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古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

绥远古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

一、绥远古城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萍[1](2021)在《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开封古城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城墙遗址作为古代军事防御、界限划定以及权力象征的大型构筑物,既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文明、农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形态之文明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更是考察和研究古代都市建设与城垣建筑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宝库。因其独特的建造技艺和风格特征而成为某一时代或地区的杰出建筑代表,甚至被认为是国家名片,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公共性的特点。同时,古城墙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文化、经济的内容,需要参与社会的发展,发挥其融入社会、传承文化基因的作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物活化利用,如何在做好古城墙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结合阐释与展示方式,使遗址在当代人手中被保护利用好,能够延续下去,为后代社会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实现永续利用,是在解决古城墙遗址作为建筑遗产必须要考虑的“保护”、“利用”、“延续”的平衡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正式公布了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西安、开封、北京、南京等地的城墙也位列其中,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遗存。本文以国内外古城墙遗址作为主要研究和讨论的对象,首先研究并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方式、内容等现状情况,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困境。通过确定古城墙遗址的阐释主题与视角,以其价值内涵为研究核心,结合古城墙遗址的自身特征,依据古城墙遗址的构成要素,归纳总结出古城墙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内容,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模式。其次,为使古城墙遗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得以传递和表达,并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依据古城墙遗址本体情况及背景环境等要素,提出多样化地阐释与展示方式,构建适合古城墙遗址的阐释与展示体系。最后,结合开封城墙保护展示提升的实践设计项目,以开封古城墙的价值特征为出发点。根据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的研究成果,提出“整体利用”、“分段展示”、“重点突出”的展示结构,以体现城墙城河一体的防御体系为主线,形成以展览馆、民俗展示、主题公园等多种形式的,具有丰富古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保护展示区。为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并以此来确定其构建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为实现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展示利用创新价值阐释探索新思路。

朱薪羽[2](2021)在《旅游开发建设对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古镇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古镇将旅游业视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能力。韩城古城作为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这种快速变化的趋势给古代城市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的重点是探讨旅游业发展对韩城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威胁,以及如何在古城远景发展中平衡旅游业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手法,如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多学科交叉,梳理了韩城古城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空间演变方式,同时分析了自旅游开发建设以来,大力发展旅游对于古城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对韩城古城的整体概况及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明确古城从定址至今所经历的各时间段内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其次,根据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总结与梳理确定了古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即山水环境、空间轮廓、道路骨架、城市轴线、功能布局、标志节点、传统民居等几个方面;然后,通过对古城自古至今所经历的不同规划阶段的分析将韩城分为四个规划发展阶段,即自然发展阶段、规划参与阶段、总体调整阶段和发展复兴阶段,通过梳理其在空间轮廓与城市布局上所出现的变化来推敲空间形态的演变与上位规划的关系。本文同时还通过对古城旅游开发历程及现状的分析,探索古城空间形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的作用关系,然后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建设对古城的作用,在肯定了旅游开发建设使古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对古城空间形态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其作用原因使本文达到引导旅游开发建设向对古城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向发展,以期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目的。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先从古城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城市文化建设为统领、统筹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保护第一、适度开发、保护和开发的阶段性四项原则,对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的协同方式进行定义,同时以此为基底构建其管理原则与具体保护方式。然后从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提炼与发展原则、坚守历史文脉原则、性能贴合原则四项原则,然后以此为基底提出重塑古城格局、优化古城轮廓、构建街巷空间、可持续发展四项策略,以期引导古城旅游开发方式,促进古城空间形态发展与演变,进而实现双赢。

赵宏宇[3](2021)在《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府古城是我国目前城市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经历了隋唐时期重大的改变,于明清时期达到城市巅峰,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城市体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府古城,综合建筑学、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对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广府古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城市风貌三要素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在列举广府古城风貌要素特征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概括出广府古城风貌总体特征并探究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古城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建筑、构筑物与景观和历史人文等风貌要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古城风貌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索出广府古城风貌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自然人工历史人文整体性、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古城传统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根据广府古城风貌现状条件,对广府古城进行风貌定位并设定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目标;从面、线、点三个层面提出风貌分区、风貌廊道和风貌节点的保护结构框架;并从建筑高度与屋顶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宣传标识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具体方面进行风貌控制补充;提出广府古城风貌保护的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的方法;得出广府古城活化利用模式和活化利用保障措施。

