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发绿色纺织玻璃墙布

德国研发绿色纺织玻璃墙布

一、德国研制出绿色纺织玻璃墙布(论文文献综述)

林玲[1](2021)在《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超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基本要求。隔热涂料作为一种适用性广的节能材料,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太阳光,降低材料表面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从而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在大多数隔热材料中,SiO2气凝胶是一种质量最轻,热导率低,孔隙率高的无定形纳米多孔固体材料,然而其纳米骨架纤弱,连续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差,易发生网络结构的坍塌,极大地限制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将SiO2气凝胶与聚合物复合,以增强力学性能,但是固体传热增加,降低其隔热性能;SiO2气凝胶与TiO2、炭黑等遮光剂混合,或者与玻璃纤维、纤维毡等材料复合,虽能提高隔热性能,但因材料连续性差其力学性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开展聚氨酯基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深度研究工作,结合聚合物的力学优势,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兼具力学和隔热性能的旋光聚氨酯复合气凝胶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本文围绕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溶胶凝胶法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改变工艺条件调控气凝胶微观结构和性能,重点讨论了溶剂含量和疏水改性对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摩尔比从2增加至20,气凝胶的密度从0.258 g/cm3降低至0.045 g/cm3,收缩率从40.5%降至25.0%,气凝胶的孔径会随着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平均孔径小于70 nm,属于介孔材料。以三甲基氯硅烷作为疏水剂对SiO2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SiO2气凝胶成形性好,孔隙率高,平均孔径小且孔径分布变窄,接触角为152.31°。此外,经过疏水改性SiO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达到786 m2/g,耐热温度为226.15℃。通过物理共混制备SiO2/PU复合气凝胶,PU可以增强气凝胶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分散方式处理SiO2气凝胶使其均匀分散与共混体系中,使SiO2气凝胶更好发挥其优异的隔热性能,研究表明5%润湿分散剂、1200 rpm高速搅拌和100 Hz超声分散2 h,SiO2气凝胶粒子从1-700 nm较宽的粒径分布逐渐分散为95.2%的气凝胶粒径为小于70nm且粒径分布为正态分布。PU量小于20%时,随着PU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逐渐分散与PU形成良好的界面键合,减少无机粒子的析出,相容性较好,界面光滑。随着PU量的增加,SiO2/PU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逐渐增加,当SiO2与PU量比为1:25时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为4.562 MPa,为SiO2气凝胶的近200倍。当SiO2/PU比例为1:15时气凝胶涂层织物拉伸强力增至376.8%。SiO2/PU复合气凝胶的耐热温度为150.24°C。当SiO2与PU重量比为1:5时涂层织物具有最高的保温率25.40%和最小的传热系数36.54W/m2·°C。通过测试涂层织物低温46°C和高温100°C冷热面温差ΔT分别为8.2°C和16.4°C。通过对SiO2气凝胶和SiO2/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模拟,并分析SiO2/PU复合气凝胶的隔热机理。为了制备隔热性能更好的复合气凝胶涂层,我们采用自乳化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联萘基团的旋光聚氨酯OPU,左手性材料具有旋光作用可以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旋转,起到吸收和散射红外热辐射的作用。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实联萘基团已成功引入聚氨酯链中。OPU的数均分子量(Mn)为15960-19444 g/mol,WPU和OPU均为无定形结构。热重分析表明OPU3耐热温度高达333.28°C,具有良好的耐热性。OPU3抗拉强度最高为14.35 MPa,断裂伸长率为696%,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红外热成像分析得出OPU4具有最佳的隔热和冷却能力,温差约为7°C。室温下波长为8-14μm频段OPU的红外发射率明显低于WPU,随着BINOL单体含量的增加,红外发射率从0.850降到0.572,表明OPU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散射辐射电磁波的性能。将OPU与SiO2气凝胶共混制备出SiO2/OPU复合气凝胶,OPU通过共价键和H键连接无机SiO2气凝胶纳米粒子,增强了有机和无机界面的结合,改善涂层的表观形貌和性能。当OPU含量为20%时,涂层体系中SiO2气凝胶分散均匀性较好。SiO2/OPU的分解温度为385.14°C,显示出优良的热稳定性。随着OPU含量的增加,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从17.54%增加到25.40%后又降低,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传热系数从58.47 W/m2·°C将至25.74 W/m2·°C之后再上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SiO2/OPU比值为1:10时保温率最高为25.40%,传热系数最低为25.74 W/m2·°C。在46°C和100°C测试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冷热面温差ΔT最高可达到9.5°C和39.0°C,表明SiO2/OPU具有一定的高温隔热性能。对SiO2/O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SiO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机理。SiO2/OPU比值为1:25,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接近5 MPa,是纯SiO2气凝胶的近220倍。随着OPU量的增加,SiO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量降低,透气性变差。通过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OPU进行改性,生成端硅氧烷聚合物OPUS,再与传统TEOS为共前驱体,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出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OPUS增强了SiO2气凝胶的骨架,使OPUSA气凝胶具有优异的保形性能。OPUSA_3的颗粒分布更均匀,其比表面积为634.02 m2/g,孔体积为1.43 cm3/g,孔径大小范围为小于55 nm。OPUSA气凝胶可承受445.31°C的疏水耐温性。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可达到63.92%,传热系数可低至7.53 W/m2·°C。在46°C和200°C隔热效果的测试中,冷热面温差达到17.8°C和75.8°C,均高于SiO2/PU和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对OPUSA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OPUSA复合气凝胶的传热机理。15%OPUS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高达2.465 MPa。当OPUS添加量为10 wt%,OPUSA气凝胶具有最大回弹率为83.43%,且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表现出一定的疏水性,接触角可达到149.59°,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具有一定的耐静水压能力,且透湿性良好,可作为一种高温隔热涂层织物用于热防护领域。

