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临时第25师的成长与消亡

国民党临时第25师的成长与消亡

一、国民党暂编二十五师的成长及灭亡(论文文献综述)

祝勇[1](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刘行[2](2021)在《抗战时期伪淮海省研究》文中认为

张树红[3](2021)在《黑龙江地域抗联红色革命历程及抗联精神时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1年的九一八之夜,日本侵略者罪恶的枪声打破了中国东北宁静的夜色,日本帝国主义迈开了企图吞并全中国的第一步。东北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不仅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前奏,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序幕。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个处处稻花香,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地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因为在那片偏远、广袤的黑土地上,燃烧起了不甘于被侵略的烈火,并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发源地和抗日游击的主战场。本文共由五章组成,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上,以现在的黑龙江地域曾经战斗的东北抗日联军为研究对象,在对部分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着作和文献,分析黑龙江地域的抗联革命活动,总结出富有地域特点的抗联精神并从中探究其时代价值。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阐明了黑龙江地域抗联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国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概括了黑龙江地域抗联兴起的背景与条件。抗联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及义勇军的反日斗争两个方面来分析,抗联兴起的条件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及群众的抗日热情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三章,论述了黑龙江地域抗联的革命历程。从黑龙江地域早期的抗日游击斗争,到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在吉东和北满地区开展的反“讨伐”斗争,再到成立抗联教导旅夺取最后的胜利。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力量。第四章,总结出了黑龙江地域抗联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抗联精神等丰富内涵,本章将黑龙江地域的革命活动与抗联精神相结合,提炼出黑龙江地域抗联精神的五个特点。第五章,阐明了黑龙江地域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从抗联精神展开,具体分析抗联精神对个人、整个龙江地区及国家的意义。

柳直[4](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原凯鹏[5](2020)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一省范围内的率先成功实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可以说,山西在抗战初期能够成为抗日模范省,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功不可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独特运用与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党的斗争艺术、工作方法的灵活高超,不仅有力推动了山西的抗战工作,更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扩大了党的自身力量,其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运用中的总体经验,对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统战事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论文以四部分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特点、影响及现实启示加以论述。第一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剖析当时存亡威胁下各方势力的态势与主张;从分析条件动因入手,梳理促成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种因素;用安排形式与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论述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形成伊始就具备独特性的事实。第二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加上阎锡山作为地方实力派的配合,使抗日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依托牺盟会、新军、战动总会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获得实质性铺开,促进了广大三晋人民的抗战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诞生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政权,更加有力地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第三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了具备浓郁的地方色彩外,它在抗战动员的广度和深度上、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各方具有的一致性上都是极具特殊意味的。这是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开始形成就具备独特性的延续,值得深入挖掘和阐释。第四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及现实启示。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现实范例,也使得山西抗日战场成为华北抗战的枢纽和战略基地,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同时,在领导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党的自身发展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彰显了统一战线法宝的独特优势,这启示我们要在新时代起点上,充分运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张翠翠[6](2020)在《国民党安徽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随着中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识到仅仅依靠正面战场阵地防御的弊端,从而对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起来,1937年冬在武汉举行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开展游击战的决策。军委会指示各战区建立游击区和根据地,深入敌后,通过袭扰、破坏等方式协助正面战场作战。安徽跨江带淮,广袤千里,皖南皖西各有崇山峻岭,可供作军事上的根据,尤其大别山脉,西连武汉,北控淮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武汉沦陷后,安徽省即划为游击战区,形成敌后占领地心脏中的据点。安徽的游击武装包括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部队。为推进游击战术的运用,协助正规军的作战,安徽敌后游击武装进行了相应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国民党安徽抗日游击部队在抗战初期联合民众,对敌实施游击,破坏敌人后方,消耗敌人力量,配合正面战场大会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不仅牵制敌军还主动袭扰敌军,独立开展对敌游击战,皖江流域的水上游击战更是给敌造成重大损失。敌后游击战深处敌后,要想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为获取人力物力等战争资源,就必须进行根据地建设。国民党在安徽敌后根据地不仅仅是进行军事和政权建设,并且积极调动文化、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支持军事,这是安徽敌后游击战得到发展并坚持到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在安徽的敌后游击部队策应正面战场会战,也独立进行游击作战,粉碎敌人“围剿”,击落敌机,击沉敌舰,战绩显着,并成立经济游击队袭击、破坏敌人经济体系,防止敌人达到“以战养战”目的。安徽敌后游击部队维持国民党对沦陷区的统治,防止地方伪化,于抗战有着重要的贡献。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政治军事战略方针的变化,对敌后游击队的调整,以及国民党安徽游击部队本身存在的派系纷争,背离民心,加之国共摩擦等原因,制约了国民党安徽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发展,削弱了安徽战场在华中地区的抗战力量。