张清[4](2020)在《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范围内大众对于遗产保护的认知与参与日益深入,现代遗产保护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也完成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转变,遗址公园逐渐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目前中国也面临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产生的资源与空间上的冲突,也存在着遗址形态较为雷同、遗址本体观赏性不足、遗址文化内涵展示难等问题,导致遗址的科教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桐乡乌镇谭家湾遗址是环太湖流域众多史前遗址之一,是马家浜文化的重要载体。论文以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借鉴了国内外遗址公园相关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归纳出遗址公园规划的原则、遗址保护与展示方式,确定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的属性,并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根据对谭家湾遗址详细的调查与分析,遵循遗产保护与展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原则,论文从时间与空间角度提出留白、补白与转译的规划理念,“留白”即对遗址公园规划不做过多干预以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本体及环境的原真性,“补白”即对遗址地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当修补以保护遗址的完整性,“转译”即在前两者基础之上转变遗址公园为遗址保护的主动形态以保障遗址的延续性。(2)论文从如何保护遗址本体及环境、保护遗址文化内涵两方面展开思考,从农业文化角度解读谭家湾遗址,提出文态塑造、生态恢复、形态转译三个规划策略。文态塑造即提取遗址文化内涵作为遗址公园遗址展示的主题以形成场地记忆;生态恢复即对遗址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遗址公园的生态本底;形态转译即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游览体系的构建,是遗址公园的规划呈现。(3)论文从谭家湾遗址中的马家浜文化众多文化特质中突出稻作文化作为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的切入点,提出在谭家湾遗址地构建以保护为前提的活态化稻作文化展示序列,其中核心保护区对应谭家湾史前稻作文化展示区、控制建设地带则对应传统稻作文化展示区与现代稻作文化展示区,以丰富的遗址展示方式拓展公众认知并提升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知、发挥遗址的最大价值,最终形成具有乌镇地域文化特色及谭家湾场所精神的农业遗址公园,也为今后此类遗址公园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意义。

夏哲超[5](2020)在《基于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的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城具有伟岸沧桑的建筑形象、绵延万里的空间尺度与戈壁荒漠、崇山峻岭、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独具美学特征的文化景观。本文以战国秦“长城梁”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遗址公园的建设解决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在保护、环境、展示和管理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同时由于中遗址展示系统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突出的重要性,所以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着力进行遗址展示系统的构建。通过实地调研、文献阅读,总结借鉴国内外成熟的保护利用经验,首先,对遗址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划定遗址公园规划范围,确定规划层次,并分层次提出策略,包括对遗址公园范围、公园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和核心展示区详细规划范围三个基本层次的分层施策;其次,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的构建进行研究;最后,依托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进行实践。

李玉[6](2020)在《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历史遗迹、遗址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以历史遗迹、遗址或遗址背景为主体规划建设的公园绿地类型,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从建设开始就因其独特的景观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备受公众关注。城墙遗址作为城市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存,承载着城市历史发展演变中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塑造城市景观风貌、传承地域文脉的珍贵历史资源,在我国建设遗址公园的过程中,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城墙遗址公园实例。这种城墙遗址的景观再生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城墙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满足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通过引入景观叙事的理论,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角度去全面深入地分析城墙遗址公园的景观营造特征,促进城墙遗址的精神文化要素和物质文化要素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营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墙遗址公园。文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述。(1)按照“城墙—城墙遗址—城墙遗址公园”的逻辑顺序对城墙遗址公园进行逐层的分析探讨,选取国内外10个典型的城墙遗址公园案例,解读城墙遗址公园在遗址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和植物景观四个方面的景观特性。(2)从理论层面对“景观叙事”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深入探讨了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领域、建筑领域以及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中的四种应用途径:“以形叙事”、“以材叙事”、“以质叙事”和“以色叙事”。(3)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归纳总结了城墙遗址公园中主要存在的景观主题类型:基于城墙遗址文化的景观主题、基于场地历史典故的景观主题、基于自然要素的景观主题和基于场地历史遗存的景观主题:在此基础上,借助景观叙事的理论,从城墙遗址公园的空间组织、景观建筑、自然要素和图文四个方面分类探讨了城墙遗址公园的景观营造特征。

樊丽静[7](2020)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旅融合是目前我国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热点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实践。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门进行了合并,各地也陆续完成了文化与旅游部门的机构改革,文旅融合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麻池古城北望阴山,南临黄河,历经两千三百多年,作为迄今为止在包头地区发现的最具历史与规模的古城遗址,见证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包头地区长达五百年的历史,如今依然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古城垣的基本轮廓,出土了很多重要的文物,佐证了北方地区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承载着九原区乃至包头市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然而,现实中的麻池古城却处在保护力度不够、开发空白的湮没状态。笔者认为,文旅融合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麻池古城保护开发的良好机遇。