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雪[1](2020)在《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TanⅡA)是中药丹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抗肿瘤功效,且毒性较低。但其受制于水溶性差,抗肿瘤功效不足等缺陷而难以应用到临床。本文以Tan ⅡA为目标化合物,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指标,在细胞水平筛选出与Tan ⅡA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天然化合物穿心莲内酯(Andro)和芹菜素(Api)。通过组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Tan ⅡA的抗肿瘤活性,为开发天然低毒复方抗肿瘤药物及功能食品提供新的候选药物组合。本文重点进行Tan ⅡA与Andro以及Tan ⅡA与Api两组化合物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同时进行体内抗肿瘤功效评价。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如下:(1)与丹参酮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化合物筛选采用MTT法,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指标,通过筛选实验发现Tan ⅡA与Andro以及Tan ⅡA与Api联合给药对MCF7、BGC823和SMMC7721等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Tan ⅡA(25 μM)与Andro(100μM)对MCF7细胞的联用指数(CI)为 0.26±0.02;Andro 单用对 MCF7 细胞的 IC50为 183.23 μM,Tan ⅡA 单用对 MCF7 细胞的IC50为51.46 μM;两化合物联用时对MCF7细胞的IC50为Andro 38.45μM和TanⅡA9.61 μM。TanⅡA(25μM)与 Api(50μM)对 BGC823 细胞联用指数 CI 为 0.28±0.01;单用于 BGC823 细胞时,Api 的 IC50为 131.28μM,Tan ⅡA 的 IC50为 61.46μM,两化合物联用时的 IC50 值为 Api 22.30μM 和 Tan ⅡA 11.15 μM。(2)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联用协同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AV-PI双染实验,证实Tan 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具有显着协同促凋亡作用。研究发现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拮抗Andro对MCF7细胞的毒性以及两种化合物的协同作用,但无法拮抗Tan ⅡA对MCF7细胞的毒性,初步探明ROS积累是Tan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协同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进一步实验发现两种氧化剂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和砷试剂(DETC)与Tan ⅡA联用均具有协同抗肿瘤效果,并且能够被NAC拮抗,进一步证实ROS是两化合物发挥协同效用的关键因子。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方法,证实Andro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似物NAC能够发生共价结合。采用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氧化法测定GSH活性,进一步证实该反应封闭了 GSH上的-SH,在胞内降低了 GSH的还原力。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和二氢乙啶(DHE)染料探针检测细胞内H2O2和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结果发现与单独给药比较,TanⅡIA与Andro联用显着提高胞内ROS水平。上述结果证实ROS是Andro与TanⅡA协同抗肿瘤的关键因子。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an ⅡA和Andro作用后,MCF7细胞内p53及其下游蛋白Bax和PUM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Andro与Tan ⅡA联用时,细胞内p53,Bax和PUMA的表达显着提高;使用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预处理MCF7细胞后,Tan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毒性减低一倍左右,联用指数从0.26±0.02提高到1.18±0.15,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消失。说明p53是Andro与TanⅡA协同抗肿瘤的另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Tan ⅡA与Andro联用于MCF7细胞,p53和ROS信号被显着增强,ROS与p53两个信号通路相互激活是Tan ⅡA与Andro协同抗肿瘤作用的核心机制。(3)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联用协同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采用AV-PI双染和蛋白印迹方法,证实TanⅡA与Api联用使细胞内p5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胞内Bcl-2/Bax 比值显着降低,细胞凋亡显着增强。研究证实NAC不能够拮抗Api和Tan ⅡA单用及联用对BGC823细胞的毒性。说明ROS不是两化合物对BGC823细胞协同作用的关键因子。采用PI染色法和蛋白印迹实验考察TanⅡA与Api单用和联用,对BGC823细胞周期及胞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和D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种化合物联用时,细胞周期随时间推移依次阻滞在G2/M期(24h),G1及G2/M期(48 h)和S期(72 h),表现出多个细胞检查点上的周期阻滞,且周期阻滞更加严重。细胞周期蛋白含量也随细胞周期发生相应改变。采用圆二色和DNA热变性曲线法研究TanⅡA和Api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i与DNA产生沟槽结合和外部堆积,Tan ⅡA改变DNA骨架的碱基堆积结构。DNA热变性实验发现:Tan ⅡA及Api与DNA结合,热变性曲线发生较大变化,说明Tan ⅡA及Api与DNA结合后对DNA的稳定性产生显着影响。上述实验结果证实TanⅡA以改变DNA碱基堆积的方式与DNA结合,Api与DNA沟槽外部结合,两者共同作用于DNA,加剧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S180荷瘤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Api(60mg/kg)和TanⅡA(30mg/kg)单用口服无显着的抑瘤效果,联合使用的抑瘤效果显着,抑瘤率为37.6%。两化合物联用抑瘤效果与阳性药物环磷酰胺(30mg/kg)抑瘤效果相当,且毒性低于环磷酰胺(30mg/kg)。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TanⅡA与Andro具有显着协同抗肿瘤作用,TanⅡA与Andro分别作用于p53与ROS两个信号通路,两个信号通路相互激活是协同作用产生的核心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Tan ⅡA与Api具有显着协同抗肿瘤作用,TanⅡA与Api分别以改变DNA骨架碱基堆积以及外部沟槽结合方式与DNA结合,加剧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

彭卓隽[2](2020)在《艾灸干预胃荷瘤大鼠提取HSP70-PCs并回输大鼠体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艾灸的抗肿瘤效应与诱导胃癌组织HSP70-PCs的相关性;观察将艾灸干预后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回输至荷瘤大鼠体内对肿瘤增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艾灸后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对树突状细胞、T细胞、Walker-256肿瘤细胞的影响。探讨艾灸抗癌作用及可能机制,对艾灸-HSP70疫苗的研发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1)16只SD大鼠以Walker-256细胞来源的腹水造皮下瘤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艾灸组干预14天后,无菌环境下剖开荷瘤部位将各组大鼠剥取肿瘤,称重,用抗体柱亲和纯化方法从艾灸组、模型组来源的胃肿瘤大鼠肿瘤中提取HSP70-PCs。(2)从成年大鼠骨髓及脾脏获取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各分组为盐水组、模型组与艾灸组,每组6孔加入培养板,相应干预72h后测量OD值;孔板加入Walker-256细胞,按照效靶比1:20,1:40接种T细胞,并加入不同组别提取的HSP70-PCs,2.5 ug/ml,每组6孔,72h后测OD值;孔板加入Walker-256细胞,按效靶比1:20接种T细胞和DC,并加入不同组提取的HSP70-PCs,每组6孔,72h后测OD值。(3)将体重160~180g大鼠18只,分别于右后肢腹股沟处注射Walker256细胞5×106个/ml,0.2ml/部位。7日后,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艾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分别于两侧后肢腹股沟皮下注射模型和艾灸来源的HSP70-PCs蛋白溶液共10ug(20ug/ml,0.5ml/只),盐水组每周注射一次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每7日注射1次,共注射3次。于第28日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眶内采血,采血后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切开荷瘤部位皮肤,称取瘤体重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CD4+/CD8+T细胞比例,HE法观察walker-256细胞瘤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模型组HSP70-PCs含量为14.2ug/克组织,总量102.24ug;艾灸组为72ug/克组织,总量972ug。0.01),艾灸组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培养2日后两组细胞数仍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但艾灸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3日后,各组细胞数无差异(P>0.05)。T细胞培养3日后,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T细胞光密度稍增加(P<0.05),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T细胞与Walker-256癌细胞混养效靶比1:20时,模型组、艾灸组光密度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效靶比1:40时,艾灸组光密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0.05),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T细胞、DC与Walker-256癌细胞混养时,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样本的光密度下降,差异显着(P<0.01),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1)。组大鼠去脏器体质量相比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胸腺质量与脾脏指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中CD4+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上升(P<0.01),艾灸组CD8+T细胞数显着上升(P<0.01),CD4+/CD8+比值稍下降(P<0.05);艾灸组CD4+T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CD8+T细胞数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均P<0.01);结论:1.HSP70-PCs提取物回输对荷瘤大鼠肿瘤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艾灸组提取物干预后抑制作用更明显。2.艾灸干预后肿瘤组织的HSP70-PCs提取物能加速免疫细胞的增殖,并促进淋巴细胞反应对Walker-256癌细胞的杀伤作用。3.艾灸干预后肿瘤组织的HSP70-PCs提取物回输后,能调节荷瘤大鼠的免疫功能。

