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龙女,一切成真——《龙女》故事解析

嫁给龙女,一切成真——《龙女》故事解析

一、娶得龙女 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海力波[1](2021)在《如愿归去紫姑还:中古荆楚地母信仰与域外文化交融》文中认为"求如愿"与"迎紫姑"是中古时期荆楚地区的新年礼俗。如愿与紫姑是地母女神的化身,求如愿与迎紫姑仪式共同构成地母女神的死亡-复活祭仪,求如愿象征着旧年结束时地母的死亡,迎紫姑寓意新年来临后地母的复活。求如愿与迎紫姑习俗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西亚文化"塔穆兹"信仰的影响。宋以后,求如愿与迎紫姑习俗相分离,两者的兴衰体现出华夏文化对域外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主动改造的能动性。

陈培沛[2](2019)在《现存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研究》文中提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有着渊源流传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来为文学家们所青睐,成为神仙题材的主角之一。先秦时代就有关于龙形象的描写,到了魏晋时期,龙开始形象化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后的唐传奇更赋予龙以多样化的形象,并且开了龙女故事的先河,从此各个时期都不乏龙女故事的描写,有小说,有戏剧,到明清时期这一题材发展到顶峰,在创作上更趋于成熟和社会化,出现了至今仍流传广泛的《橘浦记》、《蜃中楼》、《洞庭缘》、《乘龙佳话》四部传奇,这四部作品用了大量的唱词、动作、对话等细致地刻画了龙女的形象,使龙女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故事情节也更加曲折动人。本文试对这四部传奇戏的源流和影响进行探索,通过考证和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明清传奇戏中龙女故事的独特之处以及出现变化的原因。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写龙女故事的探源溯流,主要从龙女故事的起源以及明清之前文学作品中的龙女故事这两方面来写,其中包括对龙的起源、佛经中的龙女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中的龙女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对现存的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进行研究,主要是对《橘浦记》、《蜃中楼》、《洞庭缘》、《乘龙佳话》四部作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龙女故事的本事来源、人物形象以及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方面的讨论。第三部分对四部传奇中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包括人物、语言、结构。第四部分写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的影响,主要是按时代来划分,把明清这一时期传奇与小说中龙女故事进行对比,并分析传奇对此后的关于此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第五部分写到在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从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作家审美创作心理两个方面来讨论。

黎苹[3](2019)在《唐小说中的龙故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精怪故事数量众多、质量上乘,而在众多精怪故事中,与龙相关的故事数量十分可观并且类型多样。唐代是龙故事创作的成熟期,唐小说中对龙的各种描绘,内容丰富,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世大部分的龙形象及故事情节,在唐代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原型。龙故事在唐代小说中较为分散和零碎,本文在尽量全面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唐代龙故事为研究内容,尽量对混杂了多种身份和意蕴的龙作出全面展示,以揭示唐人赋予龙的精彩创造和想象。总体来说,唐代龙故事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还只是简略的片段式记载;地域上主要沿长江黄河流域分布,尤其是作为唐时行政中心的陕西数量最多;时代上则集中于玄宗朝;龙的数量众多,形貌不一并且变化无穷,有的甚至超出常理,反映唐人的尚奇心理。龙故事按其母题类型可分为梦龙、助龙、御龙、杀龙和遇龙五类,遇龙故事数量最多,亦是其它类型故事的基础;梦龙故事奇幻浪漫,其中的龙带有较多道教意蕴,一些还反映出唐人独特的观念;助龙故事虽数量较少,但情节曲折、形象饱满,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龙亦体现出和西域文化的联系;杀龙故事根据杀龙者身份不同而结局不一,其中的龙蕴含较多阶级意味;御龙故事中的龙大多居于陆地,带有灵性,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遗存。唐代龙故事中有大量来源于民间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唐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民俗行为和民俗观念三个层次。这些民俗事象、行为和观念鲜活生动,一方面为考证唐代社会的一些生活状况提供例证,另一方面也具有形成唐代小说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作用。唐代龙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是后代同类小说题材内容的滥觞,在艺术手法上也为其提供了来源和借鉴,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小说。《西游记》中有关龙的描写直承唐代龙故事中的一些篇章,从模式到语言都受其影响;《聊斋志异》中对龙的刻画则一如唐人,得其神韵而更有所突破,开拓出新的境界。

