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

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

一、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芳,阿依江,刘莉[1](2021)在《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女性馆员愿意到图书馆工作的缘由,结合图书馆文化服务育人工作的需求和现状,提出通过激励馆员主动作为,增强自我效能感,图书馆组织加强管理,优化文化服务育人质量,使女性馆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信心,助力其职业发展更进一步。

李青[2](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罗艺[3](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冯思远[4](2021)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核心是人,其从业人员对于图书馆存在问题提出的看法和建议,对推动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尤其重要。然而部分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面对图书馆某些层面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问题时会刻意保持沉默,这种沉默行为对员工的职业规划、领导的有效管理、团队的组织氛围、图书馆事业发展等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六所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公共图书馆情境下的员工沉默行为程度和组织管理风格,并基于员工的职业性质、工作环境、专业能力及资源保存理论从人口统计变量、公共服务动机、组织支持感、团队心理安全感、领导行为、工作单位结构的角度研究分析,通过建立员工个人持续发展机制、革新图书馆管理模式及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的系统化策略进而减少员工沉默行为。

石予晨[5](2021)在《《论语》思想视阈下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涌起,文化典籍广泛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绝大多数为“儒、释、道”三家经典,其中以儒家为首。《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着作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这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以人物语录的形式展现着巨大的价值。图书馆是孔子人文思想精华至为完美的表达载体,借助孔子思想中丰富的哲理与图书馆深厚的底蕴这一契合点的透析,可以丰富图书馆管理的内涵。笔者从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三个方向探索《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与图书馆管理创新之间的关联。从中华文化典籍的思想沃土中挖掘本土性价值取向,不仅使得现有图书馆管理的思想理念有据可依,也令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有迹可循。这样既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指导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践。见微知着,这些承载着悠久中华历史与厚重人文价值的典籍,并没有被时间的黄沙湮没,而是在炎黄子孙的认知与践行中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李积君[6](2020)在《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图书馆应当积极谋求服务转型来适应外部变化。图书馆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文化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怎样为读者用户提供更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当前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方兴未艾,需要将知识生态理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转型之中,以期为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并梳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状,清晰地总结图书馆知识生态的相关理念。运用系统研究法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趋势、障碍、措施做出考察与探讨。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运用移植研究法将自然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念类比到知识生态系统理念进行研究,得出图书馆知识生态服务体系框架。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图书馆服务转型前与转型后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图书馆服务转型前后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性状变化。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是知识环境的改变、用户需求的提升、服务主体的多样和知识资源的泛化,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四大趋势,即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转型升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持续推进,但存在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和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等四个方面的障碍。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主要有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和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图书馆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图书馆服务转型朝着优化基础服务、打造生态化的空间服务、开拓全新的知识服务、开展全面的智慧服务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生态系统。

黄一[7](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秦顺[8](2020)在《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资源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则是实现数据的最大化价值,推动开放科学、数据科学的发展,助力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和一流高校建设等前沿议题的关键性业务,业已受到各国际组织、国家和科研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从《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到《科研数据北京宣言》等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数据的价值和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性,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正处于统一管理下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但是,我国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政策、内涵、方式、人员队伍、评估与监管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鉴于既有研究较少直面一流高校建设需求,对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动力及其服务分工,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二维视角下的服务过程和格局重塑等鲜有涉及,未能深刻意识到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之于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一流高校建设的意义。因此,及时进行国内外实践的动态、经验及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进化信息论、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选取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42所“双一流”高校和30所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样本,针对其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愿景、政策、内容、形式、人员、培训与监管等方面展开调研,从多维度深入探究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各自特点、优势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二维视角提出我国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路径:其一,从宏观政策战略布局上,应制定和完善关联多元利益相关者、覆盖全数据生命周期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一方面是确保服务质量可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政策,另一方面是赋能管理与服务流程的管理与服务驱动政策。其二,从中观层面对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路径进行前瞻和设想,即以“权责与动力”为支撑,调整与完善管理、服务分工;以“人文与技术”为驱动,融合与重构服务过程;以“需求与创新”为引领,组织与重塑服务格局。其三,从微观层面对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构建和实现,重点在于丰富服务内容,重视服务培训与认知宣传;拓展服务途径,强化技术工具的研发应用;整合服务队伍,拓宽嵌入式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服务监管,推动服务质量的规范评估与服务效能提升。据此引领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向科学的、一流的体系化道路建设和发展,以回应“双一流”战略要求。

