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与可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信息安全与可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信息安全性、可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宁[1](2021)在《MC公司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可用性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盛小平,郭道胜[2](2020)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揭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践。[方法/过程]运用规范分析法,梳理与界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然后从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3个维度探究科学数据安全治理措施。[结果/结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在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加强数据安全立法、建立科学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与系统、充分利用隐私增强技术3项措施可以治理数据机密性问题;建立数据保护官制度、实施数据保护影响评估、运用数据认证技术3项措施可以治理数据完整性问题;制定科学数据可用性政策、提高科学数据质量、构建基于数据联盟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项措施可以治理数据可用性问题。

林雨婷[3](2020)在《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使智能化汽车规划发展与设计能真正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便不能忽视老龄化人群驾驶出行的需求与安全。因其驾驶心理生理、习惯和技术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群体,就目前来看,智能化汽车产品的功能特征与老龄化驾驶群体需求、行为特性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作为汽车企业智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汽车中控人机系统恰是适老化发展策略的适宜载体,但就目前老龄化人群尚未固化成熟的数字化意识、人机交互思维习惯来说,在驾驶场景下使用智能化程度高、功能信息更复杂的汽车中控界面,并行发生的驾驶行为与人机交互行为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基于汽车中控人机界面产品在适老化设计方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会,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方案,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理论研究;驾驶交互复杂情境下针对老龄化驾驶群体的心理、生理、出行情境与行为进行研究;对汽车中控人机界面载体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实践及可用性评估。通过将FBM理论模型引入汽车驾驶交互情境中,构建以用户行为研究为中心的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型作为课题理论基础。通过对驾驶老龄化群体用户特征、驾驶情境特征的研究,结合FBM模型分析人机交互行为的设计因素;通过对汽车中控界面进行调研、实验研究分析影响老龄化驾驶员人机交互另一关键设计要素;基于设计因素与要素所提出的设计策略指导设计方案的研究,完成了功能规划与产品功能架构设计、原型的建立,进行可用性评估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与合理性。该课题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研究、定性分析智能汽车产品服务的适老化应用,并为智能汽车交互产品的适老化设计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提供参考案例。

王小晶[4](2020)在《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直播以其实时互动性优势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式。随着企业、高校、政府等的信息化布局,企业直播发展迅速。直播系统的功能性、易用性和稳定性是企业的关注重点,产品的交互逻辑与界面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国内外多集中于对直播系统关键性技术的研究,缺少对活动层次及设计需求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企业直播系统的活动分析及交互设计。论文基于活动理论,以企业直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活动分析框架及交互式系统研究方法对企业直播活动进行探索,总结了企业直播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完成了校园直播系统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企业直播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通过对企业直播、活动理论、交互式系统三个内容的发展过程、应用领域及相关理论研究,总结了企业直播系统的结构及设计特点,梳理了活动理论的思想模型、基本要素及子系统、分析活动的一般框架,介绍了交互式系统的设计模型及方法,理清了企业直播系统的设计思路。(2)根据活动分析框架对企业直播的控制层、管理层、内容层三个活动子系统的八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互动式企业直播活动模型。论文讨论了活动理论与交互式系统间的关系,以P(people,人)、A(activities,活动)、C(contexts,场景)、T(technologies,技术)四个因素为框架对企业直播的三个子系统展开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模型。根据设计模型梳理了企业直播系统的结构及关系,总结了直播系统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3)以校园人物群体为起点、以完成高校直播活动为目标,结合企业直播系统的设计思路,对校园直播系统的直播管理中心和门户网站进行了设计实践。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研究了典型人物模型、核心活动场景及具体功能需求,梳理了直播系统的信息架构,分析了具体的功能流程,设计了与用户心智模型相吻合的产品框架,绘制了交互界面原型图,对直播系统进行了可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完成了设计优化。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等研究方法,验证了活动理论运用于企业直播活动分析的可行性,构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模型,提出了企业直播系统设计策略,为活动理论在后台系统设计等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指导意见。通过设计研究与实践,该校园直播系统已成功为多个重要活动提供直播服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也验证了论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石爽[5](2020)在《基于用户体验的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角膜接触镜是一种能矫正视力提高视觉质量的精密眼科治疗工具。