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就是训练——安氏国家大剧院五评

不足就是训练——安氏国家大剧院五评

一、不足为训——五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吴衍发[1](2018)在《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的审美体验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中泛滥的浅薄、粗俗、浮躁和功利观念正吞噬着历史城市的传统风貌,使城市建筑文化趋同而丧失个性,欧陆风格又与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相去甚远。所以中国当代城市建筑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从而使地方环境、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时代流行因素和谐统一,要求当代城市建筑在深层而不是表层上承传和弘扬民族优秀建筑传统、汲取国外优秀建筑文化,将其融汇成多元的空间形态语言表达,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时代个性和时代精神。

张薇[2](2010)在《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北京在五十年代末建设的国庆工程一直以“十大建筑”的名号影响着全国各地的潮流,80年代以来,北京建筑有长城饭店、建国饭店、香山饭店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建筑,也有“夺回古都风貌”口号下的创作总体混乱时期,也有世纪之交的国家大剧院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北京建筑的总体变化快,近十年来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总体面貌尚缺少专门的研究成果和总结性结论。本文对北京近十年建筑艺术风尚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民族传统、西洋古典形式三大潮流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梳理,总结出与前20至30年相比,现代主义建筑在实践中占主流地位;民族传统元素越来越呈隐性存在状态;西洋古典元素只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北京建筑艺术风尚多样化,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多样化的。与前20至30年相比,行政干预主要针对政府主持的或者有政府投资的较大型的项目上,如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建筑项目。近十年来,受到商品社会市场化的影响,开发商投资兴建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发商更注重其建设的项目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的属性,而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因为是以顾客为导向,注重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因此在商品房领域大众的审美品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近十年来媒体发展迅速,媒体在对大众的建筑艺术风格引导上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更以其方便、快捷、自发性的、广泛参与更能反映大众社会心理而在逐渐壮大。但是由于网络媒体本身的商业属性和缺少建筑专业知识的背景下,这种引导并非准确无误。另外学术界作为专业人士,舆论导向作用也在显现。近十年来,建筑师群体中一部分“明星”建筑师的话语权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一部分外国设计师和本土的知名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风格上有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分析各个阶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近十年的建筑艺术风尚可见,今后北京的建筑风格还将继续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本土化的的发展趋势,传统形式建筑将以更适应现代发展的形式得到发扬;西洋古典形式建筑生存的空气日渐稀薄。随着全球建筑实践交流日益增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建筑艺术设计水平也将更大的提高。

宋乔[3](2009)在《新世纪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探新(1999~2009)》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极大挑战。中国的建筑界为适应国际化的环境,积极的做出调整。在这些调整中,有理论界的大讨论,有新老一代建筑师的新作为,也有改制后新的设计实践主体进行积极的努力。这些调整客观上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设计,促进了中国建筑市场的繁荣。本文以1999年的国家大剧院安德鲁方案中标为起点,以我们所处的2009年为终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对这十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求对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有整体性的认识,在归纳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为中国建筑找到合理的定位。本文从建筑创作的大环境出发,首先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而理性的解释建筑创作环境的新变化和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必然性,并与对建筑设计基本问题讨论的分析一起引出设计实践主体的变化,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描绘出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新现象。之后,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场馆这一代表性工程的综合分析,印证在这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才促成这一组宏伟建筑的诞生。文章的最后对消费文化下的建筑设计做出反思,并对下一个十年的中国建筑做出展望。

