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芳族聚合物超离子导体的研究

Y芳族聚合物超离子导体的研究

一、Y芳香型高分子超离子导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08)在《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导电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合物电解质在化学电源、电致显色、光电化学和化学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用它取代有机液态电解质所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具质量轻、能量密度高、循环性好、空间利用率高、无漏液等优点,已经在各种高档设备和仪器中使用。PEO-LiClO4复合物作为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有望取代目前用于锂电池的液态电解质,但其室温电导率较低,仍达不到实际应用的要求。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在PEO体系中添加有机小分子增塑剂和无机纳米粒子可以降低聚合物分子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增加体系室温下无定形态比例,提高该体系的离子电导率。1、以PEO-LiClO4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锂盐含量的体系离子电导率,并选择了较为合适的氧/锂比为16的PEO16-LiClO4体系;研究了PC增塑剂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配制成的体系,在不同PC含量的体系下,其含量与离子电导率关系,随着PC的添加离子电导率逐渐提高,结合体系的机械性能,热、化学稳定性,选择增塑剂为25%的PEO16-LiClO4-PC(25%)体系;并计算了体系在不同温度范围下依赖于不同的导电机理,Arrhenius方程和VTF方程分别适用不同温度下,体系的电导率变化随温度的变化;同时考察了三种增塑剂PC、DEC、PEGDME对聚合物电解质的增塑效果,依赖于温度的变化,离子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分析总结了三种增塑剂各自优缺点,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其搭配使用来发挥不同增塑剂的不同增塑效果。2、在第二部分中考察了在PEO16-LiClO4体系中加入无机纳米粒子SiO2粉末,选择的SiO2粒径为100nm左右,测试了几组不同体系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含不同组分、不同含量的聚合物体系的一些热性能;在体系中加入不同含量的SiO2粒子后,离子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测试体系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电导率与体系温度的依赖关系,另外在体系中加入TiO2和ZnO微粒,比较三种不同粒子对体系离子电导率提高程度;最后制备了PEO16-LiClO4-PC-SiO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在增塑剂和无机粒子同时改变的情况下,体系离子电导率的变化特点,以期望可以得到一些新的特征及规律。3、在PEO16-LiClO4体系中,同时添加有机增塑剂PC和无机粒子SiO2后,体系的离子电导率有所提高,而且也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在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较高,受体系温度影响明显,当体系达到熔融温度时,由于体系导电机理发生改变,因而离子电导率提高迅速。在本组实验中通过对四种聚合物电解质体系进行二次升降温测试实验,将第一次升温过程与第二次升温过程中,两个特征温度点(室温、熔融温度)时的离子电导率作一比较,通过这个比较了解到,体系由于含不同组分导致体系结晶和熔融时的差别,离子电导率因此也有变化。

宋晔[2](2006)在《离子液体—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SPE)一般是由电解质盐和具有离子配位能力的高分子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成膜性好、粘弹性好、质量轻等优点,能够有效克服液体电解质存在的易漏液、易燃、蒸汽压高等安全隐患。另外,对这种材料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复杂体系如含溶剂的聚电解质和生物膜中的离子传输机制的理解。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的需要,对SPE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制备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高、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优良的SPE膜材料。重点研究SPE中的离子液体电解质盐和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离子导电规律,弄清SPE中的离子导电机制,为提高SPE的电导率以及SPE膜的实际应用打下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合成了八种基于咪唑、吡咯烷阳离子以及马来酸、邻苯二甲酸氢根阴离子的离子液体。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离子液体的热性能、粘度、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和闪火电压等物理化学性能,讨论了其变化规律。在相同温度下,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电导率高于吡咯烷类离子液体的电导率;含马来酸氢根阴离子的离子液体的电导率要比含邻苯二甲酸氢根阴离子的离子液体的高。VTF方程很好地描述了这些离子液体的粘度-温度及电导率-温度关系。通过DSC、TG研究了离子液体的热性能。除N-甲基吡咯烷盐外,其余离子液体均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所合成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电化学稳定窗口值在2.4V到4.4V之间。选出四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基于1-乙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N,N-二甲基吡咯烷阳离子的离子液体,作为SPE的电解质盐。以PVA和PVDF为聚合物基体,制备高电导率的盐掺聚合物(Polymer-in-Salt)型SPE。主要讨论了SPE的性能随离子液体种类、含量及聚合物基体的变化情况。电导率是在不同温度下通过交流阻抗法测定的。与离子液体中的情况一样,VTF方程很好地描述了这类SPE的电导率-温度关系。通过红外及XRD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并讨论了可能的作用机理。PVA对离子液体有较好的溶解作用,其SPE膜是一个非晶态均相体系。SPE的电化学稳定窗口与离子液体的含量有很大的关系,SPE膜均表现出比相应离子液体更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用γ-丁内酯与乙二醇为增塑剂来进一步提高SPE的电导率。讨论了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体系在铝电解电容器和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所制备的铝电解电容器具有令人满意的常规电性能,极佳的储存寿命性能和耐焊接热性能,能够满足无铅焊料的工艺要求。所制备的全固态聚苯胺电化学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寿命。

