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大中型气田地质约束

库车坳陷大中型气田地质约束

一、Geological constraints of giant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in Kuqa Depression(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龙[1](2020)在《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文中认为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聚作用反映其时、空演化的地质过程,是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目标优选的重要组成部分。渤中凹陷深层油气勘探效果突出,但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研究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渤中凹陷多次洼差异性烃源条件下的油气来源,输导体系与流体动力联合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过程的研究,旨在探讨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以及勘探和目标区优选。立足30余口深层探井、评价井的基础地质资料,选取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油气藏作为主要解剖区。通过岩心观察、显微薄片、油/气物性、有机/无机地化等翔实的资料,研究油气来源和深部流体示踪、输导格架发育特征、流体动力恢复与演化,以及优势运移指向,借助流体驱替物理实验和Petro Mod?数值模拟等正演手段,分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油气主要来自富烃深次洼中的主洼、南洼和西南洼烃源岩,层位上以沙河街烃源贡献为主,东营组次之。热膨胀与底辟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岩相学组合和有机/无机地化特征,反映深部流体主要源于上地幔深部,略受壳源物质混染,借助深大断裂-裂缝体系,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以中心式和裂隙式区域喷发活动。渤中凹陷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有高渗岩体、断层、不整合面和裂缝。多期形成的北北东和近南北向的正平移断裂、北西和北东向共轭走滑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期间得以活化和再发育,为深层流体提供优势运移通道。裂缝主要包括近垂直缝、斜交缝和水平缝。水平缝形成时间要早于近垂直缝,近垂直缝早于斜交缝。多期次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增压耦合均有助于裂缝网络的形成。超压成因主要有沉积型超压、生烃增压和断裂引起的压力传递,其中沉积型超压和生烃增压是渤中凹陷超压的主要贡献者。流体动力演化整体表现为油势梯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约5.3Ma以来油势梯度达到最大。渤中凹陷深层油气经历了早油、晚气的混合运移过程,约5.3Ma以来天然气发生规模运聚过程。在流体势梯度驱动下,油气沿着断层-裂缝-高渗岩层-不整合面发生垂向和侧向长距离运聚,形成了“多源汇聚供烃-早油晚气-长距离垂、侧向差异运聚”的油气成藏模式。

曾立飞[2](2020)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是国内主要产油气盆地之一。盆地南缘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该区已发现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2019年南缘西部四棵树凹陷高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创准噶尔盆地单井日产量最高纪录。高探1井油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南缘已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本论文针对准南地区煤系烃源岩进行生烃动力学研究并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和气态烃碳同位素,预测其主要生油、生气阶段,以及相应的成熟度范围。镜质体反射率(%Ro)是石油地球化学家常用的成熟度指标。在热演化过程中,镜质体释放挥发性组分(如H2O、CO2、油组分和气态烃)之后,芳香度增高,进而导致镜质体反射率增高。基于这一特征,可以将镜质体反射率作为指示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前人已经提出了依据地层的热史计算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和模型,例如TTI和EASY%Ro模型。由于不同烃源岩所含干酪根类型、组成与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达到主要生油阶段(生油窗)和生气阶段的成熟度范围也不相同。确定含油气盆地具体烃源岩生油窗和主要生气阶段的成熟度范围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与生产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6个煤样进行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热解实验,并测定各温度点加热之后的煤样镜质体反射率值。通过对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值与计算的EASY%Ro值对比,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除加热时间和温度外,氢指数和加热速率对镜质体反射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初始HI指数较高的煤样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相对较低,而初始HI指数较低的煤样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相对较高,富氢镜质体展示出反射率抑制效应;(2)当计算的EASY%Ro大于1.5时,实测%Ro值比计算的EASY%Ro值偏低。在相同成熟度(计算的EASY%Ro值相同)条件下,快速(20°C/h)升温实验实测%Ro低于慢速(2°C/h)升温实验,与计算的EASY%Ro值之间的差异更大,快速实验镜质体反射率展示出明显的迟缓效应;(3)通过生烃模拟实验确定烃源岩(干酪根)的生油、生气转化率,并计算对应实验条件的EASY%Ro值,能有效确定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主要生油、生气阶段的成熟度范围。煤成烃的研究是煤成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已发现的气田,特别是大中型气田,气源主要来自煤系烃源岩,然而至今对于煤系烃源岩生油潜力、生气潜力和主要生气阶段的认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10个煤样和5个泥质烃源岩干酪根样进行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的生烃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煤样和泥质烃源岩的HI指数与最大生油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H/C原子比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在地质条件5°C/My升温速率下,当EASY%Ro为1.50时,J1bA、J1bB、J2xB类煤样和JSB类烃源岩的产气转化率分别为25%、21%、23%和29%,表明了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过程发生在高过成熟阶段(EASY%Ro>1.50);(3)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油量主要取决于初始生油潜力,生气量主要取决于成熟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段的四棵树凹陷煤层生油潜力高于南缘其他区域。准南中段的霍玛吐背斜带煤层成熟度高,该区较南缘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煤成气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其母质类型和成熟度密切相关,根据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值能够有效辨别天然气来源和热演化程度。本论文对4个煤样和5个泥质烃源岩干酪根样生烃模拟实验气体产物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根据ln(C2/C3)vs.ln(C1/C2)和δ13C1–δ13C2 vs.ln(C1/C2)图版,来源于煤系烃源岩的天然气生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EASY%Ro介于0.66–0.95,升温速率2°C/h时温度介于323–372°C之间,干酪根初次裂解产生的丙烷量高于乙烷,乙烷高于甲烷(C3>C2>C1);第二阶段,EASY%Ro介于1.06–1.67,升温速率2°C/h时温度介于383–431°C之间,气态烃来源于干酪根初次裂解和油二次裂解;第三阶段,EASY%Ro介于1.86–3.20,升温速率2°C/h时温度介于443–515°C之间,湿气发生裂解,甲烷和乙烷的量明显增加;第四阶段,EASY%Ro介于3.44–4.44,升温速率2°C/h时温度介于527–600°C之间,湿气裂解生成甲烷,同时也有部分甲烷来源于残余固体干酪根;(2)在应用δ13C2–δ13C3 vs.C2/C3和δ13C2–δ13C3 vs.δ13C1图版确定天然气的成因时,必须同时考虑热成熟度和干酪根类型。

