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在恩洪盆地的应用

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在恩洪盆地的应用

一、应用二维地震勘查恩洪盆地煤层气(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浩,高永进,周新桂,翟刚毅,徐兴友,白忠凯,周志,毕彩芹,单衍胜,韩淼,孙相灿,张远银,刘卫彬[1](2021)在《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指出在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油气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仍是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聚焦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油气资源管理与矿权体制改革成效显着,在油气勘探的新区、新层、新类型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公益性油气调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温宿凸起新近系、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二叠系和三叠系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在南方鄂西宜昌、黔北武陵山等复杂构造区的页岩气、松辽盆地的页岩油、四川盆地南部煤层气等资源的勘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有力带动了能源企业的积极投入与勘探,有效彰显了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层油气资源的安全勘探、油气矿权空白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及非常规油气的调查与勘探将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重要的接替领域。公益性油气调查将以油气基础地质问题为抓手,积极探索油气勘探接替领域,为油气资源规划和管理做好支撑,力争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与重大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志[2](2021)在《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文中提出恩洪向斜内复杂的地质构造与构造煤为制约当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和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首要地质因素,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开展了野外构造观测与勘察资料系统分析工作,深入研究了恩洪向斜的构造特征、分布规律、组合样式和形成机制。基于井下煤体结构观测、多元三幅值煤体结构地质测井综合判识和煤体变形组合三元图解分析,研究了恩洪向斜构造煤的发育类型、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构造煤发育的地质模式与构造控制规律,研究表明:恩洪向斜地质构造复杂,多级多向褶皱和断层构造复杂组合发育,表现出平面分区性、展布方向性、构造分异性和成因差异性的发育规律,研究区东北部以NW向褶皱和断层构造为主,后期改造强烈,其他区域整体以NNE-NE向褶皱和断层发育为主,边界断裂附近同向伴生构造以及NNE向、近NS向、NEE和近EW向派生构造的发育加剧了该区构造的复杂程度。采用“斜向高精度细密网格”划分方案计算的断层分形维数对其发育复杂程度具有很好的定量表征作用。恩洪向斜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受到东北部右江断褶带发育的影响,印支期NS向区域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偏转,研究区表现为NE-SW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中部与北东部的NW向构造;燕山期NW-SE向挤压形成区内普遍发育的NE向构造;喜马拉雅期EW向挤压形成了少量NS向构造,同时也导致了早期NE向和NNE向边界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派生了NNE向次级拖褶皱和逆断层以及NEE和NW向张剪性断层等次级构造,晚期在走滑~拉张构造作用下,部分断层发生负反转作用,南部伸展构造发育。与该区强构造变形和多期构造活动的特征相一致,研究区煤体整体变形强烈,强变形构造煤发育,主要以II类煤和III类煤为主。提出了构造煤变形组合三元图解,划分了煤体弱变形A型、中等变形B型、较强变形C型、局部强变形D型、强变形E型、全煤层强变形F型共7种组合类型。不同煤层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异现象,底部煤层较中上部煤层变形较弱;同时研究区构造煤发育具有平面分区的规律,煤体变形程度表现为在西部富源-弥勒逆冲断裂带最为强烈,其次为南部伸展断块,东部右江断褶带内煤体变形相对较弱。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提出了研究区原生弱构造变形区、顺层弯滑剪切区、夹矸层强构造变形区、顺层塑性流变区和压剪性碎粒流变区、断层弱构造变形区、断层强构造变形区和平移断夹块糜棱煤区8种构造煤发育地质模式。该论文有图40幅,表15个,参考文献141篇。

