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曲面造型技术研究

MDT曲面造型技术研究

一、MDT曲面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吴廷轩,何滨珂,董珂,陈洋,杨春蕾[1](2020)在《3D人体建模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手机端虚拟试衣镜APP的3D人体建模需求,文章借鉴目前常见的建模方式,从中选择合适的3D建模技术来构建适合于虚拟试衣镜APP的人体模型。通过对建模方法进行表格分析得出,应选择几何建模与物理建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人体模型,以达到人体模型和服装造型统一的效果。

艾容羽[2](2020)在《基于图形和图像的人体胸腰部曲面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维人体曲面建模是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在3D服装CAD、虚拟仿真系统和游戏动画领域,3D人体建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三维人体重建技术是实现3D服装设计、服装CAD、虚拟试衣技术的基础。在服装产业逐渐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下,三维人体建模成为服装数字化的研究焦点,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成为研究的瓶颈。目前对三维人体建模技术的研究,结合服装专业知识和人体特点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多是通过图形点云数据进行建模,或者是通过二维图像进行,单一通过其中一种建模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对于人体特征截面轮廓曲线建模大多是通过单一的曲线拟合,拟合优度不高是主要的问题。本文针对服用三维人体建模的研究状况,以160/84A标准女装人台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拟合的思想建立人体胸腰部特征曲线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图形处理技术中的基于人体特征点的人体胸腰部特征截面定位及提取算法设计。基于服装工程学和人体工效学,设计算法进行基于特征点的人体胸腰部特征横截面定位,得到胸腰部特征点及特征截面的位置,提取出了特征横截面的点云数据集。(2)运用图形处理技术中的基于曲面曲率的人体胸腰部特征曲线分段拟合算法设计。采用分段不同拟合方法对特征曲线进行模型构建,有多项式拟合和样条拟合,可提高拟合优度,从而可提高后期图形验证工作的准确度。(3)基于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人体正面和侧面的外轮廓,对基于图形技术拟合的人体曲线模型进行验证。首先选择胸围曲线为例,将拟合值与实际参考值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进行基于长度的拟合度检验;然后结合MATLAB对二维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的边缘,利用图形与图像的比例关系将纵截线进行叠加对比,最终验证所建曲线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行分段拟合曲线模型的构建,并通过图像数据对图形数据进行验证,为服装个性化建模与智能打板技术的结合做基础性工作。

崔杰[3](2020)在《基于河鲀外形和表皮特征的曲面建模方法及其流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潜航器作为主要工具,其减阻增效便成为研究的热点。仿生减阻技术是减阻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河鲀具有洄游繁殖特性,洄游路程长,且洄游期间很少摄食,推测其具有良好的减阻效果。围绕河鲀外形轮廓和表皮体刺进行了下列工作。为研究河鲀外形轮廓的减阻效果,建立河鲀的三维模型。将河鲀进行冷冻处理后,利用三维扫描技术采集河鲀的表面轮廓数据,利用NURBS曲面建模方法构造河鲀的三维模型,提出asc格式实现点云数据的高效连通。为了便于曲面的分析和修改,建立河鲀的数学模型。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河鲀曲面数学方程,将河鲀背部和腹部曲面划分出主区和侧区两部分。以多项式函数为基础,加入多种函数类型进行拟合,确定各区曲面的数学方程。根据建立的数学方程绘制出各部分曲面并合并,实现河鲀曲面数学模型和几何模型的相互转换。为获取河鲀形体周围的水下流场信息,对河鲀进行CFD仿真和PIV实验。通过对比仿真和实验的速度曲线,确定RNG k-ε仿真湍流模型更加准确。根据速度曲线分离情况将模型划分为冲击区,过渡区和分离区,流场特征各具特点。仿真结果显示,模型边界层附近的流场速度与湍流强度成反比关系;模型尾部与头部大部分区域的压力值相差较小,降低了压差阻力;模型在尾部存在高涡流粘度区域,推力产生的主要区域涡流粘度较高,降低能量损耗的同时提高运动的效率。结果分析表明,河鲀外形具有良好的减阻效果,且CFD仿真得到了模型周围流场的准确参数和特性,为河鲀非光滑表皮减阻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研究河鲀表皮体刺的减阻机理,在河鲀曲面上进行体刺的大批量建模。将数学建模生成的曲面根据曲率划分为46个NURBS曲面片,离散后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曲面隐式方程计算点云高斯曲率及平均值,判断划分的曲面片是否近似可展。设计四点和单点展开算法实现曲面高效的保面积展开。根据河鲀表面体刺排布选取4个特征曲面展开,比三维软件展开效果高40%以上。通过离散点实现曲面展开,可以确定体刺的空间位置和法向量,便于曲面上的体刺特征建模。确定对应曲面片上的体刺排布和尺寸参数,设计空间体刺建模算法,求取体刺曲面上的设定个数的点,通过曲面拟合实现体刺的批量建模。

姜宇轩[4](2020)在《电大尺寸目标电磁散射的高频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电磁技术的蓬勃发展下,通讯、雷达领域的电磁波高频频段方向的研究正在迅速的发展。在高频频段下的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磁特性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频方法基于局部场的原理,忽略目标各部分之间的电磁耦合问题。故而高频方法有着占用较低的内存并且计算速度快的优势。本文主要从对复杂目标的电磁特性分析理论出发,研究高频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在处理复杂目标问题时高频方法的优势所在,重点研究高频分析方法中的物理光学法解决复杂模型的电磁特性问题,研究了复杂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选择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建模技术路线、高频方法对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的计算、基于物理光学法原理实现python编程方法解决对复杂模型的雷达散射截面值的计算等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电磁分析方法,先简单阐述了雷达散射截面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根据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情况,对单站及双站雷达散射截面进行了区分。再对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光学法(GO)、物理光学法(PO)、矩量法(MOM)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思路进行了介绍。为研究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磁特性进行了理论储备。本文其次对使用3dsmax软件进行电大尺寸目标的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进行了介绍和对比选择。分别介绍了软件内置模型建模、二维线条建模、面片建模、NURBS建模、多边形建模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方法建立模型,分析比对不同的建模技术的优劣势,并选定采用多边形建模技术建立高频方法研究中复杂的电大尺寸模型。根据模型导入计算时的两种常见的模型数据导出格式sat格式和stl格式进行研究,结合导出格式的数据信息问题将多边形建模技术建立的模型转化为可编辑多边形并根据具体操作防止模型在计算中出错而进行了优化。