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柱山硅化微化石(英文)

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柱山硅化微化石(英文)

一、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梁家华[1](2019)在《早期栉水母动物的形态分异度、形态空间分析及演化趋势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生栉水母(ctenophores)为透明、凝胶状的双胚层动物,形态丰富,呈近球形、袋状或叶片状等。它们身体两辐射对称,具有含有肌纤维和变形细胞的中胶层,触手具有特殊的黏细胞。最显着的特点是体表辐射分布的8列纵向的栉带。华南埃迪卡拉系地层中发现了可能为已知最古老的栉水母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体表具有螺旋状分布的、可能的8列栉带。寒武纪早期的宽川铺生物群保存了一个栉水母胚胎,呈近球形,且具有8条栉带和缺少触手等特征。澄江动物群的栉水母动物的演化出硬化骨骼系统及8对栉带,代表了一个已绝灭但重要的栉水母分支类群——硬骨纲(Scleroctenophora),并揭露了该动物门的一段特殊的演化历史。稍晚的寒武纪清江生物群(Cambrian Series 2,early Stage 4)和关山生物群(Cambrian Series 2,early Stage 4)、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Cambrian Series 3,Stage 5)、加拿大MCkay生物群(芙蓉统江山阶)也发现了栉水母化石。其中于加拿大发现的不完整的栉水母化石被认为是已经接近于现生的栉水母。为了对栉水母的生态-形态的演化过程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将所有的栉水母种类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形态空间和形态分异度分析。栉水母种类我们选择了已经发表了的栉水母化石样本及现生栉水母的代表属种。经过计算分析结果认为,寒武纪栉水母比现生栉水母的表形分异度高,并且寒武纪栉水母的多样性在不断增加。

