建
        4.3.1 流-固耦合与热-力耦合的平台的构建
        4.3.2 盘坯数值模拟弹塑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假设
    4.4 盘坯时滞分布参数系统的应力预测结果分析
        4.4.1 恒流速气体冲击射流淬火下盘坯的应力预测
        4.4.2 变流速气体冲击射流淬火下盘坯的应力预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的成果
致谢

(2)基于相位插值技术的小数分频锁相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锁相环的发展过程
        1.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 本文的选题来源
    1.3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小数分频锁相环概述
    2.1 整数分频PLL
    2.2 小数分频PLL
        2.2.1 双模预分频器
        2.2.2 多模分频器
    2.3 Σ-Δ调制
        2.3.1 一阶Σ-Δ调制
        2.3.2 二阶Σ-Δ调制
        2.3.3 三阶Σ-Δ调制
        2.3.4 三阶级联的MASH结构
    2.4 杂散
        2.4.1 小数杂散
        2.4.2 参考杂散
    2.5 锁相环噪声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位检测/插值电路的设计
    3.1 相位插值电路概述
    3.2 相位插值电路结构
    3.3 异或门相位插值电路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数分频PLL主要电路的设计
    4.1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4.2 自偏置环形VCO的设计
        4.2.1 VCO的工作原理概述
        4.2.2 环形VCO的设计
    4.3 缓冲器和CML分频器设计
    4.4 分频器的设计
    4.5 同步电路和数据选择器的设计
    4.6 Σ-Δ调制器和相位累加器
    4.7 整体环路的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版图设计与后仿
    5.1 锁相环各个模块的版图及后仿真结果
        5.1.1 异或门相位检测-插值电路
        5.1.2 环形VCO
        5.1.3 CML模块和分频器
        5.1.4 同步电路和选择器
        5.1.5 Σ-Δ调制器版图
        5.1.6 锁相环主要电路版图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3)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简介
        1.1.1 陀螺的种类和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的优势
        1.1.2 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在集成化和微型化方向的新进展
    1.2 谐振式光学陀螺信号检测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分数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
        1.3.1 整数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不足
        1.3.2 分数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优势及其在控制领域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精度声光移频驱动器设计及性能测试
    2.1 声光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2 声光移频驱动器的分类和设计考虑
    2.3 声光移频器的高精度移频驱动器设计
        2.3.1 驱动器整体结构设计
        2.3.2 锁相环原理及设计
        2.3.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及设计
        2.3.4 数字同步调制移频设计
    2.4 声光移频驱动器的性能测试
        2.4.1 声光移频驱动器时域和频域特性参数测试
        2.4.2 声光移频驱动器输出相位噪声测试
        2.4.3 移频精度测试
        2.4.4 数字同步BFSK调制驱动测试
    2.5 声光移频器移频精度测试及透射谱平衡
        2.5.1 声光移频精度测试
        2.5.2 声光移频器透射谱平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谐振式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D~μ理论及设计
    3.1 分数阶微积分定义及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的实现方法
        3.1.1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和性质
        3.1.2 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的实现方法
    3.2 分数阶微分方程及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
        3.2.1 分数阶微分方程
        3.2.2 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与整数阶PID控制器的比较
        3.2.3 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控制参数对被控系统的影响
    3.3 谐振式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D~μ鲁棒控制器
        3.3.1 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3.2 谐振式光学陀螺无时滞分数阶PI~λD~μ鲁棒控制器设计
        3.3.3 谐振式光学陀螺时滞分数阶PI~λD~μ鲁棒控制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噪声抑制和谐振点闭环锁定方案设计
    4.1 双路声光移频抑制背向散射噪声方案设计和测试
    4.2 偏振串扰噪声抑制方案设计和实现
        4.2.1 偏振串扰对陀螺的影响
        4.2.2 抑制偏振串扰的方案设计和实现
    4.3 陀螺分数阶PI~λ控制系统设计、分析及实现
        4.3.1 陀螺闭环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4.3.2 陀螺分数阶PI~λ反馈控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分析
