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橡胶事业走过100年

中国天然橡胶事业走过100年

一、中国NR事业走过100年(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宣传部[1](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录前 言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二)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二、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二)坚守理想信念(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高长武[2](2021)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文中指出深入认识和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的要求认识和看待党的100年,重在做到三点:一是长时段,要以百年、千年为计,端起历史望远镜,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二是宽视野,要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阔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三是深层次,要透过现象和细节,抓住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深度和高度,弄清楚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100年中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陈爱茹,李鑫,石月,睿清,王建政,李惟,祝伟伟,李凯旋,楼宇,唐芳芳,秦振燕,高颖,晓风[3](2021)在《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是中国人民改变历史命运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一百年,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的显着成就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在2021年7月到来之际,本刊刊登"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笔谈,讲述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伟大而光辉历史的深刻认识。

曹卫东,李崟,徐雁冰,黄道峻,刘青,姚守齐,何明,王欢,米银俊,王毅,朱传耿,郑永奎,兰景力,申富平[4](2021)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系统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组织全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专题研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提出,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的4个重要作用,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发挥体育的多样功能和前置性作用,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上海体育学院李崟提出,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武汉体育学院徐雁冰提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服务需求的大局精神、体育为民的健民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拼搏不止的奋斗精神,并从强种救国、强体认同和健康自信3个阶段对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进行阐述。西安体育学院黄道峻提出,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过程,在其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局起步积累了宝贵经验。成都体育学院刘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沈阳体育学院姚守齐认为,红色体育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壮大了红色文化,其对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助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等具有重要启示。首都体育学院何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人民在交流中消除隔阂和误解,在互鉴中携手前行,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天津体育学院王欢认为,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应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广州体育学院米银俊提出,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及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和精神标志,至今仍具鲜活的时代价值,需要永续传承和不断升华。山东体育学院王毅提出,党的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成为实现体育强国梦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南京体育学院朱传耿提出,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经启蒙革新的"体育救国"阶段、改造创建的"体育兴国"阶段、改革创新的"体育报国"阶段、全面提升的"体育强国"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等是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的重要启示。吉林体育学院郑永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为:坚持党的领导,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坚持宗旨意识,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坚持制度优势,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拓展开放视野,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坚持奥运精神,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哈尔滨体育学院兰景力提出,应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内部治理体系的转型。河北体育学院申富平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改革举措体现了战略眼光与务实思维,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杨天平,狄伟锋[5](2021)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史》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四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以1949年为界,走过两段"之"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8年,走过了从共产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之"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2年,走过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初期教育方针、由社会主义建设前期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方针的"之"字路。前后两段"之"字路,既迂回曲折,又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教育方针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时代性、规范性与导向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史。站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制高点上,应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重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铁牛[6](2021)在《为人民守初心: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成功密码——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使我们国家从一个西方列强蹂躏的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本刊特别邀请到了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来复盘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成功密码。