本文再详细的阐述了物理光学法处理电大尺寸目标问题时的求解思路。介绍了散射问题的Stratton-Chu积分方程。研究了物理光学法(PO)处理目标散射问题时两种重要的思想-遮挡判断和近似处理。重点研究单重遮挡判断,通过外侧法向量与入射波单位向量的夹角区分亮区面片及暗区面片,并在计算中根据物理光学法原理忽略暗区面片的贡献。给出了金属球体的算例分别计算单站和双站的RCS证明算法的有效性,并根据不同方法对三棱锥模型的散射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最后,本文具体阐述了使用python编程方法实现利用高频方法计算电大尺寸目标的技术路线。介绍了python语言在解决高频方法问题中的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第三方库:numpy库和matplotlib库。分模块介绍了编写程序中对电磁参数的设置,模型数据信息的读取和写入,最后按照对面片是否是贡献不计的暗区面片进行判断,再对每一个亮区面片进行雷达散射截面值的计算,最后将数据按照矢量的形式进行求和运算得出模型在设定好的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极化角度的环境下的雷达散射截面值,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将python中的计算结果与软件中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根据计算的结果和计算时间,分析python实现目标程序的计算效率及计算精度的问题。

王俊[5](2020)在《基于准真实馈源的反射面天线快速赋形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射面天线由于具有高增益、低旁瓣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射电天文和卫星通信等众多领域。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天线所处的电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为了使反射面天线能够在这种新环境中继续发挥优势,常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对天线进行优化,从而使其波束特性满足特定需求。然而,目前反射面天线赋形技术中采用的馈源往往是假想点源,这些点源与真实馈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误差,可能导致实际赋形结果不理想。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准真实馈源的反射面天线快速赋形技术,并且利用该技术设计了一个低旁瓣赋形反射面天线和一个平顶波束赋形反射面天线,从而验证了该赋形技术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基于准真实馈源的反射面天线赋形技术。本文对基于仿真数据的准真实馈源技术展开研究,将其与多种算法相结合,提出反射面天线新型赋形技术。该技术主要过程为:首先采用准真实馈源激励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反射面,然后利用几何光学法和物理光学法计算反射面散射场,并采用Gauss-Legendre算法来提高物理光学法的计算速度,最后采用Nelder-Mead算法优化NURBS反射面的形状来获得期望的方向图。2、设计赋形反射面天线,以检验本文提出技术的可行性。首先,设计一个工作在14.5GHz-15.5GHz的反射面天线作为初始待优化天线,该天线包含一个口径为300.0mm的偏置NURBS反射面和一个长度为115.0mm的小型空心介质棒馈源。然后,(1)提出低旁瓣目标函数,将其结合本文提出的赋形技术对初始天线进行优化,最终天线旁瓣降低了至少4.3d B;(2)提出平顶波束目标函数,将其结合本文提出的赋形技术对初始天线进行优化,最终天线1d B波束宽度扩展了1倍以上且第一旁瓣电平没有明显升高。这两个目标函数形式简单、参数灵活可控,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此外,经过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赋形技术具有计算速度快、赋形面光滑以及赋形结果准确等优点。

郑吉林[6](2020)在《基于点云采样间距与插值方法的侵蚀沟地形模拟精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确的侵蚀沟形态对于揭示其演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侵蚀沟数字地形精度是沟道形态参数提取的关键,而点云采样间距和插值算法是其地形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相关侵蚀沟地形模拟研究大体较为单一地比较了相同点云间距、不同插值算法的精度差异,并未将两者综合考虑。基于此,探讨点云采样间距和空间插值算法的组合对侵蚀沟DEM构建的精度差异,有助于为其地形模拟提供借鉴,同时,高精度DEM对侵蚀沟形态参数的提取也较为关键。2017年1月,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选择了两条典型侵蚀沟(U、V型断面),按其沟道规模分别设置了0.04m和0.15m的初始间距进行三维激光扫描采样;而后基于CloudCompare软件对原始点云进行等距和随机抽稀,利用两种抽稀模式的点云生成侵蚀沟DEM,并评价其精度,比较抽稀模式的差异,进而选择点云抽稀的最佳方式。此后,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OK)、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径向基函数(RBF)以及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等空间内插算法对点云高程插值,生成不同的侵蚀沟DEM,以交叉验证和验证数据集为基准,利用标准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分析插值误差,确定精度最佳的插值组合。最后,以U、V型侵蚀沟的最优插值结果为基准,以横断面、纵剖面及侵蚀沟体积参数为切入点,比较其他插值结果提取的形态差异,从而反证侵蚀沟地形精度对形态提取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等距抽稀比随机抽稀的点云所构建的侵蚀沟地精度更高。在点云数量相等的情况下,U、V型沟等距抽稀的点云利用TIN插值结果的标准差、均方根误差以及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随机抽稀的点云TIN插值结果的相应误差。此外,两种抽稀模式点云插值误差随着点云间距增大而升高,即侵蚀沟DEM精度随点距增大而降低。(2)U型沟0.04m间距点云利用高精度曲面建模算法优化的普通克里金(HASM-OK)插值精度最佳,而V型沟0.15m间距点云采用高精度曲面建模算法优化的径向基函数(HASM-RBF)插值精度最佳。对U型沟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插值精度分析,表明在相同间距、不同内插方法下,HASM-OK的标准差、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根误差均是最小的;相同内插方法、不同间距下,0.04m间距点云的插值误差均是最小的。同样,对V型沟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插值精度分析,点云插值,点距相同时,HASM-RBF法的插值精度最高;内插方法相同时,0.15m间距点云构建的地形误差最小;而原始分辨率点云在不同插值方法中误差均是最小的。(3)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优化算法能显着提高普通插值算法的精度。对U型、V型侵蚀沟点云,利用HASM-OK、HASM-IDW以及HASM-RBF优化后的插值精度均显着高于OK、IDW及RBF插值结果,且随着点云间距的增大,误差幅度也随之增大。(4)侵蚀沟DEM精度高低对于沟道形态参数提取有较大影响,以最优插值组合提取的形态参数为基准,其他侵蚀沟形态参数偏差随着插值组合精度的降低而增大。总体上,侵蚀沟DEM精度对沟道宽度的提取影响较小,而沟道深度提取偏差随着DEM精度的降低而增大。同样,侵蚀沟DEM精度越低,沟道纵向上的地形信息丢失得越多,其长度提取的偏差也越大。对侵蚀沟体积计算而言,DEM精度越低,提取的侵蚀沟体积就越小。

