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一、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胡苇舟[1](2021)在《学生公寓地源热泵承压式供热水系统运行能量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泵热水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供热水系统,凭借着其节能环保,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使其在现代集中热水供应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以南宁某高校一栋学生公寓24小时承压供水地源热泵热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仿真计算,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该地源热泵热水项目的热水供给与需求匹配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该套热水系统的适用性以及实用性。(2)通过对该地源热泵热水系统进行多个不同运行周期的实验数据监测,总结了用户端负荷需求在日周期(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日周期内该地源热泵热水系统基本运行参数随着用户端负荷需求变化的情况。(3)计算对比了公寓建筑采用承压保温水箱与开式水箱的地源热泵热水系统全年运行能耗,结果表明相比于开式水箱,承压水箱在该建筑中的应用更加节能,日周期可减少能耗34.8k Wh,全年供水能耗节省11484k Wh。(4)以TRNSYS为平台对该地源热泵热水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得到该系统全年的运行数据以及能耗变化情况以及沿程管路的能耗损失情况,结果表明全年地源热泵机组累计制热504865.73k Wh,用户端累计消耗热量401414.62k Wh,由于系统运行原因耗散的热量为103451.11k Wh,水箱以及沿程管路热损失约占系统总制热量的21%。(5)运用神经网络将机组各项运行参数与机组运行COP建立映射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结合用户端负荷的24小时变化规律提出在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节三个不同工况下的机组优化运行策略以及匹配的地埋管分群组运行策略。优化运行策略与原日周期能耗相比,夏季降低19.9%,冬季降低7%,过渡季节降低12.3%。在地埋管按机组分群组控制运行后,夏季土壤换热循环泵能耗降低7.5%,冬季降低10.1%。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曾锦雯[3](2020)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土壤换热特性研究及运行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一个高效节能环保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与地下土壤的热渗换热的研究密不可分。目前在国内关于抽灌井区的温度场模拟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热贯通发生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面还很少。因此,为有效利用地下热能资源,本文结合地下水源热泵取注水情况,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含水层的渗流换热特性,讨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建设和优化。本文通过构建地下水渗流数学模型和热量运移的数学模型,分析抽灌流动下含水层多孔介质特性对地下水取水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COMSOL软件模拟不同情况下含水层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式的作用效果,并提出和验证了“大温差小流量”运行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系统的取水换热能力。不同渗透系数的砂土介质对含水层渗流换热能力影响较大。渗透系数大于20m/d的砂土的不同渗透系数值对渗流换热影响十分明显。尤其当水力坡度较大时,不同渗透系数的砂土对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勘察中,对于粒径较大砂土,需要具体测定其渗透系数大小以评价含水层的渗流换热能力。而对于渗透系数小于5m/s的砂土,如细砂或粒径更小的砂土类型,可通过查阅资料并取该类型砂土渗透系数的平均值来估计含水层渗流换热能力,而不需要通过实验来测量其准确的渗透系数值。该研究结论可辅助工程应用中对含水层渗流换热能力的评估。另外,为解决地下水源热泵在开发建设后效率不高的问题,本研究模拟验证了“大温差小流量”运行管理模式对提高系统取水换热的重要性。“大温差小流量”的运行管理模式不仅减小水泵运行的压力,还能够有效避免热贯通现象的发生。并且该运行管理模式也能够有效弥补在地区性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和水量不足的问题,在传统地下水源热泵的优化改造中,可以优先考虑通过调整为“大温差小流量”的运行模式来优化系统。

李鹏飞[4](2020)在《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地铁环控系统的能耗巨大。地铁车站是一个客流集中且量大、设备多、全天运行时间长、环境舒适度低的复杂体系。车站能耗中,通风空调能耗最大约占地铁环控总能耗50%左右。目前国内传统地铁空调冷水机组,把冷冻水作为载冷剂输送到组合式空调箱(空调箱内无冷凝机组),冷冻水通过空调箱内的表冷器对湿热负荷进行处理,然后冷冻水再循环回冷水机组。该系统有冷水机组、冷却塔、循环水泵、组合式空调箱及各水循环管路组成。从地铁站内把热量输送到室外要经过5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室外大气与冷却塔内冷却水;第二个循环:经过换热的冷却水进入冷水机组;第三个循环:冷水机组制冷循环;第四个循环:经过制冷循环的冷冻水通过循环泵输送出去;第五个循环:冷冻水进入空调箱循环)、4次换热(第一次:冷却水与室外大气换热、第二次:冷却水与冷机冷凝器换热、第三次:冷冻水与蒸发器换热、第四次:冷冻水与室内空调箱表冷器换热)。因为该系统额外增加冷冻水的输送能耗,整机蒸发温度明显降低,增加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因此,新型节能组合空调系统及控制策略应运而生。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取消了“二次换热冷冻水循环”,进一步衍生组合式空调箱功能,把冷水机组作为组合式空调箱的一个功能段与组合式空调箱集成为一体机,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提升了整机能效。磁悬浮离心压缩机的成熟,使水冷直膨式空调箱的优势进一步拓展。磁悬浮离心压缩机优异的部分负荷能效比,击破了传统机组部分负荷能效比低下,和机组长期运行在部分负荷下能效低的痛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机组,是由磁悬浮离心压缩机、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及送风机等组成的,组合式空调机组。但多数机组采用定风量控制,未能让机组的部分负荷工况的节能性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迭代,从样机氟系统研发、电控系统研发、PLC代码编写、测试及通过行业测试标准。通过实测对机组建模,找出了四种控制策略,机组定冷量变风量策略(手动风量给定)、机组定风量变冷量策略(手动冷量给定)、机组先变冷量后变风量策略(冷量自动+风量自动)、机组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策略(风量自动+冷量自动)。并对四种控制策略经行分析,找出了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的控制策略优于其它三种。其节能效果达到53%。