吴英深[7](2019)在《图拉真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达契亚(Dacia)在二世纪初期被罗马征服后开始了罗马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达契亚地区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民族构成等方面发生深刻改变,其影响至深至远。外来殖民者与本土罗马化了的原住民一起紧密相依,奠定了后来罗马尼亚民族的种族基础。达契亚行省的罗马化,既是罗马征服和统治达契亚地区的过程,同时也是罗马文明与达契亚本土文明碰撞、交融的过程,它导致一种既不同于纯粹的罗马式文明、也不同于传统达契亚土着文明的罗马一达契亚文明逐渐形成。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罗马一达契亚文明取得非凡的文明成就,这无疑是罗马文化与达契亚文化两种异质文明彼此接触、紧密融合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罗马文明在达契亚地区深入传播的影响,并尝试阐明罗马文化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方化”特色。本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以及对学术界在“罗马化”问题上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对有关达契亚行省罗马化的研究成果做出文献综述,并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此认识到国内学者对达契亚罗马化问题的关注度仍显不足,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有许多内容需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究。正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达契亚民族及其国家的源起和形成,以及罗马对达契亚国家的征服。达契亚人虽然被希腊、拉丁世界视为未开化的蛮族,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展出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明,这一文明也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早在古典时期,达契亚人便与地中海——黑海一带有着密切交往。及至图拉真时期,罗马军团征服达契亚,并将后者纳入到罗马文明体系之中。第二部分考察了达契亚地区在被罗马征服并设立行省以后,当地在政治领域的罗马化进程。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罗马行省制度在新行省内部的推广以及罗马法治的普及。第三部分主要考察达契亚行省在军事方面的罗马化,包括罗马军团体制的传入、行省边境防御体系的建设等等。军事的罗马化使得达契亚行省以及帝国边界的安全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第四部分对达契亚行省经济领域罗马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达契亚被纳为罗马帝国领土的一部分以后,当地兴起了一股从各行省向达契亚的移民浪潮,为本土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这里面主要论述罗马人进行移民的动机、移民规模、特点以及这一活动对行省发展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行省内部道路网络的建设、罗马式城镇、乡村的发展、罗马货币的流通以及采矿行业的发展情况。第五部分对达契亚行省文化方面的罗马化进行了探讨。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丁语以及希腊——罗马宗教的传播之上,罗马文明经由此途径更为深入地扎根到达契亚当地,影响深远。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罗马征服以及罗马文明的传入对达契亚本土的影响,并对这一文明传播的特征进行了探讨。一方面,罗马对达契亚的同化使得帝国在多瑙河地区的战略形势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以罗马人和达契亚人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为日后罗马尼亚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种族基础,罗马文化存留至今成为东欧巴尔干半岛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这些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至于这一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的特征,其一是行省罗马化道路的曲折性;其二是行省罗马化的全面性以及深入性;其三是罗马文明具有的“地方化”特性。最后,达契亚罗马化的进程并非只有罗马文化的单一影响,而是多元文化共同交融的结果,奠定了日后罗马尼亚文明的基调。结语部分对罗马文化于达契亚的传播在该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总结归纳。

徐冠群[8](2019)在《流亡者的城市漫游 ——上海城市空间在犹太流亡报刊中的文学再现》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2.5万欧洲犹太难民流亡上海,其中大部分人说德语。他们在上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共出版30余份德语报刊,包括日报、晚报、周报和不定期刊物等。这些流亡报刊在加速犹太流亡者融入上海、增强流亡者民族向心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的文学作品是流亡者与上海城市空间互动交流的产物,既是流亡者对上海的观察记录,也是流亡者自身文化心理的表达,极具研究价值。然而这些犹太流亡报刊如今在国内已经寥寥无几,更没有其报刊文章的中译文,笔者先后辗转于德国和美国多家机构搜寻整理出十余种德语犹太流亡报刊,从中挑选出以上海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和分析以成此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刚刚开启现代化进程,文化多元,新旧并存,是多元异质文化交织的“马赛克”城市,同一城市内的不同场所构成众多异托邦场域。犹太流亡者寄居上海却又无法完全融入,这种社会距离使流亡者在漫游城市过程中以疏离的视角旁观,窥探上海华丽城市形象背后的本质。犹太流亡者通过文学书写对这种漫游式观察与体验进行再生产,使这些异托邦场域与其他城市空间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各异的空间意象,塑造出各区域、场所和流动空间的城市意象碎片。流亡报刊这一媒介汇集起这些意象碎片,拼贴出上海城市空间的全景图,也在犹太流亡群体中构建了他文化想象共同体。而犹太流亡者对城市空间的阅读与文学生产在呈现上海城市意象的同时,也折射出流亡者自身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本文从日报《上海犹太纪事报》、晚报《八点钟晚报》、周报《上海周报》、周刊《论坛》和半月刊《黄报》这五份犹太流亡报刊中摘取以上海为主题的诗歌、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在空间视阈下分析犹太流亡报刊对上海的文学书写。本文以犹太流亡者的漫游式空间阅读与书写为对象,分析犹太流亡者对包括异托邦场域在内的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学生产,以及这种空间生产所折射出的流亡者的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本文第一章为导论,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概括本文论证所立足的理论基础即空间理论,主要包括空间转向与空间叙事、空间的生产、城市空间的漫游式阅读、异托邦及移民媒介空间;第三章简要梳理犹太流亡者流亡上海的历史和流亡报刊情况,分析上海犹太流亡者的办报原因,并介绍其中重要的德语流亡报刊;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从区域、街道、车辆、场所四个层面对流亡报刊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空间书写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犹太流亡者对虹口、租界和棚户区三大城市区域的漫游体验与文学再现,以区域意象拼贴上海空间全景;第五章以外滩和南京路、百老汇路与霞飞路为例,探讨犹太流亡者在街道漫游中对上海城市空间的书写;第六章再现犹太流亡者通过公交车和有轨电车、黄包车与轿车这些微缩城市空间来阅读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城市文本;第七章探究异托邦空间在犹太流亡者的文学生产中所呈现的城市意象,包括酒吧、花园、咖啡馆、百货商场与路边摊、犹太人公墓等场所;最后一章为结语。