牛一凡[7](2020)在《基于BIM的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形建筑,表现在外形不规则,多具有曲折或流线的特征,使建筑本身出现了大量非标准建筑及结构构件,使得建模过程复杂且效率低,因此BIM参数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异形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但目前参数化技术多用于异形建筑前期概念设计阶段,在后期BIM模型建立仍采用传统方式建模,面对依附于异形建筑构件上巨大的信息量建模过程耗时费力。为了高效的建立、管理模型信息,本文选择Revit为建模软件,利用可视化编程插件Dynamo作为主要开发工具,结合Python、DesignScrip语言研究异形建筑曲面参数化生成和数据信息管理及应用,具体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研究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方法,从异形建筑曲面特点出发,梳理国内外典型异形建筑案例的建模逻辑和规律,提出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建模的逻辑框架与方法,并针对网格划分开发自定义节点包,利用Dynamo程序驱动Revit快速生成曲面模型。其次针对异形建筑构件数据信息处理及传递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Dynamo-Revit的模型信息管理体系,分为“基础数据库-数据处理平台-数据输出平台”三部分,针对异形构件复杂多样、建模效率低等问题,基于Dynamo并结合Python语言开发了相应的实现构件快速布置与修改的程序,能对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输出精确可靠的数据。最后进行参数化建模的工程应用,以福州某幕墙工程为例,结合所提出的流程框架进行实证,实现幕墙曲面造型的参数化生成、构件数据处理和传递,并与传统Revit建模方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曲面创建思路及程序的可行性,以及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效率和准确性,表明所提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参数化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实际工程,基于Dynamo-Revit平台进行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及信息数据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建模效率,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可以为BIM在参数化建模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以后Dynamo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刘洋洋[8](2019)在《激光扫描技术支持下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公路安全领域长久以来的技术难题,现有技术方法很难全面有效的对山区公路边坡进行安全风险评价,而与此同时,山区公路边坡的灾害防治形势愈发严峻,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给群众安全和公路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边坡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路的长期稳定运营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目前需要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到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中,并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求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结果,从而为公路边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将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和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降到最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测绘工程、公路工程、边坡工程以及安全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先进知识体系,以测绘行业、交通部和应急管理部的相关规定标准为参考,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基于激光回波原理和Fisher判定法则的陡坡点云滤波算法、基于IGG稳健估计理论和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的改进ICP无控制匹配算法、NURBS高精度曲面模型重建技术、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以及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先进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和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以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以及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为骨架,搭建一个系统全面的、多方法结合应用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新体系。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所示:(1)构建一种基于熵权集对分析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将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进行了有机结合,先采用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对公路边坡进行整体的宏观评价,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深入的微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先通过宏观评价方法(熵权集对分析)确定研究区各个边坡的整体危险等级,并从中找出危险性较大的边坡;然后再通过微观评价方法(基于激光扫描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找出危险边坡中的具体危险区域(灾害隐患点),从而实现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立体式评价,并由此获得更完整更全面的评价结果,同时,这也为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开辟了一种新思路。(2)构建由边坡地形、岩土地质、气象水文和其他因素等4大因素共14项核心指标所组成的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联系度可拓展原理,对集对分析理论进行优化改进,并结合熵权法,构建一种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和其他传统评价方法的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体现出良好的准确性,说明将该模型应用到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中是可行的,同时,这也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3)边坡点云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边坡形变分析(危险性微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对边坡点云处理相关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构建一种基于激光回波原理和Fisher判定法则的陡坡点云滤波算法,该算法先利用激光回波原理对点云数据进行粗分类,再通过Fisher判定法则对粗分类后的剩余点云进行精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滤波算法,文中算法的滤波总误差率最小,体现出了良好的滤波精度。