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代理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移动代理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一、基于移动Agent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崔骋宇[1](2008)在《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院校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增加,体现出更高的异构性,对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网络在高效稳定运行的同时,又能适应现代网络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目前网络管理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目前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效率低,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本文研究并提出一种综合运用移动Agent、WEB与SNMP技术的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架构及实现方法,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实现其原型系统并进行实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分析移动Agent开发平台IBM Aglet和Web开发框架Spring的基础上,提出了用RMI技术对Aglet和Web应用进行整合的方案。该方案可构建高效、灵活、易于扩展的分布式系统,并可为网管系统提供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2)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综合运用移动Agent、SNMP和Web技术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架构。该架构能充分利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资源以提高管理效率,利用现有SNMP成熟技术可保护现有投资,各模块之间耦合度低,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3)研究并实现了基于AJAX技术的网络性能实时监控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降低浏览器到管理站之间数据流量、减轻管理站的计算负载。(4)研究并实现了利用线程池和并发技术来轮询网络设备和接收SNMP Trap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占用资源少、运行效率高,能够有效提高SNMPTrap的接收能力。(5)提出的基于移动Agent的网络管理系统架构,可大大降低数据流量,加快网络管理的响应速度。在测试数据流量的实验中,当网络设备接口数为120时,移动Agent方式数据流量仅为C/S方式的1/4;在测试响应时间的实验中,当设备数为12时,移动Agent的响应时间只有C/S方式的41%。(6)新系统具有良好可扩展能力,能够适应网络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对于大规模、复杂异构的网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吴海霞[2](2007)在《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性能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随着近年来IPv6、WLAN、VoIP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网络规模继续扩大,复杂性提高,各种应用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网络体现出更高的异构性,对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网络管理系统对保证网络正常高效运行,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也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网络管理系统都是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实现。但传统的SNMP网络管理基于管理者/代理者(Manager/Agent)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管理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智能性。特别在网络规模剧增、被管节点较多、网络异构性加剧的情况下,这种集中式的网络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网络的需求。移动代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起的代理技术,具有移动性和智能性等特点,其与网络管理技术的结合可大大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较传统的集中式SNMP网络管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本文深入研究和分析了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和移动代理技术,提出了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性能管理设计。兼顾了SNMP的普遍性和移动代理技术的优越性,解决了传统网络管理的资源占用和动态扩展性差等问题,提高了网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又不失实用性和适应性。本文阐述和分析了IBM公司的Aglet平台,实现了上述基于移动代理的性能管理的设计。最后,本文在系统响应时间和带宽消耗方面与传统SNMP网络性能管理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和仿真实验,得出了本设计具备网络延迟短,带宽占用少的优势。

吴昊天[3](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张鑫[4](2021)在《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关乎国计民生,发电机作为火电机组的三大主机之一,其设备可靠性对机组的运行有着重大影响。发电机励磁系统导流过程中,当碳刷中的电流超过80A时,会使得碳刷和其连接的滑环温度异常升高,甚至引起环火。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围绕发电机碳刷温度测量和红外成像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首先,分析行标《发电机红外检测方法及评定导则》的相关要求,设计了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硬件平台的搭建,实现非接触测量、云远程实时传输红外图像等功能;其次,设计了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发电机碳刷在线分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和移动终端监测系统,实现了温度显示、数据储存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功能;针对红外图像显示方面的要求,利用双稳随机共振对含有几种典型红外噪声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通过进一步研究基于PSO参数的双稳随机共振红外图像去噪,复原了在不同强度噪声污染下的碳刷红外图像,并且通过PSNR与传统去噪算法比较,分析随机共振算法的优势,为图像特征提取奠定基础,同时,采用聚焦处理算法,获得清晰度最高的红外图像;最后,使用从电厂采集的实际碳刷温度数据,利用LSTM预测分析碳刷温度发展趋势,并且与BP神经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通过多个指标综合比较分析,LSTM碳刷温度预测的精度最好。