张志亮[2](2018)在《华南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研究》文中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上一次伟大的创生事件,大量而丰富的保存精美的化石为探索各门类生命的早期起源和辐射演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寒武纪初期复杂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冠轮动物超群和蜕皮动物超群,而冠轮动物中的核心成员腕足动物自以小壳化石为代表的生物矿化事件之后,经历了寒武纪第三期的辐射扩张,逐渐占据古生代海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导地位。腕足动物作为寒武纪早期海洋底栖动物群落的核心成员,由于具有极大的形态多样性、化石丰富度和漫长的演化历史等特征而成为最重要的海洋化石记录分子之一。因此研究腕足动物的多样性起源与早期演化,将为我们理解寒武纪大爆发产生的机制及环境效应带来新的启示。寒武纪早期,扬子地台的岩相古地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探索在这一沉积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时期扬子地台内生物组合特征与时代上的延限,以及各生物类群的古地理分布规律,本文旨在对湖北宜昌、长阳、房县,陕西镇巴,云南昆明等地区广泛分布的水井沱组黑色页岩夹灰岩及相关地层进行全面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对发现的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进行细致的形态观察与分析,包括壳体形态、纹饰与内部解剖结构,壳层结构以及个体发育特征。通过对华南最早出现的腕足动物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华南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的起源、辐射和分异,并与同期滇东地区泥页岩中腕足动物进行对比,揭示不同沉积环境中腕足动物化石的组合差异,以及不同类群腕足动物在时间、地层中的延伸和展布,以期获得最早出现的始发种,揭示各类群单元出现辐射的时间顺序和地层层序。并且最终探索全球不同板块间腕足化石组合的差异及其演化关系与洲际地层对比。本文有效地将碳酸盐岩中三维立体保存的壳体化石与碎屑岩中特异埋藏化软躯体化石完美结合,发挥古生物化石在解决寒武纪壳体化石的生物属性和后生动物起源和系统学演化方面独一无二的实证作用。由于特异埋藏化石往往被强烈地压扁成二维状态,并且零星分布,使得软躯体的研究只能局限于某一时段和某一地理环境,无法将其精确地扩大到更大的地质时空尺度。相对而言,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在寒武纪全球广泛分布,其中赋存着大量的三维立体保存的壳体化石能填补软躯体化石库分布局限和壳体结构保存的不足,将有效地推动化石的多样性分析和洲际对比研究,从而全面且真实地理解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过程。本文系统描述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磷酸钙质壳(磷质壳)(phosphatic-shelled)腕足动物9属12种,其中包括3新属、4新种(含1未定种),归于舌形贝型亚门的2个目5个科。分别为:圆货贝科Palaeobolus?liantuoensis,Spinobolus popovi,始圆货贝科Eoobolus aff.viridis、Eoobolus sp.Latusobolus xiaoyangbaensis gen.et sp.nov.,舌孔贝科Lingulellotreta ergalievi,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博茨福徒贝科Botsfordia minuta,Palaeothele xiadongensis gen.et sp.nov.,乳孔贝科Eohadrotreta zhenbaensis,Eohadrotreta?zhujiahensis,Palaeotreta shannanensis gen.et sp.nov.。相对于澄江化石库中腕足动物组合呈现10科10属10种的高分异度而言,华南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分异度相对较低,而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表现出较大的丰度,其中圆货贝科和始圆货贝科丰度较大。此外,乳孔贝目腕足动物在碳酸盐岩中表现出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与澄江化石库中较罕见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华南碳酸盐岩中的磷酸盐化壳体化石记录了磷质壳腕足动物属种在新环境下的辐射和扩张,可与滇东地区寒武纪沧浪铺期(寒武纪第四期)碎屑岩中的腕足动物新属、新种出现和广泛扩张进行较好地对比。