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桔子洲防洪工程配置构想与景观塑造

湘江桔子洲防洪工程配置构想与景观塑造

一、湘江橘子洲防洪工程配置与景观塑造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戴欣[1](2019)在《长沙市磨盘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文中认为江心洲岛作为城市河流水系的组成部分,一般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江心洲岛,由农林生产用途,逐渐转变为城市公园、游园、风景区等。植物景观作为江心洲景观组成中重要的部分,在其营造功能绿色空间、展示地域特色风情、涵养净化水体、调节气候、改善生物生存环境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研究探讨江心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对于提高绿地生态效益、营造城市特色景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心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从植物景观的效果、生态、空间、功能四方面考虑出发,综合运用景观、规划、生态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归纳了江心洲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手法。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运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调查拍照记录等研究手段,展开课题的研究。以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江心洲植物景观的关系为切入点,总结归纳了从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空间规划、植物色彩规划、植物群落设计等方面进行江心洲植物景观设计的规划设计方法。(2)对国内5个江心洲案例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及可借鉴经验。(3)对长沙市浏阳河磨盘洲景观项目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项目进行详细实地考察,分析项目周边土地、环境、文化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定位、交通、空间、服务对象各方面因素对磨盘洲景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根据磨盘洲地形、雨季受水淹程度的不同,分区域规划植被,确定植物群落种植方案;确定了基调树种和景观特色树种;以保持原有生态基底为基础,进行植物结构规划;根据场地特色,进行植物空间、色彩与季相规划;根据项目各区域植物景观应用形式制定整体维护分级区域图;对项目五个核心节点进行了具体的植物景观设计。

刘雅树[2](2019)在《作为生态游憩空间的湘江江心洲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湘江长沙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湘江滨水区建设发展,江心洲进入人们视野,江心洲成为市民回归自然的良好选择。作为湖南省会城市的长沙,其江心洲的开发最早受到政府、市民的关注。长沙段江心洲和众多山脉、水系以及两岸的城市共同组成独特的“山、水、洲、城”格局。长沙段15座江心洲中有11座待开发,它们多处于风景原野地的状态,11座江心洲是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江心洲自然环境脆弱、复杂,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其生态环境。论文试提出“生态游憩空间”作为湘江江心洲的开发利用模式,运用河道近自然化理论、游憩生态学理论作为补充。论文对长沙段江心洲自然环境,游人游憩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江心洲的景观设计应维护好“江水与洲体的良好生态环境”、“江心洲自然客体的生命安全与游人的使用安全”,处理好“游人游憩使用的交通通达问题”以及“游人对多样游憩活动的需求问题”。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相关案例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对案例采取的策略进行总结。基于长沙段江心洲综合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探析适合长沙段江心洲生态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并将策略试运用于十一座江心洲。以长沙段江心洲作为“生态游憩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的研究对象,其相关策略的分析研究与运用可为湘江上其他江心洲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借鉴。也为待建设的江心洲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江心洲这一特殊而又稀少的自然客体的生态价值与功能,江心洲的形成、发展与消亡是河流生命体的自然选择,人为的阻断这一过程会带来宏观江水、河流系统的失稳。总体而言,不同于一般陆地,江心洲的景观设计更应平衡好游憩使用与江心洲客体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刘瑞斌[3](2016)在《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是所有旅游经营者面临的最主要任务。而打造品牌、树立品牌、发展品牌,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拥有品牌优势的条件下,才最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本文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此进行分析。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地貌特殊,历史渊源久远,是长沙地标性景观,也是长沙市重点旅游景区2012年,岳麓山、橘子洲景区一起晋级为5A级景区,其中“年轻”的橘子洲景区更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思想碰撞的产物,它代表了新旧交织的景观特色,未来城市发展的走向。可见,选在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学术价值,并且在实践方面也能为其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也具有典型性,可以为其他相类景区的品牌塑造提供借鉴。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橘子洲头通过对橘子洲景区景点了解,内部景观类型、景区管理能力的分析,文化环境特征的总结,交通环境的梳理,以及景区品牌调研分析结果的统计,深入分析橘子洲品牌现状,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CI设计,品牌形象实现保障措施的提出。研究得出,橘子洲品牌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自然景观特色明显,文化景观挖掘深度不够,而且文化景观的背景知识宣传也远远不够,与岳麓书院之间差距巨大。品牌宣传力度小,宣传点不集中,游客想到最多的既不是问天台这个历史景点,也不是橘园的自然风光,而是既不属于自然风光,也不属于历史文化景观的橘洲焰火,这说明了橘子洲头对自身品牌的特色推广力度还是偏小。景区内外交通状况、购物环境均有待提高。品牌形象出现偏差,塑造缺乏统一规划。通过品牌调研,得出橘子洲品牌形象较为明确。通过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橘子洲头品牌的目标群体是家庭单位的本省游客,橘子洲头的特殊地貌,青年毛泽东头像,橘洲焰火都使游客感受到这里的优美风景与历史文化,形成橘子洲大气自由的品牌个性。并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对橘子洲MI、BI、VⅥ进行设计,形成形象设计方案,并提出实施保障方案,从而让橘子洲的品牌战略能够落到实处。