杨爱英[3](2020)在《库车坳陷大涝坝凝析气田及外围地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文中提出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因油气资源丰富而成为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论文研究区是大涝坝凝析气田及外围地区,位于库车坳陷北部,为复式断背斜型构造,主力储层埋深较大,目的层段苏维依组和巴什基奇克组均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潜力巨大,但地层对比划分、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展布特征等基础地质认识尚未统一,整体研究程度较低。论文开展沉积微相等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据钻井取心、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等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确定了目的层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完成了研究区22口井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完整的等时地层格架,将苏维依组划分为两段共4个小层,巴什基奇克组划分为三段共8个小层。通过构造地质背景、地震地层学、岩相古地理、砂体反演及砂泥比等多元物源综合浅析表明,苏维依组具有滩坝沉积特征,密井网区物源来自东部;南部砂体物源来自研究区南东方向;巴什基奇克组物源主要来源于研究区的南东方向。通过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及岩相古地理背景等综合分析,重新识别了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相类型。其中,苏维依组发育湖泊相滨浅湖亚相沉积,包括滨浅湖砂坝、滨岸砂坝、浅湖泥、滨湖泥四种微相类型;砂体以滨浅湖砂坝、滨岸滩坝沉积微相为主,砂坝呈现出东西向延伸的特点。巴什基奇克组发育浅水三角洲相-湖泊沉积体系,其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分支间湾三种类型;砂体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为主,受浅湖水体作用影响,砂质沉积物席状化明显,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南东-北西向和南北向延伸,河口坝主要是北东-南西向展布。苏维依组砂岩以褐色粉-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隙和扩大粒间溶孔,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以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扩大粒间溶孔和原生粒间孔隙,同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包括砂岩分选、磨圆度等。其中,研究区苏维依组滨浅湖坝中、坝缘两种微相是物性发育较好的储层;而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微相是巴什基奇克组物性较好的储层。

