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墩大跨度桥梁安全方案设计与研究

某高墩大跨度桥梁安全方案设计与研究

一、某高墩大跨桥梁保障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柯耀[1](2021)在《大跨度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作为我国交通工程中的生命线工程,其耐震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现有规范按照三水准设防基础上,工程人员在桥梁抗震设计中往往提高一级抗震等级作为桥梁抗震设防标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桥梁抗震性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震后交通的不断连,专家学者逐渐对桥梁在高烈度地区的抗震性能也提出“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桥,不仅在质量轻型、耐用、施工简便的新型上部结构形式上广受工程抗震领域专家学者的青睐,而且与之相结合的柔性墩,是适合大跨桥梁的理想桥墩。西北地区属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对于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桥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分析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波形钢腹板桥和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和抗震性能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别介绍几种地震响应方法,并总结了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演变。以什川黄河大桥(90+160+90)m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建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实际工程情况为背景,建立桩—土桥梁有限元模型,对比抗震规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动力特性。(2)建立一座同等跨度PC连续刚构桥空间梁单元模型,并进行了动力特性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时程反应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两座桥的地震反应。分别对两座桥纵向、横向和竖向进行地震波输入进行加速度、位移和关键截面内力时程分析。验证了波形钢腹板桥在抗震性能上的提升。(3)确定基准计算模型,在弹性地震反应下运用时程反应分析的方法,研究桥墩内力在不同墩高、壁厚和中心间距的改变下的变化情况。探究双薄壁墩公路桥墩的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墩高、薄壁厚度变化对双薄壁墩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薄壁中心间距变化不对抗震性能有提升作用。(4)应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探究在罕遇地震下波形钢腹板桥梁和同等跨度PC连续刚构桥分别在纵桥向和横桥向地震的抗震性能。阐述动力弹塑性的分析原理和滞回曲线的特征。通过分析塑性铰的发展位置和截面纤维弹塑性情况,结合内力和位移情况研究表明波形钢腹板桥在高烈度地震下的抗震性能优势。结合两座桥梁模型,探索双薄壁墩在非线性地震反应中塑性铰发生的位置及规律情况。

李勇磊[2](2021)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西部地形地貌,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逐渐成为桥梁建设的主要桥型之一。本文以国家高速公路榆蓝线陕西境黄龙至蒲城高速公路石堡川河特大桥为工程依托,首先对石堡川河特大桥进行施工监测监控,然后对本桥合龙顶推力的取值进行了计算及分析了合龙顶推对结构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悬臂施工阶段混凝土徐变对主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石堡川河特大桥的施工计划与施工方法建立石堡川河特大桥施工控制系统。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施工过程的仿真模型,得到理论上的应力与线形,以此作为控制目标指导现场施工。将现场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梁块张拉后实测标高与理论标高最大相差9mm,与设计线形相符;各梁块预应力钢束张拉后实测应力与理论应力变化规律相符,符合悬臂施工阶段受力特征。(2)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计算了石堡川河特大桥的顶推位移,探究影响顶推位移的因素。在仿真模型顶推位置处施加不同的水平推力,确定出顶推位移与顶推力的关系,从而计算出石堡川河特大桥的顶推力。通过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计算出合龙温差导致调整的顶推力数值,综合墩顶纵向水平位移与合龙温差两项因素确定最终合龙顶推力。为相同类型桥梁顶推力计算提供参考。(3)研究了合龙顶推对石堡川河特大桥主墩偏位与主墩内力的影响,分析得到施加顶推力分别抵消了12#、13#、15#、16#墩72.5%、72.1%、65.4%、73.9%的纵向水平位移,14#墩保持不变;12#、13#、15#、16#墩墩底弯矩分别减少了39.1%、55.1%、48.7%、40.6%,14#墩未发生太大变化;12#、13#、15#、16#墩墩底最大组合应力分别减少了33.3%、21.2%、17.1%、27.6%,14#墩未发生太大变化;对各墩墩底轴力并未造成太大影响。由此说明合龙顶推的必要性。(4)针对主梁悬臂施工阶段,建立考虑混凝土徐变且混凝土加载龄期为7天、15天与不考虑混凝土徐变的ANSYS实体有限元模型。采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施工过程,分析悬臂施工过程中徐变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提取模型中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绘制横向正应力分布图,从整体趋势上看,考虑与不考虑混凝土徐变,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在横向的分布大体一致。从数值上看,考虑混凝土徐变时,混凝土加载龄期从7天增大到15天,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增大,最大增幅为6.43%;在不考虑混凝土徐变时,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较混凝土加载龄期为15天的相比,最大增幅为7.86%,可见,不考虑混凝土徐变时悬臂根部截面正应力较考虑的大。不考虑混凝土徐变的情况下,在12#块结束时,在悬臂根部截面腹板与顶板交界处,剪力滞系数最大,较考虑混凝土徐变(加载龄期为7天)相比,最大剪力滞系数增大了1.4%,增幅不太明显。

王世杰[3](2021)在《台风区跨海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构式高支架具有长细比较大、结构相对轻柔等特点,对风荷载的作用非常敏感。在台风区修建跨海大桥时,高耸格构式支架体系除受雷暴、大雾及潮汐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大风、台风侵袭的影响,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均面临巨大挑战。在台风区保证格构式高支架的安全和稳定性能是桥梁工程界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练岛特大桥新建工程中现浇公路梁桥格构式高支架为研究背景,通过风洞测力试验、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气弹模型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对风荷载作用下格构式高支架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以解决台风区格构式高支架的风工程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ANSYS对四腿和六腿格构式支架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和时域法对格构式支架模态和顺风向风致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腿单柱支架和六腿单柱支架的前6阶振型基本一致;多腿单柱格构支架前两阶振型的共振贡献比较显着,格构式高支架横桥向的侧向刚度大于纵桥向的侧向刚度;格构式高支架侧边和中线位置存在扭转和平动,而格构式高支架结构在横桥向风向角下的扭转不明显;格构式高支架在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支架顶部的位移均方根增长幅值约为12%,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格构式高支架主要受力构件为竖向构件与斜杆,且高支架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斜杆由于扭转效应应力增幅比较明显。