构建一种基于IGG稳健估计和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的改进ICP无控制匹配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利用IGG稳健估计理论加强ICP算法的抗差能力,还能通过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思想提高ICP算法的运算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ICP算法,文中改进ICP算法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强的抗差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点云匹配效率和匹配精度。将NURBS建模技术引入到山区公路边坡高精度模型重建中,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三角面片模型和DEM模型,NURBS曲面模型对山区公路边坡表面细节的表达更加完整和准确,对复杂地形边坡的拟合度也更好,其模型效果更能贴合山区公路边坡地形的真实起伏状态。(4)构建由社会经济、道路工程和公路防护等3大因素共8项核心指标所组成的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的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与专家现场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体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说明采用该方法对山区公路灾害进行易损性评价是合理且可行的,同时,这也为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参考。(5)基于文中构建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对修武县太行山区某公路边坡进行应用实验。实验结果如下:首先,通过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2号、3号边坡危险性较小,1号、4号和5号边坡危险性较大;其次,通过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找出了1号、4号和5号危险边坡中的具体危险区域;然后,通过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等级为Ⅳ级(极高);最后,针对危险性较大的边坡,提出了相应的灾害防治建议。

皮成祥[9](2019)在《基于简单笔划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3D打印、游戏、动漫以及产品概念设计等领域,传统的参数化建模软件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平板电脑、电子笔的出现,基于草绘的建模技术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学者们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基于草绘的建模原型系统,但是这些建模技术主要用于创建规则、简单的曲面模型,对于复杂的自由曲面模型建模是目前基于草绘的建模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复杂的曲面模型,草图表达非常困难、繁琐,从草图生成模型的能力非常有限。本文以基于简单笔划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研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基于草绘的建模效率为目的,对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插值技术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径向基函数插值技术对稀疏的横截面轮廓曲线进行插值,所有插值出的横截面轮廓曲线会构成一张初始曲面,然后利用薄板样条插值技术对初始曲面进行变形使之轮廓与草绘轮廓一致,最终利用隐式曲面网格化技术生成三角网格模型。这不仅简化了复杂曲面的草图表达,并且建模过程非常容易被用户掌握。(2)在径向基函数插值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欧式距离计算方法。对于插值曲面在某一坐标轴上受约束点影响过小问题,对这个方向上引入距离函数影响因子,对欧式距离函数进行了改进。(3)对于波纹消失面的创建,提出一种基于圆锥曲线插值技术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该方法将波纹消失面的横截面轮廓曲线近似为四条首尾相连的圆锥曲线,最终将求解波纹消失面的隐式曲面方程转换为求解圆锥曲线方程。该方法只需要绘制两条笔划就能构建波纹类消失面这类复杂的网格曲面,不仅简化了这类曲面的草图表达,还支持对这类曲面参数驱动变形。(4)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单位圆滚动追踪算法用于消失线的提取。中心线有一条性质,即中心线上任一点到其两条轮廓线的距离相等,单位圆滚动追踪算法正是利用了这一性质用于提取中心线。本论文对单位圆滚动追踪算法中引入了权重因子,使其可以提取消失线。(5)结合本文方法,开发了一款基于草绘的建模原型系统。该系统不仅集成了本论文提出的两种建模功能,还集成了一些常用的其他建模功能和曲面编辑功能,主要包括:旋转曲面设计、横截面混合曲面设计、旋转混合曲面设计、膨胀曲面设计、基于变分插值的网格曲面设计、基于圆锥曲线插值的网格曲面设计、基于草绘的曲面剪裁、基于草绘的曲面延伸等功能。

董昌恒[10](2019)在《拓扑生形 ——基于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复杂曲面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拓扑生形”,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生形策略,在复杂曲面设计中逐渐被广泛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建造技术的不断更新,设计手法开始出现和以往不同的新常态,多边形建模技术对复杂形态建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从形式图解分析、自然形态模仿和跨界思维融合可以一窥拓扑“生”与“形”的关系。现代曲面拓扑空间中流体空间融合、参数化技术协同和复杂科学思维介入是当下设计演变的新趋势。多边形建模技术在空间结构、建造逻辑和复杂形态塑造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对设计细节的把控功能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复杂曲面建造的实现路径可分为运算化设计、数控加工、机器人建造三个部分,精准化、简便化、高效化是其特点,这些优势对多边形建模技术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以展示空间设计中复杂曲面的应用为实践对象,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应用理念和生形策略,并对复杂曲面生成过程和建造逻辑进行实验,期望提供复杂曲面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参考经验,让多边形建模技术在相关设计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MDT曲面建模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DT曲面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D人体建模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3D人体建模技术发展状况
2 建模技术的特点及对比
    2.1 线框建模
    2.2 曲面建模
        2.2.1 特征化的曲面建模
        2.2.2 参数化的曲面建模
    2.3 实体建模[7]
    2.4 基于物理的建模[8]
3 经典建模方法对比
4 结论

(2)基于图形和图像的人体胸腰部曲面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测量研究
        1.2.2 人体曲面建模研究
        1.2.3 人体特征部位截面曲线研究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人体曲面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数据预处理模块关键技术
        2.1.1 图形点云数据的预处理
        2.1.2 图像数据的预处理
        2.1.3 图形与图像数据预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