陈建平,王绪龙,倪云燕,向宝力,廖凤蓉,廖键德[4](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藏及勘探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与塔里木库车坳陷有着相似的沉积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但是天然气勘探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在南缘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判识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探讨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层系。结果表明,南缘地区天然气存在煤型气、混合气与油型气三类,且以煤型气和混合气为主;侏罗纪煤系为该地区主要的天然气源岩,其大量生气期与背斜构造形成期相匹配,构成最佳源灶-圈闭成藏组合;二叠系湖相和上三叠统湖相-湖沼相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源岩,其主要生气期在中部地区早于绝大多数背斜构造形成期,而在西部地区与背斜构造形成期相匹配。南缘地区生烃物质基础好于库车坳陷,只是主要气源岩侏罗纪煤系的成熟度略低于库车坳陷,盖层封盖性和储层发育规模略逊于库车坳陷,但仍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成藏条件。深层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是最为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层系,西部是寻找和发现侏罗纪煤系和二叠系湖相油气藏的有利目标区域,中部是寻找和发现侏罗纪煤系天然气藏的有利目标区域。中浅层白垩系-新近系成藏组合是次要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寻找和发现一定规模天然气藏的潜力。高探1井获得重大突破充分表明制约南缘天然气勘探大发现的因素不是气源规模、运移通道、储层物性和盖层封闭性,而是有效圈闭的落实、钻井工程技术及勘探工作量的投入。

何登发,马永生,刘波,蔡勋育,张义杰,张健[5](2019)在《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文中提出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等勘探领域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发现深度推进到7 000~8 500m,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沉积盆地深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温、压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海相盆地的原型及演化,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叠加地质结构,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深层烃源岩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多期叠加、改造背景下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我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实际,在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期望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王珂,张荣虎,方晓刚,王俊鹏,张同辉[6](2018)在《超深层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属性建模——以库车坳陷克深8气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库车坳陷克深8气藏巴什基奇克组为超深层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致密砂岩储层,系统开展储层特征分析及属性建模研究,可为克深8气藏高产稳产开发井的部署及开发措施的制定提供地质依据。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和电子探针综合分析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为粒内溶孔;在构造建模和岩相建模的基础上,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基质孔隙度模型,并利用孔渗关系曲线方程建立了基质渗透率模型,划分出3个基质孔渗发育区。克深8气藏的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近南北向的构造挤压作用,以直立剪切缝和高角度张性缝为主,在成像测井图像上表现为平行式组合和斜交式组合,部分高角度张性缝被硬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充填;基于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构造裂缝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构造裂缝属性模型,识别出4个孔隙度高值区和5个渗透率高值区。最后将储层基质属性模型与构造裂缝属性模型进行加和运算建立了双重介质属性模型,平面上划分出KS807井区、KS8-5井区和KS8-8—KS806井区3个高产稳产区,纵向上第3砂层组为高产稳产层段,在开发中应优先考虑。

芦慧[7](2016)在《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侏罗系致密砂岩气的发现揭示了该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但仍处于勘探开发的早期阶段,致密砂岩气的分布范围、甜点发育部位、致密储层含气性的主控因素及资源量尚不明确。论文首先对勘探程度较高的迪北气田开展了精细解剖,明确了致密砂岩气的储层特征、气藏类型及含气性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库车东部致密砂岩气的有利分布区及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认识:迪北气田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孔隙;最常见喉道发育类型为片状与弯片状喉道;发育有穿粒缝、粒缘缝和粒内缝三种裂缝类型;储层物性较差,总体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岩性控制明显;地球化学、包裹体和储层定量荧光分析证实气藏具有早油晚气两期油气充注过程;根据气藏地质、气水产出和压力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国外气藏类比,认为迪北致密砂岩气藏可能属于常规圈闭型致密砂岩气藏,而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深盆气藏,并预测了该区的气水分布模式。根据饱和水岩心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压汞实验和气水两相渗透率实验结果,结合储层孔渗特征、裂缝发育特征及源岩生气强度特征,探讨了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的主控因素: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基础决定了含气饱和度的大小及流体产出;裂缝对储层储集空间、天然气渗流能力具有改善作用,控制了天然气的成藏富集与高产;同等物性条件下,充注压差决定了含气饱和度大小;早油成藏过程改变储层润湿性,有利于天然气的充注和产出;局部构造高部位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基于库车东部地区最新的勘探成果及地质研究认识,应用成藏有利要素叠合的方法,划分了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发育的有利区带;运用资源丰度类比法和基于体积法的随机模拟法,计算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为1.23×1012m3;并根据相对潜力和风险排序进行优选,由好到差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6个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其中迪北斜坡区是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地区。论文研究成果对库车东部致密气下一步的勘探开发部署及战略选区有一定指导作用。