李科宏[5](2020)在《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东部和北部空气品质恶化、气候问题频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化石燃料的不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有电力、工业、交通、供热四个主要使用途径。对供暖而言,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来满足末端负荷要求,将会对环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从电供暖方面来看,电作为高品位能源,直接发热能源利用率极低,应尽量使用电热泵等设备供暖。电热泵依照低位热源可分为空气源、地源(包括水源和土壤源)热泵,具有节能高效、稳定环保等优势,但是在北方地区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空气源热泵供需关系不匹配、冬季运行结霜频率高;地源热泵初投资高、埋管面积大、埋管区域土壤温度难平衡。这些都是热泵系统固有的缺陷,很难通过系统优化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多热源联合供热成为目前热点话题之一。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空气源与地源热泵联合供热的形式是更有前景的。但是现有空气源与地源双级耦合系统由两个独立的热泵系统并联或依托中间水箱串联而成,引入中间水环路造成的传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系统存在体积庞大,系统运行复杂,布置灵活性差、节能性不高等缺点。针对以上弊端,提出了一套更为简单高效的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ASCGSIHP系统),并进行了以下研究:(1)提出了ASCGSIHP系统,通过空气侧换热器和地源侧换热器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有效耦合,设计了适应冬夏不同工况的一体化热泵机组。同时对系统结构和制冷循环流程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冬夏运行流程,建立了部件热力学分析模型和系统热力学分析模型。(2)针对太原市某案例建筑,基于TRNSYS软件平台,建立了ASCGSIHP模块,并搭建了ASCGSIHP仿真系统。采用学院实验室现有装置对空气源热泵运行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以该实验数据为依据对ASCGSIHP仿真系统的空气源运行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数据验证。在此之后采用已有地源热泵实验数据对ASCGSIHP仿真系统地源运行模式进行了数据验证。(3)从主要部件选取及参数设置、仿真结果两个方面对ASCGSIHP仿真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土壤平均温度(空气源运行模式不包含此项)、供回水温度、性能系数等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研究。(4)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节能性后有最佳的运行效果为原则对ASCGSIHP系统空气源和地源的配比进行优化。以ASCGSIHP系统生命周期二十年为时间尺度进行了10种配比模式的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空气侧换热器仅在冬季峰值负荷处耦合供热的方式为系统空气源、地源最优配比方式。在此基础上从适用性、节能性、环保性、经济性四个方面对文中优化结果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适用性上ASCGSIHP系统在冬季比空气源热泵除霜频率低,比地源热泵更易实现埋管区域的热平衡,能更好的满足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在北方地区适用性上要优于常规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节能性上ASCGSIHP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夏季CSPF提升26.2%,冬季HSPF提升12.3%,具有显着的节能性;环保性上采用ASCGSIHP系统取代大型区域锅炉房后,采暖期减排CO2约30667.5kg/a,减排SO2约248.3kg/a,粉尘124.2kg/a,环保效益显着;在经济性上,ASCGSIHP系统相比于空气源热泵动态费用年值降低13.4%;相比于地源热泵动态费用年值降低2.1%,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鲁思宏[6](2020)在《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作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已不可忽略,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为响彻国家“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能量转化效率,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太阳能作为21世纪新兴的清洁能源,其利用技术日趋成熟。但是由于太阳能受其自身不稳定和间断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上仍会受到限制。传统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因需要压缩机做功,降低了一次能源利用率。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化学热泵进行分析,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能和固相氯化钙二甲醇复合物的化学热泵热水系统,可同时实现供暖和制冷。化学热泵作为一种将热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装置,通过利用可逆反应中物质的状态变化从而实现吸热及放热效果而不需要压缩机做功,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新型节能技术。