        4.3.3 分数阶PI~λ反馈控制系统噪声抑制及抗干扰特性分析
        4.3.4 分数阶PI~λ反馈控制系统性能测试
    4.4 激光器和声光移频器联合的PDH锁定方案设计和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实验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
    5.1 光波导环形谐振器传输性能测试
        5.1.1 可调激光器PZT驱动性能测试
        5.1.2 环形谐振器谐振特性参数测试
        5.1.3 环形谐振器的调制解调参数测试
    5.2 陀螺总体方案设计和锁定测试
        5.2.1 陀螺总体硬件系统实现和锁定测试
        5.2.2 陀螺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
    5.3 陀螺性能测试及分析
        5.3.1 旋转及标度因数的测试
        5.3.2 零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LCC谐振变换器全增益范围电流输出特性研究与ZCS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频变换器充电电源
        1.2.1 高频谐振式充电电源
        1.2.2 lcc串并联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1.3 lcc谐振变换器电源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lcc谐振变换器理论分析
    2.1 主电路拓扑
    2.2 dcm2模式理论分析
        2.2.1 dcm2模式工作原理分析
        2.2.2 dcm2模式数学解析
    2.3 dcm1模式理论分析
        2.3.1 dcm1模式工作原理分析
        2.3.2 dcm1模式数学解析
    2.4 dcm2与dcm1模式的区间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输出特性分析与软开关实现
    3.1 临界断续开关频率
    3.2 电流输出特性分析
        3.2.1 传统定频控制和临界断续控制下的电流输出特性
        3.2.2 恒流充电方案设计
    3.3 涓流充电研究
    3.4 软开关实现条件
    3.5 控制方案的数字实现
        3.5.1 临界断续控制和软开关的数字实现
        3.5.2 闭环控制的数字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充电电源硬件设计
    4.1 谐振槽与变压器的一体化设计
        4.1.1 谐振槽参数的确定
        4.1.2 变压器参数的确定
    4.2 主电路器件的选取
        4.2.1 输入侧整流及lc滤波环节的设计
        4.2.2 开关模块的选取
        4.2.3 变压器副边整流桥的设计
    4.3 控制系统的设计
        4.3.1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4.3.2 保护系统的设计
        4.3.3 控制系统供电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与实验
    5.1 高压充电电源的仿真分析
        5.1.1 传统定频控制和临界断续控制的仿真
        5.1.2 传统恒流控制和临界恒流控制的仿真
    5.2 高压充电电源的实验分析
        5.2.1 临界断续控制与zcs软开关实验
        5.2.2 传统定频控制与临界断续控制实验
        5.2.3 传统恒流控制与临界恒流控制实验
        5.2.4 涓流充电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基于非线性X参数的射频有源器件行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非线性矢量测量方案与关键技术
        1.2.1 大信号矢量网络分析仪(LSNA)
        1.2.2 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NVNA)
        1.2.3 非线性矢量网络测量方案性能对比
    1.3 射频器件非线性参数化行为模型
        1.3.1 Volterra级数模型
        1.3.2 Cardiff模型(波形工程)
        1.3.3 X参数模型
        1.3.4 S函数模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及NVNA测量原理
    2.1 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2.1.1 非线性行为和频谱映射
        2.1.2 大信号散射函数线性化与案例描述
        2.1.3 非线性X参数基本理论
    2.2 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平台
        2.2.1 非线性矢量测量工作原理
        2.2.2 相对和绝对校准技术
        2.2.3 谐波相位参考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带谐波相位参考及其定标技术
    3.1 相位参考信号的考量
    3.2 基于非线性传输线的谐波相位参考
        3.2.1 非线性传输线结构分析
        3.2.2 工作特性分析
        3.2.3 脉冲边沿压缩特性分析
        3.2.4 流片工艺及加工流程
    3.3 谐波相位参考相位定标技术
        3.3.1 宽带谐波相位参考原型样机
        3.3.2 基本物理量值溯源
        3.3.3 谐波相位参考定标技术
        3.3.4 频域幅度与相位谱定标结果
        3.3.5 宽带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原型样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任意负载阻抗相关X参数研究
    4.1 负载相关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4.1.1 任意负载阻抗工作下器件性能分析
        4.1.2 双音大信号工作点的频谱线性化
        4.1.3 负载相关X参数行为模型表达式
        4.1.4 多音X参数行为模型
    4.2 任意负载阻抗硬件测量平台
        4.2.1 多端口矢量信号源方案
        4.2.2 阻抗调谐器方案
        4.2.3 全谐波测量验证平台
    4.3 负载相关X参数理论有效性检验
        4.3.1 源牵引的解释
        4.3.2 负载相关X参数的实验检验
        4.3.3 双音大信号和负载相关X参数的数学等量关系
        4.3.4 负载牵引下的功放器件功率等高线
    4.4 微波网络端口反射系数解析表达式
