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

市场交易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

一、市场交易行为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明[1](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提出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柴宇曦[2](2020)在《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发展时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所产生的互联网经济将全球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跨境电子商务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改变交易方式、重塑贸易格局,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政策支持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受益于良好的外贸平台视野、繁盛的商品种类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其内在的创新优势日益显现,并能不断驱动我国经济部门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占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比例仍然相对较小,询价交易结算流程仍然较为复杂、繁琐;贸易过程中出现的违约行为较为频繁;实体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跨境支付结算环节中的信用问题凸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仍显滞后。因此,涉足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与平台在其跨国经营与交易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类新型、隐蔽而不容小觑的风险挑战。风险事件的频发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制约与阻碍,且有可能导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难以突破现有格局并向上攀升,亟需转变思维方式、政策体系与企业行为,创新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的理论与实践,为政府完善相关支撑体系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为考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总量特征、季节性变动趋势与风险水平,剖析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影响范围及传导路径,评估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预警方法与防范对策效力,本研究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特别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的经营与交易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作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控制理论、博弈论与微观市场均衡等理论视角并运用系统仿真与机器学习工具,将跨平台、跨制度等不同经营性态的跨境电子商务演进元素纳入跨境电子商务风险防范的研究框架内,结合对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市场及主要在这些地区拓展业务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风险防范的横向跨文化比较,提炼出了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各环节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以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为例考察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总量特征、季节性变动趋势与全流程风险水平,本研究首先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作了词频分析,归纳总结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测算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景气与风险指标体系,概括了三类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模式并剖析了其优势,梳理了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来源、类型与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体呈稳健增长态势,出口供应商数量与体量稳步增加,销售额规模每年迎来两次季节性高峰,出口物流便利程度相对稳定,关税便利程度波动较大;出口电子商务的竞争重心从压缩物流仓储费用逐渐转移到了争夺更加廉价、高效的营销技术与营销渠道上;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供应链上形成了直接型、协调嵌入型、网络嵌入型三类新型贸易模式;出口风险情况出现了明显改善,产品销售风险水平大幅回落,但清关缴税风险水平有所升高,应当引起重视。考察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与不完全信息情境下多轮次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形成机理,本研究基于拓展的声誉模型对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卖家违约行为进行分析,并在理论推演基础上利用四海商舟代运营业务数据库中的亚马逊平台真实交易数据作为机器学习训练集,导出买卖双方行为函数,构建了不完全信息情境下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的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来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卖家有降低违约率的倾向;卖家本身声誉越好,维护声誉的积极性就越高;初始违约率较高的卖家很可能继续违约行为,而初始违约率较低的卖家更有可能获取并保持收益优势;卖家为维护声誉所做的努力,即投放广告、进行推广等,对卖家违约行为和收益有着显着影响。考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风险管控策略与买家决策对于交易风险防范效力的作用,本研究将跨境电子商务买家、卖家与平台管理者之间的三方决策均衡、投入额外成本管控交易风险的意愿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控风险时事后查处与事中干预方面的模式差异引入拓展的代理交易风险模型,进一步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有限理性学习行为,构造包含买家感知风险与心理距离的多智能体系统仿真。研究发现,当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理者愿意将更多资源投入交易风险事件的事后查处时,市场主体的获利水平都将得到显着提升,而较宽松的风险交易甄别标准能够些微地增加卖家的总体收益;经过优化训练降低了决策违约率的卖家具有更高的获利水平,且几乎不受风险交易事中干预强度的影响;较高的查处强度能把买家蒙受违约损失的次数控制在低水平上,适当降低事中干预频率则有助于保持较低的市场集中度;跨境电子商务买家对于风险的感知与心理距离会影响其对于卖家国籍的选择,而当增加风险查处强度或采用更严格的甄别标准时,本国偏好更为显着且买家更看重地理距离。本研究政策启示如下:第一,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并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应当积极关注平台交易风险的观测、预警与防范,降低当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市场国家潜在消费者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感知风险,构建能够惩戒劣迹市场主体的事后追溯与淘汰机制。第三,应当定期及时地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用考核,通过社区评论等方式建立新型声誉评价系统,加强对卖家的信用约束。第四,应当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引导厂商实施选品改革创新,设立行业知识产权互助协会,鼓励扶持跨境物流保险产品,提供信息咨询与金融支持,推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洪若凡[3](2020)在《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方式之一,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产业提升、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络化、数字化、跨地域等特点,一旦电子商务发生信用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各个方面。据统计,我国2018年一整年所接受到的线上投诉、电话投诉、邮件反馈、微信反馈等等多种渠道的投诉案件相比2017年增长率达到了38.36%(1),是当前影响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对电子商务信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实践。本研究以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采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参加相关会议等方式,进一步分析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现状,发现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存在部门监管不到位、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和部门联动机制尚未理顺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职能定位不清、信息共享不完善、地方联合监管机制尚未理顺等。结合泉州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认为,政府在电子商务信用监管方面的四个对策:提出理清部门权责、加强联合惩戒;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监管法律体系等4个方面6项措施。

李鹏[4](2020)在《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文中指出政府信用问题蕴涵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中,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给予高度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政府信用弱化会带来政府执政合法性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秩序失调以及民主发展受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信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中的普遍难题。因此,不断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有效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正面临着弱化风险积聚的挑战,政府失信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政府行政中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影响制度信用生成的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三个因素构成了解读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由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构成。价值因素主要包括行政价值的公正性、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性以及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性;绩效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制度运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治行政、政府责任行政、政府公开行政以及公共政策执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文得出,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均具有积极影响与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政府信用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呈现出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但存在“央高地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现状,政府失信集中表现在行政价值缺失、政府绩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现状与失信问题的梳理与回应,从新时代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以及媒介情境出发,本文将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基本路径设定在行政价值、政府绩效与制度运行三个维度之中,并力图通过行政价值有效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与制度有效运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体系。