考虑上部结构后,四腿与六腿格构式支架的位移都均有大幅减小,表明上部结构的施加有利于结构的位移控制。(2)基于风洞测力试验测得格构高支架在不同流场和不同风向角下的静三分力系数。基于PIV技术,首次对高墩钢管支架模型水平平面流场和竖向平面流场进行流场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了单柱和双柱支架的涡心漩涡强度和湍流度,得出风场风向对格构式高支架气动特性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格构式高支架在抗风计算时,阻力、升力和扭矩均变化明显,应充分考虑三个方向静风荷载的影响;在45°风偏角时漩涡运动剧烈,漩涡强度和湍动能强度最大,导致模型的气动力平均值和脉动值较大;六腿格构式高支架模型的涡心处漩涡强度和湍动能均比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模型小;格构式高支架各个构件间存在明显的构件干扰,数值模拟时应考虑空间三维特性。(3)根据分段估计法获得格构式高支架的三维设计风荷载,并将等效风荷载施加于四腿和六腿格构式高支架,得到风力等级与格构式高支架各节段位移的相关公式,而后采用单变量灰色预测模型DGM(1,1),得出格构式高支架施工拼装阶段在不同风等级作用下的位移,最后拟合出四腿与六腿格构式高支架风荷载等级与施工节段位移的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位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别采用建筑荷载规范与时域法计算时,各支架结构的位移较实际值偏大,与按等效风荷载计算值接近,采用等效风荷载计算更符合支架位移的变化规律。(4)基于格构高支架1:40全桥气弹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风速和风向角等各参数下结构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格构式支架加速度响应和风速、高度均成正相关,在某些风向角下,横风向的位移响应与顺风向位移响应相当,甚至大于后者。获取风振系数并对扭转响应和扭转风荷载进行分析,左右横风向的角加速度响应基本对称且反相位,支架呈整体扭转,各风速下的扭转角加速度均方根基本都在0度风向角下最大,90度风向角时最小,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5)提出采用最优化准则法对格构式高支架进行优化设计,得出格构式高支架立柱选择4根为最佳,节段长度宜控制在15m以内,且总高度不宜超过70m,立柱间距控制在7m~8m之间;在格构式高支架设计优化过程中,格构式高支架顶层位移限值起控制作用,需要更新节点风荷载时程和等效静风荷载,且节点风荷载时程影响大于等效静风荷载。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4](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高宇琦[5](2020)在《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建盐城至南通铁路某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紧密围绕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风致抖振及其控制两个研究热点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桥梁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强/台风脉动风场数值模拟、桥梁抖振时域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CFD的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采用CFD方法,首先对二维薄平板断面进行了三分力系数和颤振导数识别,以验证模拟过程中所采用的湍流模型、网格及计算边界条件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模拟了-3°、0°及+3°风攻角下大跨高铁桥梁主梁断面的二维流场,并获得了典型主梁断面的三分力系数和颤振导数。结合流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风攻角下各截面处的风压和速度分布。基于上述工作得到了面向桥梁抖振分析的主梁气动力参数。(2)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根据该高铁桥的主要结构设计参数,将整体结构离散为主梁系统、桥墩系统和支座系统分别建模。基于ANSYS分别建立了该桥成桥和最大悬臂状态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法获得了该桥的前200阶模态参数,并对前20阶模态与频率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选取典型模态参数与MIDA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桥梁实际动力特性,可服务于后续桥梁抖振及控制研究。(3)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根据该桥结构形式及动力特征,结合桥址区自然风的相关特性开展了桥梁三维脉动风场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大跨度桥梁时域抖振分析框架,实现了静风力和抖振力的时域表达,进而开展了最大悬臂状态下桥梁时域抖振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主梁的抖振响应特征,并探讨了不同设计风速和风攻角对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悬臂状态抖振性能的影响。(4)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控制研究。采用抗风索、临时墩两种控制措施,开展了该桥长悬臂状态的抖振控制研究。以位移、加速度、舒适度为控制目标,详细探讨了不同抗风索布置方案(改变其截面大小、布置形式、初始应力、与水平方向夹角等)与不同临时墩布置位置对主梁悬臂端抖振控制效果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控制的合理方案。

李畅畅[6](2020)在《塔梁同步施工超高桥塔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塔梁同步施工方法由于其节约成本和工期的优点在斜拉桥施工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传统的先塔后梁施工方案不同,采用塔梁同步施工方案时,桥塔变形、拉索张拉、结构线形等多种结构参数相互耦合,桥塔大部分时间均处于“动态”过程,为防止施工中主塔线形的累计误差逐渐增大,保证斜拉桥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对桥塔变形进行及时测量。由于目前施工中采用人工定时测量变形的方法,测量结果不能有效反映桥塔的实际状态,且现存的自动化变形测量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如自动化程度底、测量距离短、精度较差和测量频率低等,所以需要研发新的远距离高精度变形实时监测技术。为保证桥塔垂直度,施工需要对桥塔线形的进行准确评估。另外,由于温度和临时荷载等对变形的影响很大,为了精确计算施工立模坐标,需要分离桥塔变形时程曲线中的各种荷载效应。因此有必要对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超高桥塔变形控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以某在建高墩大跨斜拉桥的塔梁同步施工桥塔变形监测项目为背景,首先,在比较现有测量技术基础上,建立一种基于图像的变形实时监测系统对塔梁同步施工中桥塔的变形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其次,结合实测数据和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塔梁同步施工中桥塔的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使用机器学习中的回归预测算法(LS-SVM)建立温度和桥塔变形的精确定量关系以分离温度荷载效应。