程晓喜[4](2005)在《中国当代建筑评论的开展及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建筑评论是联系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的桥梁。它总结、监督建筑实践,是建筑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基础,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评论是随着西方建筑学的引入才引入的,又受到传统思维习惯等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完善的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建筑实践的飞速发展使我国建筑领域的问题与和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建筑评论的呼唤十分迫切。本文正是立足于现实问题,以公众领域的视角对中国当代建筑评论问题进行的一次探索。鉴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是我国当代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现象,它们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已经在城市建设中有所体现,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评论的信息与传播观——一方面强调建筑评论创造的拟态建筑环境对当代人的建筑文化认知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建筑评论的公众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从传播的角度将建筑评论的全过程分解为评论的产生与扩散两个步骤,便于研究的展开。针对以往专业建筑评论研究集中于前一个步骤的现状,论文提出这两个步骤是循环交替、相辅相成的,前者关注评价内容,后者关注传播形式,两个步骤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因而研究中不可偏废。结合中国当代的现实情况,论文分析了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带给建筑评论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媒体评论走上前台,使建筑评论的主体、媒介、受众等都得到丰富,大大超越了过去的专业范围,为建筑评论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当代建筑评论的变化并非局限在形式方面,媒体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建筑评论的批判功能,带来评论标准乃至整个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据此,论文尝试提出对未来建筑评论理想模式的建构:首先,建筑评论的价值标准应当回归基本原理——真正关注公众的内在需求,这保证了多元化评论目标的一致性和操作中的可比性;之后,在统一的价值标准基础上,建立多层级的评论体系,以专业评论、媒体评论、网络自由评论协同发展,实现建筑评论内容、主体、媒介、受众的多元化原则。这也是建筑评论沟通专业与公众,实现其公众教化与专业监督的双重作用的体制保障。

萧默[5](2001)在《不足为训——五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文中研究表明今年6月初报载国家大剧院又“悄然”复工了,不久,读到了第97期《建筑师》刊出的几位教授所写一边倒肯定安氏方杂的七八篇文章,8月底还是9月初,凤凰卫视也播出了长篇报道,发言的也是这几位教授,当然同样是一边倒。真如一位网友所说:

萧默[6](2001)在《依法治国——四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文中研究指明

二、不足为训——五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足为训——五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的审美体验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建筑文化对时代精神的审美反映
二、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的审美体验与现状
三、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的审美反思

