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一、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维娜,顾翔[1](2021)在《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似,已有大量研究肯定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在冠心病诊断及未来心血管事件预测方面的能力。超声是探查颈动脉状况的常用无创工具,可经济、快速地提供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且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可探查的相关指标也更为全面,关于这些指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拟就超声探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在冠心病诊断及心血管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韩伟[2](2021)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Lp-PLA2及MMP-9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合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血清Lp-PLA2、MMP-9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三者联合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拟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于住院24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且同意进一步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内超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38例、非易损斑块组34例,同期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Lp-PLA2、MMP-9水平;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测量CIMT和颈动脉斑块数量;应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使用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价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比较三组间炎症因子水平、CIMT值等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Lp-PLA2、MMP-9、CIM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1.易损斑块组、非易损斑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非易损斑块组和对照组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2.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MMP-9水平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41);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非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CIMT值:易损斑块组CIMT值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易损斑块组C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易损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CI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非易损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4.血清Lp-PLA2水平、血清MMP-9水平、CIMT值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r=0.781、0.805、0.36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MMP-9、CIMT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得出Lp-PLA2、MMP-9、CIM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最佳诊断临界点分别为309.49μg/L、54.17μg/L、0.927mm,预测易损斑块的敏感度及特异性为Lp-PLA2(92.1%、67.2%);MMP-9(89.5%、67.2%);CIMT(84.2%、49.3%)。三者联合时预测易损斑块的敏感度为97.4%,特异性为74.6%。结论:1.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血清MMP-9水平明显升高,且CIMT、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加。2.血清Lp-PLA2水平、血清MMP-9水平、CIMT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三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3.血清Lp-PLA2水平、血清MMP-9水平、CIMT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蒋小丽[3](2021)在《外周血管功能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冠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病理特征,钙化的发生使冠脉病变加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评估CAC的严重程度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必要性。针对CAC的检测,也随之衍生出多种检查方法,包括冠脉CT、冠脉造影等,但都存在成本高,普及率低的缺点。而外周血管功能作为反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具有无创、检测方便的优点,本研究基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通过研究外周血管功能与CAC的相关性,为外周血管功能指标来评估CAC提供依据,以此为CAC的筛查增加无创良好、经济简便的指标。目的: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的患者,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动脉血管壁弹性、顺应性的改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通过探讨外周血管功能与CAC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使用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检测来评估CAC的可行性提供依据,为CAC的评估增加无创良好的指标。研究对象和方法:收集2019.01-2020.01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并诊断为CCS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完成静脉采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门控心血管螺旋CT检查及外周动脉硬化检测、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入组126例,年龄在33-79岁,包括男性60例,女性66例;根据门控心血管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CAC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钙化组(>0分)与非钙化组(=0分),非钙化组46人,钙化组80人,钙化组再进一步根据Agatston积分对钙化积分为1-99分、100-399分、≥400分的患者根据钙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亚组,包括轻度钙化组22人,中度钙化组38人,重度钙化组20人。所有数据以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AC的危险因素以及分析外周血管功能与CAC的相关性。