再次,使用线形适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施工中桥塔线形评估标准,还根据每个评估时刻前的测量数据建立基于一定保证率的塔偏实时监测三级预警线。最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总结了桥塔在塔梁同步施工中变形控制的措施。研究表明,该基于图像的变形实时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对桥塔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桥塔在纵横向的变形和温度强相关,横桥向变形相对于温度变化的滞后性远大于纵桥向,且两个方向的塔偏较为独立。使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可以建立温度和变形的定量关系,由于横桥向塔偏主要受桥塔混凝土温度影响,只需测得桥塔少数几个测点温度,即可精确分离桥塔横向变形的温度效应;而纵桥向桥塔变形温度效应的分离需要测得桥梁结构的温度场分布。由于温度容易测得,该方法可以精确的实时分离变形中的温度效应。文中建立的桥塔线形评估和预警方式可有效利用变形实时测量数据,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性。本文对基于图像的变形实时监测技术和超高桥塔在塔梁同步施工中的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桥塔变形规律、荷载效应分离方法,建立了桥塔线形评估和预警标准,为塔梁同步施工桥塔线形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张立凡[7](2020)在《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高低墩大跨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是一种空间线性及受力特性都较为复杂的非规则桥跨结构,因其线性优美、跨越能力强、行车平顺及适应地形和地势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山区桥梁和高速公路桥梁中。但此类桥梁存在严重的弯扭耦合效应,其桥墩受力状态复杂,往往处于一种多重受力形式复合作用状态。由于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该类桥梁在强震作用下往往会产生极为严重的震害,因此其地震响应及减隔震研究在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备受关注。故对此类桥梁进行地震响应参数分析及其减隔震措施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某四跨高低墩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作为工程依托,基于CSiBridge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地震响应参数分析及减隔震措施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简要介绍了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发展概况及其受力特点,收集并整理了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并归纳了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及地震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2)基于CSiBridge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以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曲率半径及墩高为结构关键参数,采用子空间迭代法对相应桥梁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分别比较了各关键参数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桥梁结构的周期、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等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3)分别以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的激励方向、曲率半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及桥墩线刚度比为结构关键参数,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参数分析,比较了各关键参数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桥梁结构的墩底内力、墩顶位移、支座位移及墩台顶部梁体位移等地震响应的变化规律。(4)简要介绍了减隔震技术的减、隔震机理及常见减隔震装置的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拟方法。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粘滞阻尼器,分别以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和阻尼指数为关键参数,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桥梁结构进行了减震分析,验证了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比较了各关键参数对桥梁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粘滞阻尼器力学参数的减震效果最优值。(5)基于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减震分析结果,设置不同的基础隔震装置安装方案,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桥梁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分析,初步确定了基础隔震装置的最优布置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仅安装粘滞阻尼器减震方案与同时安装粘滞阻尼器和基础隔震装置组合减震方案在减震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组合减震方案的两种减隔震装置之间可实现较好的优势互补,使得组合减震方案的综合减震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独使用时的减震方案。

赵文信[8](2020)在《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得以迅速的发展,对基础建设要求逐步提高,一些山区、峡谷修建高速公路成为现实,本文以新建宜毕高速公路某高墩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桥梁在施工控制过程的一些问题:(1)基于桥梁施工控制系统,结合现场施工工艺,确定桥梁施工监控内容、施工控制方法、施工分析方法及施工控制计算。(2)依据施工过程并结合有限元软件建立大桥的计算模型,为各个施工阶段提供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并与施工控制过程中的实测值进行对比,建立“预测、测量、判别、修正、预测”的循环反复的过程,确保成桥状态下结构几何线形及应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3)参考国内以修建运营的刚构桥并结合有限元软件,分析影响顶推位移量的因素,确定水平位移量及顶推力的大小,模拟成桥5年后的状态,对比分析墩身截面的内力和梁体挠度变化。(4)基于桥梁稳定分析的基本计算理论,通过理论公式分析出高墩自体稳定公式,并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结果对比。采用有限元模型对最大悬臂阶段的施工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各工况下不同荷载组合时的屈曲特征值及模态,同时针对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最大悬臂状态,进行了墩身混凝土强度、空心墩壁厚、横隔板位置、横隔板厚度的参数分析,同时通过将汽车移动活载转化为静力荷载对成桥运营阶段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