厉飞芹[5](2020)在《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我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革命,我国经济的平台化趋势日益显着。此间,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平台,例如电商平台、社交平台、金融平台、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等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网络平台在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显着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十分严峻的失责问题,其中信用舞弊是各类平台最为常见、最为共性,也是影响面较广的平台失责行为之一。刷单炒信、售假买假、虚假营销等信用舞弊现象的不断涌现,不仅影响了平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清正经营秩序的维护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如何有效治理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用舞弊问题,助力良好电子商务环境的营造,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研究看,尚存在以下三点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一是在现象研究维度,较多关注刷单炒信等单一现象研究,缺乏对信用舞弊行为的系统归类分析;二是在成因研究维度,较多以平台提供方为主要视阈,缺乏对平台用户方即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重”深度分析;三是在治理研究维度,较多以单边治理为视角,缺乏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路径探讨和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综合考虑各类平台的成长性、典型性以及信用舞弊行为的集中性、严重性,最终选择以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舞弊行为为研究对象,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核心问题,结合协同治理理论,从平台供应方和需求方“双用户”视角,构建起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现象——成因——治理”的理论研究框架。具体而言,该理论框架又可以解构为以下三个子问题:网络平台语境下,信用舞弊行为有没有发生“型变”和“质变”?传统的治理思路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平台语境下的信用舞弊行为治理?能否从“平台”这一特殊组织本身找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办法?为解决上述疑问,本文应用多类研究方法,重在揭开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产生过程与治理过程的“黑箱”,从理论层面构建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从实践层面探讨具体行动指南。为此,本文首先对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以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概念、表现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研究边界;随后,本文分别应用博弈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平台用户方(供应方和需求方)实施信用舞弊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根据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综合成因,本文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协同治理框架和路径,在治理框架指导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总结了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的典型实践,以细化和补充治理对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个性,在特征上存在共性。本文将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舞弊行为定义为“网络购物平台各主体(主要指平台用户方)利用造假等欺骗性手段在网络交易过程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已有文献和现实材料支撑下,本文将平台供应方用户的信用舞弊行为归纳为:流量舞弊、质量舞弊、营销舞弊、评价舞弊;平台需求方用户的信用舞弊行为归纳为:流量舞弊、购假舞弊、退货舞弊、评价舞弊。此外,本文总结归纳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特征为“圈层性、虚拟性、复杂性、危害性”。(2)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在于弱发现、弱惩罚、弱协同、弱自治。在平台供应方视角下,本文应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对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博弈模型和扩散博弈模型进行了建立、求解、分析和讨论,成因结论包括:(1)政府和平台方面的高监管成本、弱惩罚机制;(2)供应方用户方面的高利益驱动、社会网络关系影响;(3)需求方用户层面的弱权力和信息不对称。在平台需求方视角下,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构建了信用舞弊行为成因模型,实证结果显示:(1)信用舞弊行为态度、信用舞弊主观规范、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信用舞弊行为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2)感知风险通过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信用舞弊行为意愿;(3)风险偏好在感知风险对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3)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应由“单边、多边治理”进阶到“协同治理”。本文在综合分析平台用户方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弱发现、弱惩罚、弱协同、弱自治”的成因框架(4W),由此提出“强发现、强惩罚、强协同、强自治”的治理方向(4S),并构建了“理念协同、主体协同、路径协同”的治理原则(3C),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平台提供者、平台用户方、社会组织在内的协同治理主体(4B),以及“制度治理、组织治理、技术治理、文化治理”为路径(4G)的“4W-4S-3C-4B-4G”协同治理框架。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存在的创新之处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了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由此构建了“现象——成因——治理”这一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其他学者明确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2)在现象研究方面,对网络购物平台进行了“三方主体”(平台提供者、供应方用户、需求方用户)的基础划分,并从平台用户方视角进行了信用舞弊行为的统一界定和系统归纳,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因平台复杂性造成的边界模糊问题,为其他学者提供了该领域研究的一种具体思路。(3)在成因研究方面,深度剖析了平台用户方形成、扩散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由此形成4W的综合成因分析结论,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过程“黑箱”。(4)在治理研究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4W-4S-3C-4B-4G”理论研究框架,实现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的系统和规范。

缪江影[6](2019)在《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住房在线短租是近年来住宿领域的新形式,尽管不能完全替代传统酒店行业,但其作为共享经济的一分子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借助互联网平台分享房间的新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失信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信用体系的构建成为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理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为指导,在阐明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的信用现状出发,分别从“房东”、“租客”和“平台”三个方面分析了市场中出现的失信问题,包括:企业违反公平交易原则、租客偷盗破坏房屋设施、房东虚假宣传并侵犯他人隐私等。并深入剖析了引发市场中失信问题的原因,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与住房在线短租市场发展相匹配的信用体系。本文依据我国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借鉴部分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提出构建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的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想。在以统筹规划和重点实施、政府推动和市场培育、信息共享和维护隐私等基本原则下,紧密结合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的特点,提出信用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和推动主体,以期形成完善有效、规范有序的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保障各个参与主体的合理合法权益。