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电话发布

农村市场电话发布

一、农村市场召唤邮政(论文文献综述)

曹楠楠[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应远马[2](2020)在《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法国近现代史及其历史编纂学当中,始则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统,继而又作为第二帝国皇帝执掌政坛20多年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即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拿破仑三世,由于第二帝国“以政变始,以色当终”的特殊历史等众多因素,不时成为人们抨击乃至嘲讽的对象。但毋庸讳言,正是在此人统治法国时期,尤其是近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阶段,法国不仅获得了大革命以来鲜见的政局长久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扩张局面,迎来名副其实的“繁荣时代”。凡此种种,当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直以充当“圣西门主义力行者”为己任密不可分。作为拿破仑一世侄子,他对“伟大伯父”的思想既有推崇、继承的一面,更有因应时势,及时扬弃,大胆创新的一面。他在对其伯父思想观念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述的《拿破仑的观念》中的不少主张,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如果说拿破仑一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那么,其侄儿则可谓“马背上的圣西门”。后者的思想导师乃是圣西门之类的人物,而并非像其伯父那样尊奉孟德斯鸠、卢梭为思想导师。由此,在圣西门等人影响之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早年即在关注波拿巴家族荣耀、法兰西国家兴衰同时,不仅极为关注“双元革命”发生后势必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着力寻求它们的解决之策,《食糖问题剖析》、《消灭贫困》等他在上台之前出版的着述即为明证。因其独特身世素有家国情怀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喜欢写作,勤于思考,还引人瞩目地更有所行动。他在上台后,力求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其间,不仅肯定大革命主要原则,赞同“人民主权”,还敢于、善于像伯父那样以人民主权化身自居,借助“公民投票”等手段去完成统治法国的大任。同时,既没有一味沉迷于政治纷争,更没有拘泥于政体形式,而是在同样信奉圣西门主义的得力助手辅助下,致力于让法国尽快具有现代国家的面貌。就此而言,不管是他作为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在称帝后写给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件,无不表明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同期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位居前列。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建构圣西门倡导的“实业社会”方面不仅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且实际成效更可圈可点的“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但幅度大、速度快,其影响更是既深又远,不容低估。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维度出发,首先通过细致考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显赫家世和早年经历,特别是逐一细致研读其上台前撰写的各类着述,探究其在圣西门影响下的治国理念及其思想渊源;继而力图揭示他如何深知现代社会扩展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平衡点来谋求“帝制下的繁荣”。在这一基础上,然后再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分别梳理、评判其相关举措和成效:推进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完成;让第二帝国时期成为法国“农业文明的巅峰”阶段;以让法国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为抓手,实现法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在让法国国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如何顶住压力让法国在贸易自由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将巴黎打造成“19世纪的首都”来引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等。希冀通过上述努力,提出若干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从而能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长期被“污名化”的拿破仑三世的历史作用,丰富和深化对在19世纪法国史中承上启下,其研究至今尚相对薄弱的第二帝国史相关问题,以及在当今法国政治谱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波拿巴主义的认识。