王伟峰[9](2019)在《严寒地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高墩建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性基础设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投资力度也越来越高,桥梁建设不断向地形复杂的山区发展,桥墩的高度、数量不断刷新纪录。高墩一般具有较大的长细比、较小的抗推刚度,但因高墩受力不均、施工过程中的垂直度偏差和不均匀日照作用下高墩的墩顶位移,是高墩变形持续增加进而失稳、裂缝等病害的主要原因,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生命周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高墩的设计和施工应特殊考虑。凉水特大桥是辉南至白山高速公路的标志性工程,主桥为(86+160+86)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桥桥墩高度为94.0米,是我国东北三省严寒地区桥墩最高、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不同于其他地区,东北严寒地区施工受温度限制,每个施工年度存在大约6个月的越冬期,长时间、大悬臂状态下的高墩稳定性、强度情况如何,相关研究文献甚少。因此,本文依托凉水特大桥主桥的设计,结合严寒地区的特点,通过对不同高墩结构形式的适应性分析,总结了高墩结构形式、截面选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双肢空心薄壁墩的计算分析,明确了高墩的设计要点,并结合施工工艺进行优化设计。综合起来,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部分工作:(1)在查阅大量国内外高墩设计和施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严寒地区高墩设计、施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设计参数的选取。(2)根据严寒地区的施工现状,提出高墩稳定计算时的两个控制状态,即:最大悬臂状态和越冬期悬臂状态,明确二者计算参数的差异,采用ANSYS11.0对其第一类稳定和第二类稳定分别进行计算分析。(3)讨论了不同桥墩的结构形式和适应情况,提出严寒地区高墩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验算控制截面,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控制截面的强度和裂缝进行验算。(4)讨论了不同桥墩的施工工艺,提出适用于严寒地区的悬臂模板施工工艺。(5)高墩设计与实际施工相结合,确保设计要延伸至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提出高墩施工过程中的优化设计。

聂鹏飞[10](2019)在《在役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试验及减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是困扰人类的一大自然灾害,近些年来,国内外地震频发,造成了非常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作为连接交通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桥梁在震后抢险救灾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服役时间地不断增加和外界环境因素地不断影响,在役桥梁结构的材料性能逐渐退化,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对在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宜的减震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山西省祁临高速某在役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振动台试验模型,总结了在多维一致激励地震作用下模型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及应变响应规律,分析了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推荐了基于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控制方法,探讨了其减震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随服役年限的退化规律,以某连续刚构桥工程实例为背景计算了各项材料性能退化后的参数,使研究对象更加接近工程实际。(2)以材料性能退化后的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按照相似关系设计制作一座1:20缩尺的连续刚构桥试验实体模型,并进行多维一致激励振动台试验,总结桥梁结构的震害特征,分析模型结构在单向、双向、三向地震作用下主要控制点的加速度、位移及应变响应规律。(3)采用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以桥墩位移延性比作为度量桥墩抗震性能的损伤指标,选取合适的地震动激励,分析其在纵桥向和横桥向的抗震性能。研究得到桥梁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分别达到的破坏状态,随着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桥墩的破坏状态也越来越明显,且桥墩在纵桥向的抗震性能要高于横桥向。(4)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粘滞阻尼器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优选合理的阻尼器参数,分析连续刚构桥在设置粘滞阻尼器前后的地震响应变化,考察粘滞阻尼器在纵向地震作用下对连续刚构桥的减震效果。

二、某高墩大跨桥梁保障方案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高墩大跨桥梁保障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度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桥梁震害概述
    1.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结构特点及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结构特点
        1.2.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面对地震时的基本动力特征研究
    1.3 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及抗震能力的研究
        1.3.1 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1.3.2 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及目的
2 桥梁的地震振动与反应分析
    2.1 地震与抗震设计概述
    2.2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概述
        2.2.1 静力法
        2.2.2 动力法——反应谱法
        2.2.3 动力法——动态时程分析法
    2.3 抗震设计方法的演变
    2.4 本章小结
3 大跨度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动力特性计算
    3.1 工程概况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计算参数取值
        3.2.2 支座模拟
        3.2.3 桩土弹簧刚度计算
        3.2.4 有限元模型
    3.3 自振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与PC连续刚构桥时程反应对比分析
    4.1 同等跨度双薄壁墩PC连续刚构桥模型建立与自振结果对比分析
        4.1.1 同等跨度双薄壁墩PC连续刚构桥模型
        4.1.2 自振结果对比分析
    4.2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4.3 E1地震作用波形钢腹板桥与PC连续刚构桥时程分析
        4.3.1 加速度时程分析
        4.3.2 位移时程分析
        4.3.3 时程反应下内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弹性地震反应下双薄壁墩参数影响分析
    5.1 双薄壁墩各参数特性及地震反应基准计算模型
        5.1.1 双薄壁墩各参数特性
        5.1.2 地震反应基准动力模型
    5.2 墩高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5.3 薄壁厚度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5.4 薄壁中心间距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与同等跨度PC连续刚构桥弹塑性反应分析