秦书茜[4](2015)在《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和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载体,城市滨水区逐渐成为全世界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社会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和形象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这一特定场所,从景观的概念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宏观分析与微观规划等方法对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进行了景观评价与优化两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系统论、人本主义理论、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使用后评估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基础。(2)在分析长沙市湘江滨水区发展历程和景观要素概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系统是由水系及绿地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3)选取河道安全、水质健康、岸线形态、绿地数量、绿地布局、植被类型、功能布局、设施配置、交通可达、城市轮廓、建筑空间、亲水设计、夜间照明、文化感知、文脉延续、地方特色、沿岸活动、空间归属18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评价模型并对长沙湘江滨水区进行了整体评价和分区段评价。(4)根据每个区段的景观综合评价得分和18个单项指标得分,得出综合得分与各个单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和18个单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5)将各个区段单项指标评价结果与景观客体要素相对应,提出水体环境、绿地环境、用地及设施、建筑空间环境、亲水设计等要素的优化思路。研究发现,从目标层来看,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总体评价得分一般;从准则层来看,土地利用得分大于水系及绿地得分并大于社会文化得分;从单项指标来看,绝大部分指标得分较高的区段都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

刘沁炜[5](2015)在《内陆城市中作为绿色空间的江心洲设计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江心洲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不仅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构成,还是河流生态系统为数不多的生境之一。江心洲河型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广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河流从城市边缘变为城市中心,城市滨水区也成为区域最具活力的地带,开发利用江心洲土地的需求迅速增长。只有深入的认识城市江心洲的价值,才能对城市江心洲进行更加长远和理性的利用与开发。文章首先通过归纳城市江心洲的特点、功能与类型,分析当前城市江心洲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江心洲作为绿色空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作为绿色空间的江心洲开发原则,以及不同条件下城市江心洲对应的利用模式。文章同时对影响城市江心洲景观构成的要素进行了剖析,并将前文提出的策略与原则应用于一实际河段——湘江长沙段江心洲地段的开发设计。

沈沙[6](2014)在《湘江沿岸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株洲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湿地作为城市湿地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现如今,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开始关注环境的舒适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对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开发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被喻为湖南的“母亲河”。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湿地功能造成了负面影响,成为湘江湿地景观的一个大威胁。湘江两岸人民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湘江湿地旅游资源,为市民打造一个亲近自然、游憩放松的理想场所。本文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对河流湿地、湿地公园等相关概念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湘江沿岸湿地景观的发展现状、国内外对河流湿地的研究和实践案例总结经验,提出湘江沿岸湿地景观应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该区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并总结出湘江湿地景观营造的四大要点。以株洲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设为例,通过对水、植物群落、生态驳岸、栈道以及景观辅助设施等五方面的详细规划,探索了湘江湿地景观建设、生态功能、地域文化及防洪功能四者的融合,对其他城市的湘江风光带景观建设提供借鉴,为优化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龙晓婕[7](2013)在《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滨水景观得到重视,但一般强调视觉景观而忽视了人们的听觉感受。针对滨水区的特点,引入声景理念,利用声景设计手法营造更舒适的城市滨水景观声音环境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采用文献整合、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声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湖南省内选取了六个具有典型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进行了实地的主观与客观声景调查研究。将六个地点有针对性的分组,展开对六个不同调查目的数据分析与总结。部分组别还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2.结合实地调查过程中的经验,整合调研中的数据,提出声景设计应把环境中声元素评价最高的、最低的、差异最大的三种声元素作为声景设计的重点。将评价最高的声元素进行添加或保留;将评价最低的声元素进行去除或屏蔽;将评价差异最大的声元素针对其评价差异原因在不同区域进行针对性区别设计。并探索出在滨水景观中声景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即滨水区域声景设计环境分析、实地声音环境情况调查、声景设计功能分区、具体声景设计方法确定与应用四个步骤。然后根据提出的三个设计重点总结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滨水特色声元素设计的具体方法。包括:①滨水景观的降噪设计中的植物、地形、建筑小品、心理方面的降噪方式;②在滨水景观中保护与添加植物声、自然声、鸟鸣声、历史文化声、生活休闲声的方法;③滨水景观中需要重点区别设计的船运声、背景音乐声的具体措施。3.根据归纳的滨水景观声景设计方法对长沙湘江风光带东岸北段的风帆广场进行了实例声景改造设计。滨水景观由于地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活动都最为频繁的交叉地带,使得该区域中的声元素通常都异常丰富。通过研究后将声景设计充分运用于城市滨水景观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环境中的噪声污染问题,而且通过加强城市滨水景观的特色声元素,可营造出更加具有独特滨水特色的景观氛围;更重要的是城市滨水景观的声景设计可推动我国园林学与声景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为人们带来更加和谐的听觉感受。

