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水库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官厅水库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一、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 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江[1](2019)在《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立足于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水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而该区域水环境本底极差,面对高标准水环境系统的整体构建,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本研究针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水环境建设标准高、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本底差、生态用水需求量大等问题,通过系统的基础调研与问题诊断,确定了生态城多水源补水及景观水体水质水量特征,通过中试试验,系统研究了多水源条件下的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景观水体循环净化等技术方案及关键参数,通过水环境系统构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出了适宜于生态城实际地域特点的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集成体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生态城可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的非常规水水源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再生水、雨水、过境水和海水淡化水。其中,再生水按水质标准分为低品质再生水和高品质再生水,低品质再生水为主要补水水源,高品质再生水为应急补水水源;雨水作为景观水体重要的季节性补水水源;过境水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态补水水源;海水淡化水主要来自于北疆海水淡化厂,可作为近期的补水水源。(2)多水源补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污水厂一级B出水和过境水补水时,叶绿素a浓度上升明显,由于两种水源中总磷和氨氮等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增长总磷和氨氮会在补水点附近形成积累,因此一级B出水和过境水不能满足补水水质要求。(3)针对目前的水源不能满足补水要求的问题,开展了不同组合工艺处理一级B出水及过境水中试试验研究,研发出微絮凝-气浮过滤工艺,实现了污水厂一级B出水、雨水、过境水等多种水源的同一设施切换式深度处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保证了补水水质和低成本运营(4)针对生态城景观水体不流动的问题,构建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水质模型,对景观水体不同季节、不同运行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补水和水体循环方案,结果表明,实施补水和水动循环方案可以改善水力循环条件,提高水体的流速,改善水体水质。(5)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多水源补水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景观水体COD、NH4+-N、TP、TN、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29 mg/L、0.38 mg/L、0.09 mg/L、1.29 mg/L、45μg/L,水质指标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水体标准。同时,根据现状静湖故道河景观水体的工程设施建设运行跟踪观测,尤其结合水体实际运行效果,初步提出了景观水体季节性运行模式建议。(6)根据生态城水环境系统建设总体思路,结合工程实施条件,明确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设计、技术集成,精准施工、注重协调,灵活运行、聚焦目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分析水体生态需水、确保水量平衡,控制水体污染源、确保清水入湖,强化水体自净、保障水质目标,优化工程措施、支撑水环境修复”的水系统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路线,形成了包括非常规水源补水、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水体净化与水环境修复在内的工程技术集成体系。(7)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多水源补水深度处理和景观水体循环净化技术已在天津生态城得到成功应用,通过工程的建设运行,形成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并被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所采纳,为天津生态城2020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IV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彭文启,刘晓波,王雨春,邹晓雯[2](2018)在《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简要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2010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形成了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发了系列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究了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与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发了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2)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在大型水库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效应、生源物质流域迁移转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生态水文过程变异与河湖生态响应机制与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模型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3)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形成了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体系、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与湖库沉积物污染评价与生态疏浚方案制定技术,研发了生物慢滤水处理水质净化技术及设备;(4)河湖健康评估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出了河湖健康评估标准,研究形成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技术、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后分析了新时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科技需求,提出了水环境研究的展望。

李其军,刘洪禄[3](2013)在《水科学技术研究支撑水务发展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原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始终围绕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在解决北京水问题的科技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50年来,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以下简称,北京市水科院)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条件逐渐改善,成果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一支学科特色鲜明、业界享有盛誉的涉水领域综合性科研院所,成为支撑首都水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建院以来,北京水科院致力于解决不同时期困扰北京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实践"工程水利向

