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零售业过度竞争的问题及对策

大型商业零售业过度竞争的问题及对策

一、论大型商业零售业的过度竞争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崔兴文,张成君[1](2020)在《实体零售商跨渠道整合的动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跨渠道整合作为实体零售商实现全渠道零售目标的核心过程,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跨渠道整合的动因是实体零售商在决定是否应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整合时,需要首先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回答"实体零售商为什么进行跨渠道整合"的研究问题,文章利用战略管理理论的环境分析和适应范式,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来探讨具体因素。在外部因素中,技术因素作为推力、需求因素作为拉力、竞争因素和制度因素作为压力来驱动零售商跨渠道整合。在内部因素中,内部的发展动机和资源基础作为内生动力驱动零售商跨渠道整合。

刘保平[2](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超市营销策略研究 ——以兰考县LM超市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国外大型连锁超市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就连三、四线城市也不能幸免。互联网发展和电商的推广,使零售行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超市如何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国内外超市的发展和市场营销策略等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互联网发展为传统超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机遇包括有利于超市实现精准营销、重新整合供应链、合理布局社区商业圈、实现全渠道融合等方面,挑战包括消费群体被分流、经营模式被改变、市场地位被损害、产品利润被削薄等方面。本文以河南兰考LM超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LM超市的发展现状得出,LM超市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够关注网络营销、不能满足顾客线下体验、服务营销理念淡薄等营销问题。此外,笔者还结合所学SWOT分析工具,对LM超市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全面分析。最后,为LM超市提出网络营销、体验营销、服务营销等方面的一系列营销策略改进措施。在LM超市营销策略研究过程中,将传统超市的经营优势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结合起来,不仅对LM超市改进营销策略具有指导意义,也期望能为整个零售行业甚至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肖蓉[3](2019)在《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研究 ——以南京新街口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造空间既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也是集体合作的工具。分工作为集体合作的内生属性,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中心-边缘结构是分工的基本空间组织方式,所有分工主体对节省成本的需求最早引发人造空间的中心-边缘分化。分工也是一个组织结构,需要对剩余权的分配做出有效率的安排,而剩余权的分配方式反过来又会改变组织结构。连接、集聚、生产性组织的兼并拆分、共同体组织的第三方实施是降低空间交易成本的四种主要方法。城市作为最复杂的人造空间,上述四种方法与中心-边缘结构的相结合是提高城市分工效率的主要路径。论文从分工角度,以空间交易成本为关键变量,通过历史归溯,对中国次大陆上城、市的概念形成、关系演变提出新的解释性研究框架,从中考察南京空间组织中心变迁的脉络;然后采用量化分析工具,着重研究1998-2016年间南京城市在空间交易成本、劳动力分工、连接网络、商业集聚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据此考察新街口研究范围内共同体组织、生产性组织在空间利用上的主要特点。在历史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次大陆的土地资源禀赋塑造了在集体内部、人际关系化交换为主的初始分工方式,剩余权的不对称分配是集体合作的核心问题,并为此发展出最早的组织工具和空间工具。对剩余权不对称分配的控制从一开始就与对定居空间组织中心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分工的规模、范围扩大需要改进组织工具和空间工具,剩余积累的主要来源也从土地逐渐转向商业,它们与中心-边缘结构相结合,衍生出中国次大陆特有的空间组织方式:城郭结构和行政等级化的城体系。工业化之前,城始终是集体合作的空间组织中心;城郭结构则是控制商业剩余权的空间工具,并在南京地区发展出规模最大的城郭空间。但是,商业财政分工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阻碍了集体合作的分工深化。工业化在中国次大陆上的扩散意味着分工的范式转换,需要围绕工业分工进行空间重组,建立新的空间组织中心。作为工业后发国家,国内的集体合作不得不将全球化作为加入国际生产分工的时间窗口,路径选择“租界贸易-国有工业-进口替代+出口加工-离岸生产-互联网商业”。国内城市作为发展工业分工的主要空间载体,新空间组织中心的构建需要首先处理好与历史形成的城郭结构的关系。南京的新空间组织中心不仅未能跳出历史城郭,还因之与产业新区的空间联系松散,多中心结构发展缓慢表现为城市租金相对偏高。其次,新空间组织中心的形成是多元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国内土地相对价格偏高的约束下,中央、城市两级政府对生产要素流动实行渐进式放松,并提供连接供给;国内外商人、城市有产者据此调整空间利用方式,塑造了当下南京新街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江海涛[4](2018)在《上海市商贸流通效率演进及商务信用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间产业,其一端连接着生产制造,一端连接着消费。由于商贸流通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提高商贸流通效率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能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持我国在国际贸易大环境中的话语权。然而诸多因素影响着商贸流通效率,或推动、或制约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探究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并找寻到合理的流通治理模式,本论文展开了以下工作: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商贸流通效率的相关理论,对流通经济理论、效率理论和平台经济学理论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重点分析了商务信用对流通效率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并通过知识图谱梳理了国内商务信用的研究现状;接着对比了我国长三角地区与国外发达国家流通领域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状况,总结了我国长三角地区在商务信用体系构建上存在的不足与滞后之处。