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双盗”维护社会安宁

严厉打击“双盗”维护社会安宁

一、严厉打击“双抢” 维护社会安宁(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东[1](2020)在《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否提高驾驭动态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实现“四个在身边”的目标,已成为检验公安机关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对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虽然进行了有益探索,潮州市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对策,着力消除防控盲区,提高防控效能,增强打击违法犯罪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群众对社会治安日益提高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主要研究广东省潮州市实行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了解此体系实施的现状与面对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的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绪论解释了选题的目的与选题的意义,对部分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查看国内的研究现状,找出研究此课题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部分是对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在介绍广东省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背景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该防控体系的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成效;第三部分分析了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问题不足及剖析原因;第四部分是对如何优化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出了若干优化措施。本文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能够对潮州良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警示各界加强治安防控的建设,为共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敏[2](2020)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政府改革的关键时期,多重社会矛盾以及利益并存,人财物流动不断加剧,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社会治安防控形势愈加严峻。在我国社会治安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实现防控的360°全方位可将违法犯罪扼制在萌芽状态,切实消除违法犯罪滋生的土壤,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然而,高效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公安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治安资源有效整合,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安防控。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快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的构建实现有效遏制犯罪事件的发生,如何调动人防、物防、技防参与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建设,对形成“搞好治安,人人有责”的局面,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优化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建设为目标,通过文献法、调研法、比较法分析研究防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出一条能达到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优势最大化的路径,从而实现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高效率运转。同时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建设的先进经验,从如何优化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探索性的提出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建设须转变思路加快转变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理念、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强化重点人员和重点地区的管控能力建议对策,希望从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人防、物防、技防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最好的打击、预防、控制、管理效果,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成效、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本文分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社会治安的概念、特点及相关治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介绍了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第四章列举和总结国内外若干城市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工作上的做法及成功经验;第五章依据四会市治安防控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完善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对策措施。

唐绮颖[3](2019)在《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高潮,至1978年后才逐渐收尾,是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涉及到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事件。本文以龙溪专区的知识青年为个案,主要着眼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从知青下乡前的社会动员与心态分析,下乡时的政府安置与生产生活,返城后的就业安置与问题解决等诸多方面,对该群体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以期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龙溪专区知识青年的心境与行为,为填补本区域知青史研究的空白、把握福建省乃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整体走势做出贡献。