门豪[3](2018)在《中国淘宝村的市场发生机制研究 ——以“曹村”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何以使得后发农村地区在短时内旧貌换新颜?自我行动、网络结社及市场交易如何发生?中国淘宝村无疑是寻找答案最鲜活的场域。在回顾古典及至后现代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考察网络情境及新技术全面嵌入农民生活世界所引致的社会变迁,综合新经济社会学与中国研究的立论基础,直指中国淘宝村之中的生活样态及市场实践逻辑。立基于田野调查的实证经验,探析农村电子商务本土化的结构动因、扩散机制及制度合法过程,揭示社区网络与互联网共同形塑出的新家户经济形态,以期描绘淘宝村现代化进程的复杂图景,回应农民组织化、就地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实践可能。淘宝村的市场发生、组织演进和专业市场的形成,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新现象,其研究框架大多具有产业经济学强学科、强视角的特点;然而,淘宝经济行动的背后,是致密的地方性社会网络、持续的社会交换在支撑和维系。初期内生自发的个体行为及其成功与示范作用,引致了村落的集体行动,进而直接促发了在地场景中的诱致性组织变迁;后期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因时、因势给予政策安排,故而其运作弹性、穿透性与组织化能力极强。此时,网络与市场元素迅速嫁接本土社会结构,并实现自身合法化、标准化及制度化。技术传散、制度扩散和市场机制确立,使得传统的村落熟人自组织具备了迈向现代复杂社会系统的通道,而乡土社会中原有的信任、稳定的关系联带与良性社会资本则为之提供了可靠有力和最为要切的组织根基。在淘宝村形成初期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将市场等外部性切分出去而仅着眼于地方性场域,不难发现地方政府、产业组织及其呈现出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始终在互动变化,既存在超强的利益合谋及行动逻辑的一致性,有时也会“各怀鬼胎”——自组织网络的散户分散式发展模式和政府增加地方税收的矛盾,市场分布式并行接单处理模式与产品低端恶性竞争的管理困局等等,最终形成了网商多而整合弱,款式多而品牌弱,总体规模大而产业层次较低的局面。从外出务工、追求单一面向的有价值的社会劳动及其背后的形式理性的经济行动,转换到返乡创业、多一些温度的实质理性的经济行动,乡土特质的社会性虽则恒常在场,然而淘宝过程的发生却带来了家户劳动及实践的本质变化,这也实然提出了“市场化的淘宝村是否全面脱嵌”的问题。无疑,我们要在社会活动组织原则的经验范畴上,回应波兰尼嵌入性分析的理论张力。由传统家庭内部和共同体属性的责任伦理分工及其无差别劳动,被网络牵拉至全国甚至是全球市场公开展演和竞卖,进而原有传统的家庭劳动转化为可供商品交易的社会劳动,换言之,即农村义务伦理属性劳动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原本习以为常的、日常不可见的、隐藏着的非正规经济被标准化、计量化和显性化的演变过程。通过淘宝制造出的新型劳动过程,即家庭义务劳动的社会化,来冷静审视农村结构的整体变迁——标志着一种特殊劳动形式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跃迁——家户制生产模式朝向社会大生产的就地自然演化,并且其实现了家户生产社会效率的现代性转化以及传统组织架构的再制。淘宝村经历的全面网络信息化的转型过程,映射出中国农村地区自发性就地城镇化空间延展的现实可能,以及由此引发社会协同治理创新形式的应然路径。本文认为,诸如淘宝村这类极为特殊的、在后发赶超现代化国家中持续涌现的“边角市场”,不可谓不典型,它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研究中一个极富张力和价值的社会经济对象。在改革背景下的持续推动作用下,各行业喷涌变动的市场增量似乎同国家政策逻辑浑然一体,但其实其内里值得更为细致的文化解剖和挖潜。此类尚未结构化且持续演化的全新市场现象,虽实然存在传统村落运行的结构束缚,但应注意其利益相关者和行动参与者的行动发出,存在着普遍意义的权宜属性,亦即经济行动的指引规则是一种流变态,人们实则是在一种变动的结构中形成的生存逻辑,或称为“行动研究的变迁范式”,此时的不确定性研究必然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经济行动的不确定性完全背离了人们所熟知的超稳态结构,似乎,这是一个农村经济子系统变局的开端。进一步地,这究竟又对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产生什么作用后果呢?因之,欲图回应上述问题,其研究情境限制和规定了其方法——不可照搬西方经济社会学对于成熟市场结构的分析范式,而是有必要在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和市场社会学的网络、权力、制度和认知多维探讨中间,找寻一种研究人们日常经济行动的目录,也就是说,在具体情境中经济行动的所赖以发出的索引是怎样构成的。尽管该索引及其无尽的经验目录不能直接等同或对应于未来不可知的理想化后果,但它却是人们能够有限搜寻的可能视域中的最优行动,因而它引致出一项当下的经济理性化妥协——农户也正是经由这样的情境参考和选择过程,实现了由“外出务工者”向“在地网商”的二次身份转换,由此从囊括理性行动及其妥协过程的微观生存逻辑视域,回应了淘宝村的市场发生机制。这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是关于局部市场发生过程及其动因的常人方法学尝试。