董琳[9](2019)在《女性缺失与人口长期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人口的生存状况大幅改善,但女性生存状况的获益不及男性,根深蒂固的男孩偏好和女性歧视仍在危害着我国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女性生存面临更高的风险,在人口方面主要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偏高。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偏高直接导致女性人口的不断缺失,失踪女性及其后代缺失不断累积,给当前和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人口后果。本文运用分要素人口预测法,以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的变动反映女性缺失的变化,通过估算和预测1980-2100年人口的变动情况,分析1980年以来的女性缺失对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的影响。由于女性缺失给人口带来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表现不同,本文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一方面,估算1980-2015年失踪女性规模,以测度女性缺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各个指标探究女性缺失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生存状况不断改善,但相较于中国男性和发达国家女性的生存状况,我国女性在生存状况上表现出相对劣势,主要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异常偏高,导致我国出现女性缺失现象;(2)在1980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偏高的影响下,我国的失踪女性规模不断增长。1980-2015年累积失踪女性数量达到2838万,每年新增的失踪女性主要分布在低龄段和老年段;(3)持续存在的女性缺失现象将加快我国未来人口的负增长,缩减出生人口规模,加剧总人口和婚龄人口的性别失衡,推高所有年龄段的性别比,减轻少儿抚养压力和加重老年抚养负担。若2030年我国女性缺失得以扭转,2100年我国人口规模降至9.76亿,年均出生人口数量为967万,总人口性别比和婚龄人口性别比为1.04和1.06,婚龄男性过剩人口为912万,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5%和44%。未来我国仍需继续加强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推广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保障女性的生存权利,着力改善女性生存状况,促进未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宋一鸣[10](2019)在《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废物积累等环境变化,都与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建筑,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亦都是高度活跃的行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了从材料开采、加工、建造、使用到拆除等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相当大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垃圾等排放至环境中。随着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也逐渐得到普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库尚未能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现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常用于已建成项目分析,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较,但这种应用方式通常比较样本数量较少,对方案的改善空间有限。因此,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实现因地制宜地对大量样本的全生命周期预估和比对,对建筑设计及建筑性能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的课题背景与理论研究,对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和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做系统的梳理,比较学术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结论,发现评估方法中的问题和局限性。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以实际建造项目(微排未来屋)为载体,展示在中国国情下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可行方法和流程,并且将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为方法归纳,即根据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推导出建筑生命各阶段的计算公式,借助计算机语言编写计算全生命评估的程序,为建筑设计阶段筛选合适的方案和材料降低环境影响提供可能。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的大量文献研究,从理论知识出发,结合实际建造项目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方法实验并回归理论研究,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计算机辅助全生命周期评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为建筑设计阶段进行准确、适宜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提供思路,改善建筑设计决策的客观性,贯彻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以下方面做到创新:1)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轻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计算方法:详细分解所研究建筑的建造过程,整理建筑所需的构件与材料,利用国际先进的数据库与性能模拟软件,结合中国国内的建造技术、电网水平和交通运输等实际情况,计算最接近实际情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数据。2)利用C#语言编写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自动生成程序利用编程语言,精确高效地计算建筑使用不同外围护体构造的全生命周期能耗,避免人工计算的误差和时间成本,实现在设计阶段快速计算和优化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性能的可能。3)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的轻型建筑外围护体设计优化方法分别对建筑外围护体的各层材料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能耗比重进行分析,总结外围护体各层对降低建筑能耗的影响,确定外围体各层材料的选材自由度以及最佳选择。4)建立系统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模型归纳整理能够普遍适用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模型,涵盖建筑的建造、运行、维护和拆除各个阶段,既能用于轻型建筑,又能适用于重型建筑,解析评估方法中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本文共计约120000字,图表83余幅

二、中国NR事业走过100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NR事业走过100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前 言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
三、具有强大领导力执政力
四、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五、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结束语

(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时段:要以百年、千年为计,端起历史望远镜,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第一,要以百年、千年为计,从长时段研究和看待党的奋斗历程
    第二,要端起历史望远镜,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起来
    第三,要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