郭莹莹[2](2020)在《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代时期是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从破关开始的,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启了西化的历程,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艺术的交融、家具技术的传入,为中日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奠定了基础;又由于中日两国近代的国情、社情、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使中日本家具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两条结果迥异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为背景,从社会史、生活史、艺术史、技术史等方面对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1)自近代19世纪初至民国的近代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具已经明显的显现出西方艺术的特色。中国传统家具由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装饰工艺与装饰形式,到引入西方家具的制作工艺与家具材料的“近代化”过程,也正如近代时期的中国建筑与绘画艺术一样,其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西化”历程。(2)对中日家具的近代化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家具概况进行了分析,对中日近代化时期的室内装饰陈设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一时期两国家具品类的演化进行了比较。当时许多公共建筑的室内配套家具、装饰陈设设计与施工,有部分是由建筑师来完成,这正是近代室内设计师由建筑师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缩影。中国家具品类的增多与西化是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和发展的,更多是功能的丰富和演进,而日本家具品类的演化是以高形制家具品类的普及为标志,更多的新的家具品类以日本前所未有的面貌形式展现。(3)对两国家具在近代西化过程中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西化初期,中日传统家具都借鉴并沿用了西方家具艺术风格的样式,但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由简入繁再入繁的演变过程,而日本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一条由简入繁再入简的演变过程。西化时期中日两国对于西方家具样式的选择、家具装饰造型的模仿、家具装饰手法的运用,以及在吸纳、模仿、融合、创新之后走出的不同轨迹,反映了两国审美意识不同的表象下,深层“质”的不同,即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的差异。(4)对两国家具近代西化时期在“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对比研究。日本对新鲜事物、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具有天生的主动性,近代西化时期两国对于虫胶漆、胶合板、弯曲木等新材料与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日本对弯曲木、胶合板等技术的应用比中国早很多年;在家具图样绘制标准化技术方面,无论从西方家具图样的引用时间,还是使用广度与绘制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都直观的显示出中国在家具发展中工业化水平与家具科学系统化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从中日传统家具在近代化演变中的“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在中国家具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文化自信,既要积极的借鉴与学习,也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既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对外来先进技术与文化进行选择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具风格,并傲立于世界家具之林。

陈梦颖[3](2020)在《除甲醛窗帘织物的特性分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内活动占据了现代生活的大部分,健康的室内环境是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前提,但装修材料、家具中挥发出的甲醛等污染气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光催化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除甲醛方式,探索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表面积大、织造工艺成熟的窗帘成为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的理想载体。目前,具有光催化作用的纺织品层出不穷,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涌现,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原材料、工艺流程、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等。因此,关于除甲醛窗帘织物的特性分析和性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设计了光催化纺织品除甲醛性能的测试装置和方法;从原料入手,通过基本性能和功能性的测试分析,选取适合的纱线作为窗帘织物的经纱和纬纱;对现有的光催化整理工艺进行改进,采用超声波-轧烘焙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制备除甲醛窗帘织物,并通过对织物的XRD、UV-Vis、SEM等表征分析和除甲醛性能测试,验证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窗帘织物的光催化除甲醛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对织物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对比分析了复合光催化整理对窗帘织物克重、厚度、拉伸强力、悬垂性等基本性能及耐用性能的影响;并以窗帘织物的除甲醛性能、基本性能、悬垂性能和耐用性能为性能指标因素,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10种不同组织结构和经纬密度的除甲醛窗帘的综合性能进行分析和评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得到:1、本课题设计的除甲醛性能测试装置和方法具有高可行性与准确性,保证测试结果具有实际参考性。选用涤纶网络丝和光触媒纱线分别作为窗帘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负载能力。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能够将可见光催化整理剂中的改性纳米TiO2均匀、牢固地负载在织物表面,使该织物在可见光下的除甲醛率提升3倍。采用功能性原料和光催化整理相结合的工艺显着提升窗帘织物的除甲醛性能,具有实际可行性。2、织物表面高比例的光触媒纱线和疏松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纳米TiO2的负载,从而提升织物的除甲醛性能。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中,超声的温度和时间主要影响了纳米TiO2的负载效率,最优工艺参数分别为50℃和30min。浸轧次数主要影响了负载纳米TiO2的质量和粒径,二浸二轧最佳。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预烘和热定型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下:热定型温度>预烘温度>预烘时间>热定型时间,在105℃下预烘5min、130℃下热定型2min制备的窗帘织物具有最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3、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会导致窗帘织物的克重增加,水洗尺寸变化率变小,抗皱性增强,但拉伸强力减小,悬垂性变差。总体而言,窗帘织物的基本性能够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重复使用10次后,窗帘织物的除甲醛率从90.35%降至85%,同时具有稳定的光催化活性。模拟日晒48小时后,织物的光催化活性略有增加。洗涤4次后窗帘织物的除甲醛率为63.16%,因此除甲醛窗帘织物具有较好的耐用性。4、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窗帘织物的除甲醛性能、基本性能、悬垂性能和耐用性能四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构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10种窗帘织物进行综合性能的评判,得出组织结构为5/2纬缎,经密为320根/10cm,纬密为280根/10cm的窗帘织物经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后综合性能最优。综上,本课题进行的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为除甲醛窗帘等空气净化类纺织品的实际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2017)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纺织产业等重点传统产业分行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绍兴市纺织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绍政办发[2017]50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纺织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绍兴市化工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绍兴市金属加工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绍兴市黄酒产业传承发展行动方案》、《绍兴市珍珠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