蒋国栋[7](2019)在《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习仲勋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兢兢业业、舍己为国为民,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多次评赞,为全党的统战工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楷模,习仲勋在其革命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统战阅历和深厚统战理论,值得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着眼于习仲勋七十余年革命生涯中的统战要素,打破传统的历史流水账的叙述范式,以习仲勋统战对象和统战工作内容为逻辑范式,从而形成了脉络清晰、结构缜密、论点鲜明、论据翔实的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逻辑与背景。分析认为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探索统一战线思想的经验教训以及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构成了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习仲勋在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关系上的探索与实践,描绘出习仲勋在革命战争年代,毅然扛起“兵运”大旗,成功策动多支国民党部队起义;颁布统战政策,激发陕甘边区建设活力;开展反摩擦斗争,粉碎顽固派反共图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丽图景。第三章主要论述习仲勋灵活谨慎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民族宗教工作是关系党的全局性工作,习仲勋始终把它们作为统战工作中的重点,他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谨慎稳进地开展宗教界肃反运动,多措并举领导西北剿匪反霸斗争,为新疆、西藏问题的解决倾注大量心血。第四章主要探析习仲勋在团结文教领域广大知识分子方面作出的努力。习仲勋积极贯彻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态度与主张,建立了“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提出了“四个结合”办学理念,积极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他饱含人文情怀,“走南闯北”组建剧团,呕心沥血传播秦腔,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爱护文艺工作者。第五章主要阐述习仲勋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的统战实践与理论。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习仲勋始终做到把祖国统一问题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他积极贯彻中央对港澳台的大政方针,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经济统战为切入点,团结争取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营造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有利环境,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第六章作为总结章,是对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作出概括性阐述,彰显了他作为统战工作者的光辉典范,善于贯彻运用党中央统一战线思想解决问题,具备独当一面处事能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实事求是,善作调查研究,以至诚之心交友的优秀品质。启示当前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统战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必须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

张峰[8](2019)在《《良友》画报中的日本形象研究》文中认为《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内容题材广泛,遍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影视、体育等。日本作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加之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北、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等等因素都使得中国开始注意日本的存在,《良友》也从一开始便表达了对日本的关注。在当时中日关系复杂多变的语境之中,《良友》画报通过报人的办报观念和实践活动,将其所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创刊初期《良友》涉日报道多以文化娱乐为主,关注日本风土人情,将日本形塑为与中国迥异的“异域”之都。“济南惨案”的爆发,使得《良友》编辑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日本的强大国力及其野心,在对日本多加防范的同时,将日本视为可学习的“他者”,藉此对自身进行反思。此时《良友》所形塑的日本,可以说是国人传统记忆之上的日本与闯入生活中日本的形象杂糅。可见,初期的《良友》涉日报道大致呈现代化传播范式,多关注学习日本以及西方等强国的现代化方面。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展对华侵略。中日关系的转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自然使得《良友》涉日态度开始转变。通过新闻报道、文学作品、艺术娱乐各版块,多角度形塑了日本的“侵略者”形象,以此来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调动民众的抗日情绪。此时《良友》随着历史语境的转变,已然转向“民族—国家”这一传播范式,抗日救亡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所在。同时,通过将《良友》与不同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报刊进行对比发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大部分中国报刊涉日报道力度加强,其方式虽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将日本形塑为“侵略者”这一形象。当然,《良友》所形塑的日本形象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语境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渐变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良友》画报构建的“日本形象”,不但可以扫描二十世纪前半期日本形象的一个断面,而且可藉此透析中日双方关系演变,为当前日本研究起到一定镜鉴作用。

