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杏树发展前景看好

冀西北杏树发展前景看好

一、冀西北地区发展杏树前景好(论文文献综述)

阿布来克·尼牙孜[1](2016)在《三个甜樱桃品种在南疆地区的引种表现观察和抗寒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以引进的3个甜樱桃品种‘早大果’、‘红灯’和‘拉宾斯’为研究试材,以南疆地方品种‘喀什壶汗’为对照。观察和测定了4个樱桃品种的枝叶生长特性、物候期、果实产量品质和受冻害情况。对4个樱桃品种进行人工低温胁迫试验,测定了相关抗寒性指标,以期鉴定3个甜樱桃品种的抗寒能力,了解3个甜樱桃品种与‘喀什壶汗’生物学特性和抗寒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南疆地方樱桃品种‘喀什壶汗’的成活率(93%)高于3个引进甜樱桃品种,三者中‘拉宾斯’的成活率最高为87%。3个樱桃品种的生长量大于‘喀什壶汗’。‘喀什壶汗’的叶芽膨大期、展叶期、梢新生长期和开花进程均早于3个引进甜樱桃品种,成熟期和落叶期则较晚。3个樱桃品种的果实品质和单株产量均高于‘喀什壶汗’,其中果实品质以‘早大果’最好,单株产量以‘拉宾斯’最高。与引种地的生长状况相比,引种后3个甜樱桃品种的物候期推迟、生长量和单株产量小幅减少,果实内在品质有所提高。(2)抗寒鉴定试验中,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4个品种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均逐渐升高,在半致死温度附近增加速度最快。SOD和POD的活性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半致死温度附近酶活性最高。‘红灯’、‘早大果’、‘拉宾斯’和‘喀什壶汗’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3.66℃、-21.51℃、-26.42℃和-24.29℃,冻害指数由低到高依次‘拉宾斯’、‘红灯’、‘喀什壶汗’、‘早大果’。低温胁迫后‘红灯’和‘拉宾斯’的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高于‘喀什壶汗’,丙二醛含量低于‘喀什壶汗’。所以,4个樱桃品种中‘红灯’和‘拉宾斯’的抗寒性强于‘喀什壶汗’。(3)4个樱桃品种中,‘拉宾斯’的枝叶生长量适中、芽体萌动时期和开花进程相对较晚、落叶期与南疆地方樱桃品种‘喀什壶汗’接近。果实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半致死温度和冻害指数较低,在4个品种中抗寒性最强。综上所述,‘拉宾斯’能够较好的适应南疆的气候环境。

张志刚[2](2016)在《砂壤土条件下灰枣井式灌溉高效节水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灌溉农业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发展节水灌溉在农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效、精准、节水是灌溉发展的必然趋势。截止到2015年,新疆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已达近2300万亩,枣树种植面积已突破700万亩,成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的第一大栽培树种,新疆枣树主要分布在环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目前新疆枣树的灌溉方式主要以漫灌、沟灌、滴灌(幼树)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节水要求的提高,地面滴灌面积逐渐增加,但是目前滴灌技术无法实现中径级、大径级灰枣树的节水灌溉,特别是无法实现有效、精准、节水,在灌溉的大量研究中,地下渗灌这种灌溉方式是国内外当前追求的一种最为有效、精准、节水的灌溉方式,当前国内上没有大面积应用的地下渗灌成熟技术和配套设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地下渗灌来提高新疆地区中、大径级灰枣树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充分实现利用有限水资源进行科学灌溉,已成为当地红枣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本论文以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红枣有效、精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为依托,借助该项目组发明的“林木井式灌溉方法”、“林木井式节水用竖井管”以及“林木节水灌溉用竖井管管盖”等系列国家专利。在新疆林业科学院佳木试验站红枣示范园内开展中、大径级灰枣树井式高效节水灌溉机理研究的系列大田试验,通过对中径级和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不同滴头流量和灌水历时下井灌过程中水分运移特征、井灌过程中灰枣树光合特性、灰枣树体茎流特性以及井灌后地表蒸发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比常规大田漫灌下与井式灌溉下灰枣的果实产量、品质,进一步证实井式灌溉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利弊影响,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中、大径级灰枣树根系挖掘试验发现:中径级灰枣树吸收根系在水平距离0400cm、垂直距离10160cm区间内均有分布,在水平方向距离树干越近吸收根分布密度等值线越密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均与水平、垂直距离呈幂函数关系,R2大于0.94;中径级灰枣树水平方向上根系分布主要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0125cm,垂直方向上根系主要分布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10cm70cm。大径级灰枣树吸收根系在水平距离0450cm、垂直距离10160cm区间内也均有分布;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同样与水平、垂直距离呈幂函数关系,且r2大于0.81;大径级灰枣树水平方向上根系分布主要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0150cm,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主要分布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10cm90cm。(2)空白地单竖井管井式灌溉试验为研究中、大径级灰枣树下井式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中、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确定出井式灌溉在中径级灰枣树井灌试验过程中选择双井管,滴头流量设定为8l/h、12l/h,灌水历时为8h、12h、16h;大径级灰枣树井灌试验过程中选择四个井管,头流量设定为8l/h、12l/h,灌水历时为6、8、10、12h。(3)通过三年的中径级灰枣树下双管井式灌溉大田原位沙壤土水分运移规律试验,得出适宜中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的滴头流量与灌水历时分别为滴头流量8l/h、灌水历时16h;滴头流量为12l/h、灌水历时为12、16h。由于井式灌溉采用常规滴灌用稳流器,稳流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导致内部出现损伤后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或减少流量,因此在选用稳流器时,满足林木需水同时尽可能选择小滴量稳流器,因此在井式灌溉实际应用过程中选用滴头流量8l/h、灌水历时16h为试验对象。(4)通过三年的大径级灰枣树下四管井式灌溉大田原位沙壤土水分运移规律试验,得出适宜大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的滴头流量为8l/h时、灌水历时为12h;滴头流量为12l/h时、灌水历时为10、12h。同样在选用稳流器时,本着有效保证土壤含水率稳定以及高效节水的理念,在井式灌溉实际应用过程中选用滴头流量12l/h、灌水历时12h为试验对象。(5)井式灌溉下中、大径级灰枣树各个光合参数均在膨大期、坐果期、成熟期、开花期较大,中径级灰枣树通过井式灌溉后对各个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大,较漫灌而言灌溉总量(井式灌溉)减小,并没有使中径级灰枣树出现干旱胁迫。由井式灌溉与漫灌下中、大径级灰枣树光合特性参数日均值,可知,中径级灰枣树在井式灌溉与漫灌条件下pn、gs存在显着差异(p<0.01),ci、tr、wue均无显着差异。大径级灰枣在井式灌溉与漫灌下仅pn存在显着差异(p<0.01),井式灌溉下pn较漫灌要高出11.6%,其余光合特性参数均无显着差异。(6)井式灌溉下中、大径级灰枣树的耗水量均大于漫灌条件下,井式灌溉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4.68 m3,中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83株计算,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88.44 m3;大田漫灌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4.36 m3,中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83株计算,大田漫灌下中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62m3。井式灌溉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7.62 m3,大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42株计算,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20.04 m3;大田漫灌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7.21 m3,大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42株计算,大田漫灌下大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02.82 m3。