陈世达[3](2020)在《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文中提出黔西多煤层煤层气资源的离散性决定了其勘探开发的特殊性,基础地质研究和适应性开发技术探索仍是目前主要的攻关目标。论文以黔西多煤层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分析和现场动态跟踪为手段,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对煤层气吸附-解吸-渗流的影响;建立了薄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方法;揭示了“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地应力作用机制;提出了产层组合优选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改造和排采方式对合采井产能的影响。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总结了影响气体吸附-解吸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煤层气解吸过程及解吸效率识别图版。高变质程度煤以发育微小孔为主,储渗动态的应力敏感程度最弱,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实现高解吸效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碎裂煤渗流能力最强,其次为原生结构煤,碎粒煤不具备压裂增产适应性。层域尺度上,高灰分产率会降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原位温压条件下,煤吸附性能主要受储层压力“正效应”控制。构建了薄煤层煤体结构精确识别方法。针对薄煤层测井“边界效应”难题,引进小波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进行分频加权重构,提高了测井信号的纵向分辨率;选取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参数,借助FISHER线性判别法投影降维思想和最小方差分析理念,建立了煤体结构测井识别图版和分类函数。查明了原位应力随埋深变化的地质作用过程,提出了“应力封闭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概念。黔西地区煤储层应力梯度变化是埋深和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是水平主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垂向上,可将应力状态依次划分为应力挤压区、应力释放区、应力过渡区和构造集中区。应力释放区(500750m)有利于相对高渗储层和统一压力系统的形成,以常压储层为主;200500 m、>750m煤储层具有“应力封闭”特征,压力系统叠置发育,储层压力与埋深失去相关性。剖析了织金区块典型合采井排采动态,提出了多层合采产层组合评价方法及排采管控建议。在层间供液均衡的前提下,确保各产层实现高解吸效率时仍具备一定的埋没度是最大化采收率的产层组合方案;“大液量、高砂量”的压裂改造是高产的重要保障;快速提液降压、稳流压、高套压和稳套压等生产方式不适应合层排采技术要求。

康刘旭[4](2019)在《滇东黔西煤层气压裂及吸附性和流动性探讨》文中提出滇东黔西地区虽然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层薄且数目多,但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因素认识不足。本文通过结合研究区地质及工程资料进行分析,从储层压裂条件、煤岩力学性质及吸附时间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煤岩的力学性质表示为抗压强度越大,抗拉强度也越大,煤岩的强度越大,杨氏模量越高,泊松比则越低。(2)同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相比,研究区煤岩的杨氏模量普遍较高而泊松比相对较低,这表明其弹性较强而塑性较弱,在与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相同的压裂规模下,容易形成更长更高的压裂缝。(3)另外,水平主应力差也对压裂缝起裂和延伸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高水平应力差下,水力压裂缝倾向于沿垂直最小主应力方向起裂并延伸,产生较长的平直主缝;而在低水平应力差下,水力压裂缝容易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的缝网。(4)在不同煤级情况下,中煤级(恩洪区块)煤岩吸附时间随Ro,max升高而增加;在高煤级(老厂区块),煤岩吸附时间随Ro,max变化呈波动性变化,吸附时间变化差异较大。整体上,中煤级煤岩吸附时间较短,高煤级煤岩吸附时间跨度大且相对较长。整体表现为,老厂区块为高煤级,低渗透性,低扩散性;恩洪区块为中煤级,高渗透性,高扩散性。

郭肖[5](2019)在《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正逐渐成为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目前,我国已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然而,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多、单煤层薄,而且薄煤层之间夹杂有含气砂岩层,在开发过程煤层之间会相互干扰,因此多煤层气藏中煤层气的运移更复杂。(1)基于自主研制的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装置,开展了煤层与煤层、煤层与砂岩的层间窜流实验,分析了围压、轴压和孔隙压力等因素对层间窜流的影响。依据煤层与砂岩夹层的沉积过程和界面胶结特征,提出了熔合界面、过渡界面和裂隙型界面三种概念模型,并建立了三种界面类型对应的气-水两相层间窜流模型。基于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理论模型和窜流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层间窜流阻力系数的方法,揭示了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机理。(2)基于煤岩双孔-单渗模型、砂岩单孔-单渗模型、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模型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模型,考虑了污染和压裂的影响,通过井筒气-水两相流压降与煤层和砂岩夹层的产气量和产水量迭代,耦合了多煤层气-水两相渗流、砂岩夹层气-水两相渗流、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建立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耦合流动模型。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流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商业软件对比,初步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流动耦合模型计算的准确性。(3)基于自主编制的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对多煤层气合采井的产气规律、层间窜流规律和压降漏斗扩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层间窜流和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的煤层和砂岩夹层物性参数以及层间界面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基于对合采井产气规律、多煤层物性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煤层产气贡献率分析,建立了多煤层层系划分流程图,并提出了判定准则;提出了一套多阶段、多梯度井底流压控制方法,为多煤层气合采井排采优化提供指导;基于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和遗传算法,通过对煤层气井生产数据拟合,获取了潘河区块和滇东区块煤层物性参数,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康永尚,李喆,刘娜,邓泽,王伟洪[6](2018)在《滇东恩洪和老厂煤层气可动性及对产气动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滇东老厂和恩洪区块前期煤层气井排采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滇东老厂和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参数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其煤层气可动性-渗透率和解吸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分析2个区块内前期煤层气井的产气曲线,揭示了可动性对产气动态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初始排水速度控制的建议。结果表明:(1)老厂区块和恩洪区块皆属低渗透煤层气区块,老厂区块煤储层渗透率总体上低于恩洪区块,这一差异主要是由2个区块的地应力强度差异引起的;(2)老厂区块煤岩解吸时间总体高于恩洪区块,这一差异主要是由2个区块间煤岩的煤阶差异造成的;(3)由于前期煤层气井初始排水速度过快,2个区块煤层气井峰值产量不高,初始排水速度过快问题在恩洪区块更突出,且恩洪区块煤岩解吸时间较短,在有效应力、快速扩散效应的双重作用下,不利于降压漏斗扩展;(4)老厂区块和恩洪区块煤层气井初始排水速度控制是今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煤岩解吸时间相对较短的恩洪区块,坚持缓慢排水策略更加重要。