        4.4.1 源输入反射系数表达式
        4.4.2 负载输出反射系数表达式
        4.4.3 理论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期记忆效应的谐波动态X参数研究
    5.1 基于NVNA的脉冲包络域测量方案
        5.1.1 射频脉冲测量工作模式
        5.1.2 同步-宽带法和异步-窄带法
    5.2 长期记忆效应和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
        5.2.1 功率放大器的记忆效应
        5.2.2 长期记忆效应的实验辨识
        5.2.3 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5.3 参数辨识与测量平台
        5.3.1 射频二值包络脉冲信号
        5.3.2 脉冲包络域原型测量平台
        5.3.3 谐波动态X参数辨识
    5.4 实验验证
        5.4.1 包络域信号测量结果
        5.4.2 谐波记忆核函数
        5.4.3 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的检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永磁同步电机简介
    1.4 混沌简介
        1.4.1 混浊的定义与特征
        1.4.2 混浊控制的特点
        1.4.3 混纯控制的研究现状
    1.5 混沌同步
        1.5.1 混沌同步概述
        1.5.2 混沌同步的定义
        1.5.3 混沌同步方法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混沌分析
    2.1 引言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电磁关系
        2.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方程
        2.2.2 Clark变换
        2.2.3 Park变换
        2.2.4 永磁同步电机d-q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模型
    2.4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分析
        2.4.1 稳定性的相关知识
        2.4.2 混沌模型平衡点的确定
        2.4.3 稳态运行情形分析
        2.4.4 仿真结果
    2.5 利用混沌指标分析PMSM中的混沌现象
        2.5.1 基于Poincare映射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现象的分析
        2.5.2 利用lyapunov指数分析PMSM中的混沌现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反推同步控制
    3.1 引言
    3.2 非线性反推控制理论
        3.2.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3.2.2 严格反馈控制形式
    3.3 反推法的原理
    3.4 永磁同步电机反推同步控制
        3.4.1 反推控制的设计步骤
        3.4.2 反推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3.4.3 反推同步控制稳定性证明
        3.4.4 数值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脉冲同步控制
    4.1 引言
    4.2 脉冲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数学模型
        4.2.1 脉冲系统的基本理论
        4.2.2 脉冲系统的数学模型
    4.3 脉冲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4.4 稳定性分析
    4.5 数值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模糊同步控制
    5.1 引言
    5.2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5.2.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5.2.2 T-S模糊模型基本理论
    5.3 模糊同步控制在混沌中的应用
        5.3.1 模糊控制的数学模型
        5.3.2 模糊同步控制的数学模型
    5.4 模糊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5.5 稳定性分析
    5.6 数值仿真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模糊脉冲同步控制
    6.1 引言
    6.2 模糊脉冲同步基本理论
        6.2.1 模糊脉冲的数学模型
        6.2.2 模糊脉冲同步的数学模型
    6.3 模糊脉冲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6.4 稳定性分析
    6.5 数值仿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烟气脱硫的发展概况
        1.1.1 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现状
        1.1.2 燃煤电站脱硫减排的发展阶段
        1.1.3 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1.1.4 流态化技术在脱硫工艺中的应用
    1.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及研究现状
        1.2.1 工艺流程
        1.2.2 研究进展
    1.3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控制系统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2.1 引言
    2.2 气固流动特性模型
        2.2.1 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特性分析
        2.2.2 快速流态化模型的选择
    2.3 增湿活化脱硫特性分析
        2.3.1 反应动力学模型
        2.3.2 平均转化率模型
    2.4 整体脱硫传质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2.4.1 脱硫塔内的物料衡算方程
        2.4.2 实验装置与模型验证
        2.4.3 稳态仿真分析
        2.4.4 动态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烟气脱硫过程中绝热饱和温差的软测量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绝热饱和温差对脱硫系统性能及运行的影响