最后,针对当前信用体系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的《共享住宿服务规范》,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构建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高博[7](2019)在《电子商务商家信用机制的研究 ——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自2013年起已经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网络零售成为电子商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网络零售B2C电子商务平台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主要方式。电子商务商家信用是商家传递商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信号,商家信用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子商务交易中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家掌握商品等信息相对较多是信息优势方,消费者掌握商品等信息相对较少是信息劣势方,同时电子商务交易领域当中存在着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违法违规现象,使得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失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电子商务信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失信,产生信用风险,造成信用危机,这已经成为当前电子商务信用研究和应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交易中商家失信行为对电子商务交易影响比较大,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必要对电子商务商家信用机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本研究首先对电子商务信用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找出电子商务交易当中存在失信行为、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以及减少失信行为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接着分析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发现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商家的信用问题。其次为了解决商家信用评价数据来源单一的问题,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商家信用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然后为了解决电子商务平台中反映商家信用水平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应用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现状,总结了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方式,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治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分析。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分析了电子商务交易当中存在失信行为、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提出减少失信行为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电子商务消费者群体与商家群体、商家群体与监管方群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电子商务交易当中消费者、商家和监管方策略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分析发现解决电子商务交易当中的信用问题,减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解决商家的信用问题,减少商家的失信行为。2.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分析。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机制反映了商家的信用状况,减少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商家的失信行为,降低了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风险。但是现有电子商务平台商家信用评价机制主要还是利用来自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自身的相关指标数据来构建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商家信用进行评价,商家信用评价数据来源单一而且还存在着刷单、炒信等违法违规现象,不能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商家信用水平。针对商家信用数据来源单一的问题,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将电子商务商家的社会资本应用于商家的信用评价当中,将商家社交网络影响力作为商家的社会资本纳入到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机制当中,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数据,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并利用处理过的指标数据对商家信用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商家信用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3.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针对电子商务交易领域当中存在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违法违规现象很难确保电子商务平台中反映商家信用水平的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提出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在电子商务交易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为解决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中电子商务交易评价数据可能被伪造和篡改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4.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思路。分析了我们国家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现状,根据已有的电子商务信用治理方式结合本研究结论,提出了我们国家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具体措施,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状况,从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地发展。本研究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可以对商家信用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丰富了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交网络在信用评价领域当中的研究与应用,拓展了社会资本和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的研究范畴。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为解决电子商务交易领域当中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违法违规问题提供了信思路和新方法,丰富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了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相关研究可以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熊治东[8](2019)在《社会信用论》文中认为社会信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与他者关系的自觉重塑和主动调适,是人们之间基于特定的利益诉求和相互信任而产生的互惠性合作关系。随着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发展,社会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现实来看,违约失信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有鉴于此,迫切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回应社会信用面临的现实难题,探析社会信用的现实价值及其演化机制,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寻合理的路径。正是依循这一基本思路,文章共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前言。本章首先强调了社会信用在当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全面分析了对社会信用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厘清国内外关于社会信用的研究现状基础之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上的评述,指出了过去关于社会信用的研究在理论深度、研究视野以及研究范式等方面存在着若干不足。以此为前提,进一步论证了从哲学的维度对社会信用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紧接着阐明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信用理论的思想溯源。无论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还是在西方的思想背景中,信用思想都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共有现象。总体而言,信用思想的孕育、演化和发展与所在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环境等紧密相关。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形成了重人伦、讲义理、轻契约的信用文化。就西方社会来说,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宗教传统,促进了契约精神的出场,使得西方信用思想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痕迹。而马克思的信用思想则着重探讨了信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通过对信用一般本质的揭露、信用与资本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信用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的揭示,深度剖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作机制和内部秘密,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本性。第三章:社会信用的基本规定。通过对“信用”、“失信”、“社会信用”进行词源上的考察和哲学上的释义与界定,澄清了“社会信用”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区分了“社会信用”与“社会信任”、“社会信誉”、“社会诚信”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社会信用度”这一判断和评价社会信用现实状况的概念,并就“社会信用度”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信用的复杂主客体关系、社会信用的内在层次、社会信用的时间维度等方面考察了社会信用的基本结构,详细阐述了社会信用蕴含的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和现实价值。第四章:社会信用的历史演进。社会信用不是当代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各个阶段都具有的现象。因而,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信用形态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探寻社会信用的演进规律。