通过建立LSTM-BP组合模型,利用红外图像特征信息与碳刷温度信息融合,提取红外图像中碳刷温度面积,采用基于无缺失值的数据填充法进行数据预处理,进一步提升温度预测精度。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各项调试,结果表明,系统各功能运行正常,红外图像远程传输和碳刷温度状态监测效果良好,可分辨0.1℃甚至更小的温差,精度可达±2℃。系统的研发,解决了目前对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方法中存在采集数据量少、测温精度低、显示图像不清晰和缺少数据分析等问题。通过较少的投入,保证了发电机运行的安全,并且可以实现多种场景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霄宇[5](2021)在《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静[6](2021)在《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已逐渐被视为解决射频(Radio Frequency,RF)频谱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案,但是由于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点对点通信,使用场景非常受限。可见光组网,作为可见光通信的具体应用技术,凭借可见光传输的诸多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目前可见光组网并没有一套完整且可靠的组网协议,很多管控技术的研究无法推进,使得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本文针对上述难题,参与设计了一个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并基于此系统完成了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仿真和实验验证;此外,本文还针对可见光组网的网络管理方面的需求,分别设计并实现了应用于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和网络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参与设计了一个上下行均使用可见光通信链路的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选择了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了组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MAC层功能模块设计,为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2)基于上述组网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用于解决组网的全双工通信问题和多用户接入问题;并且,详细说明了终端接入过程、数据传输过程、关键机制和系统参数等技术方案的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组网实验平台完成了该协议的可行性验证。(3)在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将及时感知组网的拓扑变化并获取拓扑信息作为研究重点,完成了拓扑发现机制的详细设计;并且,针对组网的应用需求,搭建了一个拥有一百个终端的组网系统仿真平台;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拓扑发现机制的有效性,并评估了该机制在两种应用场景下对组网系统性能的影响。(4)针对可见光组网的可视化管控需求,本文全面分析了组网系统的网络管理需求;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了一个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整体架构设计、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表设计等;最后,通过等效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网络管理系统对被管设备的可视化集中管控的功能,为整个组网系统正常、可靠且高效地运行提供了保障。

闫慧珍[7](2021)在《基于数据爬取的新闻宣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每天产生的数据难以计数,种类繁多。新闻类数据是时效性很强的信息,如何在新闻网站发布的海量信息中采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Python环境为基础,以特定关键词为爬取对象,在学习并分析当前爬虫技术的原理、核心模块以及运行流程的基础上,探索性地针对多种网站实现多个网络爬虫,完成数据抓取等目标。旨在提高新闻管理系统数据挖掘的效率,便于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规范新闻管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常见爬虫的实现原理、工作流程、抓取策略、网页文本提取等相关方法和技术,对Python爬虫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流程进行了研究分析。(2)本系统通过使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Flask后台程序框架、Layui前端UI框架、My SQL数据库进行系统搭建,实现了一种针对新闻媒体网站自动化解析的、高效率的、支持多种爬虫策略的新闻管理系统。(3)经过系统测试,实现了系统登录,查看任务信息,对特定的各级新闻媒体根据关键词进行数据爬取,新闻管理及任务管理等功能。通过系统高效快速的获取新闻网站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了新闻信息系统化管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姜宁[8](2021)在《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的发展、BYOD的流行以及信息孤岛的消除,企业信息系统呈现出开放动态互联的趋势。传统封闭静态的身份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有的安全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开放合作的业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需要通过单点登录来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身份认证。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往往存在多设备、多场景、多方式的身份认证场景。因此,在开放动态的身份管理场景中,需要针对例如员工设备遗失,异地登录,账户泄露等复杂多样的场景,进行灵活的动态信任管理以保障安全。基于此,我们研究并设计了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动态信任管理中,用户单点登录账号被窃取的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Auth的单点注销协议。我们对OAuth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针对IdP账号被窃取后缺乏对RP的账户管理以及会话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单点注销协议,用于解绑RP账号以及注销会话状态。我们设计了协议的使用场景,以及具体的协议流程,并对协议进行了实现与分析。(2)针对动态信任管理中,用户设备遗失,异地登录,账户泄露等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动态信任评估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仅靠离散型用户行为特征的动态信任评估方法,并且通过真实场景的数据集,使用机器学习领域的新模型进行了实验。我们结合身份认证场景下的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且设计了四种典型的应用场景对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我们的身份管理系统可以支持多种单点登录协议以及第三方社交账户登录,支持基于OAuth的单点注销功能,支持基于用户行为的动态信任评估,支持多因子身份认证等。通过功能的整合,用户友好的操作与交互,实现了针对复杂动态信任管理场景的身份管理系统。