    2.3 形体特征的提取模块关键技术
        2.2.1 特征点提取
        2.2.2 特征线提取与拟合
        2.2.3 基于图形与图像的形体特征提取对比分析
    2.4 曲面建模模块关键技术
        2.4.1 曲面拟合重建
        2.4.2 点云网格重建
        2.4.3 基于图像的曲面重建
        2.4.4 基于图形与图像的曲面重建对比分析
    2.5 曲面准确度评价模块关键技术
    2.6 人体建模流程模块的归结与展望
        2.6.1 局限性
        2.6.2 未来发展趋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特征点的人体胸腰部特征横截面定位提取算法
    3.1 引言
    3.2 点云数据获取
    3.3 点云预过滤算法设计
    3.4 特征横截面提取
        3.4.1 特征线和特征区域的人体工效学定位
        3.4.2 胸围横截面位置确定
        3.4.3 腰围横截面位置确定
        3.4.4 胸下围横截面位置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胸腰部特征曲线分段拟合算法
    4.1 引言
    4.2 MATLAB Curve Fitting Tool工具箱
    4.3 曲线预拟合
        4.3.1 预拟合思路
        4.3.2 预拟合仿真及结果
    4.4 特征曲线的分段拟合算法
        4.4.1 分界点确定算法设计
        4.4.2 分段拟合算法设计
        4.4.3 拟合曲线的整体组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体胸腰部曲线模型验证
    5.1 引言
    5.2 基于长度的拟合度检验
        5.2.1 前中与前胸拟合误差分析
        5.2.2 后中与后胸拟合误差分析
        5.2.3 侧胸误差分析
    5.3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拟合曲线轮廓检验
        5.3.1 图像边缘提取算法分析
        5.3.2 人体轮廓提取
        5.3.3 拟合曲线与图像外轮廓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河鲀外形和表皮特征的曲面建模方法及其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仿生减阻技术
        1.2.2 曲面建模技术
        1.2.3 流体动力学仿真
        1.2.4 曲面特征建模技术
    1.3 研究热点与难点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河鲀外形曲面的逆向建模
    2.1 引言
    2.2 河鲀基本信息
    2.3 河鲀外形数据采集
    2.4 NURBS曲面建模方法
    2.5 河鲀模型重构
    2.6 河鲀点云数据格式转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河鲀外形曲面数学建模
    3.1 引言
    3.2 曲面特征分区
    3.3 曲面数学建模
    3.4 数学方程构建曲面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河鲀外形曲面流场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PIV测速实验
    4.3 计算流体力学仿真
        4.3.1 网格划分
        4.3.2 数值仿真分析
        4.3.3 仿真结果后处理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确定仿真湍流模型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4.3 河鲀水下流场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鲀外形曲面近似展开及体刺建模算法
    5.1 引言
    5.2 曲面高斯曲率分区
    5.3 曲面离散点高斯曲率
    5.4 曲面展开算法
    5.5 曲面展开实例
    5.6 体刺曲面建模技术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电大尺寸目标电磁散射的高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频近似方法现状
        1.2.2 3dsmax建模技术现状
        1.2.3 python编程方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三维空间中的电磁散射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雷达散射截面
        2.2.1 雷达散射截面基本定义
        2.2.2 单站与双站雷达散射截面
    2.3 三维空间中的电磁散射分析方法
        2.3.1 矩量法
        2.3.2 几何光学法
        2.3.3 物理光学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电大尺寸复杂目标
    3.1 引言
    3.2 利用 3dsmax建立模型的技术方法建立模型
        3.2.1 内置的模型建模技术
        3.2.2 二维线条建模技术
        3.2.3 面片建模技术
        3.2.4 NURBS曲面建模技术
        3.2.5 多边形建模技术
    3.3 多边形建模技术建立电大尺寸目标
        3.3.1 导出sat格式文件
        3.3.2 导出stl格式文件
        3.3.3 多边形建模技术路线及建模步骤优化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理光学法
    4.1 引言
    4.2 物理光学法
        4.2.1 散射问题的Stratton-Chu积分方程
        4.2.2 物理光学法基本原理
        4.2.3 物理光学法的遮挡判断
        4.2.4 物理光学法的近似处理
    4.3 物理光学法对电大尺寸目标进行分析计算的技术路线
    4.4 数值算例分析
        4.4.1 数值算例一:金属球体
        4.4.2 数值算例二:三棱锥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频分析方法解决电大尺寸目标问题的python编程方法
    5.1 引言
    5.2 实现python语言进行科学计算时的技术储备
        5.2.1 numpy库-快速的处理数据
        5.2.2 matplotlib库-绘图与可视化
    5.3 利用python编程对三角面元进行剖分
    5.4 python实现对电大尺寸目标的物理光学法分析的技术路线
    5.5 数值算例分析
        5.5.1 数值算例一:飞行器(一)模型
        5.5.2 数值算例二:飞行器(二)模型
        5.5.3 数值算例三:火箭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准真实馈源的反射面天线快速赋形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反射面天线基本分析理论
    §2.1 辐射场分析方法
        §2.1.1 几何光学法
        §2.1.2 物理光学法
        §2.1.3 物理绕射理论
    §2.2 赋形反射面建模技术
        §2.2.1 Zernike多项式展开技术
        §2.2.2 NURBS曲面建模技术
    §2.3 馈源技术
        §2.3.1 Gaussian馈源
        §2.3.2 准真实馈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射面天线赋形技术研究与设计
    §3.1 反射面天线辐射场计算
        §3.1.1 反射面天线建模与计算
        §3.1.2 Gauss-Legendre快速积分法
    §3.2 反射面天线辐射场优化
        §3.2.1 反射面天线赋形技术
        §3.2.2 Nelder-Mead优化算法
    §3.3 新型赋形技术总结
    §3.4 算例验证
        §3.4.1 准确性检验
        §3.4.2 计算速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始反射面天线设计
    §4.1 馈源天线设计
        §4.1.1 介质棒天线的辐射原理
        §4.1.2 小型介质棒天线设计
        §4.1.3 方圆波导变换器设计
        §4.1.4 馈源天线仿真与测试
    §4.2 初始反射面设计