截止至2016年中国有110万人验配角膜接触镜,并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使用角膜接触镜已有近40年的历史,卫生水平、材料和生产技术均得到了提升。但是,因佩戴角膜接触镜患有干眼症和角膜病变的人依旧很多。同时,佩戴角膜接触镜也存在操作过程繁琐、镜片易受污染和不易清洗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在角膜接触镜佩戴方面研究较少,为了提升角膜接触镜使用体验和操作安全,本课题从用户心智和操作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设计了减少镜片二次污染且高效便携安全的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本文归纳了国内外角膜接触镜行业研究现状和佩戴工具属性,梳理了用户体验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同时总结了佩戴角膜接触镜可能产生眼病的原因。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用户佩戴角膜接触镜的痛点。通过用户访谈法、行为观察法和可用性测试法,获取了目标用户的典型用户画像,提出了佩戴接触镜时工具存在的操作问题,确定了现有工具的功能问题权重,建立了用户心智模型图。通过对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和使用人群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用户研究,并对佩戴使用流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确定了设计目标。结合用户研究数据提出了一种避免镜片二次污染的使用方式和新的产品结构。与此同时,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产品原型开展了形成性可用性测试,确定了佩戴方式和工具结构的可用性问题。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将清洗、佩戴和储存工具模块化组合的使用方式,解决了目前外出不便携、使用流程繁琐、工具庞杂和镜片二次污染等问题。对佩戴功能进行重新整合和对相关操作进行重新设计,并采用可用性评价进行验证,完成了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方案。

彭宇新[6](2020)在《老年人对公共终端接受度的决定性因素:界面特征和行为意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公共数字终端在电子政务政策背景下的重要性。但是,那些没有充分获取或者了解IT知识的群体无法公平地获取这一便捷的电子政务服务,尤其是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这将限制公民直接参与社会的能力。公共数字终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是否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技术(IT),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公共终端界面的可用性。本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研究用户界面的可用性如何影响老年人使用公共终端的行为意愿。为此,我们采用了Nielsen-Shneiderman的14种可用性启发式来评估医院自助挂号机的用户界面特征,并将它们分为三类:系统支持、用户界面设计和导航。然后,假设并测试这些界面特征与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TAUT)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了78位老年人的实验数据,以自助挂号机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自助挂号机的用户界面设计显着影响老年人接受度的假设。此外,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权重计算,我们提出了老年人对自助挂号机使用意图的评价指标。基于这些设计策略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流程,对自助挂号机进行了两次设计迭代。验证了结构方程模型、启发式评估和焦点小组式定性描述三种评价方法的结合在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讨论了提高老年人对公共终端接受度的对策。研究结果为电子政务的规划者提供了管理和设计角度的见解。

周东杰[7](2019)在《对域名系统新型扩展及安全问题的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活动都从域名查询开始,域名系统的安全关系到全球互联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然而域名系统的相关协议在设计之初缺乏对安全性的考虑,使其容易遭受攻击。在现实网络中,因为域名服务器的不恰当部署,更加剧了其受到攻击的风险。2019年2月,由Google、ISC、PowerDNS、Cisco、Cloudflare等全球着名域名系统软件与服务提供商联合发起,并推动了扩展DNS机制(Extension Mechanisms for DNS,EDNS0)强制部署的行动。该行动将不支持EDNS0的权威服务器,标记为服务不可用,从而导致域名无法正常解析。目前还缺乏对存在可用性问题的域名服务器数量进行测量和统计的方法,进而评估对全球域名系统服务可用性和效率的影响。网络测量是分析和了解网络运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全网进行系统性的测量可以全面了解网络运行状态与安全现状,对维护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域名系统开展测量的工作中,存在数据集局限、缺少对域名系统扩展测量以及安全问题测量不全面等缺陷。针对上述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域名系统新型扩展与多种安全问题综合测量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上述测量方法的测量原型系统,并通过大规模网络范围下的测量研究,验证了测量方法有效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针对当前缺少DNS恶意流量数据集与流量数据匿名化工具短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以原型系统流量数据为基础的DNS恶意流量数据生成与匿名化处理的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权威服务器DNS新型扩展和多种安全问题的测量方法。针对已有研究测量数据集局限、安全测量不全面、缺少对DNS扩展测量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将Passive DNS数据用作测量数据集的DNS新型扩展与安全问题主动测量方法。Passive DNS积累近四年来网络中出现过的域名,数据集覆盖范围得到极大提高;结合现实网络部署实例,分析了网络中间设备对测量的影响,提出了DNS扩展可用性测量方法;优化了单一安全问题测量中存在的重复步骤,形成了对权威服务器安全问题的综合测量方法,并对测量过程中可能对被测目标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缓解措施。与已有研究相比,这种测量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测量全面和可扩展性强的优势。(2)构建了大规模网络下对域名系统服务器扩展可用性与安全问题测量原型系统。