曾骅[4](2018)在《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断变化的复杂城市环境,给了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机会,造成城市犯罪率逐年上升。这关联到广大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以阳江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犯罪进行分析及防控研究是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公共安全环境的管控研究,从而对城市进行更合理的防控与管理、规划和建设,以保证城市的公共安全。这对遏制城市犯罪,促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希望有效地应对我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治安问题。参考阳江市城市犯罪的历史变化这一纵向坐标,以及地域空间分布这一横向坐标,从这两个坐标来阐述城市犯罪的特点,并以实地研究和对比研究为基础,进而提出防范和减少犯罪的措施,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学全面参与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本文在公共安全、犯罪地理学、空间统计分析及“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阳江市的犯罪数据,剖析阳江城市空间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异,解释阳江市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文献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运用GIS软件,去分析阳江城市犯罪的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一方面,结合近年来,阳江市城市犯罪发案情况的发展变化,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管理的强化、人文教育的加强、个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犯罪案例发生了哪些改变;另一方面,在对居住区公共安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区发生的犯罪进行分析,对犯罪和犯罪主要分布的区域进行研究,全面地分析影响犯罪行为的物质空间因素和犯罪动机。尝试构建阳江城市犯罪综合防控体系,归纳出人口分布变化、城市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布局与犯罪的关联,对比中、西方对城市规划管理空间整治犯罪问题的实施策略、效果。进而针对阳江城市现状和实际环境,提出对阳江城市犯罪防控的措施与建议,并与实际情况相印证。

肖倩[5](2018)在《广州市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党在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时提出的新要求,它的提出一方面使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要求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对于党政机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安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安机关适应社会变化和提升人民满意度的最佳选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指由党和政府领导的,公安机关将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将治安防控措施进行全面落实,同时形成一个防控违法犯罪的社会网络,最终实现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因为社会治安问题种类多样、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有效应对问题、严防犯罪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它的作用在于保障社会管理秩序稳定,这也是现在和未来一段过程中公安机关的重要主题之一。该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情况以及研究的思路、内容以及使用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治安防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实际,对白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通过借鉴美国、香港及国内的武汉、上海等先进国家(城市)的实践经验,第五章针对白云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主体和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综上所述,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想要对白云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行研究调查,希望可以将白云区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行完善,以求在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变化多样的社会经济中更加有效应对。

周丽[6](2017)在《新型盗窃犯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增加了三个基本的入罪标准,分别是“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这三个基本入罪标准与“数额较大”和“多次盗窃”一起构成了盗窃罪的五个基本入罪标准。正因为此三类盗窃行为是盗窃罪新增的行为方式,同时此三种行为在盗窃数额与次数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将此三种盗窃犯罪行为称为新型盗窃犯罪,以区别于传统的盗窃行为。距离此三种新型盗窃行为入刑已有六年时光。在2013年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来对三种新型盗窃行为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抢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该司法文件中对新型盗窃犯罪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一定解释,而这些解释是否能够直接适用于对新型盗窃犯罪的理解中也是值得讨论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三种新增盗窃行为再次进行细致的讨论。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将此部分分为了三个小节。第一个小节主要是对“户”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小节讨论了行为人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被认定为“入户”,第三小节主要阐述了“入户盗窃”与“入户抢劫”二者之间的转化问题。第二部分,笔者也是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小节主要是对“携带凶器盗窃”和“携带凶器抢夺”两种犯罪行为的区别进行了讨论;第二小节是关于“携带凶器盗窃”中的携带行为应该如何理解;第三小节主要对“凶器”概念为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也是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小节主要对何为“公共场所”进行了一些讨论;第二小节对“公共交通工具”的具体认定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小节主要是对“扒窃”行为的行为对象应该为何进行了界定。笔者希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公布六年后,能够结合大量文献材料以及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讨论,将新型盗窃犯罪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这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处理新型盗窃犯罪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并且撰写论文,是考虑到此课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李正新[7](2016)在《论司法犯罪化的实践理性》文中研究指明刑法中犯罪化是将原来不是犯罪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基于传统罪刑法定主义的形式逻辑限定,犯罪化仅仅是刑事立法中的问题。但立法犯罪化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犯罪化,刑法的运行离不开具体的司法实践,且司法实践往往先于立法,刑法犯罪化应存在于刑事司法实践之中,司法上的犯罪化并不必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在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犯罪化是实现刑法公正的重要方式之一。

