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创新的源泉

生态系统创新的源泉

一、生态系统创新之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岳文泽,吴燕,唐燕,黄玫,张磊,许景权,徐勤政,何子张,丁奇,谭迎辉,刘合林,车乐,邵华,林永新,纪立虎,席广亮,陈鸿,相欣奕,牛强,罗亚,史文正,郭健,刘芳,伍灵晶,陈宏胜,张杨[1](2021)在《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文中研究表明"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本轮规划改革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其面临更多挑战。若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容易只见危机和变局,不见新机和新局,难免陷入迷茫、悲观之中而无所作为;若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就会发现"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危机孕育着新机,变局预示着新局。因此,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目标,迫切需要一套"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规划知识供给体系和工作支撑体系,而这套体系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开放、协同,不断发展演进的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体系。为此,组织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不同地域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议题从不同维度、视角和切入点聚焦规划工作的价值观念、主要原则和理论技术等核心问题,展开观点性讨论交流,以期助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共识的凝聚和任务的推进。

朱震锋,蔡颖莉,曹玉昆[2](2022)在《中国RE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维度、技术及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如何保持高效协同状态是我国加快推进全要素融合、地区一体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文中围绕多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系统梳理分析了学界展开的相关研究,阐述不同系统维度下的核心研究内容,介绍多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的技术手段(包括测度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结果分类和评价标准),概述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及成果;归纳已有研究的不足,启发学界进一步在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逻辑与范式、研究层次、交叉实践等领域持续开展探索创新;对包括森林在内的泛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及其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可持续问题进行研究展望,明确森林和林业在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方案中的地位和使命。

苟廷佳[3](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华社[4](202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湖北省人民政府[5](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新华社[6](2021)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陈莎[7](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文中指出农地是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不仅提供食物、纤维等物质产品,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物质与能量循环、娱乐休闲、农业文化承载等多种服务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农地资源退化、乡村环境恶化、生态风险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推进区域协调战略、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农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影响机理及可持续决策实现,对优化农地多功能利用,引导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决策,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廊下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评估测度和空间表达。综合运用定量指标、模型模拟和社会价值感知等方法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运用GIS空间制图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相互联系,识别农地空间主导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之间的关联。(2)农户(行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影响因素识别。分析农户(家庭/个体)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对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作用,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其主导特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农地管理与利用决策优化方案制定。运用情景分析工具以满足规划的多目标(矛盾)权衡、动态变化和公众参与需求,探讨不同情景下各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性,全面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与农地系统的互动及农地功能“权衡”,制定可供选择的农地管理(规划)方案;借助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工具拓展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探讨农户利用决策优化的可能性和可选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农地提供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供给服务与其他类型的服务存在较强的权衡(负向)关系,调节服务内部以及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之间大多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正向)关系,各项文化服务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集聚、互相影响、强弱不一的“簇”模式,反映出物质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休闲等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复合性和异质性,“簇”的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管理措施及地物布设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每个农户家庭(也可视为一个小型的“农场”单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是由资源系统、治理系统、资源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的。农户采纳不同的生计决策和土地利用行为会导致差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服务权衡模式:工厂生产型、复合功能型、专业产粮型和公众偏好型。不同的服务权衡模式与自然、社会、管理、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农业经营者虽然在工作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都包括户外工作、体力劳动等),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所处位置的景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提升自身及家庭福祉具有独到的理解,差异性的需求、价值认知及工作动机都会影响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和策略。(3)KESHO情景规划工具能够整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未来情景构建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内容,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观点及价值偏好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产业发展轨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满足——不同的政策治理——以及(最终)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格局上。在研究所构建的2种不同情景(BAU情景和GE情景)下,耕地、林地、农林水复合用地、水域、村庄及其他建设用地的面积和空间布局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全面提升农地的生产性、生境活力、韧性,有必要制定并落实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相关的土地管制规则和调控措施,同时增强不同利益主体的环境共识和协同努力。(4)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引致物质生产-栖息地质量的矛盾关系,经济型、增值型和弱农型等不同特点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差异明显。通过农户的精心设计和妥善管理,有可能实现生产功能和非生产功能的同时提升,即实现“双赢”。可以考虑的政策思路有:采取种养结合、农林牧混和的利用方式,适当保留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农户与政府、公益机构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助共持,提升农民素养和技术水平;强化农产品品牌塑造,优化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促进农业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吕晓静,刘霁晴,张恩泽[8](2021)在《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识别》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决定性力量。文章通过梳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提出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浓度、高度、活跃度、治理度、响应度"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京津冀城市群2个直辖市与11个地级市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改进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计算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并且识别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创新活力指数看,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创新活力相对缺乏,北京创新活力处于绝对主导位置,天津副中心特征明显,石家庄表现出第三极发展趋势;从5个子维度看,差异系数均证明城市群内部存在显着的创新活力差异,创新响应度方面差异系数最高,津冀城市创新系统学习与反哺能力与北京相比差距最大;从创新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看,创新群落结构、创新平台价值和知识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活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具体城市有所差别。

