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天然伽马放射性测井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岩屑天然伽马放射性测井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一、岩屑自然伽玛放射性录井方法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鹏,何强,高凌云,刘胜明,刘军[1](2020)在《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技术在冀东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冀东油田是渤海湾盆地重要产油区之一,随着勘探的深入,PDC钻头普及、大斜度井增多以及钻井液造浆严重等使得岩屑代表性变差,加之部分地区东二、东三段地层发育薄层玄武岩、玄武质泥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等特殊岩性,以及测井资料相对滞后,给随钻岩性识别、地层划分及地质导向都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些难题,在冀东油田勘探中引入了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技术,通过岩屑自然伽马分析仪对岩屑进行分析,随钻获得岩屑中的自然伽马放射性特征,进而评价钻遇地层的岩性特征;同时,将应用对象井的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曲线与测井曲线进行对比,两者特征基本一致,能够在随钻过程中准确识别地层岩性、校正录井剖面、卡取层位。截止到2018年底,该录井技术在冀东油田共应用11口井,应用效果良好,剖面符合率均在95%以上。

孙玉华[2](2019)在《涪陵页岩气田PDC钻头钻井参数实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涪陵页岩气二期在钻进中出现机械钻速低、钻头磨损严重、建井成本高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页岩气的开采。因此,本文开展对涪陵页岩气田PDC钻头钻井参数实时优化研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根据前人涪陵地层岩心研磨性实验数据,结合测井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建立地层研磨性测井评价模型。在借鉴前人PDC钻头磨损方程的基础上,结合地层研磨性测井评价模型,确立该区域的PDC钻头磨损方程。根据PDC钻头破岩方式以剪切破碎为主,结合前人PDC钻头破岩扭矩模型,引入切削深度和门限扭矩系数,并考虑螺杆钻具水力能量,建立了PDC钻头破岩扭矩计算新模型。利用钻头磨损方程,修正PDC钻头破岩扭矩计算新模型,以破碎单位体积岩石所需扭矩与所钻地层的抗剪强度相等为优化准则,建立了PDC钻头钻进参数优化新方法,该方法在涪陵焦页多口井得到了成功应用。结果表明:优化井段与邻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0-15%左右,破岩能量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能实时指导钻井参数优化。利用钻头磨损方程,修正前人水力-机械比能模型,确立新的水力-机械比能模型。以水力-机械比能与所钻地层的抗剪强度相等为优化准则,建立PDC钻头钻进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在涪陵地区得到了成功应用。结果表明:优化井段与邻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0%左右,验证了该优化方法对该区域钻井参数优化的合理性。

朱博健[3](2018)在《高耗水层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油田高耗水层现象越来越普遍,想要进一步提高开发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探寻一种经济有效的高耗水层识别方法。鉴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高耗水层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高耗水层的定义、成因。然后结合工区资料说明高耗水层表现特征。在充分调研区域地质、测井、开发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资料分析工区注水开发面临的问题。分析储层基本规律,对储层参数做出解释,为后续高耗水层模型构建做好数据建设。然后基于吸水剖面拾取高耗水层样本,以层为约束提取相应层段的特征参数作为模型输入,构建机器学习识别模型,识别高耗水层。本方法先以动态吸水剖面资料为基础提取高耗水层层位信息。然后以层数据为约束构建多维度静态参数样本集,动静结合。通过数据挖掘算法,输出高耗水层的识别模型。用此模型对高耗水层样本进行验证,准确率达到95%。应用于实际工区本方法识别的高耗水层与petrel工区孔渗带展布以及岩性展布对应很好,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戈艺然[4](2017)在《黑龙江省亚布力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能源矛盾的日益突出,对新能源的需求正在日益加剧。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与传统能源相比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拥有许多优势,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能源革命的新趋势。地热资源由于其广泛的分布与可再生性,逐渐成为未来新能源的重要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因其多次成功举办了国内国际重大滑雪赛事而着名,其中亚布力滑雪场与国家森林公园蜚声海外,已被确立为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的永久会址,被赞誉为“中国的达沃斯”,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国际旅游滑雪休闲度假区。但由于亚布力地区位于中纬度严寒地带,年取暖期较长,常年平均积雪期长达170天,生活供热取暖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这也成为当地冬季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因而开发当地地热资源,解决当地能源紧张问题刻不容缓。黑龙江省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晚,早期主要集中在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等地,多用于取暖供热、沐浴疗养和水产养殖等领域,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显着的林甸县,其城区范围内的新建楼房基本实现了地热水进户,方便了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此外,在长青林场兴建的地热供暖蔬菜温室大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地热资源的开发有向全省扩展之势,但由于受地质条件限制,基岩地区的带状热储由于分布量少、储藏较深、地质环境复杂、钻探施工困难等诸多原因,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亚布力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利用普查阶段物探解译结果,圈定了研究区的地热富集区边界。根据钻探、物探测井、降压试验等取得的参数,对地热区的地热资源进行综合研究进而给予评价。研究区的热储,赋存于花岗岩断裂带中,热储呈带状分布。研究影响地热资源分布的主要断裂构造形态、规模、产状及其组合关系,并通过布设在断裂带上的地热井初步查明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对研究区地热资源量的评价主要是采用热储法,包括了地热能储量与地热水可开采储量评价,再根据地热区的地热地质条件,分析流体化学特征,推断地热流体的形成时间和来源,评价该地热区的热储量及地热流体质量。结合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所需参数,探索亚布力基岩地区带状热储地热资源的开发可行性,为尚志市亚布力地区进一步勘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决策依据。综合以上结果,对亚布力地区的地热资源做出远景评价。研究区的地热资源属于裂隙型热储,断裂型地热资源的发育普遍且分布广泛,研究该类型地热资源,为同类型的地热资源认识和对东北及类似地区的资源开发及评价提供了理论参考。