系统将工质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热量发生分解反应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利用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系统循环提供动力,不需要消耗机械能,实现了能量的节约。为了提高太阳能的热流密度的均匀性,避免太阳能的热损失,设计液体甲醇贮存器支路,从而实现了能量的存储和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进,双反应器的设计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利用CFD模拟和Simulink仿真建模等方法,对反应器的传热特性和系统的循环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得到对应参数下冷凝器和蒸发器处的换热量,以及系统的性能系数。通过CFD建立数学模型对反应器进行分析,得到了比热容、导热系数和初始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器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反应器在工作过程中的传热特性和温度场变化规律。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探究反应器工作特性,本研究基于解吸反应进行实验台的设计和搭建。在反应器取若干点进行温度采集,得到不同时刻各测点的温度。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不同测点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与模拟所得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设计的基于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太阳能应用和化学热泵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参考,起到了促进作用。

刘思泽[7](2020)在《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仿真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由于其环保性重新回到大众视线。本文基于吸收式制冷系统运行原理,建立起通用的吸收式机组静、动态仿真模型,并以17.6kW的小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为例,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分别进行静、动态模拟仿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运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各个主要设备的静、动态仿真数学模型。基于溴化锂物性模型在仿真平台中编制相应的物性函数库,根据设备类型及工作过程对机组传热传质方式进行分析并确定相应传热传质系数。(2)搭建了吸收式制冷静态仿真系统,研究了热源水参数、冷却水参数及冷冻水参数等对制冷机性能及主要设备出口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在边界条件变化时,通过主动改变溶液泵流量,使制冷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高机组COP这一途径的有效性。搭建吸收式制冷动态仿真系统,研究热源水参数、冷却水参数及冷冻水参数扰动后吸收式系统内各设备参数变化过程。(3)分析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静态模型分析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在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下的最佳集热器温度。基于动态仿真系统,以广州夏至日为例分析了一天中当太阳辐射及环境温度变化时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参数及性能变化。

周文静[8](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吴涛[9](2019)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建筑数量、建筑能耗的增加,可再生能源、余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高效应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作为一种集中式的冷热源供应系统,具备多样化的能源组合形式,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据统计,目前我国运行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超过30个。但是,不少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冷热源方案设计时,由于对负荷预测和设备选型的不合理,导致系统实际的运行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为更便捷、准确地实现能源资源的评估、冷热负荷的预测、不同冷热源方案的比选,实现“整体规划、分期施工”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方案设计,本文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开展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的研发,以期对我国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设计提供辅助工具及技术参考。首先,基于国内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工程案例,总结得到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形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常规电制冷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从而构建了本文研究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简化物理模型,并对DCHS-SDS功能进行了设计,以此为基础,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中,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能源资源评估、系统设备选择和费用计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包括冷热负荷数据库与区域建筑冷热负荷的计算分析。本文选择住宅、酒店、商场和办公等典型建筑,采用DeST软件模拟了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以及温和五个建筑热工分区9个代表城市的全年冷热负荷。