在实证研究部分,论文先以Citespace梳理了国内商贸流通效率测度指标的研究,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了流通效率的计算公式,然后运用超效率DEA评价了上海市商贸流通效率的投入产出有效性,且借助极限学习机算法量化了商务信用对上海市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最后,论文针对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以商务信用为核心来创建新时代背景下的流通治理模式,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李子文,刘向东,陈成漳[5](2016)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零售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06—2013年我国零售业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我国零售业近年来发展现实,对连锁化经营程度、外资进入及网络购物兴起对我国零售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连锁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对零售业技术效率呈现负面效应,规模不足制约了连锁化经营组织化与规模化优势的发挥;外资进入对零售业技术效率的总体影响显着为正,溢出效应大于挤占效应,但挤占效应为主的省份逐年攀升,溢出效应为主的省份逐年递减;网络购物的冲击提升了传统零售业技术效率,且其边际效应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传统零售业开始逐渐摆脱粗放式增长路径。为更好地推动我国零售业发展,各地政府应注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限制,鼓励连锁零售企业有序有度扩张;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零售连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规模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外资引进评估体系与快速响应的预警系统,注重外资政策灵活性,在确保产业安全前提下,发挥外资在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新型业态拓展等方面的技术溢出效应;厘清行业内部技术效率动态变化来源,引导传统零售业回归"经营消费者、经营商品"的零售本质。

王世进[6](2013)在《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媒介,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起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仍未摆脱效率低、成本高、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主要问题,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对消费的驱动,面对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应积极实施流通产业创新驱动消费发展战略,为我国消费驱动战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文遵循现状分析—机理研究—情景模拟—调控政策的研究路线,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与方法,从系统研究当前我国流通产业与消费的现状出发,深刻认识流通产业的发展定位,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与一般机理,并对流通产业技术与组织创新方面进行了重点陈述,构建了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在明确路径依赖的基础上,提出了流通产业促进消费的调控政策,主要内容如下:(1)流通产业与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首先明确了流通产业、消费的内涵与范围,进而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近年来,流通产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已经凸显,但是流通产业成本居高不下,流通效率低下,流通企业同质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供需矛盾等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总体呈现了“高成本、低效率”的特征,具有产业升级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同时受到消费目标的约束、产业结构单一、历史观念的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的动力不足。(2)流通产业的历史演变与地位问题。为了研究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流通产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流通产业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流通无用论”、“流通先导论”、“流通基础论”、“流通战略论”说法不一,本文基于1997-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结合菲德模型,对流通产业的历史演变与产业关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验证。研究表明,流通产业与当前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关联程度十分密切,尤其是制造业,流通产业在拉动工业化增长方面能够起到先导作用,同时,流通产业对建筑业、房地产与金融等行业的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都非常高,又可以得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结论,通过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分析,流通产业内部的价格波动对于国民经济安全,以及其它产业的价格稳定与经济安全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确立其战略地位,本文通过逐层分析,认为流通产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先导性、基础性与战略性”的综合体,随后还确立了与其它产业的扩张路径与约束路径,分析了流通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本文还结合地区实际、经济周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对流通产业如何定位以及流通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结论与建议。(3)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与机理分析。流通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其内部的产业发展水平、经营效益与发展环境是促进居民消费影响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选取1995-2011年我国及31省的流通产业与居民消费数据,基于面板SUR模型进行了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效益的提高、产业环境的完善都对居民消费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从个体截距效应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促进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4)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流通产业效率影响居民消费的程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流通产业内部的主体之间,是通过社会分工与交易费用的角度进行明确利益,产生流通过程的,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分析了流通商参与流通过程的基础条件,随后,将流通产业效率划分为从业人员效率、零售网点效率、资本效率、企业效率等四大指标体系,进行了DEA模型的有效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以来,流通产业效率对消费率的提升作用明显,但是由于城市流通产业的饱和,农村流通市场的薄弱,导致有些年份未实现有效。