郭小芳[3](2006)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合物固体电解质(SPE)由于具有质轻、易成膜等优点,在二次电池、电致变色器件、化学晶体管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成为高分子研究领域近30年来非常引人注目的热门课题。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经过一、二代的研究,其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通过共聚、共混、支化、嵌段、增塑等方法降低了分子链的规整性,使导电率得到了提高;凝胶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导电率更高,可达到10-2S/cm。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现已进入第三代,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中添加增塑剂或无机粒子得到的无机粉体-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被称为第三代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此类电解质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三类无机粒子-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离子导电性。人们对离子-电子混合传导聚合物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它来提高微电子装置的导电性。它能同时提供离子和电子导电通道,并能形成宏观均一的微观相分离结构,用其代替电子导电聚合物与离子导电聚合物组成的简单复合物,可避免材料的非均相性对装置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离子-电子混合传导聚合物可用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LEC中的电致发光材料、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对电极层材料、固态传感器中的敏感元件及光刻技术等。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类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研究了其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全文包括五个部分。1.对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分类、导电机理、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导电聚合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导电机理、性能和应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共引用文献150篇。2.根据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的制备方法,以氧亚甲基相连的聚氧乙烯锂盐络合物与聚吡咯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法来合成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聚合物及其络合物、聚吡咯及混合导体的结构与所设计一致。热重和量热分析表明此系列混合导体热稳定性较好。利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观察分析了聚合物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测定了它们在室温下的交流阻抗谱,根据模拟等效电路分析计算电导率最高为10-6S/cm。本文依据交流阻抗测试电导的装置结构,提出模拟等效电路,能较好的模拟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3.利用无机粉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理论,以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埃洛石为无机粒子,氧亚甲基相连的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为基体,与高氯酸锂络合,制备了三类无机粉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化学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该类聚合物的表面形态、分子堆积模式。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此类聚合物电解质为无定形态,有利于离子导电。DSC分析结果表明,该类聚合物热稳定性较好。通过作交流阻抗可知离子电导率室温下最大可达10-6S/cm。4.利用氧亚甲基相连的聚氧乙烯多嵌段聚合物与聚吡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离子—电子混合导体。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化学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此类混合导体为无定形态。热分析表明它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用交流阻抗谱来分析其导电性,可知导电率最高可达10-5S/cm。5.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各个系列的导电性及其它性能的差别,并探讨了原因。

王轶洁[4](2006)在《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比起单纯的无机材料和单纯的有机材料,将无机纳米粒子和导电聚合物进行复合,成为提高发光器件性能的有效方法。而在有机相和无机相的选择方面,共轭聚合物和Ⅱ-Ⅵ族半导体无疑成为了首选。 本文通过共聚反应,制备了具有共轭结构的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PAOAA),将具有配位络合作用的羧基基团引入到高分子链中,研究了苯胺(An)/邻氨基苯甲酸(OAA)的摩尔比对PAOAA产率、电导率、羧基含量、分子量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PAOAA的电导率约在10-3S/cm,热稳定性较聚苯胺(PANI)有所提高,产率和分子量均随着An/OAA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羧基含量则随之相应降低。通过离子交换方法将过渡金属离子M2+(M2+=Ni2+、Co2+、Mn2+、Zn2+、Cd2+)负载于高分子链上,制备出了高分子过渡金属络合物PAOAAM。用络合滴定法对PAOAAM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交换时间以及An/OAA摩尔比对过渡金属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发现当交换时间为15小时,金属离子浓度为0.04mol/L,An/OAA摩尔比为1:4时的交换量最大,过渡金属离子在PAOAA上的交换量大小顺序为Ni2+>Co2+>Mn2+>Zn2+>Cd2+。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以及SEM、TEM等方法对PAOAAM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PAOAAM的电导率提高到了10-2S/cm,其荧光强度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PAOAAM的性能,通过硫代乙酰胺与PAOAAM进行了硫化反应,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PAOAA/MS,对其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PAOAA/MS的电导率较之PAOAAM提高一个数量级,达到10-1S/cm,荧光强度也大大提高,MS在PAOAA中的分散均匀,粒子为球形,尺寸为50~80nm。 由于PAOAAM和PAOAA/MS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和导电性能,在发光器件和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王云普,郭小芳,顾生玖,王利平[5](2006)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基体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基体的设计原理、分类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在聚合物基体设计方面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师伟力[6](2001)在《Y芳香型高分子超离子导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地顺,孙凤霞,张星辰,陈焕章,郭子成[7](2000)在《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粘弹性等特点 ,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电性能、离子传导特性、提高其性能的途径及近期发展 ,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探讨