谢兴锐[8](2015)在《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治安问题不断增多,各类违法犯罪现象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学要有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作为依托,加上尽职尽责的治安部门的严格把关,全面防控,科学管理,维护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和谐健康发展。公安部门作为主要的责任部门,治安管理与防控体系的建立于实施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群众生活以及经济、政治的繁荣。广东省的地级市阳江市针对这一问题已经逐步展开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工作,现如今已经进行运行,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主要研究广东省阳江市实行的治安防控体系,了解此体系实施的现状与面对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的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第一章对此论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理论基础,解释了选题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对部分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查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找出研究此课题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一般理论概述,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等进行了解析,同时介绍了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几类模式;第三章在介绍广东省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背景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该防控体系的主要措施、运作机制以及主要成效;第四章分析了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问题以及不足;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相关的完善建议,最后进行整体综述。本文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能够对阳江市的治安防控体系的良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警示各界加强治安防控的建设,为共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乾飞[9](2015)在《芸芸众生: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以政治运动中的68个小人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政治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辛亥革命通过上层政制革命,使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迈出了重大一步,但上层政制变革而底层社会不变的政治格局,使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共产革命以动员底层社会革命的方式取得了国家政权,在新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后,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到了乡村社会,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试图重构国民的观念世界,以塑造同质化的整体性政治人格,进而实现现代国家建构的理想目标。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尝试考察政治运动中的小人物,究竟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反应?以及隐藏在背后并左右其思想和行为的机理是什么?既有的主流研究成果认为,在动员政治之下,国家权力左右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导致人们普遍的狂热。本文作者在田野作业中,通过口述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发现生活影响了人们对国家政治动员的心态与行为反应,进而限制了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改造能力。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活的视角建构分析框架,初步提出了“政治的生活转换器”这一概念,作为全文的解释工具。这一解释性概念,由生活经验、生活际遇、生活风险和生活需求等四个机制构成。本文最后将提出三个研究发现:一是在动员政治之下,乌合之众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殊形态,芸芸众生才是一种常态化表现;二是人们怀念历史并非就表明,人们真心愿意去拥抱过去,人们的怀旧情愫很可能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际遇的不满;三是权力主导者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逻辑和常理,去服务于其社会园艺工程的理想抱负,但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也规定了权力重塑与改造社会的范围和限度。论文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议题,提出研究问题,并在系统梳理关于动员政治下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析视角,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资料来源及个案情况。论文第二章为研究的背景部分,本文将研究放在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认为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清末改革,无意中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打下了基础,辛亥革命迈出了现代国家建构的第一步,而共产革命的胜利及革命的延续,使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并控制了社会,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试图以建构同质化与整体性的群众社会,来实现现代国家建构的理想目标。本文正是将动员政治下,国民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反应,放在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才能够使问题的研究和解释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第三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狂热者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表现出狂热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认为人们过去不幸的生活际遇,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狂热,具体而言,即是过去在生活中的恐惧、贫穷的煎熬、生活的屈辱,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的积怨,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狂热。论文第四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政治看客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保持旁观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认为过去的恩德、人道主义同情心、道德敬畏心理、善恶观念、风险意识等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保持了冷静的心态和无动于衷的行为模式。