因此,应积极加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物流链;之后,本文又将DEA测算出来的规模效率、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作为影响因素,在钱纳里函数的基础上,分析了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结论显而易见,流通组织创新与技术扩散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是限于中小企业资金瓶颈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我国流通技术与组织创新并未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居民消费的贡献。(5)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的系统动力学研究。通过构建流通产业发展因素对居民消费作用的SD模型,模拟在不同的政策情形下,流通产业各个影响因素对消费乃至经济活动的动态演化过程,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冲击效应进行了拟合与敏感度分析,研究发现,消费总量、GDP、人口、流通产业总值与流通产业效率均通过了检验,依据因果反馈关系,结合政策效应,得出降税增补是流通产业促进消费的最佳政策选择。(6)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的调控政策与保障措施研究,从政府、企业层面、产业发展与政策层面出发,根据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一般机理,构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的政策调控体系,主要包括提升流通效率,改善流通环境,有效扩大流通产业规模、建立健全流通法律政策体系等方面。

李骏阳,余鹏[7](2011)在《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许多学者对流通业关注的重心聚焦到"效率"方面。丁俊发(2006)认为,应将流通效率的提升设定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目标。马龙龙(2006)认为,流通效率的提高应作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重要内容。李骏阳(2006)认为,对流通业的关注应该从速度转向效益,从数量转向质量,从粗放转向集约。宋则(2007)认为,应该从存量效能等角度对流通效率

杜美丽[8](2010)在《外资进入对中国零售业集中度的影响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作为销售终端的零售业也逐渐参与到国际化进程当中来。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强劲的经济增长、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及其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国际零售企业蜂拥而至。受外资零售企业的影响,一方面中国零售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零售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业态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长期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与外资零售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自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加快了独资、扩张和收购的的步伐。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及扩张,将加剧中国零售业的竞争,一旦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形成垄断,受影响的不仅是国内的零售企业,制造业也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目前对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争论非常激烈,那么外资对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尤其是市场集中度的影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及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方式,从外资零售业的规模、市场份额、业态分布和区域布局角度分析了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实际发展现状,并从全国零售业市场、区域零售业市场和业态市场角度对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测度并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外资对不同业态、不同地区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影响有所不同,对全国零售市场集中度长期和短期的影响也有区别。总体来说,短期内外资进入使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降低,市场竞争加剧;但长期来看,外资不断扩张使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零售企业兼并重组的行为加剧,市场集中度提高,市场势力有集中化的趋势。长期以来,从中国零售业产业规模、利润率水平和技术水平来看,随着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绩效有所改善。即从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以来至今,外资进入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的发展。但从零售业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分析可发现,中国零售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仍较低,这表明中国零售业还处在整合阶段。为提高零售业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要为中国零售市场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这不仅包括外资零售企业与内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也包括内资零售企业内部的竞争。本文从零售业企业行为、零售业市场结构和政府行为及零售业自我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零售业健康发展作一点贡献。