张星辰,熊培文,张越,赵地顺[8](1998)在《高分子快离子导体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一些研究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最新思路和方法,也介绍了笔者新研制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快离子导体,并对其前景和应用作了展望。

二、Y芳香型高分子超离子导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芳香型高分子超离子导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1.1 聚合物电解质的产生
        1.1.2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表征
    1.2 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及应用
        1.2.1 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
        1.2.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
        1.2.3 多孔状聚合物电解质(PPE)
        1.2.4 无机粉末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CPE)
    1.3 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及展望
        1.3.1 几种新型的电解质
        1.3.2 聚合物电解质应用前景
    1.4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2.1 实验所用仪器
    2.2 原料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制备方法
        2.3.2 模拟电池的组装
    2.4 样品测试及表征
        2.4.1 交流阻抗实验
        2.4.2 DSC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4.3 TGA热重分析
    2.5 电化学阻抗谱及电导率的计算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3.1 前言
    3.2 实验过程
        3.2.1 样品制备及表征
        3.2.2 DSC、TGA及EIS的测定
    3.3 结果及讨论
        3.3.1 锂盐含量的选择
        3.3.2 PC增塑剂含量的选择
        3.3.3 DEC增塑剂含量的选择
        3.3.4 PEGDME增塑剂含量的选择
        3.3.5 三种增塑剂增塑效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机添加剂聚合物电解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制备
        4.2.2 DSC、TGA及EIS的测定
    4.3 结果及讨论
        4.3.1 热分析DSC实验
        4.3.2 TGA热重分析实验
        4.3.3 SiO_2含量的选择
        4.3.4 添加TiO_2粒子的CPE体系
        4.3.5 添加ZnO粒子的CPE体系
    4.4 三种不同粒子的CPE体系比较
    4.5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4.5.1 离子电导率随无机粒子含量的变化
        4.5.2 离子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
        4.5.3 增塑剂和无机粒子含量变化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升降温测试及聚合物结晶弛豫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
    5.3 结果及讨论
        5.3.1 热分析DSC实验
        5.3.2 PEO_(16)-LiClO_4体系升降温测试
        5.3.3 PEO_(16)-LiClO_4-SiO_2体系升降温测试
        5.3.4 PEO_(16)-LiClO_4-PC体系升降温测试
        5.3.5 PEO_(16)-LiClO_4-PC-SiO_2体系升降温测试
        5.3.6 四种体系离子电导率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离子液体—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SPE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掺盐型(Salt-in-Polymer)
        1.2.2 凝胶型(Solution-in-Polymer)
        1.2.3 盐掺聚合物型(Polymer-in-Salt)
    1.3 离子液体与SPE
    1.4 盐溶解的热力学
    1.5 SPE中的离子缔合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2 SPE所用离子液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3 测试方法和仪器
        2.2.3.1 试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2 红外光谱测定
        2.2.3.3 核磁共振(~1H NMR)表征
        2.2.3.4 X—衍射(XRD)
        2.2.3.5 循环伏安特性测试
        2.2.3.6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2.2.3.7 热重分析(TG)
        2.2.3.8 电导率测试
        2.2.3.9 闪火电压测试
        2.2.3.10 离子液体极限氧指数测定
        2.2.3.11 离子液体电性能的长期热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分析
        2.3.3 热性能
        2.3.3.1 DSC测试
        2.3.3.2 热稳定性
        2.3.3.3 热分解动力学
        2.3.4 粘度
        2.3.5 电导率
        2.3.6 电化学稳定窗口
        2.3.7 其它性能
        2.3.7.1 阻燃性
        2.3.7.2 闪火电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离子液体—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Polymer in Ionic Liquid型SPE的制备
        3.2.3 SPE的聚合物基体的分子量测定
        3.2.4 测试方法和仪器
        3.2.4.1 试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3.2.4.2 红外光谱测定
        3.2.4.3 X—衍射(XRD)
        3.2.4.4 电导率测试
        3.2.4.5 循环伏安特性测试
        3.2.4.6 闪火电压测试
        3.2.4.7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3.2.4.8 热重分析(TG)
        3.2.4.9 力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PE的离子结构研究
        3.3.1.1 XRD分析
        3.3.1.2 红外分析
        3.3.2 SPE的热性能
        3.3.2.1 DSC分析
        3.3.2.2 热稳定性
        3.3.3 电化学稳定窗口
        3.3.3.1 离子液体含量对SPE电化学稳定窗口的影响
        3.3.3.2 离子液体种类对SPE电化学稳定窗口的影响
        3.3.3.3 聚合物基体对SPE电化学稳定窗口的影响
        3.3.4 电导率
        3.3.4.1 聚合物分子量对SPE电导率的影响
        3.3.4.2 离子液体种类对SPE电导率的影响
        3.3.4.3 聚合物基体对SPE电导率的影响
        3.3.4.4 离子液体含量对SPE电导率的影响
        3.3.4.5 温度对SPE电导率的影响
        3.3.5 SPE的力学性能
        3.3.6 SPE的闪火电压
    3.4 SPE电导率的改善
        3.4.1 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3.4.2 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
        3.4.3 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窗口
        3.4.4 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闪火电压
        3.4.5 凝胶电解质的工艺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的应用研究
    4.1 铝电解电容器中的应用
        4.1.1 引言
        4.1.2 高可靠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
        4.1.2.1 模型电容器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4.1.2.2 结果与讨论
    4.2 全固态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
        4.2.1 引言
        4.2.2 全固态聚苯胺电化学电容器
        4.2.2.1 聚苯胺电化学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4.2.2.2 电化学电容器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4.2.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及今后工作
    5.1 全文主要结论及特色
    5.2 今后工作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3)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1 导电聚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1.2 导电聚合物的分类及导电机理
        1.3 导电聚合物的合成
        1.4 导电聚合物的性能及表示方法
        1.4.1 导电聚合物的性能
        1.4.2 导电聚合物的性能表示方法
        1.5 导电聚合物的应用
        1.6 导电聚合物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节 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