张沁瑞[5](2017)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地热资源勘查技术及钻井工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热资源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利用地热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今中国面临能源需求旺盛、资源逐渐枯竭、生态污染恶化、环境承载力降低等严峻形势,使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分布范围广、储量巨大、可再生的新能源在社会能源消费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创新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着名的国际化城市。随着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空气质量及能源供给受到一定的压力,科学研究证明,造成北京空气严重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粉尘、汽车尾气以燃煤造成的,众多的污染源致使北京空气质量恶化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这些都使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宏伟目标形成巨大挑战。此外根据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能源需求量相当于7000万吨标准煤,本地化能源仅占能源总消耗量的10%。同时北京又具有广泛分布的地热能,如何开发北京的地热资源用于本地能源消费成为地热工作者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选定地热资源勘查靶区,并在该区域内进行地热勘查并钻凿地热井等相关工作,拟将开发出的地热资源作为西集镇域内建筑物供暖的热源,为西集镇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小镇建设贡献力量。本课题对北京通州区西集镇地热勘查技术进行研究,进行了钻探工艺方面的试验研究,一方面对前期的地热勘查成果进行检验验证,另一方面通过钻探中相关技术数据如录井数据、测井数据、泥浆数据等的收集分析,积累针对于该类型钻探工程的施工经验,之前地热资源勘探主要以开采热储埋深不超过3000 m,热储温度不超过90℃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中、高温地热资源由于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随着对中、高温地热资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地热钻井技术的发展,加强对中、高温地热资源的勘探是寻找高品质地热资源的重点。但中、高温勘查钻井工程由于其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泥浆稳定性控制难,极易发生孔内事故,影响地热井成井质量甚至导致地热井报废,给建设单位和勘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研究中、高温深钻井工艺与传统地热钻井工艺之间的技术差异成为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北京西集地热勘查钻井施工中出现的高温粘附卡钻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阐述事故处理过程方法的运用,总结其中经验教训,对高温地热井在设备选型、成井工艺、粘附卡钻处理方法的选择、若干种浸泡解卡工艺的应用结果进行比较,提出了出更为有效的处理方案,可为地热勘查工作者在今后类似高温地热深钻井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维逸[6](2017)在《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一典型的商业投资项目,拟开发地热资源用于酒店泳池供暖、客房洗浴及老年公寓生活热水。随着大气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地热作为新能源的代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地热开发项目往往不可预见因素多,开发成本大,存在水量、水温不足的风险,给建设方、施工方带来极大损失。本文旨在通过对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降低地热开发中的风险性,提升项目成功率。本文以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前期和钻探工作两个过程出发,运用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在前期工作中识别出地质资料解释风险、地质调查风险等10项;在钻探工作中识别出地球物理测井风险等10项。在风险估计中运用贝叶斯公式,对地质资料解释、地球物理勘查、地球物理测井、断裂构造风险等较为重要的风险因素进行后验概率验证。在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不同工作过程中运用主观评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针对识别、估计、评价结果设计了收集资料、请教专家、避免干扰、规范操作、抓构造特征岩性等风险应对措施。最后,对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工作进行验证,特别是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从设计、施工方面提前规避了许多风险因素,项目得以超合同指标顺利完成。本文结合实际案例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以地质因素为突破口,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减小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准确度,丰富地热资源及新能源领域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内容。