苏苑琴[4](2018)在《苗族龙女故事的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散文类民间口头文学。龙女故事因其精彩的情节和文化内涵,深受苗族民众喜爱,在苗族内部传承中,呈现出主题单一、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本文结合故事形态学的回合分析与母题研究,对苗族龙女故事进行共时性的形态结构分析,探索故事结构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本文分析故事结构时由回合切入,进而具体到母题及其组合特点。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对故事进行回合切分,找到龙女故事的情节基干。对比故事的回合构成后,发现故事主要围绕“缺失(身份)—消除缺失(成婚)”、“加害-(未)消除加害”、“缺失(分离)—(未)消除(团聚)”这三对回合伸展出新的回合,形成不同异文。其次按回合顺序对故事进行母题提炼,探析更为具体的故事结构;分析回合展开的具体情况与特点,用图表现故事伸展的两大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行母题组合与排序,分析母题搭配呈现的规律以及对故事结构的影响,从而展现龙女故事的形态结构。形态结构研究作为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之一,能揭示故事发展模式与结构规律,为辨析民众口头叙事传统的稳定呈现与变异表达提供信息支撑,也能为故事进入深层叙事结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对回合与母题进行逐层分析,探讨故事伸展的规律和特点,初步探索了苗族龙女故事的形态结构,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赵云芳[5](2018)在《《红楼梦》中民间文学的形态考察》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红楼梦》中民间文学的表现形态,指出:《红楼梦》中不仅存在作者借鉴使用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还存在作者模拟原有民间文学创作的"拟民间文学作品"。此外,《红楼梦》中还有一部分民间文学作品并未在文本中直接出现,而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小说表层的叙述语境之下。民间文学的存在构筑起《红楼梦》强大的民间叙事语境,并且以其特有的叙事寓意内在地制约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情节的发展。

卞全琴[6](2016)在《羌族“龙女”故事分析》文中认为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源远流长,各民族中有关龙王和龙女的故事也很多。庞大的龙女故事群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国内外学界对全世界的龙王龙女故事的研究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说羌族的龙女故事1理应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对羌族龙女故事进行文本分析。羌族龙女故事虽版本较多,但都是传统的"祈雨求雨"类型的民间故事,但它存在着诸多特殊之处,对这类故事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学界对龙女故事的研究。

黎亮[7](2015)在《女巫与父权:“龙女”与“百鸟衣”复合型故事解析》文中提出"龙女"与"百鸟衣"复合而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乐人因为能够吹奏美妙的音乐而娶龙王女儿为妻。妻子被国王夺去后,以百鸟衣定计,令乐工换下国王龙袍,夫妻团圆并当上一国之主。这类复合型故事将龙女形象叠加于被抢去的妻子形象之上,不仅强化了具有灵力的女巫形象,更反映了女性权力的被夺以及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父权机制,构成了对社会历史中权力运作的深层隐喻。

朱成林[8](2014)在《西域敦煌龙女故事源流研究》文中提出龙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龙王龙女故事却是由印度的佛经文学演变而来。吠陀时代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那伽族故事,就是佛教中龙王龙女故事的原型。随着佛教的兴起,这些故事被纳入佛经文学中,并伴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而影响至西域和中原地区。《大唐西域记》所记瞿萨旦那国的“龙女索夫”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兼具印度和中原龙女故事的特征,它的形成晚于印度而早于中原地区。敦煌作为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加之本已存在的佛教信仰,也产生了龙女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经开始大量翻译,龙女故事也渐成雏形,但真正成熟的龙女故事代表还是唐李朝威的《柳毅传》。它在佛经中龙女故事的基础上,与中国的传书故事、河神故事、神女故事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传书、报恩和婚恋三大母题。值得注意的是,龙女故事的流传并非是简单地输入和接受,而是不断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因而各地的龙女故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印度的龙女故事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然而传至中国之后,经过文人的想象和融合,逐渐褪去了佛教的外壳,发展成一个龙女与凡人的浪漫爱情故事,龙女的形象也由佛经中的畜类变成高贵的公主。