因此,在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时代机遇下对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进行专题研究,守正出新,让千年古城进一步活起来,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有利于增强包头地区文化旅游的特色性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产业的优质升级,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旅游和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本文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方针,以麻池古城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和梳理了麻池古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历史文化价值,将文旅融合及其相关理论应用到麻池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对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石明燕[8](2020)在《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夏商周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均留下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在宋元之前的古遗迹多以考古遗址的状态叠压重合在现代城市下。随着城市的扩建及改造过程中,更多情况是遇到一些规模较小、等级较低的遗址点,如道路、水渠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局部、建筑或庭院基址局部、小型墓葬等,受建设项目建设情况限制,这些遗址点分散在城市中不同位置、遗址本体的结构和信息也不完整,我们可以把这样类型的遗址统称为“碎片化”考古遗址。洛阳在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洛阳位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髙东低。伊洛河平原中部,北临黄河,三面环山,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随着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古迹遗址遭到破坏。鉴于洛阳古迹遗址的价值与现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正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关键。根据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五大章:第一章,选题背景与意义,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城市中“碎片化”考古遗址的特性,主要包括考古遗址本体特征、保护与利用现状、特性分析等;第三章,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触媒理论关联性分析,主要包括城市遗址相关理论,城市触媒理论,关联性分析、保护意义等;第四章,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策略,主要包括考古遗址本体稳定因素、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考古遗址与城市事件的凝聚;第五章,洛阳中心城区“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稳定因素的辨识与保存、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与城市事件的凝聚。总之,本论文通过查阅史料,现场调研、案例分析、图像分析等形式,探讨了洛阳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等方面的价值,并针对其现状,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并且,通过此个案研究,希望对今后相关的历史城区考古遗址保护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季佳慧[9](2019)在《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协同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镇化,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城乡建设使得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村落发展之间产生显着博弈。作为我国大遗址的典型代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落发展的矛盾由来已久,并持续多年一直难于解决。受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入围世界遗产名录和西安市城市快速扩张的影响,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环境已发生变迁,遗址区村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复杂。面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遗址区出现了城中村型、景区型、封闭型、腹地型和交通节点型村落并置的现象。然而目前学术界鲜有针对某一类型村落的专门化研究,更未见对村落保护与发展协同策略的系统性探索。为此,笔者基于攻读硕士阶段对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空观视角下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协同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与村落发展的矛盾问题,对汉长安城的景区型村落—阁老门村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以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为指导,借助“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在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和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启示下,运用参与式评价的方法,对阁老门村的保护与发展的协同策略进行探索。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产地的民生和人居环境问题,国内大遗址和汉长安城遗址的村落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2)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对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梳理,并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视角对其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诊断。(3)基于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的协同策略进行了居民的参与式评价,借助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并结合国际遗产理论发展规律,展开了评价过程中“保护与发展初步策略的设计与修正”。(4)基于对阁老门不同居民群体参与式评价的结果分析,梳理并总结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的策略要点。(5)依据对阁老门村居民进行的参与式评价结果,从指导思想与目标、空间整合、道路交通与游线组织等面向对阁老门村的保护与发展的协同策略进行探索。

王鹏超[10](2019)在《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展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汉中城墙遗址作为汉中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2017年12月25日被列入汉中第二批市级文保护单位,汉中城墙遗址目前大多已经不存在。不同的区段的城墙也有着不同的背景,本文是针对饮马池段城墙进行详细的展示研究,本区段历史上内涵丰富,目前处于汉中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内,东南城角上的角楼形态别致,综合看来,本段城墙有着与其他段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意义非凡,具备展示的价值和条件。本论文是以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为主要展示对象的研究性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为:研究有关遗址展示的概念、发展,展示的程序及方法及展示内容,分析遗址展示的原则。在当代国际文化遗产展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相关展示经验的研究,总结出城墙遗址展示模式及方法,分析出的展示方式选取的影响因素。对明清汉中城墙遗址进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和详细全面的现状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考古挖掘可能性分析。目前来说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属于未探明,未勘察的遗址,故需要对遗址状态进行假定。在根据推测出的遗址发掘潜力来看,将遗址情况做出四中假定,为后文奠定研究基础。综合以上分析,对饮马池段城墙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评估。总结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展示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根据假定的遗址现存状态,周边环境状态确定了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展示目标、原则、内容。针对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展示的诸多问题,对饮马池段城墙遗址的遗址地区域的规划,遗址具体展示内容与展示方式,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探讨,并最终完成了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的展示设计研究。本文主旨是对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的展示方式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探讨,尽可能为此遗址做出最合理的展示策略。希望针对这个节点展示的详细讨论,为遗址展示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绥远古城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绥远古城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开封古城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1.1.2 古城墙遗址的重要性