姜智超[7](2015)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和必要推动力。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日趋枯竭,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能源的储量、生产和使用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如用于发电、采暖、医疗、洗浴、温室、农业灌溉等。黑龙江省林甸县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大庆、齐齐哈尔市近年来对地热的开发利用也初见规模。绥化市地处松嫩盆地的东部边缘区,为我省地热资源普查的空白区,该地区是否存在地热资源对松嫩盆地地热田的东部边界的外延和当地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东部,为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衔接地带。松嫩盆地是一个中生代裂谷盆地,地壳相对较薄,热能外溢,具有高热流、高地温、高地温梯度等特征。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基底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中,花岗岩所产生的放射性热能产热率高,且具有年代很久的持续性。但以往工作程度满足不了地热资源合理开发的要求。为了有效保护好该区有限的地热资源,做到科学合理的开采,故需对该区地热资源进行充分的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本文依托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黑龙江省绥化市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以绥化市地热田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地质、地热地质及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等资料为研究依据,分析地热的热储、盖层、通道和热源及地热流体的径流、补给和排泄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评价研究区地热储量及地热流体质量。

朱正平[8](2015)在《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油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成信息系统,并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张,企业对数字油田建设也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系统因此会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为了应对激烈的挑战,企业需要数字油田的建设一方面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同时,还需要在集约化经营的驱动下,寻求更加高效、廉价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为油田企业在数字油田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机遇。同时,数据犹如人体的“血液”贯穿于数字油田的全过程,数字油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数据的建设,如果没有数据,油田企业信息化便是空中楼阁。因此,通过融合先进的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面向数字油田的一体化数据集成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以提升油田应用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了油田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为此,本文以数字油田的理论框架为基础,针对数字油田在数据集成平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库建设分散、系统可扩展性差、对专业应用的支持不够以及数据质量问题突出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平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国内油田企业首个基于HPC的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的部署,解决了云数据服务平台中的中心主库构建、企业服务总线构建以及数据质控等三个关键问题,并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了云数据服务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最后,以大港油田的上游信息化平台为例,分别从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和云数据服务管理系统两个方面,对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原型平台的应用效果进行展示与分析。具体来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平台解决方案:采取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到外的研究思路。首先,从云计算的理论基础调研入手,并以数字油田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典型的数字油田体系架构实例,提出了面向数字油田的云平台理论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数据为主要研究目标和主线,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条总线和两个子功能系统”的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体系架构(Cloud Data Service Framework-Oriented Digital Oilfield),一个中心即一个中心主库层,三个层次即为:数据源层、中心主库层和数据应用层,两条总线即:数据集成总线、数据服务总线,两个子功能系统即为:基础设施云管理子系统和云数据服务管理子系统。并在基础设施层的构建中,针对油田企业通常会大量配备高性能HPC服务器的现状,提出了基于HPC的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实现了国内油田企业首个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的部署,有效地提高了软件资源的利用效率。(2)云数据服务平台的中心主库构建:首先对我国油田企业的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选取了以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exploration&productiondatamodel)为原型和模板,通过主库模型设计规范、设计模式以及扩展流程的研究和制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心主库模型设计与扩展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有效地应对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对中心主库模型研究带来的挑战,并依此实现了国内油田企业首个真正意义上勘探开发一体化中心主库模型的构建;然后,针对云数据服务平台中数据的三层体系架构特点,提出了面向中心主库的数据集成总线的构建方案,并利用成熟的odi(oracledataintegration)数据集成产品实现了数据源层与中心主库层的无缝连接;最后,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了云数据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模型管理与数据集成总线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3)云数据服务平台的企业服务总线构建:首先调研和总结了soa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在针对我国油田企业数据服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构建的体系结构以及管理模式;然后,面对我国油田企业在业务应用层的现状,提出了分别面向遗留应用系统、新建应用系统和商业软件的数据服务接口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实现了中心主库与现有自建应用系统和商业软件在数据层面的集成,同时还初步完成了面向新建应用的统一数据接口方案的制定,提升了数据的协同共享能力和对应用系统的服务水平;最后,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云数据