可见,全生长季井式灌溉下并未使中、大径级灰枣树耗水量降低,实施井式灌溉后并未影响到盛果期灰枣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7)井式灌溉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树下地表蒸发量为1201.72 L/株,中径级灰枣树每亩83株计算,可得中径级灰枣树在井式灌溉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99.74m3;大田漫灌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树下地表蒸发量为3368.04 L/株,中径级灰枣树每亩83株计算,可得中径级灰枣树在大田漫灌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279.55 m3。井式灌溉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地表蒸发量为4193.36 L/株,大径级灰枣树每亩42株计算,可得大径级灰枣树在井式灌溉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176.12 m3;大田漫灌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地表蒸发量为5777.38 L/株,大径级灰枣树每亩42株计算,可得大径级灰枣树在大田漫灌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242.65 m3。(8)中径级灰枣树经过井式灌溉、常规漫灌、常规滴灌处理后,单株产量最高的为井式灌溉处理,单果最重的为常规漫灌,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大径级灰枣树经过井式灌溉与常规漫灌处理后单株产量最高的同样为井式灌溉处理,单果最重的同样为常规漫灌,并且二者无显着性差异。中、大径级灰枣树经过井式灌溉处理后微量元素的含量较常规漫灌下差异不显着,井式灌溉技术在中、大径级灰枣树实际应用后,与常规大田漫灌相比果实产量以及果实品质基本无较大差异。综上所述,井式灌溉技术在中、大径级灰枣树应用过程中不仅大大减少了灌溉总量、棵间地表蒸发量,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并且没有减弱树体光合作用以及对土壤水分吸收利用能力,井式灌溉下中、大径级灰枣树的果实产量以及果实品质与常规漫灌下没有明显差异。可见,井式灌溉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高效、精准灌溉技术。

王一[3](2016)在《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共有近9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0多万。东北地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与资源开采基地,其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29%、3.41%和0.26%,创历史最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东北地区进行结构性调整已经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政治稳定。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方案的全面实施,这一方案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四个着力”、“三个事关”和“两个归根结底”等重要论断以及“7.17讲话”的重要精神,强调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是全面振兴,并确立其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东北地区城镇化是其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回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调整东北地区产业布局,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是其城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与价值目标,为解决东北地区“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铺平道路。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加以研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是东北地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依据,以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的作用及其策略为研究重点,将文章分成了六个章节,层层递进,得出城镇化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这一结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本部分在准确界定和把握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全面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强调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三章是历史考察与战略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历史维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全面解读东北振兴战略,旨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寻求东北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第四章是数据论证与作用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城镇化建设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在辩证论述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阐释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继而分别对黑、吉、辽三省的城镇化的经济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用详实数据证明城镇化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维度,对澳大利亚帕斯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并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省城镇化建设为例,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六章是策略分析与对策探索。本部分在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条件与城镇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调动经济主体活力与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等。

王忠铭,徐丽,周国华[4](2015)在《辽西北沙尘天气成因及防御对策》文中提出气候的异常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变,导致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已经造成一定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成因、演变及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并针对该地区特定的环境气候条件,提出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易于推广,即"退耕还林经济林与牧草间作发展畜牧业的双效"模式,最终达到改变生态环境,防御风沙天气的目的。

季玉霞[5](2014)在《乡土植物在克拉玛依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乡土植物源于本土,历经千百年沧桑演变,经过了长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选择,是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佼佼者。它们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极端高低温,风害、洪涝干旱,病虫危害等恶劣的条件表现出卓越的抗逆性和抵御能力,性价比高,管护成本低,移植成活率高。乡土植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显着的识别性,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也是构建地域性城市景观必不可少的元素。乡土植物具备的诸多优点决定了其在城市园林中的地位,应将其作为园林绿化的基础素材。然而,近年来国内持续的外来植物引种热,忽略了对乡土植物的开发及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植物的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化成本。鉴于此,乡土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等方式,阐述了国内外乡土植物应用研究的发展概况,调查了乡土植物在克拉玛依市的应用现状,研究了乡土植物适宜性评价和筛选问题,筛选出一批适宜在克拉玛依城市绿化中种植应用的新疆乡土观赏植物。对在克拉玛依市道路、广场、居住区等绿地类型中种植较为广泛的八种代表性乡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了乡土园林植物的应用优势和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了乡土植物在克拉玛依城市绿化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品种及配置形式单调,对乡土植物的认知和设计决策存在误区,政府的政策引导支持不到位,科研推广和苗木生产供应不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指出了克拉玛依市各类型绿地中乡土植物的优化配置模式,并推荐了一些表现优秀但未得到推广应用的潜质乡土植物。最后根据调查研究和总结,提出一些在今后的城市园林建设中如何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的探讨方向,包括:依靠城市周边已有乡土植物资源巧妙的加以规划改建使之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挖潜老的乡土树种使之焕发新颜,加大宿根花卉和地被类乡土植物的引种种植等。