万俊良[9](2009)在《基于有效竞争的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药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及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行,我国医药零售业保持了持续的发展。然而,我国医药零售业还呈现出行业过度竞争、市场集中度偏低等问题,这是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典型表现,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行业无效竞争加剧、企业规模不经济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综合产业组织学派的观点,产业组织合理化应包含市场结构合理化、市场行为合理化与企业组织合理化三方面。有效竞争作为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有效途径,是对产业垄断与竞争态势理想状态的描述,有效竞争的形成有利于改变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竞争无序和经济效率低下的状况,也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有效竞争是与我国医药零售业相适应的产业的“有效”组织形式。从市场结构上看,有效竞争是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协调、相兼容的经济,其产业组织形态主要表现为垄断竞争和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从市场行为上看,有效竞争强调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干预下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从企业的组织结构上看,有效竞争是一种企业分层竞争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产业的无序及过度竞争。本文以产业组织合理化及有效竞争理论为基础,在对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现状进行分析之后,阐述了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着重分析了有效竞争与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标准及目标模式,进而阐述了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建议。

郭世华[10](2008)在《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零售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零售业由于业态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等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为进一步优化零售产业的组织结构,中国应制定反垄断政策,加大力度实行零售业进入管制政策,制定零售业并购、联合的政策,制定零售业国际化经营政策,鼓励开拓农村市场等。

二、论大型商业零售业的过度竞争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型商业零售业的过度竞争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实体零售商跨渠道整合的动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跨渠道整合的外部环境动因
    (一)技术推动
    (二)需求拉动
        1. 网络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2. 消费者购物过程日趋复杂
        3. 全渠道购物趋势形成
    (三)竞争压力
        1. 实体零售行业的过度竞争
        2. 互联网零售的威胁
    (四)制度压力
        1. 强制压力
        2. 规范压力
        3. 模仿压力
三、跨渠道整合的内部环境动因
    (一)内在发展动机
    (二)内在资源基础
四、结论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超市营销策略研究 ——以兰考县LM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特色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超市发展研究方面
        2.1.2 营销策略研究方面
        2.1.3 研究综合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网络营销理论
        2.2.2 体验营销理论
        2.2.3 服务营销理论
3 互联网发展对传统超市的影响
    3.1 互联网发展对传统超市的有利影响
        3.1.1 有利于建立大数据库并实现精准营销
        3.1.2 有利于重新整合供应链体系
        3.1.3 有利于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生态圈
        3.1.4 有利于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融合
    3.2 互联网发展对我国传统超市的冲击
        3.2.1 传统超市的消费群体被分流
        3.2.2 传统超市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3.2.3 传统超市市场地位严重受损
        3.2.4 传统超市进入微利时代
4 互联网背景下LM超市营销问题及SWOT分析
    4.1 LM超市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4.1.1 超市发展现状
        4.1.2 超市组织结构
        4.1.3 LM超市人力资源情况
    4.2 LM超市营销存在的问题
        4.2.1 网络营销理念淡薄
        4.2.2 不能满足顾客完美体验
        4.2.3 服务营销意识有待提高
    4.3 互联网背景下LM超市SWOT分析
        4.3.1 超市内部优势方面
        4.3.2 超市内部劣势方面
        4.3.3 超市外部机会方面
        4.3.4 超市外部威胁方面
        4.3.5 LM超市SWOT分析矩阵
5 互联网背景下LM超市营销策略改进措施
    5.1 加强网络营销的推广使用
        5.1.1 运用移动APP进行营销
        5.1.2 加强社交神器微信营销
        5.1.3 实现O2O线上线下营销
        5.1.4 抓住市场大数据来营销
    5.2 满足顾客线下全新体验
        5.2.1 感官式营销策略
        5.2.2 情感式营销策略
        5.2.3 行动式营销策略
        5.2.4 关联式营销策略
    5.3 加强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5.3.1 服务产品策略
        5.3.2 服务价格策略
        5.3.3 服务渠道策略
        5.3.4 服务促销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研究 ——以南京新街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城市分工深化
        1.1.2 交易成本攀升已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
        1.1.3 互联网商业正在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分工演进的新动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和时间段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城市体系研究
        1.5.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1.5.3 城市中心地区空间结构研究
        1.5.4 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章 空间交易成本与中心-边缘结构
    2.1 空间上的并存,时间上的继起
    2.2 从分工角度研究中心-边缘结构
        2.2.1 分工是人类集体合作的内生属性
        2.2.2 分工的关键问题是降低成本
        2.2.3 空间交易成本
        2.2.4 组织的关键问题是剩余权的不对称分配
        2.2.5 中心-边缘结构是分工的基本空间组织方式
    2.3 降低空间交易成本的四种方法
        2.3.1 连接
        2.3.2 集聚
        2.3.3 生产性组织的兼并拆分
        2.3.4 共同体组织的第三方实施
    2.4 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中心-边缘结构
        2.4.1 自组织分工与有计划分工
        2.4.2 自组织分工的中心-边缘结构
        2.4.3 有计划分工的中心-边缘结构
第三章 土地财政的分工与集聚的萌芽
    3.1 定居的出现
    3.2 初始要素禀赋决定初始分工方式
        3.2.1 美索不达米亚的初始分工方式
        3.2.2 中国次大陆的初始分工方式