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服务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4)云数据服务平台的质控体系研究:针对在数据集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数据质量问题,本文首先从数据质量控制理论基础的调研入手,分析了我国油田的数据管理现状,尤其是对亟待解决的数据质量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管理的质控体系解决方案,初步制定了面向中心主库的数据质控体系流程,总体上可分为:元数据提取、数据质控检测标准制定、问题数据扫描与公示以及问题数据处理与确认等四个关键步骤;明确了数据质控的应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面向完整性约束、规范值约束和业务规则制定了初步的质量检测规范;最后,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云数据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质控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5)原型平台的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以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上游业务研究为例,在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中,实现了自助式智能集群部署、主流应用系统集成、统一的作业管理以及全面的资源监控报表分析等功能的应用;在云数据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了模型的可视化管理、数据的集成化管理、“一站式”数据服务以及数据质控的在线处理等功能的应用。通过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架构研究的实践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在数字油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提出了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平台的解决方案,并解决了其中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有效地应对了当前我国油田在数据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达到了预期目标,也验证了其思路的正确性,为后续研究与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2、本文针对我国油田企业的应用系统部署现状,分别针对遗留应用系统、新建应用系统和商业软件,初步实现了数据服务接口方案的设计,为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服务平台的后继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林文姬[9](2014)在《韩城地区煤层气藏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韩城地区煤层气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通过大量煤岩样品的常规测试及无损测试,系统分析了韩城地区3号、5号、11号煤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无因次产气率方法划分了生产井产能阶段,并结合不同产层组合方式下的产能特征,建立了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的煤层气井产能综合评价体系;通过ARIMA方法和测井图版对煤层气井产能进行了预测。大量实验分析表明,韩城矿区煤变质程度较高,显微组成以镜质组为主,煤中的矿物质含量较低。宏观煤岩类型以光亮煤和半亮煤为主。多种方法对韩城地区煤样孔隙度及渗透率的表征结果表明该区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且孔渗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通过电阻率、井径、自然伽马测井,定性识别出块煤、块粉煤、粉煤的变化与分布特征,粉煤和块粉煤基本沿着构造带发育的方向展布。利用无因次产气率划分韩城地区生产井排采阶段,表明排水阶段、不稳定产气阶段、稳定产气阶段、产气衰减阶段分别以无因次产气率0.3、0.6、0.8为界。当前生产井最主要的特征为高产水、低产气,生产效果亟待提高。不同的生产组合方式下,气井排采特征各不相同,5号煤层的加入导致合采效果变差,3号煤层的加入合采效果明显变好,开发1 1号煤时,井位部署避开断层附近区域,或者该区域的煤层气井不进行压裂作业。选择生产三年以上、分布合理的煤层气井进行产能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韩城地区生产井产能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依次是临储比、单米压裂总液量、含气量。临储比决定了煤储层排水降压的难易程度,临储比越高,产气潜力(煤层厚度×含气量)越大,产气能力(产气潜力×渗透率)越高,煤层气井产气量越高。煤层气井高产指标为:埋深400~700m、煤层厚度大于5m,临储比大于0.3、含气量大于6m3/t、采用1%KCl活性水压裂液、不低于3m3/m的单米加砂量、不低于40m3/m的单米压裂总液量。利用ARIMA方法对韩城地区煤层气井进行产能拟合与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生产井产能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5%。通过补偿密度测井、补偿中子测井与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煤层气井产能交汇测井图版,结果表明,该图版分为高采气指数区,中采气指数区,低采气指数区三个部分,通过新完钻井测井数据进行投影即可预测其产能。

刘春莹[10](2014)在《随钻测井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对含油气盆地进行开发时,异常地层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应用测井资料对地层压力进行的评价通常采用的是钻后电缆测井资料,但是钻后评价无法实时指导钻井工作的进行、保证施工安全,因此要采用随钻测井的方法来进行地层压力的评价。在随钻测井中,与电缆测井类似,应用随钻声波时差、密度等孔隙度资料就可以实现地层压力的实时预测。但由于国内早期随钻测井所测项目较少,缺少随钻孔隙度及电阻率等测井资料,往往只有随钻自然伽马,因此本文对利用随钻伽马测井进行地层压力预测进行了研究。鉴于目前很难获得齐全的随钻测井资料,故本文主要基于常规电缆测井资料进行压力预测技术和方法研究,再将这些方法应用于随钻测井资料,同时,也考虑结合钻井参数,用以验证或提高地层压力预测评价的准确性。针对以上内容,本文通过对某地区实际电缆测井资料的研究,对基于正常压实趋势线的方法提出了趋势线的约束条件和伊顿系数的回归方式,在做了大量统计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孔隙度资料(声波时差、密度)与自然伽马之间可能存在的函数关系,此时可以应用自然伽马资料对地层压力进行评价。最后,应用有限的随钻数据,检验了方法的可行性,并结合钻井资料对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电缆测井资料获得的方法可以应用在随钻测井中,在研究区具备一定量的测井资料时,应用随钻测井也可以实现对地层压力的实时预测。

二、岩屑自然伽玛放射性录井方法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屑自然伽玛放射性录井方法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技术在冀东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技术
    1.1 技术原理
    1.2 技术优势
2 方法研究
    2.1 选取标准样品
    2.2 样品扫描
    2.3 数据转换