姜杉钰[7](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滇东黔西恩洪和老厂区块的地质和工程资料,对煤储层的压裂条件和压裂缝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煤层气井的产水条件,提出煤层气开发对策。研究表明:与华北地区相比,研究区煤储层的抗压/抗拉强度和杨氏模量均较高,泊松比较低,煤储层与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异也相对较小。煤体结构垂向上无明显规律,平面上褶皱核部和断裂带煤体结构较为复杂。研究区整体的应力强度略低于沁水盆地南部,恩洪区块煤储层由走滑应力场(σH>σv>σh)转换到正常应力场(σv>σH>σh),老厂区块煤储层则整体处于走滑应力场(σH>σv>σh)中。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结果显示,在A模型下,恩洪区块正常应力场和走滑应力场中的压裂缝分别在天然裂缝倾角超过75°和60°时容易沿天然裂缝发育,老厂区块走滑应力场中易形成缝网的天然裂缝的倾角要超过65°;在B模型中,恩洪和老厂区块压裂缝均不易沿天然裂缝发育;在C模型中,恩洪区块正常应力场和走滑应力场中的压裂缝分别在天然裂缝方位角超过70°和75°时容易沿天然裂缝发育,老厂区块对应的角度为75°。恩洪和老厂区块分别在层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小于2MPa和1MPa时压裂缝倾向于穿透煤层/顶底板界面,反之则易形成T型或工型缝。恩洪区块煤系含水性弱,高产水风险低;老厂区块龙潭组下段和下伏地层含水性较强,具有高产水的风险。分段压裂适用于研究区多/薄煤层和弱含水的特点,建议采用压裂酸化一体化增透技术提高压裂效果,多煤层合采可考虑可基于组合渐次优化的思路进行。

李勇威[8](2018)在《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文中提出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可采性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本文以具有高应力、多煤层、复杂煤体结构等特殊煤层气地质特征的滇东恩洪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层气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分析了主力煤储层煤体结构分布特征,确定了含气量预测方法,揭示了含气性主控因素,计算了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结合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选取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和数值模拟法对研究区煤层气采收率进行计算,提出两种煤层气排采方案,结合采收率和可采资源量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分析发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厚度是研究区煤体结构分布的主控因素。通过断层分形维值和厚度等值线图预测了主力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分布特征,并根据I+II类煤占比划分了区域煤体结构分区。基于研究区煤层灰分产率和煤级变化,选取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进行了含气量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资源丰度为0.82亿m3/km2,埋深1000m以浅的地质资源量占比79.67%,I+II类煤中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占比约90.24%。表现出较好的资源潜力和煤层气开采条件。通过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和数值模拟法对煤层气采收率进行计算,最终以可靠性和真实性最高的数值模拟结果为基准,确定了不同煤体结构分区煤层气采收率。其中,不利区采收率3.966.77%,较有利区16.1025.33%,有利区37.42%。研究区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51.79亿m3,主力煤层占比58.23%;可采资源丰度为0.280亿m3/km2,主力煤层占比60.71%。通过数值模拟,在不利区采用新型丛式井排采,有利区和较有利区采用递进排采,煤层气井单井日产气量提高且稳产期增长。综合考虑煤层气可采资源量、采收率和单井产气状况,研究区表现出较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