孙晓旭[5](2017)在《蚕丝絮片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美誉,一直被用作高档的纺织原料。蚕丝非织造絮片是以蚕丝为原料采用非织造加工技术制备而成,是蚕丝纤维的一种新用途。随着人们对功能性材料及生态纺织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以通过适当的整理技术,赋予蚕丝絮片特殊的功能,满足人们对功能性产品的需求。本文针对蚕丝絮片的用途和功能需求,对蚕丝絮片阻燃整理、抗菌整理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天然色素对蚕丝絮片的染色性能并对染色后絮片的功能性进行评价,为制备绿色环保兼具功能性的蚕丝絮片提供依据。采用阻燃整理剂TEX-2对蚕丝絮片进行阻燃整理,结果表明,随着阻燃剂用量的增大,阻燃效果提高。当阻燃剂用量为90 g/L、浸渍时间为15 min、焙烘温度为140150℃、焙烘时间为60 s时,阻燃蚕丝絮片的极限氧指数为37.2%,损毁长度为11.7 cm,达到阻燃装饰织物阻燃性能B1级要求。阻燃整理对蚕丝絮片的白度和强力有一定的影响。采用壳聚糖抗菌剂ABS、抗菌剂Silvadur 930、抗菌剂KA分别对蚕丝絮片进行抗菌整理,结果表明,三种整理剂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其中,壳聚糖抗菌剂ABS用量为30 g/L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2%;抗菌剂Silvadur 930用量为10 g/L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抗菌剂KA用量25 g/L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选取紫胶色素、茶多酚色素、石榴皮色素三种天然色素对蚕丝絮片进行染色并对染色絮片的功能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下紫胶色素染色絮片的皂洗牢度超过4级、日晒牢度4级、摩擦牢度超过3级,染色后蚕丝絮片的紫外防护性能有所提高,但无抗菌效果;茶多酚色素染色絮片的皂洗牢度4-5级、日晒牢度4级、摩擦牢度超过4级,染色后的蚕丝絮片紫外防护性能有所提高,且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8%和83%,具有一定抗菌效果;石榴皮色素染色絮片的皂洗牢度超过4级、日晒牢度4级,摩擦牢度超过3级,染色后蚕丝絮片的紫外防护性能有所提高,且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0%和75%,具有一定抗菌效果。

贾芳[6](2017)在《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文中认为本课题是利用玻璃纤维研制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以玻璃纤维为原料,通过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生产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对生产出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进行涂层处理,并进行染色印花实验,最终研制出符合墙纸标准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课题的实施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生产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基材的工艺过程进行探讨;第二阶段是对玻璃纤维分散性的探究,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确定出了最佳的悬浮液配比;第三阶段是制备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第四阶段是对生产出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进行性能改善,即对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进行涂层处理;第五阶段是对生产出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进行染色处理。经过上述五个阶段研制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并得出以下结论:(1)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可以研制出性能良好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其合理的工艺流程为:纤维准备→纤维悬浮液的制备→湿法成型→烘干→涂层→染色。(2)影响玻璃纤维分散性的因素依次为分散剂的浓度、增稠剂的浓度、纤维悬浮液的pH值。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的悬浮液配比为:分散剂的浓度为1.25%,增稠剂的浓度为0.4%,玻璃纤维悬浮液的pH为5。(3)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利用湿法非织造技术,加工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得出其克重、厚度、透气性、阻燃性等均可以满足作为墙纸使用的要求,但强力、耐磨性、染色性能较差。(4)为了改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的强力、耐磨性,提高其染色性能,对玻璃纤维进行涂层处理。以水性聚氨酯为涂层剂,采用湿法涂层工艺进行涂层。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影响涂层效果的因素依次为:涂层剂的浓度、烘燥温度、浸渍时间。并确定出最佳的涂层工艺为:涂层剂的浓度为45%,浸渍时间为30s,烘燥温度为90℃。涂层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拉伸强力、耐磨性、染色性显着提高,并且避免了玻璃纤维粉尘的掉落。(5)分别选用酸性橙A染料与活性黄X-R染料对涂层前后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进行染色处理,经过涂层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染色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本文图17幅,表32个,参考文献76篇。

周灿[7](2017)在《影响2017年全球纺织趋势的因素是什么?》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全球纺织工业发展并不顺利。2017年,随着各国经济复苏,将迎来乐观的开端。尽管如此,在新趋势面前纺织业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棉花产业不景气时其价格尚且能保持稳定,美国棉花公司高级经济师乔恩·迪瓦恩对此做出预测,纺织业的前景与棉花价格生死相关,棉花一年收获一次,这意味着纺织业主要看夏季月份的成

李新园[8](2016)在《自我可持续性—光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探索纺织材料创新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案例分析和应用实验等方法去佐证光纤维的自我可持续特性。用光纤维的视觉与材料语言表现自我可持续性的循环观念,并试图探索光纤维的设计应用在空间中的艺术生活态。在研究光纤维材料的自我可持续性设计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相关艺术和设计作品的分析对比研究,和大量的光纤维材料的实验研究,研究实验总结出光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可持续性、视觉延展性、功能性和空间性等特性。为了尝试开拓可持续设计的广度,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基于大量的基础实验设计光纤维面料,以此为基点表现自我可持续性设计的创作。试图从光纤维的角度去拓展可持续设计的范畴。探究光纤维的自我可持续性的应用设计,为可持续设计的广度作一些创新方法和理念的补充,为未来纺织品的材料创新设计作一些尝试和探索。在纺织品领域对于光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功能价值和艺术创新价值,探索光在纺织品设计中及其在空间中的可持续性功能价值。