    6.1 E2 地震作用下非线性时程分析
        6.1.1 动力非线性分析原理
        6.1.2 弹塑性分析的界定
    6.2 材料模型参数
        6.2.1 Mander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6.2.2 Menegotto-Pinto Menegotto-Pinto本构模型图
        6.2.3 双薄壁墩墩柱纤维截面模型
    6.3 纵桥向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与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的塑性反应
        6.3.1 0.5g地震峰值时塑性铰发展变化
        6.3.2 0.7g地震峰值时塑性铰发展变化
    6.4 横桥向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与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的塑性反应
        6.4.1 0.5g地震峰值时塑性铰发展变化
        6.4.2 0.7g地震峰值时塑性铰发展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2)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1.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目的
        1.2.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1.3.2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研究现状
        1.3.3 徐变对剪力滞效应影响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石堡川河特大桥施工控制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背景
        2.1.2 本桥技术指标
        2.1.3 本桥主要材料
    2.2 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
        2.2.1 施工控制系统建立原则
        2.2.2 施工控制系统的组成
        2.2.3 施工控制的内容
    2.3 施工控制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建立模型
        2.3.2 荷载作用
        2.3.3 施工阶段划分
    2.4 主梁线形控制
        2.4.1 成桥预拱度的设置
        2.4.2 主梁线形测点的布置及观测内容
        2.4.3 线形监测结果
    2.5 主梁应力控制
        2.5.1 应力测点的布置及观测内容
        2.5.2 应力监测结果
    2.6 基础沉降控制
        2.6.1 主墩承台基础监测方案
        2.6.2 主墩承台基础监测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力的研究
    3.1 合龙顶推
        3.1.1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的必要性
        3.1.2 顶推机构
    3.2 合龙顶推力的确定
        3.2.1 顶推位移的确定
        3.2.2 顶推力与顶推位移的关系
        3.2.3 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
        3.2.4 年平均相对湿度对顶推力的影响
        3.2.5 最终顶推力的确定
    3.3 合龙顶推对桥梁结构变形及受力影响
        3.3.1 合龙顶推对主墩位移的影响
        3.3.2 合龙顶推对主墩内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悬臂施工阶段徐变对变截面箱梁剪力滞效应影响研究
    4.1 剪力滞效应的概念
    4.2 混凝土徐变理论
        4.2.1 混凝土徐变机理及影响因素
        4.2.2 混凝土徐变的描述方法
        4.2.3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及理论
    4.3 ANSYS中混凝土徐变的实现
    4.4 ANSYS实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 悬臂施工阶段截面正应力比较
        4.5.1 混凝土加载龄期为7 天
        4.5.2 混凝土加载龄期为15 天
        4.5.3 混凝土徐变对箱梁正应力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台风区跨海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结构风工程与结构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结构支架体系研究现状
        1.2.2 有关风洞试验的相关研究
        1.2.3 格构式支架风致效应研究现状
        1.2.4 格构式支架抗风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程背景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高墩格构式支架风致响应和扭转效应的有限元计算
    2.1 引言
    2.2 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2 基于子结构的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修正
        2.2.3 六腿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修正
        2.2.4 台风区两种格构式高支架的风致响应分析
    2.3 两种格构式高支架的风致响应计算和比较
        2.3.1 时频域的计算方法
        2.3.2 风致响应的计算结果
        2.3.3 台风区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2.4 台风区格构式高支架按规范计算的风致响应
        2.4.1 风荷载作用下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性能分析
        2.4.2 风荷载作用下六腿格构式高支架在的性能分析
    2.5 两种格构式支架的扭转效应计算和分析
        2.5.1 扭转效应的计算工况
        2.5.2 扭转角的计算和分析
        2.5.3 考虑扭转效应与否的杆件内力分析
    2.6 考虑上部结构的作用
        2.6.1 四腿格构式支架
        2.6.2 六腿格构式支架
    2.7 本章小结
3 格构式高支架刚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测力试验方案
    3.3 PIV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静三分力系数
        3.4.2 水平平面绕流场特征
        3.4.3 竖向平面绕流场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格构式高支架HFBB风洞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HFBB的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
        4.2.1 基底力谱的半刚性模型修正
        4.2.2 基底力谱的分段估计方法
        4.2.3 基于HFBB试验的风振响应计算方法
    4.3 基于HFBB试验结果的等效风荷载计算
        4.3.1 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
        4.3.2 各种工况等效风荷载计算
        4.3.3 风作用等级与支架各节段位移的公式拟合
    4.4 现场监测数据对比
    4.5 台风过程风特性
        4.5.1 台风概况
        4.5.2 风场特性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格构式高支架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格构式高支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5.2.1 气弹模型的相似准则