陈凤[8](2013)在《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意境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越来越受到来自人工物质力量的威胁,高楼林立和钢筋混泥土的充斥使城市与自然日渐疏远。对于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渴望能在繁忙之余感受纯朴、淡泊的自然生存状态,寻得一片来自乡土自然的纯朴景观,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放松。由此,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开始注重景观中人的精神追求。同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景观的本质,不仅要反映城市功能需求,更要深层次体现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需求。然而,在我国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中,却越来越表现出“拿来主义”、“趋同化”等缺乏“精神内涵”的问题,失去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内涵,而中华文化传统里曾经备受世界所瞻仰具有精神享受的东方神韵——意境美却渐行渐远。那么,如何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营造具有精神内涵和享受的意境美?如何使其充分运用在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中,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享受空间?成为本论文的研究的重点。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明了选题缘起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理论基础部分。其中第二章以研究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为主,介绍了国外及国内古代、现代的相关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和问题;第三章主要对景观意境的研究,介绍了景观意境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中的意义;第四章是对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意境的整体营造手法的研究,从原则和手法两方面入手;第五章是对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意境的要素营造手法的研究,分别从社会要素、自然要素、人的要素和人工要素四个方面探讨;第六章是案例佐证部分,通过实际案例——株洲市湘江风光带中的景观意境营造分析,佐证前述五章的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整体与要素的意境分析,并结合城市文脉、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挖掘、汲取和营造更具精神和灵魂的景观意境,探索其营造手法,让城市居民能够拥有一处放松身心的栖息之地,也希望能对同类型景观的规划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陈林[9](2013)在《长沙市跨江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调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扩展是城市在各种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空间推进,其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有机增长过程,而跨江河发展则是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国内外沿江河流域城市的扩展规律可以发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沿江河城市就会从沿江发展走向跨江发展,最终走向拥江发展。跨江发展已成为沿江发展城市扩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跨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将长沙市的跨江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并结合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长沙市跨江发展的推动力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为切入点,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外在需求与各种引力等方面深入探讨长沙市跨江发展的作用机制。基于长沙市跨江发展的历程与作用机制,结合长沙市跨江发展的现状条件,以及跨江发展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并依据国内外跨江发展城市的实践与经验教训,提出了长沙市实施和推进跨江发展的主要策略。结果表明:(1)长沙市跨江发展的演变历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沿江发展阶段、1949-1965年的萌芽发展阶段、1965-1978年的初期发展阶段、1978-1989年的缓慢发展阶段、1989-2008年的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的全面加速推进阶段。(2)长沙市跨江发展过程的驱动机制:①长沙市自身经济发展是持久连续的动力,这种动力伴随着长沙市经济发展实力的增强而强化,反之,城市的跨江河发展又会带动经济的发展;②各级政府通过行政、规划等政策手段是长沙市跨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这种动力一般具有明显的目的导向性,其所起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政府的推动力度;③长沙市河西区域的吸引力及城市发展引发的各个方面对跨江河发展的需求对长沙市跨江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此作用力直接关系到城市跨江河发展的效率和进程。随着长沙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政府在推动城市跨江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相对来讲趋于弱化,而城市的内生推动力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渐成为城市跨江河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本文将长沙市跨江河发展的阻力主要归结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技术设施条件的制约作用趋于弱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制约长沙市跨江发展的关键因素。(3)依据国内外跨江发展城市的实践与经验教训,并结合长沙市跨江发展的现状条件,及跨江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问题,对长沙市推进跨江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①加快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②推进区域联动整合,处理好区域功能互补性与独立性;③实施滨水区域的合理开发,实现“山、水、洲、城”的有机融合;④省市政府需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