    §4.3 初始反射面天线辐射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赋形反射面天线设计
    §5.1 低旁瓣反射面天线
        §5.1.1 低旁瓣目标函数设计
        §5.1.2 赋形结果与分析
        §5.1.3 天线加工与测试
        §5.1.4 误差分析
    §5.2 平顶波束反射面天线
        §5.2.1 平顶波束目标函数设计
        §5.2.2 赋形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点云采样间距与插值方法的侵蚀沟地形模拟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侵蚀沟数据获取
        1.3.2 侵蚀沟DEM插值算法
        1.3.3 侵蚀沟地形特征提取
        1.3.4 侵蚀沟形态参数提取
    1.4 研究主题
        1.4.1 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目标
        1.4.3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2 数据获取
    2.3 数据处理
        2.3.1 点云拼接
        2.3.2 点云去噪
        2.3.3 点云滤波
        2.3.4 点云抽稀
    2.4 研究方法
        2.4.1 空间插值算法
        2.4.2 精度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点云抽稀模式选择
    3.1 点云抽稀
        3.1.1 点云等距抽稀
        3.1.2 点云随机抽稀
    3.2 抽稀模式精度比较
    3.3 结果分析
    3.4 点云高程趋势分析
        3.4.1 U型沟点云高程正态检验
        3.4.2 V型沟点云高程正态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普通插值方法精度分析
    4.1 U型沟OK插值法
        4.1.1 插值预测吻合度
        4.1.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4.1.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4.2 U型沟IDW插值
        4.2.1 插值预测吻合度
        4.2.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4.2.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4.3 U型沟RBF插值
        4.3.1 插值预测吻合度
        4.3.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4.3.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4.4 V型沟OK插值
        4.4.1 插值预测吻合度
        4.4.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4.4.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4.5 V型沟IDW插值
        4.5.1 插值预测吻合度
        4.5.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4.5.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4.6 V型沟RBF插值
        4.6.1 插值预测吻合度
        4.6.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4.6.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4.7 本章小结
5 高精度曲面建模插值算法
    5.1 U型沟HASM-IDW插值
        5.1.1 插值预测吻合度
        5.1.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5.1.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5.2 U型沟HASM-OK插值
        5.2.1 插值预测吻合度
        5.2.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5.2.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5.3 U型沟HASM-RBF插值
        5.3.1 插值预测吻合度
        5.3.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5.3.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5.4 V型沟HASM-IDW插值
        5.4.1 插值预测吻合度
        5.4.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5.4.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5.5 V型沟HASM-OK插值
        5.5.1 插值预测吻合度
        5.5.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5.5.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5.6 V型沟HASM-RBF插值
        5.6.1 插值预测吻合度
        5.6.2 训练样本插值精度
        5.6.3 检验样本插值精度
    5.7 U型沟插值综合对比
        5.7.1 插值预测吻合度对比
        5.7.2 插值精度对比
    5.8 V型沟插值综合对比
        5.8.1 插值预测吻合度对比
        5.8.2 插值精度对比
    5.9 本章小结
6 侵蚀沟形态参数精度评价
    6.1 横断面形态参数
        6.1.1 U型沟横断面
        6.1.2 V型沟横断面
    6.2 纵剖面形态参数
        6.2.1 U型沟纵剖面
        6.2.2 V型沟纵剖面
    6.3 侵蚀沟体积参数
        6.3.1 U型沟侵蚀体积
        6.3.2 V型沟侵蚀体积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基于BIM的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研究现状
        1.2.2 异形建筑BIM技术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利用BIM平台实现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
        1.3.2 在BIM平台解决模型信息数据协调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BIM技术及参数化建模方法
    2.1 BIM参数化建模理论方法
        2.1.1 BIM技术理论方法
        2.1.2 参数化建模理论方法
        2.1.3 BIM参数化建模软件对比
    2.2 BIM技术在异形建筑与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对比
        2.2.1 BIM建模方式对比
        2.2.2 信息传递与信息表达对比
        2.2.3 数字化加工建造需求对比
    2.3 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
        2.3.1 Dynamo可视化编程原理
        2.3.2 Dynamo基本组成要素
        2.3.3 Dynamo可视化编程的总体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方法
    3.1 异形建筑表面的基本形式
        3.1.1 异形建筑表面分类
        3.1.2 异形曲面生成逻辑梳理
    3.2 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思路
        3.2.1 选择建模起点
        3.2.2 进行参数筛选
        3.2.3 确定建模逻辑
        3.2.4 结果输出
    3.3 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建模方法