数据库包括以上代表城市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和设计热负荷单位面积指标,负荷数据库支持其它建筑类型与城市的冷热负荷补充录入。能源资源评估模块对能源价格、浅层地热能、余热资源等使用条件的主要指标进行梳理,便于投资方或设计人员依据项目可利用的能源资源进行比对与排序。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包括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复合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典型复合式系统选择及容量确定、典型复合系统冬夏季运行能耗计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计算。系统设备数据库支持其它系统设备(设备型号、容量、性能参数、价格等)的补充录入。本文基于以上4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理念,以Visual studio为软件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完成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SCHS-SDS的编制。最后,为验证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重庆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项目为例,运用DCHS-SDS对项目的分期建设冷热负荷、能源资源、复合系统形式、冬夏季运行能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等进行系统计算,基于年运行费用与初投资进行比较,推荐给出“带冰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为该项目更适宜的冷热源系统形式,可以较好地利用该地区的分时电价和江水的低品位冷热源。

严锦程[10](2019)在《新疆某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空调系统能耗是公共建筑的主要能耗之一,为了降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在新疆等干燥地区利用干燥空气可再生能源代替压缩机循环的人工冷源进行冷却,以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同时对环境友好。近年来,在干燥地区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应用已得到相关学者的研究,并得到一定推广,但对于此系统的应用,特别是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THIC)的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公共建筑应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还缺少全面的设计及设备选型说明、系统调试方案、应用效果、节能运行策略以及相关的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以至于此系统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干燥地区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调试、运行的全过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为系统实现节能运行提供运行策略,为实际工程选择采用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提供建议。(1)本文从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方法、步骤入手,立足于整个系统的节能最优化,对该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进行分析说明。明确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能量梯级利用,以达到充分利用干燥空气可再生能源来实现更长时间的自然冷却,同时要尽可能满足各空调设备及蒸发冷却空调设备各功能段的独立控制,以在室外气象条件改变或室内负荷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合理控制系统运行,达到节能目的。提出适合在新疆等干燥空气可再生能源富足地区使用的半水式全空气系统。(2)针对该系统水系统的特殊性,结合系统应用中出现的水流量偏小的问题,对系统安装及水系统流量调试进行分析总结。该系统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喷嘴不具备释放水系统中不凝性气体的能力,仍需要在水系统管道中合理安装自动排气装置,且在该系统运行时,应先开启系统循环水泵,再开启水系统阀门,系统关闭时正好相反;或者在循环水泵关闭时,缓慢关闭,即逐步降低水泵频率直至系统达到关闭状态。(3)对该系统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研测试,夏季室内温湿度符合设计要求,温度在24℃27℃之间,湿度45%70%之间,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同时因为新风量大及直接蒸发冷却对新风的过滤作用,室内空气品质良好。(4)对该系统效益进行分析,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空调系统,其初期投资高出10万元,但运行费用可节省32.20%,仅为传统空调系统的67.80%,经计算,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空调系统增量分析回收时间是2.04年,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空调系统,耗水量可节省60.29%,耗电量可节省27.4%,可节约标准煤35.84T,相当于每年可减少CO2、SO2、NOX排放量约为89.35T、2.69T、1.34T,减少粉尘排放量约为24.37T。同时,因该系统新风量较大,全空气系统又为全新风,从而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即该系统是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5)对该系统节能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时,就应考虑的后期运行的节能性控制,同时,当室外焓值小于室内焓值时,增大新风量可以降低系统的能耗,此时,全空气系统较空气-水系统更加节能,本文提出的半水式全空气系统更具有节能优势,在此系统中,尽可能多的设置空调机组且空调机组各功能段独立控制,以实现独立控制而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论文中图34幅,表20个,参考文献65篇。

二、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学生公寓地源热泵承压式供热水系统运行能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地源热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地源热泵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改进