针对Passive DNS数据集原始数据量庞大、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结合域名系统层次化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加入二级域名有效性检查的数据清洗方法,有效提高了数据清洗效果,缩小数据集规模;提出多点测量的系统部署方案,通过对各测量点结果的分析融合提高了测量准确性。测量原型系统由域名数据处理模块、网络测量模块和数据库模块组成。通过中国教育网权威服务器测量实验,验证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目前系统已处理超过3亿条Passive DNS数据,实现对中美政府与教育类域名的定期测量,验证了系统大规模网络范围可用性与稳定性。(3)设计并实现了一套DNS恶意流量数据集生成与处理方案。针对多种恶意流量生成困难与流量数据匿名化处理不成熟的问题,本方案从测量原型系统、网络蜜罐、恶意软件沙箱获取恶意流量,从教育网权威服务器以及校园网出入口获取背景流量,尽可能全面还原攻防对抗场景;为了避免数据集中现网流量带来隐私泄露风险,基于数据匿名化的思想,提出从数据链路层到应用层的分层匿名化处理方案。为了避免通过侧信道方式进行恶意流量识别,采取泛化网卡硬件参数与时间戳校正的方法,丰富和深化了匿名化处理方案,在充分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保留DNS恶意流量特征以便于开展研究分析。在清华大学与奇安信集团的举办DataCon安全大数据竞赛中采用了本方案,验证了数据处理方案有效性。

张静[8](2019)在《Mission Planner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可用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通用航空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无人机产业的进步。目前,无人机已从军事领域的应用拓展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无人机广泛使用应运而生的是无人机的事故数量不断增加。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无人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断提升,但是当前的技术还远未达到普遍安全的地步。目前关于无人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而很少从人操作的角度去提升无人机的安全性。因此,本项研究从软件的可用性出发,意图通过提高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的软件可用性,来提高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本项研究向企业用户发放普渡大学可用性测试检查表,用于评估现行软件所存在的可用性问题,并为软件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以现有的可用性问题为基础,结合任务实验的操作需求,对Mission Planner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软件进行相应改进,进行任务实验,采集实验中的眼动与鼠标点击数据后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将改进的可用性结果最好的版本反馈给用户,再次通过可用性测试检查表得到改进软件的可用性分数,作为客观可用性实验的后期主观验证。通过相关研究,可得结论如下:1、现行可用的Mission Planner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软件在可用性调查表的八个维度都存在大量的可用性问题,且重要度高、得分较低的可用性问题主要出现在“灵活性”这一维度。2、在拉丁方实验设计的基础上,不同软件版本的任务完成时长存在显着差异,可通过这一指标选择可用性最好的软件。分析注视点个数百分比后发现,该指标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在本次研究中得到明确的软件版本可用性优劣结果。3、在注视点个数百分比的基础上引入单位面积平均注视点个数和单位面积平均鼠标点击次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指标能够显着表征软件版本的可用性优劣,即三个任务实验中均有改进版本二是可用性最好的。4、实验中平均注视时长及鼠标点击时间间隔这两个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版本二的可用性最好。5、后期的用户反馈验证评分表明,任务实验选择的软件版本可用性确实有所提高。

黄河[9](2019)在《基于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银发浪潮和科技浪潮兴起与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当前智能家电制造商和设计研发人员足够的重视,真正“适老化”的智能家电产品屈指可数,人机关系也不友好。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群开发设计智能家电产品,探索智能家电的适老化设计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最初用于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解释说明,如今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用户对新兴信息科技事物的接受行为与态度。近几年,部分学者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和提出了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Senio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TAM)。但以往的老年人技术接受研究多集中于系统外部的社会环境、人口个体等因素,从产品(系统)本身的设计展开的较少。本文梳理和分析了老年人技术接受的相关研究理论、老年用户的人群特征以及智能家电产品设计的特征和要素,思考和提出了由产品设计影响老年人对智能家电技术接受的模型(Product Design-Senio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PD-STAM);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了解了老年用户对智能家电的态度意向和使用情况,分析了模型中各产品设计要素对用户感知和使用行为意向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系列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原则,并针对性地思考了在产品功能、产品外观和交互界面上的一系列产品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智能电视的设计实践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产品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是:(1)梳理和分析了 TAM、STAM的特点和应用、智能家电产品设计的相关要素,提出了由产品设计影响老年人对智能家电技术接受的模型PD-STAM。根据新技术接受模型的各变量开发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展开调研与访谈了解了老年人群对智能家电的态度和意向,汇总了老年人使用智能家电的问题,并搜集了相关的统计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分析了产品设计的三个核心要素: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交互界面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感知安全性、行为意向和系统使用的影响;(2)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群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原则。