龚秀英[4](2012)在《对永定河近期治理和管理问题的思考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在梳理永定河现状问题及已经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对永定河流域管理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并建议对永定河流域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以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洪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史淑娟[5](2010)在《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文中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实施跨区域水资源联调的重大工程,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引水。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大部分处于丹江口水库上游的丹江、汉江流域,其总面积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65.6%,年均入库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70%。陕西水源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饮用水源区,需要提高当地的污水排放标准,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大生态建设和水环境保护的投资,来满足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的要求,这无疑在客观上加剧了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的矛盾。根据“公平”、“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和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与法律条文规定,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水源区进行合理的补偿。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是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进行评价,以陕西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计算为核心,开展了受水区与水源区之间的补偿量分担比例、建立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多元化水源区补偿途径探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陕西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树状体系。以陕西水源区多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陕西水源区可持续协调发展能力。结果表明:在陕西水源区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子系统处于弱协调状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均处于弱失调状态,在对水源区进行补偿时,应在水源区生态建设投资、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侧重考虑。(2)提出从水源区保护和涵养水源所付出的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源区的水资源价值及环境容量排污权的损失价值4种途径计算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的研究思路。(3)水源区保护和涵养水源所付出的成本补偿包括点源治理补偿、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补偿。运用平均浓度法,采用有限水文、水质资料估算水源区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比重的70%以上,非点源为水源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关于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的研究目前国内仍比较薄弱,本文把水源区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分析。①运用输出系数法分析得出:水土流失、农业化肥污染、农业人口生活污染、未利用土地为水源区主要非点源污染类型;②运用成本核算法计算水源区主要非点源污染类型控制管理费用2006-2015年为54.63×108元/a,2016-2020年为45.92×108元/a;③运用影子价格法计算陕西水源区非点源污染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量为140×108元/a;④基于自愿协商手段模型的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量介于非点源控制管理费用与非点源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量之间。推荐水源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最低补偿量2006-2015年为54.63×108元/a,2016-2020年为45.92×108元/a。(4)构建了水源区保护和涵养水源所付出的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源区的水资源价值和环境容量使用权的损失价值多途径水源区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通过4种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比较,认为基于水源区保护和涵养水源成本的补偿量较为合理,推荐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2006-2015年为104.09×108元/a,2016-2020年为95.38×108元/a。(5)构建了单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和离差平方法3种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模型,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的分担结果分析,认为离差平方法分担结果较为全面、客观。推荐生态补偿量在受水区与水源区之间的分担比例为0.80:0.20。(6)南水北调中线陕西生态补偿区的范围是陕西省宝鸡、汉中、安康、商洛、西安5个地(市)的31个县(市、区)封闭区间;补偿主体为国家、京、津、冀、豫、鄂、陕西水源区;陕西水源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是生态补偿的客体;建立国家、省级及地方的多层次的补偿途径;探讨了以国家补偿为主要补偿形式的补偿基金筹措途径。

涂向阳[6](2007)在《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鉴于海河流域当前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恶化的现状,针对该区域内控制性河流、重要湿地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开展研究,通过应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雨洪资源联合调度技术,着重对雨洪资源存储和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研究。(1)以海河流域境内河流、湿地监测站水文数据为基础,对海河流域境内控制性河流和重要湿地的生态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构建了考虑水量供应、水质、物理结构和生物指标状况、河流社会价值和人类感知等方面的河流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理论体系(IRHAS);建立了基于河流基本生态、自净、输沙和生态景观等功能的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年均补水量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2)针对河网联合调度技术支持下雨洪资源存储模式开展研究。基于蓄滞洪区蓄洪过程的动态模拟和蓄滞洪区的损失和效益评价,在现存水利工程设施条件下,构建了集河渠、闸门、分洪口门和蓄滞洪区于一体的水系联合调度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性雨洪资源存储总体实施思路。(3)对雨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进行探讨。建立了潮白河-青龙湾减河-永定新河河系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以满足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求为目的,着重探索利用洼地、蓄滞洪区在汛期或丰水期所存储的雨洪水回调入平原河网的开发模式,可为该地区重要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和雨洪水资源利用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和水量调配方案。(4)对基于风险理论的洪水综合管理模式开展研究。提出了利用湿地、蓄滞洪区和水库等实施雨洪资源存储利用过程的风险识辨和定量评估方法,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以时间和蓄水水位为优化变量的雨洪资源存蓄过程的风险决策模型。(5)建立了考虑人工回灌的区域性地下水水均衡模型,提出了在海河流域利用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补源、灌溉工程,通过建立回灌井防治海水入侵的思路和基本原理。对注水系统、抽水系统和抽水-注水联合系统等工程措施防治海(咸)水入侵的工程效果进行研究。