曹象明[6](2014)在《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文中提出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纵深的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军事堡寨作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和保护,然而明长城沿线大多数的军事堡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遭受严重的破坏,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山西省地处明长城军事防御时期的核心地带,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军事堡寨,除少数入选为历史文化名镇(村)外,多数未入选的堡寨则面临如下的困境:生态环境脆弱、文化遗产“孤岛化”和“边缘化”、遗产本体遭受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等。论文以军事堡寨的历史演化分析为基础,立足于区域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探索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军事堡寨的历史演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功能与等级体系,总结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与明长城之间的历史空间关系以及军事堡寨的历史空间分布特征,解析了军事堡寨历史演化的影响因素,揭示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类型为:区域中心城镇或普通村镇、商贸城镇、被裁撤堡寨以及无人居堡寨四种类型。在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类型以及景观要素的分析,进一步评析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遗产保护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价值评定为基础,论文借鉴遗产廊道理念从区域、聚落、要素三个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在区域层面上,重点协调军事堡寨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军事堡寨和明长城以及其它军事要素的保护关系;建立明长城遗产廊道地区间的协作机制等。在聚落层面上,研究军事堡寨外围的整体空间格局,将其融入明长城遗产廊道中;突出军事堡寨的“序结构”,实现对军事堡寨空间结构的保护。在要素层面上,基于价值评定重点阐述了城墙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在遗产廊道理念下,论文从区域角度提出“区域——廊道——节点”的基本模式,该模式是由“生态经济区、绿色廊道、游步道、展示功能区”四要素所形成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军事堡寨遗产保护网络体系。核心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建设明长城生态经济区,构筑军事堡寨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通过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形成军事堡寨的绿色保护体系;三是通过规划游步道系统,完善军事堡寨的交通体系;四是通过划分展示功能区,推动军事堡寨的展示和利用设施建设。在聚落层面上,借鉴文化景观理念,强调军事堡寨时间、空间、文化属性“三位一体”的原则,论文提出了三种典型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一是适应于风景区依附型堡寨的活化观光模式;二是适应于居住生活型堡寨的有机更新模式;三是适应于无人居堡寨的生态图景模式。与风景区依附型堡寨、居住生活型堡寨相比,无人居堡寨的独特性在于生态价值和岁月价值,以其价值为导向,在保护方式上采用“纯粹保护”的方法实现对遗址的保护,即对生态环境实行“最大化”保护原则,通过小流域治理以及绿色廊道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对遗址的保育功能;对无人居堡寨遗址实行“最小化”保护原则,只是维护和加固,不主张改变其原有的风貌。

罗海蓉[7](2014)在《基于耦合理论的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体系规划研究 ——以江苏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为例》文中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县域经济的农业属性决定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耦合理论引入产业的规划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结合实证案例,研究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内在耦合关系,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旅游农业发展作了理论综述,扩充了研究背景。然后根据逻辑推演,用LEPEST&SWOT复合分析法选取农业类型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引入耦合理论,以及本文中所涉及的两个耦合子系统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规划发展的相关理论,搭建规划依据的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下,选取农业和旅游业的耦合要素,通过同质耦合键进行耦合,两个产业的发展如同双螺旋结构在同质耦合键的作用下不断上升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新体系,实现耦合功能。最后,本文以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设计为例,在县域内最主要的南北交通干线沿线两侧空间规划建设系列桃生产基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与交通轴线的耦合关系;并在沿轴线桃基地内规划设计了具有桃文化内涵的“十八景园”,建立了基地与景园的同质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交通轴线和文化游线的双重耦合关系,打造了具有桃文化足迹的游览线路,构建了泗阳桃文化旅游的灵魂。耦合新体系从结构上通过轴线形成文化内涵丰富的“十八景园”的序列空间。耦合的新体系促进桃生产和桃旅游业共同发展,新的耦合体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全面推动了泗阳县经济发展。

赵圣楠[8](2014)在《浅析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前景及方向》文中提出蔚县杏扁作为一种传统的特产,近年来受到了蔚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蔚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蔚县杏扁经销总公司先后开发了开口杏核、香酥杏仁、脱衣白仁、盐渍杏仁、咖啡杏仁、奶味杏仁、巧克力杏仁、蜂蜜杏仁等12种杏扁类食品,不仅远销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和旅游市场,而且取得了出口权并初步开拓了港、澳及东南亚的国际市场。蔚县杏扁的出口,从宏观上讲,符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转型的要求,对其他地区的特产农产品出口起到了示范效果,从微观上讲,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县财政收入将起到重要作用。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陈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了综述,对论文的思路和安排进行了介绍,归纳了论文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是对蔚县杏扁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出口情况的阐述。首先介绍了蔚县杏扁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能力的发展。然后介绍了蔚县杏扁经销总公司的产品出口发展情况。目前,杏扁产品的出口处于发展阶段,出口地也仅限于东南亚地区和极少数的欧美国家,出口份额占产品销售份额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特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蔚县杏扁的出口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出口额占销售额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部分是对发展蔚县杏扁出口产业的意义进行分析。首先是蔚县杏扁出口对其他地区特产农产品出口起到的示范效果。蔚县杏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已初步展现出来,可以作为我国未来特产农产品出口的范例,此类特产农产品的出口将成为我国未来平衡农产品出口逆差的重要途径。然后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分析,蔚县杏扁产业已逐步成长为蔚县的农业支柱产业。最后从改善地方财政收入方面分析了蔚县杏扁出口的意义。第四部分是对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前景的阐述。从国内基础及国际机遇两方面论述。第五部分是对蔚县杏扁出口的优势和弊端进行分析。首先是出口优势,标准化和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传统产品的现代化加工和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是蔚县杏扁出口的优势。然后是出口的弊端,严格的贸易壁垒和国际标准,以及无可参考的同类产品,都是蔚县杏扁出口面临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发展蔚县杏扁出口的对策建议。