论文第五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人们服从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表现出服从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风险,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服从,具体而言,即是情感动员下忘恩负义的道德风险,强制动员、强制改造及言论压制下的安全风险,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服从。论文第六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反抗者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表现出反抗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认为人们在现实中,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具体而言,即是国家对农民的过度剥夺,导致普遍的饥饿和疲惫,以及人际之间不公平的分配,促使人们在不自觉中产生了盗窃私分、公开发泄不满和偷懒耍等反抗行为。论文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动员政治之下,日常生活影响了人们对国家动员的心态和行为反应,国家权力在影响人们思想行为之前,必须经过生活的过滤和转换,生活就像架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多棱镜,国家权力之光,需经过生活的过滤和转换之后,才能投射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个体人格,均呈现出丰富多彩性。这进一步表明,在一个国民普遍以生活为最高理想目标的国度,国家权力以超现实的理想目标去动员和改造社会,往往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挑战和挫折。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的某些狂热表现,并不能证明人们真的被国家权力所改造,质言之,在这样的国度,改造国民具有极大的难度和挑战,这就是动员政治最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试图通政治动员与群众运动的方式去改造国民,进而推动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将会面临极为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胡建刚[10](2014)在《论当代中国警务模式之嬗变与重构》文中指出国家和社会对秩序与安全的需求导致了警察制度的产生,它是国家提供安全服务和控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保障之必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社会的发育、民主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我国社会结构和公民生活的形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社会阶层高度分化、异质性意识形态不断扩大、文化价值观的多元裂变、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交往互动,同时风险社会的到来引发新的安全不确定性。管制型警务模式以及工具理性主义的话语体系已经难以从容应对当下社会治安新的变化。有鉴于此,本项研究致力于构建警务模式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展开论证,进而提出推进警务改革路径与对策,以期为推动中国警务模式创新尽绵薄之力。由于公共警务资源的稀缺性,除了政府部门,还有市场组织和社会机构,它们共同在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安全和秩序。警察不可能对社会组织和成员个体性的所有安全需求予以满足,这就需要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来供给警务进行补充,在这样的理念下,警务区分为公共警务和私域警务两大类,公共警务主要由警察供给,私域警务则由保安服务公司和社会志愿者供给。警察集中警力做好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追诉犯罪的工作,保安服务公司和社会志愿者在满足社会成员个体化的安全消费和社区治安防范的同时,同样也承担部分公共秩序的维护,是公共警务供给的来源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下问题:一是警务模式嬗变与演化轨迹;二是构建警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提出服务型警务的内涵、价值目标、运行机制;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结构理论、新制度主义、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服务型警务的结构、多元化供给的概念、现实背景和路径选择;三是服务型警务的制度供给和社会化的视角,构建关于公共警务和私域警务概念、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运行范围、价值目标、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四是中国语境下实施服务型警务模式的现实背景、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本项研究具有四方面的主要意义:(1)有助于丰富警务研究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警务的历史与现实、职能与目标、运行与作用、比较与借鉴、背景与机遇、机制与演化的规范分析和科学论证,构建警务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服务型警务模式理论体系打下基础。(2)有助于探索适应中国现实需求的警务模式的科学内涵与构成要素。深入考量服务型警务之核心理念与运行机制,为中国警务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增强警务改革理论的成熟性和权威指导性。(3)有助于揭示推进中国警务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深入分析警务模式嬗变的价值目标以及当前警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彰显服务型警务时代诉求的紧迫性,以引起有关方面对推动警务改革的重视。(4)有助于探求中国服务型警务发展的推动路径,促进中国警务改革的发展。通过对当前中国服务型警务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厘清中国服务型警务发展的动力与瓶颈,为推动中国警务模式创新找准突破口,为中国警务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四点:(1)警务内涵的四个属性。警务活动同时并存有政治性、法律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四种属性。警务行为的结果,都是这四种属性一定比例的调和的产物,只不过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的警务构成的比例存在差异。(2)西方警务模式的嬗变和演化逻辑。西方警务模式历经统治型警务模式、管理型警务模式和服务型警务模式三个阶段和“职业性主导”、“专业性主导”、“合法性主导”、“快速反应机制主导”和“服务与权变主导”五个演进时期。(3)服务型警务的建构逻辑。警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生产,这种定位要求警察的核心职能与边缘职能相分离,其中边缘职能向市场和社会转移。(4)中国服务型警务建构的路径选择。中国警务压缩的演化历程造成多种理念和多种警务模式并存的局面,形成“集合性”的警务特征,该集合体不仅涵盖西方警务历次演进的警务模式成分,还夹杂古代社会的非正式警务的路径依赖性和走群众路线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国服务型警务模式的建构推进。唯有进行宪政理念的警察权重构、立足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警务的社会化供给和实施行政伦理主导下的警务运行监督机制等综合行动,方能完善我国服务型警务的实现。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对警务模式创新展开研究。第二,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服务型警务的概念、内涵、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架构。第三,理论研究上,将当代公共管理的若干核心理念,如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具体运用到服务型警务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社会背景的本土化警务建构的路径与对策。由于本人学识的局限性以及警察制度领域的复杂性,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主要对服务型警务进行了宏观性的理论建构,对服务型警务运行机制的研究只限于定性研究,未做量化研究。(2)对于我国服务型警务建设的动力机制和阻力瓶颈的研究也主要限于规范分析和定性研究,而对各相关主体的意愿和动力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3)对警务市场化供给的方式、规制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严厉打击“双抢” 维护社会安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厉打击“双抢” 维护社会安宁(论文提纲范文)

