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

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

一、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1](2021)在《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综合治理黄河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实施,中国政府争取到苏联的技术援助,并以苏联的治河理念为指导。有关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关注。而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本身,既直接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同时还记刻下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中的苏联援助研究,是通过社会调研及主要运用史料学的方法,在档案和各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林业、农业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将该时期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活动、苏联理念对中国治黄的影响、苏联援助治黄的意义和问题等内容作为考察视角,以对中国黄河治理史、中苏关系史等进行拓展性与深入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中的苏联援助研究,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的启动、治理黄河中苏联援助的内容、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与问题等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探讨,并从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治理黄河的援助,始终受到中苏关系发展与变化的影响。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是苏联对中国治理黄河提供援助的重要前提,而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苏联给予中国治理黄河的援助半途而废的根本因素。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导致了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工作的中断,而且直接影响到当时黄河综合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

闫旭[2](2020)在《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健康状况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门峡库区湿地是在黄河中游特殊的水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利枢纽不同运行水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较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类型丰富多样,物种资源种类繁多,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资源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显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因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湿地生态健康与否所产生的结果没有准确的认知,同时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致使湿地数量和面积锐减,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本研究采用水文气象数据和生态调查数据,利用市场价值法、生产函数法、替代费用法等价值评价方法,对2017年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并以PSR模型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探讨水利工程设施运用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概述如下:(1)构建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水文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和不同时期生态调查数据,利用市场价值法、成果参照法、旅行费用法等评价方法,对2017年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23.75亿元,其中供给服务功能占比14.0%,价值为17.38亿元;调节服务功能占比83.44%,价值为103.2亿元;支持服务功能占比0.69%,价值为0.86亿元;文化服务功能占比1.87%,价值为2.31亿元。由于调节功能所具有的生态指标最多、价值量最高,因此调节功能为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2)依据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对其供给、调节、支持、文化等生态功能的使用价值进行划分,主要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以及非使用价值三类。其中,直接使用价值所具有的价值量为19.0亿元;间接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大,价值量为103.89亿元;非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小,价值量仅为0.86亿元。由此可知,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以间接使用价值为主,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应着重保护其生态功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以PSR模型为框架,从压力(P)、状态(S)、响应(R)三个层面构建了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亚健康、脆弱、病态、疾病”5个等级,根据综合评价指数(CEI)确定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当前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696,处于“亚健康”状态与“脆弱”状态之间;在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中,状态层的约束性最强(0.394),压力层次之(0.157),响应层最弱(0.145);在15项评价指标中,物质供应、生态环境恢复、科研娱乐等是影响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张瑞嘉[3](2020)在《基于同位素的多泥沙河流湿地水循环过程溯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设施,控制面积达黄河流域90%以上,运行后发生大量泥沙淤积库中,严重危害上游城市防洪安全,为排清泥沙,1974年三门峡水库开始采用“蓄清排浑”方式运行。因三门峡水库的特殊运行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泥沙河流型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是黄河中游重要的冬季候鸟栖息地,兼具重要的自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门峡库区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水体重金属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威胁,严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实地查勘和野外采样分析基础上,系统分析三门峡库区湿地主要水循环要素变化特性和不同水体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确立降水、河流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在水库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相互补给关系,基于稳定同位素质量守恒,构建同位素质量混合模型模拟三门峡库区湿地在水库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水循环过程。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循环要素多年变化特征表现为:1974~2017年平均降水量为531.32mm,呈较显着的下降趋势,平均蒸发量为1135.58mm,呈十分显着的下降趋势,平均入流量为284.71亿m3,平均出流量为277亿m3,均呈十分显着的下降趋势;1997~2017年平均壤中流为101.03亿m3,呈较显着的上升趋势,平均地下径流为172.16亿m3,呈下降趋势。水库不同运行方式影响着湿地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2)分析河流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发现湿地内土壤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含量最为富集,河水次之,地下水最为贫化。河流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中δ18O和δD的相关关系分别为:δD=6.704δ18O-0.418、δD=6.384δ18O-2.411、δD=4.88δ18O-19.838。河流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沿程变化表现为:河流水在水库蓄水期时4月份较1月份高,在水库泄水期时8月份较7月份高;地下水和土壤水在水库泄水期时的同位素含量高于水库蓄水期。河流水在水库蓄水期时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含量呈总体增加的趋势,水库泄水期呈总体减小;地下水在水库蓄水期减小,泄水期略有增加;土壤水在水库蓄水期和泄水期均呈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三门峡库区湿地不同水体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组成变化均由不同程度的降水蒸发作用和人类活动取用水造成的。水体补给关系在水库的不同运行方式下也表现不同,水库蓄水期,库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湿地河流水补充地下水;水库泄水期,水库水位下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侧向渗漏补给河流水。(3)利用IsoSource、IsoError和SIAR三种模型,模拟三门峡库区湿地在水库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水循环过程。因SIAR模型运算结果较其他两种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小,选择SIAR模型模拟计算三门峡库区湿地各水体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水库蓄水期,河流水、土壤水和降水补充地下水,河流水对地下水的贡献最大,约占40~60%;土壤水次之,约占30~40%,降水的贡献最小,仅占10~20%。水库泄水期,地下水、土壤水和降水补充河流水,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贡献约占30~70%,土壤水对河流水的贡献约占10~50%,降水对河流水的贡献较小,仅占10~20%。