李飞阳[9](2021)在《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地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使得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传统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信息覆盖不全的弊端,不能满足用户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接入需求,因此不受天气环境因素影响的天空地网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该网络具备全球无缝的常态化覆盖能力。然而传统互联网的IP地址双重身份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天空地网络,为此,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都对该网络架构做出了改进,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架构是采用用户空间和网络空间分离的思想,提出了“接入标识”“路由标识”及其分离解析映射机制为核心的标识网络架构,运用该架构与天空地网络结合一方面解决了传统互联网架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不同用户的接入需求。实现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络的管理机制是掌握网络数据走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工作内容是“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空地网络原型系统”项目的一部分,完成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空地网络的管理协议的设计实现工作。本文工作内容如下:1.该管理协议针对传输层接口增加了适应性传输模块,主要对空间网络协议栈的数据包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工作,实现了对16位地址空间的数据信息的发送接收功能;2.针对标识映射服务器的扩展代理模块,编写相应的标识映射管理信息库,如标识映射条目、用户数据表等信息,空中的卫星中的接入路由器向映射服务器的本地代理通过简单网络管理扩展协议注册新的管理信息库节点,本地代理将处理结果通过该网管协议发送给网管服务器,进而能够获取标识映射条目信息;3.在网络管理端修改管理信息库的配置文件,设置设备故障等阈值告警标准使映射服务器端可以主动上报告警信息,进而通知相对应的网络管理端。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部署网管协议的测试环境,对改造后的Net-SNMP软件进行测试显示支持16位协议栈的数据;对Wireshark抓包工具截取到的映射数据包的端口地址和端口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能够收集并设置对应的映射信息;对设备故障的阈值告警的上报功能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可以收到十六位传输模块的告警信息,并且当卫星的接入路由器有用户接入时,网络管理端收到告警信息,信息中包含故障标识信息和端口号,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梁启森[10](2021)在《压铸模具远程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压铸模具大型化是我国压铸行业发展新态势,受限于高昂的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高效完善的压铸模具运行维护系统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深度推进,压铸企业纷纷着力于数字化转型。压铸模具作为压铸企业生产的关键设备,大部分企业仍缺乏有效的运行维护技术方案。本文针对压铸模具运行维护需求,结合压铸生产工艺特点,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B/S架构的压铸模具远程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实现压铸模具运动副自动维护、状态数据远程监测和模具信息远程管理的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压铸模具运动副集中润滑系统。根据压铸模具运动特点,以PLC为核心,接入各类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了压铸模具运动件的受力检测装置及自动润滑系统。设计了HMI触摸屏,提供现场即时数据展示和控制调试的终端界面,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维护模具运动副。(2)提出压铸模具Web端远程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DTU模块实现上下位机通信,搭建了压铸模具运维管理系统的云端数据库,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实现了Web端运维管理平台,为模具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远程、异地监测模具状态,管理模具信息的云端平台。(3)开展系统功能现场实验测试。将本系统安装在相关模具上,在压铸车间连续压铸生产,测试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本系统可实现有效的自动润滑效果,远程运维平台可实现状态参数的远程展示及其他模具信息管理功能,达到系统开发要求。

二、基于移动Agent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移动Agent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移动Agent的网络管理关键技术分析
    2.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2.1.1 SNMP参考模型
        2.1.2 SNMP的组成
        2.1.3 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局限性
    2.2 移动Agent技术
        2.2.1 移动Agent的体系结构
        2.2.2 移动Agent关键技术
        2.2.3 移动Agent系统的基本机制
        2.2.4 移动Agent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2.2.5 移动Agent的应用与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架构
    3.1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3.1.1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架构
        3.1.2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架构的优势
    3.2 移动Agent平台Aglet介绍
        3.2.1 为什么选择Aglet
        3.2.2 Aglet体系结构
        3.2.3 Aglet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操作
        3.2.4 Aglet的对象模型
        3.2.5 Aglet安全性
    3.3 Web开发框架Spring介绍
        3.3.1 Spring体系结构
        3.3.2 Srping对RMI的支持
    3.4 Aglet与Web应用的整合方案
    3.5 移动Agent与SNMP交互模式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实现的网络环境和开发平台
        4.1.1 系统实验网络环境
        4.1.2 开发平台及工具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域管理站管理模块