(1)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治安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二)理论基础
        1.公共安全理论
        2.社会控制理论
        3.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潮州市社会治安基本情况
        1.潮州市概况
        2.潮州市社会治安基本态势
    (二)潮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历程
    (三)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1.强化空间维度防控
        2.强化时间维度防控
        3.强化主体维度防控
    (四)潮州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成效
        1.有力维护了安全稳定的政治大局
        2.有力打击了涉黑涉恶犯罪现象
        3.有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秩序
        4.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短板
        1.空间维度方面
        2.时间维度方面
        3.主体维度方面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
        2.人财保障不到位
        3.技术人才较为缺乏
        4.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四、优化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主体维度,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
        1.突出党政领导
        2.加强齐抓共管
        3.抓好群防群治
        4.增加警力配备
        5.加大资金投入
    (二)完善空间维度,精准防控,运用科技,提升整体效能
        1.加强技术视频防控网建设
        2.加强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
        3.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网建设
        4.加强人口房屋车辆防控网建设
        5.加强重点人员和社会组织防控网建设
        6.加强重点行业防控网建设
        7.加强城乡社区防控网建设
        8.加强单位内部防控网建设
    (三)完善时间维度,统筹规划,重塑流程,健全长效运作机制
        1.加强信息研判应用
        2.加强警务扁平化指挥
        3.加强舆论引导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社会治安的概念
        2.1.2 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概念
    2.2 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管理体制
        2.2.1 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构成要素
        2.2.2 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基本职能
        2.2.3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主要内容
    2.3 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特点
        2.3.1 防控手段将更加多元化
        2.3.2 防控运行机制将更加灵活
        2.3.3 防控科技化、信息化将日益提高
        2.3.4 治安防控力量范围将不断扩大
    2.4 相关理论
        2.4.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4.2 “破窗”理论
        2.4.3 社会控制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现状
    3.1 四会市社会治安的现状
    3.2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现状
        3.2.1 加强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人防主体力量
        3.2.2 编织六张社会治安防控网
        3.2.3 强化高发地区和高发人员的三大管控
    3.3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存在的问题
        3.3.1 社会治安防控主体力量没有形成整体性治理结构
        3.3.2 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中重打轻防现象长期存在
        3.3.3 社会治安防控手段比较单薄
        3.3.4 警用资源配备严重不足
        3.3.5 流动人口管理滞后
        3.3.6 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阵地防控基础薄弱
    3.4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3.4.2 立体防控资源配置与运作机制不合理
        3.4.3 防控措施更新发展滞后于治安形势变化
        3.4.4 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3.4.5 考核奖励惩罚制度不统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国内外城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及其经验借鉴
    4.1 国外城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及其经验借鉴
        4.1.1 日本社会治安立体防控
        4.1.2 新加坡社会治安立体防控
        4.1.3 英国社会治安立体防控
    4.2 国内城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及其经验借鉴
        4.2.1 香港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
        4.2.2 嘉兴市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
    4.3 国内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对四会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完善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对策措施
    5.1 加快转变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理念
        5.1.1 坚持党委、政府领导为中心的整体性治理理念
        5.1.2 树立群防群治的理念
        5.1.3 强化“预防为先”的理念
        5.1.4 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
    5.2 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机制
        5.2.1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高效联动机制
        5.2.2 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5.2.3 完善多元的保障机制
    5.3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
        5.3.1 加强人防建设
        5.3.2 巩固物防建设
        5.3.3 优化技防建设
    5.4 强化重点人员和重点地区的管控能力
        5.4.1 加强重点场所的管控