分别从用(User-centered Design,UCD)思想作为指导方针、贯彻通用设计的思维与方法、重视用户的需求和感知特点、注重用户体验的全方位提升以及产品设计的体系化和标准化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构成企业、行业在围绕老年人群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的指导思路与行动指南。(3)在整合了对新技术接受模型和对老年人使用智能家电相关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D-STAM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提升用户感知的有用性、安全性、易用性和愉悦性为目标,注重对于老年用户真正需求的分析研究,强调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情感特征并通过多角度实现老年人群在用户体验上的全面提升。设计方法的研究分别从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交互界面三个模型构成要素展开并联系具体的智能家电产品案例进行分析:在功能上,通过分析老年人群对智能家电的功能需求和产品的功能特点,从用户感知的四个方面(感知有用性、感知安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探讨了智能家电的产品功能设计方法;在外观上,探讨了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的设计方法;在交互界面上,则围绕感知安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设计方法展开分析;(4)在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海信(Hisense)智能电视的设计实践项目为例,利用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针对老年用户展开了产品设计的实践研究,通过设计实践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进一步探索和践行了针对老年用户感知的产品设计方法。本文关注了当前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产品设计的社会热点问题,尝试将技术接受理论与产品设计方法研究相结合,同时将用户研究、用户体验和测试实验等主、客观方法相结合运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中,力图构建出一套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家电设计思路和方法。本文的成果可以帮助家电企业在智能家电的设计开发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用户特征,采用多种途径改进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接受程度和普及率。

王影[10](2019)在《基于学生用户体验的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加州大学某分校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是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育信息化2.0和互联网+教育催生的慕课时代,让各大院校均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自己院校的SPOC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针对SPOC平台在高校的开设情况,本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SPOC平台实践研究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研究,结合高校SPOC平台学生用户的使用情况,依据可用性准则、可用性评估方法及量表设计出用于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的调查问卷,并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加州大学某分校的SPOC平台(华师云课堂和GS平台)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有声思维及可用性测试方法对两校的SPOC平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两校SPOC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可用性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法整理国内外同用户体验、可用性、SPOC平台研究相关的各类文献,梳理出目前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现状,旨在找出适合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2.通过对前人研究时使用的可用性评估准则、可用性评估方法和可用性量表进行借鉴,以可用性工程为基础,结合高校SPOC平台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用户特征,最终选取可学习性、效率、错误、可记忆性和满意度五个指标分别搭配相应问题,设计出适用于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的调查问卷。3.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加州大学某分校SPOC平台学生用户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统计,分析平台可能存在的可用性问题。4.采用有声思维及可用性测试法,从华中师范大学和加州大学某分校中选取SPOC平台的学生代表用户,设定一系列典型任务让用户进行操作,记录测试中出现的所有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分析数据以评测两个学校SPOC平台的可用性水平,找出平台存在的问题。5.基于前面部分的研究,整理问卷调查、有声思维及可用性测试数据,将以上数据对比分析,查看相关程度,总结出两校SPOC平台存在功能模块、资源设置和用户支持方面的可用性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用户和专家的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信息安全性、可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安全性、可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数据安全问题的界定
    2.1 数据安全概念与内涵
    2.2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问题
        2.2.1 有关科学数据机密性的安全问题
        2.2.2 有关科学数据完整性的安全问题
        2.2.3 有关科学数据可用性的安全问题
3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治理模型构建
4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治理对策
    4.1 面向数据机密性的治理对策
        4.1.1 加强数据安全立法,夯实科学数据安全治理的法律基础
        4.1.2 建立科学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与系统,实现科学数据安全合理管控
        4.1.3 充分利用隐私增强技术,加强科学数据机密性保护
    4.2 面向数据完整性的治理对策
        4.2.1 建立数据保护官制度
        4.2.2 实施数据保护影响评估
        4.2.3 运用数据认证技术
    4.3 面向数据可用性的治理对策