唐彬[9](2021)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台企业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兴商业模式的典范。顺应时下多元化、个性化、重视体验的消费需求,平台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引领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纵观平台企业的成长过程,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是其快速成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平台企业已从最初的蓝海进入红海,每一个行业市场几乎都被细分,平台同质化严重,用户流量日渐枯竭、增长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平台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资源禀赋影响。平台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效应等特性促进了市场知识资源聚集,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然而知识具有时效性,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只有高效创造新知识,并与环境变化相匹配,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跨界成为平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培育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跨界搜寻外部异质性知识,可以扩展平台企业知识基,有效弥补平台知识缺口。大数据能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新能力,可以加强平台企业对自身知识库的洞察和了解,拓展跨界搜寻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融合的风险和成本。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二者协同促进新知识创造,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知识资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何种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搜寻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对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最终获取32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AMOS21.0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均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聚焦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丰富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跨界搜寻为平台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知识池”,是大数据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能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对内部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和评估所需的外部知识,增强跨界搜寻的宽度和深度。以往研究大多讨论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单一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二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交互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先前研究只关注资源或能力的不足,拓展了企业能力理论。第二,本研究打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黑箱”,引入知识创造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平台企业如何把外部知识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过程。已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新知识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忽视了知识创造的互补作用。只有将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要素耦合应用到新知识体系中,才能实现要素价值放大,从而形成针对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是连接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知识创造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全面检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拓展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知识创造相关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第三,本研究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高管创造力、高管支持等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探讨影响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这一权变因素,而主观判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平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留给平台企业知识创造的时间缩短,平台企业及时整合新旧知识、重塑知识体系的难度加大,无法及时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完善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是对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虽然提出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未来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广州市人民政府[10](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二、生态系统创新之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系统创新之源(论文提纲范文)

(1)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贯通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是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成功要义
从“九龙治水”到“五指成拳”—国土空间治理转型
规划被降位了吗?—谈谈面向“两统一”职责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新任务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实践保障
    1 边界重构
    2 地域重组
    3角色再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空间治理最重要的目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是空间治理最重要的手段
创新政策工具,实施多维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
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必须解决好规划体系的空间协同问题
以社会治理牵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从开发许可到规划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关键
兼容并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整体性治理:规划要促进而非决定资源优化配置
    1“双评价”与“双评估”工作重在“数字治理的起点”而非“扩张发展的举证”
    2“多规合一”工作重在“协同治理的融合”而非“部门职责的并集”
    3“三线”划定工作重在“治理体系的梁柱”而非“指标博弈的主场”
    4指标管理工作重在“治理机制的密钥”而非“数字游戏的红线”
    5整治修复与更新工作重在“系统治理的抓手”而非“工程项目的清单”
    6政策配套与机制工作重在“治理实施的路径”而非“强制约束的条文”
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属性的四点思考
和谐成长视角下的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
    1依循空间和谐成长规律,差别化考虑不同的城市发展类型,划定“三线”与确定发展指标
    2区域联动许可和谐调配,满足主体功能区的刚性定位,基于战略留白地进行调配管制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两个层次能否分开编制?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应体现规划的底线思维和科学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应体现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1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需要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
    2 国土空间规划应体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
    3国土空间规划应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创新探索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技术
引入公共卫生新盟友,以人民健康为导向规划国土空间
多源时空大数据助力国土空间系统治理
“一张图”数字赋能国土空间整体智治、善治
    1整体统筹—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三位一体
    2业务层面—聚焦“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绩效考核”关键环节
    3 管理层面—体现“建好、用好、管好”工作目标
    4 技术层面—打造“数化、连接、赋能”关键能力
规划后治理制度—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的思考
“刚柔并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落地与实施
    1“底数”尽细,规划“留白”
    2刚性强管,弹性释能
    3集聚高效,分类施策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实现要素更快、更准、更活的配置
规划教育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系统的重要基础
以法典化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中国RE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维度、技术及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REE复合系统不同维度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1 资源、经济系统(RE)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2 环境、经济系统(EE)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3 资源、环境系统(RE)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4 从REE到REE+的多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5 研究评述
2 RE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
    2.1 测度指标体系
    2.2 测度方法
    2.3 阶段划分及标准
3 RE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4 研究不足、启示及展望
    4.1 研究不足
    4.2 研究启示
    4.3 研究展望