吴琛[10](2011)在《长沙城区滨河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元素。回顾历史,人类与河流的关系经历了原始自然利用、人为工程控制、治理污染河流、系统综合修复四个时期,现在我国对滨河景观的系统综合修复研究刚刚起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论文以城市滨河空间景观研究为主线,纵向以时间为脉络,横向以国家为脉络,收集了国内外滨水区的形成、发展与研究现状,就滨河景观水体修复研究、滨河景观设计研究、滨河生态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围绕上文探讨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制定技术路线,首先收集文献资料,其次,选取长沙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湘江与浏阳河,进行实地考察,从水质、河滩、驳岸、绿化等要素分析了湘江和浏阳河滨河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收集整理、研究探索滨河空间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提出滨河景观设计应该遵守的原则,并对现存问题提出生态改善举措意见,最后理论结合实际,综合上述理论探讨对湘江某段滨河空间进行设计,探讨理想的城市滨河空间景观模式。通过对长沙城区湘江及浏阳河滨河景观的现状调查,发现滨河景观存在排污不善,局部地段水质恶化;河道破坏,两岸水土流失严重;设施陈旧,驳岸处理手段落后;抵御力差,天然洲滩河道丧失;绿化欠缺,周边环境联系较弱五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河景观建设中应以生态学、游憩行为学、水流动力学、景观设计学作为理论依据,遵循环境联系性原则、地域特色性原则、布局科学性原则、亲水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多样化原则进行设计。并依照以上理论研究,对应长沙城区滨河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提高护岸技术、改良植物种植、增加生物多样性五个方面,改善滨水景观现存问题。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对湘江某段滨河空间进行实例设计。

二、湘江橘子洲防洪工程配置与景观塑造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江橘子洲防洪工程配置与景观塑造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磨盘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
        1.4.1 江心洲
        1.4.2 江心洲景观
        1.4.3 植物景观设计
        1.4.4 带状滨水植物景观
        1.4.5 湿地植物景观
    1.5 技术路线
    1.6 江心洲景观的发展现状
        1.6.1 国外发展现状
        1.6.2 国内发展现状
    1.7 江心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进展
        1.7.1 国外发展现状
        1.7.2 国内发展现状
    1.8 有关城市中作为公共绿地的江心洲开发实例
2 江心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现代水利工程学
        2.1.2 景观生态学
        2.1.3 植物群落学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环境心理学
    2.2 江心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2.1 生态性原则
        2.2.2 功能性原则
        2.2.3 地域性原则
        2.2.4 美学原则
        2.2.5 低维护原则
    2.3 植物种类选择
        2.3.1 以乡土植物为主
        2.3.2 以适地适树为主
        2.3.3 以可自播繁衍植物为主
        2.3.4 与场地环境相协调
    2.4 植物景观规划
        2.4.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2.4.2 植物色彩规划
    2.5 植物景观设计
        2.5.1 植物景观空间构架形式
        2.5.2 植物配置形式
        2.5.3 植物群落设计
3 案例研究
    3.1 长沙橘子洲风景区
        3.1.1 项目概况
        3.1.2 植物景观分析
        3.1.3 借鉴之处
    3.2 长沙巴溪洲水上乐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植物景观分析
        3.2.3 植物景观借鉴
    3.3 长沙月亮岛
        3.3.1 项目概况
        3.3.2 植物景观分析
        3.3.3 植物景观借鉴
    3.4 南京江心洲
        3.4.1 项目概况
        3.4.2 植物景观分析
        3.4.3 植物景观借鉴
    3.5 金华燕尾洲
        3.5.1 项目概况
        3.5.2 植物景观分析
        3.5.3 植物景观借鉴
4 长沙市磨盘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片区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1.3 植被现状
        4.1.4 SWOT分析
    4.2 设计总则
        4.2.1 设计依据
        4.2.2 参考资料
    4.3 长沙市磨盘洲景观总体规划
        4.3.1 景观总体规划
        4.3.2 功能分区
        4.3.3 道路规划
        4.3.4 竖向设计
    4.4 长沙市磨盘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4.4.1 植物规划的定位与原则
        4.4.2 植物种类选择思路
        4.4.3 基调树与植物景观特色
        4.4.4 植物结构规划
        4.4.5 植物空间规划
        4.4.6 植物季相与色彩规划
        4.4.7 植物景观维护分级
    4.5 主要节点设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长沙市磨盘洲植物名录
致谢

(2)作为生态游憩空间的湘江江心洲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湘江长沙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重点研究对象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江心洲自然客体
        1.3.2 江心洲景观设计
        1.3.3 河流滨水景观设计
        1.3.4 河道近自然化理论
        1.3.5 游憩生态学理论
        1.3.6 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长沙段江心洲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历史沿革
        2.2.1 甄皮洲
        2.2.2 洪家州
        2.2.3 冯家洲
        2.2.4 香炉洲
        2.2.5 龙洲、浏阳洲
        2.2.6 傅家洲
        2.2.7 柳叶洲
        2.2.8 柏家洲
        2.2.9 鹅洲
        2.2.10 兴马洲
    2.3 生态环境
        2.3.1 与湘江河流生态安全相连
        2.3.2 多数处于风景原野地状态
        2.3.3 夏季能够形成舒适小气候
    2.4 游憩使用
        2.4.1 共有游憩资源丰富
        2.4.2 特有游憩资源鲜明
        2.4.3 小“山水洲城”联系
        2.4.4 自发形成游憩活动
        2.4.5 游憩活动多样关系
    2.5 相关政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状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
        3.1.1 总面积萎缩趋势
        3.1.2 洲头冲刷最明显
        3.1.3 水下土体受冲袭
        3.1.4 湘江水质受污染
        3.1.5 受入侵植被影响
    3.2 游憩使用
        3.2.1 破坏环境的游憩活动
        3.2.2 游憩使用交通不便捷
        3.2.3 游憩使用安全不稳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4.1 湘江长沙段案例
        4.1.1 橘子洲
        4.1.2 巴溪洲
    4.2 湘江其它段案例
        4.2.1 株洲古桑洲
        4.2.2 湘潭杨梅洲
    4.3 其它省份的案例
        4.3.1 温州江心屿
        4.3.2 广州岐江公园
    4.4 案例研究小结
        4.4.1 洲体与江水的生态性方面
        4.4.2 洲体与游客的安全性方面
        4.4.3 游客游憩活动多样性方面
        4.4.4 游客交通使用通达性方面
第五章 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5.1 洲体与江水的生态策略
        5.1.1 遵循江水做工规律
        5.1.2 细分植被使用效益