宋婧琳[9](2019)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党巡视工作制度化发展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制度成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既需要保证自身的革命性与纯洁性,也需要保障党组织内部的有效协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以科学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同时也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即是说,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探索建立的。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传统监察制度的制衡监督思想,但却在主体、目标和本质上与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不同,即:它不是统治阶级维稳的产物,不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革命性。具体而言,它是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其政党体系内部建立的,旨在通过提升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先进性、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实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主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政党监督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之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历经了初步形成、波折发展、自我调整等三个探索阶段。其间,党依据不同阶段的具体革命实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党的中心任务变化,调整了巡视布局、任务安排、制度规范,推动党的巡视工作初步走上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探究这一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整体建构与实践特点,应着眼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对比审视。一方面,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受到了来自本土政治文化和国民党腐败溃烂教训的双重影响,其建构与实践一定程度上带有历史的、现实的“烙印”。另一方面,它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本土政治文化、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成果,其间受到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指导,因此既带有“苏联色彩”,又具有鲜活的本土性。即:在制度建构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党初步从主体、体系、任务、落实和规范等五个层面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党内巡视系统。客观上讲,彼时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建构并不完善、实践条件也不充分,以至于在制度落实过程中遇到诸多瓶颈,体现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被交通通讯条件限制、受党内左倾思想和“唯成分论”不良影响等。然而,由于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它必须承担起联系中央与地方、党与基层群众的重要革命和组织任务,也的确在党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恢复和沟通央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党的方针政策落实、改组和重建地方党部、发展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协助各地方开展革命与群团运动等历史作用。可以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波折探索和实践,既为党内巡视制度本身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初步推动作用,也为党逐步摆脱苏联控制、整顿党内不良风气和思想、走独立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建立、探索、调整,到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的不断完善、发展,都是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决心带领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勇气。这一系列的探索经验,对现今执政党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群关系改善和腐败治理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回顾和研究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确立基础、整体发展、建构与实践特点、历史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既有利于在还原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与具体方法,也有利于以史为鉴反观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巡视制度的建构与实践,反思其时代任务、探寻其发展方向、创新其实践方法,以便进一步在新的国内外情势中逐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麦艳芳[10](2019)在《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琼崖革命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闻名于世。在孤岛奋战、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下琼崖人民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参与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悬殊、部分军民革命热情不高、教育总体落后、民众文化水平不高的复杂背景下,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动员党政军民社会各个阶层参与革命,中共琼崖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各个社会团体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对琼崖工农大众、琼崖纵队、琼崖党组织等不同对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经典着作,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琼崖革命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丰富的大众化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大众化的方式,使得大众化的效果逐渐突显。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掀起支前热潮:爱国救乡的统一战线得到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干部的理论素养提高,为琼崖革命培养骨干力量。这一系列的成果奠定了琼崖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基。本文主要由七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说明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思路、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核心概念等内容。第二部分阐述琼崖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重点是阐明“解放战争时期海南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和对象,分析主体的发展状况、对象的特征。第四部分归纳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就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经典着作和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琼崖革命两部分展开论述。第五部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针对工农大众、军队、琼崖党组织的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路径。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受众的具体路径,从而回答“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何以实现?”的问题。第六部分归纳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从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掀起支前热潮;爱国救乡的统一战线得到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干部的理论素养提高,为琼崖革命培养骨干力量三方面概括整个时期的成果。第七部分归纳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一方面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另一方面,联系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国民党暂编二十五师的成长及灭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民党暂编二十五师的成长及灭亡(论文提纲范文)