        5.4.2 夯实重点行业的管控
        5.4.3 强化重点人员的管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初起——潮涌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前的心态分析
第二章 发展——安家落户
    第一节 知青下乡安置地点的选择
    第二节 知青下乡后的安置方式
    第三节 知青安置经费的补助和使用
第三章 高潮——适应图存
    第一节 适应艰苦的乡村生活
    第二节 食不果腹:知青吃饭问题
    第三节 同工不同酬:知青劳动问题
    第四节 无处栖身:知青住房问题
    第五节 命运多舛:女知青的艰难
    第六节 摆脱贫乏的精神生活
    第七节 扎根农村,努力作为
第四章 落幕——返城归根
    第一节 知青回城与就业安置
    第二节 遗留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区域特色
    第一节 拥有全省人数最多的“老知青”群体
    第二节 拥有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和一定数量的归侨知识青年
    第三节 知青下乡安置以地区内跨县安置为主,安置条件相对优越
第六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
        2.1.1 犯罪
        2.1.2 犯罪热点
        2.1.3 城市犯罪
        2.1.4 犯罪防控
    2.2 主要理论
        2.2.1 社会解组理论
        2.2.2 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2.2.3 破窗理论
        2.2.4 日常活动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的基本特点及概况
    3.1 阳江市概况及空间布局
        3.1.1 阳江市概况及历史发展
        3.1.2 阳江市城区空间结构及扩展过程
    3.2 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
        3.2.1 我国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
        3.2.2 阳江市(县)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
    3.3 阳江市居民安全感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的分布
    4.1 阳江市区常见犯罪类型
        4.1.1 侵财类犯罪类型
        4.1.2 暴力类犯罪类型
        4.1.3 破坏经济秩序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
    4.2 阳江市犯罪的分布特点
        4.2.1 阳江市犯罪的数量分布
        4.2.2 阳江市犯罪的空间分布
    4.3 阳江市的防控犯罪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统计分析
    5.1 空间统计分析
        5.1.1 散点分布图
        5.1.2 核密度分析
        5.1.3 平均中心分析
        5.1.4 标准差椭圆分析
        5.1.5 优化的热点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影响分析
    6.1 阳江市影响城市犯罪分布的因素
    6.2 社会经济变量与犯罪时空演变的关联分析
        6.2.1 收入水平与犯罪的关联
        6.2.2 就业状况与犯罪的关联
        6.2.3 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其他变量
    6.3 城市功能区与犯罪现象之间的关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防控城市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7.1 防控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目标与原则
        7.1.1 防控城市犯罪的目标
        7.1.2 防控阳江市城市犯罪之原则
    7.2 防控城市犯罪措施
        7.2.1 防控犯罪的层次设计
        7.2.2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防控犯罪措施
        7.2.3 管理主体的防控犯罪措施
        7.2.4 城市管理视角下的防控犯罪措施
        7.2.5 针对特定地区的防控犯罪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广州市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社会治安的概念
        2.1.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2.1.3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2.2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2.2.1 防控力量
        2.2.2 运行体系
        2.2.3 防控目标
    2.3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内容
        2.3.1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强化防控力量
        2.3.2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2.3.3 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技水平
    2.4 相关理论
        2.4.1 社会治安管理理论
        2.4.2 社区警务理论
        2.4.3 可防卫空间理论
第三章 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
    3.1 白云区社会治安的现状
    3.2 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
        3.2.1 整合社会资源强化防控力量
        3.2.2 改善运行机制提升打防效能
        3.2.3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警务效能
    3.3 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其他治理主体协同参与度不高
        3.3.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不顺畅
        3.3.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到位
    3.4 产生问题的原因
        3.4.1 白云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积累了较多社会矛盾
        3.4.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
        3.4.3 缺乏有效的常态化勤务工作机制
        3.4.4 法制建设层面支持力度不够
第四章 境内外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4.1 境外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4.1.1 美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1.2 香港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1.3 境外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4.2 国内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4.2.1 武汉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2.2 上海市松江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2.3 境内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完善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议及对策
    5.1 提高各治理主体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认识
    5.2 以党政主责为导向为开展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5.3 以情报信息为牵动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功能