        5.2.2 模型的制作
    5.3 格构式高支架模型气弹模型的风洞试验
        5.3.1 风洞试验的流场模拟
        5.3.2 传感器测点布置
        5.3.3 气弹模型的动力标定
    5.4 气弹模型的加速度测试结果
        5.4.1 加速度信号处理
        5.4.2 支架的加速度测试结果
        5.4.3 顺风向和横风向响应的组合
        5.4.4 基于加速度测试结果的风振系数计算
        5.4.5 基于加速度计结果的扭转效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修正的最优准则法的格构式支架结构抗风优化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构优化的有限元模型
        6.2.1 节点移动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6.2.2 截面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6.3 格构式支架设计中的参数影响分析
        6.3.1 格构式支架钢管直径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6.3.2 格构式支架立柱根数的影响分析
        6.3.3 格构柱节段长度与总高度变化影响分析
        6.3.4 格构式支架纵横向间距变化影响分析
        6.3.5 格构式支架斜撑的影响分析
    6.4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与极值条件
        6.4.1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6.4.2 库恩-塔克条件
    6.5 最优准则法
        6.5.1 最优准则法原理
        6.5.2 最优准则的修正
        6.5.3 拉格朗日乘子的求解方法
    6.6 基于静力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格构式支架结构抗风优化
        6.6.1 优化数学模型
        6.6.2 位移与应力约束工况
        6.6.3 临界荷载因子约束工况
        6.6.4 位移、应力与临界荷载因子约束工况
    6.7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5)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桥梁风致振动及其研究方法
        1.2.1 桥梁结构的风致振动
        1.2.2 桥梁风工程的研究方法
        1.2.3 桥梁结构风致抖振
    1.3 CFD数值模拟技术及发展
        1.3.1 CFD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1.3.2 CFD数值模拟技术发展
    1.4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
        1.4.1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措施
        1.4.2 桥梁风致抖振控制发展现状
    1.5 本文依托工程背景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CFD的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桥梁三分力系数识别
        2.2.1 三分力系数
        2.2.2 平板断面三分力系数识别
        2.2.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箱梁断面三分力系数识别
    2.3 均匀流颤振导数识别
        2.3.1 颤振导数识别方法
        2.3.2 平板断面颤振导数识别
        2.3.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闭口箱梁颤振导数识别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动力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
        3.2.1 最大悬臂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
        3.2.2 全桥有限元模型
    3.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3.3.1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最大悬臂状态动力特性分析
        3.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3.4 动力特性对比验证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4.1 引言
    4.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三维风场模拟
        4.2.1 风场的简化
        4.2.2 目标谱的选取
        4.2.3 主梁风场模拟
        4.2.4 桥墩风场模拟
    4.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4.3.1 桥梁抖振时域分析方法
        4.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长悬臂状态抖振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临时抗风索的抖振控制
        5.2.1 临时抗风索布置形式
        5.2.2 抗风索对抖振响应的控制效果
    5.3 基于临时支墩的抖振控制
        5.3.1 临时墩的布置形式
        5.3.2 临时墩对抖振响应的控制效果
    5.4 主梁舒适度评价及控制效果
        5.4.1 Diekemann舒适度指标K
        5.4.2 斯佩林指标W_z
        5.4.3 加速度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塔梁同步施工超高桥塔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塔梁同步施工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1.2.1 塔梁同步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2 结构变形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工程背景
第二章 自动化变形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2.1 自动化测量技术
        2.1.1 基于图像的变形测量技术
        2.1.2 全站仪变形测量自动化系统;
        2.1.3 GPS位移自动化测量系统;
        2.1.4 基于传感器的变形自动化测量系统;
    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2.2.1 SVM中的数学概念
        2.2.2 线形严格可分SVM
        2.2.3 线形SVM
        2.2.4 非线形SVM
        2.2.5 LS-SVM回归函数
    2.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荷载特征提取
第三章 桥塔变形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与数据分析
    3.1 变形实时监测系统
        3.1.1 测量原则和测量目标
        3.1.2 测量设备及原理
        3.1.3 监测系统组成
        3.1.4 测点布置
        3.1.5 测量步骤
        3.1.6 测量结果示例
    3.2 塔梁同步桥塔变形实测数据分析
        3.2.1 主塔塔顶偏位日变化规律
        3.2.2 各施工阶段桥塔变形范围
        3.2.3 温度作用与变形的相关性
    3.3 荷载效应分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塔梁同步施工中主塔变形特性研究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塔梁同步施工中主塔变形影响因素
        4.2.1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塔变形的影响