宋宁宁[3](2020)在《LyP-1介导的主动靶向分子探针诊疗三阴性乳腺癌》文中提出临床上尚缺乏对三阴性乳腺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主动靶向分子探针是一种可以将显像剂或药物输送到特定病变组织中,同时又能减少在正常组织中聚集的方法,因此有望为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有效的诊疗手段。由于其受体p32可异常高的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上,LyP-1可作为该分子探针中的靶向肽,并具细胞内化、促凋亡和乏氧区域识别的特点。构建主动靶向分子探针可以直接将显像剂或药物与靶向分子连接,也可以建立在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的基础上。对于后者,由于可同时携带靶向分子、显像剂和治疗药物,树状大分子NPs被广泛地用作主动靶向分子探针的纳米载体。另外,研究表示,多靶向分子修饰的树状大分子比单个靶向分子对其受体的结合能力更强。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制备两种主动靶向分子探针,一种将锝-99m(technetium-99m,99mTc)直接标记在LyP-1上制备诊断型分子探针;另一种以第五代树状大分子为纳米载体,修饰LyP-1和标记碘131(Iodine 131,131I)用于制备诊疗型分子探针。内容如下:(1)以LyP-1为靶向肽,制备99mTc-LyP-1。LyP-1氨基末端额外修饰一个6组氨酸标签,与三羰基锝中间体反应从而合成99mTc-LyP-1,具有产率高、无需纯化和稳定性好的优点。在荷瘤裸鼠中,99mTc-LyP-1展示出了令人满意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显像效果。(2)以第五代树状大分子为纳米平台,修饰LyP-1,并通过氯胺T(chloramine T,ch-T)法标记131I,最终合成131I/LyP-1-dendrimer NPs。表征后可知单个树状大分子上修饰有33.1个LyP-1分子。131I标记的材料经纯化后,产物的放化纯(radiochemical purity)>99%,且体外稳定性好。在体外和体内,SPECT均表明131I/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或者4T1肿瘤具有较好的显像效果。(3)在4T1细胞和荷瘤裸鼠中,我们评估了131I/LyP-1-dendrimer NPs诊疗体系的抗肿瘤增殖和抗转移疗效。结果表明131I/LyP-1-dendrimer NPs能够显着地抑制4T1肿瘤生长,而且能够明显地降低4T1肿瘤的转移能力。在肿瘤微环境中,131I/LyP-1-dendrimer NPs能够降低肿瘤增殖与转移相关标记物,提高凋亡率,降低血管生成和改善乏氧状态。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LyP-1介导的主动靶向分子探针可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SPECT显像、抗增殖和抗转移治疗。

朱振华[4](2020)在《KIF20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纤维肉瘤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组织肉瘤是一组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儿童恶性肿瘤的10%。软组织肉瘤约有50种不同亚型,它们的临床、病理以及分子学特征均有所不同。目前,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与化疗为主。但存在术后复发转移、预后差以及化疗效果差等问题。随着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多个基因被证实与软组织肉瘤的进展相关,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标志物被用于指导预后。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通过动态剪切树的方法,将表达相似的基因归类于同一个模块,通过临床性状和基因模块间的关联性分析,探究模块与临床性状的相关性,并通过对模块进行网络分析以及功能分析,解释基因模块的功能,筛选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核心基因。WGCNA已经在多种实体瘤中用于发现与临床性状或预后相关的基因模块和核心基因,并在实验和临床中得到较好的验证。但是,关于WGCNA在软组织肉瘤中应用的报道较为少见。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Kinesin Family Member 20A,KIF20A)在细胞有丝分裂、细胞迁移和胞内转运中发挥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明,KIF20A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并显示出较差的预后。KIF20A与细胞周期、凋亡等功能密切相关,在脑胶质瘤中,KIF20A高表达,下调KIF20A后,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凋亡。KIF20A抗体在晚期胰腺癌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目前已经进入临床Ⅱ期研究阶段。以往的研究证明,KIF20A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但KIF20A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作用仍不清楚。基于以上背景,我们采用WGCNA的方法筛选出与软组织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基因KIF20A。纤维肉瘤是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个组织学类型。在体外实验中,以KIF20A敲低的纤维肉瘤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KIF20A对纤维肉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KIF20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KIF20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划痕、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20A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对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在体内实验中,用KIF20A敲低的纤维肉瘤细胞构建荷瘤鼠,通过记录肿瘤大小及重量检测KIF20A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F20A对增殖的影响,并通过小动物成像和HE染色检测KIF20A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软组织肉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明确与软组织肉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我们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利用WGCNA的方法,构建了基因共表达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和功能分析,我们筛选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并且与预后高度相关的四个核心基因(RRM2、BUB1B、CENPF、KIF20A)。二、核心基因在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为明确核心基因在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我们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对人纤维肉瘤细胞系HT-1080中核心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KIF20A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细胞系。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以KIF20A为目标基因,对其在纤维肉瘤的作用及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三、KIF20A对人纤维肉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探究KIF20A对人纤维肉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构建了低表达KIF20A的HT-1080细胞系并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KIF20A基因敲低后,共有792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过程、对有机物反应(化疗药物等)、细胞核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及PI3K-AKT、mTOR、p53、MAPK、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受到影响。这些结果提示,KIF20A可能通过PI3K-AKT、mTOR、p53、MAPK等信号通路影响人纤维肉瘤的发生发展。四、KIF20A在人纤维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我们以KIF20A敲低的HT-1080细胞系及对照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细胞周期、细胞活力、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KIF20A下调后,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p21Waf/Cip1表达上调,Cyclin A2、Cyclin E1表达下调,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提示下调KIF20A可抑制HT-1080细胞的增殖。2、在凋亡实验中,KIF20A敲低后,凋亡明显增加,Bcl-2表达下调,Bax、Cleaved Caspase 9、Cleaved Caspase 3表达上调,提示下调KIF20A可促进HT-1080细胞的凋亡。3、在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中,发现KIF20A敲低后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降低,提示下调KIF20A可抑制HT-1080细胞的迁移与侵袭。4、我们以KIF20A敲低的HT-1080细胞系及对照细胞系构建荷瘤鼠,测量其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结果显示KIF20A敲低后肿瘤显着减小,肿瘤组织Ki67的表达降低,肝转移发生率降低,提示下调KIF20A可抑制纤维肉瘤的生长和转移。5、为探究下调KIF20A抑制人纤维肉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我们检测了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发现下调KIF20A后,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PI3KTyr453及p-AKTSer473表达降低;NF-κB信号通路中的p-IKKα/β、p-p65表达降低。这些结果提示KIF20A敲低后,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也受到抑制。五、Kif20a在小鼠纤维肉瘤中的作用研究为明确Kif20a在小鼠纤维肉瘤中的作用,我们首先检测了其在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系WEHI164、MCA101、MCA207中的表达情况,发现Kif20a高表达。通过转染成功构建出Kif20a敲低的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系,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变化,并用Kif20a敲低的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系构建荷瘤鼠,观察其肿瘤大小及肿瘤转移情况,结果显示,Kif20a下调后,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的活力降低,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凋亡增加,侵袭、迁移能力降低,肿瘤减小,肿瘤组织Ki67的表达降低,提示在小鼠纤维肉瘤中,Kif20a下调仍能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KIF20A是软组织肉瘤生物调控网络的核心基因,KIF20A在软组织肉瘤中高表达与软组织肉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在纤维肉瘤细胞系中,转录组测序发现下调KIF20A,多种与生物学进程及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下调KIF20A后,PI3K-AKT活性受到抑制,其下游NF-κB、细胞周期、凋亡等信号通路也发生改变,从而抑制了肿瘤的增殖、迁移、侵袭及转移,促进了肿瘤的凋亡。本研究明确了KIF20A在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了其在纤维肉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提示KIF20A是治疗纤维肉瘤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纤维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黄严[5](2019)在《用于检测生物活性分子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光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荧光探针具有对目标分子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对生物样本的非损伤性,已在传感分析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对生物样本的成像分析中,荧光探针可以实现非侵入式检测、深层组织以及实时动态成像等,,因此荧光成像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和医学领域备受关注。本论文分别以有机荧光染料和碳点、金纳米棒为支撑材料,制备了几种新型的小分子和纳米荧光探针,借助有机荧光染料和纳米荧光材料的光学特性,实现了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多种生物活性物种,探讨了这些生物活性物种在几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尝试应用于肿瘤的光治疗。