        2.3 聚合物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
        2.3.1 聚合物电解质基体的研究进展
        2.3.2 碱金属盐的研究进展
        2.3.3 添加剂
        2.4 聚合物电解质的近期发展
        2.4.1 质子导体
        2.4.2 新型盐类
        2.4.3 纳米复合材料电解质
        2.4.4 高盐聚合物(Polymer-in-Salt)体系
        2.4.5 "有机(高分子)电解质—无机电解质"复合体系
        2.4.6 两相高分子电解质
        2.4.7 单离子导体
        2.4.8 "离子—电子"混合导体
        2.5 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方法
        2.6 应用与展望
        2.6.1 应用
        2.6.2 展望
    第三节 选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的制备及表征
    第一节 氧亚甲基连接的聚氧乙烯多嵌段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及表征
        1.1 实验部分
        1.1.1 合成原理
        1.1.2 原料及处理
        1.1.3 实验仪器
        1.1.4 材料的合成
        1.1.5 表征及测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红外光谱分析
        1.2.2 ~1H核磁共振谱分析
        1.2.3 聚合物及其锂盐络合物的热分析
        1.2.4 聚合物及其锂盐络合物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1.2.5 X射线衍射分析
        1.2.6 GPC测聚合物的分子量
        1.2.7 交流阻抗谱分析
        1.3 小结
    第二节 聚吡咯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
        2.1.1 合成原理
        2.1.2 原料及处理
        2.1.3 实验仪器
        2.1.4 聚吡咯(PPy)的合成
        2.1.5 表征与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红外光谱分析
        2.2.2 热分析
        2.2.3 表面形貌分析
        2.2.4 导电性能
        2.3 小结
    第三节 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
        3.1.1 原料及处理
        3.1.2 实验仪器
        3.1.3 合成
        3.1.4 表征及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热分析
        3.2.3 表面形貌分析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3.2.5 电化学性能分析
        3.2.6 相对含量对混合导体的影响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机粉体—聚合物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硅—聚合物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1.1 实验部分
        1.1.1 原料及处理
        1.1.2 实验仪器
        1.1.3 合成
        1.1.4 表征及测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红外光谱分析
        1.2.2 热稳定性分析
        1.2.3 表面形貌分析
        1.2.4 X—射线衍射分析
        1.2.5 交流阻抗谱分析
        1.3 小结
    第二节 二氧化钛—聚合物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及处理
        2.1.2 实验仪器
        2.1.3 合成
        2.1.4 表征及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红外光谱分析
        2.2.2 热稳定性分析
        2.2.3 表面形貌分析
        2.2.4 X—射线衍射分析
        2.2.5 交流阻抗谱分析
        2.3 小结
    第三节 埃洛石—聚合物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及处理
        3.1.2 实验仪器
        3.1.3 合成
        3.1.4 表征及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热稳定性分析
        3.2.3 表面形貌分析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3.2.5 交流阻抗谱分析
        3.3 小结
    第四节 不同添加剂对复合电解质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对导电性的影响
        4.2 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 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4.4 XRD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吡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氧亚甲基相连的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第一节 聚吡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1.1 实验
        1.1.1 合成原理
        1.1.2 原料及处理
        1.1.3 实验仪器
        1.1.4 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iO_2)的合成
        1.1.5 表征与测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红外光谱分析
        1.2.2 热稳定性分析
        1.2.3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分析
        1.2.4 导电性分析
        1.3 小结
    第二节 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
        2.1.1 原料及处理
        2.1.2 实验仪器
        2.1.3 合成
        2.1.4 表征及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红外光谱分析
        2.2.2 热分析
        2.2.3 表面形貌分析
        2.2.4 X—射线衍射分析
        2.2.5 电化学性能分析
        2.3 小结
    第三节 不同添加物对导电性的影响
        3.1 导电性比较
        3.2 热稳定性比较
        3.3 XRD比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研究意义
    1.3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结构以及发展现状
        1.3.1 一维结构高分子金属络合物
        1.3.2 二维结构高分子金属络合物
        1.3.3 三维结构高分子金属络合物
        1.3.4 羧基的配位方式
        1.3.5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1.4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4.1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性能
        1.4.2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发光的基本原理
    1.5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本论文的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1.6.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6.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2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PAOAAM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以及仪器
        2.2.2 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PAOAA)的制备
        3.2.3 高分子过渡金属络合物(PAOAAM)的制备
        2.2.4 PAOAA和PAOAAM的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OAA制备及性能
        2.3.2 PAOAA的结构
        2.3.3 PAOAAM的制备
        2.3.4 PAOAAM的配位数及空间构型
        2.3.5 PAOAAM的结构分析
        2.3.6 PAOAAM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7 PAOAAM的荧光光谱分析
        2.3.8 PAOAAM的导电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PAOAA/M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以及实验仪器
        3.2.2 PAOAA(1:1)/M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PAOAA(1:1)/MS的性能和结构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OAA(1:1)/MS的结构分析
        3.3.2 PAOAA(1:1)/MS的热稳定性分析
        3.3.3 PAOAA(1:1)/M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4 PAOAA(1:1)/MS的荧光光谱分析
        3.3.5 PAOAA(1:1)/MS的导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基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合物电解质基体的设计
2 聚合物电解质基体的类型
    2.1 常规聚合物体系为基体材料
    2.2 采用共聚、共混等方法改进的高分子基体
    2.3 最近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聚合物基体
3 展望