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乳孔贝腕足动物Eohadrotreta zhenbaensis与Eohadrotreta?zhujiahensis壳体内表面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表皮细胞印模,首次将寒武纪早期磷质壳腕足动物的研究提升到细胞水平。E.zhenbaensis表皮细胞印模结构在腹壳上的平均尺寸为17.4μm,在背壳上为18.6μm,与现代腕足动物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而与软体动物棱柱结构的印痕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详细的表皮细胞印模大小统计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表皮细胞显着地分布于E.zhenbaensis壳体内部的不同解剖部位,并且背腹壳内表面的表皮细胞从后部的内脏区到前部的外套区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揭示了E.zhenbaensis表皮细胞印模的分布规律与其软组织的分布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为今后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不同腕足动物表皮细胞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充足依据。此外,还发现腕足动物壳体的生物化学生长过程是受表皮细胞控制的,它们可以多次独立地进行壳体分泌,并以传送带的方式连续且一致地构建多层次架构的壳体。首次细致地分析了华南寒武纪早期乳孔贝类的个体发育模式。形态测量结果显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连续的发育序列具有强烈的异速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腹交互沟的加速伸长,以及伴随着背中隔板相应地复杂化。这种异速发育模式导致了E.zhenbaensis的腹壳逐渐变成锥状,并带有较长的腹交互沟。与此相反,E.?zhujiahensis的幼态持续发育模式主要表现为,腹交互沟的缓慢伸长,以及肉茎孔在尺寸约为650μm的延迟封闭。更重要的是,E.?zhujiahensis的肉茎孔在封闭的过程中,逐渐远离变态壳,最终与变态壳相离。因此,E.zhenbaensis和E.?zhujiahensis在个体发育中形态的改变是由壳体分泌及腹假铰合面的异时发育过程所导致的。而由它们不同的发育模式所代表的异时发育过程,表明乳孔贝的个体发育分异在寒武纪初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在随后的适应性辐射过程中演化为适应于不同生态位的多样性形态。E.zhenbaensis通过异速发育形成了较长的交互沟,导致壳体在纵向上的抬高,为争取生态位提供更多机会,而这种锥状的壳体形貌将乳孔贝引向了优胜的适应性进化方向,并在随后的奥陶纪大辐射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首次全面分析早古生代早期腕足动物幼虫的胚后变态发育(metamorphosis)行为,探索腕足动物滤食型浮游幼虫的变态发育祖征,并重新厘定了腕足动物的壳体形态与结构术语。通过壳体显微结构的研究,解译出其个体存在的4个壳体发育阶段,即胎壳(protegulum)、幼年壳(brephic shell)、少年壳(neanic shell)和成年壳(mature shell)。E.zhenbaensis背变态壳(metamorphic shell)上发育的两对幼虫刚毛囊,以及腹幼壳上发育的幼虫消化道和肠系膜结构表明,幼虫在浮游期因进食而不断增大,同时伴随着变态壳外缘式分泌生长。乳孔贝式变态发育特征与寒武纪的管洞贝Siphonobolus,直形贝Coolinia,甚至干群腕足动物类Mickwitzia,Salanygolina都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而相似的幼虫变态类型在谱系关系较远的各腕足动物类群如,神父贝纲、乳孔贝超科、舌形贝超科、管洞贝超科与小嘴贝型亚门中普遍的发现,表明腕足动物幼虫胚后变态发育模式、幼虫的躯体构型及延长的滤食型浮游幼虫周期是所有腕足动物的祖征(plesiomorphy),且有可能起源于干群腕足动物。现代舌形贝腕足动物的幼虫经历了显着的异时发育过程,其浮游幼虫早期以直接发育为特征。此外,对于陕南和湖北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中与腕足动物大量伴生的疑难化石软舌螺Paramicrocornus zhenbaensis锥壳及口盖化石进行了研究。这些磷酸盐化的软舌螺化石保存了壳体的三维形态及结构,并对比于加拿大北部同时代的磷酸盐化软舌螺化石Parkula?sp.,揭示了重要的形态学信息。化石显示P.zhenbaensis缺少附肢,结合双层壳体结构表明P.zhenbaensis属于软舌螺目。对比与直管螺目的软舌螺,P.zhenbaensis较小的柱状结构,以及垂直的分布模式,在分类学上显示出与圆管螺目的显着不同,很可能代表了一种软舌螺目的姊妹类群。值得注意的是,P.zhenbaensis口盖内表面顶部所保存的最古老肌肉附着痕,与软躯体化石库中的软舌螺触手结构有很好的对比,表明其以触手滤食的生活习性,从而揭示了其冠轮动物类群的系统学属性。并由此推论,软舌螺P.zhenbaensis因缺乏附肢而不具备太多的运动能力,很可能以锥壳的尖端埋入到沉积物中,营底栖固着生活。