        4.3.1 制定科学数据可用性政策或发布数据可用性声明
        4.3.2 提高科学数据质量
        4.3.3 构建基于数据联盟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5 结语

(3)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解析
        1.1.1 汽车人机界面
        1.1.2 适老化设计
        1.1.3 FBM模型
    1.2 研究背景
        1.2.1 老龄化群体出行的改变与驾驶行为安全问题
        1.2.2 智能化汽车人机界面发展新趋势
        1.2.3 汽车中控人机界面的适老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4 FBM模型为汽车中控人机界面的适老化提供新思路
    1.3 研究现状
        1.3.1 汽车中控人机界面研究
        1.3.2 老龄化驾驶群体研究
        1.3.3 FBM模型研究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FBM的汽车人机界面设计模型研究
    2.1 FBM理论模型
        2.1.1 行为
        2.1.2 FBM模型与行为影响要素
        2.1.3 FBM模型应用案例分析
    2.2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理论
        2.2.1 用户
        2.2.2 设计对象
        2.2.3 情境
    2.3 基于FBM的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型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BM汽车人机界面设计模型的设计因素研究
    3.1 用户特征研究
        3.1.1 老龄化群体研究
        3.1.2 老龄化驾驶群体研究
        3.1.3 老龄化驾驶员个人情境研究
        3.1.4 用户特征影响用户行为
    3.2 情境特征研究
        3.2.1 情境与子情境
        3.2.2 子情境特征
        3.2.3 情境特征影响用户行为
    3.3 用户行为研究
        3.3.1 预研
        3.3.2 线上随机访谈
        3.3.3 用户行为观察
        3.3.4 行为观察结果分析
    3.4 设计因素的提取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要素研究分析
    4.1 市场产品现况分析
        4.1.1 市场产品发展及现况
        4.1.2 相关系统技术分析
    4.2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适老化影响要素实验
        4.2.1 预研
        4.2.2 实验流程
        4.2.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4.3 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要素的提取与分析
        4.3.1 功能内容要素
        4.3.2 信息架构要素
        4.3.3 流程交互要素
        4.3.4 视觉显示要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开发
    5.1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
    5.2 设计定位
        5.2.1 产品定位
        5.2.2 用户需求定位
    5.3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基础
        5.3.1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功能内容分析
        5.3.2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信息架构分析
        5.3.3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流程交互分析
        5.3.4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视觉设计分析
    5.4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产品功能架构
    5.5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原型设计
        5.5.1 首屏主页布局及原型
        5.5.2 导航功能模块原型
        5.5.3 通讯功能模块原型
        5.5.4 娱乐功能模块原型
        5.5.5 备忘功能模块原型
        5.5.6 信息模块原型
        5.5.7 帮助模块原型
    5.6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视觉设计
        5.6.1 视觉设计原则
        5.6.2 视觉设计
        5.6.3 主要功能高保真原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可用性评估
    6.1 实验设计
    6.2 实验流程
    6.3 实验结果评估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针对老龄化驾驶员的汽车中控界面调研问卷
附录2 行为记录表格
附录3 用户体验地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播平台的发展
        1.2.2 活动理论研究现状
        1.2.3 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架构图
第二章 企业直播系统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直播
        2.1.1 企业直播的概念及设计特点
        2.1.2 企业直播系统
        2.1.3 企业直播系统设计原则
    2.2 活动理论
        2.2.1 活动理论思想模型
        2.2.2 活动要素及子系统
        2.2.3 活动理论基本原则
        2.2.4 分析活动的一般框架
    2.3 交互式系统
        2.3.1 设计模型
        2.3.2 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3.1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直播要素分析
        3.1.1 控制层活动研究
        3.1.2 管理层活动研究
        3.1.3 内容层活动研究
        3.1.4 企业直播活动理论模型
    3.2 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交互式系统框架与活动理论要素分析
        3.2.2 基于PACT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模型构建
        3.3.1 设计模型
        3.3.2 模型结构分析
    3.4 企业直播系统设计策略分析
        3.4.1 设计过程
        3.4.2 设计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直播交互性系统实例验证
    4.1 直播管理中心设计实现
        4.1.1 人物模型梳理
        4.1.2 情境场景构建
        4.1.3 活动及需求分析
        4.1.4 交互界面设计实现
    4.2 门户网站设计实现
        4.2.1 人物模型梳理
        4.2.2 情境场景构建