首先是发展杏扁产品加工创新体系的多元化;第二是寻求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价值加成;第三是正确把握好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最后是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从税负,金融保险,融资环境多方面入手,为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田凤香[9](2013)在《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及方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区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河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区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2%,山区面积广布,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活生产资料的集中产区,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已经成为我省经济上的低谷区、欠发达区和贫困区,成为阻碍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之一。突破这一瓶颈关键在于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山区内部经济高效良性运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和自然资源多样的优势,积极寻求适合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式,正是破解山区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是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规模经济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查阅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在分析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和发展方向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对于土地质量较差的山区也不例外。山区在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既存在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包括: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和自然资源多样。不利条件包括:地形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耕地资源细碎分散,土地整合难度大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大规模机械化难以推行。有利条件的存在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奠定了效率基础,同时不利条件也可以通过人为改造和改变发展思路的方式加以规避。(2)山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由于其特殊条件的限制,与平原区的发展思路有较大差异。在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正视规模经营的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应拓宽发展思路。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本文选取出五种适宜山区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四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方向,为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供新思路。(3)根据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强化的环节,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山区土地说的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全灵活高效的农村金融保险机制、逐步提高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等建议。本文从研究视角来说,首次将河北省山区作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区域,从特定的区域特点入手分析规模经营问题;从研究成果来说,提出了五种适合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指出了四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方向。从理论意义角度来说,有利于构建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的理论框架,丰富和完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来说,不仅在政策层面制定上为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参考,而且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为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开展提供指导。

陈云华,刘刚,李建贵[10](2009)在《伊犁安哥诺李的引种栽培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安哥诺李(Angeleno)原产美国,2002年从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引入安哥诺李后,在霍城县进行了生物学观察和丰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安哥诺李3月上、中旬萌芽,4月初左右初花,8日盛花,10~12日末花,花期6~8 d,较杏树花期晚10~12 d。果实8月上旬左右开始着色,9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140 d。11月上旬落叶,生育期200 d,果实扁圆形,果顶平,平均单果重120 g,单果最重180 g。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栽植密度为3 m×4 m较为适宜,按照6:1的比例配置黑宝石为授粉树,通过科学管理,在栽植第2年即挂果,第5年进入丰产期,单产为27 150 kg/hm2,市场前景好,适合在伊犁河谷推广种植。

二、冀西北地区发展杏树前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冀西北地区发展杏树前景好(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甜樱桃品种在南疆地区的引种表现观察和抗寒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营养生长及结果特性观察
    2.1 试验地和引种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甜樱桃品种的抗寒特性研究比较
    3.1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砂壤土条件下灰枣井式灌溉高效节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林木井式灌溉方法的提出
        1.1.2 林木井式灌溉方法及其特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节水灌溉发展动态
        1.3.2 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1.3.3 土壤水分运动与入渗模型研究进展
        1.3.4 果树耗水研究进展
        1.3.5 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试验土壤
        2.2.3 灰枣根系挖掘试验
        2.2.4 空白地井式灌溉水分运移试验
        2.2.5 不同径级灰枣树下井式灌溉水分运移试验
        2.2.6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光合特性研究试验
        2.2.7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茎流特征研究试验
        2.2.8 井式灌溉下地表蒸发量研究试验
        2.2.9 井式灌溉下灰枣产量、品质试验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3.1 中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3.1.1 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3.1.2 根系生长与土层深度及水平距离的关系
        3.1.3 吸收根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2 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3.2.1 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3.2.2 根系生长与土层深度及水平距离的关系
        3.2.3 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空白地单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4.1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4.1.1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4.1.2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4.2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4.2.1 滴头流量为 8L/h时
        4.2.2 滴头流量为 12L/h时
    4.3 结束灌溉时灌溉历时对湿润体容积含水量的影响
        4.3.1 滴头流量为 8L/h时
        4.3.2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4.4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4.4.1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4.4.2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4.5 单管井灌湿润体与不同径级灰枣根系匹配