        1.2.2 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分析
        1.2.3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模拟
        1.2.4 神经网络在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1 实验平台简介
        2.1.1 项目简介
        2.1.2 设备的匹配与选型
    2.2 系统运行的工作控制原理
    2.3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处理
        2.3.1 实验方案的设计
        2.3.2 实验数据的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源热泵热水系统实验研究与分析
    3.1 地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
    3.2 用户用水规律分析
    3.3 用户端用水速率对机组运行因素的影响
    3.4 使用侧与热源侧运行参数对机组运行效率的影响
    3.5 承压水箱的节能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RNSYS的地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仿真
    4.2 TRNSYS介绍
    4.3 TRNSYS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地源热泵机组模块
        4.3.2 地埋管换热器模块
        4.3.3 储热水箱模块
        4.3.4 阀与水泵模块
    4.4 模拟系统的验证
    4.5 系统的全年仿真运行状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适配性分析
    5.1 神经网络简介
        5.1.1 神经网络的建模过程
        5.1.2 神经网络优化算法
        5.1.3 结果准确性的度量
        5.1.4 神经网络的拟合运行结果分析
    5.3 适配性分析
        5.3.1 用户端负荷需求
        5.3.2 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
        5.3.3 地埋管的分组控制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
    Type216 源码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3)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土壤换热特性研究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及其发展
        1.2.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1.2.2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地下径流传热的研究现状
        1.3.1 对多孔介质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地下温度场/渗流场研究现状
        1.3.3 抽灌运行方式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含水层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
    2.1 含水层基本构造及多孔介质特性
        2.1.1 承压含水层构造形态
        2.1.2 多孔介质基本特性
    2.2 地下水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含水层渗流模型简化
        2.2.2 地下水流运动方程
        2.2.3 定解条件
    2.3 热量运移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含水层热量运移模型简化
        2.3.2 含水层热量运移模型构建
        2.3.3 定解条件
    2.4 水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群抽灌流动分析与含水层热渗耦合模型构建
    3.1 COMSOL软件概述
        3.1.1 COMSOL简介
        3.1.2 基于COMSOL软件的求解过程
    3.2 井群抽灌流动情景分析
    3.3 布井域抽灌模型构建
        3.3.1 模块的选择
        3.3.2 几何模型构建
        3.3.3 网格属性构建
    3.4 指定材料特性
    3.5 指定边界条件
    3.6 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水层的渗流换热特性分析
    4.1 不同渗透系数的运行情况分析
        4.1.1 粗砂含水层
        4.1.2 中砂含水层
        4.1.3 细砂含水层
    4.2 不同水力坡度的运行情况分析
        4.2.1 平面温度场分布情况
        4.2.2 不同水力坡度下的温度变化曲线
    4.3 不同单井抽灌量的运行情况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单井抽灌量下平面温度场分布情况
        4.3.2 不同单井抽灌量下的温度变化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渗流换热特性对抽灌模式的优化
    5.1 “大温差小流量”模式介绍
    5.2 抽灌模式调节方案
    5.3 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温度场影响速度的分析
        5.3.2 全年抽水温度对比分析
    5.4 单元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站厅能耗现状
        1.2.1 国内外地铁站能耗现状
    1.3 磁悬浮离心机研究现状
        1.3.1 磁悬浮离心机国内研究现状
        1.3.2 磁悬浮离心机国外研究现状
    1.4 方案背景技术简介
        1.4.1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控制系统
        1.4.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
        1.4.3 人机界面(HMI)的现状与发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铁站能耗现状
    2.1 轨道交通环控系统能耗构成
    2.2 轨道交通运行能耗影响因素
        2.2.1 风机对能耗的影响
        2.2.2 地铁车站冷源
        2.2.3 照明对能耗的影响