        1.1.3 项目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辨析
    1.4 研究现状
        1.4.1 相关政策研究情况
        1.4.2 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1.4.3 相关论文研究情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现状研究
    2.1 古城墙遗址概况
        2.1.1 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2.1.2 古城墙遗址的分类
        2.1.3 古城墙的组成体系
    2.2 古城墙遗址展示现状分析
        2.2.1 保存现状
        2.2.2 展示现状
    2.3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的不足与困境
        2.3.1 遗产保护意识对城墙阐释与展示的影响
        2.3.2 城市发展速度对城墙阐释与展示的矛盾
        2.3.3 城墙遗址展示工作方法的单一与局限性
        2.3.4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实施与保障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案例研究
    3.1 基于城市层面的古城墙遗址展示
        3.1.1 费拉拉城墙遗址展示
        3.1.2 卢戈古城墙遗址展示
        3.1.3 南京明城墙遗址展示
    3.2 基于区域层面的古城墙遗址展示
        3.2.1 北京东便门墙体段遗址展示
        3.2.2 扬州城墙东门区段遗址展示
    3.3 基于节点层面的古城墙遗址展示
        3.3.1 西安城墙含光门遗址展示
        3.3.2 徐州城墙博物馆遗址展示
        3.3.3 月亮湾城墙剖面遗址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研究
    4.1 古城墙遗址的价值特征
        4.1.1 城墙价值的多样化
        4.1.2 基于价值维度的城墙展示
    4.2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内容
        4.2.1 阐释主题与视角
        4.2.2 主要阐释与展示对象
    4.3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模式研究
        4.3.1 整体利用
        4.3.2 分段展示
        4.3.3 重点突出
    4.4 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方式研究
        4.4.1 保护性展示
        4.4.2 利用性展示
        4.4.3 新技术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封古城墙阐释与展示设计实践
    5.1 遗址整体现状
        5.1.1 保护现状
        5.1.2 展示现状
    5.2 遗址价值评估
        5.2.1 考古及历史研究
        5.2.2 文物价值评估
    5.3 展示目标与原则
        5.3.1 展示目标
        5.3.2 展示原则
    5.4 开封城墙保护展示提升概念方案设计
        5.4.1 环城城墙遗址公园
        5.4.2 城墙特色文化景观带
        5.4.3 多样化阐释与活化利用意向方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B: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遗址名单
    附录C:开封城墙保护展示提升项目调研过程信息统计表

(2)旅游开发建设对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1.1.2 旅游开发建设发展及影响
        1.1.3 韩城古城保护与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空间形态要素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韩城古城空间形态构成与演变
    2.1 韩城的概述
        2.1.1 区位环境
        2.1.2 自然环境
        2.1.3 对外交通
    2.2 历史沿革
        2.2.1 隋唐时期——始置韩县,州治暂迁
        2.2.2 宋元时期——边疆重镇,桢州治所
        2.2.3 明清时期——全面发展,解状盛区
        2.2.4 民国时期——藩篱陕北
        2.2.5 建国以后——历史名城
    2.3 韩城古城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2.3.1 抱负阴阳的山水格局
        2.3.2 缓慢扩张的平面轮廓及北高南低的天际线
        2.3.3 三横两纵,枝状互通的道路骨架
        2.3.4 “龙抬头”式的城市轴线
        2.3.5 一轴多心的功能布局
        2.3.6 标志节点
        2.3.7 传统民居
    2.4 古城空间形态演变
        2.4.1 自然发展阶段
        2.4.2 规划参与阶段
        2.4.3 总体调整阶段
        2.4.4 发展复兴阶段
    2.5 小结
3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建设对古城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3.1 韩城古城旅游发展历程
    3.2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3.2.1 韩城古城旅游资源基础分析
        3.2.2 韩城古城旅游产品竞合分析
        3.2.3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分析
    3.3 韩城古城开发建设对古城的积极作用
        3.3.1 旅游开发着眼古城空间形态活力恢复
        3.3.2 旅游开发延续古城文化价值在空间上的体现
        3.3.3 旅游开发恢复古城整体风貌及空间格局
        3.3.4 旅游开发促进对古城传统院落空间的形态保护和功能置换
    3.4 韩城古城旅游发展对古城空间形态保护的负面影响
        3.4.1 山水格局破碎,空间轮廓界限模糊
        3.4.2 传统轴线断裂,部分街巷消失
        3.4.3 古城公共空间肌理出现空白
        3.4.4 民居院落部分拆除,居民外迁,传统形制受损
        3.4.5 假历史街区建设影响古城空间形态
    3.5 旅游开发影响古城空间形态的原因
        3.5.1 旅游开发建设推动古城空间功能置换
        3.5.2 旅游开发致使古城活动主体改变,推动古城空间重构
    3.6 本章小结
4 旅游开发模式下韩城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4.1 古城空间形态发展与旅游开发优化原则
        4.1.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1.2 历史文化价值提炼与发展
        4.1.3 坚守历史文脉传承
        4.1.4 性能贴合、适度开发
        4.1.5 平衡古城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
    4.2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基本目标
        4.2.1 强调古城的真实性
        4.2.2 以完整性为原则修复古城空间
        4.2.3 实现古城可延续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协调
    4.3 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策略案例分析
        4.3.1 山水环境重塑策略案例——汝南古城
        4.3.2 城墙格局展示利用案例——新郑市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
        4.3.3 轴线强化策略案例分析——成都锦里
    4.4 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4.4.1 修补古城山水格局
        4.4.2 完善古城防御格局
        4.4.3 明晰古城空间轮廓界限
        4.4.4 强化古城轴线,构建商业体系
        4.4.5 完善街巷结构,构建停车与慢行系统
        4.4.6 延续古城居住功能,保护古城院落空间
        4.4.7 完善保护与发展体系,规范性开发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结论
    5.2 研究内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3)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广府古城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广府古城
        1.3.2 风貌与城市风貌
        1.3.3 保护
        1.3.4 活化利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广府古城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广府古城概况与历史风貌要素
    2.1 广府古城概况
        2.1.1 古城区位与交通
        2.1.2 古城地理环境
        2.1.3 古城自然气候
        2.1.4 古城历史沿革
    2.2 广府古城历史自然环境风貌要素
        2.2.1 地形地貌
        2.2.2 湿地景观
        2.2.3 河流景观
        2.2.4 田园景观
    2.3 广府古城历史人工环境风貌要素
        2.3.1 空间格局
        2.3.2 建筑
        2.3.3 构筑物
        2.3.4 景观