        4.2.3 活动及需求分析
        4.2.4 交互界面设计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用性测试及设计优化
    5.1 可用性测试
        5.1.1 直播管理中心可用性测试
        5.1.2 门户网站可用性测试
    5.2 产品设计优化
        5.2.1 直播管理中心产品设计优化
        5.2.2 门户网站产品设计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基于用户体验的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眼病病因研究现状
        1.3.2 国内眼病病因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分析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概述
    2.1 用户体验设计概念
        2.1.1 用户体验设计定义
        2.1.2 用户体验设计价值
    2.2 用户体验的构成
        2.2.1 用户体验的需求层次
        2.2.2 用户体验的三个要素
    2.3 用户体验设计开发流程
        2.3.1 用户研究
        2.3.2 需求分析
        2.3.3 产品原型测试
        2.3.4 产品可用性测试与评估
    2.4 佩戴角膜接触镜的用户体验因素
        2.4.1 佩戴工具使用方式设计原则
        2.4.2 佩戴工具操纵与使用方式的体验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用户心智模型构建
    3.1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用户研究内容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样本
        3.1.4 研究步骤
    3.2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用户研究结果
        3.2.1 问卷调查
        3.2.2 用户访谈
        3.2.3 行为观察
        3.2.4 可用性测试
    3.3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心智模型
        3.3.1 用户画像
        3.3.2 需求分析
        3.3.3 心智模型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实践
    4.1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原型设计
        4.1.1 结构设计
        4.1.2 造型设计
        4.1.3 产品尺寸分析
        4.1.4 原型制作
    4.2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原型测试
    4.3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优化设计
        4.3.1 定位优化
        4.3.2 功能优化
        4.3.3 CMF优化
        4.3.4 创新点优化
    4.4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提案
        4.4.1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草图设计
        4.4.2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表现
        4.4.3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模型表现
    4.5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体验设计评价及对比
        4.5.1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体验设计评价
        4.5.2 佩戴工具与原型产品体验评价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的用户调研问卷
附录2 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测评统计问卷调查

(6)老年人对公共终端接受度的决定性因素:界面特征和行为意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老年人技术接受度研究
        1.3.2 用户界面可用性和技术接受理论
        1.3.3 启发式评估在老年人技术接受中的应用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终端现状概述
        2.1.1 公共终端的作用分类
        2.1.2 公共终端的界面特征
    2.2 技术接受理论
        2.2.1 理性行为理论(TRA)
        2.2.2 计划行为理论(TPB)
        2.2.3 创新扩散理论(IDT)
        2.2.4 技术接受模型(TAM)
        2.2.5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TAUT)
    2.3 界面可用性评估
        2.3.1 界面可用性评估原则
        2.3.2 现有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
        2.3.3 Nielsen-Shneiderman启发式评估
        2.3.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体系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年人公共终端界面接受度模型构建
    3.1 模型理论
        3.1.1 公共终端技术接受理论
        3.1.2 公共终端界面可用性理论
    3.2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3.2.1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的假设
        3.2.2 系统支持与行为意愿
        3.2.3 用户界面设计与绩效期望、付出期望
        3.2.4 导航与绩效期望、付出期望
    3.3 理论模型的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界面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以自助挂号机为例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材料和测试任务
    4.3 研究的测量量表和统计方法
        4.3.1 行为意愿的测量量表
        4.3.2 界面特征的测量量表
        4.3.3 数据统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数据分析和对策讨论
    5.0 受访者的人口统计信息
    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5.1.1 可靠性分析
        5.1.2 收敛有效性
        5.1.3 判别有效性
    5.2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结果
    5.3 老年人自助挂号机使用意图评价指标
    5.4 提高老年人对公共终端接受度的对策建议
        5.4.1 宏观层面——技术接受理论角度
        5.4.2 微观层面——界面可用性角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自助挂号机界面优化设计
    6.1 项目概述