    4.6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中径级灰枣树下双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5.1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5.1.1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5.1.2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5.2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5.2.1 滴头流量为 8 L/h时
        5.2.2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5.3 结束灌溉时湿润体容积含水量
        5.3.1 滴头流量为 8 L/h时
        5.3.2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5.4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5.4.1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5.4.2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5.5 中径级灰枣树根系与湿润体匹配分析
    5.6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大径级灰枣树下四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6.1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6.1.1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6.1.2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6.2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6.2.1 滴头流量为 8 L/h
        6.2.2 滴头流量为 12 L/h
    6.3 结束灌溉时湿润体容积含水量
        6.3.1 滴头流量为 8L/h
        6.3.2 滴头流量为 12L/h
    6.4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6.4.1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6.4.2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6.5 大径级灰枣树根系与湿润体匹配分析
    6.6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光合特性研究
    7.1 井灌下中径级灰枣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日变化
        7.1.1 不同生育期P_n日变化
        7.1.2 不同生育期T_r日变化
        7.1.3 不同生育期G_s日变化
        7.1.4 不同生育期C_i日变化
        7.1.5 不同生育期WUE日变化
    7.2 井灌下大径级灰枣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日变化
        7.2.1 不同生育期P_n日变化
        7.2.2 不同生育期T_r日变化
        7.2.3 不同生育期G_s日变化
        7.2.4 不同生育期C_i日变化
        7.2.5 不同生育期WUE日变化
    7.3 漫灌与井灌下灰枣树光合特性年变化对比研究
        7.3.1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P_n、T_r年变化
        7.3.2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G_s、C_i年变化
        7.3.3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WUE年变化
    7.4 中、大径级灰枣树不同灌溉下气体交换参数对比
    7.5 讨论与小结
第8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干茎流特性研究
    8.1 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树茎流量变化规律
        8.1.1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变化
        8.1.2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累积量
        8.1.3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8.1.4 不同灌溉方式(漫灌、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茎流参数对比
    8.2 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树茎流量变化规律
        8.2.1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变化
        8.2.2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累积量
        8.2.3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8.2.4 不同灌溉方式(漫灌、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茎流参数对比
    8.3 讨论与小结
第9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地表蒸发量研究
    9.1 井式灌溉、漫灌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蒸发特性
        9.1.1 井式灌溉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1.2 漫灌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1.3 两种灌溉方式下中径级灰枣树地表蒸发特性对比
    9.2 井式灌溉、漫灌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蒸发特性
        9.2.1 井式灌溉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2.2 漫灌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2.3 两种灌溉方式下大径级灰枣树地表蒸发特性对比
    9.3 讨论与小结
第10章 不同灌溉方式下灰枣产量、品质研究
    10.1 不同灌溉下灰枣果实产量对比
    10.2 不同灌溉下灰枣果实品质对比
    10.3 讨论与小结
第11章 沙壤下中、大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技术规程
    11.1 节水指标
        11.1.1 中径级灰枣树
        11.1.2 大径级灰枣树
    11.2 红枣产量、质量指标
    11.3 灌溉水源
    11.4 高效、精准井式灌溉技术
        11.4.1 中径级灰枣树
        11.4.2 大径级灰枣树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2 本文创新点
    1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东北地区现状综述
        1.2.2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策综述
        1.2.3 新一轮东北振兴思路与对策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区域经济
        2.1.1 区域及其类型划分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2.1.3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城镇化
        2.2.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2.2 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2.3.2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3 西方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
        2.4.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镇化思想
        2.4.2 列宁和斯大林的城镇化思想
        2.4.3 毛泽东的城镇化思想
        2.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城镇化思想
    2.5 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5.1 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5.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传导过程
        2.5.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
第3章 东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与东北振兴战略
    3.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演变
        3.1.1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城镇化发展政策(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早期的城镇化发展思想(1978-2002)
        3.1.3 新世纪的新型城镇化政策(2002-2016)
    3.2 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
        3.2.2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3.2.3 经济增长拉动方式有所改善
    3.3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演变