秦海东[4](2020)在《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文中指出水库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具,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水库运用产生的多维效益进行评估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关键技术”(2018YFC0407400),研究流域水库联合运用下的多维效益量化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进行实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水库多功能辨识及多维效益内涵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前沿分析等,以多沙河流水库为对象,从安全性、社会性、可持续性方面,辨识水库的多种功能,从而界定水库产生的多维效益内涵,包括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三大类,为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的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水库多维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量化方法研究。根据水库多维效益内涵,基于能值和经济学方法,提出能够表征各类效益的指标及其量化方法,包括防洪淹没损失、水库及河道减淤效益、水力发电效益、工、农、生活供水效益、生态环境调节与支撑功能效益,构建水库多维效益评估指标体系。(3)水库多维效益评估模型建立。模型包括1)多源水体能值转换率量化模块,确定各区域自然与工程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值;2)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模块,获取各区域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环境单方水资源价值;3)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块,结合多维效益指标体系,核算水库联合运用下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效益及综合效益。(4)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多维效益量化实例研究。将上述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的实例中,对“77.7”上大洪水事件下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保滩、漫滩联合运用的多维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保滩运用方式中,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效益依次为-9.54、-25.12、2.42、86.42、172.95亿元,总效益227.13亿元;漫滩运用方式中,各效益依次为-42.42、-18.82、2.30、86.42、176.00亿元,总效益203.48亿元。合理设置水库联合运用方式可有效保证大坝及下游安全,并兼顾其他效益。水库多维效益综合评估,对指导水库科学运行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王徐洋[5](2020)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防洪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是位于黄河干流中下游的两座大型水库,是黄河水利工程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对黄河流域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缓解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的防洪调度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选取1954、1958、1962三年洪水作为典型洪水,构建设计洪水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推求了五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水库入库设计洪水和区间设计洪水;2、构建了以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最小为目标的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和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优化模型,采用动态规划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3、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至花园口站及区间入流至花园口站的河道洪水演进计算采用马斯京根法;4、利用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和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优化模型,通过对不同频率洪水进行防洪优化调度计算,结果表明:(1)三门峡、小浪底两水库联合防洪调度的防洪效果优于两库单独防洪调度效果。(2)小浪底水库单库防洪调度不能保证百年一遇洪水来临时下游的防洪安全。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实施三门峡、小浪底两水库联合防洪调度,花园口最大洪水流量小于22000 m3/s的设防流量,可保证黄河下游的安全。(3)按五站(龙门镇、白马寺、小浪底、五龙口、山路平)预报花园口流量达到15000m3/s时,三门峡水库投入使用进行拦蓄防洪的方案最佳,花园口最大洪水流量为19450m3/s,削峰率为36.8%。

吴凌志[6](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娄书建,刘谋,王海军,张涛,王育杰[7](2017)在《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防洪安全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三门峡水库开展原型试验以来,非汛期水库水位降低,按不超过318 m进行控制,库区大量滩地露出,长时间低水位运行,致使两岸居民逐渐涌入滩地进行违规开发,种植养殖、修堤围湖、景区建设等,侵占库区高程不断下移,在库区322326 m高程甚至修建别墅等永久性建筑,严重影响水库的防洪、防凌以及应急调度功能的正常运用。介绍了为维护库区水事秩序、遏制对库区的非法侵占、保障库区及黄河防洪安全,近年来采取的警示性蓄水、河道巡查、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等措施,所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库区违规开发现象,对改善库区防洪安全管理形势作用明显。