3 实例应用
    3.1 N 13-50井
    3.2 N 5-82C1井
    3.3 N 103X89井
4 结论

(2)涪陵页岩气田PDC钻头钻井参数实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钻井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磨损方程、钻速方程和扭矩方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思路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地层研磨性测井评价方法
    2.1 前人研磨性实验介绍
    2.2 地层研磨性测井评价模型的建立
        2.2.1 岩石研磨性与单因素参数的关系
        2.2.2 岩石研磨性与多因素参数的关系
        2.2.3 建立地层研磨性测井评价模型
    2.3 研磨性测井评价模型与磨损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DC钻头破岩扭矩新模型的建立
    3.1 PDC钻头破岩基本原理
        3.1.1 牙齿破碎力学过程分析
        3.1.2 破碎现象及规律描述
    3.2 PDC钻头破岩扭矩模型及切削深度理论研究
        3.2.1 切削齿受力模型
        3.2.2 切削深度模型
        3.2.3 破碎单位体积岩石所需扭矩
    3.3 复合钻井PDC钻头破岩扭矩模型的建立
        3.3.1 复合钻进水力能量
        3.3.2 复合钻进条件下的破岩扭矩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破岩扭矩PDC钻头钻井参数优化方法
    4.1 确立磨损方程
        4.1.1 PDC钻头磨损分级
        4.1.2 钻头新度分析
        4.1.3 研磨性系数和钻头新度实例计算
    4.2 确定抗剪强度基线
        4.2.1 抗剪强度计算
        4.2.2 确定抗剪强度基线
    4.3 基于破岩扭矩的钻进参数优化方法
        4.3.1 破岩扭矩模型的建立
        4.3.2 优化机理分析
        4.3.3 优化准则
        4.3.4 优化算法
        4.3.5 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水力-机械比能PDC钻头钻井参数优化方法
    5.1 常见比能模型介绍
    5.2 基于水力-机械比能模型的建立
        5.2.1 优化准则
        5.2.2 比能优化算法
        5.2.3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耗水层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高耗水层概述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开发特征
    2.3 高耗水层概述
        2.3.1 高耗水层的定义
        2.3.2 高耗水层的成因
        2.3.3 高耗水层的表现特征
        2.3.4 高耗水层基本识别技术
第3章 研究区储层测井解释
    3.1 资料预处理
        3.1.1 研究区域资料概况
        3.1.2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3.1.3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3.1.4 录井岩性归位
    3.2 储层基本规律分析
    3.3 储层参数求取
第4章 高耗水层识别模型构建
    4.1 高耗水层样本拾取
    4.2 高耗水层特征参数提取
    4.3 识别模型构建
第5章 模型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
    5.1 高耗水层识别
    5.2 识别结果分析验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龙江省亚布力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亚布力地区研究现状
        1.2.4 地热地质研究程度
    1.3 研究的路线内容、路线与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3.3 拟解决主要科学问题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
    2.2 自然地理
        2.2.1 气象
        2.2.2 水文
        2.2.3 地形地貌
    2.3 地层
    2.4 构造
    2.5 岩浆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热区地热地质条件
    3.1 地热区边界条件
        3.1.1 基础地质条件
        3.1.2 地表地热显示
        3.1.3 地热区类型
        3.1.4 地热区平面分布
        3.1.5 地热区垂向分布
        3.1.6 地热区边界条件综述
    3.2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3.2.1 热储特征及埋藏条件
        3.2.2 地热流体场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体来源与形成时代
    4.1 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
        4.1.1 常规成分特征
        4.1.2 微量元素
        4.1.3 放射性元素
    4.2 地热流体化学组分动态变化
    4.3 同位素化学与地热田成因分析
        4.3.1 地下水的来源
        4.3.2 流体的形成时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球物理钻探特征
    5.1 地球物理特征
        5.1.1 工作原理与方法
        5.1.2 电磁测深成果与分析
        5.1.3 地质解释
    5.2 钻探特征
        5.2.1 断层
        5.2.2 钻探
        5.2.3 地质编录
        5.2.4 地球物理测井
        5.2.5 完井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
    6.1 热储模型
    6.2 地热能储量计算
        6.2.1 热储计算模型
        6.2.2 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6.2.3 热储储量计算及结果
    6.3 地热流体储存量计算
        6.3.1 地热流体储存量计算模型
        6.3.2 计算参数确定
        6.3.3 储存量计算及结果
    6.4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
        6.4.1 计算参数选择
        6.4.2 开采权益保护半径
        6.4.3 地热流体可开采储量计算
    6.5 勘查区储热规模评价
        6.5.1 产能计算
        6.5.2 年开采累计利用的热能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7.1 地热流体不同用途评价
        7.1.1 理疗热矿水评价
        7.1.2 饮用天然矿泉水评价
        7.1.3 生活饮用水评价
        7.1.4 农业灌溉用水评价
        7.1.5 渔业用水评价
    7.2 地热流体中有用矿物组分评价
    7.3 地热流体腐蚀性评价
    7.4 地热流体结垢评价
        7.4.1 利用锅垢总量评价
        7.4.2 碳酸钙结垢趋势判断
    7.5 地热流体质量综合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热流体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
