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恰当应用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恰当应用

一、适时适宜地应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文中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 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 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 更新了CRT适应证, 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 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魏瑞丽,王志飞,马晓昌,张强,崔鑫,谢雁鸣[2](2021)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评价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6+1"维度),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经过专家对准则层、指标层赋予权重,应用CSC v2.0软件,对"6+1"维度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体现稳心颗粒的临床价值,推动其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国家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安全性多源证据显示其不良反应以胃肠道损害为主,基于现有研究,风险较可控,评价为B级;有效性系统评价显示与抗心律失常西药相比,改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且证据质量较好,评价为A级;经济性研究显示较抗心律失常西药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证据报告比较充分、结果较明确,评价为B级;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且细化到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定位更精准,临床创新和产业创新较突出,评价为A级;剂型、用法、储存和处方流转等适宜性基本满足医护和患者的临床用药需求,评价为B级;处方限制较小,药材资源有可持续性,可及性评价为A级;组方配伍抓住疾病气阴两虚的病机特点,真实世界研究累计超3 000例,中医药特色评价为B级。综合各维度证据评价稳心颗粒为A类,临床价值较高,中医药特色较突出,建议按程序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王泽华[3](2021)在《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四诊信息、一般资料、焦虑分级及临床客观化指标,探讨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为从中医理论出发来辨证治疗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226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其填写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的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组和不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组。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由两名心血管科高级职称医师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中医内科常见病症诊疗指南》及《中医内科学》中对胸痹的分型标准将患者辩证分型。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以及血脂水平、凝血功能、颈动脉超声等客观指标。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得出最终的结论。结果1.冠心病合并GAD组中有女性100例,男性51例;不合并GAD组有女性25例,男性50例。合并GAD组女性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GAD组无吸烟史患者110例,有吸烟史患者41例;不合并GAD组无吸烟史患者36例,有吸烟史患者39例。冠心病合并GAD与不合并GAD患者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合并GAD组无饮酒史137例,有饮酒史患者14例;不合并GAD组无饮酒史49例,有饮酒史患者26例。冠心病合并GAD与不合并GAD患者饮酒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冠心病合并GAD组无心衰病史113例,有心衰病史18例,不合并GAD组无心衰病史57例,有心衰病史18例。冠心病合并GAD与不合并GAD患者心衰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冠心病合并GAD不同焦虑程度间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冠心病合并GAD气滞心胸证与其他证型在焦虑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有饮酒史患者辨证为气滞心胸证的风险是无饮酒史患者的7.257倍(OR=7.257,95%CI 1.736~30.342);N每增加1×109/L,辨证为气滞心胸证的风险就增加了0.709倍(OR=1.709,95%CI 1.141~2.559);中度焦虑患者辨证为气滞心胸证的风险是轻度焦虑患者的13.608倍(OR=13.608,95%CI 4.692~39.472),重度焦虑患者辨证为气滞心胸证的风险是轻度焦虑患者的33.549倍(OR=33.549,95%CI 4.243~265.288)。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是无糖尿病病史患者辨证为气滞心胸证的风险的29.4%(OR=0.294,95%CI 0.098~0.882)。8.有心律失常病史辨证为心血瘀阻证的风险是无心律失常病史的3.933倍(OR=3.933,CI 1.415~10.928)。9.有心律失常病史患者辨证为寒凝心脉证的风险是无心律失常病史的4.107倍(OR=4.107,CI 1.481~11.392)。结论1.与不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相比,冠心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有吸烟史和饮酒史的患者比例较低。2.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中女性焦虑水平高于男性,无吸烟史患者焦虑水平高于有吸烟史患者,无饮酒史患者焦虑水平高于有饮酒史患者。3.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气滞心胸证焦虑程度显着高于其他证型。4.饮酒史、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焦虑程度是冠心病合并GAD辨证为气滞心胸证的独立危险因素。5.合并心律失常病史是冠心病合并GAD辨证为心血瘀阻证和寒凝心脉证的独立危险因素。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林小娟[5](2020)在《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八段锦运动处方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探讨八段锦运动处方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复发率、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为八段锦在心脏康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平行研究。选取纳入标准的房颤RFCA术后3个月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健康运动宣教)和观察组(常规药物+八段锦康复),两组各35例,并分别收集患者在观察前及干预12周后的一般情况、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表、动态心电图、左房大小、Peak METs、AFEQT量表),以及记录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数据的变化观察疗效。所得到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最终有效统计资料共65例,其中对照组33例,观察组32例,总脱落率7.14%。2.基线比较: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基础用药、伴随疾病及CAAP-AF评分与课题结果关系较密切的因素,经过检验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LAD大小:两组干预前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改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AECG方面:两组干预前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干预后24小时房性心律失常占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复发率为15.1%,观察组复发率为3.1%,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肺功能评定:干预前,两组Peak METs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Peak METs水平较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的Peak METs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表:两组干预前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寐差单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8%,观察组为84.38%,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AFEQT量表:干预后两组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干预后AFEQT总分改善程度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本课题研究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各项指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未见新发心律失常及导联ST-T段改变。结论:1.八段锦训练可以改善房颤RFCA术后患者“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积分。2.八段锦训练在LAD大小改善方面无明显干预作用,但对于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具有干预作用,以降低房颤RFCA术后患者的复发率。3.以八段锦作为运动处方的心脏康复能够有效提高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s),改善心肺功能。4.八段锦训练能改善房颤RFCA术后患者在《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量表》(AFEQT量表)中症状维度、日常活动维度、治疗焦虑维度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提高生活质量。5.八段锦训练应用于房颤RFCA术后患者康复是安全的。