黎亮[9](2013)在《林兰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经验的幻想性表达,具有稳定的结构模式和意义关怀,即通过获得宝物、难题考验、死亡复活等情节隐喻人的独立成长与自由幸福。童话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幸福地生活、合理地做人”。正因为童话中潜藏着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无论中西,民间童话最早的收集者和记录者都纷纷将民族的自觉寄托于民族的童话中,并将童话所包含的人类经验转化为对现代民族和现代个体的探索中来,童话遂成为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现代性经验的一部分。20世纪20、30年代北新书局林兰编八本民间童话集由赵景深担任主编,以周作人等人的激进童话观念为指导,不仅抓住了童话万物有灵的幻想特质以及原始思维的未驯化特性,而且从民间发展出面向儿童的前瞻视野,将个性解放的现代性话语落到了实处——即通过供给儿童地道的民间童话,以文学启蒙促成现代个体的诞生。遗憾的是,童话与民族的个性以及个体的自由与完备之关系已不再被提及,造成了国内童话乃至幻想文学的衰颓。本研究通过梳理林兰和她所属时代的童话理论、出版状况以及对中国民间童话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以期发掘并重申中国童话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对林兰编民间童话的文化阐释首先建立在普罗普结构形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并运用跨文化的文本比较和跨种类的民俗事象比较等方法对其所属文化心理进行阐释,意在探讨中国农耕文化面向现代性的经验与问题(即探讨民间童话如何讲述并回应“人的自由与完备”这一现代性的核心话语)。不存在脱离文化传统的现代进程。现代性经验也需要面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处境。林兰童话恰恰提供了解读中国文化与现代性问题的资源:一方面,它整体上呈现出稳定的结构形态,与普罗普总结的童话结构大体合式,并与原始成人仪式的结构模式和心理体验具有结构性对应。童话和仪式互相阐释,共同述说着“成为人”所需要经历的内心戏剧和神奇体验,以此提供了与现代性对话的结构框架。另一方面,林兰童话结构也存在着一些有意味的偏离,足以构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童话类型。因此,在对林兰154篇童话进行情节结构分析、跨文化的文本比较的基础上,参以本土文化心理研究,本文将其分为“得宝型”、“失宝型”、“考验型”、“离去型”和“滑稽型”五个类型,它们或单独或复合地组成了林兰童话的具体篇章。结构类型的构拟,使研究获得了一个与从游牧走向现代的西方童话所不同的文化标本,它表明中国农耕文化的经验与幻想如何被写入讲述“成为一个人”的童话中。“得宝型”对应着成人仪式中赠与宝物的环节。围绕着宝物,童话塑造了文化所嘉许的人类形象:格林童话与俄罗斯童话推崇勇武和狡黠;林兰童话则宣扬善良和同情。但差异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善良和同情也充满力量,甚至是赠与发生的最初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西,童话都偏爱神奇之物。通过传递宝物,童话呈现了人类传承德行与力量并使之神圣化的方式。“失宝型”童话都以宝物的失去为结局,打破了由阅读西方童话而形成的经典印象,其意义不仅是体现了林兰童话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独特性背后所隐藏的现代性问题。既然童话和仪式中的宝物标志并定义了人,宝物的失去便隐喻着对自我身份标识的遗忘和对神圣空间的错失,故事里不识宝而失去宝的农民和商人被困于世俗空间,无法获得神圣之物,最终丧失了安排世俗事务的能力。林兰“考验型”童话与原始成人仪式最为契合,也与格林童话、俄罗斯童话在结构上最为相似。中西童话都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完成具有死亡威胁的难题而获得幸福婚姻的故事,跨文化的文本与跨文化的民俗资料互相关联,以互补的经验再现了童话和仪式对神圣空间的营造。尤为重要的是,林兰“考验型”童话体现了成人问题中的性别话语。大体而言,林兰童话更关注男性的成人:即通过将成人与成婚融合起来,不仅表达了成人过程中从母亲的世界到父亲的世界的转变,也通过以妻子为代表的神奇助手隐喻了从父亲的世界向新的女性世界的融合。但是,林兰童话表明,向新的女性世界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龙女童话与百鸟衣童话复合的故事,虽然拥有极其活跃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却讲述了男性对女性的狂想,以及建立在对女性权力掠夺基础上的封建皇权机制。因此,讲述姐妹纠葛和三姐变形复活的蛇郎童话便显得宝贵,从民俗材料和心理分析来看,故事的深层呈现了从少女到妻子的女性身份转换与角色认同的过程。“离去型”童话中离去的妻子形象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份沉落,积淀着由从妻居到从夫居的婚俗转型过程中女性的反抗心态;“仙妻娶回来,兽妻逼出去”的婚姻悲剧,叙写了儒家“人兽分开”思想对无意识的拒斥,及其所造成的创造力的毁灭和主体的不完备。对于现代性个体而言,不可或缺的是批判性。没有什么比在笑声中爆发的批判力更强大。对林兰“滑稽型”童话的解析,不仅探讨故事中的社会批判内容,也分析滑稽引起笑的文艺机制,即令愚蠢的行为和贪婪悖理的愿望遭受身体上的失败。此外,通过以独特的方式描写怪诞身体形象和怪诞身体事件,即将嘲笑系于怪诞身体和由此引发的欢笑之上,林兰滑稽童话有效地将滑稽(嘲笑)与狂欢(欢笑)、批判与创造结合起来,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民族文学资源。总之,林兰童话研究致力于对方法论和价值观的追求,即通过整合结构形态分析、跨文化比较和心理分析等方法研究童话,不仅探讨中国由农耕走向现代的文化资源,也力图读出文化中的人与人的处境,然后满怀希望地期待自由独立、具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人更多地生成,其文化更为繁荣。