陈启文[8](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研究说明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谢金明[9](2012)在《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泥沙淤积引起库容损失,导致水库受到功能性、安全性和综合效益下降的影响,是水库可持续利用研究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论文从管理和经济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和动态经济优化分析,就泥沙淤积对水库影响的评价模型和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模型开展了研究。论文对如何通过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合理评价和有效管理来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对泥沙淤积对水库影响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闹德海水库、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行泥沙淤积影响评价,结果基本能反映泥沙淤积对这5个水库当前的影响程度,表明模型基本可靠,可用于定量评价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根据Gould-Dincer方法,建立了基于库容的水库供水效益计算方法和发电效益计算方法,前者给出了供水量与给定兴利库容、供水保证率和入库年径流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后者给出了发电效益与给定兴利库容、发电保证率、入库年径流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频率法,推导了基于库容的水库防洪效益计算方法,给出了防洪效益与给定防洪库容和入库洪量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建立了水库效益与给定库容的直观关系,可以快速确定给定库容对应的水库效益。基于水库泥沙的“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并结合水库拦沙比计算和清淤能力计算,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模型。模型由拦沙量计算模块、清淤能力计算模块、水库效益计算模块和经济优化模块组成,既可考虑清淤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又可考虑清淤措施的经济性。模型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清淤措施的累积净效益,得出全局最优的清淤方案,可以用于指导水库泥沙淤积的有效管理。利用建立的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闹德海水库、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行了清淤措施评价,得到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和闹德海水库的最优清淤措施为蓄清排浑,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的最优清淤措施为挖泥船挖沙。这些结果与各自水库当前采用的措施及已有研究成果基本相符,表明模型基本可靠。