路漫漫[6](2020)在《《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体质是人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随着现代中医体质学的提出,对于体质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五形人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黄帝内经》论述最为完整的体质类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需要对其理论以及应用价值进行挖掘。本研究从《黄帝内经》出发,对五形人相关内容及其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借鉴近现代相关研究的交叉点,对五形人体质成因,分类依据,体质辨识特征等进行梳理,建立调理方法。并在现代中医体质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其辨识特征初步研制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试图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意在丰富中医体质学内容,为临床辨体论治与辨体养生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类型进行梳理,从体质内涵、辨识标准、调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在调查问卷设计时采用专家访谈法,对调查问卷的维度和条目提供了专业的意见。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帝内经》体质总览。从体质的思维及概念出发,首先了解当时对于体质思维的认识,再对《黄帝内经》的体质观进行梳理,对其中体质思想及内容进行宏观把握。第二部分为《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辨识。首先对五形人框架涉及的阴阳、五行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以便对其体质形成的内涵进行把握。再对五形人体质参照现代体质学框架进行梳理,综合古今文献对其体质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五形人体质的辨识内容。并将五形人体质与《黄帝内经》中其他体质分类方式,与目前应用较多的体质相比较,找到其联系,对体质理论进行丰富。第三部分为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的初步研制。将五形人体质参照现代医学、体质学、心理学等辨识量表或问卷的标准,初步研制具有中医特色并符合现代体质学标准的调查问卷。以实现五形人体质类型的应用。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根据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五种体质的不同形成5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4个维度,包括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适应能力,根据已经总结的体质类型特征建立条目,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条目内容进行筛选,初步形成调查问卷。第四部分为五形人体质的调理,《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的五形人针刺规律,又根据五形人的体质特点,相对应的五行属性等内容,归纳总结出五形人各自的调理和养生办法,包括药物调理、针刺调理、音乐调养、饮食调摄、运动养生五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五形人的调理原则和方案。结论:1.《黄帝内经》形成了特有的以天人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为主的体质观内容,对体质进行总体的把握。同时,《黄帝内经》的体质虽具有不同的分类角度和依据,但都强调了体质形成的先天和生理因素,重视体质的动态平衡,在具体论述时侧重气血的描述,重视结合临床,突出因人制宜。2.五形人体质分类依据引用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偏于抽象的概念,将其作为分类框架依据,以五行为依据,先将人分为五种体质,再将每种体质细分为五五二十五种,借五音的高低命名,实际将阴阳五行有机的结合,体现了“阴阳可分”“五行互藏”的理念,同时在内容的论述上又结合了藏象学说。巧妙而形象的突出了中医特色,也使五形人成为后世体质分类的蓝本。3.五形人体质类型的形成主要依靠先天因素,即生活的地域、性别、父母的遗传以及所处的社会因素等均会对体质内容所论及的形态结构、心理特征、适应能力、疾病的发病倾向和易感性等五形人体质的组成方面产生区别和影响,参考现代相关标准后,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4.五形人与《黄帝内经》其他体质分类内容横向相比,从体质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生理机能、心理特征、气质性格,以及与体质的形成具有影响因素的地域、年龄等方面,具能找到相通的论述,强调了人的综合特性。5.五形人与朝医四象人都以人的先天生理为体质形成的因素,虽在理论基础和框架上有差别,但从脏腑角度木形人-太阳人、金形人-太阴人、土形人-少阴人、水形人-太阴人一一对应,九种体质的形成原因包含了先天禀赋和后天相关因素,因此五形人与其从脏腑、气血以及易患疾病方面,木形人-气郁体质、火形人-阴虚体质、土形人-痰湿体质、金形人-气虚体质、水形人-阳虚体质进行一一对应。在形态特征、心理特征、易患疾病方面均具有相通之处,对五形人体质的论述和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6.结合阴阳五行以及脏象学说,提出了体质的调理方法,以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纠正体质出现的偏颇。主要可采用针灸和方药形式,日常的调养从饮食、音乐、情志和四季养生方面进行。