赖锦[8](2016)在《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测试和常规、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沉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在沉积微相划分的基础上,优选粒度中值辅以沉积层理和成分成熟度指数对沉积微相进行进一步细分和量化,将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细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粗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河口坝中砂岩、河口坝细砂岩和水下分流间湾泥岩共7种岩性岩相类型。通过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曲线形态观察与描述,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粒度中值和成分成熟度等参数的计算,建立了不同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经历压实、胶结、溶蚀和破裂等成岩作用,现今正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A期。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等将储层划分为压实致密、伊蒙混层充填、碳酸盐胶结、不稳定组分溶蚀和成岩微裂缝5种成岩相。选取声波时差、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和中子等测井曲线,通过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归纳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并结合元素俘获ECS测井所获得的岩石矿物组合剖面,由此建立了各成岩相的测井识别准则。岩心观察以及成像测井解释均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裂缝极为发育,根据裂缝角度和裂缝密度等参数将其划分出网状缝、高角度斜交缝、低角度斜交缝、近水平缝4种裂缝相类型。通过常规、成像以及阵列声波测井等资料实现了裂缝相的综合识别与划分。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且喉道细小,孔喉组合类型主要以中孔细喉和小孔微喉型为主。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排驱压力、最大孔喉半径及平均孔喉半径参数等,可将储层基质孔隙结构划分为Ⅰ类中孔中喉型、Ⅱ类中孔细喉型、Ⅲ类小孔细喉型和Ⅳ类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通过抽提反映孔隙结构类型较灵敏的最大孔喉半径等参数,建立了孔隙结构相的测井评价方法。通过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的叠加与复合对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网状缝-I类中孔中喉型等多种不同的岩石物理相。然后通过对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与物性分析或产能资料的标定与拟合分别形成各相的定量表征参数,再根据四者对“甜点”发育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权值,由此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建立了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标准。并按照岩石物理相对储层品质的建设与破坏作用归纳总结出PF1-PF4四大类岩石物理相。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及试气结论等阐明了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的定量控制作用。最后对各单井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了测井定量划分,阐明了各单井岩石物理相纵向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岩石物理相进行横向剖面对比分析,并以小层为单位对岩石物理相进行平面成图。由此通过有利岩石物理相的纵、横向展布规律实现了优质储集体的预测目标。

李伟[9](2013)在《库车坳陷类比刻度区解剖及油气资源评价》文中认为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里木板块北部古生代地台边缘发育的一个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超大型油气藏的发现和致密气的勘探,使得库车坳陷盐下油气资源规模远远超出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十分有必要对库车坳陷开展新一轮资源评价,重新认识油气资源潜力,特别是盐下深层和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本论文从资源评价方法的系统调研和对比出发,结合库车坳陷地质特点及最新勘探成果,对典型刻度区进行精细解剖,优选资源量计算方法,对库车坳陷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且指导有利的勘探方向,主要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1)对三种基本的资源评价方法(成因法、统计法、类比法)有了系统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几种常用的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对各类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为刻度区资源量计算以及整个坳陷的资源评价的方法优选奠定良好基础。