本文认为,在原始社会阶段,社会信用主要局限在特定地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血缘-地域型社会信用。在农业社会阶段,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社会分工的逐步发展,道德伦理和身份等级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形成了伦理-身份型社会信用。在工业社会阶段,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契约精神的诞生,而契约的实现需要以制度为支撑,由此形成了契约-制度型社会信用。在信息社会阶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往主要以虚拟的方式展开,任何不良行为都可能被信息技术记录和传播,迫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信用,形成了虚拟-自觉型社会信用。第五章:社会信用的现实境遇。本章主要探讨了社会信用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从现实境遇的维度对社会信用进行观照与审视。本文认为,社会信用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数字的异化及其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数字直接影响着社会信用关系的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和社会信用的实现,而数字异化带来的数据失真、数据偏见必然会社会信用造成负面影响。其二是现代性的危机与风险。现代性推崇理性至上和理性万能,强调理性的工具维度,弱化理性的价值维度,极易诱发失信行为。此外,现代性对个人主义的崇拜和引起的全球化危机也对社会信用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三是道德践履的内在悖论。社会信用道德的“应然状态”和“实然处境”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主体的道德承诺与行动的多变性之间存在裂痕,道德原则的利他性和价值实现的利己性之间存在悖反的问题。第六章:社会信用的实践生成。任何社会活动都有自身的生成路径,社会信用也不例外。首先,从社会信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来看,社会利益关系是建立社会信用发生的现实基础,而社会利益关系形成的前提是人们能够自由地支配和处置自身的财产,即对财产拥有所有权,一旦丧失这种自由,社会信用关系就不可能得以建立。其次,从社会信用实现的路径来看,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决定着社会信用的范围、类型和层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信用的践履只有在社会实践进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才能逐步得到实现和确证。再次,从社会信用建构的目标指向维度来看,社会信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培育社会信用美德,为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第七章:新时代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前瞻。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渐形成,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以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为主导的社会信用评级和征信体系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的实现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社会信用建设发展晚、起点低,还存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违约失信治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社会信用预警体系、强化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郭志光[9](201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Interne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电子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给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危害,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探索出有效的电子商务信用监管体系,在保持诚信、公正、和谐的网络环境的同时,又能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子商务,成为考验政府、学术界智慧的新课题,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机制。在以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电子商务市场经济特征与交易信用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充分衔接已有的“微观”、“宏观”研究基础,在“中观”层面上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模型,并进行博弈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作用机理及已有研究成果,探讨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构建策略。首先,本文提出应当把信用机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看待。信用机制既是经济主体相互之间在长期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规则,也是社会系统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既包括正式规则,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其次,本文从信用问题的根源出发,利用博弈论方法从解决信息不对称与政府市场规制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相关主体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下的信用机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治理形态:一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治理形态,称之为“自我规制”;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形态,称之为“政府导向”体系。结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整体模型本文提出了四种类型的信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一方面运用调查问卷方法,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式模型对第三方信用中介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除实名认证对网站信任的作用未通过验证外,原先的研究假设均得到了验证:信用反馈机制的有效性对交易主体对电子商务网站的信任有正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有效性对交易主体对电子商务网站的信任有正向影响;沟通及互动机制的有效性对交易主体对电子商务网站的信任有正向影响;电子商务网站平台的信任对交易主体的最终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利用博弈论方法对四种不同的信用机制如何协调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争议问题,进行了规范地分析与推导,从多角度对其运行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证实,在政府与第三方信用中介合作的电子商务信用机制下,社会净收益达到最高且达到了可持续的合作均衡。最后,在分析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前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从“四位一体”的制度化路径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信用机制。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工作:第一,将信用机制视为一种制度进行构建,从制度根源上把握电子商务信用缺失问题的本质,进行信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第二,对信用理论、信用运行机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向电子商务市场领域进行有益地拓展,扩大并延深了电子商务的研究领域。目前,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宏观”领域。一方面,涉及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微观”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不够系统和深入,往往仅涉及电子商务信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维度。另一方面,国内外多数研究成果,“微观”、“宏观”研究视角较为分离,缺少相互作用与呼应。第三,结合电子商务信用特征、信用理论、信用模式等已有研究基础,运用模型化方法构建出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机制整体模型。一方面要对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过程进行理论抽象,建立业务原型;另一方面要对电子商务信用的各构成要素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详细刻画,从而抽象出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机制,从信用构成要素的分析到机制模型的构建以及信用机制的规范分析,都需要较大程度的创新。同时,从自下而上、自上二下两个角度构建博弈论模型,论证信用中介、信用规制的作用机理。尽管已有部分研究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博弈分析,但很少将信用中介与信用规制的相互作用整合进来,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创新之一。

张爽[10](2009)在《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步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轨道,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交易方式。然而,由于经济转型中多种因素长期积聚作用的结果,中国目前正在进入企业信用问题的高发期。本文在对经济转型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和影响,对现阶段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梳理。从交易成本、市场融资风险和资源配置等多等角度对企业信用缺失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逐一分析。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产权结构多元化、决策主体分权化和多重制度规则并存等方面,分析了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环境。探讨了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性成因,认为经济转型期信用秩序缺失、信用约束机制减弱、制度承诺不足等因素综合作用,是经济转型期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正式制度成因;同时,我国非正式信用制度变迁中,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道德理念、思维模式变革,规则的冲突与不确定,是转型期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非正式制度成因;此外,转型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减弱和约束软化也对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运用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转型期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可以发现,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罚,提高企业失信成本,使企业的短期博弈失信成本远高于因此获得的收益,能促使企业倾向于长期博弈,减少企业失信行为。