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近红外荧光探针检测亚硝酰氢及评估其在细胞和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抗炎作用亚硝酰氢(HNO)可抑制炎症的信号通路,在抗炎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探索内源性HNO的来源仍然具有挑战性,其中硫化氢和一氧化氮在线粒体中相互作用同时产生HNO和多硫化氢(H2Sn)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生物路径。但目前所开发的HNO荧光探针都限于细胞和组织中HNO的成像,未能原位检测线粒体并实时检测动物体中的HNO和H2Sn的同时形成的过程。在该部分中,我们开发了一种靶向线粒体的近红外荧光探针Mito-JN,用于检测细胞和大鼠模型中HNO。探针由三个部分组成:Aza-BODIPY作为荧光信号转导,三苯基膦阳离子作为线粒体靶向基团,二苯基膦基-苯甲酰作为HNO反应单元。响应机制是基于分子内酯氨解反应导致了荧光发射的改变。Mito-JN对HNO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高于其他多种生物相关物种,因此探针可应用于内源性HNO的检测,如检测活细胞中H2S和NO之间的反应产生的内源性HNO。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内H2S和NO之间的反应会同时产生HNO和H2Sn,所研制的探针可用于评估炎症过程中HNO的保护作用,如在脂多糖LPS诱发的炎症细胞模型和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中HNO的抗炎作用。2.近红外荧光探针在低氧应激下检测活细胞和生物体内次氯酸的波动低氧应激是医学和生物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它通过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诱导细胞损伤和死亡。次氯酸(HOCl)是ROS之一,在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对组织蛋白的氧化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HOCl的过量产生可能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HOCl的不稳定性需建立灵敏的实时检测方法。在该部分的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近红外荧光探针Cy-HOC1用于细胞和体内HOCl成像分析。Cy-HOCl包括两个部分:4-氨基-3-硝基苯酚基团作为响应单元;近红外荧光团七甲川花菁作为荧光调制器。Cy-HOC1对HOCl的检测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用于阐明细胞内HOCl和低氧之间的关系,还用于测量急性缺血小鼠模型体外解剖器官中的HOCl,并实时监测缺氧斑马鱼模型中HOCl的变化。3.基于碳点的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于细胞中抗坏血酸的成像分析保持生物系统内部的氧化还原平衡是保证其健康的关键因素。过量的铁离子在体内积聚会导致组织损伤、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抗坏血酸(AA)作为还原剂可用于还原Fe3+,减轻Fe3+的损害。此外,AA在缓解缺氧诱导的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实现AA在细胞中变化的实时成像对于揭示它们的生物功能是很有必要的。在该部分工作中,合成了基于碳点的荧光纳米探针CDs-DB,它对A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能够实时监测AA的动态变化,以及测定缺氧细胞模型、缺氧斑马鱼模型和肝缺血诱导的缺氧小鼠模型中AA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氧条件下AA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降低。此外,CDs-DB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有利于研究AA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功能。4.近红外发射的自组装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的靶向荧光成像和光治疗光动力学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光敏剂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新的光敏剂进行有效的体内肿瘤治疗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该部分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小分子荧光团Cy-HPT作为新型光敏剂,它具有近红外区域(NIR)的发射波长,高光热转换效率和高单线态氧产生效率的优点。通过在水溶液中Cy-HPT和人血清白蛋白(HSA)自组装合成纳米粒子HSA@Cy-HPT。与小分子的Cy-HPT相比,HSA@Cy-HPT光谱特性更稳定、PDT/PTT效果良好,且在活体内的代谢性良好。由于其对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HSA@Cy-HPT在皮下异种肿瘤移植模型中显示出突出的肿瘤靶向特征,可应用于异种肿瘤移植模型中的肿瘤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肿瘤组织明显受到抑制,没有明显的再生,延长了模型的存活率,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损伤,为肿瘤的协同PDT和PTT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试剂。5.谷胱甘肽激活的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肿瘤成像引导的光动力学治疗和光热治疗具有诊断功能的纳米探针有利于成像引导的肿瘤精确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该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了具有NIR荧光成像功能和肿瘤PDT和PTT功能的纳米探针。首先合成了具有优异PDT作用的新型NIR荧光染料CyPT,并通过硫-硫键与金纳米棒(AuNR)连接形成纳米复合物CyPT-AuNR,谷胱甘肽(GSH)可以高选择性地破坏硫-硫键使CyPT与AuNR分离,从而CyPT荧光恢复。在GSH浓度低的正常组织中,CyPT的荧光由于AuNR处于猝灭状态。而肿瘤部位的高水平GSH导致CyPT的释放并实现“开启”荧光反应。随后进行精确的NIR肿瘤成像,可以有效地进行PDT和PTT治疗。CyPT-AuNR纳米平台成功应用于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治疗,而正常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的损伤。这种多功能纳米材料具有靶向肿瘤成像和精确治疗的潜力。

唐忠敏[6](2019)在《基于氧族元素的能量转换材料用于肿瘤诊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癌症的高发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追求,如何实现癌症的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难题。随着纳米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化纳米材料被应用于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拓展为一个全新的纳米诊疗医学领域。其中,一类极具潜力的能量转换纳米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它可以克服能量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形式的能量互相转换;比如可以实现光能之间的转换、光能与化学能转换、光能与电能转换、光能与热能转换、磁能与电能转换、磁能与热能转换、热能与电能转换、热能与化学能转换及化学能之间的转换等。基于氧族元素的纳米材料体系,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因此,发展新一代的氧族元素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用于肿瘤诊疗领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本论文立足于纳米医药领域的应用需求,借助于纳米合成技术,通过可控功能化设计,探索了几类氧族元素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1:二硫化铁-聚乙二醇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微环境自增强磁共振(MR)成像与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针对肿瘤化学动力学疗法治疗过程中缺乏影像监控和疗效低的瓶颈问题,本章设计和制备了具有良好光热转换性能的二硫化铁-聚乙二醇(FeS2-PEG)纳米复合材料,具备以下三个功能:(1)FeS2-PEG可以响应酸性肿瘤微环境,利用其表面铁价态的变化,激活了材料的核磁共振成像(MRI)信号,赋予材料自增强MRI影像功能;(2)FeS2-PEG可以响应肿瘤区的微酸和H2O2过表达的特异性微环境,具备化学能之间的转换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的功能,实现了乳腺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3)在近红外808 nm激光照射下,材料可以将光能转换为热能,产生的高热不但起到了对乳腺肿瘤的光热治疗作用,同时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显着提升了化学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效果,实现了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高效治疗。水溶液、细胞及荷瘤鼠实验结果表明,二硫化铁-聚乙二醇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MR影像功能及能量转换实现肿瘤高效治疗的效果。该工作为拓展铁基能量转换材料的医学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临床乳腺肿瘤的精准影像和高效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2: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纳米材料用于光声成像介导下的光热/热电动力学协同治疗:针对肿瘤光热治疗中热休克蛋白严重降低疗效的瓶颈问题,本章开发了一类兼具光热转换和热电转换功能的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SnSe-PVP)纳米颗粒,具备以下两个功能:(1)在近红外二窗1064 nm激光的激发下,材料可以将光能转换热能,实现了对乳腺肿瘤的光声成像功能及光热治疗作用;(2)借助于光热引发的温度变化,材料的热电转换功能可以在肿瘤区激活产生活性氧,利用活性氧攻击肿瘤细胞的热休克蛋白、进而降低热休克蛋白对肿瘤光热治疗的热抵抗作用,显着提升了肿瘤光热疗法的治疗效果,实现了热电动力学治疗与光热疗法的协同高效治疗。水溶液、细胞及荷瘤鼠实验结果表明,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声成像功能及能量转换实现肿瘤高效治疗的效果。该工作提出的肿瘤热电动力学疗法,拓展了热电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为解决光热疗法应用于深部原位肿瘤治疗的缺陷提供了借鉴性研究思路。3:生物可降解的过氧化镁-转铁蛋白纳米材料用于乳腺肿瘤特异性的分子动力学治疗:针对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存在的特异性差、生物相容性低等难题,本章开发了一类过氧化镁-转铁蛋白(TMNSs)纳米材料,并将其作为纳米前药用于乳腺肿瘤的高效治疗。利用肿瘤酸性微环境,TMNSs可以特异性在肿瘤区进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原位产生大量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用于高效杀灭肿瘤;同时,在正常组织和器官环境中,材料可缓慢降解为无毒的镁离子、水和氧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液、细胞及荷瘤鼠实验表明,过氧化镁-转铁蛋白纳米材料具有肿瘤特异性治疗功能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该类新型可降解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该工作为开发新型可降解、无毒纳米材料用于重大恶性疾病的绿色化、精准高效治疗,提供了借鉴性研究思路。