叶智坚[4](2017)在《中国农业银行支农业务与金融创新 ——以广东分行为例》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之一。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双欠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户增收和农业增效。服务“三农”是中央赋予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的历史使命,但由于股改上市后农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营业网点大幅缩减,如何“以质补量”服务好“三农”是农行必须解决的难题,而解决之道唯有创新。当前农村金融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对支农业务也应该有所调整,但在现有研究中,对商业银行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提高支农服务效果的文献却是十分鲜见。鉴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支农业务发展的迫切性,本文做了此选题。它有助于为农行支农金融发展方向实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国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经验借鉴,对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战略指导意义,进而在制度改革和产品供给上取得突破,为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提供相关理论指导。本文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农行支农金融创新理论和实证观察检验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业银行进一步推动支农金融创新的对策建议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具体的研究内容: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章从宏观介绍了我国当今支农金融政策,详细分析了农行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并探讨了影响农行支农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章分析农行支农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优越性、可行性以及面临的障碍、机遇与风险,探讨了农行支农金融创新的策略原则、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第四章以广东分行支农金融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个案分析,运用搜集、整理、调研的资料对广东分行支农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行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支农金融创新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文章就对如何推动农行金融创新,提高支农金融服务效果,以及政府宏观决策部门如何提高支农金融服务效果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认为,未来的农村支农金融创新,一方面在于银行本身继续夯实支农服务基础,加快支农金融产品创新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于外在支持条件的建设,而国家方面可通过财政、货币、税收、法律、教育人力、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区域等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支农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三农”发展。

周蓉[5](2015)在《让农资搭上电商快车——国内最大农资电商平台“农商1号”领航上线》文中研究指明轻点鼠标,放心农资直送到家;远隔千里,专家也能为作物"看病"——农民心中曾经遥不可及的这些梦想,在"互联网+"时代、在被视为农资电商"国家队"的"农商1号",即将变为现实。7月16日,财政部和农业部直属两大基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联合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京粮鑫牛润瀛股权投资基金、江苏谷丰农业投资基金及中国复合肥领导品牌——金正大公司共同组建的"农商1号"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上线。

赵贺峰[6](2014)在《ZK邮储银行农村小贷业务的成本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对小额贷款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小额贷款机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四大国有银行将工作重心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转移。因此,中国邮储银行开展的小贷业务是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邮储银行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金融服务,是邮储银行支持农村金融的重要手段。邮政储蓄银行自身在城市和农村的一个广泛的网络优势,市场发展空间大,资金雄厚,资格老,名声深入农户心中的优势促进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小额贷款在国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的高度重视,邮储银行是国内小额贷款业务的先行军,自2005年12月开始试点开始,发展迅速,效果喜人,但是也存在种种问题。国家便利政策实施不顺利,小贷业务运营成本高,偿还机制不完善,业务量不足,业务针对性不强,邮储职工工作素质不强导致邮储银行小贷业务运营高成本低收益导致成本效益不符合银行自身发展。邮储银行小贷业务的发展看似开展的红红火火,其然却也存在突出的问题,ZK邮储银行开展小贷业务的目的是盈利,但是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部分地区的邮储银行小贷业务的开展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强制支持,原因是从银行自身角度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银行角度看,股东利益最大化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小额贷款的收益较低或者零收益限制了邮储银行小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国家政策的可行范围内,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可行性建议,确保国家扶助政策的实施,改善管理流程,完善偿还机制,改善业务量,增强小贷业务的针对性,借助自身特有优势来发展邮储银行小贷业务,进而减小业务成本增加成本收益是本文主要目的所在。

汪苑菁[7](2013)在《报刊与城市现代性 ——以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为中心的考察(1864-1916)》文中研究指明在某种意义上,近代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近代城市崛起的历史。在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成长的过程中,现代报刊作为城市现代性的产物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从它出现那一刻起,现代报刊与城市开始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纠缠。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代民族国家日趋成型的过程中,现代城市与报刊的重要关系却被遗忘在历史的某一角落,尘封数载。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呈现近代中国生动的、多层的社会变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为个案,从城市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里,细致地、立体地、动态地考察了近代城市、报刊与国家三者间的关系,对近代城市与报刊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尤为详细地考察。具体到汉口来说,即在梳理汉口城市发展和现代报刊演变历史的基础上,透过城市现代性的理论视角,来窥视汉口现代性的发生过程,并呈现作为现代城市的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之间的互动,从而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首先,汉口现代性的发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物质设施、现代制度和思想行为三个层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总督张之洞的大力推行下,近代汉口出现了新式马路、水电、公园、学校、医院等现代物质设施,引进了现代警察制度,并在吸收现代物质设施和现代制度的同时,现代思想观念逐步形成,汉口一部分“居民”开始向“市民”转变。其次,在汉口现代性发生的过程中,现代报刊作为一种“新知”逐渐进入汉口居民的视野,作为汉口最典型的现代报纸之一——《汉口中西报》,在向商界和学界读者介绍城市现代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表现在它一方面向城市读者传播现代物质设施使用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介绍现代制度如警察制度的基础上,传递了现代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通过对汉口卫生状况的连续报道和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卫生观念,培养了“公共卫生”意识。最后,对于汉口现代性的知识传播,《汉口中西报》背后的地方知识精英群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对城市早期现代性持肯定、赞赏的态度,‘利用手中的纸和笔构筑起现代汉口的“城市想象”,在对未来汉口的展望中开始了城市现代性的追求。与此同时,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过程中,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现代性在弥漫全国的地方自治运动中得到了有效拓展,地方精英群体以地方(城市)为基础,怀着深厚的地方情感和爱国热情,积极地开展地方自治运动,将地方(城市)现代性的追求融入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中去。在此背景下,以《汉口中西报》为代表的地方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在报刊上构筑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并提出“地方兴国”的构想,在他们看来,地方(城市)现代性的追求最终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通过以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为中心的考察,本文认为近代中国城市的出现,孕育了现代报刊的产生,现代报刊是城市现代性的产物之一;现代报刊作为一种“新知”促进了城市现代性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报刊在传播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城市共同体”;然而在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现代报刊的城市现代性追求被对民族国家的追求所替代,“地方兴国”成为一部分现代报刊平衡地方(城市)与国家的叙事策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在实际上成为现代报刊的主流话语。