刘伟[7](2020)在《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POD与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驻留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脑电监测技术作为围术期反映麻醉镇静深度的常用方法,在预防POD的发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脑电图技术,许多研究证实BIS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可降低非心脏手术术后POD的发生率。而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中,低温和CPB对BIS数值准确性的影响以及BIS本身反应的滞后性等缺点使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近年来,麻醉学者开始应用原始脑电分析技术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管理,且有研究表明,视觉分析脑电图监测技术可用于指导非心脏手术麻醉中镇静深度管理并有助于准确评估术中爆发抑制率(Burst suppression ratio,BSR),但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拟以BIS监测作为对照,探讨视觉分析脑电图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管理是否能够降低CPB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患者POD的发生率,为临床监测心脏手术术中麻醉镇静深度、降低POD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择期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4):A组术中采用视觉分析脑电图法指导患者镇静深度管理,通过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C、D级;B组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镇静深度管理,通过调节丙泊酚TCI浓度,维持BIS值40-60范围。术前及术中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检查信息、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期间丙泊酚使用剂量及丙泊酚总剂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血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患者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POD发生率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择期CPB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8例,排除不符合病例后,共纳入80例患者进行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麻醉及手术相关资料、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血气分析结果、术后ICU驻留时间及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D发生率A组(23%)低于B组(45%),术后住院时间A组(13.2±3.4)短于B组(1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BIS监测,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可能有助于降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Consensus Group of Chinese Experts on Appropriate Use of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8](2020)在《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已被证实可降低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而我国冠心病人群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存在明显不规范,主要体现为使用率低、使用剂量不足和长期治疗依从性差。该共识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基础上,汇总了近年来出现的新证据,进一步细化患者分类,明确了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应遵循的"BETA"原则,即Beneficial assessment(获益评估)、Enough dosage(足量应用)、Timely usage(及时使用)、 Adequate titration(充分滴定),就不同患者人群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指征、用法用量、治疗目标和疗程给出了明确建议。