        3.3.1 基于几何变换生成曲面的方法
        3.3.2 基于离散点拟合生成曲面的方法
    3.4 曲面参数化网格划分
        3.4.1 网格生成原理
        3.4.2 网格划分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ynamo-Revit模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4.1 模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4.1.1 需求分析
        4.1.2 构建思路
        4.1.3 架构设计
    4.2 基础数据库构建方法
        4.2.1 自适应构件创建
        4.2.2 Excel数据库创建
    4.3 数据处理平台构建方法
        4.3.1 数据读取模块
        4.3.2 数据运算模块
        4.3.3 数据输出模块
    4.4 信息输出平台构建方法
        4.4.1 程序代码输出
        4.4.2 模型文件输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的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参数化模型建立
        5.2.1 参数化建模过程分析
        5.2.2 参数化模型建立
        5.2.3 参数化网格划分
    5.3 模型构件信息管理
        5.3.1 构件批量生成与布置
        5.3.2 构件自动化编号
        5.3.3 构件信息添加及输出
    5.4 参数化建模方法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效果
        5.4.1 参数化建模效果对比
        5.4.2 Dynamo参数化建模的价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激光扫描技术支持下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方法研究
    2.1 熵权法与集对分析理论概况
        2.1.1 熵权法的基本理念及主要特点
        2.1.2 集对分析理论的数学原理及主要特点
        2.1.3 集对分析理论引入到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基本思想
    2.2 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的提出
        2.2.1 现有边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2.2.2 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的核心理念及主要优势
        2.2.3 基于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2.4 基于改进集对分析理论确定单指标联系度
        2.2.5 基于加权计算确定集对的综合联系度
    2.3 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山区公路边坡主要特点及边坡灾害特征研究
        2.3.2 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核心指标归纳分析
        2.3.3 建立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点云处理算法的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方法研究
    3.1 基于激光回波原理和Fisher判定法则的陡坡点云滤波算法
        3.1.1 点云滤波的主要作用及现有点云滤波算法的不足
        3.1.2 激光回波原理
        3.1.3 Fisher判定法则
        3.1.4 陡坡点云滤波算法核心思想及实现流程
        3.1.5 点云滤波算法对比及精度分析
    3.2 基于IGG稳健估计和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的改进ICP算法
        3.2.1 点云匹配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作用
        3.2.2 现有点云匹配算法的局限和不足
        3.2.3 IGG稳健估计理论
        3.2.4 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算法
        3.2.5 改进ICP无控制匹配算法的核心理念及实现流程
        3.2.6 点云匹配算法对比及精度验证
    3.3 基于NURBS曲面建模的边坡高精度模型重建方法
        3.3.1 NURBS曲面建模数学原理
        3.3.2 NURBS曲面建模实现流程
        3.3.3 边坡NURBS曲面建模及模型效果对比实验
    3.4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方法研究
        3.4.1 边坡形变位移分析的重要意义
        3.4.2 现有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方法的不足和局限
        3.4.3 基于多期NURBS曲面模型对比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HP-模糊评价的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AHP法与模糊评价法概况
        4.1.1 AHP法的实现流程及主要特点
        4.1.2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定义及主要特点
    4.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4.2.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核心思想及实现流程
        4.2.2 AHP-模糊评价法应用于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中的主要优势
    4.3 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现有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4.3.2 山区公路边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完善
        4.3.3 建立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公路边坡基本情况
        5.1.2 研究区气象水文概况
        5.1.3 研究区地质环境及地震活动情况
        5.1.4 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5.1.5 研究区灾害历史资料
    5.2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
        5.2.1 研究区公路边坡分段
        5.2.2 构建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标准
        5.2.3 确定各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
        5.2.4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单指标联系度
        5.2.5 确定综合联系度及危险性宏观评价结果
        5.2.6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结果精度验证
    5.3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
        5.3.1 获取危险边坡多期激光点云数据
        5.3.2 危险边坡点云数据去燥及滤波处理
        5.3.3 危险边坡多期点云数据无控制匹配
        5.3.4 危险边坡NURBS高精度曲面模型构建
        5.3.5 危险边坡形变位移分析及具体危险区域确定
        5.3.6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结果精度验证
    5.4 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