陈振平[8](2013)在《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广泛创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综合的结果。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可以在民国时期寻找到一些渊源。民国时期的合作社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与政权紧密结合,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以苏联合作社为样板实行计划合作经济的道路,将合作社作为实现农业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经济建设计划之中。这个时期的供销合作社作为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桥梁,以统购统销或派购的方式将农村生产的物资转移到城市,将城市的工业制成品转移到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值剪刀差帮助工业化积累了资金。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力量开始从基层的微观经济细胞中撤出,市场的力量开始成为引导基层市场运行的强大的动力,供销合作社开始探索办“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实际上,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并不意味着供销合作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建成为众所期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反倒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改制)一度变得无从下手。到了21世纪,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新一届中央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将供销合作社更进一步地纳入到“三农”问题的整体框架中,从提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沟通城乡流通,服务三农中的作用。从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中国供销合作社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的萎缩、复苏,贯彻了一条核心线索就是供销合作社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供销合作社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国家力量,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服务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具有服务三农和民生等社会性因素的考量,在支持市场竞争中相对落后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各方面都会想起借用合作社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总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研究目标与主题,界定论文基本概念及范畴,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使用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主要从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思想渊源、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实践渊源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三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主要研究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国家运动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创新、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绩效及评价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市场化探索。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市场化探索的过程、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化探索的绩效及评价。第五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及评价。第六部分是新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主要研究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第七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经验借鉴。主要研究国内外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比较及借鉴启示。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主要包括对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既有模式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新模式、及关系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陈娟[9](2012)在《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图景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追问中国传媒业中这一独特报种“弱质”的根源何在;农村类报纸有没有可能通过转型实现“中兴”;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中和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框架内,农村类报纸怎么转型,如何实施。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思考脉络和研究目标所在。本文通过聚焦《南方农村报》的市场化生存个案,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并对其转型的方向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1)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类报纸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的生存方式、转型路径、经营理念等,及其对农村报业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运作规律是什么?(3)在融媒时代,农村类报纸的市场模式、盈利模式如何突破?研究方法上,本文总体上采用案例研究法,即针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总体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选取其中典型的、对同类报纸具有启示性的市场化转型案例“南方农村报”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嵌入多个次级分析单位,包括新闻业务转型、报社的经营转型、数字化转型等,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中,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考察其转型的理念、运作方式,并对其转型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为了增强本研究的外在效度,遵从案例研究方法的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本研究在次级分析单位中增加了复现案例,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部分验证。本文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本研究重在“发现规律”)——总结概括、理论提升的逻辑思路展开,总体框架及各章节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提出“农村类报纸面临转型”的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提出“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凸显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梳理和理论概括,第三章对农村类报纸的生存空间进行横向考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中国农村类报纸正面临着转型的历史机遇——必须转型而且能够转型。第二部分,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三步走”的规律(第四章至第八章)。这部分重在从媒体经营管理的角度,找到农村类报纸由弱转强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推导。其中,第四章论证了“南方农村报”是在新的媒体生存环境中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回答了“南方农村报”是怎样转型的、内在规律是什么等问题。第五章论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第一步,是由“综合纸”转型为注重市场细分的“专业纸”,同时考察其品牌战略转型问题;第六章论述转型的第二步,是由“专业纸”进一步转型为具备多元经营格局的“专业涉农媒体企业”;第七章在上两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推导出其转型的第三步,即由涉农媒体企业转型为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多平台联合的全媒体“涉农大平台”。第八章考察了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其核心动力是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持续动力是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第三部分,总结概括与理论提升(第九章),并对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探讨。第九章提炼出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几个核心话语,以这种形式对本研究的核心成果进行总结。这几个核心话语分别是:1.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即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从而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先者;2.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即通过与其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的品牌营销,将报纸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行业优势,行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影响力优势,以此促进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的构建;3.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这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方向,能使其彻底突破发展瓶颈,完成由“农村类报纸”到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涉农大平台”的身份转型。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涉农媒体是中国传媒产业大家族中的弱势群体,学界对它的研究也甚少,本文对涉农媒体的典型代表——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做系统研究,拓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的研究领域。2.在选题和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选取了“市场化转型”这一对于整个农村类报纸发展来说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进行研究,既新颖独到,也没有掣肘于我国农村类报纸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总体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目前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南方农村报”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历史研究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对该案例的多个次级单位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打开视野,综合考察其他同类报纸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异中求同,发现规律,增强了本研究的普适意义。3、在资料方面。本文在梳理中国农村类报纸历史演进和现状方面,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后“农”字号报刊的史料,以及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情况的详细统计等。此外,本研究对《南方农村报》的转型情况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是本文资料方面的创新。4、本研究创新之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观点的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七点:(1)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梳理出“两条发展脉络”,指出目前的农村类报纸是其中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的发展结果。(2)对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类报纸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勾勒出其从“革命报刊”到“组织媒介”,再到改革开放之后历经80年代的整体“兴盛”、90年代的整体“衰落”、直到新世纪的“分化”的过程。(3)提出中国“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4)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三步走”规律,并进行了理论概括。(5)提出“涉农媒体跨行业营销体系再造”的概念及其模型。(6)提出“涉农媒体双边市场二次成长”理论:涉农媒体通过营销体系创新将媒体平台一方的“读者”市场下沉到“农民”群体,同时,将平台另一方的“广告商”市场下沉到“农资企业”,以此完成农村报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市场的成长意味着媒体平台生存空间的扩大。(7)提出“涉农媒体多平台联合”的概念及其模型。单一平台指的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平台”;多平台联合指的是成长后的媒体平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平台,还包括网络技术催生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并指出这是涉农媒体市场化转型的方向。