        6.1.1 医院自助挂号机使用现状
        6.1.2 医院自助挂号机研究现状
    6.2 以用户为中心的自助挂号机界面设计流程开发
        6.2.1 设定目标并提出假设
        6.2.2 路线图绘制与需求分析
        6.2.3 功能与交互的界面设计
        6.2.4 用户接受度和可用性评估
    6.3 可用性评估焦点小组数据收集与分析
        6.3.1 定量分析
        6.3.2 定性分析
    6.4 医院自助挂号机界面设计与评估结果
        6.4.1 界面优化设计原型
        6.4.2 可用性焦点小组的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助挂号机的技术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2 :自助挂号机的用户界面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3 :系统可用性量表(SU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对域名系统新型扩展及安全问题的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NS主动测量
        1.2.2 DNS被动测量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域名系统测量研究现状分析
    2.1 域名系统及DNS报文格式
    2.2 DNS测量研究现状
        2.2.1 DNS扩展可用性测量研究
        2.2.2 权威服务器安全问题测量研究
        2.2.3 解析服务器安全问题测量研究
        2.2.4 域名滥用问题测量研究
        2.2.5 已有测量研究问题分析
    2.3 DNS安全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NS扩展与安全问题测量方法的提出
    3.1 问题分析
        3.1.1 问题难点
        3.1.2 解决思路
    3.2 数据集
    3.3 权威服务器扩展可用性测量方法
        3.3.1 EDNS0 分析
        3.3.2 EDNS0 可用性测量方法
        3.3.3 DNSSEC分析
        3.3.4 DNSSEC可用性测量方法
    3.4 权威域名服务器安全问题测量方法
        3.4.1 不当的NS配置测量
        3.4.2 匿名区域传输测量
        3.4.3 不安全的区域更新测量
        3.4.4 NSEC枚举测量
        3.4.5 一种集成的安全问题测量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NS扩展可用性与安全问题测量原型系统
    4.1 问题分析
        4.1.1 问题难点
        4.1.2 解决思路
    4.2 系统整体设计架构
    4.3 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域名数据处理模块
        4.3.2 网络测量模块
        4.3.3 数据库模块
    4.4 系统测试与分析
        4.4.1 性能试验
        4.4.2 中国教育网测量实验
        4.4.3 原型系统运行现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NS恶意流量数据生成与处理方案
    5.1 问题分析
        5.1.1 问题难点
        5.1.2 解决思路
    5.2 设计与实现
        5.2.1 多平台数据采集
        5.2.2 分层匿名化实现
        5.2.3 时间戳调整
        5.2.4 校验和修正
        5.2.5 数据合并
    5.3 应用效果
        5.3.1 处理效果分析
        5.3.2 方案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Mission Planner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可用性研究理论基础
    2.1 可用性研究概述
        2.1.1 可用性研究定义
        2.1.2 可用性研究常用方法
        2.1.3 可用性研究指标体系
    2.2 眼动追踪概述
        2.2.1 眼动追踪原理
        2.2.2 眼动追踪应用
    2.3 基于眼动追踪的可用性评估
        2.3.1 眼动指标
        2.3.2 其他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有系统软件可用性调查及分析
    3.1 普渡大学可用性测试检查表
    3.2 问卷调查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过程
    3.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4 用户访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改进及验证
    4.1 软件改进设计
    4.2 任务实验
        4.2.1 任务实验平台
        4.2.2 实验被试
        4.2.3 实验程序
        4.2.4 注意事项
    4.3 实验数据分析
        4.3.1 数据筛选
        4.3.2 操作区域划分
        4.3.3 实验指标数据分析
    4.4 后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果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介

(9)基于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智能家电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老年人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老年人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和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要素
    2.1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
    2.2 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STAAM
        2.2.1 老年人生理、认知和心理特点
        2.2.2 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STAM
    2.3 智能家电产品设计特征和要素
        2.3.1 智能家电的概念
        2.3.2 智能家电产品设计特征
        2.3.3 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要素
    2.4 智能家电与“适老化”家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品设计影响老年人对智能家电技术接受的模型
    3.1 新技术接受模型(PD-STAM)的开发
        3.1.1 模型构念与内涵
        3.1.2 模型的研究假设
    3.2 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使用情况和态度意向调研
        3.2.1 调研问卷的开发
        3.2.2 调研方法与过程
    3.3 问卷调研的结果分析
        3.3.1 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3.3.2 受访者对智能家电的熟悉度和使用现状
        3.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4 模型各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3.4.1 模型拟合度的评估