因此,构建企业信用缺失治理机制的设计需要从增加失信成本、加大守信收益,而使守信成为博弈方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同时通过加大监管体系的建设,使得守信成为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本文还对企业信用建设进行了国际借鉴比较。分析了对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用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用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信用模式的不同特点,从信用立法、信用监管、信用管理与服务、不良信用行为惩罚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信用模式设计与建设必须考虑现阶段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制约因素,采用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兼取发达国家的优点,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我国企业信用治理问题的总体设想。提出了构建企业信用治理的制度规范机制、健全企业信用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强化企业信用治理的环境约束机制和完善企业信用治理的技术辅助机制的具体设计四方面治理对策。

二、市场交易行为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交易行为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研究
        2.1.1 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内涵的理论探讨
        2.1.2 作为贸易新形态的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力研究
        2.1.3 跨境电子商务诱发的企业跨国经营与交易新风险
        2.1.4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2.2 与企业风险防范相关的研究
        2.2.1 企业风险防范的理论框架
        2.2.2 企业风险防范的传统理论局限
        2.2.3 数据融合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2.3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防范
        2.3.1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宏观对策
        2.3.2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要素:中间商
        2.3.3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要素:信用与声誉
        2.3.4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要素:心理距离
        2.3.5 系统仿真在跨境电子商务风险防范相关研究中的运用
    2.4 文献述评
3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演进与风险
    3.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机遇与挑战
        3.1.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3.1.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3.1.3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挑战
    3.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景气状况
        3.2.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3.2.2 出口景气综合状况
        3.2.3 出口景气分项状况
    3.3 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模式优势分析
        3.3.1 直接型出口贸易模式
        3.3.2 协调嵌入型出口贸易模式
        3.3.3 网络嵌入型出口贸易模式
    3.4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风险状况
        3.4.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3.4.2 出口风险综合状况
        3.4.3 出口风险分项状况
    3.5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来源、类型与影响
        3.5.1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来源
        3.5.2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类型
        3.5.3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跨境电子商务卖家声誉、违约行为与交易风险形成机理
    4.1 引言
    4.2 理论背景
    4.3 基于拓展声誉模型的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博弈
        4.3.1 经典声誉模型
        4.3.2 跨境电子商务情境下的拓展声誉模型
    4.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机器学习的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仿真
        4.4.1 动态仿真系统设定
        4.4.2 基于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买家反应函数
        4.4.3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卖家反应函数
        4.4.4 交易系统设定
        4.4.5 编程语言
        4.4.6 数据来源
    4.5 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仿真结果分析
        4.5.1 经过机器学习训练的动态仿真系统
        4.5.2 初始状态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4.5.3 控制初始声誉差异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4.5.4 控制交易轮数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4.5.5 控制声誉维护投入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控模式、买家决策与交易风险防范效力
    5.1 引言
    5.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5.2.1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关系
        5.2.2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
        5.2.3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对于防范交易风险的作用
        5.2.4 消费者心理距离与对于跨境贸易特有风险的感知
        5.2.5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5.3 基于平台管控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防范均衡
        5.3.1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风险管控制度设计
        5.3.2 入驻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买家决策与交易风险感知
        5.3.3 包含查处强度选择与感知风险的交易风险防范均衡
    5.4 基于买家心理距离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防范效力仿真
        5.4.1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管控模式的初始设定
        5.4.2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买卖双方、商品与获利水平的初始设定
        5.4.3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防范效力仿真流程
    5.5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防范效力仿真结果分析
        5.5.1 交易风险管控模式对于非智能卖家获利水平的影响
        5.5.2 交易风险管控模式对于智能卖家获利水平与决策违约率的影响
        5.5.3 交易风险管控模式对于买家获利水平与交易完成质量的影响
        5.5.4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控模式、买家心理距离与交易风险防范效力
    5.6 本章小结
6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与交易风险的防范对策
    6.1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的跨国比较
        6.1.1 发达经济体易发生的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
        6.1.2 发展中经济体易发生的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
        6.1.3 其他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的跨国比较
    6.2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防范对策
        6.2.1 政策监管风险的防范
        6.2.2 入驻平台风险的防范
        6.2.3 供应链协调风险的防范
        6.2.4 代理关系风险的防范
        6.2.5 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6.2.6 不可控事件风险的防范
    6.3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防范对策
        6.3.1 平台规则风险的防范
        6.3.2 囤货滞销风险的防范
        6.3.3 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
        6.3.4 物流风险的防范
        6.3.5 支付风险的防范
        6.3.6 汇率风险的防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信用
        二、政府信用监管
        三、电子商务政府监管
        四、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监管理论
    第三节 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和原则
        一、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二、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的主要原则
        三、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现状
    第一节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发展现状
        一、泉州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二、泉州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信用问题
    第二节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措施及成效