王旭[9](2015)在《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建筑教育之前,建筑教育经历了中世纪师徒传授的行会制和巴黎美术学院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两个阶段。针对工业革命浪潮而涌现的机械化大生产所产生一系列关于艺术与工业化的问题,莫里斯和拉斯金发起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推动并影响了格罗皮乌斯成立包豪斯,从此开启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历程。从1919年包豪斯成立至今,西方现代建筑经历了以包豪斯为起源、以德州骑警为转折再到AA建筑联盟实现建筑教育逆袭三个阶段。论文以原始资料收集整理为基础,具体分析这三个阶段中以包豪斯、新包豪斯、乌尔姆、德州骑警、库柏联盟和AA建筑联盟这六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通过对这六所高校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整理分析,反思建筑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出建筑教育先后经历了中世纪行会、包豪斯及AA建筑联盟的实践派教育模式和巴黎美术学院、德州骑警的学院派教育模式,总体上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建筑教育将呈现出以实践派为主兼顾学院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现代建筑教育教学模式梳理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教育分为基本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两个部分,提出我国当前建筑教育可依据学生就业方向和个人兴趣分为执业建筑师培养、前卫建筑师培养以及研究型人才培养等不同培养模式,并在本科阶段强调分层化和研究生阶段强调专业化的多元培养模式。此外,结合德、美、英三国的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将注册认证制度作为高校执业建筑师培养成果的检验,有效促进建筑教育的积极发展。从模型材料的真实性和实践制度的完善性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总之,结合我国建筑教育现状,以史为鉴,总结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对我国当今建筑教育的启示。

张都[10](2010)在《室内设计中纤维艺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纤维材料作为当代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环境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纤维艺术除了能满足生活中物质功能上的需求外,也能重塑人类生活的室内空间,成为连贯室内环境与人的精神情感纽带。这对室内环境设计来说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一些实际案例,针对当前室内环境设计中纤维艺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法和应用原则。论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及思路等,指出了系统的研究纤维艺术真正为室内设计所用的必要性。第二章为概念阐释,对纤维艺术的概念,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方面的阐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三章为纤维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应用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当前室内设计中纤维材料的存在类型和表现形态。第四章为纤维材料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设计研究,提出了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设计方法和应用创新,接着分析了纤维艺术在室内中的具体设计。第五章为纤维材料在室内工程中的最新应用。第六章为结语,在提出相关观点后,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二、德国研制出绿色纺织玻璃墙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研制出绿色纺织玻璃墙布(论文提纲范文)

(1)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涂料发展现状
        1.2.1 隔热涂料的种类及传热机理
        1.2.2 隔热涂料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
        1.3.1 气凝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1.3.2 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1.3.3 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气凝胶在隔热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隔热机理
        1.4.1 SiO_2气凝胶隔热材料传热机理
        1.4.2 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传热机理
    1.5 复合隔热涂层织物研究进展
        1.5.1 织物涂层剂
        1.5.2 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及微观结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2.3.1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改性
        2.3.2 SiO_2气凝胶的密度
        2.3.3 SiO_2气凝胶的线收缩率
        2.3.4 SiO_2气凝胶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2.3.5 SiO_2气凝胶微观性能
        2.3.6 SiO_2气凝胶的TGA/DTA测试
        2.3.7 SiO_2气凝胶的FTIR-ATR测试
        2.3.8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衍射仪
        2.3.9 SiO_2气凝胶的接触角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形貌的影响
        2.4.2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2.4.3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密度及收缩率的影响
        2.4.4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形貌的影响
        2.4.5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结构的影响
        2.4.6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iO_2/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表征
        3.3.1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3.3.2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3.3.3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粉末衍射
        3.3.4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性能
        3.3.5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3.3.7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
        3.3.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测试
        3.3.9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压缩性能
        3.3.10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拉伸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分散方式对SiO_2气凝胶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PU量对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形貌与结构影响
        3.4.3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3.4.4 SiO_2/PU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3.4.5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传热性能