    5.4 以社区警务为平台为开展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5.5 以科技强警为开展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5.6 进一步完善建设治安防控体系的地方法规和制度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新型盗窃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及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入户盗窃
    第一节 关于“户”的争议及其界定
        一、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户”的有关规定
        二、“入户盗窃”与“入户抢劫”中的“户”应相同
        三、无人居住的房屋能被定义为“户”
    第二节“入户”的非法性及其类型的探讨
        一、“入户盗窃”的“入户”应具非法性
        二、“非法入户”的几种类型
        三、“入户”程度之探讨
    第三节“入户盗窃”转化为“入户抢劫”之肯定
第二章 携带凶器盗窃
    第一节 携带凶器下的盗窃行为与抢夺行为的异同
        一、关于“抢夺”与“盗窃”的界分的两种学说
        二、对新旧界分说的评析
        三、携带凶器下的盗窃行为与抢夺行为的异同
    第二节“携带凶器盗窃”之“携带”的界定
        一、学界对刑法解释中的“携带”二字如何理解存在的争议
        二、刑法解释中的“随身”二字应有具体意义
        三、从定罪来理解两罪“携带”的不同
    第三节 关于凶器的认定
        一、刑法中的“凶器”的认定
        二、学界对用法上的凶器存在的争议
        三、从多个方面判定用法上的凶器
第三章 扒窃
    第一节 刑法中“扒窃”的含义
    第二节 关于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认定
        一、关于公共场所的定义
        二、关于“公共场所”的特点
        三、关于“公共交通工具”的认定
    第三节 关于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认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的价值
    4 论文研究的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治安防控概述
    2.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2.1.1 社会治安防控的概念
        2.1.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2.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主要特征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治理理论
        2.3.2 社会协同理论
    2.4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几类模式
第三章 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3.1 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开展的社会背景
    3.2 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2.1 阳江市治安防控队伍的建设
        3.2.2 阳江市治安防控体系的运作机制
        3.2.3 组建“四张网络”,建立社会面防控的快速反应机制
    3.3 阳江市治安防控体系的成效
第四章 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机制问题
    4.2 防控队伍缺乏相应的工作主动性
    4.3 公众参与不够
第五章 完善阳江市现阶段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5.1 树立打、防、管、控一体化的新观念
    5.2 在警务机制改革上求创新
    5.3 完善考评机制,提高工作主动性
    5.4 深入社会群众,积极调用社会力量
    5.5 运用系统化思想
    5.6 转变治安服务模式,提高社会满意度
    5.7 发挥科技优势,开展网上巡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芸芸众生: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以政治运动中的68个小人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勒庞命题”与提出问题
    二、文献梳理
    三、理论资源
    四、资料来源与个案简介
第二章 研究背景:现代国家建构与塑造“新人”
    一、历史背景:传统国家与儒家伦理教育
    二、历史挫折:新政制下传统社会的延续
    三、探索创新:现代国家建构与改造传统社会
    四、小结
第三章 生活际遇与狂热
    一、生活恐惧:抓壮丁“吓得死人”
    二、生活煎熬:贫穷者“日子难得过啊”
    三、生活屈辱:逼租取佃“好残酷嘛”
    四、生活积怨:“这就是农村互相搞残杀”
    五、小结
第四章 生活经验与看客
    一、感恩与“记旧情”
    二、人道主义同情心
    三、道德敬畏感
    四、阶级与剥削
    五、风险顾虑者
    六、怀疑者
    七、小结
第五章 生活风险与服从
    一、动员、感恩与服从
    二、动员、强制与服从
    三、“有理要服从,无理也要服从”
    四、“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五、小结
第六章 生活需求与反抗
    一、盗窃私分
    二、公开发泄情绪
    三、“做起都没得心肠”
    四、小结
第七章 结论: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一、群众运动中的芸芸众生
    二、一个分析概念:“政治的生活转换器”
    三、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后记
附录

(10)论当代中国警务模式之嬗变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第三节 论文核心概念解析
        一、警察
        二、警务
        三、警务模式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四、研究个案的选取
        五、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历史回溯: 当代中国警务模式的嬗变
    第一节 中国管理型警务的初创”
        一、从湖南保卫局到巡警署: 模仿西方管理型警务
        二、中国管理型警务在国统区的创设:国民政府“警甲合一”警务模式
        三、中国管理型警务在苏区的创设: 革命根据地“政治型”警务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警务模式的演进
        一、管理型警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政治型”警务的延续(1949至 1978年
        二、管理型警务模式发展的第二阶段:“管制型”警务的变革(1979至 2000年)
        三、“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肇始(2001年至今)
    第三节 中国警务模式嬗变的契机
        一、社会结构调整:中国警务模式演化的基础
        二、市场经济变革:中国警务模式变迁的催化剂
        三、政府体制改革: 中国警务模式演进的压力
    第四节 中国转型时期警务模式变革的动因
        一、执法环境: 中国转型时期异常严峻的治安生态
        二、内部因素: 中国警务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外部因素: 世界警务不断改革与创新
第二章 案例论析: 国内若干警务创新的实践
    第一节 新乡“局所合一”的警务改革
        一、减少层级:警务结构的扁平化
        二、四警合一: 警务职责的整合
        三、服务民生: 警务职能的前移
    第二节 镇江“大巡防”警务改革
        一、大巡防格局: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二、弹性工作制: 警务效能的提高
        三、契约化保险联防: 警务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第三节 湖州“民意导向”警务改革
        一、警务广场: 建立警察、传媒及民意的互动机制
        二、电子政务: 建设服务型警务的突破口
        三、信息公开: 实现阳光警务的关键
    第四节 成效与反思