    2.3 轨道交通环控改善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
    3.1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简介
    3.2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原理
    3.3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特点
    3.4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系统组成
        3.4.1 磁悬浮离心压缩机
        3.4.2 电子膨胀阀
        3.4.3 蒸发器
        3.4.4 冷凝器
        3.4.5 送风机
        3.4.6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结构
    3.5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性能指标
    3.6 本课题空调的配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模型
    4.1 空调试验
        4.1.1 测试样机简介
        4.1.2 试验方案
        4.1.3 空调性能试验
        4.1.4 试验步骤
        4.1.5 试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
        4.1.6 空调试验分析
        4.1.6.1 供冷量分析
        4.1.6.2 显热比分析
        4.1.6.3 制冷性能分析
    4.2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模方法
    4.3 空调模型
        4.3.1 空调总供冷量模型
        4.3.2 空调显热供冷量模型
        4.3.3 空调功耗模型
    4.4 空调的约束条件设置
    4.5 空调的控制方案
    4.6 PLC控制系统选型
    4.7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8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分析
    5.1 优化控制模式
    5.2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研究
        5.2.1 定冷量变风量运行模式
        5.2.2 定风量变冷量运行模式
        5.2.3 先变冷量后变风量运行
        5.2.4 先变风量后变冷量运行
        5.2.5 节能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空气源热泵
        1.3.2 地源热泵
        1.3.3 双源热泵复合供暖系统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SCGSIHP系统提出及模拟软件介绍
    2.1 系统形式
    2.2 系统的运行流程
    2.3 模拟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泵系统部件模型
    3.1 压缩机模型建立
    3.2 空气侧换热器模型建立
        3.2.1 对数平均温差法(LMTD)
        3.2.2 ?-NTU法
    3.3 土壤侧换热器模型建立
    3.4 系统制热性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泵系统性能模拟研究
    4.1 能耗模拟
        4.1.1 太原典型年气象参数
        4.1.2 研究案例建筑的模型建立
    4.2 ASCGSIHP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2.1 ASCGSIHP模块建立
        4.2.2 ASCGSIHP系统仿真图
    4.3 实验验证
        4.3.1 空气源运行模式验证
        4.3.2 地源运行模式验证
    4.4 空气源热泵模拟研究
        4.4.1 空气源运行模式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4.2 空气源运行模式仿真结果
    4.5 地源热泵模拟研究
        4.5.1 地源运行模式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5.2 地源运行模式仿真结果
    4.6 一体化机组模拟研究
        4.6.1 一体化机组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6.2 ASCGSIHP系统仿真结果
    4.7 三种机组的经济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CGSIHP系统性能优化
    5.1 优化思路
    5.2 优化模型建立
    5.3 优化结果分析
        5.3.1 适用性分析
        5.3.2 节能性分析
        5.3.3 环保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热泵技术
        1.2.2 热化学储能
        1.2.3 化学热泵
    1.3 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介绍
        1.3.1 CFD介绍
        1.3.2 Fluent软件介绍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设计
    2.1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介绍
        2.1.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CaCl_2/CH_3OH工质特性
        2.1.3 反应器
        2.1.4 双反应器设计
        2.1.5 液体甲醇贮存器
    2.2 化学热泵系统的循环和能耗分析
        2.2.1 系统的循环方式
        2.2.2 系统能效分析
        2.2.3 系统经济型分析
    2.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3.1 制冷量和制热量
        2.3.2 性能系数
    2.4 化学热泵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应器热力学分析
    3.1 反应器的模型介绍
        3.1.1 反应器结构
        3.1.2 反应器几何模型
        3.1.3 反应器网格划分及质量检验
        3.1.4 物理参数
        3.1.5 收敛标准
    3.2 反应器数学模型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反应器温度变化规律
        3.3.2 反应器径向温度分布
        3.3.3 CaCl_2/CH_3OH的导热系数对反应器温度分布的影响