胡秀峰[10](2012)在《柳毅故事嬗变研究》文中提出柳毅故事讲述的是洞庭龙女报答儒生柳毅,最后二人喜结连理,是一个有关爱情、报恩、神灵的传奇故事。文中不仅刻画了热情坚定的龙女,有侠义风范的柳毅,脾气暴躁的钱塘君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展示了一幅帝王般的龙宫生活。此篇也是在不同故事母题的影响之下臻于完善的。这一故事题材在后世中以杂剧、戏文、传奇等不同的文本形态广泛流传。而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方面,则多为后人模仿。文本以目前存世的柳毅故事所有文本为研究对象,梳理各个时期的文本发展及演变情况,进一步分析研究各个时期的文本嬗变情况。本文在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下柳毅故事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正文部分总共用四章来阐述柳毅故事的嬗变情况。对柳毅故事的研究首先从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为切入点,阐述唐时《洞庭灵姻传》的文本流传情况,对《洞庭灵姻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做详细的分析,也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洞庭灵姻传》影响之大,流传之广的原因。到了唐代,《洞庭灵姻传》已经完全成熟,《洞庭灵姻传》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龙女和柳毅,故事情节和写作模式这些在文学史上垂范百代。龙女人情化的变化,柳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侠士风范,两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变化,这些都为后世创作提供了素材。第二章对柳毅故事的母题进行梳理。这是关于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故事的起源问题,即《洞庭灵姻传》的成型是受何种故事母题的影响。根据史蒂斯·汤普森提出的母题类型划分,《洞庭灵姻传》故事的母题可归为三类:一是“龙女报恩”母题,即龙女为报答施恩者以身相许;二是“扣物”母题,即与异界沟通的方法是扣击、敲击某物;三是“水神托人传书”母题。第二章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三个母题进行阐述,分析和归纳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成书前的文本状况。第三章以宋元时期的柳毅故事为立足点,分析在宋元时期不同的文本作品中龙女形象、柳毅形象特征以及主题思想的变化。宋时现存的文本形态是文言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和《洞庭灵姻传》大体相似,或部分节录于《洞庭灵姻传》,所以宋时小说因袭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的痕迹是非常严重的。柳毅故事发展到元代,其成就较高的是以此故事为基础的元杂剧,在正文部分先介绍了两部杂剧的文本内容和版本情况,后分析了作品的主题变化和人物变化。第四章以明清时期的柳毅故事为立足点,分析在明清时期不同的文本作品中龙女形象、柳毅形象特征以及主题思想的变化。这部分是分三个时间段来研究的,一是明代柳毅故事,二是明清之际的柳毅故事,三是清代柳毅故事。明清的时候,影响时代最深的思想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创作的柳毅故事,其思想上是无法超越元代柳毅故事的。本文通过横向(同时期的柳毅故事)、纵向(不同时期的柳毅故事)的比较研究,从时间段上梳理出一个发展脉络,总结柳毅故事各个时代的特色,希望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柳毅故事的嬗变情况,从而拓展其故事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二、娶得龙女 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娶得龙女 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如愿归去紫姑还:中古荆楚地母信仰与域外文化交融(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愿与紫姑:地母女神的化身
二、荆楚新年祭的植物神话原型
三、“塔穆兹”信仰:荆楚文化中的西亚文化元素
四、三元和合:荆楚、中原与域外文化的交融