        3.4.6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3.4.7 SiO_2/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3.4.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光聚氨酯合成及热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表征
        4.3.1 OPU的合成
        4.3.2 OPU红外光谱
        4.3.3 OPU核磁共振氢谱
        4.3.4 OPU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4.3.5 OPU热重-差热分析
        4.3.6 OPU红外热成像
        4.3.7 OPU旋光度
        4.3.8 OPU红外发射率
        4.3.9 OPU 的 X 射线衍射
        4.3.10 OPU 力学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4.4.2 旋光聚氨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4.4.3 旋光聚氨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4.4.4 旋光聚氨酯的晶态结构
        4.4.5 旋光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4.4.6 旋光聚氨酯的旋光度及红外发射率
        4.4.7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热成像
        4.4.8 旋光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iO_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与表征
        5.3.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分散浆料的制备
        5.3.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5.3.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微观形貌
        5.3.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X射线衍射分析
        5.3.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热重分析
        5.3.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5.3.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隔热效果测试
        5.3.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红外光谱分析
        5.3.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压缩性能测试
        5.3.10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气性
        5.3.11 SiO_2/OPU 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5.4.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5.4.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5.4.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
        5.4.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5.4.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5.4.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5.4.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膜性能
        5.4.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与表征
        6.3.1 端硅氧烷OPUS的制备
        6.3.2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常压制备
        6.3.3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6.3.4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3.5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6.3.6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6.3.7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6.3.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6.3.9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
        6.3.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抗压模量
        6.3.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沾水性测试
        6.3.12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耐静水压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宏观形态
        6.4.2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
        6.4.3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4.4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红外光谱
        6.4.5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晶态结构
        6.4.6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6.4.7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6.4.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6.4.9 OPUSA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6.4.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6.4.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涂膜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2)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3.2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相互影响
        1.3.3 以建筑、园林、美术等为背景的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近代化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中国传统家具与近代化进程的研究
        1.3.5 日本传统家具及近代化进程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2.1 近代与近代化
        2.1.1 近代
        2.1.2 近代化
    2.2 西方化与西化
    2.3 家具的近代化
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家具业概况
    3.1 锁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
        3.1.1 历史背景
        3.1.2 西方文化传来
    3.2 开埠后的影响
        3.2.1 被迫开埠的中国
        3.2.2 被迫破关的日本
    3.3 近代化历程中的中日家具概况
        3.3.1 中国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的家具业概况
        3.3.2 近代化历程的日本家具业概况
    3.4 小结
4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中家具品类的演化
    4.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日传统家具的影响
        4.1.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
        4.1.2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日本传统家具的影响
    4.2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家具品类变化