张轶博[7](2006)在《“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文中研究说明

高杰,张会敏[8](2006)在《创新思路服务中心 提高素质构建和谐》文中认为

邢乃春[9](2006)在《官厅水库上游微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湿地结构、湿地植物的配置、湿地基质的选择等。本文所研究的湿地为一种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相结合的复合结构表面流湿地系统,系统中还采用了一种新形的渗滤结构――水平砂介质渗滤坝。通过试验研究探索了适于北京地区的复合表面流湿地系统,使水质净化、生态恢复、滩地利用等得到有机结合。采用生态工程原理,研究探索利用河道堤岸的自然地形条件构筑河道净化工艺的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考察先表面流后垂直流、渗滤坝等工艺组合的方式,净化微污染水体,并最终提出运行的技术指标。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北方地区的“S”型复合结构表面流人工湿地;对适宜于表面流湿地的湿生植物进行了优选和配置模式研究;建立无植物的对照处理系统,与种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考察植物的存在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垂直土壤渗滤系统、垂直砂滤系统和一种新型的水平砂质渗滤坝的污水处理效果,对系统的各级出水化学需氧量(CODMn)、总氮(TN)、硝酸盐氮(NO3--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等的去除效果进行考察;研究了由前端的“S”型表面流湿地和后端的垂直土壤渗滤、垂直砂滤、水平砂质渗滤坝组成的复合结构表面流湿地的总体净化效果。

陈明忠[10](2005)在《抓住机遇 立足创新 谋划“十一五”水利科技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 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 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
        1.2.2 水质模拟
        1.2.3 湖泊水动力数值模拟
        1.2.4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模型
    1.3 生态城自然条件及水系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水文气象
        1.3.3 水资源分布情况
        1.3.4 水体水系分布情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与景观水体水量水质监测分析
    2.1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水量概况
        2.1.1 再生水
        2.1.2 雨水
        2.1.3 过境水
        2.1.4 淡化海水
    2.2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水质监测分析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再生水水源水质监测
        2.2.3 过境水水质监测
        2.2.4 雨水水质监测分析
    2.3 生态城景观水体水量水质分析
        2.3.1 研究范围
        2.3.2 静湖
        2.3.3 故道河
        2.3.4 惠风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观水体多水源补水数学模拟与净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3.1 多水源补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建立及模拟
        3.1.1 水动力模型
        3.1.2 水质模型
        3.1.3 模型耦合方式
        3.1.4 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
        3.1.5 水质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
    3.2 多水源补水净化技术研究
        3.2.1 一级B出水净化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3.2.2 过境水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3.2.3 普通补水净化处理技术选择
    3.3 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
        3.3.1 工程建设情况
        3.3.2 工程运行情况
        3.3.3 工程补水运行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观水体循环净化方案模拟分析与工程应用
    4.1 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技术研究
        4.1.1 水环境数学模型
        4.1.2 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模型构建
        4.1.3 水动力循环联通工况设置
        4.1.4 水动力循环联通方案模拟
        4.1.5 水系水循环方案水质模拟分析
    4.2 故道河旁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研究
        4.2.1 雨水径流处理工程模式
        4.2.2 故道河河水净化工程模式
        4.2.3 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故道河水效果
    4.3 生态护岸技术
        4.3.1 生态护岸技术选择
        4.3.2 生态护岸净化处理库周雨水径流效果
    4.4 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
        4.4.1 工程建设情况
        4.4.2 工程运行情况
        4.4.3 景观水体季节性运行模式初步建议
        4.4.4 技术经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集成
    5.1 水环境系统整体构建工程技术方案
        5.1.1 基本要求
        5.1.2 总体设计
        5.1.3 工程技术集成体系
        5.1.4 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建设路径
    5.2 非常规水源补水及其深度处理工程设施建设
        5.2.1 水质适宜性分析
        5.2.2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微污染过境水深度净化
        5.2.3 雨水景观环境利用工程技术选择
        5.2.4 工程设施建设
    5.3 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设施建设
        5.3.1 城镇地表径流污染控制
        5.3.2 库周线源污染控制
        5.3.3 工程设施建设
    5.4 景观水体连通与净化工程设施建设
        5.4.1 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5.4.2 水系连通与水动力循环技术
        5.4.3 故道河旁路人工湿地透析净化技术
    5.5 水系统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路线选择
        5.5.1 总体技术路线
        5.5.2 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路线
        5.5.3 景观水系连通与水体净化工程技术路线
        5.5.4 景观水环境修复工程技术路线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学科发展历程
    2.1 国外发展概述
    2.2 国内发展概述
3 主要研究进展
    3.1 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
        3.1.1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
        3.1.2 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制
        3.1.3 饮用水源地健康风险研究
        3.1.4 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报关键技术
        3.1.5 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
    3.2 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
        3.2.1 大型水库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效应
        3.2.2 生源物质流域迁移转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3.2.3 生态水文过程变异与河湖生态响应机制
        3.2.4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模型
    3.3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3.3.1 全国水资源质量调查评价
        3.3.2 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体系
        3.3.3 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
        3.3.4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技术
        3.3.5 湖库沉积物污染评价与生态疏浚方案制定技术
        3.3.6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技术
    3.4 河湖健康评估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
        3.4.1 河湖健康评估
        3.4.2 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技术
        3.4.3 生态流量确定技术
        3.4.4 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
        3.4.5 水生态修复技术
4 学科展望
    4.1 新时期的科技新需求
    4.2 学科发展目标与重点方向
5 结语