李凤桃[10](2012)在《养老金,北京邮储的“普遍服务”》文中指出12年,110万户,每年代发200亿元2月15日,是当月养老金发放的第一天,邮储银行北京分行香山支行的营业厅里已经坐满了前来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他们一边排队等待窗口工作人员的召唤,一边高兴地相互唠着家常。在北京城乡的531个北京邮政储蓄

二、农村市场召唤邮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市场召唤邮政(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史料概况和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2.“马背上的圣西门”的家世与思想渊源
    2.1 “马背上的圣西门”的显赫家世
    2.2 早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2.3 “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治国思想探源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
    3.1 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
    3.2 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4.完成被社会动荡延宕的法国工业革命
    4.1 被社会动荡延宕的工业革命得以在法国完成
    4.2 以信贷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推进器”
5.近代法国农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5.1 广受农民拥戴的“农民皇帝”
    5.2 复苏农业、振兴乡村:愿望和举措
    5.3 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三农”现代转型的起步
6.交通运输:经济飞跃另一“推进器”的大发展
    6.1 以进入“铁路时代”作为让经济走出低谷的突破口
    6.2 传统交通手段在“铁路时代”的新发展
7.“商业政府”扩大内外贸易的举措与成效
    7.1 以生产性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和转型
    7.2 借力“关税政变”使法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8.以打造“世界之都”引领法国城市化进程
    8.1 改造乃至“重建”巴黎的必要性
    8.2 打造“世界之都”:拿破仑三世与“奥斯曼计划”
9.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平大事记
    附录2. 1852年10月9日路易-拿破仑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讲话
    附录3. 1860年1月5日拿破仑三世致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3)中国淘宝村的市场发生机制研究 ——以“曹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核心问题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回顾
    2.1 波兰尼的遗产及实体嵌入理念
    2.2 新经济社会学研究范式
    2.3 市场社会学研究范式
第3章 市场如何而来
    3.1 转型中的农村与社会结构异动
    3.2 中国淘宝村发展现状
    3.3 曹村田野深描
    3.4 互联网作为中转继承器
    3.5 本真:生活世界与常人方法学的贡献
    3.6 淘宝过程:村庄的整体呈现与行动的主体建构
第4章 经济中轴:地域社会再组织
    4.1 家户与家户制传统
    4.2 “经济”:家户制本质
    4.3 新家户经济及其效率洼地
    4.4 认同抑或强制:制度传散与组织再制
    4.5 技术增权与信息赋能:本地市场和全球网络
第5章 市场增量及转型秩序
    5.1 中国农村市场的类型学划分
    5.2 差异化路径作为全球化的生存逻辑:从人的社会分工到区域的社会分工
    5.3 子系统创新及其系统整合:自组织
    5.4 再问社会何以可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调研照片
致谢