朱林波[7](2012)在《肿瘤HSP70-PCs与CpG-ODN联用的抗肿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肿瘤热休克蛋白70-多肽复合物(HSP70-PCs)可诱导机体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含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DN)能非特异性地激活机体免疫应答。本实验通过建立肝癌细胞Hepa1-6移植瘤模型,研究两种物质联合运用对模型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发生作用的机制,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1.HSP70-PCs的分离纯化、鉴定:体外大量培养、扩增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经裂解、破碎、超离、ConA Sepharose亲和柱、DEAE-52交换柱后,收集目的峰蛋白,运用SDS-PAGE进行分子量测定、Western-blot法定性分析,Bradford改良法测定纯化后蛋白的浓度。2.建立荷瘤小鼠模型:于C57BL/6j小鼠一侧背部皮下接种4*107/ml的Hepa1-6细胞悬液0.1ml,即4*106/只。3.分组治疗、观察及检测:取上述荷瘤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CpG-ODN治疗组(C组)、HSP70-PCs组(H组)及CpG-ODN联合HSP70-PCs治疗组(L+H组)。C组和C+H组予CpG-ODN100ug/只瘤旁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8次;H组和C+H组予HSP70-PCs10ug/只肿瘤对侧背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只,每周1次,共4次。测量皮下移植瘤大小,绘出生长曲线。对于死亡小鼠,记录生存时间,剥离瘤体称重,打开胸、腹腔,查找有无转移灶。对照组荷瘤鼠死亡一半时,各组均取出5只小鼠,采集外周血取上层血清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及趋化性细胞因子CXCL-10水平。结果1.经二次层析后,得到分子量约为70kDa蛋白质,经免疫印迹证实该蛋白质即HSP70-PCs;2.所有小鼠均于1wk后在接种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皮下结节(即肿瘤),成功率为100%,未出现接种相关性死亡;3.实验观察时间为90d。C组和H组肿瘤体积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但C组和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H组肿瘤质量也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其中两组各有2只实验鼠获得长期无瘤生存,但C组和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肿瘤转移率为40%,C组和H组经解剖均未发现转移。联合治疗组均获得长期无瘤生存,与对照组、C组及H组差异显着(P<0.01),未发现肿瘤转移。C组、H组生存时间分别为>78.8±12.3d、>80.6±10.1d,与对照组57.0±7.3d差异显着(P<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生存时间均>90d;4.治疗组外周血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H组IFN-γ水平较C高(P<0.05),两组CXC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联合治疗组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C组和H组(P<0.01)结论1.运用Con A Sepharose柱亲和层析和DEAE-52柱离子交换后,可纯化得到高纯度的HSP70-PCs;2.HSP70-PCs和CpG-ODN联合运用,存在协同作用,共同通过激发荷瘤体的Th1型免疫应答发挥作用。

史春生,赵君,金慧军,王升志,毛祖彝[8](2011)在《热化疗对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CTL与HSP70表达水平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热化疗对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Balb/c鼠进行热化疗处理,检测CTL活性及HSP70表达变化情况。20例口腔癌患者接受热化疗,于治疗前后行CTL活性检测,并行免疫组化检测HSP70表达情况。结果:热化疗组CTL活性与正常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66),而与高温治疗组、平阳霉素治疗组和不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热化疗组HSP70表达明显增多,且FCM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临床试验中热化疗后口腔癌患者CTL及HSP70较热化疗前明显升高。结论:热化疗能显着提高荷瘤宿主CTL的活性,以及提高HSP70的表达,HSP70可诱导肿瘤细胞表达CTL。

朱林波,付春瑜,李晔,傅庆国[9](2011)在《肿瘤热休克蛋白70联合灵芝孢子粉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肿瘤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灵芝孢子粉联合运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液相色谱法纯化小鼠肝癌细胞株中的HSP70,运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纯化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再用毛细管电泳鉴定其浓度。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SP70与灵芝孢子粉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的抗肿瘤作用。ELISA法测免疫小鼠血清中的IFN-γ、CXCL-9、CXCL-10的水平。结果 HSP70与灵芝孢子粉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单独应用灵芝孢子粉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限,其中1只获得长期带瘤生存,而HSP70可使40%荷瘤小鼠的肿瘤全部消退,获得长期无瘤生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0.01)。联合应用组40%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3只小鼠获得长期生存,其中2只为无瘤生存,且肿瘤体积及质量均较分别单独应用组差别显着(P<0.05或P<0.01),平均生存期>(84.6±7.8)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两药单独应用组、联合应用组血清IFN-γ、CXCL-9、CXCL-10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联合应用组血清IFN-γ、CXCL-9、CXCL-10水平较单独应用组差别显着(P<0.05或P<0.01)。结论 HSP70与灵芝孢子粉联合应用对荷瘤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进展,提高生存率。以上结果对研究人类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曙光[10](2009)在《减毒沙门菌介导mtHSP70/HSV-tk双基因真核共表达DNA疫苗靶向抗肿瘤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患者约130万人,全世界每年约700万人被肿瘤夺去了生命。手术、放疗、化疗仅能治愈45%左右的肿瘤,55%的肿瘤病人因晚期或高度恶性而无法治愈,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全球的医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肿瘤疫苗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肿瘤疫苗通过接种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激发人体自身的天然抗肿瘤反应,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它适应了现代肿瘤治疗中强调的靶向性要求。在众多的肿瘤疫苗策略中,基因疫苗因其独特的优势,倍受人们的关注。基因疫苗是从基因治疗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疫苗,被誉为第三次疫苗革命,成为防治肿瘤的一个重要途径。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粘膜。发生于口腔粘膜的恶性黑色素瘤是口腔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常发生早期广泛转移,约70%转移至区域淋巴结,亦可转移至肺、肝、骨、脑等器官,远处转移率高达40%,预后极差。因此,开展恶性黑色素瘤肿瘤基因疫苗研究工作,无疑对于人类抗肿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综合了目前国内外肿瘤疫苗设计的各自优势,将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广义上的基因疫苗,即构建以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shock protein70,mtHSP70)和人单纯疱疹病毒一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thymidine kinase,HSV-TK)基因为基础的双基因真核共表达DNA疫苗,利用减毒沙门菌对肿瘤的靶向性以之为载体,瘤内注射治疗实体黑色素瘤,其学术思想是以减毒沙门菌将mtHSP70/HSV-TK基因疫苗靶向传递至肿瘤细胞,予以HSV-TK前体药物更昔洛韦(Gancivol,GCV),启动HSV-T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杀瘤效应,死亡的肿瘤细胞与mtHSP70形成mtHSP70肽复合物,该复合物带有全肿瘤细胞抗原的指纹且mtHSP70为异种,其抗原性优于目前国内外DNA疫苗设计常用的以肿瘤某一特定抗原所构成的基因疫苗,利于打破目前存在的因DNA疫苗免疫原性不强形成的免疫耐受,达到抗肿瘤效应。[目的]:①构建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tHSP70)和自杀基因单纯疱疹病毒一胸苷激酶(HSV-tk)双基因真核共表达质粒PCMV-mtHSP70-IRES-TK及实验对照组质粒PCMV-TK-IRES-EGFP和PCMV-mtHSP70-IRES-EGFP。②研究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与对照组质粒pCMV-TK-IRES-EGFP、pCMV-mtHSP70-IRES-EGFP、PCMV-IRES-EGFP的体外表达及体外抗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效应。③构建SL7207/PCMV-mtHSP70-IRES-TK重组沙门菌及对照组SL7207/pCMV-TK-IRES-EGFP、SL7207/pCMV-mtHSP70-IRES-EGFP、SL7207/pCMV-IRES-EGFP重组沙门菌及研究重组沙门菌体外的表达和对B16细胞的侵袭性。④确定重组沙门菌瘤内注射的剂量、时效性及治疗方案;研究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mtHSP70-IRES-TK瘤内注射抗小鼠B16肿瘤效应及机制。[方法]:①登陆genbank查询HSV-TK和mtHSP70基因mRNA序列,应用引物设计软件DNA club分别设计扩增HSV-TK和mtHSP 70基因全长cDNA的特异引物。以pcDNA3-TK质粒或mtHSP70质粒DNA为模板,分别采用各自的引物,用primeSTARHS DNA Polymerase进行PCR,获得HSV-TK和mtHSP 70基因cDNA片断,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得到1192bp(TK)和1898bp(mtHSP70)的目的基因片断,回收的DNA进行3‘加A反应,然后连接到T载体pMD 18-T上,转化大肠杆菌TG1后在Amp抗性平板上生长出约200个阳性菌落,每组随机挑选8个克隆接种到含500μlLB的2mlEP管中摇菌,用HSV-TK和mtHSP 70基因的特异引物进行菌落PCR,1.2%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HSV-TK连接产物转化的大肠杆菌8个菌落中有6个扩增出特定大小的PCR产物,证实为含有TK基因重组质粒的阳性菌落,而8个mtHSP70菌落中亦有6个获得长度为1898bp的片断,确定为含有阳性mtHSP70重组质粒。分别送检6个阳性pMD 18 T-TK重组质粒和pMD 18 T-mtHSP70重组质粒进行上、下游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较,各有2个重组质粒的序列与基因序列100%同源,而且引入的酶切位点序列也完全正确。各选定其中之一用于HSV-tk和mtHSP70基因的亚克隆。按照酶切体系,首先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消化质粒pCMV-TK-IRES-CD和pMD 18 T-TK,电泳见特定酶切图谱。分别回收载体片断(约6200bp)和TK基因片断(1192bp),载体片断经CIP处理后与回收的TK基因片断,在T4 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进行连接反应。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后铺kana抗性平板,挑选阳性克隆摇菌后少量提取质粒,PstI酶切,结果显示3号克隆的重组质粒酶切后获得1424bp和423bp酶切产物,证实TK在NotⅠ位点正向插入,少量提取TK正向插入的重组质粒pCMV-TK-IRES-TK,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pCMV-TK-IRES-TK质粒和pMD 18 T-mtHSP70后电泳得到特定酶切图谱,回收6200bp和1898bp的片断,进行连接反应,以mtHSP70置换IRES上游的TK,构建质粒PCMV-mtHSP70-IRES-TK,所得阳性克隆摇菌后少量提取质粒,分别用NotⅠ单酶切及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进行酶切鉴定。同时并构建实验对照组质粒PCMV-TK-IRES-EGFP和PCMV-mtHSP70-IRES-EGFP,方法如下,用限制性内切酶SalⅠ和BamHⅠ分别酶切pMD 18 T-TK和pCMV-IRES-EGFP质粒,pMD 18 T-TK和pCMV-IRES-EGFP质粒酶切经电泳见特定的酶切图谱,回收1192bp的TK基因片断和5300bp的载体片断并进行连接,将TK基因亚克隆至pCMV-IRES-EGFP载体IRES的上游,构建质粒PCMV-TK-IRES—EGFP,PCR产物电泳见1192bp的特异条带,少量提起质粒,SalⅠ和BamHⅠ酶切鉴定。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和EcoRⅠ酶切pMD 18 T-mtHSP70和pCMV-IRES-EGFP,pMD 18 T-mtHSP70和pCMV-IRES-EGFP质粒酶切后电泳见特定的酶切图谱,回收1898bp的mtHSP70基因片断和5300bp的载体片断并进行连接,将mtHSP70基因亚克隆至pCMV-IRES-EGFP载体IRES的上游,构建质粒PCMV-mtHSP70-IRES-EGFP,PCR产物电泳见1898bp的特异条带,XhoⅠ和EcoRⅠ酶切鉴定。②24孔培养板传代培养细胞融合至50~70%时,依照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转染,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48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60 mm培养皿传代培养细胞融合至5070%时,依照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转染,分别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重组质粒mtHSP70/HSV-tk基因在B16细胞中mRNA及蛋白的表达。