二、宽视野:要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阔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开辟了“四条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深层次:要透过现象和细节,抓住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深度和高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
    第一,紧紧抓住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第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推动工作
    第三,深刻认识历史规律,进而遵循和运用历史规律,指导实践
    第四,注重理清历史逻辑,弄明白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道理
    第五,准确把握历史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
    第六,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第七,善于掌握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好时和势,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3)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重要贡献
中国始终在前进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源于始终保持本色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引领未来的历史大事件
中共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断自我革新的百年奋斗历程
中共始终把人类发展作为重要关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4)“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论述
    1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1体育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
        2.2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1体育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体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3.3体育具有显着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4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4.1体育可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4.2体育是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人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
    1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2人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
        2.1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
        2.2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
        2.3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
    3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性体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3.1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3.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意涵与历史赓续
    1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意涵
        1.1红色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1.2红色体育精神的文化来源
        1.3红色体育精神的哲学智慧
    2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
        2.1红色体育精神的萌发(1921—1949年):强种救国
        2.2红色体育精神的发展(1950—2008年):强体认同
        2.3红色体育精神的升华(2009年至今):健康自信
    3结束语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演进、实践与时代价值
    1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
        1.1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
        1.2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发展成熟
    2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1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
        2.2军事体育的普及提高
        2.3学校体育的丰富多彩
        2.4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
    3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开创与探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发展与成熟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
        2.1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
        2.3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
        2.4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2.5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
    3结束语
历史、特征、启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研究
    1红色体育的概念、历史分期与基本特征
        1.1概念
        1.2历史分期
        1.3基本特征
        1.3.1直面军事需求的实用性
        1.3.2放眼未来的人民性
        1.3.3务实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科学性
    2红色体育的重要作用
        2.1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
        2.2壮大了红色文化
    3红色体育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启示
        3.1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
        3.3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
        3.4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
    4结束语
坚守百年初心汲取奋进力量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以体育促进思想觉醒,实现民族独立与救国图强
    2曲折发展中的中国体育,艰难探索奥运之路
    3中国体育深化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交融
    4汇聚五环旗下,共筑同一个梦想
    5筑牢人文基石,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探索与启示
    1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
    2在体育强国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3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共同构成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4结束语
“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强音
    1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
        1.1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诞生是中国体育事业走上世界舞台的光辉一页