        4.2.1 中国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4.2.2 日本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4.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西化”家具品类演化的比较
    4.4 小结
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比较
    5.1 西洋家具的导入
    5.2 西化家具的样式
        5.2.1 中日“西化”之初西洋家具样式
        5.2.2 中西合璧与和洋折衷时期的西洋家具样式
    5.3 “西化”的家具造型
        5.3.1 西方古典家具的导入
        5.3.2 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影响
    5.4 “西化”的家具装饰手法
        5.4.1 引入西方家具装饰纹样
        5.4.2 家具装饰手法的“西化”
    5.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主要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比较
        5.5.1 “西化”时期中日家具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异同
        5.5.2 异同的历史文化成因
    5.6 小结
6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6.1 家具材料的“西化”
        6.1.1 “西化”初期家具材料
        6.1.2 “西化”成熟期的家具材料
    6.2 家具结构与技术“西化”
        6.2.1 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工艺的“西化”
        6.2.2 中日传统家具技术的“西化”
    6.3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6.4 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日本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对我国当代家具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除甲醛窗帘织物的特性分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醛的危害
    1.2 治理甲醛的方法
        1.2.1 通风换气法
        1.2.2 物理吸附法
        1.2.3 植物净化法
        1.2.4 负离子净化法
        1.2.5 臭氧氧化法
        1.2.6 光催化法
    1.3 光催化除甲醛机理
    1.4 光催化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除甲醛性能测试方法及窗帘织物的制备
    2.1 除甲醛性能测试
        2.1.1 甲醛去除率测试装置的设计说明
        2.1.2 测试装置气密性检验
        2.1.3 空气质量检测仪准确性检验
        2.1.4 除甲醛性能的测试分析方法
    2.2 纤维原料的选择
        2.2.1 涤纶
        2.2.2 光触媒纤维
    2.3 窗帘织物织造
    2.4 复合光催化整理工艺
    2.5 窗帘织物的表征分析
        2.5.1 XRD分析
        2.5.2 UV-Vis光谱分析
        2.5.3 SEM分析
    2.6 光催化整理对织物除甲醛性能的影响
        2.6.1 测试方法
        2.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除甲醛窗帘织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3.1 织造工艺的优化
        3.1.1 组织结构
        3.1.2 织物经密
        3.1.3 织物纬密
    3.2 光催化整理工艺优化
        3.2.1 超声波对可见光催化整理剂的影响
        3.2.2 超声时间
        3.2.3 超声温度
        3.2.4 浸轧次数
        3.2.5 预烘和热定型工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除甲醛窗帘的基本性能及耐用性能研究
    4.1 复合光催化整理对基本性能的影响
        4.1.1 厚度及克重
        4.1.2 拉伸断裂强力
        4.1.3 水洗尺寸变化
        4.1.4 折皱回复性
        4.1.5 悬垂性
    4.2 重复使用性
        4.2.1 测试方法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耐日晒性
        4.3.1 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耐水洗性
        4.4.1 测试方法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数学的除甲醛窗帘织物综合评价
    5.1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原理及运算模型
        5.1.1 一级综合评判模型
        5.1.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5.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窗帘织物综合性能
        5.2.1 确定研究对象及建立因素集
        5.2.2 评判矩阵的确定
        5.2.3 确定因素权重
        5.2.4 综合评判计算公式
        5.2.5 总结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甲醛去除率测试装置气密性检验测试数据
附录二 不同工艺参数制备窗帘织物的除甲醛性能测试数据
附录三 具有除甲醛功能窗帘织物的耐用性能测试数据
附录四 具有除甲醛功能窗帘织物的综合性能评判测试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蚕丝絮片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蚕丝简介
    1.2 非织造材料简介
        1.2.1 非织造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非织造材料的特点
        1.2.3 非织造材料的分类
    1.3 非织造材料的功能性整理技术
        1.3.1 非织造材料功能性整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非织造材料功能性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蚕丝非织造絮片及其应用
        1.4.1 蚕丝非织造絮片在服装及装饰材料领域的应用
        1.4.2 蚕丝非织造絮片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
        1.4.3 蚕丝非织造絮片在保暖材料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蚕丝絮片的阻燃整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阻燃剂用量对蚕丝絮片阻燃效果的影响
        2.2.2 浸渍时间对蚕丝絮片阻燃效果的影响
        2.2.3 焙烘温度对蚕丝絮片阻燃效果的影响
        2.2.4 焙烘时间对蚕丝絮片阻燃效果的影响
        2.2.5 优化工艺条件下蚕丝絮片的性能变化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蚕丝絮片的抗菌整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抗菌剂对蚕丝絮片抗菌效果的定性研究
        3.2.2 不同抗菌剂对蚕丝絮片抗菌效果的定量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天然色素对蚕丝絮片的染色性能及功能性评价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紫胶色素对蚕丝絮片的染色性能及功能性评价
        4.2.2 茶多酚色素对蚕丝絮片的染色性能及功能性评价
        4.2.3 石榴皮色素对蚕丝絮片的染色性能及功能性评价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6)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墙纸的种类及发展历程
        1.2.1 墙纸的种类
        1.2.2 墙纸的国内外发展
    1.3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的发展现状
        1.3.1 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的定义及产品应用领域
        1.3.2 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
        1.3.3 国内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布生产概况
        1.3.4 玻璃纤维湿法薄毡的主要产品及其应用领域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案
2 悬浮液中玻璃纤维分散性的研究