按2×106细胞铺10 cm皿,待细胞80%融合后分别以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质粒PCMV-mtHSP70-IRES-TK、PCMV-mtHSP70-IRES-EGFP、PCMV-TK-IRES-EGFP、PCMV-IRES-EGFP,转染后12小时铺96孔板,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时加入药物更昔洛韦(GCV)行MTT检测TK基因体外对B16细胞的杀瘤效应。③制备沙门菌株SL7207感受态,分别将质粒PCMV-mtHSP70-IRES-TK,PCMV-IRES-EGFP,PCMV-mtHSP70-IRES-EGFP,PCMV-TK-IRES-EGFP电转入沙门菌SL7207,构建相应的重组沙门菌并酶切鉴定,将通过酶切鉴定的四个重组沙门菌分别接种于LB固体培养基反复传代培养20代后,抽提质粒,再行酶切鉴定减毒沙门菌SL7207携带质粒的稳定性。同时,每个重组菌感染B16细胞(细胞:细菌1∶50),37度共孵育30分钟,用含庆大霉素(50mg/L)的无血清培养基洗涤细胞两次,杀死胞外菌。加入含胎牛血清(100ml/L)的RPMI1640培养基,37度孵育4小时,加入四环素至终质量浓度为10mg/L,继续培养至36小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情况,拍照。收获经重组菌感染的B16细胞,行电镜观察和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④以细胞浓度为107/ml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0.1ml接种于C57BL/6J小鼠右背皮下建立小鼠黑色素肿瘤模型,病理切片确认为黑色素瘤,肿瘤体积达100mm3时分别以107CFU/ml,109CFU/ml,1011CFU/ml三个浓度梯度的重组菌SL7207/PCMV-TK-IRES-EGFP注射于小鼠肿瘤内,每个浓度梯度注射小鼠3只,每只小鼠100ul,每日观察肿瘤局部是否有脓肿形成或破溃及小鼠的生活状态以确定的重组菌剂量。继而,建立小鼠黑色素瘤B16动物模型9只,以确定的重组菌剂量行瘤内注射一次,每只小鼠100ul。分别于注射后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各处死三只小鼠,取瘤,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作为报告基因的EGFP的表达情况以确定重组菌的时效性。确定重组菌瘤内注射的剂量和时效性后,以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浓度为107/ml,取C57BL/6J纯系小鼠60只(动物合格证号:NO:0041126),于右背皮下注射100ulB16细胞悬液,建立荷B16肿瘤动物模型,以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每隔三天1次,计算肿瘤体积按文献公式V=长×宽2×0.52,当肿瘤体积达到100mm3左右,随机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分为5组,每组12只荷瘤小鼠:实验组1:瘤内注射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mtHSP70-IRES-TK组(简记为HT组)。对照组1瘤内注射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mtHSP70-IRES-EGFP(简记为H组)对照组2:瘤内注射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TK-IRES-EGFP(简记为T组)对照组3:瘤内注射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IRES-EGFP(简记为Sa组)对照组4:瘤内注射PBS(简记为PBS组)实验组及对照组1.2.3以109CFU/ml重组沙菌100ul分两点瘤内注射,对照组4予以100ul的PBS分两点瘤内注射,注射重组菌或PBS 1次,第二天予以GCV50mg/kg溶于0.5mlPBS腹腔注射,2次/天,连续5天,此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游标卡尺每隔三天测量各组肿瘤长短径1次。第三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根据所测的瘤体体积,计算各组抑瘤率,各组随机选5只荷瘤鼠每只鼠经眶取外周血0.6ml于抗凝管内行CD3+\CD4+;CD3+\CD8+的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流式细胞术;脱颈处死小鼠,取瘤称瘤重,计算各组抑瘤率,之后将每个瘤组织分为三份,-80℃保存备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IFN-r;10%福尔马林固定肿瘤组织,石蜡包埋HE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瘤内的CD8+淋巴细胞分布及Tunel法检测瘤细胞凋亡;电镜前固定液固定瘤组织行电镜观察瘤细胞的改变,荷瘤小鼠的肝、肾、肺、胃及脾取下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切片做该疫苗的安全性分析;各组剩余荷瘤鼠观察生存期。[结果]:①构建的pCMV-mtHSP70-IRES-TK质粒分别用NotⅠ单酶切及EcoRⅠXhoⅠ双酶切进行酶切鉴定,酶切产物电泳见特异酶切图谱,确定为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构建的pCMV-TK-IRES-EGFP以SalⅠ和BamHⅠ酶切见特异酶切图谱,确定为重组质粒pCMV-TK-IRES-EGFP。构建的pCMV-mtHSP70-IRES-EGFP以XhoⅠ和EcoRⅠ酶切鉴定证实为mtHSP70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EGFP。②含EGFP的重组质粒转染到B16细胞中,48 h后荧光显着增强了,细胞表达绿色荧光率约70%,细胞荧光分布于整个细胞。在以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转染的B16细胞的RT-PCR反应产物分别见与829bp和335bp大小的产物,分别与TK/mtHSP70引物大小一致;在以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EGFP转染的B16细胞的RT-PCR反应产物见335bp大小的产物,与mtHSP70引物大小一致;在以重组质粒PCMV-TK-IRES-EGFP转染的B16细胞的RT-PCR反应产物分829bp大小的产物,与TK引物大小一致。Westerblot结果显示转染pCMV-mtHSP70-IRES-TK质粒的B16细胞内有mtHSP70和HSV-tk蛋白表达,转染pCMV-mtHSP70-IRES-EGFP质粒的B16细胞内有mtHSP70蛋白表达,转染pCMV-TK-IRES-EGFP质粒的B16细胞内有HSV-tk蛋白表达。MTT结果显示含TK基因的质粒在体外对B16细胞的杀瘤效应随GCV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和PCMV-TK-IRES-EGFP在药物GCV浓度为50ug/ml时对B16细胞的体外杀瘤效应分别为50.45%,46.96%,两者在体外的杀瘤效应无统计学差别。③各重组沙门菌中抽提质粒,分别按相应的酶切体系进行酶切鉴定,酶切产物电泳均见特异酶切图谱,表明重组沙门菌构建成功。将通过酶切鉴定的四个重组沙门菌分别接种于LB固体培养基反复传代培养20代后抽提质粒,分别按相应的酶切体系进行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的一致,表明重组沙门菌携带质粒具备稳定性。重组菌感染B16细胞后,光镜下观察到B16细胞胞体变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感染后36小时含EGFP的重组菌表达强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约为95%。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多个重组菌侵入B16肿瘤细胞的胞浆内,B16细胞发生肿胀。westernblot检测到各重组菌感染B16细胞后在B16细胞中分别表达相关目的基因的蛋白。④将细胞浓度为107/ml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0.1ml接种于C57BL/6J小鼠右背皮下成功建立小鼠黑色素肿瘤模型,建模后3天可触摸到微小瘤结节,第5天成瘤明显,第7天肿瘤体积可达100mm3,成瘤率为100%。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多分叶,血管丰富,其间分泌有大量的黑色素颗粒。以1011CFU/ml的重组沙门菌行瘤内注射100ul,次日小鼠精神稍痿糜,出现轻度腹泻,第三天肿瘤局部出现脓肿,第五天肿瘤出现坏死,两周后瘤体消失,但无小鼠死亡;107CFU/ml和109CFU/ml的重组沙门菌行瘤内注射100ul,小鼠的生存状态良好,无腹泻,肿瘤局部无脓肿坏死,为便于对治疗后的肿瘤微环境进行分析,因此,选择109CFU/ml的重组沙门菌为治疗剂量。将瘤内注射重组菌的小鼠分别于注射后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各处死三只小鼠,取瘤,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作为报告基因的EGFP的表达,结果显示瘤内注射后第二天的肿瘤组织内可见作为报告基因的EGFP的表达,第四天的肿瘤组织内EGFP表达明显增强,第七的肿瘤组织内仍可见EGFP表达,但强度有所减弱。基于上述的实验结果,我们拟定下一步对荷B16小鼠瘤内注射重组菌的治疗方案为:以107/ml的B16细胞100ul建模,肿瘤体积达100 mm3时开始以109CFU/ml的重组沙门菌100ul行瘤内注射,注射重组菌后第二天予以自杀基因HSV-tk前体药物GCV 50mg/kg腹腔注射,Bid,连续五天,此为一疗程,共连续进行三疗程的治疗。将细胞浓度为107/ml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0.1ml接种于C57BL/6J小鼠右背皮下成功建立小鼠黑色素肿瘤模型,建模后3天可触摸到微小瘤结节,第5天成瘤明显,第7天肿瘤体积可达100mm3,成瘤率为100%。HT组、H组、T组、Sa组分别以109CFU/ml相应的重组沙菌100ul分两点瘤内注射,PBS予以100ul的PBS分两点瘤内注射,注射重组菌或PBS 1次,第二天予以GCV 50mg/kg溶于0.5mlPBS腹腔注射2次/天,连续5天,此为一疗程,游标卡尺每隔三天测量各组肿瘤长短径1次。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第三个疗程治疗结束时,统计分析各组肿瘤体积和瘤重的差异。开始治疗时各组肿瘤的体积即建模后第7天的肿瘤体积HT组101.54±4.52mm3;H组101.54±4.36mm3;T组100.37±3.74mm3;SA组100.18±6.41mm3,PBS组97.27±10.95符合方差齐性,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各组肿瘤的体积,HT组1366.77±401.15mm3;H组2351.34±819.075mm3;T组2511.09±809.105mm3;SA组2902.58±621.515mm3;PBS 6958.62±1200.40,符合方差齐性,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以LSD法两两比较,HT组分别与H组、T组、Sa组、PBS组肿瘤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0.05);H组与T组、Sa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PBS组肿瘤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0.05);T组与Sa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PBS组肿瘤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0.05);Sa组与PBS组肿瘤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0.05)。HT组肿瘤生长缓慢,H组、T组Sa组的肿瘤生长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PBS组肿瘤则快速生长。相对PBS组,根据抑瘤率公式:(PBS组平均瘤体积-实验组平均瘤体积)/PBS组平均瘤体积×100%得出第三个疗程治疗结束时HT组抑瘤率为80.30%;H组抑瘤率为66.20%;T组抑瘤率为63.91%;Sa组抑瘤率为58.29%。治疗结束时肿瘤瘤重HT组1.9586±1.1095g;H组3.0433±1.6854g;T组3.3943±1.5035g:Sa组3.9327±0.6607g;PBS组8.9173±1.1803g;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56,P=0.000<0.05)。各组相对PBS组根据抑瘤率=(PBS组平均瘤重-实验组平均瘤重)/PBS组平均瘤重×100%,HT组抑瘤率78.04%;H组抑瘤率65.87%;T组抑瘤率61.94%;Sa组抑瘤率55.90%。HT组生存期显着长于各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分布,HT组CD8:41.67±12.14,CD4:31.81±8.02,NK:20.41±15.63;H组CD8:26.19±2.29,CD4:34.19±4.23,NK:18.95±11.00;T组CD8:23.48±1.43,CD4:29.91±6.27,NK:15.65±9.15;Sa组CD8:23.75±1.25,CD4:27.12±5.29,NK:14.06±5.32;PBS组CD8:20.38±1.66,CD4:30.37±1.94,NK:16.22±5.37。CD3+\CD8+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检验,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HT组显着高于各对照组(P<0.05):CD3+\CD4+及NK细胞组间方差齐,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Elisa检测重组疫苗治疗后荷瘤小鼠瘤组织IFN-γ的含量结果(pg/ml):HT组150.4098±58.2892;H组67.6573±24.3157:T组57.7418±36.9552;Sa组42.5049±29.2696;PBS组25.1185±11.6308。瘤组织IFN-r指标在组间不符合方差齐性,用welch检验,各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H=25.639,P=0.000):HT组显着高于各对照组。