        5.1.3 恢复生境吸引动物
        5.1.4 对游憩点合理设置
    5.2 洲体与游人的安全策略
        5.2.1 现状与法规的对比梳理
        5.2.2 遵循居民土地利用智慧
        5.2.3 顺水来势挖填减缓冲袭
        5.2.4 生态护岸技术稳固洲体
    5.3 游客交通使用的通达策略
        5.3.1 外部道路连接
        5.3.2 内部游线串联
        5.3.3 渡口、桥梁设计
    5.4 游憩活动的多样策略
        5.4.1 丰富滨水游憩活动空间
        5.4.2 突出各洲特色活动空间
        5.4.3 串联已有游憩活动空间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策略运用与总结
        6.1.1 策略运用
        6.1.2 策略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湘江上重要江心洲统计
附录 D:江心洲实地调研问卷表

(3)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1. 我国旅游景区缺少个性特征
        2. 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不鲜明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综述
    (四) 主要概念
        1. 旅游景区品牌形象
        2. 旅游品牌形象识别要素
    (五)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六) 研究思路
一、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品牌现状
    (一) 橘子洲景区简介
        1. 景区景观类型
        2. 景区主要景点
    (二) 橘子洲景区内部环境
        1. 景区管理能力
        2. 文化环境特征
        3. 交通环境
    (三) 橘子洲景区品牌分析
        1. 橘子洲景区品牌调研设计
        2. 橘子洲景区品牌调查分析
        3. 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调研
    (四) 橘子洲景区品牌现状总结
    (五) 橘子洲景区品牌发展趋势
        1. 网络与口碑成品牌宣传主力
        2. 品牌资源需整合发力
二、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设计
    (一) 橘子洲品牌设计原则
        1. 体现旅游品牌理念原则
        2. 凸显地域性特色的原则
        3. 保持系统规范性的原则
        4. 满足旅游审美需求原则
    (二) 橘子洲品牌形象设计
        1. 品牌的理念识别(M1)
        2. 品牌的行为识别(BI)
        3. 品牌的视觉识别(Ⅵ)
三、长沙市橘子洲品牌形象管理策略
    (一) 建设品牌管理团队
    (二) 加强品牌形象控制
    (三) 扩大品牌形象宣传
        1. 微信、微博营销
        2. 口碑营销
    (四) 注重利用法律进行保护
    (五) 加强品牌文化内核建设
结语
    (一) 结论与展望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趋势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景观
        2.1.2 城市滨水区
        2.1.3 城市滨水景观
        2.1.4 城市滨水景观评价
        2.1.5 城市滨水景观优化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系统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5 使用后评估理论
3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概况
    3.1 湘江滨水区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发展历程
    3.2 研究范围
    3.3 景观要素概况
        3.3.1 水体
        3.3.2 植被
        3.3.3 堤岸
        3.3.4 道路
        3.3.5 建筑及用地
        3.3.6 历史人文景观
        3.3.7 风光带建设情况
4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过程
    4.1 湘江滨水景观评价的目标价值取向
    4.2 湘江滨水景观评价指标
        4.2.1 评价标准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数据获取
        4.3.1 问卷调查法
        4.3.2 量表测量
        4.3.3 图像分析
    4.4 评价方法
        4.4.1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4.2 相关性分析
5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结果
    5.1 基础数据统计结果
        5.1.1 公众基本信息分析
        5.1.2 公众评价指标评分统计
    5.2 模糊综合评价
        5.2.1 评价指标权重
        5.2.2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总体评价
        5.2.3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分段评价
    5.3 相关性分析
        5.3.1 原理及方法
        5.3.2 结果分析
6 基于客体要素的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优化
    6.1 水体及绿地环境优化
        6.1.1 水体环境
        6.1.2 绿地环境
    6.2 土地利用环境优化
        6.2.1 用地及设施
        6.2.2 建筑空间环境
        6.2.3 交通空间环境
        6.2.4 亲水设计
        6.2.5 夜间照明
    6.3 社会文化环境优化
        6.3.1 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再现
        6.3.2 现代城市水文化的创造
7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结论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之处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一: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表
附件二: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质量居民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内陆城市中作为绿色空间的江心洲设计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概念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与进展
        1.3.2. 国内研究与进展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收集研究
        1.4.2. 实地调研
        1.4.3. 交叉学科学习
    1.5. 研究框架
2. 江心洲概述
    2.1. 江心洲的成因与分布
        2.1.1. 江心洲的成因
        2.1.2. 江心洲河型的分布
    2.2. 江心洲的特点
        2.2.1. 土体稳定性差
        2.2.2. 水质变化频繁
        2.2.3. 周期性淹没
        2.2.4. 生境条件孤立
        2.2.5. 上游活动影响下游
        2.2.6. 小结
    2.3. 江心洲的分类方式
        2.3.1. 根据江心洲面积形态
        2.3.2. 根据位置与组团关系
        2.3.3. 根据淹没时间长短
        2.3.4. 根据交通连接方式
        2.3.5. 根据区段水质要求
    2.4. 现有的江心洲开发模式
        2.4.1. 文化活动中心
        2.4.2. 综合功能区
        2.4.3. 工业、码头、仓储