(7)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
2 提高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性能的途径
    2.1 共聚
        2.1.1 无规共聚
        2.1.2 嵌段共聚
        2.1.3 接枝共聚
    2.2 交联
    2.3 共混
    2.4 增塑
3 SPE材料的近期发展
    3.1 高分子阳离子导体
    3.2 Polymer-in-Salt型SPE
    3.3 质子导体
    3.4 纳米复合导体
    3.5 以Y芳香性有机物为主体的SPE
4 展 望
    4.1 SPE新材料的研制
    4.2 发展全有机固态电池
    4.3 开发结晶性的SPE材料
    4.4 器件组装

四、Y芳香型高分子超离子导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导电性能研究[D]. 李超. 南昌大学, 2008(07)
  • [2]离子液体—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与应用研究[D]. 宋晔.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3]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郭小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5)
  • [4]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轶洁. 西安科技大学, 2006(02)
  • [5]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基体的研究进展[J]. 王云普,郭小芳,顾生玖,王利平. 高分子通报, 2006(02)
  • [6]Y芳香型高分子超离子导体的研究[J]. 师伟力. 河北工业科技, 2001(06)
  • [7]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J]. 赵地顺,孙凤霞,张星辰,陈焕章,郭子成.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0(04)
  • [8]高分子快离子导体研究新进展[J]. 张星辰,熊培文,张越,赵地顺. 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 1998(01)

标签:;  ;  ;  ;  ;  

Y芳族聚合物超离子导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