HT重组疫苗治疗后荷瘤小鼠瘤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可见瘤组织内及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募集,肿瘤组织大量坏死和凋亡,免疫荧光结果可见大量的CD8+T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内;Tunel法检测到经HT重组疫苗治疗后荷瘤小鼠瘤组织瘤细胞大量凋亡。重组沙门氏菌瘤内注射后,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的重组菌侵入肿瘤细胞内,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细菌可在肿瘤细胞胞浆内进行有丝分裂增殖,肿瘤细胞发生细胞溶解,HT组及T组均可见肿瘤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核边集的细胞凋亡现象和内质网肿胀、细胞溶解坏死、微血管断裂;H组和Sa组可见内质网肿胀、细胞溶解坏死及凋亡;PBS组电镜下未见肿瘤细胞明显的改变,黑色素颗粒明显,肿瘤细胞器完整。我们对重组疫苗治疗后做了安全性评估,以109CFU/ml的重组沙门菌行瘤内注射100ul后,小鼠的生存状态良好,无腹泻,肿瘤局部无脓肿坏死,治疗期间体重无明显改变,取经重组菌治疗后荷瘤小鼠肝、肾、肺、胃、脾HE切片检查,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①本实验通过酶切鉴定,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pCMV-TK-IRES-EGFP、pCMV-mtHSP70-IRES-EGFP。②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pCMV-TK-IRES-EGFP、pCMV-mtHSP70-IRES-EGFP能在体外B16细胞中正确表达目的基因及含TK基因的质粒体外在GCV的作用下具有抗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效应。③重组沙门菌构建成功,减毒沙门菌携带质粒具有稳定性,对小鼠黑色素B16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并能在B16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的蛋白。④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以减毒沙门菌携带的mtHSP70/HSV-tk双基因真核共表达重组DNA疫苗瘤内注射对B16肿廇细胞具有靶向性且能引起强烈的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该策略安全有效。

二、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鼠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丹参酮ⅡA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1.1.1 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靶点
        1.1.2 丹参酮ⅡA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1.2 穿心莲内酯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1.2.1 穿心莲内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靶点
        1.2.2 穿心莲内酯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1.3 芹菜素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1.3.1 芹菜素抗肿瘤机制研究的主要靶点
        1.3.2 芹菜素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1.4 天然产物协同作用的发生机制
        1.4.1 多靶点相互作用
        1.4.2 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1.4.3 逆转耐药性
        1.4.4 消除不良反应
    1.5 复方药物的设计策略
        1.5.1 多组分药物组合
        1.5.2 天然化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1.5.3 靶向多因素疾病的不同信号通路
    1.6 相关信号通路简介
        1.6.1 ROS信号通路与胞内抗氧化防御机制
        1.6.2 ROS与p53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与丹参酮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化合物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小鼠脾细胞制备
        2.3.3 MTT与MTS法检测细胞增殖
        2.3.4 联用指数CI的计算
        2.3.5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丹参酮ⅡA与38种中药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协同作用筛选
        2.4.2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配比优化
        2.4.3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联用对不同肿瘤细胞协同抗肿瘤作用
        2.4.4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联用对不同肿瘤细胞协同抗肿瘤作用
    2.5 讨论
    2.6 小结
3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协同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3.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3.3.4 细胞凋亡检测
        3.3.5 液相色谱法检测Andro与NAC之间的化学反应
        3.3.6 液质联用表征反应产物
        3.3.7 胞内和无细胞体系内GSH的活性测定
        3.3.8 DCFH-DA测定细胞内的H2O2水平
        3.3.9 DHE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
        3.3.10 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蛋白表达
        3.3.11 联用指数CI的计算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的联合作用
        3.4.2 抗氧化物拮抗Andro与TanⅡA的协同作用
        3.4.3 DETC和BSO与丹参酮ⅡA的联合作用
        3.4.4 Tan ⅡA与Andro、BSO和DETC联用对胞内ROS积累的影响
        3.4.5 Tan ⅡA与Andro联用对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4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协同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MTT实验
        4.3.2 细胞凋亡检测
        4.3.3 细胞周期检测
        4.3.4 DNA结合实验
        4.3.5 DNA热变性曲线
        4.3.6 Westen Blot检测信号蛋白表达
        4.3.7 S180肿瘤模型抑瘤实验
        4.3.8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的联合作用
        4.4.2 NAC对Tan ⅡA与Api细胞毒的影响
        4.4.3 Tan ⅡA与Api联用对BGC823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4.4.4 Tan ⅡA与Api与DNA的相互作用
        4.4.5 Tan ⅡA与Api联用对荷瘤鼠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艾灸干预胃荷瘤大鼠提取HSP70-PCs并回输大鼠体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SP70的提纯
    1 实验材料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艾灸后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T细胞与肿瘤免疫
        4.2 DC与肿瘤免疫
        4.3 HSP70 体外对DC、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5 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艾灸后的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回输后对荷瘤大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热休克蛋白70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4.2 HSP70对胸腺、脾腺的影响
        4.3 HSP70 对外周血中CD4+、CD8+T 细胞的影响
        4.4 艾灸的热刺激效应能诱导HSP70高表达
    5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西医对于胃癌的认知
    2 艾灸治疗癌症的依据和思路
    3 从艾灸诱导HSP70产生思考艾灸抗肿瘤的机制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艾灸对患癌机体免疫细胞调节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3)LyP-1介导的主动靶向分子探针诊疗三阴性乳腺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三阴性乳腺癌的简介
    1.2 基于LyP-1的主动靶向分子探针
    1.3 LyP-1的特异性靶向、内化和促凋亡的特点
    1.4 基于LyP-1的诊断型主动靶向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1.4.1 肿瘤
        1.4.2 转移癌
        1.4.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5 基于LyP-1的治疗型主动靶向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1.5.1 肿瘤
        1.5.2 转移癌
        1.5.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6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99m)Tc-LyP-1的合成以及其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SPECT显像研究
    2.1 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99m)Tc-LyP-1的合成、稳定性和放化纯分析
        2.2.2 细胞毒性实验
        2.2.3 体外靶向性实验
        2.2.4 体外SPECT实验
        2.2.5 体内免疫荧光实验
        2.2.6 体内SPECT显像
    2.3 实验结果
        2.3.1 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
        2.3.2 LyP-1对4T1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LyP-1对4T1细胞的靶向性
        2.3.4 激光共聚焦检测LyP-1对4T1细胞的靶向性
        2.3.5 SPECT检测LyP-1对4T1 细胞的靶向性
        2.3.6 LyP-1 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生物学分布
        2.3.7 ~(99m)Tc-LyP-1在4T1三阴性乳腺癌裸鼠中的SPECT显像效果
    2.4 讨论
        2.4.1 ~(99m)Tc-LyP-1的合成与放射稳定性
        2.4.2 LyP-1 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
        2.4.3 ~(99m)Tc-LyP-1在三阴性乳腺癌荷瘤鼠中的SPECT显像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131)I标记的LyP-1修饰的多功能化树状大分子的合成以及其在三阴性乳腺癌中SPECT显像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G5.NHAc-HPAO-(PEG-LyP-1)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3.2.2 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稳定性和放化纯分析
        3.2.3 体外毒性分析
        3.2.4 体外靶向性实验
        3.2.5 体外SPECT显像
        3.2.6 体内SPECT显像
    3.3 实验结果
        3.3.1 LyP-1-dendrimer NPs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3.3.2 LyP-1-dendrimer NPs的生物相容性
        3.3.3 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和稳定性分析
        3.3.4 流式细胞术评估FITC/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的靶向性
        3.3.5 共聚焦显微镜评估FITC/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的靶向性..