(4)中国农业银行支农业务与金融创新 ——以广东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2 我国支农金融政策及中国农业银行支农业务发展现状
    2.1 我国现行支农金融政策
    2.2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业务发展现状
        2.2.1 改制后支农服务能力下降
        2.2.2 服务三农是农行的必由之路
        2.2.3 近年支农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强
    2.3 当前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困境
        2.3.1 资金投入少
        2.3.2 管理成本高
        2.3.3 业务风险大
        2.3.4 服务渠道窄
    2.4 影响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的因素
        2.4.1 银行的商业化运作要求
        2.4.2 同时面对城乡二元市场
        2.4.3 农村风险补偿机制缺失
        2.4.4 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
3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
    3.1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优越性与可行性
        3.1.1 必要性
        3.1.2 迫切性
        3.1.3 优越性
        3.1.4 可行性
    3.2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面临的障碍、机遇与风险
        3.2.1 障碍因素
        3.2.2 机遇因素
        3.2.3 风险因素
    3.3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的策略原则、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
        3.3.1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的策略原则
        3.3.2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的基本模式
        3.3.3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
4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金融创新实践——以广东分行为例
    4.1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支农实践概况
    4.2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支农的制度创新与业务创新
        4.2.1 制度创新
        4.2.2 业务创新
    4.3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支农金融创新实践评价
        4.3.1 突出之处
        4.3.2 不足之处
5 推动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提高支农金融服务效果的政策建议
    5.1 中国农业银行进一步推动支农金融创新的对策建议
        5.1.1 继续夯实支农服务基础
        5.1.2 加快支农金融产品创新
        5.1.3 积极寻求外在有利条件
        5.1.4 构建支农创新协作系统
        5.1.5 形成城乡联动互促发展
    5.2 政府宏观决策部门提高支农金融服务效果的政策建议
        5.2.1 财政政策上优化对三农发展的支持
        5.2.2 货币政策上增加对农村市场的供给
        5.2.3 税收政策上增强对支农商行的激励
        5.2.4 法律政策上调整农村金融有关制度
        5.2.5 人力政策上加大农村金融人才供给
        5.2.6 社会政策上培育农村金融创新环境
        5.2.7 产业政策上制定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5.2.8 区域政策上探索发达地区农金改革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ZK邮储银行农村小贷业务的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本章小节
第2章 国内外小额贷款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小额贷款理论
        2.1.2 国外典型做法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内小额贷款理论
        2.2.2 国内发展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ZK 邮储银行小贷业务成本效益现状分析
    3.1 邮储银行小贷业务介绍
        3.1.1 小贷业务和普通商业贷款的区别
        3.1.2 邮储银行小贷业务介绍
    3.2 ZK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成本
    3.3 ZK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收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 ZK 邮储银行小贷业务效益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导致邮储银行小贷业务成本高的原因
        4.1.1 国家政策实施不顺利
        4.1.2 运作成本高
        4.1.3 偿还机制不完善
    4.2 导致邮政储蓄银行小贷业务收益低的原因
        4.2.1 业务量不足
        4.2.2 小额贷款业务针对性不强
        4.2.3 邮储银行人员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善邮政储蓄银行小贷业务效益现状的建议
    5.1 减少邮政储蓄银行小贷业务成本建议
        5.1.1 确保国家扶助政策的实施
        5.1.2 改善贷款管理流程
        5.1.3 完善偿还机制
    5.2 增加邮政储蓄银行小贷业务效益建议
        5.2.1 改善业务量
        5.2.2 增强小贷业务的针对性
        5.2.3 借助自身特有的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报刊与城市现代性 ——以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为中心的考察(1864-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理论视角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史料概述
    1.5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2 城市现代性的发生:近代汉口形态变迁与城市社会结构、空间的演化
    2.1 “四大名镇”和“东方芝加哥”:汉口形态变迁与现代性的发生
    2.2 “五方杂处”和“华洋并立”:汉口城市社会结构、空间的演化
3 城市现代性的表征:汉口现代报刊演变与城市社会结构、空间的互动
    3.1 三足鼎立:汉口现代报刊的演变
    3.2 江汉飞地:汉口现代报刊与城市社会结构、空间的互动
4 城市现代性的追求:《汉口中西报》的“现代城市”想象
    4.1 作为一种“新知”的报纸:《汉口中西报》的城市现代性建构
    4.2 作为一个“想象”的汉口:《汉口中西报》的城市现代性追求
5. 城市现代性的归一:《汉口中西报》的“民族国家”想象
    5.1 城市暗流:汉口“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
    5.2 城市之外:《汉口中西报》的“民族国家”建构
    5.3 寻求富强:《汉口中西报》的“地方兴国”构想
6 结语:报刊与近代中国城市现代性
    6.1 近代城市:中国早期现代性的序曲
    6.2 现代报刊:城市现代性知识的来源
    6.3 现代国家:城市现代性追求之鹄的
    6.4 汉口研究:城市现代性路径的完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三、基本概念及范畴界定
    四、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五、论文的思路、内容与架构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七、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1949年以前)