(5)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体系研究
        1.2.1 生态补偿机制内涵及理论基础
        1.2.2 建立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
    1.3 国内外流域生态建设补偿研究现状
        1.3.1 国外流域生态建设补偿研究现状
        1.3.2 国内流域生态建设补偿研究现状
        1.3.3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3.4 国内流域生态建设补偿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陕西水源区水文水系特征
        2.1.3 陕西水源区水环境质量状况
        2.1.4 陕西水源区水土流失评价
        2.1.5 陕西水源区经济发展状况
    2.2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
        2.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2.2.3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2.2.4 陕西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2.5 陕西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2.2.6 结论
    2.3 本章小结
3 水源区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研究
    3.1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研究思路
        3.1.1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的计算依据
        3.1.2 生态补偿量的计算思路
    3.2 非点源污染控制及补偿研究现状
        3.2.1 国外研究现状
        3.2.2 国内研究现状
    3.3 陕西水源区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3.3.1 水源区土壤侵蚀量分析
        3.3.2 水源区非点源污染类型分析
        3.3.3 水源区非点源污染负荷比重分析
        3.3.4 水源区非点源污染负荷量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3.3.5 结论
    3.4 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理论基础
        3.4.1 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措施
        3.4.2 非点源治理措施费用计算的方法基础
    3.5 陕西水源区非点源治理费用计算
        3.5.1 水源区非点源污染类型
        3.5.2 水源区非点源控制管理费用计算
        3.5.3 水源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费用计算结果
    3.6 水源区非点源污染的生态价值损失评估
        3.6.1 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
        3.6.2 非点源造成的水体污染生态价值损失量
    3.7 基于环境经济手段的水源区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量分析
        3.7.1 农业生产规模与环境收益的关系
        3.7.2 非点源控制管理补偿的经济学解析
    3.8 本章小结
4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研究
    4.1 生态补偿量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
    4.2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模型的建立
        4.2.1 生态补偿量计算的方法基础
        4.2.2 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
    4.3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的计算
        4.3.1 陕西水源区基于水源区涵养和保护水源所付出成本的补偿量
        4.3.2 基于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补偿量
        4.3.3 基于陕西水源区水资源价值的补偿量
        4.3.4 基于水源区环境容量排污权的损失价值的补偿量
        4.3.5 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析
    4.4 基于水质需求的水源区生态补偿量修正
    4.5 本章小结
5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方案研究
    5.1 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分析
        5.1.1 对水源区的积极影响
        5.1.2 对受水区的积极影响
    5.2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模型的建立
        5.2.1 生态补偿量分担模型研究现状
        5.2.2 生态补偿金额分担模型建立的原则
        5.2.3 单指标法
        5.2.4 综合指标法
        5.2.5 离差平方法
    5.3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计算
        5.3.1 按受益区用水量分担法
        5.3.2 根据水源区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分配比例分担法
        5.3.3 按受益区最大支付能力分担法
        5.3.4 综合指标法
        5.3.5 离差平方法
        5.3.6 各种分担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5.4 基于离差平方法的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5.4.1 生态补偿量分担结果针对受水区的合理性讨论
        5.4.2 生态补偿量分担结果针对水源区的合理性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6.1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
    6.2 补偿途径的探讨
        6.2.1 补偿途径探讨的依据
        6.2.2 补偿途径的探讨
        6.2.3 资金补偿方式探讨
    6.3 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三、附图