    2.4 广府古城历史人文风貌要素
        2.4.1 太极文化
        2.4.2 文化信仰
        2.4.3 民俗节庆与艺术
        2.4.4 名人传说典故
        2.4.5 地方特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府古城历史风貌特征及要素关系分析
    3.1 广府古城历史自然环境风貌特征
        3.1.1 旱地水城
        3.1.2 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
    3.2 广府古城历史人工环境风貌特征
        3.2.1 双水环城的方形防御性城池
        3.2.2 府县合一功能综合的明清古城
        3.2.3 街巷布局疏密有致主次有序
        3.2.4 讲究风水的空间布局
        3.2.5 中轴明确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
        3.2.6 商住混合装饰精美的商业建筑
        3.2.7 布局灵活“两甩袖”合院民居建筑
        3.2.8 对街设置类型数量众多的地方信仰建筑
        3.2.9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3.3 广府古城历史人文风貌特征
        3.3.1 阴阳相生的太极文化
        3.3.2 浓郁的商业文化
        3.3.3 儒家文化下的礼制秩序
        3.3.4 丰富多彩的信仰文化与民间艺术
        3.3.5 忧国忧民的士人文化
    3.4 广府古城总体风貌特征
    3.5 广府古城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
        3.5.1 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
        3.5.2 人工环境要素与历史人文要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府古城风貌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自然环境风貌现状
        4.1.1 地形地貌现状
        4.1.2 湿地现状
        4.1.3 河流现状
        4.1.4 周边用地现状
    4.2 人工环境风貌现状
        4.2.1 空间格局现状
        4.2.2 建筑风貌现状
        4.2.3 构筑物与景观现状
    4.3 历史人文要素现状
        4.3.1 太极文化现状
        4.3.2 文化信仰现状
        4.3.3 民俗节庆与艺术现状
        4.3.4 地方特产现状
    4.4 广府古城风貌现状问题归纳总结
        4.4.1 自然环境的破坏
        4.4.2 空间格局的破坏
        4.4.3 建筑的损坏
        4.4.4 历史人文的缺失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5.1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原则
        5.1.1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原则
        5.1.2 广府古城风貌活化利用原则
    5.2 广府古城风貌定位与保护目标
        5.2.1 广府古城风貌定位
        5.2.2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目标
    5.3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结构框架
        5.3.1 基于古城空间结构稳定性下的风貌分区
        5.3.2 基于古城空间结构稳定性下的风貌廊道
        5.3.3 基于古城空间结构稳定性下的风貌节点
    5.4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具体措施
        5.4.1 建筑高度和屋顶控制
        5.4.2 建筑材料控制
        5.4.3 建筑色彩控制
        5.4.4 宣传及标识系统
        5.4.5 公共服务设施
    5.5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方法
        5.5.1 分类保护
        5.5.2 分级保护
    5.6 广府古城风貌活化利用模式
        5.6.1 空间格局稳定性下的活化利用
        5.6.2 历史建筑原功能延续模式
        5.6.3 商住混合模式
        5.6.4 博物馆纪念馆模式
        5.6.5 遗址公园模式
        5.6.6 文化性活动场所
    5.7 广府古城风貌活化利用运作方式与保障措施
        5.7.1 运作方式
        5.7.2 建立健全法规
        5.7.3 加大媒体宣传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遗产保护发展带动遗址公园建设热潮
        1.1.2 农业遗址保护是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求
        1.1.3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文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关国际宪章、公约与文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农业遗址公园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文化遗产
        2.1.2 遗址
        2.1.3 农业遗址公园
    2.2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原则与方式
        2.2.1 遗址保护的原则
        2.2.2 遗址展示的原则
        2.2.3 遗址保护与展示方式
    2.3 遗址公园的功能和意义
        2.3.1 为快速城市化下的遗址保护提供解决方案
        2.3.2 为遗址的可持续保护提供最佳环境
        2.3.3 为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活力提供场所
        2.3.4 为地域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自信提供载体
        2.3.5 为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永续发展提供新视点
    2.4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的属性界定
3 农业遗址公园相关规划理论与案例分析
    3.1 农业遗址公园相关理论
        3.1.1 遗产保护理论
        3.1.2 动态规划理论
        3.1.3 景观生态学原理
        3.1.4 共生理论
    3.2 相关案例分析
        3.2.1 日本吉野里历史公园
        3.2.2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3.2.3 湖南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3.2.4 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
        3.2.5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公园
    3.3 本章小结
4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区域背景
        4.1.1 城镇发展
        4.1.2 文化遗址分布情况
    4.2 谭家湾遗址概况
        4.2.1 谭家湾遗址的遗产构成
        4.2.2 出土文物情况
        4.2.3 遗址本体保存现状
    4.3 相关规划概述
        4.3.1 文物保护规划
        4.3.2 城镇总体规划
        4.3.3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4.4 实地调研分析
        4.4.1 现状用地
        4.4.2 现状交通组织
        4.4.3 现状水系塘渠
        4.4.4 现状地形及视线
        4.4.5 小结
5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策略探究
    5.1 问题思考
    5.2 规划原则
        5.2.1 保护优先原则
        5.2.2 公众参与原则
        5.2.3 最小干预原则
    5.3 规划理念
        5.3.1 留白——保护遗址的原真性
        5.3.2 补白——尊重遗址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5.3.3 转译——保障遗址的延续性
    5.4 规划策略
        5.4.1 文态塑造
        5.4.2 生态恢复
        5.4.3 形式转译
    5.5 总体定位与规划目标
        5.5.1 总体定位
        5.5.2 规划目标
6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与节点设计
    6.1 总体布局
        6.1.1 布局构思与平面图
        6.1.2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的遗址展示方式
    6.2 分区规划
        6.2.1 空间结构
        6.2.2 功能分区
    6.3 道路系统规划
        6.3.1 优化后的道路体系
        6.3.2 游览路线规划
    6.4 标识系统规划
        6.4.1 解说系统规划
        6.4.2 引导系统规划
        6.4.3 核心区界桩分布
    6.5 活动组织策划
        6.5.1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亮点活动策划
        6.5.2 谭家湾主题游赏活动策划
    6.6 生态保护规划
        6.6.1 水生态重塑
        6.6.2 水陆交界带生态恢复
        6.6.3 鱼稻共生系统构建
        6.6.4 动植物生态系统营建
    6.7 服务设施规划
    6.8 植物种植规划
    6.9 节点设计
        6.9.1 公园主入口
        6.9.2 遗址现场展示区