王泽九[3](2009)在《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文中研究表明邢裕盛教授是我国着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泽九[4](2009)在《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文中研究指明邢裕盛教授是我国着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鹏举,尹崇玉,唐烽[5](2006)在《瓮安生物群中多次分叉的微管状后生动物化石》文中提出在贵州瓮安震旦系陡山沱组中发现多次均等分叉(至少4次)的微管状后生动物化石,其生活习性应为底栖群居,具有很强的无性生殖能力.内部具横隔板及体腔,显示出与已绝灭的刺细胞床板珊瑚类相似,可能为原始的床板珊瑚.这也是迄今为止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比较确切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对于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尹崇玉,高林志,邢裕盛[6](2003)在《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英文)》文中研究说明描述了湖北秭归县庙河村寒武系最底那(天竺山段)硅化微体化石13属16种,并论述了其地层意义。所有微体化石皆见于燧石切片中。此组合含大量小个体的具刺疑源类,以Micrhystridium ampliatum Wang为主,并与Paracymatiosphaera spp.,其它球形分子Leiosphaeridia,Favososphaeridium,Eoaperturilites及丝状体Obruchevella和Megathrix共生。此地真正的陡山沱组是以含大量的和形态复杂的疑源类及简单的丝状体和球状化石为特征。这两个可靠的微体化石组合的发现和区分对本区及邻区震旦系—寒武系过渡层的划分和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栉水母动物的形态分异度、形态空间分析及演化趋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中国前寒武纪——寒武纪早期重要化石群介绍
        1.1.1 震旦纪晚期生物(动物)群
        1.1.2 寒武纪早期生物(动物)群
    1.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2.1 “非爆发”假说
        1.2.2 “一幕式”假说
        1.2.3 “二幕式”假说
        1.2.4 “三幕式”演化假说
    1.3 早期动物树成型
    1.4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5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现生栉水母
    2.1 现代栉水母特征
    2.2 现代栉水母各种类特征
        2.2.1 球栉水母目(Cydippida)
        2.2.2 兜栉水母目(Lobate):
        2.2.3 带栉水母目(Cestida)
        2.2.4 扁栉水母目(Platyctenea)
        2.2.5 海萼栉水母目(Thalassocalycida)
        2.2.6 美光水母目(Ganeshida)
        2.2.7 瓜水母目(Beroida)
    2.3 现生栉水母谱系分析
第3章 寒武纪栉水母动物
    3.1 寒武纪栉水母简介
        3.1.1 庙河生物群
        3.1.2 宽川铺生物群
        3.1.3 澄江动物群
        3.1.4 清江生物群
        3.1.5 关山生物群
        3.1.6 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3.1.7 加拿大McKay群
    3.2 存疑寒武纪栉水母
        3.2.1 乳突中华栉水母
    3.3 寒武纪栉水母总结
第4章 早期栉水母动物的形态分异度与形态空间分析
    4.1 支序分析
        4.1.1 外群及内群的选择
        4.1.2 性状选择及编码
        4.1.3 支序分析的实现
        4.1.4 支序分析结果
    4.2 形态空间分析
        4.2.1 化石形态特征量化
        4.2.2 定量分析方法
    4.3 定量分析过程
        4.3.1 具体流程
    4.4 定量分析结果
第5章 栉水母动物演化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问题与不足
鸣谢
参考文献