(6)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雨洪资源存储和利用研究国内外进展
    1.3 雨洪资源存储和利用的关键技术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河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与管理方法研究
    2.1 河流系统健康理念
    2.2 河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概念
    2.3 河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
    2.4 海河流域典型河流健康状况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海河流域控制性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3.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基本原理
    3.3 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
    3.4 海河流域控制性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4.1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4.2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
    4.3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
    4.4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4.5 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海河流域中小洪水资源化存储研究
    5.1 海河流域天津地区水资源概况和发展趋势
    5.2 蓄滞洪区蓄水过程模拟方法
    5.3 蓄水方案评价和方案优选
    5.4 天津地区河网洪水资源化数值计算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调配模式研究
    6.1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环境基本需求
    6.2 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6.3 潮白河-青龙湾减河-永定新河河系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风险理论的洪水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7.1 风险分析和洪水风险管理
    7.2 湿地、蓄滞洪区存储雨洪资源风险决策模型
    7.3 洪水风险综合管理策略
    7.4 小结
第八章 利用雨洪资源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策略研究
    8.1 考虑人工回灌的地下水水均衡模型
    8.2 利用人工回灌技术防治海水入侵的原理探讨
    8.3 海水入侵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
    8.4 回灌技术防治海水入侵的数值模拟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官厅水库上游微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文献综述
        1.2.1 人工湿地的分类
        1.2.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机理
        1.2.3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
        1.2.4 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人工湿地的设计、检测和仪器设备
    2.1 湿地设计
        2.1.1 试验材料及工程地概况
        2.1.2 湿地结构和工艺设计
        2.1.3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参数设计
    2.2 试验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2.2.1 水质监测
        2.2.2 水量监测
        2.2.3 植物监测
        2.2.4 水质测定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地运行情况与处理效果分析
    3.1 湿地运行情况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水量分析
        3.2.2 水质分析
        3.2.3 人工湿地的可持续运作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地系统中植物对污水处理的作用分析
    4.1 芦苇和蒲草在人工湿地中的适应性与植物选择
        4.1.1 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状况
        4.1.2 芦苇和蒲草在本人工湿地中的适应性评价
    4.2 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2.1 有无植物存在对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的比较
        4.2.2 植物根茎对土壤渗滤系统复氧效果的考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辅助试验
    5.1 填料对正磷酸盐(PO_4~(3-))的吸附实验
        5.1.1 对正磷酸盐去除效果的比较
    5.2 土壤渗滤系统去除污染有机物的室内土柱实验
        5.2.1 实验装置
        5.2.2 供水试样与土样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结论及研究成果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10)抓住机遇 立足创新 谋划“十一五”水利科技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水利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1.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水利科技予以充分重视
    1.2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将水利科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1.3“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将加大对水利科技的支持力度
    1.4 水利行业发展对水利科技工作提出新要求
2 近期水利科技工作进展
    2.1 政策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2.1.1 水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2.1.2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2.3 水利科技项目组织取得新进展
        2.3.1 积极争取水利科技投入
        2.3.2 组织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2.3.3 科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2.4 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2.5 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3 近期水利科技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3.1 加强政策研究
    3.2 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3.3 做好“十一五”水利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3.4 组织好各类水利科技项目研究
    3.5 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3.6 进一步加强水利科技管理
    3.7 加强学术交流与人才队伍建设

四、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 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D]. 刘振江. 天津大学, 2019
  • [2]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 彭文启,刘晓波,王雨春,邹晓雯. 水利学报, 2018(09)
  • [3]水科学技术研究支撑水务发展50年[A]. 李其军,刘洪禄. 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3年), 2013
  • [4]对永定河近期治理和管理问题的思考及建议[J]. 龚秀英. 中国水利, 2012(14)
  • [5]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D]. 史淑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
  • [6]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D]. 涂向阳. 天津大学, 2007(04)
  • [7]“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J]. 张轶博. 北京水务, 2006(04)
  • [8]创新思路服务中心 提高素质构建和谐[J]. 高杰,张会敏. 北京水务, 2006(04)
  • [9]官厅水库上游微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研究[D]. 邢乃春. 北京工业大学, 2006(12)
  • [10]抓住机遇 立足创新 谋划“十一五”水利科技工作[J]. 陈明忠. 水利技术监督, 2005(05)

标签:;  ;  ;  ;  ;  

官厅水库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