    3.3 绝热饱和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区别
    3.4 基于混合策略的绝热饱和温差软测量
        3.4.1 增湿降温过程的机理分析与辅助变量的选择
        3.4.2 RBF神经网络模型
    3.5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3.5.1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3.5.2 绝热饱和温差软测量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分布参数系统辨识算法
        4.2.1 分布参数系统辨识问题描述
        4.2.2 分布参数系统辨识算法的研究现状
    4.3 基于特征线法的分布参数辨识算法
        4.3.1 特征线法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4.3.2 系统描述
        4.3.3 辨识算法推导
        4.3.4 仿真示例
    4.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分布参数模型的辨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分布参数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控制系统
    5.3 基于特征线法的分布参数模型预测控制
        5.3.1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5.3.2 预测模型
        5.3.3 反馈校正
        5.3.4 滚动优化
    5.4 稳定性分析
    5.5 循环流化床出口SO_2浓度的预测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8)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稳定、镇定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随机系统的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1.2.1 研究意义
        1.2.2 随机常微分系统研究回顾
        1.2.3 非线性随机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1.3 脉冲微分系统研究概述
    1.4 稳定性理论的发展
    1.5 脉冲随机微分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概述
    1.6 非线性随机微分博弈理论研究概述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定义和预备知识
    2.1 基本定义
    2.2 随机微分系统的分类
    2.3 It(?) 型随机系统的预备知识
        2.3.1 It(?) 积分与微分
        2.3.2 It(?) 微分公式
    2.4 解的存在和唯一性
        2.4.1 一般随机系统的解的存在和唯一性
        2.4.2 It(?) 型脉冲随机系统的解的存在与唯一性
第三章 带固定时刻脉冲的一般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3.1 引言
    3.2 系统与定义
    3.3 比较定理
    3.4 稳定性比较准则
        3.4.1 依概率稳定性比较准则
        3.4.2 几乎必然稳定性比较准则
        3.4.3 矩稳定性比较准则
    3.5 例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锥值Lyapunov 函数的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4.1 引言和定义
    4.2 锥上的比较定理
        4.2.1 锥上的随机微分不等式
        4.2.2 锥上的随机比较定理
        4.2.3 锥上的脉冲随机比较定理
    4.3 锥值Lyapunov 函数
        4.3.1 基于锥值Lyapunov 函数的比较定理
        4.3.2 确定性辅助系统的比较定理
    4.4 稳定性比较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t(?) 型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5.1 系统与定义
    5.2 向量Lyapunov 函数和基本比较定理
        5.2.1 向量Lyapunov 函数
        5.2.2 停止过程比较定理
        5.2.3 非停止过程比较定理
    5.3 随机稳定性比较准则
        5.3.1 随机稳定性比较准则
        5.3.2 随机渐近稳定性比较准则
        5.3.3 随机指数稳定性比较准则
    5.4 矩稳定性比较准则
        5.4.1 辅助系统和比较定理
        5.4.2 p 阶矩稳定性比较准则
    5.5 例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
    6.1 引言
    6.2 一般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
        6.2.1 问题描述和预备知识
        6.2.2 主要结果
        6.2.3 例子和仿真
    6.3 It(?) 型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
        6.3.1 问题描述
        6.3.2 主要结果
        6.3.3 例子和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线性随机博弈系统的建模与优化
    7.1 引言
    7.2 双线性连续随机系统参数辨识的Markov 方法
        7.2.1 紧支撑正交小波变换的运算特性及在小波变换域下的参数辨识问题
        7.2.2 Winner 过程的小波分析特性
        7.2.3 双线性连续随机系统参数辨识的Markov 估计及其递推算法
        7.2.4 例子和仿真结果
    7.3 随机双线性It(?) 型微分博弈的Nash 均衡
        7.3.1 引言
        7.3.2 问题描述
        7.3.3 主要结果
    7.4 脉冲随机微分博弈问题的讨论
        7.4.1 问题描述
        7.4.2 状态方程及解的结构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无穷维空间中脉冲周期系统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偏微分方程与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
    1.2 无穷维脉冲周期系统的研究背景