李谢辉[10](2008)在《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渭河流域关中段是陕西省的核心区,在西部地区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可是在关中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大,渭河流域存在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污染日趋加剧、水土流失治理进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渭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基础,它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可能性的过程,其研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和生态毒理学、地理学、灾害学等多个学科。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包含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的综合风险过程。本文以陕西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在对1990和2002年Landsat TM/ETM+遥感信息源的处理和分析后,通过引入动态分析模型,计算LUCC差异检测、LUCC单一和综合动态度、LUCC单一和综合变化趋势与状态,首先分析了这13年间7种主要土地类型的演变情况。根据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和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种数学建模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在美国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步骤下,在1990和2002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分类图的基础上,以7类景观类型为风险受体,人类干扰为风险源,通过构建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划分风险小区,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将两个时期的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图进行分类符号设置后,主要获得了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5个级别的区域风险区划图。针对渭河下游洪水灾害频发的现状,将研究区划分为咸阳市城区、西安市城区、高陵县、临潼区、渭南市城区、华县、华阴市、大荔县、潼关县9个区,以各区的行政边界为单位,通过综合分析对洪水灾害有影响的降水、地形、水系、过境洪水和防洪工程等自然致灾力的影响度,以及承灾体遭受不同强度洪水可能损失程度的易损性影响度,运用AHP法和因子叠加法,将反映危险性影响度评价的自然属性和反映易损性影响度评价的社会属性进行叠加从而获得了洪灾综合风险评价等级图。在研究区历史资料考证和2002年ETM+遥感影像景观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干旱、洪水、污染和水土流失4种风险源,并对这4种主要风险源进行描述、度量、暴露和危害分析、确定终点、划分风险小区后,在本文构造的综合生态风险值的计算模型公式下,通过计算综合风险概率、综合生态损失度和综合社会经济易损度,获得了每个风险小区内的综合生态风险值和区域主要生态风险源5个级别的综合评价空间分布图。由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区域生态风险和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维持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本文对由主要生态风险源综合评价而得到的5个级别风险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风险管理对策。同时,为了要减少灾害风险和损失,认为不仅要加强本区域的防灾减灾措施,也要加强对渭河上中游的灾害预防和治理,从而才能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自然控制到人为控制,使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因此研究对4种主要风险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能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对不同风险小区、不同风险源、不同风险受体进行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依据,而且能为渭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
    第二节 中苏关系的恶化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治理黄河的启动
    第一节 治理黄河的历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黄河问题
    第三节 国家治理黄河机构的建立
    第四节 黄河综合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20 世纪50 年代治理黄河中苏联援助的内容
    第一节 中国提出援助治理黄河的请求
    第二节 苏联决定援助中国治理黄河
    第三节 苏联援华专家的保障条件
    第四节 苏联援助治黄工作的开展
    第五节 苏联专家撤走后的黄河治理
第四章 20 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与问题
    第一节 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
    第二节 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问题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2)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健康状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2.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三门峡库区湿地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气象
        2.2.3 水文情势
    2.3 生物资源概况
    2.4 库区湿地概况
        2.4.1 湿地概况
        2.4.2 湿地类型及特征
        2.4.3 湿地开发利用现状
3 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1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
    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1 供给功能价值估算
        4.1.1 生物资源
        4.1.2 水资源
        4.1.3 发电
    4.2 调节功能价值估算
        4.2.1 大气调节
        4.2.2 气候调节
        4.2.3 输沙能力
        4.2.4 调蓄洪水
        4.2.5 净化水质
    4.3 支持功能价值估算
        4.3.1 生物多样性保护
        4.3.2 生态系统完整性
    4.4 文化功能价值估算
        4.4.1 教学科研
        4.4.2 休闲旅游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评估结果
        4.5.2 结果分析
5 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湿地健康评价模型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1 分析方法
        5.2.2 构建判断矩阵
        5.2.3 指标层次排序
    5.3 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3.1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5.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压力分析
        5.4.2 状态分析
        5.4.3 响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同位素的多泥沙河流湿地水循环过程溯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水循环研究进展
        1.2.2 稳定氢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1.2.3 同位素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和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质概况
        2.1.4 生态资源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检测
3 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循环要素分析
    3.1 概述
        3.1.1 分析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2 降水特征分析
    3.3 蒸发特征分析
    3.4 径流特征分析
        3.4.1 湿地地表水
        3.4.2 湿地土壤水
        3.4.3 湿地地下水
    3.5 湿地水循环要素特性研究
    3.6 小结
4 三门峡库区湿地水体同位素特征分析
    4.1 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4.2 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2.1 河流水
        4.2.2 地下水
        4.2.3 土壤水
    4.3 稳定氢氧同位素影响因素分析
    4.4 水体相互补给关系分析
    4.5 小结
5 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循环同位素溯源模拟
    5.1 同位素质量混合模型原理
    5.2 同位素质量混合模型构建
        5.2.1 同位素模型构建
        5.2.2 模型参数确定
    5.3 同位素溯源模拟结果分析
        5.3.1 Iso Source模型计算结果
        5.3.2 Iso Error模型计算结果
        5.3.3 SIAR模型计算结果
        5.3.4 模型适用性评价及分析
    5.4 湿地水循环过程溯源模拟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4)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效益发展过程
        1.2.2 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库多维效益量化评估理论与方法
    2.1 水库效益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水库效益特征
        2.1.3 水库多维效益
        2.1.4 水库综合效益
    2.2 水库多维效益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2 多维效益指标提出及量化
    2.3 水库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型
        2.3.1 模型总体框架
        2.3.2 多源水体能值转换率量化模块
        2.3.3 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模块
        2.3.4 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块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及联合运用方式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黄河流域概况
        3.1.2 研究河段概况
    3.2 联合运用方式
        3.2.1 设置依据
        3.2.2 运用方式
    3.3 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各市各类水资源价值计算
    4.1 能值/货币比率
    4.2 多源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4.2.1 自然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4.2.2 工程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4.3 生产、生活水资源价值
        4.3.1 工业水资源能值价值
        4.3.2 农业水资源能值价值
        4.3.3 生活水资源能值价值
    4.4 生态环境水资源价值
    4.5 研究区各市水资源价值汇总
        4.5.1 生产、生活水资源价值汇总
        4.5.2 生态环境水资源价值汇总
    4.6 本章小结
5 黄河中下游多维效益综合评估
    5.1 防洪效益
        5.1.1 土地分类及价值计算
        5.1.2 淹没面积统计
        5.1.3 淹没损失率确定
        5.1.4 防洪效益计算
        5.1.5 结果分析
    5.2 减淤效益
        5.2.1 减淤效益计算
        5.2.2 结果分析
    5.3 发电效益
        5.3.1 发电效益计算
        5.3.2 结果分析
    5.4 供水效益
        5.4.1 供水效益计算
        5.4.2 结果分析
    5.5 生态环境效益
        5.5.1 生态环境效益计算
        5.5.2 结果分析
    5.6 多维效益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新的见解及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防洪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
        1.2.1 水库防洪调度发展历程
        1.2.2 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
        1.2.3 水库优化调度中的优化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黄河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特征
        2.1.3 河流水系
        2.1.4 汛期洪水
    2.2 三门峡水库概况
    2.3 小浪底水库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设计洪水分析
    3.1 设计方法
    3.2 模型及求解
        3.2.1 遗传算法概述
        3.2.1.1 标准遗传算法
        3.2.1.2 遗传算法流程
        3.2.1.3 遗传算法特点
        3.2.1.4 遗传算法的运行参数
        3.2.2 构建数学模型
        3.2.3 模型求解
    3.3 设计洪水推求结果
        3.3.1 三门峡水库设计洪水
        3.3.2 小浪底水库设计洪水
        3.3.3 区间设计洪水
    3.4 本章小结
4 单库调度及河道演进
    4.1 防洪调度模型及求解
        4.1.1 防洪调度模型
        4.1.2 模型求解
    4.2 小浪底水库单库调度
    4.3 河道演进
        4.3.1 马斯京根法
        4.3.2 演进结果
    4.4 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方案及对比
    5.1 梯级水库联合防洪任务和原则
    5.2 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
        5.2.1 联合调度原则
        5.2.2 联合调度模型
        5.2.3 模型求解
    5.3 联合调度结果
        5.3.1 方案一计算结果
        5.3.2 方案二计算结果
        5.3.3 联合调度方案对比
    5.4 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7)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防洪安全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运用背景
2 原型试验以来引发的防洪安全问题
    2.1 库区防洪水位以下存在的问题
    2.2 水库防洪运用水位复核
    2.3 库区防洪水位以下管理现状
3 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策建议
    3.1 主要措施及成效
    3.2 对策与建议
4 结语