(2)现存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龙女故事探源溯流
    第一节 龙女故事的起源
        一、龙形象的起源
        二、佛经中的龙女
        三、诗文中的龙女
    第二节 明清之前龙女故事的兴盛
        一、唐传奇开龙女故事文学创作先河
        二、龙女故事在宋代文言小说中继续发展
        三、元杂剧将龙女故事搬上舞台
第二章 明清传奇中现存龙女故事研究
    第一节 明末《橘浦记》
        一、本事来源
        二、龙女形象
        三、主题思想
    第二节 清初《蜃中楼》
        一、本事来源
        二、龙女舜华、琼莲的形象
        三、主题思想
    第三节 清末《洞庭缘》
        一、本事来源
        二、龙女形象
        三、主题思想
    第四节 晚清《乘龙佳话》
        一、情节渊源
        二、龙女“卢氏”的形象
        三、主题思想
第三章 现存明清龙女故事传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人物特点
        一、龙女特点
        二、其他人物特点
    第二节 艺术特色
        一、结构特点
        二、语言特色
第四章 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的影响
    第一节 明代传奇与小说中龙女故事的异同
    第二节 清代传奇与小说的相互影响
        一、传奇从小说中汲取素材
        二、小说对传奇进行再创作
第五章 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环境
        一、社会政治
        二、社会文化
    第二节 作家的创作心理
        一、作家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创作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唐小说中的龙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唐小说中龙故事的研究
        2. 唐小说中精怪故事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唐代龙故事的概况
    (一) 详略
    (二) 故事类型
    (三) 时期
    (四) 地域
    (五) 龙的形貌
二、唐代龙故事的类型
    (一) 梦龙
        1. 胎梦
        2. 异界梦
        3. 科举梦
    (二) 助龙
        1. 助龙做事
        2. 救龙性命
    (三) 杀龙
        1. 皇帝或者官员杀龙
        2. 胡人杀龙
        3. 普通人杀龙
    (四) 御龙
        1. 乘龙飞行
        2. 驭龙成事
        3. 画龙致雨
    (五) 遇龙
三、唐代龙故事的艺术价值
    (一) 民俗学价值
        1. 民俗事象的呈现
        2. 民俗行为的描绘
        3. 民俗观念的揭示
    (二) 文学价值
        1. 题材内容的拓展
        2. 艺术手法的创新
        3. 人文精神的表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苗族龙女故事的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中国龙女故事研究状况
        (1)源流研究
        (2)文化内涵研究
        (3)类型与母题研究
        (4)形态结构研究
        2.苗族龙女故事研究状况
        3.故事形态研究状况
    (三)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
        2.相关术语及其概念
        3.研究方法
二、苗族龙女故事回合分析
    (一)单线发展的龙女故事
    (二)多线发展的龙女故事
    (三)小结
三、苗族龙女故事的母题分析
    (一)苗族龙女故事的主要母题
        1.成婚段的母题
        2.分离段的母题
        3.团聚段的母题
    (二)故事回合与母题分析
    (三)小结
四、苗族龙女故事母题组合方式及其规律
    (一)母题组合方式
    (二)母题组合规律
    (三)小结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红楼梦》中民间文学的形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楼梦》中作者借鉴使用的传统民间文学
    1、神话。
    2、传说。
    3、故事。
    4、谚语和歇后语。
二、《红楼梦》中的“拟民间文学”
    1、“补天遗石”:拟神话
    2、“绛珠仙草还泪”:拟故事
    3、“护官符”:拟俗谚口碑
    4、红楼灯谜:拟民间事物谜
        (1) 引俗入雅———引“事物谜”入“灯谜”
        (2) 化俗为雅———红楼“事物谜”的“雅化”
三、《红楼梦》中“隐性”介入的民间文学