        3.3.6 体外SPECT检测FITC/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的靶向性
        3.3.7 体内SPECT显像
    3.4 讨论
        3.4.1 诊疗一体化和树状大分子的优点
        3.4.2 LyP-1-dendrimer NPs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3.4.3 ~(131)I放射性标记、稳定性和放化纯
        3.4.4 ~(131)I/LyP-1-dendrimer NPs在荷瘤鼠的SPECT显像效果
    3.5 小结
第四章 ~(131)I标记的LyP-1修饰的多功能化树状大分子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抗转移的研究
    4.1 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体外治疗实验
        4.2.2 体外划痕实验
        4.2.3 体外Transwell侵袭实验
        4.2.4 体内治疗实验
        4.2.5 体外抗转移实验
        4.2.6 病理学检测
        4.2.7 免疫组化
        4.2.8 TUNEL凋亡检测
        4.2.9 乏氧检测
    4.3 结果
        4.3.1 ~(131)I/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的体外治疗效果
        4.3.2 划痕实验评估~(131)I/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的体外抗迁移作用
        4.3.3 Transwell侵袭实验评估~(131)I/LyP-1-dendrimer NPs对4T1细胞的体外抗侵袭能力
        4.3.4 体内放射性核素治疗
        4.3.5 体内抗转移治疗
        4.3.6 ~(131)I/LyP-1-dendrimer NPs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
        4.3.7 体内毒性分析
    4.4 讨论
        4.4.1 ~(131)I/LyP-1-dendrimer NPs的抗肿瘤增殖疗效
        4.4.2 ~(131)I/LyP-1-dendrimer NPs的抗肿瘤转移的疗效
        4.4.3 ~(131)I/LyP-1-dendrimer NPs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
        4.4.4 ~(131)I/LyP-1-dendrimer NPs在体内的毒性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课题项目

(4)KIF20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纤维肉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软组织肉瘤的研究概况
        2.1.1 软组织肉瘤概述
        2.1.2 软组织肉瘤的危险因素
        2.1.3 软组织肉瘤的诊断
        2.1.4 软组织肉瘤的分级及分期
        2.1.5 软组织肉瘤的治疗
        2.1.6 软组织肉瘤基因水平的研究现状
    2.2 生物信息学概述
        2.2.1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2.2.2 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2.2.3 WGCNA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2.3 KIF20A概述
        2.3.1 KIF20A结构、分布及功能
        2.3.2 KIF20A与肿瘤
    2.4 PI3K-AKT信号通路概述
        2.4.1 PI3K的组成和激活
        2.4.2 AKT的组成和激活
        2.4.3 PI3K-AKT信号通路的功能
        2.4.4 PI3K-AKT信号通路与肿瘤
第3章 软组织肉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芯片数据来源与下载
        3.1.2 芯片及测序数据的预处理
        3.1.3 样本批次效应检测
        3.1.4 样本及基因的质量控制和筛选
        3.1.5 构建加权共表达网络
        3.1.6 基因模块的保守性分析
        3.1.7 模块与软组织肉瘤的关联性分析
        3.1.8 模块的功能注释
        3.1.9 筛选核心基因
        3.1.10 核心基因的生存分析
        3.1.11 基因集富集分析
    3.2 结果
        3.2.1 数据集批次效应及基因样本质量检测
        3.2.2 软阈值筛选
        3.2.3 动态剪切树确定基因模块
        3.2.4 模块的保守性分析
        3.2.5 基因模块的临床关联性分析
        3.2.6 模块功能富集分析
        3.2.7 筛选蓝色模块核心基因
        3.2.8 核心基因的生存分析
        3.2.9 基因集富集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核心基因在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RRM2,BUB1B,CENPF,KIF20A在纤维肉瘤细胞株HT-1080中的表达情况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KIF20A对纤维肉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KIF20A敲减细胞株的构建及鉴定
        5.2.2 文库质量检测
        5.2.3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5.2.4 样本表达量分析
        5.2.5 样本聚类分析
        5.2.6 差异分析
        5.2.7 GO分析
        5.2.8 KEGG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KIF20A在人纤维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统计方法
    6.3 结果
        6.3.1 KIF20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6.3.2 KIF20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6.3.3 KIF20A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6.3.4 KIF20A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6.3.5 KIF20A抑制纤维肉瘤细胞系的机制研究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KIF20A在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系中的作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
        7.2.1 核心基因在小鼠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7.2.2 Kif20a敲减细胞株的构建及鉴定
        7.2.3 Kif20a对小鼠纤维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7.2.4 Kif20a对小鼠纤维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7.2.5 Kif20a对小鼠纤维肉瘤细胞迁移及增殖的影响
        7.2.6 Kif20a对小鼠纤维肉瘤生长及转移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用于检测生物活性分子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光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的设计
        1.2.1 荧光探针的组成
        1.2.2 荧光探针的分类
    1.3 荧光纳米材料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在医学上的优点
        1.3.2 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
        1.3.3 纳米材料的生物成像
    1.4 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和光热治疗的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光动力学治疗和光热治疗的发展
        1.4.2 小分子荧光团用于肿瘤PDT
        1.4.3 纳米材料用于肿瘤PDT
    1.5 本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检测亚硝酰氢及评估其在细胞和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
        2.2.2 探针的合成
        2.2.3 分析样品的制备
        2.2.4 细胞共定位成像实验与流式细胞仪分析
        2.2.5 探针的细胞毒性分析
        2.2.6 细胞转染
        2.2.7 BALB/c小鼠实验
        2.2.8 建立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ito-JN的合成策略和反应机理
        2.3.2 探针的光谱性质和选择性
        2.3.3 细胞内HNO的检测及探针的线粒体定位研究
        2.3.4 在NO/H_2S互相反应中H_2S_n的生成
        2.3.5 HNO在验证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2.3.6 活体中的HNO成像
        2.3.7 HNO在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红外荧光探针在低氧应激下检测活细胞和生物体内次氯酸的波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探针Cy-HOCl的合成路线
        3.2.3 Cy-HOCl的细胞毒性
        3.2.4 斑马鱼成像
        3.2.5 肝脏缺血小鼠模型和肝脏缺血组织切片的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针Cy-HOCl的设计策略
        3.3.2 光谱性质
        3.3.3 Cy-HOCl对 HOCl的动力学研究
        3.3.4 探针对HOCl的选择性
        3.3.5 活细胞中HOCl的荧光成像
        3.3.6 低氧应激下HOCl的变化
        3.3.7 在急性缺氧斑马鱼模型中成像HOCl
        3.3.8 急性缺血小鼠模型中的HOCl成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碳点的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于细胞中抗坏血酸的成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纳米探针的合成
        4.2.3 细胞和斑马鱼缺氧模型、斑马鱼成像
        4.2.4 肝脏缺血小鼠模型和肝脏缺血组织切片的成像
        4.2.5 蛋白印迹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探针CDs-DB的设计策略与表征
        4.3.2 纳米探针的选择性分析
        4.3.3 纳米探针对AA的细胞成像及亚细胞分布
        4.3.4 斑马鱼缺氧模型的荧光成像
        4.3.5 探针对小鼠的毒性研究
        4.3.6 肝脏缺血组织的荧光成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发射的自组装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的靶向荧光成像和光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Cy-HPT的合成路线与表征
        5.2.3 动物模型和荷瘤模型
        5.2.4 单线态氧的产生
        5.2.5 光热效应、光热转换效率、光稳定性
        5.2.6 细胞成像、共定位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
        5.2.7 Cy-HPT和 HSA@Cy-HPT的细胞毒性
        5.2.8 HSA@Cy-HPT在的光治疗效果与蛋白印迹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y-HPT和 HSA@Cy-HPT的合成与表征
        5.3.2 光热转换和单线态氧产生的研究
        5.3.3 Cy-HPT和 HSA@Cy-HPT的细胞选择性和细胞摄取动力学
        5.3.4 肿瘤细胞的光治疗效果与细胞器定位
        5.3.5 Cy-HPT和 HSA@Cy-HPT的协同PDT/PTT效果
        5.3.6 小鼠和荷瘤鼠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5.3.7 荷瘤鼠模型的热成像和光治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谷胱甘肽激活的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肿瘤成像引导的光动力学治疗和光热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和试剂
        6.2.2 光敏剂CyPT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6.2.3 CyPT-AuNRs的合成
        6.2.4 光热效应、光热转换效率、光稳定性
        6.2.5 细胞成像和共定位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
        6.2.6 CyPT-AuNR的细胞毒性
        6.2.7 体外CyPT-AuNR的协同PDT和 PTT效应、光治疗效果
        6.2.8 蛋白印迹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yPT-AuNR的表征
        6.3.2 细胞成像和细胞共定位