霍朋朋[9](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工作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现象普遍发生在从事工作压力大、人际沟通频繁的个体当中,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图书馆的工作内容类似于服务行业,其典型的工作特征,如工作时间长、负荷重、单调的机械程序等,是图书馆成为工作倦怠高发场所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其中馆员作为馆内文献资源、咨询服务与师生学习之间的纽带,其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师生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而在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作内容及工作特性方面,罕见从自我认知角度以定量的方法对其工作倦怠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将以解决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问题为出发点,结合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认知变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解决馆员工作倦怠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本方法,确定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的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维度、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三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变量,通过界定其内涵、划分其维度、编制测量量表,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调查。通过对回收的465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量表修订、结构方程建模与Bootstrap法检验假设,得出结论:(1)在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角色价值观、角色归属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价值观对人格解体、职业行为倾向对低个人成就感有显着负向影响;(2)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四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3)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三维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4)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各相应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根据统计检验结果,结合高校图书馆员的特殊职业特征和环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方面:第一,制定资格准入制度;第二,完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制度的政策支撑。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方面:第一,落实培训工作,提高馆员职业素养;第二,实行多元激励,提高馆员职业动力;第三,采取双向评估,明确馆员自我认知;第四,进行心理疏导,缓解馆员职业压力;第五,重塑社会认知,提升馆员职业认同。进行自我调适方面:第一,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第二,强化自我管理。

康兴飞[10](2020)在《多元参与视角下的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素养早已成为了新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该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了信息化给教育提出的重要议题。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阶段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核心专业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美国信息素养运动开展较早,也较早关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政府、专业性协会组织、高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汇聚多方资源,共同助力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本文选取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多元参与”这一突出特点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各参与主体的主要参与方式和参与影响展开研究。在意识到教师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力的重要作用后,美国政府开始了围绕促进教师信息化的系列改革。联邦政府发挥基础支持作用,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拨付专项经费;州教育委员会在教师岗位要求和教师资格认定中明确信息素养要求;各民间专业性组织协会制定相关信息素养标准,为州标准和高校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各教师教育机构通过设置信息素养类课程和专项项目开展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企业和公共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政府的有效干预、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及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作用使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呈现多元参与局面。同时,这种多元参与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如联邦政府教育管理权力有限、民间参与不具强制力、信息素养内涵不断变化带来的困扰等。借鉴美国多元力量参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加快我国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需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如政策的持续性关注和支持;缩短标准更新周期,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切实发挥图书馆优势;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等。

二、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2 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育人职能
3 在文化服务育人过程中提升女性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
4 女性图书馆员自我效能感提升促进其职业发展
5 结束语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职业概述
        一、职业性质
        二、工作环境
        三、专业能力
    第二节 沉默行为概述
        一、沉默行为的涵义
        二、沉默行为的维度
        三、沉默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资源保存理论概述与应用
        一、资源保存理论概述
        二、资源保存理论应用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调查研究内容
    第一节 调查研究内容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三、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人口统计变量对沉默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对不同学历员工沉默行为分析
        二、对不同专业员工沉默行为分析
        三、对不同工作年限员工沉默行为分析
        四、对不同职称员工沉默行为分析
        五、对不同工作性质员工沉默行为分析
    第二节 内外部因素对沉默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影响沉默行为的个人因素
        三、影响沉默行为的领导因素
        四、影响沉默行为的团队因素
        五、影响沉默行为的组织因素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的负面影响
        一、对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
        三、对团队氛围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的化解对策
    第一节 建立个体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坚持人本管理,增强员心理安全感
        二、实施员工工作轮岗制,科学测量人岗匹配程度
        三、规划职业生涯,契合个人与事业共发展
    第二节 建设图书馆新型管理模式
        一、建设学习型组织氛围,淡化圈子文化影响
        二、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提高建言收益
        三、选拔任用变革型领导,构建多样化沟通渠道
        四、提高从业准入标准,实现岗位精益管理
    第三节 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一、以打造特色为重点,塑造图书馆品牌形象
        二、坚持图书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探索特色化服务模式
        三、以用户需求为牵引,输出精准推广策略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的问卷调查
致谢