        3.3.1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3.3.2 东北振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3.3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第4章 城镇化在发展东北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分析
    4.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4.1.2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4.2 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4.2.1 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影响
        4.2.2 新一轮东北振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4.3.1 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2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3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与实践探索
    5.1 澳大利亚珀斯的城镇化发展
        5.1.1 珀斯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1.2 珀斯的城镇化历程
        5.1.3 珀斯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2 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发展
        5.2.1 德兴市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2.2 德兴市的城镇化历程
        5.2.3 德兴市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3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3.1 七台河市的经济概况
        5.3.2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3.3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5.4 辽宁省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4.1 辽宁省的经济概况
        5.4.2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4.3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第6章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
    6.1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条件分析
        6.1.1 区域发展的全球化
        6.1.2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6.1.3 城市体系的完善
        6.1.4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
    6.2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6.2.1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策略
        6.2.2 积极发挥城镇化与产业互动作用
        6.2.3 消除制度障碍
        6.2.4 用经济杠杆调节资源开发
        6.2.5 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6.3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
        6.3.1 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6.3.2 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6.3.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6.3.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4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具体对策
        6.4.1 优化产业结构
        6.4.2 协调区域与城乡和谐发展
        6.4.3 加强支撑和保障建设
        6.4.4 调动经济主体活力
        6.4.5 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辽西北沙尘天气成因及防御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沙尘天气的起因及其具备的条件
2 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成因与特点
3 改变生态环境、沙尘天气的防御对策
    3.1 防御沙尘天气的宏观对策
    3.2 沙尘天气的防御战略措施
    3.3 退耕还林果间作优化模式
        3.3.1“杏—草”间作模式。
        3.3.2“大枣—草”间作模式。
        3.3.3“林果—药”间作模式。
        3.3.4“林果—菜”间作模式。
        3.3.5“林果—粮”间作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5)乡土植物在克拉玛依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2章 乡土植物概述及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1 乡土植物的概念
    2.2 乡土植物的特点与作用
    2.3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第3章 克拉玛依市乡土植物应用现状及问题
    3.1 克拉玛依市概况
    3.2 乡土植物的应用现状
    3.3 克拉玛依市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不足
第4章 克拉玛依市新疆乡土观赏植物适宜性评价与筛选
    4.1 可供引种筛选乡土观赏植物目录的确定
    4.2 植物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
    4.4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5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6 乡土观赏植物评价因子的量化指标
    4.7 乡土观赏植物的评价模型
    4.8 乡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及分级
    4.9 结果与分析
    4.10 小结
第5章 优化策略及应用配置模式探讨
    5.1 优化策略
    5.2 乡土植物与克拉玛依城市空气质量
    5.3 克拉玛依市各种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及乡土植物配置的优化模式
    5.4 优秀乡土观赏植物推荐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对乡土植物的认识和观念需扭转
    6.2 乡土植物的研究及应用对西北干旱区城市至关重要
    6.3 乡土植物资源未得到良好的开发应用
    6.4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1.2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1.3 我国正在加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与军事堡寨保护相关联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1.2.2 国内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
        1.5.2 横向类比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1.5.3 理论推导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1.5.4 文献史料分析与野外实地考察并重
    1.6 概念阐释与研究范围
        1.6.1 堡寨
        1.6.2 聚落
        1.6.3 研究范围及对象
2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功能与空间分布特征
    2.1 明长城概况
    2.2 明长城的“九边”重镇军事防区制
    2.3 山西省明长城的军事防区
        2.3.1 明大同镇的防御范围与地位
        2.3.2 明山西镇的防御范围与地位
        2.3.3 明长城外三关的防御体系
    2.4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等级体系与功能结构
        2.4.1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等级体系构成
        2.4.2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功能结构
        2.4.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等级体系
    2.5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产生和发展的整体环境
        2.5.1 自然环境
        2.5.2 人文环境
    2.6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与明长城的历史空间关系
        2.6.1 和明长城防御工事紧密结合的关隘型堡寨
        2.6.2 毗邻黄河、明长城共同进行防御的堡寨
        2.6.3 和明长城有一定距离的堡寨
    2.7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空间分布特征
        2.7.1 军事组织结构严密
        2.7.2 地理环境特征鲜明
    2.8 小结
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3.1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