        5.4.1 构建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标准
        5.4.2 构建易损性评价模糊集合
        5.4.3 确定易损性评价指标权重
        5.4.4 建立易损性评价隶属函数及模糊关系矩阵
        5.4.5 确定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
        5.4.6 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精度分析
    5.5 研究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归纳分析
    5.6 研究区危险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简单笔划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基于草绘轮廓线的三维重构
        1.2.2 基于手绘特征的三维建模
        1.2.3 基于草绘的自由曲面建模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草绘的网格曲面建模相关技术
    2.1 笔划预处理
        2.1.1 重采样
        2.1.2 光顺
    2.2 变分插值技术
        2.2.1 径向基函数插值
        2.2.2 薄板样条插值
    2.3 圆锥曲线
        2.3.1 圆锥曲线的方程建立
        2.3.2 基于特征值-特征向量的齐次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方法
    2.4 隐式曲面三角网格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变分插值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
    3.1 插值截面曲线前处理
        3.1.1 转换草绘截面到三维空间
        3.1.2 横截面曲线归一化
    3.2 横截面曲线插值
    3.3 初始曲面变形
        3.3.1 薄板样条插值函数的建立
        3.3.2 插值映射的约束点求解
        3.3.3 曲面变形
    3.4 有多个横截面曲线的曲面重构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结果
        3.5.2 时效性与合理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简单笔划的波纹类消失面网格曲面建模
    4.1 算法概述
    4.2 提取消失线
        4.2.1 消失线的概念
        4.2.2 点到曲线最短距离的计算
        4.2.3 改进的单位圆滚动追踪算法提取消失线
    4.3 横截面的求解
    4.4 构建圆锥曲线
        4.4.1 建立局部标架
        4.4.2 圆锥曲线方程参数设置
    4.5 隐式曲面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实验结果
        4.6.2 参数对曲面形状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草绘的网格曲面建模原型系统
    5.1 开发环境与工具
    5.2 模块功能
    5.3 实时交互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拓扑生形 ——基于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复杂曲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拓扑空间基本概念阐述
    第一节 拓扑空间
        一、拓扑空间概念解析
        二、拓扑空间与褶子理论的关系
        三、拓扑空间与拓扑变形的关系
    第二节 拓扑“生”与“形”之间的关系
        一、形式图解分析
        二、自然形态模仿
        三、设计领域跨界
    第三节“拓扑空间”在当下的演变趋势
        一、流体空间形态融合
        二、复杂科学思维介入
        三、参数拓扑生形依附
第二章 多边形建模技术的主要优势、应用策略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多边形建模技术的主要优势
        一、结构简化呈现
        二、多维逻辑呈现
        三、复杂形态呈现
    第二节 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拓扑解构策略
        二、数字分形策略
        三、自主结构策略
    第三节 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实现路径
        一、运算化设计
        二、数控化加工
        三、机器人建造
第三章 多边形建模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建筑设计应用研究
        一、拓扑单一塑形
        二、拓扑叠置塑造
        二、拓扑结构优化
        四、拓扑复杂衍生
    第二节 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一、流动拓扑分割
        二、集散拓扑开孔
        三、结构拓扑支撑
        四、形态拓扑优化
    第三节 公共艺术应用研究
        一、结构性能支柱
        二、拓扑形态依附
        三、最小曲面细分
        四、曲线形态扭转
第四章 多边形建模技术在复杂曲面设计中的应用实验
    第一节 课题与主题
        一、课题---展示空间设计中复杂曲面的应用
        二、主题---复杂性形态设计与建造
    第二节 多边形复杂曲面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确立
        一、源于课题的概念
        二、源于主题的概念
    第三节 多边形复杂曲面在室内空间设计的生成过程
        一、概念选择
        二、形态确立
        三、形态生成
    第四节 多边形复杂曲面在室内空间设计的建造逻辑
        一、场地选择
        二、流线选择
        三、实际实施
    第五节 多边形复杂曲面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成果表达
        一、生成表达
        二、建造表达
        三、生成与建造阐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MDT曲面建模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D人体建模技术探讨[J]. 张勇,吴廷轩,何滨珂,董珂,陈洋,杨春蕾. 计算机时代, 2020(09)
  • [2]基于图形和图像的人体胸腰部曲面建模研究[D]. 艾容羽. 青岛大学, 2020(01)
  • [3]基于河鲀外形和表皮特征的曲面建模方法及其流场特性研究[D]. 崔杰.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4]电大尺寸目标电磁散射的高频方法研究[D]. 姜宇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准真实馈源的反射面天线快速赋形算法的研究[D]. 王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基于点云采样间距与插值方法的侵蚀沟地形模拟精度研究[D]. 郑吉林.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BIM的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 牛一凡. 华侨大学, 2020(01)
  • [8]激光扫描技术支持下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 刘洋洋.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9]基于简单笔划的复杂网格曲面建模方法研究[D]. 皮成祥. 华侨大学, 2019(01)
  • [10]拓扑生形 ——基于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复杂曲面应用研究[D]. 董昌恒.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MDT曲面造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