        1.2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励志誓言成为激励中国人在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时代音符
    2“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精神标志
        2.1“人生能有几回搏”展现出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坚韧品格
        2.2“人生能有几回搏”秉承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特质禀赋
建党百年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整体考览
    1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思想主线
        1.1毛泽东将体育作为“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和兴亡”[68]的国之大事,奠定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1.2邓小平将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1.3江泽民将全民健身作为体现人民福祉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
        1.4胡锦涛将中国体育精神作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74],倡导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事业
        1.5习近平将体育强国梦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谋划实现
    2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实践主题
        2.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2提高竞技水平,为祖国争光
        2.3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素质
    3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价值解析
        3.1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永葆体育强国的政治本色
        3.2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3.3坚持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3.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改革创新作为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特征及启示
    1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1“体育救国”阶段(1921—1949年):启蒙革新
        1.2“体育兴国”阶段(1949—1978年):改造创建
        1.3“体育报国”阶段(1978—2012年):改革创新
        1.4“体育强国”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提升
    2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启示
        2.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3坚持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
        2.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
党旗引领奋力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探究
    1坚持党的领导,奋力前行,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
    2坚持宗旨意识,布局谋篇,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
    3坚持制度优势,立足国情,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
    4拓展开放视野,高瞻远瞩,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
    5坚持奥运精神,培植文化,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
传承弘扬党的百年体育思想助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高质量发展
    1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2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
        2.1办学模式定位
        2.2服务面向定位
        2.3办学特色定位
        2.4办学水平定位
    3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转型发展
        3.1教育教学理念转型
        3.2办学模式转型
        3.3内部治理体系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
    1增进健康与丰富精神:“县运会”的举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工作理念的人民性
    2重视人才与协调发展:从对留村体校的关心看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工作的战略高度
    3结束语

(5)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的演进与发展
    (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共产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1921—1940年)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1940—1949年)
    (二)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1949—1956年)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教育方针(1956—1957 年)
    (三)从社会主义建设前期的教育方针(1957—1978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1978—1995年)
    (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公布后的教育方针(1995—2015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后的教育方针(2015年至今)
二、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的总结与思考

(6)为人民守初心: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成功密码——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 加强政治建设,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四 坚持人民至上,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

(7)图拉真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重难点
        (二) 创新点
一、罗马征服达契亚
    (一) 图拉真征服前的达契亚
        1、达契亚的地理格局
        2、早期的达契亚民族
    (二) 达契亚国家的建立
    (三) 达契亚人与罗马世界的早期交往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一罗马的商贸联系
        2、达契亚人与罗马共和国的对抗
        3、达契亚与罗马内战
        4、帝国初期罗马与达契亚的双边关系
        5、图密善时期不成功的达契亚战争
    (四) 图拉真征服达契亚
        1、罗马发动达契亚战争的动机
        2、第一次达契亚战争
        3、第二次达契亚战争
二、达契亚地区政治的罗马化
    (一) 行省治理方式的改变
        1、罗马行省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2、原达契亚王国的治理模式
        3、行省制度在达契亚行省的推行
    (二) 罗马法在达契亚行省的推广
        1、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2、罗马法在行省的推广
三、行省军事的罗马化
    (一) 罗马军事制度的推行
        1、原达契亚地区的军事体制
        2、罗马军团沿革
        3、罗马军团入驻达契亚行省
    (二) 达契亚行省边防体系的建设