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9](2019)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的历史变迁和现代进展》文中研究说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初几小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为重要的预后因素。虽然全民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得到明显改善,但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医院前快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颤动(VF)[1]。早期再灌注治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STE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需要快速完全血管重建治疗[2]。STEMI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益处证据有限以及导致早期死亡率增加,通常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10](2019)在《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指老年人(≥65岁)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因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因素的激发,24 h后序贯或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1,2],病死率高达75%以上[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二、适时适宜地应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时适宜地应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获取
    1.2 文献检索
    1.3 质量评价工具
    1.4 药品综合评价的内容
    1.5 综合评价模型与统计分析
2 药理与药学特性
    2.1 药理药效学研究
        2.1.1 抑制乌头碱、异丙肾上腺素和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2.1.2 对心肌细胞钠、钙、钾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
        2.1.3 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的作用特性
        2.1.4 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2.2 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实验
    2.3 上市前Ⅱ、Ⅲ期临床研究
    2.4 药学质量评价
        2.4.1 质量标准
        2.4.2 质量抽检
        2.4.3 原辅料与工艺
        2.4.4 认证与研究报告
3 结果
    3.1 安全性
        3.1.1 证据概述
        3.1.1.1 说明书信息
        3.1.1.2 被动监测信息
        3.1.1.3 文献报道信息
        3.1.1.4 药物警戒与风险管理
        3.1.2 证据评价
        3.1.2.1 证据充分性
        3.1.2.2 已知风险
        3.1.2.3 综合评价
    3.2 有效性
        3.2.1 证据概述
        3.2.1.1 说明书适应症
        3.2.1.2 指南/共识/Meta分析的证据及质量
        3.2.1.3 大样本RCT的证据
        3.2.2 证据评价
        3.2.2.1 证据质量
        3.2.2.2 证据价值
        3.2.2.3 综合评价
    3.3 经济性
        3.3.1 证据概述
        3.3.1.1 经济学研究
        3.3.1.2 医疗费用信息
        3.3.1.3 医疗保险目录收录情况
        3.3.2 证据评价
        3.3.2.1 证据质量
        3.3.2.2 证据价值
    3.4 创新性
        3.4.1 证据概述
        3.4.2 证据评价
    3.5 适宜性
        3.5.1 证据概述
        3.5.2 证据评价
    3.6 可及性
        3.6.1 证据概述
        3.6.2 证据评价
    3.7 中医药特色
        3.7.1 证据概述
        3.7.2 证据评价
    3.8 临床综合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6 利益冲突

(3)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采集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A、B两组间一般情况及合并疾病差异
    2.3 A、B两组间中医证型分布
    2.4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焦虑水平与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相关性
    2.5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并发症及各理化指标关系
    2.6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现状
    2 冠心病是否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一般情况
        2.1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年龄
        2.2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性别
        2.3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吸烟史、饮酒史
    3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与生化指标
    4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分布
    5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
        5.1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及合并病
        5.2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
        5.3 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与焦虑评分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焦虑流行病学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与焦虑抑郁共患病相关研究
        2.1 冠心病与焦虑抑郁共患病机制
        2.2 治疗
    3 中医对冠心病与焦虑抑郁共患病相关研究
        3.1 理论基础
        3.2 中医疗法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5)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2.8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案
        3.2 干预方案
        3.3 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制定
        3.4 依从性保证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情况指标
        4.2 疗效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检测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处理
    7 心血管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数据分析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比较
        2.3 两组患者LAD大小比较
        2.4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比较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AFEQT量表评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课题设计思路
        2.1 心房纤颤的西医学认识
        2.2 中医学对房颤RFCA治疗的认识
        2.3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符合中国国情
        2.4 八段锦用于房颤RFCA术后患者的康复思路
        2.5 观察指标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指标
        3.2 中医证候积分表
        3.3 LAD及动态心电图
        3.4 心肺功能指标
        3.5 AFEQT量表
        3.6 安全性分析
    4 八段锦的作用机理分析
        4.1 八段锦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4.2 八段锦在心血管康复方面的现代研究
    5 课题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B 心脏康复知情同意书
    附录C 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附录D 国体版八段锦练习标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体质理论概说
    1 《黄帝内经》体质概念
    2 《黄帝内经》体质观
        2.1 天人一体观
        2.2 形神一体观
        2.3 五脏一体观
    3 《黄帝内经》体质分类的特点
        3.1 分类方式多种,论述不离气血
        3.2 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动态平衡
        3.3 理论结合临床,突出因人制宜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辨识
    1 《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涉及相关概念解读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2 五形人体质类型
        2.1 木形人体质类型
        2.2 火形人体质类型
        2.3 土形人体质类型
        2.4 金形人体质类型
        2.5 水形人体质类型
    3 五形人体质与《黄帝内经》其他体质理论的联系
        3.1 体质分类划分依据
        3.2 生理功能形态机能
        3.3 心理特征性格气质
        3.4 地域不同产生体质差异
        3.5 不同年龄段产生体质差异
    4 五形人体质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4.1 朝鲜四象体质分类
        4.2 中医九种体质
第三部分 :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的初步研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2.1 全面梳理论述五形人体质类型的特征表现
        2.2 科学阐述五形人体质的理论内核
        2.3 编制具有实用性的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
    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3.1 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维度构架
        3.2 条目池的编制依据
        3.3 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条目池建立和筛选
        3.4 下一步工作展望
第四部分 《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调理与养生
    1 五形人体质调理
        1.1 药物调养
        1.2 经络调理
    2 五形人养生原则
        2.1 四时养生
        2.2 饮食调养
        2.3 音乐疗法
        2.4 情志调摄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麻醉前评估、准备以及麻醉实施和术中麻醉管理
    2.3 术前、术中记录资料及术后观察指标
    2.4 谵妄评估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手术、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资料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脑电监测技术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循证证据、应用路径及临床推荐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1.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1.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路径(图1)
    1.2 稳定性冠心病
    1.3 微血管性心绞痛
2 β受体阻滞剂滴定目标的选择
    2.1 靶剂量
    2.2 靶心率为55~60次/min[72]
3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推荐
    3.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3.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3.3 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
    3.4 冠心病合并交感电风暴
    3.5 冠心病合并主动脉夹层
    3.6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3.7 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8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
    3.9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
4 总结