        一、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措施
        二、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成效
第四章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信用监管部门不到位
        二、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及时
        三、部门联动机制尚未理顺
    第二节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电子商务信用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清
        二、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完善
        三、地方联合监管机制尚未理顺
第五章 泉州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对策
    第一节 明确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部门的分工及职能
        一、厘清部门分工及职能
        二、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
    第二节 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的信息共享平台
        一、采用大数据为共享平台的核心技术
        二、引用先进技术建设共享平台
    第三节 健全电子商务信用政府监管的法律规范和流程
        一、设立专项法规
        二、构建奖惩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信用的内涵界定
        (二)政府信用的内涵界定
        (三)政府信用的特征
        (四)政府信用的变迁
        (五)政府失信的原因与影响
        (六)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公共行政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论文分析框架
        (一)现代社会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制度信用
        (二)制度信用的影响因素: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价值诉求
        (二)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政府信用生成价值诉求的公共性转向
        (三)价值因素的构成
    二、绩效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绩效基础
        (二)绩效因素的构成
        (三)绩效因素结构变化的历时态考查
    三、制度运行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制度运行保障
        (二)制度运行因素的构成
第三章 政府信用影响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总体状况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央高地低”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行政价值缺失的表现
        (二)政府绩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三)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三、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情境考察
        (一)制度情境
        (二)社会情境
        (三)文化情境
        (四)媒介情境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行政价值实现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平正义性
        (二)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共利益性
        (三)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民主参与性
        (四)行政价值实现要提高行政伦理水平
    二、以政府绩效有效供给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效能政府建设
        (二)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强化社会绩效供给
        (三)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科学的政绩观与绩效评估体系
    三、以制度有效运行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以法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以责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以公开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以政策高效执行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五)以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设计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购物平台研究综述
        2.1.1 网络购物平台的基础研究
        2.1.2 网络购物平台的问题研究
        2.1.3 网络购物平台的治理研究
    2.2 信用舞弊行为研究综述
        2.2.1 信用舞弊行为的基础研究
        2.2.2 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研究
        2.2.3 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研究
    2.3 文献评述与研究聚焦
        2.3.1 文献评述
        2.3.2 研究聚焦
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表现特征
    3.1 研究方法选择
        3.1.1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适用
        3.1.2 内容分析法应用流程确定
    3.2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表现
        3.2.1 数据收集与编码说明
        3.2.2 内容分析的质量检验
        3.2.3 编码结果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3.2.4 证据链分析
    3.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特征
        3.3.1 圈层性
        3.3.2 虚拟性
        3.3.3 复杂性
        3.3.4 危害性
    3.4 本章小结
4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
    4.1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机理分析
        4.1.1 理论基础
        4.1.2 机理框架
    4.2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博弈分析
        4.2.1 第一组博弈分析
        4.2.2 第二组博弈分析
        4.2.3 第三组博弈分析
        4.2.4 第四组博弈分析
    4.3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结果讨论
        4.3.1 形成阶段的博弈结果讨论
        4.3.2 扩散阶段的博弈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
    5.1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机理分析
        5.1.1 理论基础
        5.1.2 模型假设
    5.2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设计
        5.2.2 量表开发
        5.2.3 数据分析
        5.2.4 模型修正
    5.3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结果讨论
        5.3.1 形成内因——道德与利益的影响
        5.3.2 形成外因——监管与惩罚的影响
        5.3.3 扩散原因——重要关系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路径
    6.1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依据
        6.1.1 事实依据
        6.1.2 理论依据
    6.2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6.2.1 治理框架
        6.2.2 治理路径
    6.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实践
        6.3.1 平台主导型协同治理案例分析
        6.3.2 政府主导型协同治理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信用舞弊行为表现研究的相关结论
        7.1.2 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研究的相关结论
        7.1.3 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研究的相关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应用类别思维厘清信用舞弊行为表现
        7.2.2 应用过程思维透视信用舞弊行为成因
        7.2.3 应用协同思维推进信用舞弊行为治理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对象方面,平台类型可以更多样
        7.3.2 研究视角方面,平台主体可以再延伸
        7.3.3 成因研究方面,可以做交叉验证分析
        7.3.4 治理研究方面,治理路径可以更落地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及信用体系概念
        一、住房在线短租市场
        二、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
    第二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的概述
        一、住房在线短租的比较优势
        二、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二章 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的现状
    第一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的形成
        一、政府指引市场信用体系发展方向
        二、企业逐步建立信用机制
    第二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租客个人的失信行为
        二、房东个人的失信行为
        三、企业平台的失信行为
    第三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缺失原因
        一、征信规模小维度单一
        二、企业间存在信息壁垒
        三、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
        四、整体的信用环境不佳
第三章 部分发达国家住房信用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部分发达国家住房信用体系的构建
        一、英国住房市场信用体系
        二、美国住房市场信用体系
        三、德国住房市场信用体系
    第二节 部分发达国家住房信用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选择符合国情的征信方式
        二、促进法律完善并依法监管
        三、推动信用服务成熟化发展
第四章 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构想