    8.1 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
        8.1.1 成井深度的经济性评价
        8.1.2 地热流体温度的可利用范围评价
        8.1.3 地热流体单位产量及开采区适宜性评价
        8.1.4 地热资源利用的方向方式评价
        8.1.5 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可行性综合评价
    8.2 地热资源开发的环保意义
    8.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8.3.1 水化学污染
        8.3.2 热污染
        8.3.3 空气污染
        8.3.4 放射性污染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北京市通州区西集地热资源勘查技术及钻井工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
        1.2.1 工作区范围
        1.2.2 气象水文
        1.2.3 经济发展与规划需求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
        2.1.1 大厂新断陷
        2.1.2 大兴迭隆起
    2.2 断裂
        2.2.1 夏垫断裂带
        2.2.2 西集断裂
        2.2.3 姚辛庄断裂
    2.3 地层
        2.3.1 大兴迭隆起地层特征
        2.3.2 大厂新断陷地层特征
    2.4 地热地质条件
        2.4.1 导热通道
        2.4.2 热储盖层
        2.4.3 热储层
第3章 物探成果解译
    3.1 地震资料解译
    3.2 重力资料及成果解译
        3.2.1 推断解释依据
        3.2.2 面积性重力成果
    3.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成果解译
        3.3.1 推断解释依据
        3.3.2 CSAMT法在西集地区的局限性
    3.4 综合推断解释
第4章 成井预测及钻探工艺要求
    4.1 成井预测
        4.1.1 井位及井深预测
        4.1.2 出水量预测
        4.1.3 出水温度预测
        4.1.4 水质预测
    4.2 钻探工艺要求
        4.2.1 井深结构设计
        4.2.2 钻具组合
        4.2.3 钻具使用及管理
        4.2.4 泥浆参数及使用管理
        4.2.5 管材材质及固井设计
        4.2.6 地球物理测井
        4.2.7 地质录井
        4.2.8 洗井
        4.2.9 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
    4.3 风险分析及技术要求
        4.3.1 风险分析
        4.3.2 技术要求
第5章 地热井钻探施工及质量评述
    5.1 钻探施工
        5.1.1 基本概况
        5.1.2 井管装置及井身结构
        5.1.3 固井
        5.1.4 地球物理测井
        5.1.5 地质录井
        5.1.6 洗井
        5.1.7 抽水试验
    5.2 复杂情况处理
        5.2.1 设计变更
        5.2.2 粘钻卡钻处理
    5.3 成井及质量评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热资源开发项目及风险管理概述
    2.1 地热资源开发项目概述
    2.2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3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工程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识别与估计
    3.1 项目风险识别
        3.1.1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3.1.2 项目风险识别因素
    3.2 项目风险估计
        3.2.1 风险估计方法
        3.2.2 贝叶斯估计
        3.2.3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评价
    4.1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4.2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评价
        4.2.1 风险因素选取
        4.2.2 风险评价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应对方案
    5.1 风险应对过程
    5.2 风险应对策略
    5.3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前期工作风险应对措施
        5.3.1 地质资料解释风险应对措施
        5.3.2 地球物理勘查风险应对措施
        5.3.3 断裂构造风险应对措施
        5.3.4 地层岩性风险应对措施
        5.3.5 地热井结构设计应对措施
    5.4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钻探工作风险应对措施
        5.4.1 地球物理测井风险应对措施
        5.4.2 钻井地质编录风险应对措施
        5.4.3 地热钻探钻井液风险应对措施
        5.4.4 地热钻探事故处理风险应对措施
        5.4.5 地热钻探施工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效果验证
    6.1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假设
    6.2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实际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措施
        6.2.1 地质资料解释风险应对
        6.2.2 地热钻探钻井液风险应对
        6.2.3 地热钻探施工管理风险应对
    6.3 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验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龙江省绥化市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
    2.3 区域地热地质
第3章 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
    3.1 边界条件
    3.2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3.3 地热流场特征及动态
    3.4 地温场特征
第4章 地热流体化学特征
    4.1 地热流体化学特点
    4.2 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演化
第5章 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
    5.1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
    5.2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
    5.3 地热资源评价
第6章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6.1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样本选择
    6.2 地热流体水质评价