(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的历史变迁和现代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TEMI患者心律失常治疗和理念的历史变迁
2 STEMI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1 未明确诊断时急性治疗
    2.2 窄QRS心动过速的急性治疗
    2.3 宽QRS心动过速的急性治疗
    2.4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2.5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2.6大折返环房性心动过速(MRT)
    2.7 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的治疗
    2.8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治疗
3 STEMI合并房颤的治疗
    3.1 急性期治疗
    3.2 长期心室率控制推荐
    3.3 房颤的节律控制推荐
    3.4 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3.5 治疗房颤风险因素和伴发的心脏病
4 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4.1 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急性期治疗
    4.2 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
5 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6 结语

(10)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i-MODSE的定义及特点
2 感染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2.1 感染的临床诊断
    2.2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2.3 老年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评估
    2.4 感染的治疗
        2.4.1 控制感染源
        2.4.2 抗感染治疗时机
        2.4.3 抗感染药物选择
        2.4.4 抗感染治疗疗程
        2.4.5 体温管理
3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3.1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3.2 循环功能障碍的治疗
    3.3 循环功能障碍的监测及预后评估
4 心脏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4.1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诊断与评估
    4.2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治疗
5 呼吸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5.1 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断
    5.2 呼吸功能不全的评估
    5.3 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
        5.3.1 ARDS机械通气的管理
        5.3.2 ARDS的液体管理老年ARDS患者应当考虑限制性液体策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3.3 ARDS的心率管理
        5.3.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5.3.5 气道分泌物的管理
6 肾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6.1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
    6.2 AKI的评估
    6.3 AKI的治疗
        6.3.1 肾脏替代治疗
        6.3.1. 1 i-MODSE患者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6.3.1. 2 i-MODSE患者中RRT模式的选择
        6.3.1. 3 i-MODSE患者中RRT的治疗剂量
        6.3.1. 4 i-MODSE患者RRT抗凝模式的选择
7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7.1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
    7.2 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
    7.3 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8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8.1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
    8.2 肝功能障碍的评估
    8.3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9 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9.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9.1.1 DIC的治疗
    9.2 贫血
        9.2.1 贫血的诊断
        9.2.2 贫血的治疗
    9.3 血小板减少
        9.3.1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9.3.2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9.3.3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策略
    9.4 中性粒细胞缺乏
        9.4.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
        9.4.2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
1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10.1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10.2 谵妄的预防及治疗
    10.3 癫痫和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11 支持治疗
    11.1 血糖的管理
    11.2 营养支持治疗
    11.3 免疫支持治疗
12 i-MODSE的综合评估及预后评价

四、适时适宜地应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6)
  • [2]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综合评价[J]. 魏瑞丽,王志飞,马晓昌,张强,崔鑫,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3]冠心病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王泽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林小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D]. 路漫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D]. 刘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J]. Consensus Group of Chinese Experts on Appropriate Use of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2)
  • [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的历史变迁和现代进展[J]. 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12)
  • [10]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J].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11)

标签:;  ;  ;  ;  ;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恰当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