(1)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三、宜宾也不安全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3)黑龙江地域抗联红色革命历程及抗联精神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黑龙江地域抗联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一、黑龙江地域抗联兴起的背景
        (一)黑龙江行政区划演变及黑龙江地域界定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的侵占及义勇军的反日斗争
    二、黑龙江地域抗联兴起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中的灯塔作用
        (二)群众性的抗日热情
    注释
第三章 黑龙江地域抗联红色革命历程
    一、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抗日斗争
        (一)共产党领导的黑龙江地域的抗日游击
        (二)黑龙江地域东北革命军反日斗争
    二、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发展
        (一)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建立
        (二)吉东地区抗日游击战的发展
        (三)北满地区抗日游击战的扩大
    三、东北抗联部队在黑龙江地域开展反“讨伐”斗争
        (一)吉东地区开展反“讨伐”斗争
        (二)北满地区开展反“讨伐”斗争
    四、黑龙江地域东北抗联部队为夺取最后胜利开展抗日斗争
        (一)黑龙江地域抗联部队的整训
        (二)抗联部队在黑龙江地域内的坚持斗争
        (三)抗联部队与苏军配合反攻东北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地域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特点
    一、黑龙江地域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中不忘初心的爱国情怀
        (二)铁岭绝岩、白山黑土中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三)孤悬敌后、竟日鏖战中不惧艰险的牺牲精神
        (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
    二、黑龙江抗联精神地域特点
        (一)是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地区
        (二)开辟了东北抗日战场面积最大的抗日游击地区
        (三)集中的抗日联军部队最多的地区
        (四)东北抗日战场上牵制和击毙敌人最多的地区
        (五)最能体现抗联极端艰苦奋斗精神的地区
    注释
第五章 黑龙江地域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强化民族爱国意识
        (二)有助于树立民族自强观念
        (三)有助于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二、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二)有助于打造龙江文化大省名片
        (三)有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不畏牺牲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个人实现自身价值
        (二)有助于推动龙江全面振兴
        (三)有助于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四、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龙江人民创新意识
        (二)有助于建设美好龙江社会
        (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山西抗战史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牺盟会、新军、第二战区战动总会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党的主要领导人、党的北方局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阎锡山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史
        6.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体评价
    (三)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1. 华北事变引发山西存亡危机
        2. 红军东征与党的经营山西战略
        3. 国民党内部势力在山西的利益博弈
    (二)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动因分析
        1. 山西具有抗日救亡的群众基础
        2. 山西地方实力派存在接受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 党中央和北方局的不懈推动
    (三)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率先实现
        1. 党对统一战线建立前的组织安排
        2. 统一战线建立时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先行建立
二、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一) 牺盟会的改组和新生
        1. 牺盟会的改组
        2. 牺盟会的成就
    (二) 新军的成立和壮大
        1. 决死队的成立和新军的扩充
        2. 配合八路军作战及根据地建设
    (三) 第二战区战动总会的发展
        1. 战动总会的筹备与成立
        2. 全民抗战局面的开创
        3. 旧政权改造和党的组织建设
三、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一) 统一战线的动员深度前所未有
        1. 统一战线上层与下层相结合
        2. 山西民众救亡意识的觉醒与行动
        3. 感召全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救亡
    (二) 统一战线的实施方法特色鲜明
        1. 形式与内容的灵活变通
        2. 原则与策略的一紧一松
        3. 公开与秘密的相得益彰
    (三) 统一战线的合作形式较为紧密
        1. 共同的组织形式
        2. 共同的政治纲领
        3. 共同的抗日军队
        4. 共同的统战政权
四、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及现实启示
    (一) 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
        1. 支撑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2. 为国共二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范例
    (二) 使山西战场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
        1. 为华北战场提供了人力和物质的保障
        2. 配合八路军将山西开辟为华北战场枢纽
    (三) 为党在抗战中的自身发展营造了条件
        1. 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干部队伍
        2. 八路军的力量在山西获得迅猛增长
        3. 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和号召力
    (四)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启示
        1. 要充分运用统一战线法宝
        2. 要不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国民党安徽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战略与安徽敌后抗战游击区的形成