    第一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
        二、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
        二、科学的信息体系是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的条件
        三、成熟的服务体系是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的重点
        四、有力的监管体系是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的保障
    第三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推动主体
        一、政府承担引导规范职责
        二、协会凸显沟通协调优势
        三、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个人发扬恪守诚信美德
    第四节 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
第五章 构建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住房在线短租市场法律法规建设
        一、加快完善信用法律法规
        二、重视市场主体权益维护
    第二节 促进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一、提升信用信息使用效率
        二、统一信用信息检索平台
    第三节 建立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管理制度
        一、规范信用管理标准
        二、强化失信惩戒机制
        三、发挥信用激励作用
    第四节 培育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服务环境
        一、加强信用服务机构培育
        二、发挥信用行业协会力量
        三、科学运用信用评价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电子商务商家信用机制的研究 ——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电子商务信用概述
        2.1.1 信用的含义与解释
        2.1.2 信用与信任的关系
        2.1.3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内涵
        2.1.4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内涵与应用
    2.2 相关理论介绍
        2.2.1 演化博弈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3 相关文献研究
        2.3.1 社交网络研究
        2.3.2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研究
        2.3.3 社交网络在信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商务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3.1 电子商务信用的经济学基础
    3.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电子商务信用问题分析
    3.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电子商务信用问题分析
    3.4 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信用问题分析
    3.5 降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演化分析
    4.1 电子商务交易双方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
        4.1.1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4.1.2 演化博弈模型的演化均衡与稳定分析
        4.1.3 数值模拟分析
    4.2 电子商务商家与监管方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
        4.2.1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4.2.2 演化博弈模型的演化均衡与稳定分析
        4.2.3 数值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电子商务商家信用的理论分析
    5.1 社会资本在信用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5.2 社交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分析
        5.2.1 社交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关系
        5.2.2 电子商务商家在微博中社会资本的获得与积累
    5.3 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5.3.1 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5.3.2 电子商务平台商家信用评价指标
        5.3.3 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分析
    6.1 电子商务商家微博影响力评价模型
        6.1.1 微博用户影响力评价指标
        6.1.2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的商家微博影响力评价模型
    6.2 基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6.2.1 天猫B2C平台服装类目商家信用评价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2.2 天猫平台服装类目商家微博影响力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3 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
        6.3.1 确定商家信用评价指标权重
        6.3.2 商家信用等级分类
        6.3.3 商家信用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
    7.1 区块链技术概述
        7.1.1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
        7.1.2 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
        7.1.3 区块链技术发展阶段
    7.2 模型设计与应用
        7.2.1 模型设计
        7.2.2 模型应用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思路
    8.1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现状
        8.1.1 电子商务信用治理体系的层次结构
        8.1.2 电子商务信用治理存在的问题
    8.2 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方式
    8.3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治理的措施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社会信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难点与研究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信用理论的思想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思想
        2.1.1 重农抑商的社会文化传统
        2.1.2 以伦理为本位的信用模式
    2.2 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信用思想
        2.2.1 信用思想的宗教传统
        2.2.2 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2.3 信用思想的契约化转向
    2.3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历史考察
        2.3.1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理论基础
        2.3.2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3 社会信用的基本规定
    3.1 社会信用的哲学释义与界定
        3.1.1 信用的词源学考察与格义
        3.1.2 社会信用基本内涵的界定
        3.1.3 社会信用度及其影响因素
    3.2 社会信用与相关概念的辨别
        3.2.1 社会信用与社会信任
        3.2.2 社会信用与社会信誉
        3.2.3 社会信用与社会诚信
    3.3 社会信用的基本结构的探析
        3.3.1 社会信用的构成要素
        3.3.2 社会信用的内在层次
        3.3.3 社会信用的时间维度
    3.4 社会信用的特征、功能与价值
        3.4.1 关于社会信用的特征分析
        3.4.2 社会信用的功能及其价值
4 社会信用的历史类型
    4.1 原始社会中的血缘-地域型社会信用
    4.2 农业社会中的伦理-身份型社会信用
    4.3 工业社会中的契约-制度型社会信用
    4.4 信息社会中的虚拟-自觉型社会信用
5 社会信用的现实境遇
    5.1 数字的异化及其挑战
        5.1.1 大数据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5.1.2 大数据与社会信用关系透视
        5.1.3 数字异化对社会信用的挑战
    5.2 现代性的危机与风险
        5.2.1 现代性内涵的历史演变与疏义
        5.2.2 现代性危机对社会信用的影响
    5.3 道德践履的内在悖论
        5.3.1 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再探
        5.3.2 社会信用道德认同的价值
        5.3.3 社会信用道德践履的悖论
6 社会信用的实践生成
    6.1 社会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6.1.1 利益关系是社会信用形成的根本原因
        6.1.2 任意支配自身财产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6.2 社会信用实现的机制探析
        6.2.1 生产实践是社会信用变迁的动力基础
        6.2.2 社会交往是社会信用关系拓展的途径
    6.3 社会信用建构的目标指向
        6.3.1 促进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行
        6.3.2 培育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美德
7 新时代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前瞻
    7.1 中国社会信用建设的成就回顾
        7.1.1 社会信用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7.1.2 社会信用制度体系逐步建立
        7.1.3 社会信用环境发生极大改变
    7.2 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7.2.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7.2.2 社会信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7.2.3 社会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7.2.4 对违约失信的治理力度不够
    7.3 中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前景展望
        7.3.1 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7.3.2 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7.3.3 建立社会信用预警体系
        7.3.4 强化社会信用监管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录
表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电子商务