        3.1.1 明代山西外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
        3.1.2 明代山西内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形成过程
    3.2 清代山西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功能变化
        3.2.1 清代明长城沿线镇城的变迁及其特征
        3.2.2 清代明长城沿线卫、所城镇的变迁及其特征
        3.2.3 清代明长城沿线堡城的变迁及其特征
        3.2.4 清代晋北地区的城镇体系结构和军事堡寨的关系
    3.3 近代山西明长城沿线军事城镇的功能变化
        3.3.1 近代时期的划分
        3.3.2 近代山西明长城沿线军事城镇的功能变化
    3.4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演化的影响因素
        3.4.1 自然生态因素
        3.4.2 政治因素
        3.4.3 经济因素
        3.4.4 社会文化因素
    3.5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类型
        3.5.1 从军事卫所演化为区域中心城镇,从堡寨演化为普通村镇
        3.5.2 从军事堡寨演化为商贸城镇
        3.5.3 一些单纯的军事功能的堡寨被裁撤
        3.5.4 由于自然环境约束成为无人居堡寨
    3.6 小结
4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分析与价值评价
    4.1 明长城保护状况
        4.1.1 明长城保护回顾
        4.1.2 明长城保护的最新状况
    4.2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存现状的等级评价
        4.2.1 评价依据
        4.2.2 历史整体格局与风貌保存较好
        4.2.3 历史整体格局与风貌保存一般
        4.2.4 历史整体格局与风貌保存较差
        4.2.5 无人居堡寨
    4.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分析
        4.3.1 文化遗产研究的景观视角
        4.3.2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类型
        4.3.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要素
    4.4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价值构成
        4.4.1 国外重要的遗产价值理论
        4.4.2 我国学术界在遗产价值领域中的主要观点
        4.4.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价值评价
        4.4.4 基于价值构成的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保护导向
    4.5 小结
5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5.1 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
        5.1.1 遗产廊道的定义与内涵
        5.1.2 遗产廊道构建的主要内容
        5.1.3 遗产廊道思想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5.2 明长城遗产廊道与军事堡寨的保护关系
        5.2.1 明长城遗产廊道构建的必要性
        5.2.2 明长城遗产廊道的构建要素
        5.2.3 明长城遗产廊道中军事堡寨的研究层次、保护目标与研究思路
    5.3 区域层面上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5.3.1 协调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5.3.2 协调军事堡寨和明长城以及其它军事要素的保护关系
        5.3.3 建立明长城遗产廊道地区间的协作机制
        5.3.4 推进军事堡寨整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4 聚落层面上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5.4.1 研究军事堡寨外围的整体空间格局,将其融入明长城遗产廊道中
        5.4.2 突出军事堡寨的“序结构”,实现对军事堡寨空间结构的保护
    5.5 景观要素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5.5.1 城墙的保护与利用
        5.5.2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5.5.3 标志性建筑物的保护与利用
    5.6 小结
6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构建
    6.1 区域层面上军事堡寨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6.1.1 遗产廊道视角下的保护原则
        6.1.2 “区域——廊道——节点”的基本模式及构建要素
        6.1.3 建设明长城生态经济区,构筑军事堡寨的生态经济体系
        6.1.4 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形成军事堡寨的绿色保护体系
        6.1.5 规划游步道系统,完善交通体系
        6.1.6 划分展示功能区,推动展示和利用设施建设
    6.2 聚落层面上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模式
        6.2.1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保护原则
        6.2.2 “贵阳建议”的核心内容
        6.2.3 风景区依附型堡寨:活化观光模式
        6.2.4 居住生活型堡寨:有机更新模式
        6.2.5 无人居堡寨:生态图景模式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7)基于耦合理论的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体系规划研究 ——以江苏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县域经济发展
        1.1.2 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1.1.3 农业旅游文化发展
        1.1.4 研究动因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2.1.2 县域经济的结构和功能
        2.1.3 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2.1.4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1.5 区域农业产业相关理论
    2.2 主导产业相关理论
        2.2.1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2.2.2 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2.3 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2.2.4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2.3 旅游农业研究进展
        2.3.1 旅游农业的兴起
        2.3.2 旅游农业的特点和功能
        2.3.3 国内外旅游农业发展概况
    2.4 桃产业化相关进展
        2.4.1 桃的栽植起源和发展历程
        2.4.2 桃文化内涵
        2.4.3 部分林果业主导产区的发展
        2.4.4 部分桃产区发展现状
        2.4.5 江苏省桃产业发展概况
        2.4.6 桃文化旅游现状
    2.5 小结
第三章 规划理论框架构建及方法解析
    3.1 概念界定
        3.1.1 匹配、融合、耦合
        3.1.2 耦合理论基础
        3.1.3 耦合动力
        3.1.4 耦合机制
    3.2 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3.2.1 农业区位论
        3.2.2 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理论
        3.2.3 县域农业产业布局理论
        3.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 农业景观理论
    3.3 旅游规划中相关理论研究
        3.3.1 旅游区位论
        3.3.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3.3.3 文化旅游及其主题创意
        3.3.4 旅游行为心理和审美
        3.3.5 旅游可持续发展
    3.4 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
        3.4.1 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的内涵
        3.4.2 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规划的原则
    3.5 耦合对象的确立
    3.6 县域范围内选择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分析方法
        3.6.1 LEPEST分析法内涵
        3.6.2 SWOT分析法内涵
        3.6.3 综合分析矩阵
    3.7 耦合过程
    3.8 耦合结构
        3.8.1 耦合的空间形态
        3.8.2 耦合的空间内容
    3.9 耦合功能
    3.10 小结
第四章 实证规划案例——江苏泗阳县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
    4.1 泗阳县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资源
        4.1.3 文化历史
        4.1.4 经济基础
    4.2 泗阳县主导桃产业发展分析
        4.2.1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优势分析(S)