(8)西域敦煌龙女故事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古代印度龙女故事研究
    第一节 印度那伽故事研究
        一、印度那伽族的神话传说
        二、那伽女故事
    第二节 古代印度佛经中的龙女故事
        一、佛经中龙的形象
        二、佛经中的龙女故事
第二章 古代新疆和敦煌的龙女故事
    第一节 古代西北地区的龙崇拜
    第二节 龙鼓传说研究
        一、龙鼓传说故事的文化背景
        二、龙鼓传说与佛经文学及中原民间传说的关系
        三、龙鼓情节研究
    第三节 敦煌龙女故事
第三章 中原龙女故事
    第一节 中土龙崇拜的演变
        一、本土的龙崇拜
        二、佛教龙王信仰的传入
    第二节 中原龙女故事的形成及特点
        一、《柳毅传》故事溯源
        二、中原龙女形象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林兰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民间童话与现代性
    第二节 方法和思路:经由结构形态之比较探索文化深层之自我
第二章 林兰童话集的辑录特色与价值
    第一节 “林兰女士”与童话传承
        一、林兰:李小峰与赵景深
        二、林兰女士:童话与女性讲述者
    第二节 林兰之前的童话出版状况
    第三节 农耕文化形态的记忆笔录与潜在的现代性文本
第三章 童话观与文学观:林兰童话编写的理论话语
    第一节 民俗学立论的童话与“现代性”启蒙
        一、西方浪漫主义对民间童话的创造性转化
        二、中国民间童话研究的个性启蒙话语
    第二节 儿童观对文学观的书写
        一、民俗学建构的儿童观
        二、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观
        三、原始思维与现代性
第四章 类型与异文:林兰童话的结构模式及主题运作
    第一节 林兰童话的五大类型
        一、得宝型
        二、失宝型
        三、考验型
        四、离去型
        五、滑稽型
    第二节 异文与主题运作
        一、异文对主题的强化
        二、异文对主题的弱化
        三、异文对主题的变奏
        四、异文对主题的杂糅
    小结
第五章 成“人”的核心意识:林兰“得宝型”童话解析
    第一节 赠与者形象的变迁
    第二节 善良的人与有力的人
    第三节 神圣空间的营造
第六章 文化心态的冲突与自我迷失的寓言:林兰“失宝型”童话解析
    第一节 知足:取宝观念中的农耕心态
    第二节 进取:取宝观念中的商业心态
    第三节 自我迷失的寓言
第七章 男性话语与女性话语:林兰“考验型”童话解析
    第一节 男性的第二次诞生:林兰“解难题”童话解析
        一、成人与成婚的融合
        二、死亡考验与复活之力
        三、第二次诞生与神判的婚姻
    第二节 女巫与父权:林兰“龙女”与“百鸟衣”复合型童话解析
        一、女鸟——巫的形象
        二、换衣母题中的父权意识
    第三节 女性的复活:林兰“蛇郎”童话解析
        一、林兰《菜瓜蛇的故事》
        二、换装母题与女性成年
        三、变形复活与女性之力
        四、大姐的三种角色
第八章 从仙妻到兽妻的沉落:林兰“离去型”童话解析
    第一节 妻的离去:历史文本与基本原型
    第二节 婚姻禁忌与女性地位的沉降
    第三节 仙界、兽界与无意识
第九章 制笑机制与狂欢形象:林兰“滑稽型”童话解析
    第一节 林兰“滑稽型”童话的制笑机制
    第二节 林兰“滑稽型”童话的狂欢形象与意义
    第三节 滑稽童话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结语
余论
附录一 林兰民间童话目录
附录二 林兰童话结构形态分析释例
附录三 林兰童话讲述实验照片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柳毅故事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的文本状况及当时的流传情况
    1.1 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的文本状况
    1.2 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中的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分析
    1.3 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的主题思想
2 唐人小说《洞庭灵姻传》的故事母题类型
    2.1 “龙女报恩”母题
    2.2 “扣物”母题
    2.3 “水神托人传书”母题
3 宋元时期的柳毅故事
    3.1 宋元文言小说,话本和戏文中的柳毅故事
    3.2 元杂剧婚恋剧中的柳毅故事
        3.2.1 元杂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的文本内容及版本情况
        3.2.2 元杂剧主题的变化
4 明清时期的柳毅故事
    4.1 明代柳毅故事:报恩主题
    4.2 明清之际的柳毅故事:婚姻自主
    4.3 清代柳毅故事:完全世俗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娶得龙女 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如愿归去紫姑还:中古荆楚地母信仰与域外文化交融[J]. 海力波. 民俗研究, 2021(02)
  • [2]现存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研究[D]. 陈培沛. 湖北师范大学, 2019(08)
  • [3]唐小说中的龙故事研究[D]. 黎苹. 云南大学, 2019(03)
  • [4]苗族龙女故事的形态研究[D]. 苏苑琴. 云南大学, 2018(01)
  • [5]《红楼梦》中民间文学的形态考察[J]. 赵云芳. 红楼梦学刊, 2018(01)
  • [6]羌族“龙女”故事分析[J]. 卞全琴. 民族艺林, 2016(01)
  • [7]女巫与父权:“龙女”与“百鸟衣”复合型故事解析[J]. 黎亮. 民俗研究, 2015(04)
  • [8]西域敦煌龙女故事源流研究[D]. 朱成林. 兰州大学, 2014(11)
  • [9]林兰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研究[D]. 黎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
  • [10]柳毅故事嬗变研究[D]. 胡秀峰. 辽宁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嫁给龙女,一切成真——《龙女》故事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