        1.2.2 信用
        1.2.3 信用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信用基础理论与电子商务信用
        2.1.1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1.2 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特征对信用的影响
        2.1.3 电子商务信用及其模式分析
        2.1.4 信用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作用
    2.2 信用机制的内涵与经济功能
        2.2.1 信用机制的内涵
        2.2.2 信用机制的经济功能
        2.2.3 信用机制的构建模式
    2.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构建研究综述
        2.3.1 关于社会信用机制构建的相关研究
        2.3.2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机制的构建策略研究
    2.4 文献研究述评
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模型构建
    3.1 电子商务市场信用主体及信用模式分析
        3.1.1 电子商务交易框架结构与交易类型分析
        3.1.2 电子商务市场信用模式
    3.2 电子商务市场基础模型
        3.2.1 电子商务市场基础模型的构建
        3.2.2 电子商务市场构成要素分析
        3.2.3 电子商务市场的信用机制及其验证标准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机制模型的构建
        3.3.1 电子商务信用机制主体及关系分析
        3.3.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模型
4.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4.1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机理分析
        4.1.1 基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间的信用机制
        4.1.2 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信用中介合作的信用机制
        4.1.3 电子商务企业对信用机制的选择
    4.2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构架体系与功能分析
        4.2.1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核心层
        4.2.2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支持层
        4.2.3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基础层
        4.2.4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经济功能分析
    4.3 电子商务信用中介经济功能的实证研究
        4.3.1 信用中介经济功能的研究假设
        4.3.2 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4.3.3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4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5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检验
5. 电子商务信用政府规制机理分析与策略研究
    5.1 无第三方介入下的电子商务信用政府规制
        5.1.1 博弈的界定
        5.1.2 均衡的求解
    5.2 政府与第三方信用中介合作下的电子商务信用规制
        5.2.1 博弈的界定
        5.2.2 均衡的求解
    5.3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机制的构建策略分析
        5.3.1 电子商务环境下不同信用机制间的效率比较
        5.3.2 政府与第三方信用中介合作进程分析
        5.3.3 政府在电子商务信用机制中的定位策略
        5.3.4 第三方信用中介在电子商务信用机制中的定位策略
        5.3.5 电子商务信用机制构建的制度化路径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意义
    0.3 研究的方法
    0.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0.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1.1.1 国外关于信用缺失成因的研究
        1.1.2 国外关于信用缺失治理的研究
    1.2 国内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信用缺失成因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信用缺失治理的研究
2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其影响
    2.1 经济转型及转型期企业信用关系的变化
        2.1.1 经济转型及其界定
        2.1.2 经济转型期企业信用关系的变化
    2.2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2.2.1 企业商业信用缺失
        2.2.2 企业资金信用缺失
        2.2.3 企业商品信用缺失
    2.3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影响
        2.3.1 对企业成本和赢利的影响
        2.3.2 对市场融资和风险的影响
        2.3.3 对资源配置和市场秩序的影响
3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性成因分析
    3.1 传统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的特征
        3.1.1 传统经济体系与企业产权特征
        3.1.2 传统产权体系与企业信用特征
    3.2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环境
        3.2.1 产权结构多元化
        3.2.2 决策主体分权化
        3.2.3 信用规则复杂化
    3.3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正式制度成因
        3.3.1 制度规则变迁下的信用秩序机制缺失
        3.3.2 政策监管转换下的信用约束机制减弱
        3.3.3 制度承诺不足下的信用权威机制失效
    3.4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非正式制度成因
        3.4.1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环境演变
        3.4.2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演变特点
        3.4.3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分化与整合
    3.5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问协调性成因
        3.5.1 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性降低
        3.5.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软约束
4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信息与监管因素分析
    4.1 信息结构因素的影响
        4.1.1 信息结构对企业信用行为的影响
        4.1.2 信息结构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
    4.2 监管激励因素的影响
        4.2.1 监管激励对企业行为影响的静态博弈
        4.2.2 监管激励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动态博弈
5 企业信用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5.1 政府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5.1.1 政府主导模式的执行机构
        5.1.2 政府主导模式的监管体系
        5.1.3 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
    5.2 市场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5.2.1 市场主导模式的执行机构
        5.2.2 市场主导模式的法律体系
        5.2.3 市场主导模式的监管体系
    5.3 协会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5.3.1 协会主导模式的产生环境
        5.3.2 协会主导模式的运行体系
        5.3.3 协会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
    5.4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5.4.1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比较
        5.4.2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借鉴
        5.4.3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启示
6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制度的总体构建
    6.1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6.1.1 完善产权制度激励
        6.1.2 强化法律体系约束
        6.1.3 加强政府治理效用
    6.2 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6.2.1 建立适度的信用标准
        6.2.2 选择合理的征信模式
        6.2.3 完善评级与担保功能
        6.2.4 规范信用信息的管理
    6.3 强化环境约束机制
        6.3.1 推行行业保障约束
        6.3.2 引导舆论监督约束
        6.3.3 提高道德自律约束
        6.3.4 有效实现自身管理
    6.4 完善技术辅助机制
        6.4.1 开发智能辅助工具
        6.4.2 发挥市场技术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市场交易行为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研究[D]. 柴宇曦. 浙江大学, 2020
  • [3]泉州电子商务信用的政府监管研究[D]. 洪若凡. 华侨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D].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5]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D]. 厉飞芹.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6]我国住房在线短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 缪江影.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电子商务商家信用机制的研究 ——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D]. 高博.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社会信用论[D]. 熊治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研究[D]. 郭志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10]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D]. 张爽. 辽宁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市场交易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