(9)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库泥沙淤积状况
    1.3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
        1.3.1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两种理念
        1.3.2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
    1.4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的研究现状
        1.4.1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方法
        1.4.2 水库效益计算方法
        1.4.3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1.5 本文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
    2.1 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
    2.2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
        2.2.1 指标体系
        2.2.2 指标权重计算
        2.2.3 指标值计算
        2.2.4 评价模型建立
    2.3 典型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1 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2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3 闹德海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4 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5 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库容的水库效益计算
    3.1 水库效益与库容关系
        3.1.1 Gould-Dincer 方法介绍
        3.1.2 防洪效益计算的频率法介绍
    3.2 基于库容的供水效益计算方法
        3.2.1 计算方法概述
        3.2.2 计算方法建立
    3.3 基于库容的发电效益计算方法
        3.3.1 计算方法概述
        3.3.2 计算方法建立
        3.3.3 案例验证
    3.4 基于库容的防洪效益计算方法
        3.4.1 计算方法概述
        3.4.2 计算方法建立
        3.4.3 案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经济分析的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4.1 RESCON 模型介绍
    4.2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技术路线
    4.3 水库拦沙比计算
    4.4 清淤能力计算
        4.4.1 冲沙
        4.4.2 蓄清排浑
        4.4.3 水力虹吸抽沙
        4.4.4 挖泥船挖沙
        4.4.5 干挖
    4.5 动态经济分析与优化
        4.5.1 动态经济分析
        4.5.2 动态经济优化
    4.6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4.6.1 清淤措施净效益计算
        4.6.2 清淤措施比选
        4.6.3 模型编程实现
        4.6.4 输入数据准备
        4.6.5 模型的假设条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1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1.1 水库基本数据
        5.1.2 清淤评价结果
        5.1.3 最优清淤方案
    5.2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2.1 水库基本数据
        5.2.2 清淤评价结果
        5.2.3 最优清淤方案
    5.3 闹德海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3.1 水库基本数据
        5.3.2 清淤评价结果
        5.3.3 最优清淤方案
    5.4 官厅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4.1 水库基本数据
        5.4.2 清淤评价结果
        5.4.3 最优清淤方案
    5.5 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5.1 水库基本数据
        5.5.2 清淤评价结果
        5.5.3 最优清淤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风险评价ERA
    1.2.1 概念和特点
    1.2.2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内涵
    