    3.3 礼器的组织试验
        3.3.1 组织试验一:辽河流域
        3.3.2 组织试验二:长江下游
        3.3.3 组织试验三:黄河中游
        3.3.4 组织试验四:江汉平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
    3.4 青铜礼器的分工
        3.4.1 青铜礼器的发明(二里头)
        3.4.2 青铜礼器应用于单一集体内部的分工(二里岗)
        3.4.3 邑、国、市的概念出现(殷墟)
        3.4.4 青铜礼器作为大空间尺度下维系集体合作的组织工具(西周)
    3.5 新组织工具的试验
        3.5.1 组织试验一:管仲+城郭结构的出现
        3.5.2 组织试验二:孔子+中轴对称
        3.5.3 组织试验三:商鞅+行政官僚+郡县制
    3.6 土地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构建
        3.6.1 新组织工具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实施成本偏高(秦)
        3.6.2 土地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建立(两汉)
    小结
第四章 商业财政的分工和集聚的兴衰
    4.1 商业财政的组织试验
        4.1.1 从土地财政向商业财政的转型(东吴)
        4.1.2 北方生产要素与组织工具的移植(东晋)
        4.1.3 商业财政在中等空间尺度下的建立(南朝)
    4.2 商业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构建
        4.2.1 基于国家安全的商业财政设计(隋)
        4.2.2 商业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建立(唐)
        4.2.3 商业财政的内在不稳定性
    4.3 商业财政的结构调整
        4.3.1 商业财政结构调整的组织试验(五代十国)
        4.3.2 海外贸易作为商业财政主要来源的制度化(两宋)
        4.3.3 商业财政对欧亚贸易的高度依赖(元)
        4.3.4 元集庆路与平江路的空间对比分析
    4.4 商业财政的分工扭曲
        4.4.1 商业财政的分工扭曲与古典全球化(明)
        4.4.2 明应天府与苏州府的空间对比分析
        4.4.3 商业财政的内在不稳定性与城市化停滞(清)
    小结
第五章 初始工业化与新集聚区位的出现
    5.1 初始工业化的路径探索和新集聚区位的第一次选择(1864-1911 年)
        5.1.1 国内外商人共同推动的私营工业化
        5.1.2 洋务官僚主导的官营工业化
    5.2 私营工业化和新老集聚区位的并存(1911-1927 年)
        5.2.1 私营工业在不同空间的际遇
        5.2.2 新老产业交替与新老集聚区位的并存
    5.3 国有工业化的萌芽和新集聚区位的第二次选择(1927-1949 年)
        5.3.1 第一次全球化波动与国有工业化
        5.3.2 新集聚区位的第二次选择
    5.4 国有工业化的全面建立和集聚的消解(1949-1978 年)
        5.4.1 第一次全球化逆转
        5.4.2 计划分工的构建及其对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转型与集聚的强化
    6.1 工业化转型的路径探索与市场主体重现(1978-1988 年)
        6.1.1 国际生产分工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
        6.1.2 城市改革从放松商业管制开始
        6.1.3 城市工业转型路径的自下而上探索
    6.2 两种工业化转型路径的应用和市场重建(1988-1998 年)
        6.2.1 两种工业化转型路径对城市的不同影响
        6.2.2 进口替代对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的影响
    6.3 离岸生产和市场扩大(1998-2008 年)
        6.3.1 离岸生产与外部市场扩大
        6.3.2 快速城市化和内部市场扩大
    6.4 全球化波动和互联网商业的兴起(2008-2016 年)
        6.4.1 第二次全球化波动
        6.4.2 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商业的此消彼长
    小结
第七章 南京城市空间交易成本特性分析
    7.1 长三角区域的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概况
    7.2 城市租金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量化计算
        7.2.1 指标体系的构架
        7.2.2 研究数据
        7.2.3 计算公式
        7.2.4 计算结果
    7.3 租金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分析
        7.3.1 用波士顿矩阵对19 个城市进行类型划分
        7.3.2 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城市租金水平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关系
        7.3.3 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城市租金水平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关系
    7.4 租金峰值的位置判断
    小结
第八章 南京城市劳动力分工特性分析
    8.1 区位熵指标设计
        8.1.1 区位熵指标设计
        8.1.2 研究数据
    8.2 长三角19 个城市工业、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8.2.1 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水平分析
        8.2.2 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分析
    8.3 南京工业、第三产业结构演变
        8.3.1 南京工业结构变化分析
        8.3.2 南京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小结
第九章 南京城市连接网络特性分析
    9.1 基于道路交通的南京城市网络演变
    9.2 中外四个城市连接网络的对比分析
        9.2.1 芝加哥与巴塞罗那:用轨道交通改善初始集聚区位的缺陷
        9.2.2 南京与苏州:用轨道交通强化新老集聚区位之间的连接
    9.3 新街口研究范围的路径结构分析
    小结
第十章 南京新街口的集聚特性分析
    10.1 商业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变化
        10.1.1 初始工业化阶段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1864-1949 年)
        10.1.2 国有工业化阶段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1949-1978 年)
        10.1.3 工业化转型以来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1978-2016 年)
        10.1.4 消费需求的空间分析
    10.2 新街口土地交易成本分析
        10.2.1 老城土地利用变化
        10.2.2 新街口研究范围的土地交易成本分析
    10.3 新街口街区尺度分析
    10.4 新街口商业零售设施的空间发展
        10.4.1 空间分布特征
        10.4.2 开发规模变化
    10.5 新街口商务办公设施的空间发展
        10.5.1 空间分布特征
        10.5.2 开发规模变化
    10.6 南京新街口研究范围与芝加哥中心地区(The Central Area of Chicago)的对比分析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