        3.3.4 比热容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3.3.5 反应器初始温度对反应器温度分布的影响
        3.3.6 反应器内温度场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仿真研究
    4.1 化学热泵工作特点
        4.1.1 化学热泵的分类
        4.1.2 化学热泵的工作特点
        4.1.3 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工作特点
    4.2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热力过程分析和计算
        4.2.1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4.2.2 机组系统的参数计算
    4.3 仿真模拟及分析
        4.3.1 仿真建模软件
        4.3.2 模型的简化假设
        4.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装置及方法
        5.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5.1.2 实验装置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实验数据
        5.2.2 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仿真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环境与政策
        1.1.2 吸收式机组的优势与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吸收式机组仿真国外研究现状
        1.2.2 吸收式机组仿真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溴化锂吸收式系统建模基础
    2.1 建模思想及仿真介绍
        2.1.1 溴化锂吸收式系统
        2.1.2 模块化建模思想
        2.1.3 模型类别选择
    2.2 水-溴化锂工质对模型
        2.2.1 溴化锂水溶液热物性计算模型
        2.2.2 水和水蒸汽热物性计算模型
    2.3 传热模型
        2.3.1 换热器的选型
        2.3.2 换热系数
        2.3.3 平均换热温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静态建模仿真
    3.1 吸收式制冷静态模型
        3.1.1 发生器模型
        3.1.2 冷凝器模型
        3.1.3 蒸发器模型
        3.1.4 吸收器模型
        3.1.5 溶液热交换器模型
    3.2 静态仿真系统
        3.2.0 静态仿真系统搭建
        3.2.1 仿真初始参数
        3.2.2 静态仿真结果对比
    3.3 吸收式制冷机组变工况分析
        3.3.1 驱动热源水进口温度和流量对系统性能影响
        3.3.2 冷却水温度和流量对系统性能影响
        3.3.3 冷冻水出口温度和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4 溶液泵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吸收式制冷机组主动调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动态建模仿真
    4.1 吸收式制冷动态模型
        4.1.1 发生器模型
        4.1.2 冷凝器模型
        4.1.3 蒸发器模型
        4.1.4 吸收器模型
        4.1.5 溶液热交换器模型
        4.1.6 节流阀模型
    4.2 动态仿真系统
        4.2.1 动态仿真系统搭建
        4.2.2 动态模型仿真验证
        4.2.3 动态方程的解法
    4.3 吸收式机组动态扰动分析
        4.3.1 驱动热源水温度扰动分析
        4.3.2 驱动热源水流量扰动分析
        4.3.3 冷却水温度扰动分析
        4.3.4 冷却水流量扰动分析
        4.3.5 冷冻水温度扰动分析
        4.3.6 冷冻水流量扰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初探
    5.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优化分析
        5.1.1 太阳能集热器
        5.1.2 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分析
        5.1.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最佳集热温度
    5.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实时分析
        5.2.1 典型日太阳辐照和环境温度的变化
        5.2.2 太阳能集热系统动态模型
        5.2.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实时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3.1.1 发热电缆采暖
        3.1.2 电热膜采暖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3.2 电暖器采暖
    3.3 热泵供暖
        3.3.1 水源热泵
        3.3.2 土壤源热泵
        3.3.3 空气源热泵
        3.3.4 热泵应用分析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3.4.1 直热式电锅炉
        3.4.2 蓄热式电锅炉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4.5 本章小结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6.1.2 初投资费用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区域冷热负荷预测研究
        1.2.2 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式能源系统研究
        1.2.3 方案设计软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DCHS-SDS功能设计
    2.1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物理模型
    2.2 典型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形式
        2.2.1 天然气CCHP系统
        2.2.2 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