    1.3 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学准备
    2.1 C_0-半群的基本理论
    2.2 非时变发展方程
    2.3 时变发展方程
    2.4 一些重要定理
第三章 线性脉冲周期系统
    3.1 齐次脉冲周期系统
    3.2 非齐次脉冲周期系统
    3.3 非齐次脉冲周期系统的稳定性及周期解的存在性
第四章 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
    4.1 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及周期解的存在性
    4.2 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Yoshizawa型周期解存在性定理
    4.3 半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Massera型周期解存在性定理
第五章 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
    5.1 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
    5.2 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的Yoshizawa型周期解存在性定理
    5.3 Volterra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的Massera型周期解存在性定理
第六章 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控制
    6.1 参数扰动下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鲁棒控制
    6.2 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周期最优控制存在性
    6.3 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稳定化与周期最优控制存在性
第七章 时变脉冲周期系统
    7.1 时变脉冲周期系统
    7.2 周期相异的时变线性脉冲周期系统的稳定性及周期解的存在性
    7.3 时变混合型非线性积微分脉冲周期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和获奖情况

(10)基于BUCK型DC-DC转换器的高性能误差放大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诸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DC-DC转换器
    2.1 DC-DC转换器分类
    2.2 开关型DC-DC转换器基本原理
    2.3 Buck型DC-DC转换器
        2.3.1 Buck型DC-DC转换器工作原理
        2.3.2 Buck型DC-DC的控制方式
        2.3.3 Buck型DC-DC转换器的不连续工作模式和连续工作模式
    2.4 Buck型DC-DC转换器系统中误差放大器的重要作用
第3章 Buck型DC-DC转换器系统设计对误差放大器的性能需求分析
    3.1 Buck型DC-DC转换器系统设计要求
    3.2 Buck型DC-DC转换器系统电压环路控制策略
        3.2.1 Buck型DC-DC转换器闭环稳定性条件
        3.2.2 Buck Converter系统电压环路控制模型
        3.2.3 误差放大器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
    3.3 系统电压环路控制策略的仿真验证
第4章 Buck型DC-DC转换器中误差放大器的晶体管级设计
    4.1 误差放大器核心电路设计
        4.1.1 误差放大器核心电路结构
        4.1.2 误差放大器小信号直流增益和跨导
        4.1.3 误差放大器CMRR和PSRR
    4.2 DC-DC转换器软启动的实现
    4.3 DC-DC转换器输出滤波电感充电限流的实现
    4.4 误差放大器整体电路
    4.5 误差放大器主要性能仿真与容差分析
        4.5.1 误差放大器直流传输特性和软启动钳制电压
        4.5.2 误差放大器直流小信号增益与跨导仿真结果及容差分析
        4.5.3 误差放大器电源电压抑制比仿真结果与容差分析
        4.5.4 误差放大器共模抑制比仿真结果与容差分析
        4.5.5 误差放大器摆率仿真结果与容差分析
    4.6 误差放大器应用于系统中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6.1 Buck DC-DC转换器系统的Load Transient Response
        4.6.2 Buck DC-DC转换器系统的软启动
        4.6.3 Buck DC-DC转换器系统的电感充电限流
第5章 误差放大器的比较
    5.1 DC-DC转换器中误差放大器的简单比较
    5.2 本文误差放大器与其它用于峰值电流模式Buck DC-DC转换器的误差放大器比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四、边界控制下一阶半线性脉冲调宽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时滞盘坯分布参数系统气体淬火过程控制及应力预测[D]. 于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相位插值技术的小数分频锁相环设计[D]. 郭风岐.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3]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机理及技术研究[D]. 张荣. 长春理工大学, 2019(12)
  • [4]LCC谐振变换器全增益范围电流输出特性研究与ZCS实现[D]. 段元超. 燕山大学, 2018(05)
  • [5]基于非线性X参数的射频有源器件行为模型研究[D]. 苟元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6]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D]. 杨晓辉. 南昌大学, 2015(03)
  • [7]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D]. 范丽婷. 东北大学, 2014(04)
  • [8]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稳定、镇定与优化[D]. 高京广.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
  • [9]无穷维空间中脉冲周期系统及其控制[D]. 王锦荣. 贵州大学, 2009(10)
  • [10]基于BUCK型DC-DC转换器的高性能误差放大器设计[D]. 郭秀宏.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具有边界控制的次阶半线性脉宽调制采样系统的稳态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