(2)解剖了五个不同类型的刻度区,并建立石油、天然气以及致密气区带地质评分标准,结合刻度区解剖结果,拟合了库车坳陷资源丰度与地质评分之间的关系;(3)对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解剖,应用有利成藏要素叠合的方法,预测有利的致密气聚集区带,并且对其资源潜力进行评价;(4)首次采用IESPetromod软件进行盆地模拟,对库车坳陷的成熟生烃中心有了新的认识。采用最新的产烃率曲线,考虑了最新提出的“接力生气”和“油裂解气”理论、以及烃源岩叠置部分,得到比较准确的生烃量。(5)对整个坳陷分区带、分层系进行资源量潜力评价,预测库车坳陷油气资源量,并且指导有利勘探方向。本论文系统的总结库车坳陷石油地质特征,从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基础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两方面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刻度区并且进行石油地质特征解剖,建立相应的地质评价标准,通过盆地模拟、分区带、分层系、类比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评价。对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气采用随机模拟方法进行评价,认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新模块对复杂断块分块模拟,对库车坳陷生烃中心有了新的认识;结合石油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结果,预测了有利的勘探区带和层系。本论文的工作及结论将对库车坳陷的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铁征[10](2013)在《库车坳陷断裂输导效率模拟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库车坳陷野外地质观察,从而研究断裂带内部结构,逆掩断裂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断裂岩带、破碎带和裂缝发育带三个带。并分析了不同分带的物性特征差异性和结构特征差异性,阐述了在演化过程中,断裂不同阶段其通道的变化特征。从活动到静止,断裂带内部有三种输导通道能够输导油气,并且这三种输导通道输导油气的过程是连续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分别是:断裂活动期油气沿断裂带“空腔”加速移动,断裂停止活动到伴生裂缝充填前,油气沿裂缝发育带快速运移。断裂静止期伴生裂缝充填后,油气沿破碎带缓慢的运移。通过收集一些以往的资料,对形成的断裂输导通道的地质条件和机理进行分析,对不同输导通道的输导效率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出,油气沿断裂“空腔”运移的输导通道是最有效的输导方式,具有运移速度快、效率高的特征。因此在“地震泵”作用下,油气沿断裂运移的主要方式是:沿断裂带“空腔”运移。对天然气沿断裂运移充注模式以及聚集规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泵吸”的运移机制进行的。通过研究库车坳陷的典型构造,分析了断裂在天然气成藏中的作用,并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作用是不同的,穿盐断裂在贯通生、储、盖层中对油气起到泄压和散失作用;盐下断裂在贯通源岩和储层中则是对油气的运移起到充注作用;断裂在贯穿储层和盖层中则在油气成藏过程中使油气散失,起到破坏作用,想要对油气分布起到调整作用可以对储层内的断裂进行调整。库车坳陷存在的四种断裂输导体系模式总结如下:1、穿盐断裂盐和下断裂相连构成的断裂体系输导模式;2、盐下断裂通过储层与盐下断裂相连的组合输导模式;3、单一穿盐断裂的输导模式;4、盐下断裂通过储层和圈闭顶部突破断层与穿盐断裂相连的组合输导模式。根据断裂的组合模式选取典型的代表构造,利用建立的地质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天然气成藏特征,总结出盐下断裂和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及由盐下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应是库车坳陷天然气输导的有效模式,天然气向圈闭的输导效率高,有利于形成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可形成大气田;而由盐下断裂、圈闭破坏断裂和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及仅由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其天然气向圈闭的输导效率相对较低,不利于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只能形成一些小型气藏或气显示。数值模拟再现天然气的运移过程,并对各断裂的作用及其输导效率进行评价。总结了高效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即连接有效源岩与有效圈闭的有效断裂输导体系模式,该模式的总结对库车坳陷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Geological constraints of giant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in Kuqa Depress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logical constraints of giant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in Kuqa Depression(论文提纲范文)