(5)《论语》思想视阈下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论语》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情况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论语》及图书馆管理概述
    第一节 《论语》概述
        一、孔子生平介绍
        二、《论语》简介
    第二节 图书馆管理概述
        一、图书馆管理的内涵
        二、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论语》中图书馆管理的具体体现
        一、人本管理
        二、知识管理
        三、战略管理
第三章 《论语》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管理上的“馆员”第一
        一、以“仁政、民本”之心纠偏“唯技术”倾向
        二、以“正己、爱人”之行夯实“忠与恕”理念
    第二节 服务上的“读者”第一
        一、以“五美四恶”为准则践行读者服务
        二、以“有教无类”为依托善事读者权利
第四章 《论语》中的知识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知识储存管理
        一、拾遗补缺,缵述道统
        二、择优而纳,优化馆藏
    第二节 知识再现管理
        一、以“先利其器”为旨归充盈文献型态
        二、以“择善而从”为指南互通馆藏资源
    第三节 知识推送管理
        一、因材施教,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二、君子不器,启蒙大众阅读多元化
第五章 《论语》中的战略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人才战略管理
        一、尊贤能,惜“人才难得”
        二、举贤才,循“量才而用”
    第二节 服务战略管理
        一、正己衣冠,慎言敏行
        二、察纳雅言,三省吾身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一、节用为本,建设绿色馆办形象
        二、里仁为美,营办和谐馆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
    2.1 知识环境改变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
        2.1.1 知识社会环境的改变
        2.1.2 知识技术环境的改变
        2.1.3 知识制度环境的改变
    2.2 用户需求提升呼唤图书馆服务转型
        2.2.1 用户的精准服务需求
        2.2.2 用户的差异服务需求
        2.2.3 用户的便利服务需求
    2.3 服务主体多样刺激图书馆服务转型
        2.3.1 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局限
        2.3.2 传统知识服务机构竞争
        2.3.3 新型的服务机构的冲击
    2.4 知识资源泛化要求图书馆服务转型
        2.4.1 知识来源渠道的泛化
        2.4.2 知识资源形式的泛化
        2.4.3 知识资源内容的泛化
第3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趋势
    3.1 图书馆基础服务转型升级
        3.1.1 全民阅读推广服务
        3.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3.1.3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3.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
        3.2.1 实体空间服务
        3.2.2 虚拟空间服务
        3.2.3 混合空间服务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
        3.3.1 数据挖掘服务
        3.3.2 创业咨询服务
        3.3.3 成果转化服务
    3.4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
        3.4.1 知识智库服务
        3.4.2 知识智联服务
        3.4.3 知识智网服务
第4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障碍
    4.1 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
        4.1.1 不足的知识环境感知
        4.1.2 不多的用户指向引导
        4.1.3 不强的馆员转型意愿
        4.1.4 不周的知识资源建设
    4.2 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
        4.2.1 有缺陷的实体知识空间
        4.2.2 待调整的虚拟知识空间
        4.2.3 待开发的混合知识空间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
        4.3.1 繁杂的知识服务节点
        4.3.2 较少的知识服务反馈
        4.3.3 较低知识服务包容度
    4.4 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
        4.4.1 缺乏与支撑层的协作
        4.4.2 缺乏与扩展层的协调
        4.4.3 缺乏与相关层的构建
第5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
    5.1 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
        5.1.1 增强知识环境感知
        5.1.2 加强用户指向引导
        5.1.3 深化馆员培训管理
        5.1.4 强化知识资源建设
    5.2 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
        5.2.1 转变知识场的理念
        5.2.2 完善知识场的功能
        5.2.3 增强知识场适应性
    5.3 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
        5.3.1 融合发展加固知识服务链
        5.3.2 改进反馈调节知识服务链
        5.3.3 加强竞争激活知识服务链
    5.4 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
        5.4.1 建立与知识供应商的协同机制
        5.4.2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集群协同
        5.4.3 增强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声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2.2.1 馆舍面积不足
        2.2.2 结构设备老化
        2.2.3 建筑立面陈旧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3.1 独立改扩建式
        3.1.1 自身改造式
        3.1.2 原地新建式
        3.1.3 易地新建式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2 水平改扩建式
        3.2.1 单侧改扩建式
        3.2.2 两侧改扩建式
        3.2.3 环绕改扩建式
        3.2.4 内庭改扩建式
        3.2.5 单元改扩建式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3 垂直改扩建式
        3.3.1 向上改扩建式
        3.3.2 向下改扩建式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3.5 小节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4.1.1 协调共生原则
        4.1.2 高效创新原则
        4.1.3 多样复合原则
        4.1.4 持续发展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4.3.1 新建筑主导式
        4.3.2 旧建筑主导式
        4.3.3 新旧一体式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5.1.2 功能设计策略
        5.1.3 流线设计策略
        5.1.4 造型设计策略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科研数据管理及其服务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关系辨析
        2.1.1 科学数据与科研数据的关系辨析
        2.1.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2.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理论依据
        2.2.1 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2 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服务愿景
        3.2.2 服务政策
        3.2.3 服务内容
        3.2.4 服务形式
        3.2.5 服务人员
        3.2.6 服务培训与监管
第4章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4.1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经验
        4.1.1 法治环境不断完善,服务供给渐趋多元
        4.1.2 技术引领数据赋能,服务形式新颖多样
        4.1.3 人员队伍配置科学,服务权责划分合理
        4.1.4 多措并举培育素养,多管齐下力行监管
    4.2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问题
        4.2.1 政策与服务部分脱节,利益相关者核心定位不明显
        4.2.2 技术应用存在片面性,个性化与标准化关系待厘清
        4.2.3 人员量与质仍未达标,队伍配置与服务需求存错位
        4.2.4 培训与监管机制落后,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亟需健全
第5章 二维视角下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路径
    5.1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制定与完善
        5.1.1 标准化与规范化政策,确保服务质量可控
        5.1.2 管理与服务驱动政策,赋能管理服务流程
    5.2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路径设想与前瞻
        5.2.1 “动力与权责”支撑,调整与完善服务分工
        5.2.2 “人文与技术”驱动,融合与重构服务过程
        5.2.3 “需求与创新”引领,组织与重塑服务格局
    5.3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整体构建与实现
        5.3.1 丰富服务内容,重视服务培训与认知宣传
        5.3.2 拓展服务途径,强化的技术工具研发应用
        5.3.3 整合服务队伍,拓宽嵌入式服务广度深度