        6.9.3 鱼稻共生
        6.9.4 桑蚕农话
        6.9.5 耕读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的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文化建设中落实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要求的迫切需要
        1.1.2.“一带一路”、“全域旅游”等战略推动下的发展机遇
        1.1.3.城市扩张下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理论和实践意义
    1.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国内外遗址公园相关研究综述
        1.3.2.国内外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1.6.研究框架
2.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概况及展示系统
    2.1.战国秦“长城梁”段概述
        2.1.1.遗产构成
        2.1.2.文物保存状况
        2.1.3.文物保护工作
        2.1.4.文物管理情况
        2.1.5.现状问题总结
    2.2.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特点
        2.2.1.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的构成要素
        2.2.2.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的空间特征
    2.3.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
        2.3.1.展示
        2.3.2.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
        2.3.3.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的方式
    2.4.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规划
        2.4.1.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的规划范畴
        2.4.2.战国秦“长城梁”段遗产展示的规划内容
3.国内外案例研究
    3.1.遗产廊道型:英国哈德良长城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
        3.1.1.项目概述
        3.1.2.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成效
        3.1.3.案例借鉴意义——基于长城遗产价值特征的展示系统构建
    3.2.遗址走廊型:中国山西大同古长城文化遗址走廊
        3.2.1.项目概述
        3.2.2.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成效
        3.2.3.案例借鉴意义——基于长城地理空间特征的展示系统构建
    3.3.局部段落型:汉长城玉门关段遗址保护规划
        3.3.1.项目概述
        3.3.2.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成效
        3.3.3.案例借鉴意义——基于长城段落特色的展示系统构建
    3.4.专题景区型:北京云蒙山长城遗址公园
        3.4.1.项目概述
        3.4.2.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成效
        3.4.3.案例借鉴意义——长城遗址展示系统中交通游线的组织
    3.5.主题公园型:黑龙江齐齐哈尔金长城遗址公园
        3.5.1.项目概述
        3.5.2.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成效
        3.5.3.案例借鉴意义——长城遗址展示系统中景观空间的塑造
    3.6.案例总结
        3.6.1.长城遗址展示系统的规划层次
        3.6.2.长城遗址展示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方式
        3.6.3.长城遗址和公园空间结构关系
4.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策略
    4.1.规划范围
        4.1.1.范围划定原则
        4.1.2.范围划定
    4.2.规划层次
        4.2.1.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4.2.2.核心展示区详细规划设计
        4.2.3.外围保护地带控制引导
    4.3.规划原则
        4.3.1.保护为主
        4.3.2.抢救第一
        4.3.3.合理利用
        4.3.4.加强管理
    4.4.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策略
        4.4.1.整体保护
        4.4.2.集中展示
        4.4.3.还其真实
        4.4.4.全民共享
        4.4.5.城景共荣
    4.5.遗址公园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策略
        4.5.1.最低扰动保护生态
        4.5.2.系统分类系统展示
        4.5.3.疏密有致融入城市
    4.6.遗址公园外围风貌引导策略
        4.6.1.划定景观协调区——引导性规划
        4.6.2.划定风貌控制区——建议性规划
5.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构建
    5.1.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内容
        5.1.1.展示内容的界定原则
        5.1.2.展示内容
    5.2.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结构
        5.2.1.展示结构的构建思路
        5.2.2.展示结构
    5.3.战国秦“长城梁”段展示系统
        5.3.1.呈现遗址现场——系统展示长城本体、相关设施及防御系统
        5.3.2.控制景观视线及高度——系统展示长城沿线风貌及山川形势
        5.3.3.营造叙事性空间——系统展示战国秦长城边疆历史变迁
        5.3.4.设置专题博物馆——系统展示长城可移动文物及相关文化
        5.3.5.构建系统展示路线——串联长城展示系统
6.项目实践
    6.1.相关规划
    6.2.规划定位
    6.3.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6.3.1.现状认知
        6.3.2.总体布局:一线贯穿七区联动
        6.3.3.一线贯穿:长城风景线
        6.3.4.七区联动:功能分区
        6.3.5.专项规划
    6.4.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核心展示区详细规划设计
        6.4.1.核心展示区设计范围
        6.4.2.核心展示区现状解读
        6.4.3.核心段落空间结构
        6.4.4.一片文化中心
        6.4.5.两条游览线
        6.4.6.四个展示系统
    6.5.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外围风貌引导
        6.5.1.分区控制
        6.5.2.景观协调区——引导性规划
        6.5.3.风貌控制区——建议性规划
7.结论和展望
    7.1.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7.2.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6)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城墙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1.3.2 景观叙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城墙遗址公园概述
    2.1 城墙
        2.1.1 城墙的概念
        2.1.2 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2.1.3 城墙的类型
    2.2 城墙遗址
        2.2.1 城墙遗址的概念
        2.2.2 城墙遗址的价值分析
        2.2.3 城墙遗址的现状
    2.3 城墙遗址公园
        2.3.1 城墙遗址公园的概念
        2.3.2 国内外城墙遗址公园的案例研究
        2.3.3 城墙遗址公园的景观特征
        2.3.4 城墙遗址公园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景观叙事相关理论基础
    3.1 叙事的概念与发展
        3.1.1 叙事概念
        3.1.2 叙事的发展
    3.2 景观叙事
        3.2.1 景观与叙事的渊源
        3.2.2 景观叙事的内涵
        3.2.3 景观叙事的构建过程
        3.2.4 景观叙事的应用途径与价值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
    4.1 城墙遗址公园文化主题的确定
        4.1.1 基于城墙遗址的文化主题
        4.1.2 基于场地历史典故的文化主题
        4.1.3 基于自然要素的文化主题
        4.1.4 基于场地历史遗存的文化主题
    4.2 城墙遗址公园文化主题的表达
        4.2.1 空间组织叙事
        4.2.2 景观建筑叙事
        4.2.3 自然要素叙事
        4.2.4 图文叙事
    4.3 城墙遗址公园景观叙事特征
        4.3.1 空间组织叙事特征
        4.3.2 景观建筑叙事特征
        4.3.3 自然要素叙事特征