李喆[9](2018)在《不同煤级煤岩吸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滇东黔西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全国21个煤层气区块/煤矿的煤级、显微组分和工业组分等资料,探讨了不同煤级条件下,煤岩吸附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素关系,并重点剖析了沁水盆地柿庄区块以及滇东黔西地区老厂和恩洪区块吸附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煤级是影响煤岩吸附时间的主要因素,随煤级变化,煤岩吸附时间整体呈“U”型变化规律;除煤级影响外,镜质组含量、灰分含量是影响煤岩吸附时间的次要因素,煤岩吸附时间与镜质组含量呈正相关、与灰分含量(变化区间较大时)呈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煤级吸附时间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渗透率的变化,探讨不同煤级流体可动性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相应的排采动态曲线,讨论和制定针对初始排水速度控制的排采优化策略,并应用于滇东黔西老厂和恩洪区块。研究表明:在我国煤岩低渗透率的背景下,结合煤岩吸附时间,初始排水速度控制应强调“缓慢”二字,特别是吸附时间较短的煤层,更应强调“缓慢”,以求使压降漏斗充分扩展,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王金[10](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综合煤层气赋存特点、产出机理及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了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即原地资源丰度评价、流体可动性评价和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多/薄煤层的特点,进一步升华为多煤层储集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恩洪和老厂区块单层和主力煤层累积原地资源丰度均较低,多煤层(厚度大于0.5m的煤层)累积资源丰度高。流体可动性评价表明,恩洪区块与老厂区块相比,吸附时间短,渗透率高,煤层气的扩散和渗流速度快;吸附时间与煤体结构关系不明显,单煤层渗透率受到煤体结构的影响,两区块间渗透率差异是由地应力强度差异造成的。采用蒙特卡洛方法预测理论采收率,结果表明,恩洪区块煤层气理论采收率的平均值为69%,基于该值与资源丰度乘积得到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结果均表明,恩洪区块多煤层累积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很高,在井控面积300m×350m条件下,EH-C6井多煤层合采EUR是主力煤层合采EUR的四倍,产能预测结果显示恩洪区块单井仅合采主力煤层产能较低,合采厚度大于0.5m的煤层可提高单井产能。渗透率是影响单井产能的另一因素,渗透率越大,产能越高。

二、应用二维地震勘查恩洪盆地煤层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二维地震勘查恩洪盆地煤层气(论文提纲范文)

(1)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进展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公益性油气调查的作用和特点
2 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的进展与成果
    2.1 新疆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多层系获油气突破
    2.2 南方多地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2.3 页岩油、煤层气资源调查获突破性进展
3 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的展望
    (1)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效支撑油气资源规划和管理。
    (2)有序开展深层油气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3)油气矿权空白区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4)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调查与勘探。
4 结论