        一、“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二、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发展的瓶颈
        三、服务型警务建设的障碍
第三章 境外警务实践的考察
    第一节 西方两大警察体系的渊源
        一、大陆派警察体系的萌芽
        二、海洋派警察体系的兴起
        三、西方两大警察体系演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西方警务现代性的发轫
        一、从镇压者到宝贝型警察: 务职业性的开始
        二、政治化与反政治化的博弈: 向专业性道路的警务
        三、快速反应的警务机制: 就警察的机动性
        四、合法性的缘起: 变警察的亚文化
    第三节 西方警务后现代性的思辨
        一、社群主义的归宿: 向社区警务的哲学基础
        二、决策与执行的重组: 中与分权的对立与统一
        三、合作与共治的: 察边缘职能的剥离
        四、市场治理机制: 务私有化与竞争的理念
        五、迈向新秩序: 察权由社会分享
第四章 中国警务模式重构: 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回应
    第一节 当代公共管理的若干核心理念及其在本研究的论析
        一、从一元到多元:政府、市场与社会之交集、互动与制衡
        二、从矛盾、冲突到合作共治: 种力量与机制的均衡
        三、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四、外部性理论
    第二节 公共管理范式的转换与服务型政府的出现
        一、从统治、管理走向服务: 共管理演进的逻辑与范式转换
        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三、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三节 公共管理范式转换对应的警务模式
        一、统治行政范式下的警务模式
        二、管理行政范式下的警务模式
        三、服务行政范式下的警务模式
第五章 建构基于公共安全供给的服务型警务模式
    第一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建构的逻辑
        一、警务属性的现代定位: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视角
        二、警务目标重组: 核心职能与边缘职能的分离
        三、警务结构调整: 层级减少与扁平化
        四、警务功能转移: 趋向社会化与市场化
    第二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建构的可行性
        一、核心理念之源泉: 民主制的参与和协商
        二、动力机制: 共利益的共享性
        三、政治空间: 政府角色转换
        四、时代背景: 公共领域的拓展与公共精神的弘扬
        五、社会基础: 市场和第三部门的成长
    第三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一、效率与正义的权衡
        二、权力与权利的制衡
        三、管理与服务的均衡
        四、秩序与自由的平衡
        五、合作与共治的连衡
    第四节 服务型警务模式的概念、内涵与运行机制
        一、服务型警务模式的概念
        二、服务型警务模式的内涵
        三、服务型警务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建构服务型警务的路径之一: 重构基于宪政平台之警察权
    第一节 宪政理论中的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 从霍布斯、洛克、卢梭到孟德斯鸿
        二、国家主义: 从马基亚维利、让·布丹到黑格尔
        三、公民社会的崛起: 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统一
        四、和谐理念: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宪政理念下警察权与公民权的辩证关系
        一、宪政基本思想
        二、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内涵解析
        三、宪政理念下警察权与公民权的重新定位
        四、宪政框架下警察权属性的嬗变
    第三节 宪政理念下警察权构建的原则
        一、分权原则: 警察权配置的制衡性
        二、比例原则: 警察权运用的合理性
        三、公共原则: 警察权行使的正当性
        四、程序原则: 警察权运行的合法性
        五、司法控制原则: 警察权监督的效能性
第七章 建构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路径之二: 实现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警务的多元化供给
    第一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多中心理论的假设
        二、多元化警务主体的培育
        三、多中心秩序的优势
    第二节: 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供给的建构
        一、警务的市场供给
        二、警务的社区供给
        三、警务服务的自愿者
    第三节: 警务运行多重协调机制的完善
        一、多元化警务供给的潜在问题
        二、政府警务规制对多元化警务供给的调节
        三、区域之间合作警务协调机制
第八章 建构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路径之三: 完善行政伦理主导下的警务运行的自律与他律
    第一节 行政伦理与警察伦理
        一、公权力的伦理解析
        二、行政伦理的现代精神
        三、警察伦理的评价要素
    第二节 警察行为的异化及其矫正
        一、亚文化: 警察行为异化的表象
        二、权力寻租: 警察行为异化的动因
        三、投诉与问责: 警察行为异化的矫正
    第三节 警务运行自律与他律的完善与强化
        一、道德内化: 警察行为自律的保障
        二、多元监督: 中国警务外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三、绩效考核: 警务运行质量的评定
        四、司法问责: 警务运行控制的保障
第九章 结语: 警务模式未来的发展
    一、警务社会属性的必然走向
    二、风险社会警务的多元诉求
    三、多元治理下的警务协同
附录 当代中国警务的演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严厉打击“双抢” 维护社会安宁(论文参考文献)

  • [1]潮州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D]. 陈晓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四会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研究[D]. 黄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3]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唐绮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研究[D]. 曾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广州市白云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D]. 肖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新型盗窃犯罪研究[D]. 周丽.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7]论司法犯罪化的实践理性[J]. 李正新. 刑法论丛, 2016(02)
  • [8]阳江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D]. 谢兴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9]芸芸众生: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以政治运动中的68个小人物为例[D]. 沈乾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10]论当代中国警务模式之嬗变与重构[D]. 胡建刚.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严厉打击“双盗”维护社会安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