    第一节 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战略
        一、游击战战略的确立
        二、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概况
    第二节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区的形成
        一、抗战初期安徽的战略态势
        二、安徽敌后游击区划分
第二章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武装建设
    第一节 安徽游击武装体系的构成
        一、安徽游击武装中的正规游击部队
        二、安徽游击武装中的地方游击部队
    第二节 安徽游击武装力量的整训
        一、国民党正规游击部队的整训
        二、安徽地方游击武装的整训
第三章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作战
    第一节 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一、抗战初期对日军的破坏与消耗
        二、战略相持阶段对日军的牵制与进击
        三、中国海军在敌后开展水上游击战
    第二节 积极开展对日伪破袭战
        一、游击部队对日军独立游击作战
        二、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作战计划
        三、地方部队的游击作战
第四章 安徽敌后游击根据地建设
    第一节 第五战区豫鄂皖根据地的创建
        一、豫鄂皖根据地的开创与发展
        二、豫鄂皖根据地的建设
    第二节 第三战区皖南游击根据地建设
        一、皖南小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二、皖南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第三节 鲁苏豫皖边区的创建
        一、鲁苏豫皖边区的开创
        二、鲁苏豫皖边区的建设
第五章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战评价
    第一节 安徽敌后游击战的抗战贡献
        一、牵制和削弱日军
        二、争夺国民党对敌后沦陷区的统治
        三、动员全民抗战
        四、加强经济封锁
    第二节 安徽敌后游击战的制约因素
        一、军委会对游击部队的缩编
        二、保存实力消极避战
        三、复杂的派系矛盾
        四、盘剥百姓
        五、军纪不良
        六、与中共的摩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安徽七年来各保安团暨地方武力抗战战果——破坏敌人交通成果抗战部门表(二)
    附表二 皖江水域水雷游击战战绩
    附表三 安徽省某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县司令部编制表
    附表四 第五战区游击队纵队司令部暂行编制表
    附表五 安徽省保安团队抗战以来官兵训练人数统计表训练部门表(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探索创立
    三、习仲勋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
第二章 处理国共关系中对统一战线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开展兵运武装斗争
        (一)发动两当兵变,统战工作崭露头角
        (二)领导策动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起义
    二、颁布统战政策,建设陕甘边区
        (一)建立陕甘边区政权组织
        (二)推行七个统战工作相关政策
    三、关中——绥德: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贯彻“三三制”原则
        (二)坚持化敌为友,开展划界和平谈判
        (三)统战+军事:粉碎国民党反共磨擦
第三章 灵活谨慎开展民族、宗教界的统战工作
    一、习仲勋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论述
    二、倾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一)提出“联合封建反封建”
        (二)建立“一种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
        (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四)“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五)“必须大量培养当地干部”
    三、谨慎稳进处理宗教事务
        (一)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改革创新行政方式
        (二)建立广泛的爱国爱教统一战线
        (三)团结争取宗教界上层人士
    四、“剿抚兼施”:领导西北地区剿匪反霸斗争
        (一)起用黄正清,剿灭马家股匪
        (二)镇压昂拉武装叛乱,收服项谦
    五、贯彻中央指示,着力解决新疆、西藏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初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西藏问题
        (二)服从中央委派,倾注大量心血
第四章 胸怀博大进行团结广大文教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一、习仲勋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
    二、对教育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一)建立陕甘边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二)抗战时期提出“四个结合”、“四位一体”教育理念
        (三)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三、对文艺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一)饱含人文情怀的文艺统战理论
        (二)“走南闯北”建剧团,呕心沥血传秦腔
        (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关心爱护文艺界人士
第五章 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统战理论与实践
    一、习仲勋关于港澳台及相关问题的论述
    二、双管齐下:营造有利于统战的内部环境
        (一)贯彻党的政策,造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坚持经济统战,创办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
    三、团结“三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一)热情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交流合作
        (二)团结海外侨胞,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第六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
    一、统一战线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一)投身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二)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新中国的统战工作开创局面
        (四)贯彻落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任务
        (五)潜心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研究
    二、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点
        (一)坚决贯彻、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二)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
        (三)统战实践中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统战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统战工作必须契合时代主要任务
        (三)统战工作中要加强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四)要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附录:习仲勋统一战线工作事记简编
参考文献

(8)《良友》画报中的日本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良友》画报与日本之关联