(3)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历程
    第二节发展基础
    第三节机遇挑战
    第四节重大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五节战略布局
第三章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第一节筑牢“中华水塔”
    第二节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第四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第四章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第一节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第二节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第三节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第五章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
    第一节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
    第二节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第三节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第六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第二节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
    第三节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
    第四节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
第七章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第一节科学调控水沙关系
    第二节有效提升防洪能力
    第三节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八章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第一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第二节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
    第三节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第四节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第二节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第十章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
    第二节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第三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节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
第十二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第一节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第二节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
    第三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第四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第十三章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
    第一节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第二节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第三节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第四节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第一节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
    第二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第四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第五节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
第十五章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
    第三节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第四节完善规划政策体系
    第五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7)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1.2 单一供给服务型农地利用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
        1.1.3 农地管理决策趋向主体多元性、需求多样性、利用多宜性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地
        1.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4 空间韧性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权衡的研究视域
        2.2.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价值评估
        2.2.3 农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2.2.4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决策应用
        2.2.5 文献评述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土地利用分析框架
    3.1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管理决策相融合的重点与难点
        3.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理论优势与应用挑战
        3.1.2 生态系统服务应用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尺度结构和权衡规律-权衡决策关联
    3.3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概念框架
4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测度与空间表达
    4.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
        4.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内容选择
        4.1.2 采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4.1.3 评估结果与空间格局
    4.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和“簇”识别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
        4.2.3 生态系统服务簇
    4.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关系
        4.3.2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空间特征的关联关系
    4.4 小结
5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影响因素
    5.1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的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2.1 样本的获取与分布
        5.2.2 变量选择及指标体系
    5.3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5.3.1 农户家庭耕地资源特征
        5.3.2 家庭人口资源特征
        5.3.3 农户家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特征
    5.4 农户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识别
    5.5 不同权衡类型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利用规划
    6.1 情景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6.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2.1 情景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6.2.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情景界定和展开
        6.3.1 情景基础界定
        6.3.2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情景建立
    6.4 建模
        6.4.1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6.4.2 土地需求量确定
        6.4.3 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概率确定
    6.5 情景分析的综合、反馈及规划方案输出
        6.5.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
        6.5.2 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布局及调控政策
        6.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及因果链
        6.5.4 验证、评估与反馈
    6.6 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优化
    7.1 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
    7.2 物质生产和栖息地质量的评估计算
        7.2.1 生计指数
        7.2.2 综合丰度
    7.3 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权衡关系分析
    7.4 农户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
        7.4.1 阻碍可持续农业的约束因素
        7.4.2 通向农业可持续的路径与措施
        7.4.3 农地整治中的生态过程与服务权衡:基于PPF曲线的再审视
    7.5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8)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评价方法
    2.1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框架结构
    2.2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一般性特征
    2.3 创新生态系统活力测评指标体系
    2.4 评价方法
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及分析
    3.1 京津冀区域创新活力格局分析
    3.2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活力障碍因子诊断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9)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搜寻理论
        2.1.2 企业能力理论
        2.1.3 知识管理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2 跨界搜寻相关研究
        2.2.3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2.2.4 知识创造相关研究
        2.2.5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平台企业
        3.1.2 跨界搜寻
        3.1.3 大数据能力
        3.1.4 知识创造
        3.1.5 商业模式创新
        3.1.6 环境不确定性
    3.2 概念模型提出
        3.2.1 变量间关系梳理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1 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1 跨界搜寻与知识创造
        4.2.2 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知识创造
    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2 变量测量
        5.2.1 跨界搜寻的测量
        5.2.2 大数据能力的测量
        5.2.3 知识创造的测量
        5.2.4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5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取
        5.4.2 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假设检验
        6.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关系检验
        6.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检验
        6.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6.5.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讨论
        6.5.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6.5.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6.5.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生态系统创新之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J]. 王伟,岳文泽,吴燕,唐燕,黄玫,张磊,许景权,徐勤政,何子张,丁奇,谭迎辉,刘合林,车乐,邵华,林永新,纪立虎,席广亮,陈鸿,相欣奕,牛强,罗亚,史文正,郭健,刘芳,伍灵晶,陈宏胜,张杨. 城乡规划, 2021(06)
  • [2]中国RE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维度、技术及影响机制[J]. 朱震锋,蔡颖莉,曹玉昆. 世界林业研究, 2022
  • [3]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J]. 新华社. 中国水利, 2021(21)
  • [5]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J].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30)
  • [7]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D]. 陈莎. 浙江大学, 2021(01)
  • [8]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识别[J]. 吕晓静,刘霁晴,张恩泽. 中国科技论坛, 2021(09)
  • [9]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唐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标签:;  ;  ;  ;  ;  

生态系统创新的源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