(2)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2.2 研究区地层及含煤地层
    2.3 区域构演化
3 恩洪地区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
    3.1 褶皱构造发育规律
    3.2 断裂构造发育规律
    3.3 构造分区
    3.4 构造形成机制
    3.5 小结
4 构造煤变形特征及煤体结构判识
    4.1 样品采集和分类
    4.2 构造煤宏观变形特征
    4.3 构造煤地球物理响应及判识
    4.4 小结
5 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
    5.1 构造煤发育模式
    5.2 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趋势
        1.2.2 含煤层气系统研究进展
        1.2.3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应力场分析
        1.2.4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识别
        1.2.5 贵州省多煤层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1.3 面临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煤系沉积作用
        2.2.1 煤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2.2.2 煤层发育特点
    2.3 煤岩煤质特征
        2.3.1 宏观煤岩类型
        2.3.2 煤变质程度作用
        2.3.3 显微煤岩组分
        2.3.4 煤质变化
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储层物性表征
    3.1 不同变质程度煤储渗空间静态表征
        3.1.1 压汞法对中大孔的表征
        3.1.2 低温N_2 吸附对2~100 nm孔隙的表征
        3.1.4 低场核磁共振综合表征
    3.2 煤岩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煤变质程度对吸附的影响
        3.2.2 灰分产率对吸附的影响
        3.2.3 储层原位温压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3.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解吸特性
        3.3.1 解吸阶段划分理论
        3.3.2 解吸效率及解吸节点变化
        3.3.3 煤层气解吸动态识别图版
4 不同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及测井识别
    4.1 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
        4.1.1 显微镜对微裂隙的表征
        4.1.2 不同煤体结构低温N_2/CO_2 吸附特征
        4.1.3 不同煤体结构核磁共振结果
        4.1.4 单轴压缩作用下煤体损伤演化规律CT观测
    4.2 测井曲线重构及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2.1 测井曲线分频加权重构
        4.2.2 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3 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及应用
        4.3.1 Fisher判别法分析原理
        4.3.2 判别图版与分类函数
        4.3.3 方法验证及应用实例
5 原位地应力场转换及其储渗控制效应
    5.1 煤岩储渗空间动态演化表征
        5.1.1 核磁T_2 谱动态变化特征
        5.1.2 核磁分形维数及其动态变化
        5.1.3 煤岩等效割理压缩系数
    5.2 煤储层原位地应力分布特征
        5.2.1 煤储层原位应力场临界转换深度
        5.2.2 应力比随埋深变化规律统计分析
    5.3 地应力-渗透率-储层压力-含气性协同关系
        5.3.1 地应力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5.3.2 含气系统叠置发育的地应力封闭效应
6 多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对策
    6.1 合采产层组合优选评价方法
        6.1.1 产层解吸动态与动液面协同关系
        6.1.2 产层跨度
        6.1.3 地层供液能力
    6.2 储层压裂改造方式
        6.2.1 合采井压裂改造
        6.2.2 水平井分段压裂
    6.3 排采管控方式
        6.3.1 排采制度对产能的影响
        6.3.2 排采阶段及管控方式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煤层气藏开发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运移机理研究现状
        1.2.3 多煤层气藏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1.2.4 多煤层气藏排采优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特点
    2.1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
        2.1.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1.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2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物性
        2.2.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2.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3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开发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与模型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层间窜流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煤样制备
        3.2.4 实验流程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层间窜流模型研究
        3.3.1 熔合界面窜流模型
        3.3.2 过渡界面窜流模型
        3.3.3 裂隙型界面窜流模型
    3.4 层间窜流模型应用
        3.4.1 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
        3.4.2 煤岩与煤岩层间窜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储层全过程耦合流动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假设
        4.2.2 煤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3 砂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4 煤岩与砂岩层间气-水两相窜流方程
        4.2.5 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压降确定
        4.2.6 辅助方程
        4.2.7 定解条件
    4.3 数值模型建立
        4.3.1 煤岩层割理系统
        4.3.2 砂岩层孔隙系统
    4.4 全隐式线性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验证
    5.3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
    5.4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4.1 煤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砂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3 煤层与砂岩层界面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煤层气藏层系组合及井底流压控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多煤层气井层系划分
    6.3 合采井井底流压控制
    6.4 现场案例应用
        6.4.1 山西沁水潘河区块
        6.4.2 滇东老厂、恩洪区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论文使用到的数学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滇东恩洪和老厂煤层气可动性及对产气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层气地质条件
2 老厂和恩洪煤层气可动性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1 渗透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2 解吸时间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 煤层气井生产动态对比
4 初始排水速度讨论
5 结论