        4.2.2 性能管理模块
        4.2.3 故障管理模块
    4.3 网络管理系统实现
        4.3.1 主管理站的实现
        4.3.2 域管理站的实现
        4.3.3 域管理站管理模块的实现
        4.3.4 性能管理模块的实现
        4.3.5 故障管理模块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评估与分析
    5.1 数据流量开销分析
        5.1.1 理论分析
        5.1.2 数据流量实验
    5.2 响应时间实验与分析
        5.2.1 理论分析
        5.2.2 响应时间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Aglet Server实现代码
附录2 接口使用率监控实现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性能管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演进
        1.2.1 基于协议的网络管理
        1.2.2 基于对象的网络管理
        1.2.3 基于 Web的网络管理
        1.2.4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1.2.5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
    1.3 国内外关于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第二章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2.1 网络管理的一般模型结构
        2.1.1 网络管理的通信模型
        2.1.2 网络管理的信息模型
        2.1.3 网络管理的组织模型
        2.1.4 网络管理的功能模型
    2.2 基于 TCP/IP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2.2.1 管理信息结构 SMI
        2.2.2 管理信息库 MIB
        2.2.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第三章 移动代理技术的研究
    3.1 代理(Agent)理论概述
    3.2 移动代理(Mobile Agent)
        3.2.1 移动代理的概念
        3.2.2 移动代理与远程过程调用(RPC)的区别
        3.2.3 移动代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3.2.4 移动代理的控制
        3.2.5 移动代理的安全机制
    3.3 移动代理的标准化进程
        3.3.1 MASIF标准
        3.3.2 FIPA标准
第四章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管系统结构设计
    4.1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策略
    4.2 系统设计思想
    4.3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4.3.1 系统体系结构
        4.3.2 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
        4.3.3 主要功能移动 Agent的设计
        4.3.4 系统工作流程
第五章 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移动代理的性能管理系统设计
        5.1.1 系统设计思想
        5.1.2 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
        5.1.3 性能管理对象和参数
        5.1.4 性能管理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5.2 性能管理系统的实现
        5.2.1 系统开发平台
        5.2.2 系统开发语言
        5.2.3 程序接口
        5.2.4 程序实现
    5.3 系统性能分析
        5.3.1 对系统响应时间的分析
        5.3.2 对网络流量开销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3.1 引言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2 约束条件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4.4.1 系统构成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系统参数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5.1 引言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5.4.1 仿真系统参数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电机碳刷测温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发电机碳刷测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电机碳刷测温的发展趋势
        1.2.3 发电机碳刷温度测量标准
    1.3 课题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2 发电机碳刷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红外热像仪及测温原理
        2.1.1 红外辐射基本理论
        2.1.2 红外热像仪成像技术
        2.1.3 红外热像仪测温原理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2 总体方案设计
        2.2.3 温度监测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2.4 温度监测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2.3 硬件平台的搭建
        2.3.1 系统实施方案
        2.3.2 热像仪安装方式及数量
        2.3.3 远程传输配置
    2.4 本章小结
3 发电机碳刷监测系统软件功能
    3.1 发电机碳刷温度在线分析系统
        3.1.1 软件框架设计
        3.1.2 软件运行流程
        3.1.3 软件功能
        3.1.4 软件用户界面
    3.2 数据管理系统
        3.2.1 My SQL数据库
        3.2.2 本地数据管理系统
        3.2.3 云端数据管理系统
    3.3 移动终端监测系统
        3.3.1 软件架构设计
        3.3.2 软件运行流程及功能
    3.4 本章小结
4 发电机碳刷红外图像处理算法研究
    4.1 红外图像噪声
    4.2 图像去噪概述
    4.3 双稳随机共振的碳刷红外图像去噪
    4.4 基于PSO参数的双稳随机共振碳刷红外图像去噪
        4.4.1 PSO参数优化算法
        4.4.2 强噪声下的碳刷红外图像自适应随机共振去噪
    4.5 发电机碳刷红外图像的聚焦算法
    4.6 本章小结
5 发电机碳刷温度趋势预测及分析
    5.1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5.2 基于LSTM的发电机碳刷温度预测
        5.2.1 LSTM介绍
        5.2.2 模型构建
        5.2.3 数据处理
        5.2.4 评价指标
        5.2.5 仿真结果分析
    5.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5.3.1 BP模型预测
        5.3.2 Elman模型预测
    5.4 不同实验对比分析
    5.5 基于LSTM-BP组合模型和红外图像特征的发电机碳刷温度预测
        5.5.1 组合模型构建
        5.5.2 红外图像中的碳刷轮廓提取