1.2.2.1 风险评价的发展历史
    
1.2.2.2 美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
    1.2.3 国内外ERA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1.2.3.1 国外研究进展
    
1.2.3.2 国内研究进展
    
1.2.3.3 ERA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系河道
    2.1.6 水文泥沙
    2.1.7 社会经济
2.2 主要研究方法
2.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遥感影像处理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3.1 处理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3.1.2 本章技术路线
3.2 遥感影像处理
    3.2.1 主要数据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多波段选择与分析
    
3.2.3.1 波段光谱特征分析
    
3.2.3.2 最佳指数(OIF)计算
    
3.2.3.3 最优组合波段
    3.2.4 图像增强
    3.2.5 图像分类
    
3.2.5.1 非监督和监督分类
    
3.2.5.2 分类精度评价
3.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3.3.1 LUCC差异检测分析
    3.3.2 LUCC的幅度和速度趋势分析
    
3.3.2.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幅度
    
3.3.2.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速度和趋势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景观结构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4.1 景观和景观结构
    4.1.1 景观的基本概念
    4.1.2 景观结构的分析模型
4.2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4.2.1 概念和方法论基础
    4.2.2 评价方法
4.3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4.3.1 本章技术路线图
    4.3.2 研究区的界定及分析
    4.3.3 景观类型划分及受体分析
    4.3.4 风险源和生态风险指数
    
4.3.4.1 风险源和生态终点的度量
    
4.3.4.2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风险指数
    4.3.5 地统计分析方法
    
4.3.5.1 变异函数及理论模型
    
4.3.5.2 变异函数检验
    
4.3.5.3 克里格插值法
    4.3.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区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5.1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5.1.1 洪水灾害系统
    5.1.2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
    5.1.3 GIS方法和研究进展
5.2 研究区洪灾概况和技术路线图
    5.2.1 历史洪灾概述
    5.2.2 本章技术路线图
5.3 洪水灾害危险性分析
    5.3.1 降水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
    5.3.2 地形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
    5.3.3 水系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
    5.3.4 过境洪水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
    5.3.5 防洪工程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
    5.3.6 洪水灾害危险性影响的综合分析
    
5.3.6.1 AHP法确定权重
    
5.3.6.2 洪灾危险性影响综合分级图
5.4 洪水灾害易损性分析
    5.4.1 社会经济易损性指标
    5.4.2 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
5.5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与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区域主要风险源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6.1 主要生态风险源的描述
    6.1.1 干旱
    6.1.2 洪水
    6.1.3 污染
    6.1.4 水土流失
6.2 本章技术路线图
6.3 主要风险源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6.3.1 风险受体和风险源的分析
    
6.3.1.1 风险受体分析
    
6.3.1.2 干旱和洪水两种风险源的分析和度量
    
6.3.1.3 污染风险源的分析和度量
    
6.3.1.4 水土流失风险源的分析和度量
    6.3.2 暴露和危害分析
    6.3.3 生态终点的确定
    6.3.4 风险源的综合权重
    6.3.5 风险小区的划分和风险值的度量
    
6.3.5.1 风险小区的划分
    
6.3.5.2 风险值的度量
    6.3.6 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分级图
6.4 小结 第七章 生态风险管理及防灾减灾措施
7.1 生态风险评价(ERA)与生态风险管理(ERM)的关系
7.2 研究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7.2.1 高风险区的风险管理对策
    7.2.2 较高风险区的风险管理对策
    7.2.3 中等和较低风险区的风险管理对策
    7.2.4 低风险区的风险管理对策
7.3 主要风险源的防灾减灾措施
    7.3.1 干旱灾害
    7.3.2 洪水灾害
    7.3.3 水污染
    7.3.4 水土流失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D]. 赵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健康状况评价[D]. 闫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基于同位素的多泥沙河流湿地水循环过程溯源模拟研究[D]. 张瑞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D]. 秦海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防洪优化调度研究[D]. 王徐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防洪安全现状及对策[J]. 娄书建,刘谋,王海军,张涛,王育杰. 人民黄河, 2017(07)
  • [8]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9]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D]. 谢金明. 清华大学, 2012(07)
  • [10]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D]. 李谢辉. 兰州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浅谈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防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