(1)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油气来源与深部流体
        1.2.2 输导体系
        1.2.3 流体动力
        1.2.4 成藏模式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油气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
        2.3.2 储集层
        2.3.3 盖层
        2.3.4 分布层位与油气藏类型
    2.4 小结
第三章 油气来源与深部流体示踪
    3.1 油气来源
        3.1.1 油气组分与热成熟度
        3.1.2 天然气成因
        3.1.3 不同构造油源对比
    3.2 深部流体示踪
        3.2.1 岩相组合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2.3 深部流体活动模式
    3.3 小结
第四章 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4.1 输导体系
        4.1.1 高渗岩体
        4.1.2 断层
        4.1.3 不整合面
    4.2 断裂演化与形成机制
        4.2.1 断裂演化
        4.2.2 形成机制
    4.3 裂缝类型与形成机制
        4.3.1 裂缝类型
        4.3.2 发育期次
        4.3.3 形成机制
    4.4 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流体动力恢复与演化特征
    5.1 现今温压特征与超压成因
        5.1.1 温度特征
        5.1.2 压力特征
        5.1.3 超压成因
    5.2 古压力场恢复
        5.2.1 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5.2.2 盆地模拟参数准备与选取
        5.2.3 模拟结果有效性验证
    5.3 流体动力场演化
        5.3.1 垂向上流体动力场演化
        5.3.2 平面上流体动力场演化
    5.4 流体动力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5.4.1 泥岩压实计算的剩余压力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5.4.2 数值模拟的剩余压力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油气运聚过程与成藏机理
    6.1 输导体系与流体动力联合控制下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6.1.1 充注时间
        6.1.2 运移方向
        6.1.3 优势运聚区域
    6.2 地化指标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6.2.1 饱和烃生标参数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6.2.2 原油含氮化合物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6.2.3 油包裹体定量荧光参数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6.3 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6.3.1 油气充注历史
        6.3.2 流体驱替实验
        6.3.3 油气成藏模式
    6.4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镜质体成熟演化
        1.1.2 生烃动力学
        1.1.3 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1.1.4 气态烃碳同位素
    1.2 研究内容
        1.2.1 镜质体反射率模拟实验研究
        1.2.2 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研究
        1.2.3 气态烃碳同位素实验研究
    1.3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4 实验技术与流程
        1.4.1 镜质体反射率Ro%、岩石热解(Rock-Eval)、TOC含量和有机元素分析
        1.4.2 Py-GC开放体系热解实验
        1.4.3 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
        1.4.4 气态烃组成、产率和同位素分析
        1.4.5 沥青A和液态烃的组成与产率分析
    1.5 生油、生气和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拟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演化
        2.1.2 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和烃源岩特征
        2.2.1 二叠系
        2.2.2 三叠系
        2.2.3 侏罗系
        2.2.4 白垩系
        2.2.5 古近系
    2.3 储盖组合特征
    2.4 勘探历史与现状
第3章 煤金管-高压釜模拟实验与镜质体反射率
    3.1 样品与实验
    3.2 煤样地球化学特征
    3.3 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因素
        3.3.1 升温速率
        3.3.2 HI值
    3.4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3.5 实验条件下计算EASY%Ro和实测%Ro在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
    4.1样品与实验
        4.1.1 实验样品
        4.1.2 实验过程
    4.2 热解组分产率
        4.2.1 液态烃产率(可溶有机质沥青A、正构烷烃、液态烃和油产率)
        4.2.2 气态烃产率
    4.3 热解组分产率与HI指数、H/C原子比和Py-GC热解组分的关系
    4.4 生烃动力学模拟
        4.4.1 生油动力学参数
        4.4.2 生气动力学参数
    4.5 地质条件5°C/My升温速率下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烃过程
    4.6 准噶尔盆地南缘煤系烃源岩生烃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态烃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及其意义
    5.1 样品与实验
    5.2 热解气体碳同位素组成
        5.2.1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_2x)煤样
        5.2.2 侏罗统泥质烃源岩样
    5.3 气体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差异
    5.4 δ~(13)C_2– δ~(13)C_1 vs.Ro和 δ~(13)C_3– δ~(13)C_2 vs.Ro图版
    5.5 实验热解过程中气态烃的来源
        5.5.1 Ln(C_2/C_3)vs.Ln(C_1/C_2)图版
        5.5.2 δ~(13)C_1– δ~(13)C_2 vs.Ln(C_1/C_2)图版
        5.5.3 δ~(13)C_2– δ~(13)C_3 vs.C_2/C_3 图版
        5.5.4 δ~(13)C_1 vs. δ~(13)C_2– δ~(13)C_3图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库车坳陷大涝坝凝析气田及外围地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勘探开发概况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3.2 标志层识别
    3.3 地层划分与地层剖面对比
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
    4.1 物源分析
    4.2 岩石学特征
    4.3 岩石相特征
    4.4 沉积相类型识别及主要微相特征
    4.5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4.6 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4.7 平面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4.8 沉积相模式总结
    4.9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藏及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背景
    1.1 基本构造特征
    1.2 沉积地层
2 天然气分布与来源
    2.1 天然气分布
    2.2 天然气类型与来源
3 天然气生成地球化学条件
    3.1 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3.2 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
4 准噶尔盆地南缘与库车坳陷成藏条件比较
    4.1 烃源岩发育程度
    4.2 烃源岩生烃潜力
    4.3 储层发育分布与物性
    4.4 构造圈闭与油气运移条件
    4.5 盖层与封闭性
5 天然气成藏与有利勘探方向
    5.1 构造演化与天然气成藏
    5.2 天然气有利勘探方向
6 结论