    11.1 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机制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建议
    11.4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论文和成果清单)

(4)上海市商贸流通效率演进及商务信用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规范研究方法
        1.2.2 实证研究方法
        1.2.3 比较研究方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贸流通效率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商贸流通效率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流通经济理论
        2.1.2 效率理论
        2.1.3 平台经济学理论
    2.2 商务信用影响流通效率机制的基础理论
        2.2.1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2.2.2 信息经济学视角
        2.2.3 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流通领域商务信用研究及发展现状
    3.1 国内流通领域商务信用研究现状——知识图谱分析
    3.2 国内流通领域商务信用发展现状
        3.2.1 上海市商务信用建设现状
        3.2.2 江苏省商务信用建设现状
        3.2.3 浙江省商务信用建设现状
    3.3 国外流通领域商务信用发展现状
        3.3.1 美国商务信用建设现状
        3.3.2 德国商务信用建设现状
    3.4 国内外流通领域商务信用建设现状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贸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 商贸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2 商贸流通效率的计算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处理
        4.2.3 因子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前沿
    5.2 评价流通效率的DEA方法
        5.2.1 超效率DEA方法理论模型
        5.2.2 商贸流通效率DEA评价结果
    5.3 商务信用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分析
        5.3.1 极限学习机模型
        5.3.2 商务信用有效性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商贸流通效率的对策研究
    6.1 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流通治理模式制度层次安排
    6.2 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流通治理模式技术层次安排
        6.2.1 征信、评信、用信模块建设
        6.2.2 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完善
    6.3 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流通治理模式能力层次安排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2000~2015年上海市商贸流通业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2:极限学习机matlab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零售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零售业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
三、随机前沿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连锁化经营
    (二)外资进入
    (三)网络购物
四、数据收集和处理
五、实证结果及讨论
    (一)连锁化经营与技术效率
    (二)外资进入与技术效率
    (三)网络购物和技术效率
    (四)行业竞争、金融危机的影响
六、结论

(6)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2.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2.2 流通产业范围的界定
    2.3 流通产业的定位研究
    2.4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演进机理研究
    2.5 流通产业效率研究
    2.6 流通产业结构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中国流通产业及消费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3.1 中国流通产业的基本状况
    3.2 中国流通产业的基本特征
    3.3 中国居民消费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流通产业的关联效应研究
    4.1 流通产业关联效应的模型与方法
    4.2 流通产业关联效应的数据来源与结果
    4.3 流通产业关联效应的分析结论
    4.4 流通产业的路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1 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5.2 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性分析
    5.3 流通产业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与因素
    5.4 流通产业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测度与判断
    5.5 流通产业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流通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
    6.2 流通产业效率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机理
    6.3 钱纳里消费函数
    6.4 我国流通产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6.5 数据包络分析(DEA)原理与模型
    6.6 评价体系构建
    6.7 发展标准设定
    6.8 流通产业效率对居民消费的 DEA 分析结果
    6.9 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基本结论
    6.10 动态面板模型的测算结果
    6.11 本章小结
7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调控路径与模式
    7.1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思想与原理
    7.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7.3 系统动力学建模依据与原则
    7.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7.5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 SD 模型分析
    7.6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调控路径
    7.7 本章小结
8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调控政策与保障措施
    8.1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国际经验
    8.2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调控政策