        5.3.4 加强服务监管,推动规范评估与效能提升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2.1 职业认同相关文献研究
        2.1.1 职业认同内涵
        2.1.2 职业认同的结构
        2.1.3 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
    2.2 工作倦怠相关文献研究
        2.2.1 工作倦怠内涵
        2.2.2 工作倦怠的结构
        2.2.3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2.3 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研究
        2.3.1 自我效能感内涵
        2.3.2 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2.3.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4 职业认同、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4.1 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2.4.2 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4.3 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第三章 假设模型与问卷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变量的界定
        3.2.1 高校图书馆员人口统计学变量
        3.2.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变量
        3.2.3 高校图书馆员自我效能感变量
        3.2.4 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变量
        3.2.5 研究假设及分析模型
    3.3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3.3.1 变量测量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4 预调研问卷信效度分析
        3.4.1 职业认同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3.4.2 自我效能感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3.4.3 工作倦怠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第四章 正式调研与检验假设
    4.1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4.2.1 职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4.2.2 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分析
        4.2.3 工作倦怠量表信度分析
    4.3 正式问卷效度的因子分析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1 职业认同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2 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3 工作倦怠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2.1 职业认同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4.3.2.2 自我效能感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4.3.2.3 工作倦怠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4.5.1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4.5.2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5.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4.5.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6 假设检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5.1.2 职业认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5.1.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5.1.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5.2 管理启示
        5.2.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促进馆员工作有法可依
        5.2.2 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缓解馆员工作倦怠状况
        5.2.3 及时进行自我调适,理智正视工作实际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多元参与视角下的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
        1.1 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1.2 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多方力量支持
        1.3 研究多元参与的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概念界定
        3.1 信息素养
        3.2 教师信息素养
        3.3 多元参与主体
    4 国内外文献综述
        4.1 国内研究现状
        4.2 国外研究现状
    5 研究思路与方法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方法
    6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动因及历程
    1.1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动因
        1.1.1 信息化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1.1.2 政府及民众对教师信息素养重要性认知的助推
        1.1.3 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回应
    1.2 美国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1.2.1 初始萌芽期
        1.2.2 缓慢探索期
        1.2.3 快速发展期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多元参与
    2.1 政府参与:联邦和州的支持保障
        2.1.1 联邦参与:政策颁布和专款拨付
        2.1.2 州参与:教师资格认证和岗位标准中明确信息素养要求
    2.2 民间专业性协会组织参与:制定有关信息素养标准
        2.2.1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教师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标准
        2.2.2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标准
        2.2.3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2.3 高校参与: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
        2.3.1 美国高校对职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2.3.2 美国高校对职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
    2.4 其他社会力量参与
        2.4.1 公共图书馆
        2.4.2 信息技术公司和企业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多元参与的成因及挑战
    3.1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多元参与的成因
        3.1.1 联邦政府干预教育活动有限且有效
        3.1.2 民间组织有广泛参与教育活动的传统
        3.1.3 高校自治权保障其能快速调整适应信息化要求
    3.2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多元参与的挑战
        3.2.1 信息素养的内涵变化带来的新思考
        3.2.2 政府教育管理权力有限
        3.2.3 民间组织协会不具强制作用
        3.2.4 信息素养教育本身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多元参与的启示
    4.1 重视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给予持续性政策支持
    4.2 缩短标准更新周期,科学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中
    4.3 鼓励多方力量参与,积极构建互惠参与机制
    4.4 充分认识图书馆作用,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
    4.5 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切实提高培养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理论研究[J]. 张兰芳,阿依江,刘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23)
  •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3]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4]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沉默行为研究[D]. 冯思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论语》思想视阈下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D]. 石予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D]. 李积君. 湘潭大学, 2020(02)
  • [7]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D]. 秦顺. 湘潭大学, 2020(02)
  • [9]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D]. 霍朋朋.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10]多元参与视角下的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 康兴飞.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自我重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