        4.2.2 结构不平衡荷载对主塔线形的影响
        4.2.3 施工中温度作用对主塔变形的影响
    4.3 主塔变形和温度数据特征分析
        4.3.1 主塔变形和温度数据组成
        4.3.2 桥梁结构温度场时程分布特性
        4.3.3 桥梁结构温度场空间分布特性
        4.3.4 温度和桥塔变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4.4 基于LS-SVM的变形监测中荷载效应分离
        4.4.1 斜拉桥温度场信号模拟
        4.4.2 基于LS-SVM荷载效应分离
    4.5 桥塔变形评估、预警和控制方法
        4.5.1 主塔线形评估方法
        4.5.2 多级动态变形预警线的设置
        4.5.3 桥塔变形控制措施
    4.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发展概况
    1.2 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特点
    1.3 主要的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1.3.1 静力分析法
        1.3.2 动力反应谱分析法
        1.3.3 动态时程分析法
        1.3.4 增量动力分析法
    1.4 曲线梁桥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动力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上部结构的模拟
        2.3.2 支座的模拟
        2.3.3 桥墩及基础的模拟
        2.3.4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模拟
        2.3.5 最终模型的建立
    2.4 结构关键参数对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2.4.1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2.4.2 曲率半径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2.4.3 墩高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非线性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
        3.2.1 地震波的选取
        3.2.2 地震波的输入
    3.3 地震波的种类与激励方向对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3.3.1 地震波的种类影响
        3.3.2 地震波激励方向的影响
    3.4 曲率半径对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3.5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3.6 桥墩线刚度比对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粘滞阻尼器减震分析
    4.1 引言
    4.2 减隔震技术概述
        4.2.1 减隔震技术的工作机理
        4.2.2 减隔震技术的优势
        4.2.3 我国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概况
    4.3 常用减隔震装置及其力学模型
        4.3.1 粘滞阻尼器
        4.3.2 铅芯橡胶支座
        4.3.3 高阻尼橡胶支座
    4.4 粘滞阻尼器减震分析
        4.4.1 阻尼系数的影响
        4.4.2 阻尼指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组合减震分析
    5.1 引言
    5.2 基础隔震装置的安装与模拟
    5.3 基础隔震装置的减震分析
    5.4 粘滞阻尼器与基础隔震装置组合减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1.2.2 高墩连续刚构桥中跨合龙研究现状
        1.2.3 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桥梁施工控制概述
    2.1 施工控制系统建立
    2.2 施工控制的内容
        2.2.1 几何线形控制
        2.2.2 结构应力控制
        2.2.3 结构稳定性控制
    2.3 施工控制方法
    2.4 施工控制分析方法
    2.5 施工控制计算
        2.5.1 施工前期监控计算
        2.5.2 节段施工过程计算
        2.5.3 成桥阶段的计算
    2.6 影响桥梁施工控制因素
    2.7 本章小结
3 施工现场监控实施
    3.1 工程概况及技术参数
        3.1.1 工程概况
        3.1.2 技术参数
        3.1.3 施工阶段的划分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1 预应力损失分析
        3.3.2 温度变化分析
    3.4 主墩控制分析
        3.4.1 主墩墩身垂直度监控分析
        3.4.2 主墩承台基础沉降监控分析
        3.4.3 主墩应力监控分析
    3.5 主梁线形控制
        3.5.1 高程控制
        3.5.2 施工节段线形控制
        3.5.3 成桥阶段
    3.6 主梁应力控制
        3.6.1 应力控制实施
        3.6.2 应力检测原理
        3.6.3 应力控制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连续刚构桥中跨合龙顶推
    4.1 中跨合龙顶推
        4.1.1 连续刚构桥顶推必要性
        4.1.2 合龙顶推施工
    4.2 合龙顶推位移量
        4.2.1 理论顶推位移量的确定
        4.2.2 实际顶推位移量的确定
    4.3 顶推力大小的确定
    4.4 施加顶推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墩连续刚构桥稳定性分析
    5.1 桥梁结构稳定性分析
        5.1.1 稳定分析基本概念
        5.1.2 桥梁结构稳定性计算
    5.2 薄壁高墩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5.2.1 风荷载的计算
        5.2.2 墩身稳定性理论分析
        5.2.3 墩身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5.3 最大悬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5.3.1 理论分析
        5.3.2 最大悬臂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分析
        5.3.3 影响薄壁高墩稳定性参数分析
    5.4 成桥阶段稳定性分析
        5.4.1 荷载类型及组合工况
        5.4.2 计算结果分析
        5.4.3 墩身横隔板对成桥阶段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严寒地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高墩建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墩的应用历史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高墩的结构特点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墩设计与计算理论
    2.1 桥墩类型选取的影响因素
        2.1.1 高墩稳定性
        2.1.2 温度效应
        2.1.3 风荷载
        2.1.4 施工工艺、工序
    2.2 高墩设计和计算要点
        2.2.1 桥墩内力计算荷载
        2.2.2 桥墩验算的主要内容
    2.3 小结
第三章 严寒地区高墩设计和计算
    3.1 桥梁概况
        3.1.1 主桥上部结构
        3.1.2 主桥下部结构
        3.1.3 主桥基础
    3.2 桥址处基础资料
        3.2.1 桥址气候
        3.2.2 地形地貌
        3.2.3 桥址地质和地震
    3.3 桥墩尺寸拟定
        3.3.1 高墩的结构类型
        3.3.2 桥墩尺寸拟定
    3.4 桥墩计算的主要参数
        3.4.1 结构计算主要计算参数
        3.4.2 上部主梁施工过程中的体系转换