        2.2.3 水源热泵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4 常规电制冷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5 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
    2.3 DCHS-SDS软件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DCHS-SDS冷热负荷预测模块与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1 典型建筑逐时冷热负荷数据库构建
    3.2 典型建筑设计日负荷数据库构建
    3.3 典型建筑全年逐时负荷特征
    3.4 区域负荷的计算与统计
    3.5 DCHS-SDS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5.1 天然气
        3.5.2 电能
        3.5.3 水资源
        3.5.4 余热资源
    3.6 本章小结
4 DCHS-SDS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
    4.1 常见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构建
        4.1.1 水源热泵机组
        4.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4.1.3 常规电制冷机组
        4.1.4 燃气发电机
        4.1.5 燃气锅炉
        4.1.6 双工况机组
    4.2 水泵扬程、流量、功率计算方法
    4.3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费用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DCHS-SDS功能展示及应用
    5.1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简介
    5.2 软件功能展示
        5.2.1 区域负荷模块
        5.2.2 能源资源模块
        5.2.3 系统定义与费用计算模块
    5.3 软件应用
        5.3.1 负荷分析
        5.3.2 能源资源分析
        5.3.3 设备选择
        5.3.4 费用计算与比较分析
        5.3.5 和现有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规划软件部分编写代码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新疆某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与提出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4.2 课题的理论意义
        1.4.3 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5.3 课题研究的方法
2 该系统设计及空调设备选型分析说明
    2.1 工程概况
    2.2 该系统设计分析说明
        2.2.1 工程特点及设计要点
        2.2.2 该系统方案的确定
        2.2.3 该系统中全空气系统设计步骤及方法
        2.2.4 该系统中空气-水系统设计步骤及方法
        2.2.5 该系统室内主要设计参数及负荷计算
    2.3 蒸发冷却设备选型分析说明
        2.3.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选型分析说明
        2.3.2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选型分析说明
        2.3.3 蒸发冷却新风机组选型分析说明
    2.4 本章小结
3 该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3.1 该系统空调水系统的特殊性
    3.2 该系统空调水系统的设计与布置
    3.3 该系统水质处理方案
    3.4 该系统水系统流量调试
    3.5 本章小结
4 该系统应用情况
    4.1 测试概况
    4.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及分析
        4.2.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性能测试及分析
        4.2.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不同水流量下机组性能测试
    4.3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测试及分析
    4.4 室内环境调研测试
        4.4.1 室内温湿度测试
        4.4.2 室内颗粒物浓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该系统效益分析
    5.1 该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5.1.1 初期投资分析
        5.1.2 运行费用分析
        5.1.3 回收年限分析
        5.1.4 维护费用分析
    5.2 该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环境效益对比分析
        5.2.1 该系统的节水性
        5.2.2 该系统的环保性
        5.2.3 该系统的健康性
    5.3 该系统节能性分析
        5.3.1 运行模式
        5.3.2 新风控制
    5.4 该系统中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的能耗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及奖励
致谢

四、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生公寓地源热泵承压式供热水系统运行能量特性研究[D]. 胡苇舟. 广西大学, 2021(12)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土壤换热特性研究及运行优化[D]. 曾锦雯.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D]. 李鹏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李科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 鲁思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仿真建模及应用研究[D]. 刘思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D]. 吴涛. 重庆大学, 2019(02)
  • [10]新疆某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D]. 严锦程.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