        4.2.2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劣势分析(W)
        4.2.3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机遇分析(O)
        4.2.4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挑战分析(T)
        4.2.5 桃生产发展策略和桃旅游发展策略
    4.3 泗阳县桃产业文化旅游体系耦合规划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依据
        4.3.3 规划指导思想
        4.3.4 规划耦合要素
        4.3.5 规划空间耦合原则
        4.3.6 规划内容耦合原则
        4.3.7 耦合结构
        4.3.8 耦合功能
    4.4 耦合体系后续发展
        4.4.1 交通线路与旅游产品规划
        4.4.2 经营活动策划
        4.4.3 组织管理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浅析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前景及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观点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蔚县杏扁近年来的发展及出口情况
    2.1 蔚县杏扁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的结合发展
    2.2 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情况
第3章 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意义
    3.1 为我国特产农产品的出口起到了示范效果
    3.2 蔚县杏扁出口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3 蔚县杏扁出口有利于改善地方财政
第4章 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前景
    4.1 发展蔚县杏扁出口的有利地方环境
        4.1.1 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着重提高农民收入
        4.1.2 地方农业结构和模式的转型
    4.2 蔚县杏扁出口在国际市场的机遇
第5章 蔚县杏扁出口的优势和劣势
    5.1 蔚县杏扁出口的优势
        5.1.1 标准化生产和贸工农一体化
        5.1.2 传统产品的现代工艺和多样化生产
        5.1.3 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
    5.2 蔚县杏扁出口的劣势
        5.2.1 农产品的贸易壁垒
        5.2.2 特产农产品的国际标准较国内标准更为严格
        5.2.3 几乎没有同类出口产品可供借鉴
第6章 发展蔚县杏扁出口的对策建议
    6.1 发展杏扁产品加工体系
    6.2 科技创新,增加成品的价值加成
    6.3 把握国际市场发展方向
    6.4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
        6.4.1 杏扁经销企业的税负问题
        6.4.2 金融保险对杏扁产品出口支持政策
        6.4.3 改善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9)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及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
    2.1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关概念
        2.1.1 山区
        2.1.2 土地
        2.1.3 土地规模经营
        2.1.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3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概述
    3.1 河北省山区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3.3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机遇
    3.4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3.4.1 山区服务机制不健全
        3.4.2 山区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3.4.3 山区农地流转效率不高
4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础条件分析
    4.1 山区自然资源特征
        4.1.1 立体层次性
        4.1.2 复杂多样性
        4.1.3 生态联系性
    4.2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分析
        4.2.1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利条件
        4.2.2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不利条件
    4.3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需遵循的原则
        4.3.1 生态平衡原则
        4.3.2 因地制宜原则
        4.3.3 循序渐进原则
        4.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5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发展方向
    5.1 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5.1.1 井陉县幸福家庭农场模式
        5.1.2 灵寿县种养大户模式
        5.1.3 鹿泉市铜冶镇南铜冶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5.1.4 平山县坝东薯业专业合作社模式
        5.1.5 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动模式
    5.2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选择
        5.2.1 家庭农场经营型
        5.2.2 大户经营型
        5.2.3 股份合作经营型
        5.2.4 专业合作社经营型
        5.2.5 龙头企业带动型
    5.3 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
        5.3.1 做大做强绿色果品
        5.3.2 稳步发展生态养殖
        5.3.3 深度开发功能杂粮
        5.3.4 着力发展道地药材
6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策建议
    6.1 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6.2 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6.3 健全灵活、高效的农村金融、保险机制
    6.4 逐步提高规模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6.5 加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伊犁安哥诺李的引种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引种表现
    2.1 生长习性
    2.2 果实性状
    2.3 结果性状
    2.4 贮藏性状
    2.5 物候期
    2.6 抗冻性
3 栽培技术要点[7~9]
    3.1 园地选择
    3.2 定植
    3.3 整形修剪
    3.4 土肥水管理
        3.4.1 土壤管理
        3.4.2 施肥
        3.4.3 灌水[10]
        3.4.4 花果管理
        3.4.5 病虫害防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四、冀西北地区发展杏树前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个甜樱桃品种在南疆地区的引种表现观察和抗寒性鉴定[D]. 阿布来克·尼牙孜.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2]砂壤土条件下灰枣井式灌溉高效节水机理研究[D]. 张志刚.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3]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一. 吉林大学, 2016(08)
  • [4]辽西北沙尘天气成因及防御对策[J]. 王忠铭,徐丽,周国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6)
  • [5]乡土植物在克拉玛依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 季玉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D]. 曹象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7]基于耦合理论的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体系规划研究 ——以江苏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为例[D]. 罗海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8]浅析蔚县杏扁出口的发展前景及方向[D]. 赵圣楠. 吉林大学, 2014(09)
  • [9]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及方向研究[D]. 田凤香.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10]伊犁安哥诺李的引种栽培试验[J]. 陈云华,刘刚,李建贵. 新疆农业科学, 2009(04)

标签:;  ;  ;  ;  ;  

冀西北杏树发展前景看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