    2.1 影响玻璃纤维分散性的因素
        2.1.1 玻璃纤维的基本特性
        2.1.2 玻璃纤维的分散性
    2.2 悬浮液中分散助剂对纤维分散的影响
    2.3 玻璃纤维悬浮液的制备及优化
        2.3.1 实验原料的选用
        2.3.2 分散助剂的配制
        2.3.3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
        2.3.4 玻璃纤维分散效果的直观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1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的制备
    3.2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基本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2.1 面密度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2 厚度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3 透气性能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4 拉伸强力与伸长率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5 阻燃性能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6 玻璃纤维易掉落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涂层工艺研究及性能分析
    4.1 涂层工艺简介
    4.2 涂层剂的选择及测试
        4.2.1 涂层剂的种类
        4.2.2 涂层剂固含量及耐水性测试
    4.3 涂层整理工艺及性能测试
        4.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3.2 涂层整理工艺
        4.3.3 涂层工艺单因素影响分析
        4.3.4 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
        4.3.5 涂层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薄毡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涂层后玻璃纤维墙纸染色性能的探究
    5.1 染料的选取
    5.2 染色处理实验
        5.2.1 利用酸性橙A染料对涂层前后玻璃纤维湿法墙纸染色
        5.2.2 利用活性黄X-R染料对涂层前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染色
    5.3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印花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影响2017年全球纺织趋势的因素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总统新政影响趋强
英国脱欧影响趋弱
消费至上零售趋紧
新型时尚技术引领

(8)自我可持续性—光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现状
        一、研究背景
        二、应用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光纤维材料及自我可持续性研究
    第一节 自我可持续性的概述
        一、可持续设计的思考
        二、自我可持续性的衍生
    第二节 界定光纤维材料的自我可持续性
        一、光纤维材料的环保性发展概述
        二、光纤维的媒介的特性
        (一)光纤维的自发光的特性
        (二)光纤维的被发光的特性
    第三节 光纤维的自我可持续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艺术设计中光纤维的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立场
    第二节 光纤维的可持续性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概念
        一、光和图形的形式关系:光线的秩序感
        二、光与空间的结构布局关系
        (一)光、空间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二)光、颜色和结构的极简化
        (三)光、色彩和空间的韵律关系
        三、小结
    第三节 光纤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方法
        一、光纤维对视觉语言的强化性
        二、光纤维在功能语言上的持续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维自我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研究立场与角度
        一、基于当下纺织材料的发展趋势
        二、介于跨界与交集之间的材料
    第二节 光纤维应用设计的研究实验方法
        一、体验材料与工艺
        二、视觉上颜色复合性的实验探索
        (一)视觉形式法则
        (二)可循环形态的设计法则
        (三)渐变视觉心理实验
        三、基于触觉感知的材质软硬对比实验研究
        (一)梭织肌理语言的表现形式
        (二)编织肌理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光纤维的自我可持续性的循环主题创作
        一、东方元素的可持续设计概念
        (一)灵感来源
        (二)设计定位
        二、可循环的形态设计
        (一)表现手法
        (二)主题色彩
        三、空间装饰的纺织产品设计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
    2.1 大学教育体系
        2.1.1 大学教育之前的教育体系
        2.1.2 中世纪大学教育体系
        2.1.3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2.2 建筑师及建筑教育体系
        2.2.1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2.2.2 从文艺复兴到学院派
        2.2.3 学院派建筑教育
        2.2.4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 Crafts Movemont)到包豪斯
        2.2.5 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起源——包豪斯
    3.1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3.1.1 包豪斯草创期(19191921 年)
        3.1.2 包豪斯发展期(19211925 年)
        3.1.3 包豪斯高潮期(19251928 年)
        3.1.4 包豪斯建筑期(19281930 年)
        3.1.5 包豪斯衰落期(19301933 年)
    3.2 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3.2.1 包豪斯的基础教育
        3.2.2 包豪斯的作坊教育
        3.2.3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
    3.3 包豪斯的教学特色
        3.3.1 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3.3.2 生产实践的推动作用
        3.3.3 交流展览的激发作用
        3.3.4 商业售卖的经济支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延续——新包豪斯与乌尔姆
    4.1 新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4.2 新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4.2.1 基础教育
        4.2.2 摄影课
        4.2.3 视觉设计
        4.2.4 产品设计
        4.2.5 建筑系
    4.3 新包豪斯的教学特色
    4.4 乌尔姆的发展历程
        4.4.1 草创期——筹备与建立(19451955)
        4.4.2 发展期——设计与艺术(19551957)
        4.4.3 高潮期——设计与科学(19571963)
        4.4.4 衰落期——挣扎与失败(19631968)
    4.5 乌尔姆的课程设置
        4.5.1 乌尔姆的基础教育
        4.5.2 乌尔姆的专业教育
    4.6 乌尔姆的教学特色
        4.6.1 交流展览的激发作用
        4.6.2 企业合作的推动作用
        4.6.3 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转折——德州骑警
    5.1 德州骑警的发展历程
        5.1.1 前德州骑警(19511954)
        5.1.2 德州骑警(19541956)
        5.1.3 后德州骑警(19561958)