        5.5.3 LSTM-BP组合模型模型仿真及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6)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可见光组网
        1.1.2 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见光通信
        1.2.2 可见光组网
        1.2.3 组网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1.2.4 组网的网络管理及拓扑发现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1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1.3.2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1.3.3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1.4 论文的结构层次安排
第二章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2.1 双向可见光组网的系统设计
        2.1.1 拓扑结构选择
        2.1.2 系统架构设计
        2.1.3 MAC层功能模块设计
    2.2 基于时隙的双向可见光组网多路访问控制协议设计
        2.2.1 多路访问控制协议分析
        2.2.2 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方案设计
        2.2.3 关键参数设计
    2.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2.3.1 仿真分析
        2.3.2 实验验证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3.1 大规模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的拓扑设计
    3.2 应用于组网系统的拓扑发现机制设计
    3.3 仿真分析
        3.3.1 OMNeT++仿真原理
        3.3.2 仿真场景与参数配置
        3.3.3 评估指标的定义与计算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4.1 网管技术原理分析
    4.2 可见光组网网管系统的需求分析
    4.3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方案设计
        4.3.1 整体架构设计
        4.3.2 功能模块设计
        4.3.3 数据库表设计
    4.4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
        4.4.1 开发工具
        4.4.2 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缩略词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7)基于数据爬取的新闻宣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网络爬虫技术
    2.1 网络爬虫概述
    2.2 网络爬虫及其应用
    2.3 爬取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Python的新闻信息爬取与数据存储
    3.1 基于Python的新闻爬取
    3.2 目标网站分析
    3.3 获取网页源代码
        3.3.1 伪装请求头
        3.3.2 设置代理IP
    3.4 通过Lxml库抓取网页内容
        3.4.1 正则表达式、Lxml库、Beautiful Soup三者性能比较
        3.4.2 通过Xpath语法抓取新闻内容
        3.4.3 遍历页面
    3.5 数据存储
        3.5.1 使用可视化工具Navicat Premium
        3.5.2 将爬取到的数据写入数据库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任务管理功能
        4.1.2 数据爬取功能
        4.1.3 用户管理功能
    4.2 系统框架设计
        4.2.1 前台框架Layui
        4.2.2 后台框架Flask
    4.3 系统实现
        4.3.1 系统登录
        4.3.2 新闻管理
        4.3.3 任务管理
        4.3.4 查看任务信息
    4.4 系统测试
        4.4.1 程序调试
        4.4.2 性能调试
        4.4.3 测试分析
        4.4.4 系统评价
5 总结及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身份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
    2.1 单点登录技术
        2.1.1 单点登录模型
        2.1.2 单点登录协议
        2.1.3 OAuth协议安全性概述
    2.2 身份认证技术
        2.2.1 基于静态口令的身份认证
        2.2.2 基于秘密拥有的身份认证
        2.2.3 基于用户特征的身份认证
    2.3 机器学习模型
        2.3.1 SVM模型
        2.3.2 LightGBM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Auth的单点注销协议的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基于OAuth的单点注销协议
        3.2.1 威胁模型
        3.2.2 协议总体流程
        3.2.3 单点注销协议的设计
    3.3 协议的实现
    3.4 协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动态信任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4.1 引言
    4.2 动态信任评估方案设计
    4.3 数据集与特征工程
        4.3.1 实验数据集与特征描述
        4.3.2 离散型行为特征处理方法
        4.3.3 特征选取
    4.4 模型与训练
        4.4.1 模型选取
        4.4.2 评价指标
        4.4.3 训练参数与实验环境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特征选取实验
        4.5.2 模型性能实验
    4.6 应用场景分析与模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需求
        5.1.2 安全需求
        5.1.3 界面需求
    5.2 系统与功能设计
        5.2.1 系统架构
        5.2.2功能流程设计
        5.2.3 数据库设计
    5.3 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3.1 系统部署
        5.3.2 功能场景实现与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空地网络研究现状
        1.2.2 天空地网络管理协议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架构
2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空地网络介绍
    2.1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空地网络通信系统协议体系
        2.1.1 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络介绍
        2.1.2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空地网络的协议结构
    2.2 网络管理重要概念介绍
        2.2.1 SNMP主要框架
        2.2.2 SNMP功能介绍
    2.3 SMUX协议及其工作原理
    2.4 INMP管理协议及相关软件Net-SNMP