    6.3 温度可利用性评价
第7章 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与环境保护
    7.1 地热开发的经济性及适宜性评价
    7.2 开发利用方向
    7.3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指导教师简介

(8)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数字油田已成为油田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 数据质量是检验数字油田成败与否的关键
        1.1.3 云数据服务是数字油田的未来发展趋势
    1.2 数字油田的研究现状
        1.2.1 数字油田的内涵
        1.2.2 数字油田的研究现状
        1.2.3 数字油田的发展趋势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3 面向数字油田的云计算
        1.3.1 云计算的诞生背景
        1.3.2 云计算给数字油田带来的发展机遇
        1.3.3 面向数字油田的云计算研究现状分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论文组织
第2章 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2.1 云计算的理论基础
        2.1.1 云计算的定义
        2.1.2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2.1.3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2.1.4 云计算的体系架构
    2.2 面向数字油田的云平台理论框架
        2.2.1 数字油田的体系架构分析
        2.2.2 体系架构的对比总结
        2.2.3 面向数字油田的云平台的体系架构
    2.3 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2.3.1 设计原则及目标
        2.3.2 总体结构设计
        2.3.3 体系结构的层次模型解析
        2.3.4 功能系统设计
    2.4 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的实现
        2.4.1 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分析
        2.4.2 基础设施云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4.3 基础设施云系统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数据服务平台的中心主库构建
    3.1 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3.1.1 专业数据库建设
        3.1.2 统建数据库建设
    3.2 中心主库模型设计
        3.2.1 中心主库模型的选型
        3.2.2 中心主库模型的设计思路及工作流程
        3.2.3 中心主库模型的设计原则
        3.2.4 中心主库模型的设计规范
        3.2.5 中心主库模型的设计模式
        3.2.6 中心主库模型的扩展实例
    3.3 数据集成总线的设计
        3.3.1 数据集成概述
        3.3.2 数据库集成方法
        3.3.3 数据集成总线的架构设计
        3.3.4 数据集成接.开发与运行
    3.4 模型管理与数据集成总线管理的功能设计
        3.4.1 模型管理的功能设计
        3.4.2 数据总线管理的功能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数据服务平台的企业服务总线构建
    4.1 SOA理论基础概述
        4.1.1 SOA的由来及定义
        4.1.2 SOA的特点及优势
        4.1.3 SOA与云计算
        4.1.4 企业服务总线ESB
    4.2 面向云数据服务平台的企业总线的结构设计
        4.2.1 数据的应用现状分析
        4.2.2 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的体系结构
        4.2.3 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的管理模式
    4.3 数据服务接.设计
        4.3.1 服务接.的总体架构设计
        4.3.2 服务接.的内容设计
        4.3.3 服务接.的开发
    4.4 数据服务总线管理的功能设计
        4.4.1 数据服务总线管理功能
        4.4.2 数据服务总线管理的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数据服务平台的质控体系
    5.1 数据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5.1.1 数据质量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5.1.2 数据质控的评价标准
        5.1.3 数据质控的技术分析
    5.2 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5.2.1 完整性问题
        5.2.2 格式规范性问题
        5.2.3 代码规范值不统一问题
        5.2.4 数据有效性问题
        5.2.5 数据一致性问题
    5.3 数据质量的控制技术
        5.3.1 基于元数据的质控体系流程
        5.3.2 数据质控措施
        5.3.3 基于元数据的质控标准与规范
    5.4 数据质量控制的管理功能设计
        5.4.1 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功能设计
        5.4.2 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数据库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型平台的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6.1 大港油田数字油田发展现状
        6.1.1 企业基础网络建设
        6.1.2 数据库建设
        6.1.3 专业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6.1.4 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6.2 基础设施云管理系统的应用实例及效果
        6.2.1 自助式智能集群部署
        6.2.2 主流应用系统集成
        6.2.3 统一的作业管理
        6.2.4 全面的资源实时监控与统计报表分析
        6.2.5 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6.3 云数据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效果
        6.3.1 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管理
        6.3.2 可自动升级的模型管理
        6.3.3 数据自动集成管理
        6.3.3.1 数据集成自动化
        6.3.3.2 数据接口(ODI)管理
        6.3.3.3 数据差异对比
        6.3.4“一站式”数据服务管理
        6.3.5 数据质量在线处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结论与展望