    第一节 思想渊源—民国时期合作思想的繁荣
        一、国外重要合作思想在中国传播
        二、国内合作界的思想创新
    第二节 实践渊源—民国时期合作实践的探索
        一、民国知识分子的合作探索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运动
        三、共产党统治区的合作实践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形成与变迁(1949-1978年)
    第一节 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发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崛起
    第二节 国家运动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
        一、人民公社化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扭曲及纠偏
        二、文化大革命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异及整顿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建成贯通城乡的物资流通体系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变身全民所有制经济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
        二、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评价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探索(1979-1991年)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与人民公社解体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变革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与农产品价格放开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过程
        一、1978-1982年酝酿期:恢复“三性”
        二、1983-1992年突破、发展期:五个突破、六个发展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民办方向与经营承包责任制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独立体系断裂,受地方行政干预明显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市场化探索的制度绩效
        二、市场化探索的制度评价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1992-2001年)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起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供销合作社面临严峻形势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
        一、1992-1995年:市场化冲击与谋求系统独立
        二、1995-2001年:生存考验期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系统再造及参与农业产业化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资产“被流失”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
        二、对市场化转型的制度评价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制度新发展(2002-2012年)
    第一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
        一、“三农”问题凸显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扭亏为盈,市场经营步入正轨
    第二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一、2002-2006年:市场化主导的“四项改造”
        二、2006年开始:国家支持下的“新网工程”
        三、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新发展
    第三节 “新网工程”—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一、国家扶持下的供销社“新网工程”
        二、“新网工程”的现实应用
        三、“新网工程”的预期效果
    第四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绩效
        二、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评价
第六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一、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二、江苏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三、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第二节 对日本、美国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一、对日本农协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第三节 国内外比较带来的启示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
        二、成功的合作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三、建成社员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七章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
        一、历史模式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模式的制度结构
        三、历史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节 展望: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新制度模式
        一、新制度模式的理论支撑
        二、新制度模式的结构
    第三节 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一、社有企业的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公司化发展趋向
        二、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
    第四节 小结
        一、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模式的缩影
        二、供销合作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漫长的过程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9)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
        二、 农村类报纸转型就有出路
        三、 重新崛起的《南方农村报》成为农村传媒业亮点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概念厘定
        一、 理论假设和中心论点
        二、 概念厘定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路径设计
        二、 总体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设计
        四、 研究方法叙述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一、 文献综述
        二、 相关理论支撑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发展脉络
        一、 第一条脉络: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二、 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
    第二节 对不同时期农村类报纸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