结果:1、在一般资料比较中,CAC组在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ABI、Ba PWV、CIMT、PP方面与非钙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ABI、Ba PWV、CIMT、PP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糖尿病、ABI、Ba PWV、CIMT、PP是CAC的独立危险因素。3、CAC分组分别与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指标包括ABI、Ba PWV、CIMT、PP,结果显示四组间各指标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方图显示随着CAC的程度越重,Ba PWV、PP、CIMT增加,ABI降低。4、根据钙化组和非钙化组之间ABI、Ba PWV、CIMT、PP的测定结果分别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四项外周血管功能指标对诊断CAC患者的ROC曲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BI、Ba PWV、CIMT、PP分别可以作为CAC的筛查指标。5、在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间进行外周血管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Ba PWV、PP、CIMT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管弹性程度更差,动脉僵硬度更高。高血压组中钙化患者较非高血压组钙化患者中占比更多,Ba PWV、PP异常者人数也更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意义的Ba PWV、PP在高血压合并CAC组和非高血压CAC组进行卡方分析,提示Ba PWV在高血压合并CAC组和非高血压CAC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Ba PWV能对高血压合并CAC的患者起到一定的预测价值。6、在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进行外周血管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Ba PWV、PP、CIMT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血管弹性程度更差,动脉僵硬度更高。糖尿病组中钙化患者较非糖尿病组中钙化患者占比更多,Ba PWV、PP、CIMT异常者人数也更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意义的Ba PWV、PP、CIMT在糖尿病合并CAC组和非糖尿病CAC组进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仅Ba PWV、CIMT在非糖尿病组CAC人群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C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吸烟、糖尿病、ABI、Ba PWV、CIMT、PP。2、CAC的发生风险与ABI呈负相关,与Ba PWV、CIMT、PP三者分别呈正相关,且各相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CAC的严重程度。3、ABI、Ba PWV、CIMT、PP分别可以作为CAC的筛查指标。4、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管弹性程度更差,动脉僵硬度更高;CAC及血管弹性异常与高血压具有相关性;Ba PWV能对高血压合并CAC的患者起到一定的预测价值。5、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的血管弹性程度更差,动脉僵硬度更高;CAC及血管弹性异常与糖尿病具有相关性。

朱方瑜[4](2021)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蛋类摄入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CP)的关系;评估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新鲜蔬菜与CP关系间的潜在中介效应,为改善膳食行为、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对2015-2016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数据和资料,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对于连续性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2.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的蛋类摄入情况,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获取研究对象的CIMT和CP检出情况。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与单发CP之间的关系。3.将研究对象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情况按摄入频率分为几乎不摄入、偶尔摄入及每日摄入,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蔬菜和水果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蛋类摄入水平与CP检出,以及检出数量之间关系,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探讨LDL-C在新鲜蔬菜和CP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1.江苏省2015年至2016年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在本研究纳入的13008名高危对象中,高危类型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血压高型(73.3%)、血脂异常型(23.0%)、WHO患病风险≥20%型(21.3%)和CVD史型(12.4%)。高危类型聚集情况为1种、2种、3种、4种的构成比分别为73.4%、23.4%、3.0%和0.2%。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收入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3%的高危对象每天摄入大米,33.3%每天摄入面食,68.4%每天摄入新鲜蔬菜。2.蛋类摄入<1次/周组(2293人)、1-3次/周组(4890人)、4-6次/周组(2239人)、7次/周(1970人)的CP发生率分别为40.8%,33.3%,37.7%,39.6%。调整年龄、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HDL-C、LDL-C、TG、TC,禽肉、畜肉、水果、蔬菜摄入情况后,与每周摄入低于1次相比,每周1-3次摄入蛋类时发生CP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为0.66(0.58-0.75)。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每周1-3次摄入蛋类的OR为0.74(0.64-0.85)。未发现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有线性关系(P>0.05)。3.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后,与很少食用蔬菜者相比,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的研究对象检出CP的OR分别为0.67(0.58-0.78)和0.70(0.62-0.79)。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者的OR分别为0.77(95%CI:0.64-0.92)和0.80(95%CI:0.68-0.94)。LDL-C在新鲜蔬菜摄入与CP检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未发现水果摄入与CP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2015年至2016年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男性、年龄较大者、农村地区居民、教育程度较低者、家庭年均收入较低者更易于发生高危类型聚集。该人群膳食行为以面粉谷类和蔬菜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膳食习惯属于东方膳食行为。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低频率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降低存在关联,而较高频率的蛋类摄入与发生斑块的风险无关联。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摄入新鲜蔬菜和偶尔摄入新鲜水果均可降低检出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每日摄入水果对单发颈动脉斑块的保护作用并不显着。摄入新鲜蔬菜可通过影响LDL-C水平对CP的发生产生影响。