    5.2 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2.1 前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2.2 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2.3 后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3 德州骑警的教学特色
        5.3.1 构成练习的“建筑化”
        5.3.2 实现现代建筑是可教的
        5.3.3 艺术素养对设计的推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升华——库柏联盟
    6.1 库柏联盟的发展历程
    6.2 库柏联盟的课程设置
        6.2.1 基础课程
        6.2.2 设计课程
        6.2.3 专题课程
        6.2.4 独立命题
    6.3 库柏联盟的教学特色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逆袭——AA建筑联盟
    7.1 AA建筑联盟的发展历程
    7.2 AA建筑联盟的本科教育
        7.2.1 预科教育
        7.2.2 一年级学习
        7.2.3 中级学院及资质学院
        7.2.4 建筑专业实践
        7.2.5 其他课程
    7.3 AA建筑联盟的研究生教育
        7.3.1 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型)
        7.3.2 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型)
        7.3.3 历史建筑保护
        7.3.4 设计与制作
        7.3.5 数字技术设计
        7.3.6 可持续环境设计
        7.3.7 建筑历史及评论
        7.3.8 住宅及城市设计
        7.3.9 景观设计
        7.3.10 跨领域设计
        7.3.11 博士课程
    7.4 AA建筑联盟的教学特色
        7.4.1 实践性
        7.4.2 批判性
        7.4.3 创新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8.1 德、英、美的建筑教育体系及其注册认证制度
        8.1.1 德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1.2 英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1.3 美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1.4 我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2 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
        8.2.1 建筑教育中基本素养的培养
        8.2.2 建筑教育中个性化的培养
    8.3 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
        8.3.1 教学理念的演变规律
        8.3.2 乌托邦式的设计执念
        8.3.3 批判创新的教学精神
    8.4 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8.4.1 分层次多样化教学
        8.4.2 注册认证制度对部分建筑学教育的检验
        8.4.3 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8.4.4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8.5 本章小结
总结
附录
    附录一 包豪斯教师名录
    附录二 新包豪斯教师名录
    附录三 乌尔姆课程、教师作品及学生作业
    附录四 乌尔姆教师名录
    附录五 库柏联盟教师名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室内设计中纤维艺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与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
    2.1 纤维艺术概述
        2.1.1 纤维材料的特点
        2.1.2 纤维材料的分类
        2.1.3 纤维艺术的特征
    2.2 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2.2.1 纤维艺术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影响
        2.2.2 室内环境对纤维艺术的制约
    2.3 本章小结
3 纤维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应用现状
    3.1 纤维艺术的发展
    3.2 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3.2.1 纤维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观
        3.2.2 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形态
        3.2.3 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中的类型
        3.2.4 纤维艺术在室内应用中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设计
    4.1 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中的设计方法
        4.1.1 纤维艺术在色彩方面的设计
        4.1.2 纤维艺术在质感方面的设计
        4.1.3 纤维艺术在形态方面的设计
        4.1.4 纤维艺术在空间方面的设计
    4.2 纤维艺术的应用设计原则
        4.2.1 个性化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人性化原则
        4.2.4 生态性原则
    4.3 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应用中的设计创新
        4.3.1 人文性创新
        4.3.2 技术化创新
        4.3.3 简约主义
        4.3.4 环保主义
    4.4 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中的设计分析
        4.4.1 地面纤维艺术设计分析
        4.4.2 墙面纤维艺术设计分析
        4.4.3 顶面纤维艺术设计分析
        4.4.4 内含物纤维艺术设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纤维材料在室内工程中的应用
    5.1 纤维材料的应用
        5.1.1 装饰艺术上的应用
        5.1.2 建筑室内工程上的技术应用
    5.2 纤维在室内工程中的最新应用
        5.2.1 木质素纤维建筑材料
        5.2.2 碳纤维增强建筑材料
        5.2.3 聚脂纤维吸音板
        5.2.4 木纤维浮雕墙衣
        5.2.5 柔漫丝纤维墙布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德国研制出绿色纺织玻璃墙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D]. 林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2]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D]. 郭莹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3]除甲醛窗帘织物的特性分析与性能研究[D]. 陈梦颖.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纺织产业等重点传统产业分行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J].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9)
  • [5]蚕丝絮片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研究[D]. 孙晓旭. 苏州大学, 2017(05)
  • [6]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D]. 贾芳.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1)
  • [7]影响2017年全球纺织趋势的因素是什么?[J]. 周灿. 中国纤检, 2017(01)
  • [8]自我可持续性—光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新园.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4)
  • [9]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D]. 王旭. 天津大学, 2015(08)
  • [10]室内设计中纤维艺术的应用研究[D]. 张都.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德国研发绿色纺织玻璃墙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