(5)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主要进展
    1.1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1.1.1 四川盆地
        1.1.2 鄂尔多斯盆地
        1.1.3 塔里木盆地
    1.2 深层砂砾岩
        1.2.1 库车坳陷
        1.2.2 玛湖凹陷
    1.3 深层火山岩
        1.3.1 准噶尔盆地
        1.3.2 松辽盆地
        1.3.3 四川盆地
    1.4 深层基岩和变质岩
        1.4.1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花岗岩潜山
        1.4.2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
        1.4.3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
    1.5 深层页岩气
2 我国深层勘探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
    2.1 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
    2.2 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的盆地原型及其演化
    2.3 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叠加地质结构
    2.4 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
    2.5 深层烃源岩的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
    2.6 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
    2.7 深层油气成藏机制
    2.8 深层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
    2.9 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
    2.1 0 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
3 结论

(6)超深层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属性建模——以库车坳陷克深8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储层基质特征与属性建模
3 构造裂缝特征与属性建模
4 双重介质储层属性建模
5 结论

(7)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致密砂岩气的定义
        0.2.2 致密砂岩气资源分布及勘探现状
        0.2.3 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及形成机理
        0.2.4 库车坳陷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气田基本特征
    1.1 致密砂岩气田地质特征及资源特征
        1.1.1 美国大绿河盆地Jonah致密砂岩气田解剖
        1.1.2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Elmworth-Wapiti致密砂岩气聚集带解剖
        1.1.3 四川盆地合川致密砂岩气田解剖
        1.1.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解剖
    1.2 致密砂岩气富集地质条件及资源评价方法
        1.2.1 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对比
        1.2.2 致密砂岩气富集地质条件
        1.2.3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分类
    1.3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标准
第二章 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特征
        2.3.1 沉积学特征及地层展布
        2.3.2 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2.3.3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4 气藏气水分布及压力特征
    2.5 包裹体与成藏期次分析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主控因素分析
    3.1 储层物性基础对含气饱和度的影响
    3.2 裂缝改造对含气饱和度的影响
        3.2.1 裂缝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3.2.2 裂缝对天然气渗流的影响
        3.2.3 裂缝对致密砂岩气成藏富集及高产的控制作用
    3.3 充注压差对含气饱和度的影响
    3.4 早期油润湿对含气饱和度的影响
第四章 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资源量计算与有利区带优选
    4.1 致密砂岩气成藏有利区确定
        4.1.1 致密砂岩气有利分布区预测及划分原则
        4.1.2 致密砂岩气有利区预测结果
    4.2 致密气砂岩气有利区资源量计算
        4.2.1 资源丰度类比法计算资源量
        4.2.2 体积法计算资源量
        4.2.3 致密砂岩气资源量汇总及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4.3 致密砂岩气有利勘探开发区带评价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2 岩石物理相的内涵与外延
        1.2.3 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
        1.2.4 岩石物理相主要应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关键技术
    1.5 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1 层序地层特征
        2.3.2 沉积体系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生储盖组合特征
        2.4.2 油气运移特征
        2.4.3 圈闭和保存特征
第3章 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表征方法
    3.1 岩石物理相控制因素
        3.1.1 沉积微相和岩性岩相
        3.1.2 成岩相
        3.1.3 裂缝相
        3.1.4 孔隙结构相
    3.2 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
        3.2.1 地质资料表征
        3.2.2 地球物理资料表征
第4章 岩性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4.1 储层岩性岩相的分类体系
        4.1.1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4.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3 储层岩性岩相分类命名
    4.2 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
        4.2.1 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
        4.2.2 粒度中值、成分成熟度指数的测井计算
        4.2.3 单井岩性岩相测井识别
第5章 成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5.1 成岩相研究内容、控制因素与分类命名体系
    5.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成岩矿物组合特征
        5.2.1 压实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2.4 破裂作用
    5.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特征
    5.4 储层成岩相划分
        5.4.1 压实致密相
        5.4.2 伊蒙混层充填相
        5.4.3 碳酸盐胶结相
        5.4.4 不稳定组分溶蚀相
        5.4.5 成岩微裂缝相
    5.5 储层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6 单井成岩相测井识别
第6章 裂缝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6.1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6.1.1 构造应力场
        6.1.2 岩性岩相
        6.1.3 非均质性和流体压力
    6.2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分类方案
        6.2.1 露头及岩心观察
        6.2.2 测井解释分类
        6.2.3 储层裂缝相综合分类命名
    6.3 裂缝相测井识别评价方法
        6.3.1 岩性测井
        6.3.2 孔隙度测井
        6.3.3 电阻率测井
        6.3.4 声波全波列测井
        6.3.5 地层倾角测井
        6.3.6 成像测井
    6.4 裂缝相综合测井识别与划分
第7章 孔隙结构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7.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
        7.1.1 孔隙、喉道以及孔喉组合特征