    2.1 《良友》画报报道日本之原因——近代国人对日观的影响
        2.1.1 远夷倭寇与富强之国
        2.1.2 联盟对象与敌对者
        2.1.3 学习榜样与蕞尔小国
    2.2 《良友》画报历任主编的对日观
        2.2.1 伍联德——以印刷业富国强民
        2.2.2 梁得所——理性对待日本
        2.2.3 马国亮、张沅恒——全面支持抗日
第三章 “九一八”事变前《良友》中日本的“他者”形象
    3.1 日本的“异域”形象
    3.2 繁荣中的忧患意识
    3.3 作为“他者”的日本
第四章 抗战时期《良友》中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多角度呈现
    4.1 新闻报道——以民族主义话语为主导
        4.1.1 及时报道中日战况,凸显日本残暴形象
        4.1.2 国际视野多层呈现,日本侵略的非正义性
        4.1.3 关注日本时事,揭露日本野心
        4.1.4 时事纪念形塑“抗日共同体”
    4.2 文学作品——以“抗日救亡”为主要议题
        4.2.1 关注人民苦难命运,控诉日军侵华暴行
        4.2.2 刻画国民奋起抵抗,歌颂抗日英雄人物
    4.3 艺术作品——以图文互动方式控诉侵华行径
        4.3.1 摄影图片——图文互动揭露日本暴行
        4.3.2 艺术娱乐——以抗战为主要议题
第五章 不同视域报刊与《良友》画报日本形象之比较
    5.1 新记《大公报》:“学习榜样”到凶残的“侵略者”
    5.2 《中央日报》:“御敌”与“杀敌”的杂糅
    5.3 《读卖新闻》:正义的友人
第六章 《良友》画报建构日本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6.1 《良友》建构日本形象的特点
        6.1.1 以理性态度对待日本
        6.1.2 真实与虚幻的交织
    6.2 《良友》画报所建构的日本形象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
        6.2.1 《良友》的宣传方式
        6.2.2 《良友》的受众群体
        6.2.3 《良友》的实际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良友》涉日内容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国内研究述评
        1.2.1 整体研究概貌
        1.2.2 历史维度的相关研究
        1.2.3 理论维度的相关研究
        1.2.4 实践维度的相关研究
    1.3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基本思路与内容安排
        1.4.2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辨析
        1.5.1 时期界定:土地革命时期
        1.5.2 基础概念:监督与监察、巡视与巡察
        1.5.3 重点概念:执政党建设、党内监督、党内巡视、行政监察
        1.5.4 身份概念:监察员、巡视员与特派员
        1.5.5 制度界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
    1.6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局限性
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确立基础
    2.1 思想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建思想
        2.1.2 列宁的党建思想
        2.1.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
    2.2 传统文化根基
        2.2.1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
        2.2.2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
        2.2.3 中国传统社会心理
    2.3 革命斗争需要
        2.3.1 白色恐怖下中共各级党组织遭遇重创
        2.3.2 部分党组织与党员出现思想与行动上的混乱
        2.3.3 党内人才匮乏,基层干部选拔体制不够畅通
    2.4 组织实践基础
        2.4.1 党内巡视工作的早期实践经验累积
        2.4.2 联共(布)对中共巡视工作的指导
        2.4.3 土地革命前中共组织与群众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3.1 初步形成:从八七会议到中共六大
        3.1.1 历史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3.1.2 中心任务:重建、联络并改组党部
        3.1.3 机构部署:建立三大中央派出机关
        3.1.4 具体实践:央地巡视工作初步互动
    3.2 波折发展:从中共六大到遵义会议
        3.2.1 历史背景:波折忧患中前进
        3.2.2 中心任务:服务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
        3.2.3 战略方针:初步建构央地巡视互动体系
        3.2.4 具体实践:推进巡视探索并颁布巡视条例
    3.3 自我调整:从遵义会议到洛川会议
        3.3.1 历史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党内纠偏
        3.3.2 中心任务:服务反围剿和党的军队建设
        3.3.3 系统优化:巡视渗透各领域并提升地方主动性
        3.3.4 具体实践:扩大巡视力度并创新巡视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主要特点
    4.1 大体上沿用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建构框架与原则
        4.1.1 将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区划作为巡视布局与实践的基础
        4.1.2 重视巡视机构及其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与职能多样性
        4.1.3 以法规、条例等方式来规范巡视工作
    4.2 吸取了国民党党政腐败与监察失灵的惨痛教训
        4.2.1 反对独裁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4.2.2 警惕制度失灵,重视党内巡视的有效运行
        4.2.3 整顿官僚腐化,强调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4.3 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带有“苏联监察制度色彩”
        4.3.1 重视监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及其地位提升
        4.3.2 将党内外监督方式统一于巡视制度设计
        4.3.3 受到斯大林时期苏联监察制度“左”的偏执影响
    4.4 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党内巡视系统
        4.4.1 主体层面:意识到必须坚持党对巡视制度的领导
        4.4.2 体系层面:尝试由“自上而下”转向“上下联动”
        4.4.3 任务层面: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巡视部署
        4.4.4 落实层面:调研地方实际,开展“活泼的”巡视
        4.4.5 规范层面:总结实践经验,颁布并修订《巡视条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5.1 危急关头协助各级党组织的重建与恢复工作
        5.1.1 恢复央地联系并传达上级指示与精神
        5.1.2 协助改组地方党部并指导地方实际工作
        5.1.3 选拔和培养党的优秀人才
        5.1.4 筹备党的秘密组织和人民军队
    5.2 提升了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决策的科学性
        5.2.1 通过巡视调研,综合考察各地党组织的工作环境
        5.2.2 探索并推动了党内集中和党内民主的统一
        5.2.3 总结反思巡视问题,逐步规范巡视工作
        5.2.4 纠偏地方党组织错误思想并平反冤假错案
    5.3 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协助建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3.1 推广革命军与当地农民结合的经验
        5.3.2 争取广大群众,“打入党员群众的实际”
        5.3.3 发动群众组建工农学会,开展群团运动
        5.3.4 领导群众开展革命、建设、起义,建构民族统一战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局限