(2)华南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腕足动物概述
        1.1.1 腕足动物的起源假说
        1.1.2 托模特壳(Tommotiids)的系统演化假说
        1.1.3 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
    1.2 研究材料、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材料
        1.2.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3 文章特色
    1.3 研究方法
        1.3.1 醋酸酸蚀实验
        1.3.2 岩石切片
        1.3.3 扫描电镜(SEM)成像与能谱(EDS)分析
        1.3.4 超景深三维成像
        1.3.5 几何形态测量(Geometricmorphometrics)
        1.3.6 Micro-CT
        1.3.7 同步辐射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
        1.3.8 数据重建(Reconstruction)与三维可视化(3DVisualization)
    1.4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腕足动物
    2.1 寒武大爆发背景下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TOA)的成型
    2.2 澄江化石库软躯体保存的腕足动物
    2.3 腕足动物壳体的术语修订
    2.4 全球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附件1)
        2.4.1 华南板块(扬子板块)
        2.4.2 华北板块
        2.4.3 澳大利亚板块
        2.4.4 西伯利亚板块
        2.4.5 劳伦板块
        2.4.6 其它板块
    2.5 华南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多样性起源
        2.5.1 壳体纹饰
        2.5.2 壳层结构
        2.5.3 肉茎沟/孔的形态
        2.5.4 幼虫变态发育
        2.5.5 个体发育
        2.5.6 寒武纪初期腕足动物生存方式与海洋基质演化
第三章 华南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及其它壳体化石
    3.1 研究历史
    3.2 峡东地区
        3.2.1 地质背景
        3.2.2 腕足动物化石组合
        3.2.3 其它壳体化石
    3.3 镇巴—房县地区
        3.3.1 地质背景
        3.3.2 腕足动物化石组合
        3.3.3 其它壳体化石
    3.4 滇东地区
    3.5 寒武纪早期生物地层对比
        3.5.1 华南水井沱组壳体化石组合特征
        3.5.2 板块内部地层对比
        3.5.3 洲际地层对比
第四章 乳孔贝Eohadrotreta表皮细胞印模与壳体分泌
    4.1 引言
    4.2 乳孔贝Eohadrotretazhenbaensis壳体形态与结构
    4.3 乳孔贝Eohadrotretazhenbaensis表皮细胞印模
    4.4 乳孔贝Eohadrotreta的壳体分泌模式
    4.5 Eohadrotreta表皮细胞印模结构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 华南寒武纪最早乳孔贝的异速发育
    5.1 引言
    5.2 Eohadrotretazhenbaensis与Eohadrotreta?zhujiahensis的个体发育
        5.2.1 肉茎孔形成阶段Pedicleforamenformingstage(T1)
        5.2.2 肉茎孔封闭阶段Pedicleforamenenclosingstage(T2)
        5.2.3 交互沟伸长阶段Intertroughincreasingstage(T3)
    5.3 个体发育模式
    5.4 系统学讨论
第六章 腕足动物的变态发育—华南最早乳孔贝的化石证据
    6.1 引言
    6.2 乳孔贝变态壳的形态
    6.3 Eohadrotreta变态壳的生长
    6.4 Eohadrotreta的胚后变态发育
    6.5 腕足动物幼虫早期发育的对比研究
第七章 疑难化石软舌螺的触手冠动物视角—腕足动物的近亲?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华南水井沱组的软舌螺化石
    7.4 Paramicrocornuszhenbaensis的形态结构
        7.4.1 锥壳
        7.4.2 口盖
        7.4.3 壳层结构
    7.5 没有附肢的软舌螺(hyolithid)
    7.6 软舌螺口盖的壳体结构
    7.7 Paramicrocornuszhenbaensis口盖内触手附着肌痕
第八章 华南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系统学描述
    8.1镇巴始壮贝EohadrotretazhenbaensisLiandHolmer,2004
        8.1.1 系统古生物学
        8.1.2 主要发育特征
        8.1.3 壳体纹饰与结构
        8.1.4 生物地层对比
        8.1.5 生存策略
    8.2朱家河始壮贝Eohadrotreta?zhujiahensisLiandHolmer,2004
        8.2.1 系统古生物学
        8.2.2 主要发育特征
        8.2.3 壳体纹饰与结构
        8.2.4 生物地层对比
    8.3 陕南古乳孔贝(新属、新种)Palaeotretashannanensisgen.etsp.nov
        8.3.1 系统古生物学
        8.3.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4 青新始圆货贝(亲近种)Eoobolusaff.viridis(Cobbold,1921)
        8.4.1 系统古生物学
        8.4.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4.3 幼虫的变态发育
        8.4.4 个体发育特征
    8.5 始圆货贝(未定种)Eoobolussp
        8.5.1 系统古生物学
        8.5.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6 小洋坝阔圆货贝(新属、新种)Latusobolusxiaoyangbaensisgen.etsp.nov.
        8.6.1 系统古生物学
        8.6.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7 莲沱古圆货贝Palaeobolus?liantuoensisZeng,1987
        8.7.1 系统古生物学
        8.7.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8 波波夫刺圆货贝SpinoboluspopoviZhang&Holmer,2016
        8.8.1 系统古生物学
        8.8.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9 尔格李野维舌孔贝LingulellotretaergalieviKoneva,1983
        8.9.1 系统古生物学
        8.9.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10 马龙舌孔贝LingulellotretamalongensisRong,1974
        8.10.1 系统古生物学
        8.10.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10.3 幼虫的变态发育
    8.11 峡东古乳房贝(新属、新种)Palaeothelexiadongensisgen.etsp.nov
        8.11.1 系统古生物学
        8.11.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12 小博茨福徒贝BotsfordiaminutaLi&Holmer,2004
        8.12.1 系统古生物学
        8.12.2 壳体纹饰与结构
        8.12.3 生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一 全球最早的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化石记录表
附件二 华南寒武纪早期壳体化石层位统计表

(3)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科学贡献
    1.1 在地层、古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 生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观点
    1.3 前寒武纪能源的见解
    1.4 前寒武纪地层研究
    1.5 重大疑难地层问题研究
2 学风
3 发表论文及专着

四、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栉水母动物的形态分异度、形态空间分析及演化趋势探讨[D]. 梁家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2]华南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研究[D]. 张志亮. 西北大学, 2018(01)
  • [3]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J]. 王泽九. 地球学报, 2009(04)
  • [4]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A]. 王泽九. 《地球学报》邢裕盛先生80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57周年专辑, 2009(总第114期)
  • [5]瓮安生物群中多次分叉的微管状后生动物化石[J]. 刘鹏举,尹崇玉,唐烽. 科学通报, 2006(04)
  • [6]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英文)[J]. 尹崇玉,高林志,邢裕盛. 古生物学报, 2003(01)

标签:;  ;  ;  ;  ;  

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柱山硅化微化石(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