        4.3.4 图文叙事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7)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麻池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考述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二、麻池古城地理位置
    三、麻池古城郡治考论
    四、麻池古城历史回溯
第二章 麻池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一)历史见证勾勒发展脉络
        (二)秦直道北端极具重要地位
        (三)文化遗物见证文明发展
    二、政治价值
        (一)秦汉时期北边军事重镇
        (二)胡汉和亲、民族团结的见证
    三、经济价值
    四、艺术价值
    五、社会价值
    六、科学价值
第三章 文旅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一、文旅融合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机遇
        (一)文旅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二)文旅融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理念
        (三)文旅融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路径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二)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三)保护与开发的理论
第四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保护政策逐步规范
        (二)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三)加大安全防控力度
        (四)建立文化宣传展厅
        (五)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二、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古城价值认识不足
        (二)城墙保护面临考验
        (三)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四)专业保护力量缺位
第五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对策建议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深度挖掘和利用文化:秦汉文化遗址公园
        (二)整合周边文化资源:九原历史文化博览园
        (三)原状与复原展示:古城遗址博物馆
        (四)情境规划和体验:秦汉文化符号
        (五)视觉呈现:旅游演艺与影像制作
        (六)品牌传播:特色文创产品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
        (二)加强行政管理保障机制
        (三)协调经济保障环境
        (四)提高公众参与热情
        (五)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碎片化”考古遗址
        1.3.2 城市触媒
        1.3.3 城市遗产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城市触媒理论研究概况
        1.4.2 国内外考古遗址研究综述
        1.4.3 洛阳相关保护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2 城市“碎片化”考古遗址特性
    2.1 “碎片化”考古遗址本体特征
        2.1.1 本体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分布情况
    2.2 “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
        2.2.1 “碎片化”考古遗址发掘情况
        2.2.2 “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方法
        2.2.3 “碎片化”考古遗址利用模式
    2.3 “碎片化”考古遗址特性分析
        2.3.1 城市用地层级
        2.3.2 相关事件层级
    2.4 本章小结
3 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触媒理论关联性分析
    3.1 城市遗址相关理论梳理
        3.1.1 从《雅典宪章》到《维也纳备忘录》
        3.1.2 城市考古遗址的保护宪章
        3.1.3 城市更新背景下遗址保护利用与模式
    3.2 城市触媒理论梳理
        3.2.1 城市触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2.2 城市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
        3.2.3 城市触媒理论的原理与特征
    3.3 “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触媒的关联点
        3.3.1 保持碎片化遗址本体的稳定属性
        3.3.2 整合遗址与原反应物的组合效应
        3.3.3 促进遗址与新反应物的聚合效应
    3.4 城市触媒视角引入的意义目标
        3.4.1 城市触媒对碎片化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更加高效
        3.4.2 城市触媒对历史城区更新转型的指导意义
        3.4.3 城市触媒对文化元素的可持续利用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策略
    4.1 “碎片化”考古遗址稳定因素的辨识与保存
        4.1.1 遗址本体价值的辨识
        4.1.2 保护范围的划定
        4.1.3 遗址本体的保护
    4.2 “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
        4.2.1 考古遗址与交通型用地
        4.2.2 考古遗址与开放型用地
        4.2.3 考古遗址与封闭型用地
    4.3 “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事件的凝聚
        4.3.1 改进型模式
        4.3.2 创意型模式
        4.3.3 旅游型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洛阳中心城区“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5.1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稳定因素辨识与保存—以天堂明堂为例
        5.1.1 天堂明堂遗址本体
        5.1.2 天堂明堂保护范围
        5.1.3 天堂明堂本体保护
    5.2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
        5.2.1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数量及分布
        5.2.2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交通型用地
        5.2.3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开放型用地
        5.2.4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封闭型用地
    5.3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事件的凝聚
        5.3.1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改进型模式
        5.3.2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创意型模式
        5.3.3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旅游型模式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协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面临新机遇
        1.1.2 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发展面临新挑战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大遗址
        2.1.2 大遗址保护规划
        2.1.3 协同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关于遗产地民生问题的研究
        2.2.2 国内外遗产地人居环境问题研究
        2.2.3 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发展问题研究
    2.3 相关理论支持
        2.3.1 人本主义规划思想
        2.3.2 历史性城镇景观
第三章 阁老门村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发展概况
    3.2 阁老门村概况
        3.2.1 阁老门村历史沿革
        3.2.2 阁老门村现存遗址及周围分布状况
    3.3 阁老门村社会经济现状
        3.3.1 人口构成
        3.3.2 工作和收入状况
        3.3.3 生活方式
    3.4 阁老门村建设现状
        3.4.1 建筑现状
        3.4.2 道路交通现状
        3.4.3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4.4 环境现状
        3.4.5 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3.5 阁老门村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3.5.1 宏观:城市扩张使阁老门村成为城中村
        3.5.2 中观:遗址保护限制村落发展并引发村民自发建设行为
        3.5.3 微观:景区发展难于惠及村落
第四章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