        1、行省建立初期的军事形势
        2、达契亚行省边境防御体系的建立
四、达契亚行省的经济罗马化
    (一)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移民开发
        1、战后原达契亚土着居民的情况
        2、移民的动机
        3、罗马移民的群体构成概况
    (二) 行省城、乡建设的罗马化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定居点情况
        2、罗马大道的修建
        3、罗马式城市在达契亚地区的出现
    (三) 乡村维拉的建设
    (四) 罗马货币的大规模流通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货币流通
        2、罗马行省时期达契亚地区的货币流通状况
    (五) 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矿山的开采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矿山开采
        2、罗马统治时期达契亚行省的矿业发展
    (六) 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手工业与农业状况
        2、罗马治下达契亚行省手工业的发展
五、达契亚行省文化的罗马化
    (一) 拉丁语的传播与使用
    (二) 拉丁语在达契亚行省的传播
        1、拉丁语的传播
        2、达契亚行省内部拉丁语使用领域的扩展
        3、拉丁语在达契亚行省内部普遍传播的影响
    (三) 行省宗教崇拜的罗马化
        1、原达契亚地区的宗教情况
        2、罗马宗教的传入
    (四) 希腊—罗马主神崇拜
    (五) 外来多神信仰的传入与融合
六、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的影响
    (一) 达契亚行省罗马化的特征
        1、行省罗马化的曲折性
        2、行省罗马化的全面性与高效性
        3、行省罗马化的包容性
    (二) 达契亚行省罗马化与罗马尼亚文明的承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流亡者的城市漫游 ——上海城市空间在犹太流亡报刊中的文学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空间理论与文学叙事
    2.1. 空间转向与空间叙事
    2.2. 文学空间的生产
    2.3. 城市空间的漫游式阅读
    2.4.“异托邦”:城市的另类空间
    2.5. 移民传媒:异文化语境下的亚文化空间
3. 上海的犹太流亡者与犹太流亡报刊
    3.1. 上海:犹太难民最后的避难所
    3.2. 犹太难民办报原因探析
    3.3. 犹太流亡报刊综述
4. 区域:城市空间的意象拼图
    4.1. 虹口:殖民掠夺下的多元城市空间
    4.2. 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世界主义的西方文化“飞地”
    4.3. 棚户区与难民营:现代化都市的边缘空间
5. 街道:多元的线形城市空间
    5.1. 外滩与南京路:殖民主义在地化的窗口
    5.2. 百老汇路:商品化的日常空间
    5.3. 霞飞路:世界主义的“莫斯科大道”
6. 车辆:流动的微缩城市空间
    6.1. 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现代化城市的社会空间缩影
    6.2. 黄包车:城市底层社会的空间表征
    6.3. 轿车:解读传统文化空间的现代性工具
7. 场所:城市空间内的异托邦场域
    7.1. 酒吧:城市社会空间的映射
    7.2. 公园与花园:自然空间的重塑与故乡空间的生产
    7.3. 咖啡馆:城市国际化意象的空间再现
    7.4. 百货商场与路边摊:城市社会在消费空间的体现
    7.5. 犹太人公墓:上海与犹太文化“奇异融合”的另类空间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女性缺失与人口长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女性缺失现象
        1.2.2 女性缺失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测量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女性缺失的人口影响因素分析
    2.1 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
    2.2 女性死亡水平的变动趋势
    2.3 小结
3. 女性缺失的规模和年龄分布
    3.1 中国面临严重的女性缺失问题
    3.2 失踪女性集中出现在低龄段和老年段
    3.3 小结
4. 女性缺失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4.1 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4.1.1 减缓人口的增长速度,加速人口负增长
        4.1.2 导致出生人口尤其是女性人口缺失
    4.2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4.2.1 引起总人口性别比上升
        4.2.2 加剧婚龄人口性别失衡
        4.2.3 男性婚姻挤压日趋严重
        4.2.4 男性人口过剩现象向老龄段扩散
        4.2.5 减轻少儿抚养负担,增加老年抚养负担
    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1.1.2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1.3 中国建筑节能的迫切性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
        1.2.1.1 国外政策法规
        1.2.1.2 国内节能政策发展
        1.2.2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1.2.3 全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1.2.4 现存问题提出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轻型住宅与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
    2.1 轻型建筑的必要性
    2.2 周转型住宅的分类
        2.2.1 不同类型的住宅定义
        2.2.2 本课题研究案例的类型:轻型周转型住宅(light-framed temporary housing)
    2.3 轻型住宅现状
        2.3.1 轻型临时住宅的发展过程
        2.3.2 缺点和不足、使用者满意度
    2.4 轻型住宅对设计的要求
    2.5 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
        2.5.1 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
        2.5.2 可持续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与框架
    3.1 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3.1.1 全生命周期评估框架
        3.1.2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
        3.1.3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应用范围
    3.2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四个阶段
        3.2.1 定义目标与范围
        3.2.2 清单分析
        3.2.3 影响评估
        3.2.4 结论阐释
    3.3 全生命周期评估流程
        3.3.1 传统型(baseline LCA)
        3.3.2 比较型(conventional LCA)
        3.3.3 精简型(streamlined LCA)
    3.4 全生命周期评估分类
        3.4.1 全生命周期能源评估
        3.4.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
        3.4.3 LCEA、LCCO_2A与LCA的比较
    3.5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3.5.1 系统边界
        3.5.2 地理问题
        3.5.3 LCI数据质量
        3.5.4 高成本
        3.5.5 结果输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应用
    4.1 全生命周期评估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4.1.1 LCA体系构建原则
        4.1.1.1 归因型
        4.1.1.2 结果型
        4.1.1.3 比较
        4.1.2 建筑LCA的研究难点
    4.2 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4.2.1 建筑的全过程评估(WPC)
        4.2.1.1 住宅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4.2.1.2 商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4.2.1.3 市政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4.2.1.4 结论比较