        6.3.3 CyPT-AuNR的单线态氧产生及光热转换效率
        6.3.4 细胞毒性分析和光治疗效果
        6.3.5 小鼠和荷瘤鼠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6.3.6 荷瘤鼠热成像以及光治疗评估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氧族元素的能量转换材料用于肿瘤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能量转换概述
        1.2.1 光能之间转换
        1.2.2 光电(化学能)转换
        1.2.3 光能及热能转换
        1.2.4 热电及压电转换
        1.2.5 磁电及磁热之间转换
        1.2.6 声电(化学能)转换
    1.3 基于氧族元素的纳米材料
    1.4 能量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领域应用
        1.4.1 光能之间转换纳米材料
        1.4.2 光热转换纳米材料
        1.4.3 光电(化学能)转换纳米材料
        1.4.4 磁热转换纳米材料
        1.4.5 声电(化学能)转换纳米材料
        1.4.6 化学能之间转换纳米材料
    1.5 论文的选题及意义
第2章 二硫化铁-聚乙二醇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微环境自增强磁共振(MR)成像与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样品制备
        2.2.3.1 溶剂热法制备二硫化铁(FeS_2)
        2.2.3.2 表面修饰SH-PEG
        2.2.4 FeS_2-PEG水溶液体系中光热转换效率
        2.2.5 808 nm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评价
        2.2.6 FeS_2-PEG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及热的促进作用
        2.2.7 细胞培养
        2.2.8 细胞毒性评估
        2.2.9 共聚焦成像检测细胞水平中·OH的产生
        2.2.10 FeS_2-PEG在细胞层面的化学动力学治疗
        2.2.11 FeS_2-PEG细胞水平光热治疗
        2.2.12 活体实验
        2.2.12.1 血液循环半衰期测定
        2.2.12.2 活体毒性评价
        2.2.12.3 体外及体内自增强MR成像测试
        2.2.12.4 活体治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S_2-PEG制备及表征
        2.3.2 模拟肿瘤微环境反应前后材料组成及磁学性质
        2.3.3 体外及体内Fe S_2-PEG自增强成像效果
        2.3.4 水溶液体外和细胞层面Fe S_2-PEG光热转换及化学能转换效率
        2.3.5 活体水平生物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纳米材料用于光声成像介导下的光热/热电动力学协同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样品制备
        3.2.3.1 高温热解法制备硒化亚锡(SnSe)
        3.2.3.2 SnSe表面修饰PVP
        3.2.4 SnSe-PVP水溶液中光热转换效率
        3.2.5 SnSe-PVP光热过程中Sn的泄露
        3.2.6 细胞培养
        3.2.7 细胞毒性评估
        3.2.8 共聚焦成像检测细胞水平中·OH的产生
        3.2.9 SnSe-PVP在细胞层面的治疗评估
        3.2.10 活体实验
        3.2.10.1 血液循环半衰期测定
        3.2.10.2 活体毒性评价
        3.2.10.3 SnSe-PVP体内的分布及代谢
        3.2.10.4 体外及体内PA成像测试
        3.2.10.5 活体治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nSe-PVP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3.2 SnSe-PVP的光热转换效果
        3.3.3 SnSe-PVP的热电转换效果和光声效果
        3.3.4 SnSe-PVP在细胞层面的治疗效果
        3.3.5 SnSe-PVP在活体层面的治疗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可降解的过氧化镁-转铁蛋白纳米材料用于乳腺肿瘤特异性的分子动力学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样品制备
        4.2.3.1 类反微乳液法制备过氧化镁(MgO_2)
        4.2.3.2 表面负载转铁蛋白(Transferrins)
        4.2.4 TMNSs选择性释放羟基自由基
        4.2.5 TMNSs的降解性能
        4.2.6 细胞培养
        4.2.7 细胞毒性评估
        4.2.8 共聚焦成像检测细胞水平中·OH的产生
        4.2.9 TMNSs在细胞层面的治疗
        4.2.10 免疫蛋白分析
        4.2.11 活体实验
        4.2.11.1 活体毒性评价
        4.2.11.2 活体治疗
        4.2.11.3 活体治疗的安全性评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MNSs的制备及表征
        4.3.2 TMNSs在细胞层面的治疗效果
        4.3.3 TMNSs在活体层面的治疗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肿瘤HSP70-PCs与CpG-ODN联用的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 的体外培养扩增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耗材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1.3 细胞株
        1.2 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 热休克蛋白70 提取纯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设备耗材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低渗裂解破碎
        1.2.2 超速离心
        1.2.3 ConA 亲和层析柱亲和层析
        1.2.4 第一次透析
        1.2.5 DEAE 柱离子交换层析
        1.2.6 第二次透析
        1.2.7 不连续 SDS-PAGE 电泳(SDS 聚丙烯酰胺电泳)
        1.2.8 Western-blotting 免疫印迹定性检测
        1.2.9 Bradford 法蛋白质浓度测定
        1.2.10 计算洗脱 HSP70 盐浓度
        1.2.11 冻干保存
    2 结果
        2.1 DEAE-52 离子交换柱盐浓度梯度洗脱曲线
        2.2 洗脱目的蛋白所需要的盐浓度范围
        2.3 SDS-PAGE 检测和 Western-blot 结果
        2.4 目的蛋白冻干保存
第三部分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治疗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耗材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1.2.2 实验分组
        1.2.3 给药方案
        1.2.4 观察指标
        1.2.5 检测指标
        1.2.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5 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情况
        2.6 小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生长曲线
        2.7 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及转移率
        2.8 荷瘤鼠外周血血清 IFN-γ和 CXCL-10 水平
        2.9 各组小鼠生存时间
        2.10 小鼠肿瘤切除标本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附图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肿瘤热休克蛋白70联合灵芝孢子粉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瘤株
        1.1.3 灵芝孢子粉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HSP70的纯化及鉴定[1]
        1.2.2 细胞收集
        1.2.3 实验动物接种及分组方案
        1.2.4 给药方案
        1.2.5 观察记录
        1.2.6 检测分析
        1.2.7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HSP70的纯化及鉴定
    2.2 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情况
    2.3 小鼠皮下肿瘤生长曲线
    2.4 各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及肿瘤转移情况, 见表1。
    2.5 各组实验鼠生存时间
    2.6 外周血血清中IFN-γ、CXCL-9及CXCL-10水平, 见表2。
3 讨论

(10)减毒沙门菌介导mtHSP70/HSV-tk双基因真核共表达DNA疫苗靶向抗肿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回顾优化肿瘤DNA疫苗策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tHSP70和HSV-tk双基因真核共表达质粒PCMV-mtHSP70-IRES-TK的构建
    第一节 pCMV-mtHSP70-IRES-TK重组质粒的构建
    第二节 pCMV-TK-IRES-EGFP质粒的构建
    第三节 pCMV-mtHSP70-IRES-EGFP质粒的构建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体外表达及抗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效应
    第一节 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体外表达
    第二节 重组质粒PCMV-mtHSP70-IRES-TK体外抗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效应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mtHSP70-IRES-TK的构建与表达
    第一节 重组沙门菌的构建及稳定性
    第二节 重组沙门菌在B16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及对B16细胞的侵袭性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重组沙门菌SL7207/PCMV-mtHSP70-IRES-TK瘤内注射抗小鼠B16肿瘤实验
    第一节 重组沙门菌瘤内注射的剂量、时效性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第二节 重组沙门菌瘤内注射抗小鼠B16肿瘤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1 缩略语表
附录2 测序结果
附录3 克隆基因同源性比较
附录4 质粒图谱
附录5 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附录6 统计学审稿证明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四、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鼠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D]. 李莹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2]艾灸干预胃荷瘤大鼠提取HSP70-PCs并回输大鼠体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D]. 彭卓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3]LyP-1介导的主动靶向分子探针诊疗三阴性乳腺癌[D]. 宋宁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KIF20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纤维肉瘤发生发展的研究[D]. 朱振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5]用于检测生物活性分子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光治疗中的应用[D]. 黄严.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氧族元素的能量转换材料用于肿瘤诊疗研究[D]. 唐忠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3)
  • [7]肿瘤HSP70-PCs与CpG-ODN联用的抗肿瘤作用[D]. 朱林波. 宁波大学, 2012(03)
  • [8]热化疗对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CTL与HSP70表达水平影响的观察[J]. 史春生,赵君,金慧军,王升志,毛祖彝.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18)
  • [9]肿瘤热休克蛋白70联合灵芝孢子粉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J]. 朱林波,付春瑜,李晔,傅庆国. 江西医药, 2011(09)
  • [10]减毒沙门菌介导mtHSP70/HSV-tk双基因真核共表达DNA疫苗靶向抗肿瘤实验研究[D]. 曾曙光. 南方医科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