    4.1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阁老门村保护与利用问题诊断
        4.1.1 对阁老门村的历史层积缺乏认知,引致保护缺乏依据,利用难觅亮点
        4.1.2 对阁老门村的关联性缺乏认知,导致村落与区域难于互动,村落展示利用不力
        4.1.3 系统性缺失,导致村落和遗址空间缺乏关联,居民难于融入遗址保护与利用
    4.2 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启示下的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
        4.2.1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4.2.2 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对于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 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的参与式评价
    5.1 问卷设计思路概述
    5.2 居民参与式评价的测度
    5.3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5.3.1 居民咨询问题设计
        5.3.2 预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5.3.3 问卷的修正
        5.3.4 问卷的发放
        5.3.5 数据统计与样本选取
    5.4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4.1 居民整体认同度分析
        5.4.2 分类策略居民认同程度的纵向对比分析
        5.4.3 分类策略居民认同程度的横向对比分析
    5.5 参与式评价结果分析与总结
第六章 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协同的策略研究
    6.1 保护与发展协同的目标与原则
        6.1.1 依法保护
        6.1.2 分期保护与渐进疏解
        6.1.3 村庄振兴的人口政策
        6.1.4 遗址区村庄振兴的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
        6.1.5 促进村——景——遗址——城市的互动与协同
        6.1.6 建立人——遗址——文化三者系统关联及其系统有序演进
    6.2 空间整合
        6.2.1 减量增质疏解转型——阁老民俗村落板块
        6.2.2 以游纳众有效利用——长乐遗址公园板块
        6.2.3 内外协同重注活力——汉城文创板块
        6.2.4 提升环境凸显内涵——汉坊历史板块
        6.2.5 优化配套惠及居民——综合服务板块
    6.3 道路交通与旅线组织
        6.3.1 交通组织
        6.3.2 旅线组织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围
        1.1.4 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展示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饮马池段城墙遗址的研究现状
        1.3.2 目前对遗址展示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遗产展示相关理论
    2.1 展示概念在国际文件中的演变
        2.1.1 遗产展示的起源
        2.1.2 遗产展示体系的建立
        2.1.3 展示概念的定义
    2.2 展示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2.2.1 国内遗产展示概念的发展
        2.2.2 目前国内遗址展示的不足与困境
    2.3 建筑遗产展示程序
        2.3.1 调研及确定遗产价值
        2.3.2 对相关社会人群的分析
        2.3.3 规划及展示方式的确定
    2.4 遗产展示的内容
    2.5 遗产展示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城墙遗址展示分析
    3.1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
        3.1.1 城市层面——费拉拉城墙遗址展示
        3.1.2 区域层面——东便门明城墙遗展示方式研究
        3.1.3 区域层面——唐大明宫宫门宫墙保护展示
        3.1.4 区域层面——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南隅城墙保护与展示
        3.1.5 节点层面——徐州城墙博物馆
        3.1.6 节点层面——汉魏古城东城墙断面展示设计
    3.2 城墙遗址展示模式
        3.2.1 线性展示模式
        3.2.2 点式展示模式
    3.3 城墙遗址主要展示方式
        3.3.1 露天原状展示
        3.3.2 构筑场馆展示
        3.3.3 复原展示
        3.3.4 地表标识展示
        3.3.5 模拟展示
    3.4 城墙遗址展示方式的选择
        3.4.1 以传递遗址价值为核心
        3.4.2 城墙遗址展示的影响因素
        3.4.3 展示方式确定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明清汉中城墙遗址历史及现状研究
    4.1 汉中城墙历史概况
        4.1.1 明代汉中城墙
        4.1.2 清代汉中城墙
        4.1.3 民国时期汉中城墙
    4.2 明清汉中城墙整体现状分析
        4.2.1 已知遗址遗存信息整理
        4.2.2 明清汉中城墙与现代城市叠加
        4.2.3 明清汉中城墙遗址整体现状
    4.3 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区的的研究
        4.3.1 遗址所在区域历史研究
        4.3.2 遗址所在区域现状研究
    4.4 饮马池段城墙址的现状及叠压分析
        4.4.1 占压遗址的建筑与环境调查
        4.4.2 遗址占压建筑及环境叠压分析
        4.4.3 潜在遗存资源评价
        4.4.4 潜在遗址挖掘潜力评价
    4.5 饮马池段城墙遗址遗址状态的推测及假定
        4.5.1 遗址状态的推测及考古发掘建议
        4.5.2 遗址状态的假定
    4.6 本章小结
5 汉中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展示研究
    5.1 遗址价值研究
        5.1.1 价值评估标准研究
        5.1.2 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价值评估
    5.2 展示面临的问题、机遇研究
        5.2.1 展示面临的问题
        5.2.2 展示面临的机遇
    5.3 展示的目的研究
    5.4 展示的基本原则
    5.5 展示结构及内容
        5.5.1 基于遗址的历史环境的展示内容
        5.5.2 立足遗址本体的展示内容
        5.5.3 结合历史文化的展示内容
    5.6 展示方式研究
        5.6.1 遗址本体展示方式探讨
        5.6.2 展示重点分析
        5.6.3 遗址本体展示方式的确定
        5.6.4 遗址历史环境的营造
    5.7 本章小结
6 饮马池段城墙遗址展示工程设计
    6.1 展示工程设计的立意与定位
    6.2 展示设计的总体规划
        6.2.1 展示规划的功能分区
        6.2.2 展示规划的流线
        6.2.3 展示规划的空间结构组织
    6.3 节点A的复原展示设计
        6.3.1 东南角形制研究
        6.3.2 三台阁的形制探究
        6.3.3 复原展示设计
    6.4 节点B的建馆展示设计
        6.4.1 展陈内容
        6.4.2 展示厅的构建思路
        6.4.3 建筑功能及平面
        6.4.4 流线组织
        6.4.5 展示的空间
        6.4.6 外部形象
    6.5 节点C、D、E的标识展示设计
        6.5.1 C、E节点的整体标识设计
        6.5.2 节点D的树木标识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绥远古城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城墙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开封古城墙为例[D]. 李志萍. 北京建筑大学, 2021
  • [2]旅游开发建设对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D]. 朱薪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D]. 赵宏宇.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研究[D]. 张清.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5]基于战国秦“长城梁”段遗址展示系统的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为例[D]. 夏哲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D]. 李玉.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7]文旅融合背景下麻池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D]. 樊丽静.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8]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例[D]. 石明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9]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保护与发展协同策略研究[D]. 季佳慧. 长安大学, 2019(07)
  • [10]汉中饮马池段明清城墙遗址展示设计研究[D]. 王鹏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绥远古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