    8.3 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保障措施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流通效率的测度指标选择及依据
三、对流通效率测度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说明
    (二) 因子分析
四、对我国流通效率演进趋势的解释
五、结论与展望

(8)外资进入对中国零售业集中度的影响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SCP范式
        二、实证分析方法及创新
        三、难点
第二章 中国零售业发展历程及外资进入方式
    第一节 中国零售业发展历程
        一、零售业开放前的情况概述
        二、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
        三、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阶段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方式
        一、零售业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方式
        二、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
第三章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外资零售业的规模
        一、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数量和门店数的分析
        二、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的分析
    第二节 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解析
    第三节 外资零售业发展业态分布的概况分析
    第四节 外资零售企业的区域布局及其变化分析
第四章 中国零售业集中度的考察
    第一节 关于零售业集中度测度解说
    第二节 对中国零售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全国零售业市场的集中度
        二、基于区域零售业市场集中度
        三、基于零售业态市场集中度
    第三节 外资与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性
第五章 中国零售业市场绩效研究
    第一节 零售业市场绩效的概述
        一、零售业市场绩效的界定
        二、衡量零售业市场绩效指标的选择
    第二节 零售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一、集中度、兼并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二、中国零售业市场绩效状况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发展零售业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零售业政策的原则
        二、零售业发展政策建议
        三、规范政府行为和零售业自律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有效竞争的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产业组织合理化国内研究现状
        1.2.2 有效竞争研究综述
        1.2.3 有关我国医药零售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理论分析
    2.1 产业组织合理化理论分析
    2.2 有效竞争理论简析
        2.2.1 有效竞争实质、决定因素及标准
        2.2.2 有效竞争、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效率评价
    2.3 有效竞争—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第三章 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3.1 我国医药零售业市场结构分析
        3.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3.1.2 医药零售业进退壁垒分析
        3.1.3 医药零售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3.1.4 医药零售市场竞争状态分析
    3.2 医药零售业市场行为分析
    3.3 医药零售业市场绩效分析
第四章 基于有效竞争的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分析
    4.1 有效竞争-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途径
        4.1.1 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
        4.1.2 医药零售业有效竞争内涵、实质
        4.1.3 有效竞争-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4.2 有效竞争与医药零售业市场结构合理化
        4.2.1 竞争活力与医药零售业市场结构合理化
        4.2.2 规模经济与医药零售业市场结构合理化
    4.3 有效竞争与医药零售业市场行为合理化
    4.4 有效竞争与医药零售业企业组织合理化
    4.5 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标准及目标模式
        4.5.1 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标准分析
        4.5.2 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模式
第五章 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大型商业零售业的过度竞争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实体零售商跨渠道整合的动因分析[J]. 崔兴文,张成君.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0(03)
  •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超市营销策略研究 ——以兰考县LM超市为例[D]. 刘保平. 河南大学, 2019(01)
  • [3]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研究 ——以南京新街口为例[D]. 肖蓉. 东南大学, 2019(08)
  • [4]上海市商贸流通效率演进及商务信用影响机理研究[D]. 江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零售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 李子文,刘向东,陈成漳. 中国流通经济, 2016(11)
  • [6]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 王世进.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7]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 李骏阳,余鹏. 现代商贸评论, 2011(00)
  • [8]外资进入对中国零售业集中度的影响及绩效研究[D]. 杜美丽.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2)
  • [9]基于有效竞争的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D]. 万俊良. 长沙理工大学, 2009(12)
  • [10]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零售业为例[A]. 郭世华. 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大型商业零售业过度竞争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