        4.2.2 建筑材料与构件评估(BMCC)
    4.3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4.3.1 工具的分类
        4.3.2 工具比较
    4.4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学术研究分析
        4.4.1 学术研究发展过程
        4.4.2 研究案例分析
        4.4.2.1 使用阶段
        4.4.2.2 建造阶段
        4.4.2.3 其他阶段
        4.4.3 学术研究结论
    4.5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的优势与弱势分析
        4.5.1 避免问题转移
        4.5.1.1 多个生命阶段
        4.5.1.2 多种环境影响
        4.5.2 广泛使用与标准化
        4.5.3 LCA的四个阶段
        4.5.3.1 目标和界限定义
        4.5.3.2 库存清单分析
        4.5.3.3 影响评估
        4.5.3.4 结果阐释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墙体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估一一以微排未来屋为例
    5.1 研究背景介绍
        5.1.1 微排未来屋
        5.1.2 研究中的定量
        5.1.3 研究中的变量
    5.2 计算方法
        5.2.1 建造能耗(Construction Energy)
        5.2.2 运行能耗(Operating Energy)
        5.2.3 维护能耗(Maintenance Energy)
        5.2.4 终端能耗(Energy used at the end-of-life)
    5.3 计算结果
        5.3.1 材料需求总量
        5.3.2 建造能耗
        5.3.3 运行能耗
        5.3.4 维护能耗
        5.3.5 终端能耗
        5.3.6 全生命周期影响
        5.3.7 比较
    5.4 结果分析
        5.4.1 结构
        5.4.2 围护层
        5.4.3 空气层
    5. 5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能耗的轻型建筑围护体优化设计
    6. 1案例背景介绍
        6.1.1 全生命周期评估
        6.1.2 周转型建筑
        6.1.3 建筑工业化
    6.2 材料选择
    6.3 优化设计方法
        6.3.1 能耗计算公式
        6.3.1.1 材料使用量
        6.3.1.2 建造能耗
        6.3.1.3 运行能耗
        6.3.1.4 维护能耗
        6.3.1.5 终端能耗
        6.3.2 生成方法
        6.3.2.1 数据输入
        6.3.2.2 模拟运行
        6.3.3 全生命周期能耗生成方法
    6.4 模拟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阶段能耗比较
        6.4.2 不同阶段相关性分析
        6.4.3 外围护体不同层的影响分析
        6.4.3.1 建造能耗与最外层的关系
        6.4.3.2 运行能耗与保温层
        6.4.3.3 全生命周期能耗与最外层的关系
    6.5 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筑设计阶段计算机辅助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研究
    7.1 计算机辅助评估方法模型
        7.1.1 定义目标和边界
        7.1.2 清单分析
        7.1.3 影响评估
        7.1.4 结果阐释
        7.1.5 建立评价模型
    7.2 计算机辅助评估的计算方法
        7.2.1 参数与变量汇总
        7.2.1.1 BIM信息集成平台
        7.2.1.2 信息流结构
        7.2.2 编程语言
        7.2.2.1 编程结构
        7.2.2.2 计算公式
        7.2.3 数据分析
        7.2.3.1 数据分析软件
        7.2.3.2 图表报告
        7.2.3.3 相关性分析
        7.2.3.4 敏感性分析
    7.3 影响因素分析
        7.3.1 LCA研究的目标和范围(Goal and scope)
        7.3.1.1 研究成果要求
        7.3.1.2 评估指标
        7.3.2 建筑类型差异
        7.3.2.1 传统建造模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
        7.3.2.2 重型结构与轻型结构
        7.3.2.3 建筑功能
    7.4 设计方法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7.4.1 可运用的评估类型
        7.4.2 软件开发前景
        7.4.3 局限性与改善方法
        7.4.3.1 局限性
        7.4.3.2 改善方法
    7.5 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7.5.1 政府
        7.5.2 建筑师
        7.5.3 使用者
        7.5.4 投资方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语
    8.2 本文可能深入开展的下一步工作
    8.3 未来研究的展望
    8.4 行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程语言
    1 EnergyPlus模拟运行文件生成方法(6.2.2章节相关代码)
    2 全生命周期能耗生成算法(6. 2. 3章节相关代码)
        2.1 算法结构
        2.2 对象(entity)定义与信息录入
        2.2.1 研究对象定义
        2.2.2 加工过程参数信息
        2.2.3 材料参数信息
        2.2.4 方案定义
        2.2.5 结果定义
        2.2.6 运输过程参数信息
        2.3 建造能耗运算代码(Embodied Energy)
        2.4 运行能耗运算代码(Operating Energy)
        2.5 维护能耗运算代码(Maintainence Energy)
        2.6 终端能耗运算代码(End-of-life Energy)
        2.7 全生命周期能耗运算代码(Life Cycle Energy)
附录2: 第六章节评估参数汇总
    1 建造阶段参数
    2 维护阶段参数(无需维护的替换材料参数省略)
附录3: 第六章节计算机辅助运算模拟结果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中国NR事业走过100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 中共中央宣传部. 人民日报, 2021
  • [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J]. 高长武. 党的文献, 2021(04)
  • [3]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J]. 陈爱茹,李鑫,石月,睿清,王建政,李惟,祝伟伟,李凯旋,楼宇,唐芳芳,秦振燕,高颖,晓风. 炎黄春秋, 2021(07)
  • [4]“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J]. 曹卫东,李崟,徐雁冰,黄道峻,刘青,姚守齐,何明,王欢,米银俊,王毅,朱传耿,郑永奎,兰景力,申富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 [5]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史[J]. 杨天平,狄伟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6]为人民守初心: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成功密码——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J]. 李铁牛. 新视野, 2021(01)
  • [7]图拉真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研究[D]. 吴英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流亡者的城市漫游 ——上海城市空间在犹太流亡报刊中的文学再现[D]. 徐冠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女性缺失与人口长期发展[D]. 董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D]. 宋一鸣.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国天然橡胶事业走过100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