        2.4.4. 水利、取排水工程基址
        2.4.5. 农林生产用地
        2.4.6. 公园、风景区
    2.5. 江心洲利用存在的问题
        2.5.1. 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2.5.2. 运输活动扰动频繁
        2.5.3. 农业、养殖业污染水体
        2.5.4. 污水处理风险多发
        2.5.5. 过度开发超出容量
        2.5.6. 消极空间侵占岸线
        2.5.7. 小结
3. 绿色空间导向下的策略研究
    3.1. 江心洲作为绿色空间产生的作用
        3.1.1. 形成城市特色
        3.1.2. 提供动植物栖息地
        3.1.3. 充当开放空间
        3.1.4. 创造综合效益
        3.1.5. 小结
    3.2. 设计利用原则
        3.2.1. 安全性原则
        3.2.2. 功能性原则
        3.2.3. 生态性原则
        3.2.4. 地域性原则
        3.2.5. 经济性原则
        3.2.6. 前置评价原则
        3.2.7.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8. 公共参与原则
    3.3. 以绿色空间为导向的利用模式
        3.3.1. 生态保育带
        3.3.2. 各类公园
        3.3.3. 生态农业基地
        3.3.4. 小结
    3.4. 江心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3.4.1. 桥梁设计
        3.4.2. 驳岸设计
        3.4.3. 水工设施设计
        3.4.4. 植被选择
4. 策略应用实例——湘江长沙段江心洲
    4.1. 选取湘江长沙段的原因
    4.2. 环境概述
        4.2.1. 湘江概况
        4.2.2. 长沙江段概况
        4.2.3. 江心洲简介
    4.3. 现状分析
        4.3.1. 山水结构
        4.3.2. 利用方式
        4.3.3. 沿江用地与景观资源
        4.3.4. 蓄水对江心洲的影响
        4.3.5. 整体资源评价
    4.4. 模式与策略研究
        4.4.1. 主要问题及设计策略
        4.4.2. 开发模式与策略应用
    4.5. 景观要素分析
        4.5.1. 桥体
        4.5.2. 护坡
        4.5.3. 水工设施
        4.5.4. 植被状况
5. 结语
    5.1. 江心洲的设计利用策略
        5.1.1. 提前规划,预留绿色空间
        5.1.2. 留绿增绿,生态、生活并重
        5.1.3. 加强管理,持续维护、受益
        5.1.4. 因地制宜,凸显场地特色
        5.1.5. 公众监督,自发参与建设
    5.2. 文章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湘江沿岸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株洲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对河流湿地景观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河流湿地景观的研究
        1.3.2 国内对河流湿地景观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案例分析
        1.5.3 实地调研
    1.6 研究流程及框架
2.河流湿地景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河流湿地
        2.1.2 湿地景观
        2.1.3 湿地公园
    2.2 河流湿地的功能与价值
        2.2.1 生态功能
        2.2.2 水文功能
        2.2.3 社会价值
        2.2.4 景观价值
        2.2.5 经济效益
    2.3 河流湿地公园的基本要素
        2.3.1 水
        2.3.2 植物
        2.3.3 动物
        2.3.4 驳岸
        2.3.5 通道
        2.3.6 景观辅助设施
    2.4 河流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2.4.1 系统保护的原则
        2.4.2 生态优先的原则
        2.4.3 因地制宜原则
        2.4.4 景观美学原则
        2.4.5 延续地域文化的原则
        2.4.6 弹性适应原则
3.湘江沿岸湿地景观的营造
    3.1 湘江概述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生物资源
        3.1.4 地形
        3.1.5 经济概况
    3.2 发展现状
        3.2.1 景观特点
        3.2.2 现状存在的问题
        3.2.3 小结
    3.3 湘江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3.3.1 保护为主 生态优先
        3.3.2 整体规划 相互协调
        3.3.3 结合城市 突出特色
        3.3.4 以人为本 动态多样
    3.4 解决途径
        3.4.1 水系规划——营建安全、健康的水环境
        3.4.2 植物设计——营造延续性、乡土性的植物群落
        3.4.3 动物栖息地——注重动物群落的保护
        3.4.4 岸线设计——营造生态、自然的水岸环境
        3.4.5 道路设计——注重安全与最小干预的道路体系
        3.4.6 景观辅助设施——迎合环境、挖掘文化
    3.5 小结
4.株洲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4.1 项目背景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景观及人文资源
    4.2 株洲湘江风光带现状
    4.3 规划定位及目标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目标
    4.4 规划内容
        4.4.1 总体规划
        4.4.2 分区规划
    4.5 景观要素规划方法
        4.5.1 水域规划
        4.5.2 植物设计
        4.5.3 生态驳岸设计
        4.5.4 游步道设计
        4.5.5 景观辅助设施设计
        4.5.6 采用可再生能源
    4.6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促进五感设计的创新
        2.2 推进学科研究进程
        2.3 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2.4 和谐社会与自然
    3 国内外声景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1 国外声景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1.1 “声景”的起源——加拿大
        3.1.2 让更多人关心周围的声环境——日本
        3.1.3 声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兴起
        3.2 国内声景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4 研究内容
        4.1 研究范畴
        4.2 研究思路
        4.3 研究内容概述
    5 研究方法
        5.1 研究方法
        5.1.1 跨学科调查
        5.1.2 滨水景观实地声环境勘测分析
        5.1.3 探讨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方法
        5.2 研究仪器
第二章 滨水景观与声景概述
    1 概念的界定
        1.1 城市滨水区
        1.2 城市滨水景观
        1.3 声景
    2 滨水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2.1 滨水景观构成要素
        2.2 城市滨水景观主要功能
        2.2.1 防洪功能
        2.2.2 物流功能
        2.2.3 生态功能
        2.2.4 景观功能
        2.2.5 休闲娱乐功能
        2.2.6 滨水文化及城市文化展示功能