        7.1.2 孔隙结构分类
    7.2 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孔隙结构影响
    7.3 储层孔隙结构相测井识别
        7.3.1 孔隙结构相表征参数提取及测井表征方法
        7.3.2 孔隙结构相测井表征方法建立
        7.3.3 单井孔隙结构相测井评价
第8章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定量表征及其对储层有效性控制
    8.1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方案
    8.2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物性及产能的控制
        8.2.1 岩性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2.2 成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2.3 裂缝相对储层产能控制
        8.2.4 孔隙结构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3 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
    8.4 岩石物理相聚类分析
    8.5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控制
第9章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优质储层预测
    9.1 各单井纵向上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
    9.2 岩石物理相横向剖面对比分析
    9.3 岩石物理相平面分布规律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库车坳陷类比刻度区解剖及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0.3 完成工作量
    0.4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及认识
第一章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原理及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1.2.1 统计分析方法
        1.2.2 成因法
        1.2.3 地质类比法
    1.3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1 USGS资源评价方法-Forspan模型
        1.3.2 资源密度网格法
        1.3.3 地质模型随机模拟法
        1.3.4 油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法
    1.4 我国历次资源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1.4.1 我国历次资源评价情况
        1.4.2 存在问题
第二章 库车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资源现状
    2.1 石油地质特征综述
        2.1.1 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2.1.2 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2.2 库车坳陷勘探历程及现状
        2.2.1 库车坳陷勘探历程
        2.2.2 勘探现状及资源状况
第三章 库车坳陷类比刻度区解剖
    3.1 大北-克拉苏刻度区解剖
        3.1.1 刻度区概况
        3.1.2 刻度区石油地质特征
        3.1.3 资源量计算
    3.2 致密砂岩气藏刻度区解剖
        3.2.1 依南致密气藏解剖
        3.2.2 库车东部致密气有利区带预测
        3.2.3 致密气刻度区资源量计算
    3.3 三个区带型刻度区
        3.3.1 却勒-玉东-羊塔构造带
        3.3.2 牙哈构造带
        3.3.3 东秋-迪那区带
        3.3.4 区带型刻度区资源量计算
    3.4 刻度区类比标准
        3.4.1 基础类比参数解剖
        3.4.2 类比评价标准建立
        3.4.3 刻度区类比分析
第四章 库车坳陷盆地数值模拟
    4.1 盆地模拟地质模型构建
        4.1.1 基础图件修编
        4.1.2 地质模型建立
    4.2 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模拟
        4.2.1 埋藏史模拟
        4.2.2 热演化史模拟
        4.2.3 生烃史模拟方法
    4.3 盆地数值模拟结果
        4.3.1 埋藏史主要认识
        4.3.2 生烃演化主要认识
        4.3.3 生烃量的统计
第五章 库车坳陷油气资源潜力综合评价
    5.1 资源潜力评价
        5.1.1 分区带资源评价
        5.1.2 分层系评价
        5.1.3 大气田运聚系数类比评价
    5.2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5.2.1 油气资源综合潜力
        5.2.2 有利勘探方向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10)库车坳陷断裂输导效率模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1. 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4. 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
    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一章 逆掩断裂内部结构及输导特征
    1.1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1.2 断裂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运移规律
    1.3 库车坳陷天然气沿断裂运移通道及运移机制
第二章 库车坳陷典型构造断裂输导地质模型
    2.1 典型构造天然气成藏条件对比
    2.2 典型构造地质模型
第三章 库车坳陷典型构造天然气运移过程及效率物理模拟
    3.1 实验装置及材料
    3.2 天然气运移过程物理实验模拟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库车坳陷典型构造天然气运移过程及效率数值模拟
    4.1 天然气运移原理及 IP 模型
    4.2 模拟软件使用条件及其主要功能
    4.3 天然气运移过程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库车坳陷天然气输导模式总结
    5.1 由盐下断裂和穿盐断裂共同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
    5.2 仅由盐下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
    5.3 由盐下断裂、圈闭破坏断裂和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
    5.4 仅由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体系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Geological constraints of giant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in Kuqa Depression(论文参考文献)

  • [1]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D]. 赵子龙. 西北大学, 2020(12)
  • [2]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D]. 曾立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8)
  • [3]库车坳陷大涝坝凝析气田及外围地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D]. 杨爱英. 长江大学, 2020(02)
  • [4]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藏及勘探方向[J]. 陈建平,王绪龙,倪云燕,向宝力,廖凤蓉,廖键德. 地质学报, 2019(05)
  • [5]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J]. 何登发,马永生,刘波,蔡勋育,张义杰,张健. 地学前缘, 2019(01)
  • [6]超深层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属性建模——以库车坳陷克深8气藏为例[J]. 王珂,张荣虎,方晓刚,王俊鹏,张同辉.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6)
  • [7]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D]. 芦慧.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5)
  • [8]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D]. 赖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9]库车坳陷类比刻度区解剖及油气资源评价[D]. 李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5)
  • [10]库车坳陷断裂输导效率模拟与评价[D]. 宋铁征.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

标签:;  ;  ;  

库车坳陷大中型气田地质约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