    7.1 成果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韩城地区煤层气藏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1.1 韩城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2.1 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1.2.2 煤层气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煤层气井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2.1.1 构造特征
        2.1.2 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及煤层
        2.2.1 煤系地层发育特征
        2.2.2 主力煤储层分布特征
    2.3 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2.3.1 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关系
        2.3.2 沉积环境控制作用
        2.3.3 水文地质控制作用
3 煤储层地质特征
    3.1 煤岩煤质特征
        3.1.1 煤级
        3.1.2 显微组成
        3.1.3 宏观煤岩类型
        3.1.4 工业分析
    3.2 含气量
    3.3 原始储层压力
    3.4 孔隙度与渗透率
        3.4.1 孔隙度
        3.4.2 渗透率
    3.5 应力变形特征
    3.6 等温吸附特征
    3.7 煤体结构
        3.7.1 不同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组合特征
        3.7.2 不同煤体结构分层划分
        3.7.3 煤体结构平面分布
4 煤层气井产能动态与分级
    4.1 煤层气井生产阶段划分与定量化表征
        4.1.1 煤层气井生产阶段划分
        4.1.2 煤层气井生产阶段的定量化表征
    4.2 韩城煤层气井排采特征
        4.2.1 单井产水量大,排水期较长
        4.2.2 单井产气量波动大,无明显峰值
        4.2.3 不同单井间的产气量差异大,高产井稳产期较长
    4.3 煤层气井的产能分级
        4.3.1 煤层气井产能的工程干预
        4.3.2 韩城煤层气井产能分级
    4.4 煤层气井开发组合及产能特征
        4.4.1 单采5号煤层
        4.4.2 单采11号煤层
        4.4.3 合采3+5号煤层
        4.4.4 合采3+11号煤层
        4.4.5 合采5+11号煤层
        4.4.6 合采3+5+11号煤层
        4.4.7 含砂层开采
        4.4.8 开发组合产能分布模式
5 煤层气藏产能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
    5.1 主要地质因素分析
        5.1.1 埋深
        5.1.2 煤层厚度
        5.1.3 临储比
        5.1.4 含气性
        5.1.5 渗透率
        5.1.6 构造条件
        5.1.7 水文地质条件
    5.2 主要工程因素分析
        5.2.1 单相排水时间
        5.2.2 单相水累计产量
        5.2.3 压裂工艺
    5.3 产能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与综合分析
        5.3.1 灰色模型原理
        5.3.2 灰色关联评价结果
        5.3.3 产能主控因素的综合分析
6 煤层气井产能预测
    6.1 ARIMA煤层气井产能预测
        6.1.1 建模原理
        6.1.2 ARIMA产能分析
    6.2 煤层气井产能预测测井图版
        6.2.1 煤储层测井响应
        6.2.2 产能预测测井图版
7 结论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随钻测井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随钻测井发展现状
        1.2.2 测井评价地层压力方法
        1.2.3 随钻压力评价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地层压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异常地层压力成因
    2.3 异常地层压力的表现
第三章 常规电缆测井地层压力评价方法研究
    3.1 常规评价方法
        3.1.1 应用声波时差(AC)资料
        3.1.2 应用电阻率资料(RT)
        3.1.3 应用密度(DEN)资料
    3.2 方法应用效果分析
        3.2.1 区域概况
        3.2.2 应用声波时差资料评价
        3.2.3 应用电阻率资料评价
第四章 随钻测井地层压力评价方法研究
    4.1 随钻测井原理简述
        4.1.1 随钻自然伽马测井原理
        4.1.2 随钻电阻率测井原理
    4.2 随钻测井资料的预处理与标准化
        4.2.1 随钻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4.2.2 随钻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4.3 随钻测井资料的井斜校正方法
    4.4 应用随钻自然伽马资料评价地层压力
        4.4.1 基于地层对比的直接评价
        4.4.2 间接评价
第五章 结合钻井资料的随钻地层压力评价
    5.1 dc指数法
        5.1.1 应用资料介绍
        5.1.2 评价效果分析
    5.2 应用钻井资料辅助随钻测井评价地层压力
        5.2.1 邻井资料分析
        5.2.2 目标井压力评价
    5.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岩屑自然伽玛放射性录井方法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技术在冀东油田的应用[J]. 杜鹏,何强,高凌云,刘胜明,刘军. 录井工程, 2020(03)
  • [2]涪陵页岩气田PDC钻头钻井参数实时优化研究[D]. 孙玉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高耗水层识别方法研究[D]. 朱博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6)
  • [4]黑龙江省亚布力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评价[D]. 戈艺然. 吉林大学, 2017(04)
  • [5]北京市通州区西集地热资源勘查技术及钻井工艺应用研究[D]. 张沁瑞. 吉林大学, 2017(04)
  • [6]A地热资源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维逸.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7]黑龙江省绥化市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D]. 姜智超. 吉林大学, 2015(09)
  • [8]面向数字油田的云数据服务架构研究[D]. 朱正平. 长江大学, 2015(03)
  • [9]韩城地区煤层气藏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D]. 林文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10]随钻测井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 刘春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标签:;  ;  ;  ;  

岩屑天然伽马放射性测井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