    3 声景相关理论研究
        3.1 声景元素的分类
        3.1.1 按声音内容分类
        3.1.2 按声音的特色与功能分类
        3.1.3 按声音的发声源分类
        3.2 声音的评价
        3.3 声音声级、频率与人的听觉感知
        3.4 声景设计
    4 城市滨水景观中声景的特征
    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调查与现状分析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2 调查数据
        2.1 湘江风光带长沙段
        2.1.1 景观带概况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浏阳河风光带与湘江风光带长沙段东岸
        2.2.1 景观带概况
        2.2.2 调查目的
        2.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湘江风光带株洲段西岸与湘江风光带长沙段
        2.3.1 景观带概况
        2.3.2 调查目的
        2.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洋湖垸湿地公园一期
        2.4.1 公园概况
        2.4.2 调查目的
        2.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5 岳阳巴陵广场与岳阳南湖广场
        2.5.1 广场简介
        2.5.2 调查目的
        2.5.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方法探讨
    1 声景设计的方法
    2 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的步骤
        2.1 滨水区域声景设计环境分析
        2.2 对实地声音环境情况的调查
        2.3 滨水区域声景设计功能分区
        2.4 滨水区域具体声景设计方法确定
    3 控制噪声改善滨水景观的声音环境
        3.1 景观的物理降噪作用
        3.1.1 植物降噪
        3.1.2 地形降噪
        3.1.3 建筑小品降噪
        3.2 景观的心理降噪作用
    4 保护、增添滨水景观中的积极声元素
        4.1 滨水景观中的植物声与声景设计
        4.2 滨水区水声、风声与声景设计
        4.2.1 雨声
        4.2.2 流水声
        4.2.3 拍岸声
        4.2.4 风声
        4.3 滨水区鸟鸣声与声景设计
        4.4 滨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声
        4.4.1 历史文化雕塑
        4.4.2 文化景墙
        4.4.3 遗址重现
        4.4.4 滨水特色仿声小品
    5 需要针对性区别设计的声元素
        5.1 船运声
        5.2 背景音乐声
    6 小结
第五章 实践与探索
    1 长沙湘江风光带风帆广场声景设计环境分析
        1.1 自然条件概况
        1.2 地理环境概况
        1.3 历史文化概况
    2 长沙湘江风光带风帆广场声环境调查
        2.1 声元素调查
        2.2 声元素评价调查
        2.3 声级情况
    3 声环境功能分区
        3.1 用地功能分区
        3.2 声元素分布概况
        3.3 声景设计分区
    4 长沙湘江风光带风帆广场声景设计思路与具体应用
        4.1 多元素降低交通、娱乐、施工噪声
        4.1.1 植物配置的降噪设计
        4.1.2 起伏地形的降噪设计
        4.1.3 动态水景的降噪设计
        4.2 增添与保护滨水特色积极声元素设计
        4.2.1 植物配置增添植物声与鸟鸣声
        4.2.2 风声声景小品设计
        4.2.3 滨水区域改造与零设计小品设计
        4.3 针对性区别设计船运声与背景音乐声
    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论文工作总结
    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意境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研究
    2.1 国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启迪
        2.1.1 国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发展历程
        2.1.2 国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特点
    2.2 中国古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传承
        2.2.1 古代理水景观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古代理水景观的精髓
    2.3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发展研究
        2.3.1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发展概况
        2.3.2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景观意境的研究
    3.1 意境的内涵
        3.1.1 意境的发展历程
        3.1.2 意境内涵的探讨
        3.1.3 意境内涵的界定
    3.2 景观意境的内涵
        3.2.1 景观意境的发展历程
        3.2.2 景观意境内涵的界定
    3.3 景观意境的特征
        3.3.1 空间无限性
        3.3.2 艺术内涵性
        3.3.3 生态和谐性
        3.3.4 时间变化性
        3.3.5 情趣愉悦性
    3.4 景观意境对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意义
        3.4.1 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3.4.2 深化景观的精神内涵
    3.5 小结
第4章 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意境的整体营造
    4.1 营造原则
        4.1.1 与意韵合作
        4.1.2 与场地对话
        4.1.3 与生态结合
        4.1.4 与读者共鸣
    4.2 营造手法
        4.2.1 空间分隔
        4.2.2 主次相依
        4.2.3 气脉贯通
        4.2.4 互妙相生
        4.2.5 奥旷交替
        4.2.6 疏密有致
        4.2.7 曲直得宜
        4.2.8 动静结合
    4.3 小结
第5章 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意境的要素营造
    5.1 社会要素
        5.1.1 文学诗词
        5.1.2 历史文脉
        5.1.3 时代精神
    5.2 自然要素
        5.2.1 静谧安宁的地形
        5.2.2 千变万化的气候
        5.2.3 悠意深远的水体
        5.2.4 原初野态的植物
        5.2.5 朴素淳然的山石
        5.2.6 生动灵趣的动物
    5.3 人的要素
        5.3.1 空间与情感距离的远与近
        5.3.2 闲静清和的接受心境
        5.3.3 人看人
    5.4 人工要素
        5.4.1 驳岸
        5.4.2 建筑
        5.4.3 环境设施
    5.5 小结
第6章 株洲市湘江风光带的案例分析
    6.1 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现状分析
    6.2 设计理念
        6.2.1 设计目标
        6.2.2 设计主题
        6.2.3 景观系统
    6.3 景观意境的整体营造手法在案例中的应用
        6.3.1 空间分隔与主次相依
        6.3.2 气脉贯通与互妙相生
        6.3.3 奥旷交替与疏密有致
        6.3.4 曲直得宜与动静结合
    6.4 景观意境的要素营造手法在案例中的应用