(2)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状况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
    1.3 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概念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
2 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2.1 社会文化心理对艺术风尚的直接决定作用
    2.2 近十年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状况
    2.3 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基本动态和格局
        2.3.1 专业文献统计
        2.3.2 现实状况
        2.3.3 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与专业评价之间的异同
        2.3.4 对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基本分类:现代主义、民族传统、西洋古典
3 现代主义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3.1 现代主义的概念
    3.2 当代北京现代主义风尚的发展
    3.3 近十年北京现代主义建筑艺术风尚
        3.3.1 奥运会建筑所体现的现代主义风尚
        3.3.2 新建筑的现代主义风尚
4 民族传统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4.1 民族传统风尚的概念
    4.2 当代北京民族传统风尚的发展
    4.3 近十年北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风尚
5 西洋古典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5.1 西洋古典风尚的概念
    5.2 当代北京西洋古典风尚的发展
    5.3 近十年北京西洋古典建筑艺术风尚
6 结论: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格局和走势
参考文献
附录1:《建筑学报》等11种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中北京建筑相关文章目录(共594篇)
附录2:近十年部分现代主义建筑普查(已竣工)
附录3:近十年部分民族传统建筑普查(已竣工)
附录4:近十年部分西洋古典建筑普查(已竣工)
附录5:2000年到2009年落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候选项目(50栋)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世纪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探新(199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 入世之后的建筑创作环境
    1.1 从国家大剧院说起
        1.1.1 国家大剧院设计始末
        1.1.2 对于国家大剧院的评论
        1.1.3 国家大剧院的积极意义
    1.2 加入WTO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建筑业受到的影响
        1.2.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2.2 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1.2.3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4 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1.3 国内重大投标中国内外建筑师中标率一边倒的原因
    1.4 建筑发展与地方化的关系
        1.4.1 加入WTO后国际化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冲击
        1.4.2 第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北京宪章》
        1.4.3 地域主义的含义
        1.4.4 中国地域主义实践的意义
第二章 建筑设计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2.1 形式美的重新思考
        2.1.1 由国家大剧院引出的对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质疑
        2.1.2 形式到底追随什么?
        2.1.3 形式美与大众审美
    2.2 重拾“适用·经济·美观”
        2.2.1 “适用、经济、美观”——建筑的永恒之道
        2.2.2 中国建筑对“软着陆”的迫切需求
        2.2.3 “适用、经济、美观”建设方针的现实意义
        2.2.4 “适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推广
    2.3 对提高设计质量与创新的思考
        2.3.1 外部环境的改善
        2.3.2 建筑师自身素质的加强
    2.4 对提升建筑理论水平的讨论
        2.4.1 中国建筑理论的现状
        2.4.2 中国特色理论的思想平台
        2.4.3 对中国建筑理论的战略性思考
第三章 建筑设计实践主体的新变化
    3.1 建筑师的新作为
        3.1.1 第四代建筑师的新作为
        3.1.2 第五代本土建筑师
        3.1.3 留学归国青年建筑师
    3.2 建筑师事务所的茁壮成长
        3.2.1 背景
        3.2.2 事务所及其代表作
    3.3 中外联合设计的发展与自省
        3.3.1 中外联合设计的积极意义
        3.3.2 优秀实例
        3.3.3 对中外联合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代表性工程——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
    4.1 奥运会对与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4.2 三大理念
    4.3 重点奥运场馆分析
        4.3.1 新建场馆
        4.3.2 改扩建场馆
        4.3.3 临建场馆
第五章 时尚消费文化下建筑设计的现象分析与思考
    5.1 消费时尚——消费社会建构认同的手段
        5.1.1 消费的逻辑
        5.1.2 时尚建构认同
    5.2 建筑时尚化的成因分析
    5.3 建筑时尚化的影响
    5.4 反思与应对
第六章 对下一个十年建筑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国当代建筑评论的开展及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研究的背景
    0.2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1章 中西文化差异中的建筑评论发展脉络
    1.1 建筑评论释意
    1.2 理性的递进——建筑评论在西方的发展
    1.3 感性的片断——建筑评论在我国的发展
第2章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
    2.1 大众文化的含义
    2.2 大众消费时代的建筑文化特征
第3章 建筑评论的信息与传播观
    3.1 建筑评论是传播建筑文化的重要途径
    3.2 以传播观点看待建筑评论
第4章 媒体评论走上前台
    4.1 建筑评论的主体构成
    4.2 建筑评论的传播媒介
    4.3 建筑评论的受众
    4.4 建筑评论的反馈
    4.5 个案分析:关于国家大剧院的论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能转换与价值迷失
    5.1 媒介评论带来的现实危机
    5.2 价值标准的迷失
第6章 建筑评论的未来
    6.1 评价标准回归基本原理:关注公众需求
    6.2 建立多层级的建筑评论体系
    6.3 建筑评论的多元化原则
结论 建筑评论是沟通建筑专业与社会公众的桥梁
    1 建筑评论的大众教化功能
    2 建筑评论要关注公众的内在需求
    3 以多层级评论体系开展公众领域的建筑评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建筑专业影响力调查
    A.1 问卷
    A.2 调查过程
    A.3 结果统计
    A.4 数据分析
附录B 中国建筑业网站排名
附录C 关于CCTV 新楼的网上评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不足为训——五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的审美体验与反思[J]. 吴衍发.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D]. 张薇. 北方工业大学, 2010(08)
  • [3]新世纪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探新(1999~2009)[D]. 宋乔. 天津大学, 2009(S2)
  • [4]中国当代建筑评论的开展及传播研究[D]. 程晓喜. 清华大学, 2005(04)
  • [5]不足为训——五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J]. 萧默. 南方建筑, 2001(04)
  • [6]依法治国——四评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J]. 萧默. 城市规划, 2001(05)

标签:;  ;  ;  ;  ;  

不足就是训练——安氏国家大剧院五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