        一、 1949 年之前:革命报刊
        二、 1949 年至 1978 年:组织媒介
        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类报纸发展的“三阶段”概括
    第三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角色演进
        一、 1949 年至 1978 年:动员与整合农村社会的宣传工具
        二、 1978 年至 1988 年:突显“信息传播角色”的角色丛
        三、 1988 年至 2002 年:被边缘化的“鸡肋”
        四、 2002 年至今:角色分化
    第四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制度演进
        一、 党报的附属机构
        二、 经营管理制度层面有所突破
        三、 制度变迁呈现历史后向依赖
        四、 探索现代媒体企业制度
第三章 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生存空间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潜在市场日益扩大
        一、 农村受教育人口数量不断扩大
        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第二节 潜在市场需求迫切——读者亟需但农村“报荒”
        一、 农村“报荒”现象普遍
        二、 报纸是农村居民获取实用信息的首选媒介
    第三节 现实市场分区域旺盛上升空间大
        一、 《南方农村报》的崛起
        二、 《南方农村报》广告收入的突破性增长
第四章 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
    第一节 对“转型”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一、 转型
        二、 社会转型
        三、 媒体转型
    第二节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一、 “媒体”与“媒体企业”
        二、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南方农村报”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
        一、 “南方农村报”概况及转型动因
        二、 “南方农村报”转型路线及表现
第五章 转型第一步:由“综合纸”到“专业纸”
    第一节 “专门为农民说话”——持续而理性的舆论监督报道
        一、 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界定
        二、 《南方农村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持续、理性、建设性
        三、 为农民说话的专业理念和技巧
    第二节 “专业为农业服务”——“大农财”新闻及《农财宝典》
        一、 “大农财”新闻:对农村财富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面”的观照
        二、 《农财宝典》:对农村财富增长的机遇与威胁进行“点”的开掘
    第三节 构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平台——“南农评论”
        一、 自己的声音——务求独到而扎实
        二、 关注“三农”的知识分子的声音——但求犀利而有建设性
        三、 农民的声音——引导其主张权利、理性发声
        四、 网络的声音——撷“微”言议热点以理性砭时弊
    第四节 后“专业”时代的品牌战略构想
        一、 由涉农新闻产品品牌到涉农媒体企业品牌
        二、 由单一品牌格局到多品牌格局
        三、 突破传媒品牌内涵成就大“三农”领域的品牌
第六章 转型第二步:由“专业纸”到专业涉农媒体企业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媒体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营销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南方农村报”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构建
        一、 平衡策略推进基础业务
        二、 纵深策略开掘增值业务
        三、 专业策略拓展相关多元业务
        四、 “全媒体”业务探索
    第三节 复现案例:《河北农民报》的经营创新
        一、 “报友俱乐部”——实现报纸与读者的双向服务与共赢
        二、 经营“报农”肥料——依托报纸品牌优势的相关多元业务
    第四节 涉农媒体的经营创新
        一、 “创新”理论及创新性评估维度
        二、 “嵌入”农资行业——涉农媒体营销体系跨行业再造
第七章 转型第三步:由以“纸”为核到“涉农大平台”
    第一节 “双边市场”与媒体的“平台”属性
        一、 “双边市场”
        二、 媒体本身就是“平台”
    第二节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一、 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一次成长”
        二、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第三节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的多平台联合
        一、 涉农媒体具备构建涉农交易平台的优势
        二、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构想
第八章 转型实现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核心动力: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一、 “草根”媒体的“边关文化”
        二、 “边缘”媒体的“主流化生存”
    第二节 持续动力: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
        一、 对农村类报纸“走市场”的历时考察
        二、 “整体转制”推动农村类报纸持续转型
第九章 总结: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核心话语
    第一节 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
    第二节 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
    第三节 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
附录:现有农村类报纸一览表(2012 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10)养老金,北京邮储的“普遍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老年人的金融服务
从30%到50%
邮储银行的新空间

四、农村市场召唤邮政(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2]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D]. 应远马. 浙江大学, 2020(01)
  • [3]中国淘宝村的市场发生机制研究 ——以“曹村”为中心[D]. 门豪. 吉林大学, 2018(01)
  • [4]中国农业银行支农业务与金融创新 ——以广东分行为例[D]. 叶智坚.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让农资搭上电商快车——国内最大农资电商平台“农商1号”领航上线[J]. 周蓉. 中国农村科技, 2015(08)
  • [6]ZK邮储银行农村小贷业务的成本效益研究[D]. 赵贺峰. 河南大学, 2014(03)
  • [7]报刊与城市现代性 ——以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为中心的考察(1864-1916)[D]. 汪苑菁.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8]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D]. 陈振平. 武汉大学, 2013(07)
  • [9]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D]. 陈娟. 暨南大学, 2012(10)
  • [10]养老金,北京邮储的“普遍服务”[J]. 李凤桃. 中国经济周刊, 2012(09)

标签:;  ;  ;  ;  ;  

农村市场电话发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