        3.4.3 主要施工工期安排
    3.5 桥墩稳定分析
        3.5.1 桥墩稳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3.5.2 桥墩稳定性分析的参数
        3.5.3 最大悬臂状态的分析结果
        3.5.4 越冬期状态的分析结果
        3.5.5 桥墩稳定性分析结论
    3.6 桥墩强度和抗裂验算
        3.6.1 分析软件简介
        3.6.2 分析过程简述
        3.6.3 成桥阶段纵桥向计算
        3.6.4 成桥阶段横桥向验算
        3.6.5 施工阶段强度和抗裂性验算
        3.6.6 墩顶水平位移计算
    3.7 桥墩施工图设计
        3.7.1 主墩构造设计
        3.7.2 主墩配筋设计
        3.7.3 主墩劲性骨架设计
    3.8 小结
第四章 严寒地区高墩施工工艺研究
    4.1 桥墩施工工艺概述
        4.1.1 翻模施工工艺
        4.1.2 爬模施工工艺
    4.2 桥墩施工工艺的选择
    4.3 悬臂模板施工工艺设计
        4.3.1 悬臂模板施工工艺概述
        4.3.2 桥墩施工工艺流程
        4.3.3 桥墩外模设计
        4.3.4 桥墩内模设计
        4.3.5 桥墩劲性骨架安装及钢筋安装
        4.3.6 桥墩混凝土浇筑
    4.4 0号梁段施工工艺
        4.4.1 0号梁段施工工艺概述
        4.4.2 0号梁段施工工艺流程
        4.4.3 托架的安装和拆除
        4.4.4 托架的预压
        4.4.5 支架及钢牛腿验算
        4.4.6 模板、钢筋和预埋件安装
        4.4.7 混凝土浇筑
    4.5 小结
第五章 高墩施工过程中的优化设计
    5.1 桥梁建设的基本过程
    5.2 桥梁设计与桥梁施工的相互关系
    5.3 高墩施工过程中的优化设计
        5.3.1 主墩钢筋及劲性骨架伸入承台长度的优化设计
        5.3.2 主墩封顶施工过程中的优化设计
        5.3.3 0号梁段施工预埋件的优化设计
        5.3.4 其它优化设计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应用及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在役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试验及减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1.2.2 桥梁抗震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1.2.3 桥梁减振控制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连续刚构桥材料性能退化及振动台试验准备
    2.1 概述
    2.2 连续刚构桥工程实例
        2.2.1 连续刚构桥算例工程概况
        2.2.2 计算钢筋初始锈蚀时间及锈蚀速率
        2.2.3 钢筋性能退化
        2.2.4 混凝土性能退化
    2.3 相似关系设计
        2.3.1 确定相似关系
        2.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设计
    2.4 模型材料性能试验
        2.4.1 模型试验材料要求
        2.4.2 模型材料的选取和配合比设计
        2.4.3 模型材料的性能试验
    2.5 模型设计与制作
        2.5.1 模型设计
        2.5.2 模型施工
        2.5.3 模型浇筑与养护
        2.5.4 模型安装
    2.6 制定试验方案
        2.6.1 传感器布置方案
        2.6.2 地震波选取方案
        2.6.3 试验工况方案
        2.6.4 量测内容
    2.7 本章小结
3 连续刚构桥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3.1 概述
    3.2 振动台试验现象描述及震害机理分析
        3.2.1 试验现象描述
        3.2.2 震害机理分析
    3.3 动力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3.3.1 振动台动力测试结果分析
        3.3.2 有限元软件建模验证
    3.4 模型加速度响应分析
        3.4.1 振动台台面实际加速度响应
        3.4.2 主梁跨中加速度峰值响应分析
        3.4.3 墩顶加速度峰值响应分析
    3.5 模型位移响应分析
        3.5.1 主梁跨中位移峰值响应分析
        3.5.2 墩顶位移峰值响应分析
    3.6 模型应变响应分析
        3.6.1 桥墩钢筋应变响应分析
        3.6.2 桥墩混凝土应变响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IDA的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3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性能损伤指标的建立
    4.4 桥墩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4.4.1 分析原理
        4.4.2 Xtract软件在弯矩-曲率分析中的应用
    4.5 连续刚构桥原型抗震分析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地震损伤指标计算与分析
        4.5.3 不同方向桥墩抗震性能分析
    4.6 连续刚构桥振动台模型抗震分析
        4.6.1 模型桥墩弯矩-曲率分析
        4.6.2 不同方向桥墩抗震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粘滞阻尼器连续刚构桥减震控制研究
    5.1 概述
    5.2 粘滞阻尼器工作原理及恢复力模型
        5.2.1 工作原理
        5.2.2 恢复力模型
    5.3 粘滞阻尼器在程序软件中的模拟
    5.4 粘滞阻尼器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地震波的选取
        5.4.2 阻尼器布设方案
        5.4.3 参数敏感性对比分析
    5.5 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分析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某高墩大跨桥梁保障方案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度双薄壁墩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D]. 魏柯耀.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 李勇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3]台风区跨海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研究[D]. 王世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5]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D]. 高宇琦. 东南大学, 2020
  • [6]塔梁同步施工超高桥塔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李畅畅. 长安大学, 2020(06)
  • [7]曲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优化研究[D]. 张立凡. 长安大学, 2020(06)
  • [8]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D]. 赵文信.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严寒地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高墩建造技术研究[D]. 王伟峰. 吉林大学, 2019(03)
  • [10]在役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试验及减震控制研究[D]. 聂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某高墩大跨度桥梁安全方案设计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