        3.4.2 模型假设的检验
        3.4.3 不同经验的用户群体比较
    3.5 模型分析结果的启示
    3.6 模型的作用、前景和局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原则
    4.1 用UCD思想作为指导方针
        4.1.1 用户主导的智能化开发转向
        4.1.2 UCD思想指导中注意的问题
    4.2 贯彻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4.2.1 弱势人群的包容性原则
        4.2.2 针对性的设计与情感尊重
    4.3 重视用户的需求和感知特点
        4.3.1 老年用户生活需求的重点关注
        4.3.2 老年用户感知特点的充分考虑
        4.3.3 满足需求和感知的“适度设计”原则
    4.4 注重用户体验的全方位提升
        4.4.1 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目标
        4.4.2 实现用户情感体验的满足
    4.5 产品设计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4.5.1 智能家居的产品体系考量
        4.5.2 针对老年人群的标准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PD-STAM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方法
    5.1 当前家电产品设计的趋势
    5.2 基于PD-STAM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的特点
    5.3 针对用户感知的产品功能设计方法
        5.3.1 产品功能的感知有用性设计
        5.3.2 产品功能的感知安全性设计
        5.3.3 产品功能的感知易用性设计
        5.3.4 产品功能的感知愉悦性设计
    5.4 产品外观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设计方法
        5.4.1 产品外观的感知易用性设计
        5.4.2 产品外观的感知愉悦性设计
    5.5 交互界面的感知安全性和感知易用性设计方法
        5.5.1 交互界面的感知安全性设计
        5.5.2 交互界面的感知易用性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针对老年用户的智能家电设计实践研究
    6.1 产品特征和设计流程
        6.1.1 产品基本特征
        6.1.2 产品设计流程
    6.2 用户需求的获取和分析
        6.2.1 老年用户调研
        6.2.2 用户需求分析
    6.3 方案设计
        6.3.1 功能设计
        6.3.2 外观设计
        6.3.3 交互界面设计
    6.4 原型绩效测试
        6.4.1 实验对象和过程
        6.4.2 实验结果
    6.5 主观满意度的总体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使用情况和态度意向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学生用户体验的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加州大学某分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POC平台
        1.1.2 用户体验
        1.1.3 可用性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高校SPOC平台研究现状
    2.2 可用性研究现状
    2.3 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现状
第三章 基于学生用户体验的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方法
    3.1 可用性研究方法
        3.1.1 可用性评估准则
        3.1.2 可用性评估方法
        3.1.3 可用性测试方法
    3.2 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
        3.2.1 研究设计
        3.2.2 问卷设计
第四章 华中师范大学与加州大学某分校SPOC平台可用性比较研究
    4.1 华中师范大学与加州大学某分校SPOC平台
        4.1.1 华师云课堂
        4.1.2 加州大学某分校GS平台
    4.2 可用性测试研究
        4.2.1 测试目的
        4.2.2 被测试人员
        4.2.3 测试计划
        4.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问卷调查分析
        4.3.1 可学习性分析
        4.3.2 效率分析
        4.3.3 可记忆性分析
        4.3.4 错误分析
        4.3.5 满意度分析
第五章 基于可用性研究的高校SPOC平台问题及对策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平台功能模块问题
        5.1.2 平台资源设置问题
        5.1.3 用户支持问题
    5.2 相应对策
        5.2.1 功能模块对策
        5.2.2 资源设置对策
        5.2.3 用户支持对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信息安全性、可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C公司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可用性评价及优化研究[D]. 张桂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治理研究[J]. 盛小平,郭道胜. 图书情报工作, 2020(22)
  • [3]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D]. 林雨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D]. 王小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用户体验的角膜接触镜佩戴工具设计研究[D]. 石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老年人对公共终端接受度的决定性因素:界面特征和行为意愿的实证研究[D]. 彭宇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7]对域名系统新型扩展及安全问题的测量研究[D]. 周东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8]Mission Planner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可用性研究[D]. 张静.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9]基于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黄河.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学生用户体验的高校SPOC平台可用性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加州大学某分校为例[D]. 王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信息安全与可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