        2.4.1 INMP管理协议
        2.4.2 Net-SNMP概述
        2.4.3 Net-SNMP安全模型
        2.4.4 Net-SNMP源码构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管协议需求与架构设计
    3.1 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需求分析
    3.2 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模型与交互流程
        3.2.1 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模型
        3.2.2 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交互流程
    3.3 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的设计
        3.3.1 针对16 位协议栈的网管协议设计
        3.3.2 针对标识映射扩展代理设计
        3.3.3 标识天空地信息网络Trap信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标识的天空地信息网络管理协议实现
    4.1 针对16 位协议栈的网管协议实现
        4.1.1 模块的初始化
        4.1.2 创建会话机制
        4.1.3 主要的函数构成
    4.2 INMP协议扩展代理实现
        4.2.1 建立映射MIB模块
        4.2.2 映射MIB的模块函数实现
        4.2.3 处理请求流程
    4.3 IDP环境下的Trap消息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INMP协议的IDP模块传输功能测试
        5.2.1 IDP版本的Net-SNMP软件功能测试
        5.2.2 INMP协议在服务器端信息测试
        5.2.3 INMP协议在客户端信息测试
    5.3 INMP协议收集映射信息测试
        5.3.1 两台虚拟机联通
        5.3.2 使用Net-SNMP收集映射信息
        5.3.3 使用Net-SNMP设置映射信息
    5.4 INMP协议收集Trap信息测试
        5.4.1 在IDP环境下Trap信息发送接收测试
        5.4.2 阈值周期告警发送信息测试
    5.5 测试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压铸模具远程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压铸车间内压铸模具运行维护研究现状
        1.2.2 设备远程运行维护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2 压铸模具远程运行维护系统总体方案
    2.1 压铸模具运行维护需求分析
        2.1.1 压铸模具结构组成
        2.1.2 压铸模具生产工况
        2.1.3 模具维护需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
        2.2.1 现场控制端总体方案
        2.2.2 服务器端总体方案
        2.2.3 远程终端总体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压铸模具现场维护控制系统设计
    3.1 压铸模具现场维护控制系统整体功能介绍
    3.2 集中润滑动作单元设计
        3.2.1 模具润滑部件
        3.2.2 润滑动作单元设计
        3.2.3 传感器选型
    3.3 PLC控制系统设计
        3.3.1 PLC数据分配
        3.3.2 PLC程序设计
    3.4 HMI触摸屏设计
    3.5 DTU通信模块设置
    3.6 本章小结
4 远程运维管理系统开发技术选型及数据库设计
    4.1 通信协议
        4.1.1 TCP/IP协议
        4.1.2 HTTP协议
        4.1.3 Socket通信
        4.1.4 BIO和 NIO
        4.1.5 Modbus协议
    4.2 Java相关技术
        4.2.1 SpringBoot框架
        4.2.2 Netty框架
        4.2.3 MyBatis框架
        4.2.4 SpringSecurity框架
    4.3 Web前端相关技术
        4.3.1 Vue.js框架
        4.3.2 Node.js运行平台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CDM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PDM物理数据模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压铸模具Web端远程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设计
    5.1 总体架构及相关技术选型分析
        5.1.1 程序设计架构
        5.1.2 开发工具及环境
    5.2 服务端程序设计
        5.2.1 .数据处理中心开发
        5.2.2 数据层功能设计
        5.2.3 权限管理功能设计
    5.3 Web远程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5.3.1 基于Restful的前端API设计
        5.3.2 前后端服务API设计
    5.4 前端系统设计
        5.4.1 前端程序设计方法
        5.4.2 用户管理模块页面设计
        5.4.3 模具管理模块页面设计
        5.4.4 状态监测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验测试
    6.1 现场实验装置搭建
    6.2 Web端运维平台部署
    6.3 远程系统模具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6.4 系统运行维护功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基于移动Agent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研究[D]. 崔骋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2]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性能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 吴海霞. 辽宁科技大学, 2007(09)
  • [3]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研究[D]. 张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霄宇.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6]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D]. 赵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爬取的新闻宣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闫慧珍. 中北大学, 2021(09)
  • [8]基于动态信任管理的身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姜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基于标识的天空地网络网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李飞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压铸模具远程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D]. 梁启森. 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基于移动代理的IP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