    6.1 整体建构上,党内巡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
        6.1.1 不同层级党部巡视体系建构与落实差异较大
        6.1.2 党内领导方式没有完全转变,巡视规范落实程度较低
        6.1.3 部分地区巡视人员短缺、能力欠缺、作风不良
    6.2 实践过程中,受到党内左倾思想、“唯成分论”等不良影响
        6.2.1 选人用人“唯成分”,削弱党员革命积极性
        6.2.2 巡视工作犯“盲动”错误,党组织遭到破坏
        6.2.3 错误批判党员干部,党内人才流失
    6.3 制度体系内,党内巡视系统的联动和监管程度较弱
        6.3.1 战争、交通、通讯、资金等因素限制了央地互动效果
        6.3.2 将集中凌驾于民主之上,削弱了地方主动性
        6.3.3 某些地方巡视态度不端正、工作不作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7.1 找准定位:坚定党内巡视制度的三个“立场”
        7.1.1 鲜明政治立场:坚定党对巡视工作的领导
        7.1.2 人民本位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诉求的实现
        7.1.3 战略发展立场:服务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7.2 科学指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展开巡视工作
        7.2.1 重视开展实事求是、全面深刻的调查研究
        7.2.2 把握工作的“度”,警惕思想与行动上的偏执
        7.2.3 总结巡视经验与教训,推进巡视工作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7.3 制度优化:进一步提升其规范性、协作性和生命力
        7.3.1 党内巡视制度与法制相结合,推进其规范化建设
        7.3.2 促成两个“联动”,推进巡视巡察全覆盖
        7.3.3 批判借鉴古今中外优秀巡视制度成果,提升制度生命力
    7.4 实践推进:明确巡视重点与主体权责,创新巡视方法
        7.4.1 明确当前阶段巡视任务与重心,加大政治巡视
        7.4.2 明确巡视主体权责与激励,优化主体结构
        7.4.3 创新巡视工作方法,拓展全媒体参与渠道
    7.5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琼崖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本文核心概念
        1.5.1 研究时间的界定
        1.5.2 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2 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2.1 琼崖内战全面爆发,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悬殊
    2.2 部分军民对革命形势认识不清,革命热情低迷
        2.2.1 部分群众的革命意识不强
        2.2.2 部分官兵的革命意志不坚定
    2.3 琼崖地区的教育落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3 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和对象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
        3.1.1 中共琼崖党组织是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
        3.1.2 中共琼崖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团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3.2 琼崖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
        3.2.1 工农大众
        3.2.2 少数民族
        3.2.3 海外侨胞
4 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4.1 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经典着作
        4.1.1 对马克思主义的通识性介绍
        4.1.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推广
    4.2 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琼崖革命
        4.2.1 推广毛泽东的着作:“由上而下,务求深入,务求具体”
        4.2.2 加强党的建设:“刷污审干与学习文件运动”
        4.2.3 建立统一战线:“琼崖各阶层人士、民主党派、海外侨胞一致团结起来”
        4.2.4 推进群众路线:“为民众负责,向民众学习”
5 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5.1 对琼崖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1.1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的骨干的革命意识
        5.1.2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
        5.1.3 创办党报党刊,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5.2 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2.1 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5.2.2 注重军队内干部的教育
        5.2.3 注重群众观教育
    5.3 对工农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3.1 创办农会,把握工农群众的利益诉求
        5.3.2 发动土地革命,解决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
        5.3.3 层层动员,鼓动群众参军支前
6 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与作用
    6.1 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掀起支前热潮
    6.2 爱国救乡的统一战线得到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
    6.3 干部的理论素养提高,为琼崖革命培养骨干力量
7 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7.1 聚合多方力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
    7.2 走群众路线,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号召力
    7.3 优化话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7.4 创新传播手段,扩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国民党暂编二十五师的成长及灭亡(论文参考文献)

  • [1]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2]抗战时期伪淮海省研究[D]. 刘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黑龙江地域抗联红色革命历程及抗联精神时代价值研究[D]. 张树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D]. 原凯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国民党安徽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1937-1945)[D]. 张翠翠. 安徽大学, 2020(08)
  • [7]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D]. 蒋国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良友》画报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 张峰. 西北大学, 2019(12)
  • [9]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D]. 宋婧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解放战争时期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麦艳芳. 海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国民党临时第25师的成长与消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