        6.4.1 资福晓钟景区的人文景观
        6.4.2 蝴蝶谷景区的生态景观
        6.4.3 林溪踏歌景区的休闲景观
        6.4.4 动力株洲景区的历史记忆景观
        6.4.5 琴桥寄远景区的自然景观
    6.5 小结
        6.5.1 积极探索
        6.5.2 问题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致谢

(9)长沙市跨江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调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综合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城市跨江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城市跨江发展的理论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
    2.2 城市跨江发展的实践
        2.2.1 国外城市的跨江发展实践
        2.2.2 国内城市的跨江发展实践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4 长沙城市跨江发展过程
5 长沙城市跨江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5.2.1 经济的内在推动是长沙跨江发展的根本动力
        5.2.2 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推动了城市的跨江发展
        5.2.3 外在需求和引力
    5.3 长沙市跨江发展的制约因素
        5.3.1 自然地理制约
        5.3.2 技术设施条件制约
        5.3.3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6 长沙市跨江发展的调控政策
    6.1 加快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
    6.2 推进区域整合联动,处理好区域功能互补性与独立性关系
    6.3 实施滨水区域的合理开发,实现“山、水、洲、城”的有机融合
    6.4 省市政府需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长沙城区滨河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对象、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2.1 长沙城区滨河空间的发展分析
        2.2.2 长沙城区滨河绿地景观现状调查
        2.2.3 长沙城区滨河空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 城市
        4.2 滨水
        4.3 空间
    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5.1 滨河景观水体修复研究
        5.2 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5.3 滨河生态理论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其构成元素现状分析
    1 湘江
        1.1 湘江概况
        1.2 湘江滨水空间构成元素现状分析
        1.2.1 水质分析
        1.2.2 河滩分析
        1.2.3 驳岸分析
        1.2.4 沿岸绿化分析
        1.2.5 建筑天际轮廓线分析
    2 浏阳河
        2.1 浏阳河概况
        2.2 浏阳河滨水空间构成元素现状分析
        2.2.1 水质分析
        2.2.2 河滩分析
        2.2.3 驳岸分析
        2.2.4 沿岸绿化分析
        2.2.5 建筑天际轮廓线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长沙市城市滨河景观存在问题
    1 排污不善,局部地段水质恶化
    2 河道破坏,两岸水土流失严重
    3 设施陈旧,驳岸处理手段落后
    4 抵御力差,天然洲滩河道丧失
    5 绿化欠缺,周边环境联系较弱
第四章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
    1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1.1 生态学
        1.1.1 景观生态学
        1.1.2 恢复生态学
        1.2 游憩行为学
        1.3 水流动力学
        1.4 景观设计学
        1.4.1 色彩美
        1.4.2 时间美
        1.4.3 空间美
    2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环境联系性原则
        2.2 地域特色性原则
        2.3 布局科学性原则
        2.3.1 生态性原则
        2.3.2 交通合理性原则
        2.4 亲水性原则
        2.5 以人为本原则
        2.6 多样化原则
        2.6.1 生物物种多样化
        2.6.2 使用人群多样化
    3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改善举措
        3.1 加强水质改善
        3.2 恢复自然河道
        3.3 提高护岸技术
        3.4 改良植物种植
        3.5 增加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 实例分析
    1 场地解读
    2 项目定位
    3 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 结语
    1 结论
    2 研究特色
    3 不足之处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湘江橘子洲防洪工程配置与景观塑造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磨盘洲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D]. 戴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2]作为生态游憩空间的湘江江心洲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湘江长沙段为例[D]. 刘雅树.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 刘瑞斌.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4]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D]. 秦书茜.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5]内陆城市中作为绿色空间的江心洲设计利用策略研究[D]. 刘沁炜.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6]湘江沿岸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株洲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设为例[D]. 沈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7)
  • [7]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研究[D]. 龙晓婕.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 [8]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意境营造研究[D]. 陈凤. 湖南大学, 2013(07)
  • [9]长沙市跨江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调控对策[D]. 陈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10]长沙城区滨河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吴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湘江桔子洲防洪工程配置构想与景观塑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