(7)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储层压裂条件研究现状
        1.3.2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研究现状
        1.3.3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对策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煤系地层和沉积特征
    2.4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第3章 煤储层压裂条件分析
    3.1 煤岩力学性质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1.1 煤岩力学性质特征
        3.1.2 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
        3.1.3 煤岩力学性质对压裂的影响
    3.2 煤岩/顶底板力学性质差异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2.1 煤岩/顶底板力学性质差异
        3.2.2 力学性质差异对压裂的影响
    3.3 煤体结构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3.1 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3.3.2 煤体结构对压裂的影响
    3.4 地应力条件分析
        3.4.1 区域地应力背景
        3.4.2 研究区地应力测试和计算结果
        3.4.3 地应力特征及变化规律
        3.4.4 地应力条件对压裂的影响
第4章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4.1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模型建立和预测方法
        4.1.1 煤层中压裂缝预测模型建立
        4.1.2 煤层/顶底板界面水力压裂缝预测模型建立
        4.1.3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方法
    4.2 恩洪区块压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2.1 压裂缝在煤层中发育规律预测
        4.2.2 煤层/顶底板界面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4.3 老厂区块压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3.1 压裂缝在煤层中发育规律预测
        4.3.2 煤层/顶底板界面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第5章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和开发对策
    5.1 排采井产水量分析
    5.2 煤系地层供水能力和产水条件
        5.2.1 煤储层含水性分析
        5.2.2 煤系地层含水性分析
        5.2.3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分析
    5.3 多煤层合采策略和压裂方式探讨
        5.3.1 多煤层合采策略
        5.3.2 美国多薄煤层区压裂方式
        5.3.3 研究区压裂方式优选
    5.4 压裂效果评价和技术建议
        5.4.1 低渗透煤储层压裂效果评价
        5.4.2 压裂-酸化一体化技术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恩洪区块地质背景
    2.1 地理与交通位置
    2.2 地质构造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岩浆活动
    2.6 小结
3 恩洪区块煤储层基本特征
    3.1 煤储层发育特征
    3.2 煤岩煤质特征
    3.3 煤体结构特征
    3.4 储层孔渗特征
    3.5 储层压力特征
    3.6 地应力特征
    3.7 小结
4 恩洪区块含气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含气量预测
    4.2 煤层气组分与风氧化带
    4.3 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4.4 研究区煤层含气性主要控制因素
    4.5 小结
5 恩洪区块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
    5.1 煤层气资源量分布特征
    5.2 资源可采性评价方法选择
    5.3 煤层气采收率确定
    5.4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不同煤级煤岩吸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滇东黔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工作亮点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我国主要煤层气区分布和滇东黔西地质概况
    2.1 我国主要煤层气区分布
    2.2 滇东-黔西地区(应用区)地质概况
        2.2.1 地理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2.2 构造特征
        2.2.3 区域沉积特征及地层发育情况
        2.2.4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不同煤级区吸附时间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3.1 资料收集情况
    3.2 吸附时间主控因素分析
        3.2.1 区间对比法
        3.2.2 区域各因素平均值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一区块内部吸附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1 沁水盆地柿庄区块吸附时间研究
        4.1.1 吸附时间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取
        4.1.2 Ro,max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1.3 煤质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2 滇东老厂和恩洪区块吸附时间研究
        4.2.1 吸附时间分布特点
        4.2.2 Ro,max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2.3 煤质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煤级区流体可动性分析及排采策略探讨
    5.1 流体可动性分析
        5.1.1 渗透率与煤级关系
        5.1.2 吸附时间与煤级关系
    5.2 煤层气井生产动态对比
    5.3 不同煤级区排采策略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恩洪和老厂流体可动性对比和排采策略
    6.1 流体可动性对比
        6.1.1 渗透率对比及其主控因素
        6.1.2 吸附时间对比
    6.2 煤层气井生产动态对比
    6.3 排采策略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
    2.2 含煤盆地形成与演化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煤系地层特征
    2.5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3.1.2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煤层气地质问题
    3.2 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
    3.3 煤层气产出机理和关键问题
        3.3.1 解吸过程和关键问题
        3.3.2 扩散过程和关键问题
        3.3.3 渗流过程和关键问题
    3.4 多煤层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4.1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估算方法
        3.4.2 多煤层煤层气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方法
        3.4.3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方法
第4章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1 煤层厚度特征
        4.1.1 煤层厚度特征
        4.1.2 主力煤层厚度平面分布规律
    4.2 含气性特征分析
        4.2.1 煤层含气量特征
        4.2.2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体成分特征
        4.2.4 主力煤层含气量平面分布规律
    4.3 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1 主力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2 多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第5章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
    5.1 煤体结构测井解释
    5.2 吸附时间评价
        5.2.1 吸附时间分布特征
        5.2.2 吸附时间影响因素
    5.3 渗透率评价
        5.3.1 渗透率分布特征
        5.3.2 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恩洪区块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单井产能预测
    6.1 理论采收率预测Monte-Carlo方法
        6.1.1 理论采收率估算数学模型
        6.1.2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6.1.3 模拟参数取值
        6.1.4 理论采收率预测结果
    6.2 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1 主力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2 多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3 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3 单井EUR和产能预测
        6.3.1 单井EUR预测
        6.3.2 单井产能预测
    6.4 未来研究展望
第7章 成果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应用二维地震勘查恩洪盆地煤层气(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 张文浩,高永进,周新桂,翟刚毅,徐兴友,白忠凯,周志,毕彩芹,单衍胜,韩淼,孙相灿,张远银,刘卫彬. 地质学报, 2021(05)
  • [2]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D]. 许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D]. 陈世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滇东黔西煤层气压裂及吸附性和流动性探讨[A]. 康刘旭. 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3非常规气藏), 2019
  • [5]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D]. 郭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滇东恩洪和老厂煤层气可动性及对产气动态的影响[J]. 康永尚,李喆,刘娜,邓泽,王伟洪.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9)
  • [7]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D]. 姜杉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D]. 李勇威.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不同煤级煤岩吸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滇东黔西的应用[D]. 李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 王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在恩洪盆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