朱丽[5](2021)在《豫北地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早期诊断冠心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临床上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且固定,因此常用来观察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能够反映冠心病的存在和病变情况。但豫北地区人群的颈动脉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目前尚不明晰。目的研究豫北地区人群颈动脉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了解二者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分析颈动脉IMT、最大斑块长径、最大斑块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性,明确应用颈动脉检查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最佳临界值和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工程研究中心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806名行冠脉造影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豫北地区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158)和非冠心病组(n=648),根据有无颈动脉IMT增厚及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对研究人群分组。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消除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组间差异。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及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差异。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斑块性质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界值。结果1.冠心病人群的颈动脉IMT增厚率、斑块形成率、颈动脉IMT、最大斑块长径和最大斑块厚度均大于非冠心病人群(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动脉IMT(OR=3.974,95%CI 1.094-14.440,P=0.036)、最大斑块长径(OR=1.119,95%CI 1.085-1.153,P<0.001)、最大斑块厚度(OR=1.745,95%CI 1.437-2.121,P<0.001)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经PSM处理后,冠心病人群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最大斑块长径及最大斑块厚度大于非冠心病人群(P<0.05)。三支病变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率、斑块形成率、最大斑块长径及最大斑块厚度大于正常人群和单支病变者(P<0.05)。重度病变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率、斑块形成率、最大斑块长径和最大斑块厚度大于正常组和轻度病变患者(P<0.05)。3.冠心病患者的软斑及混合斑多于非冠心病者(35.9%vs.20.0%,P<0.05;19.1%vs.8.8%,P<0.05),硬斑相比无显着差异(34.4%vs.26.1%,P>0.05)。4.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示,最大斑块长径与冠脉病变支数(r=0.269,P<0.001)、Gensini评分(r=0.260,P<0.001)及冠脉病变程度(r=0.254,P<0.001)的相关性强于颈动脉IMT和最大斑块厚度。5.颈动脉IMT增厚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2%和46.1%。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3%和54.6%。6.最大斑块长径预测冠心病的价值优于颈动脉IMT和最大斑块厚度,最佳诊断界值是8.6 mm,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24,敏感性46.5%,特异性74.1%。最大斑块长径预测冠脉重度病变的价值优于颈动脉IMT和最大斑块厚度,最佳诊断界值是9.0 mm,AUC为0.651,敏感性55.1%,特异性66.1%。结论豫北地区人群颈动脉IMT及斑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和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存在及冠脉重度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与颈动脉IMT和最大斑块厚度相比,最大斑块长径在预测冠心病的存在和评估病变严重程度方面显示出更好的价值,它可能更有助于早期识别冠心病患者。

陈维娜[6](2021)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及其相关不良事件如急性心梗等死亡率持续上升,早期发现及二级预防对于降低心肌梗死或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和颈动脉两者的粥样硬化机制相似,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病变间相关性及其对冠脉病变预测能力有助于冠心病早期诊疗。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探测下各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比较各参数对患者发生冠心病及严重冠心病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选取我院364例同次住院期间行冠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颈部血管超声的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及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根据其冠脉CTA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并按照国际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类将患者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冠脉病变组三组,比较各组基线资料及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并分析各参数之间相关性及与严重冠心病间的相关性,而后将各参数分别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判别其是否为发生冠心病/严重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各参数与发生冠心病/严重冠心病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分析各参数对患者发生冠心病/严重冠心病的预测能力。结果: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降压药物服用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酸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冠心病组在男性构成、平均年龄、降脂药物服用情况及颈部斑块检出率、平均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及最大斑块长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无/轻度冠脉病变组、中度冠脉病变及重度冠脉病变组三组间比较时,结果显示各组患者间在BMI、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酸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在平均年龄、男性构成、吸烟史及降脂药物服用率、降压药物服用率及肌酐水平、斑块检出率、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方面呈上升趋势(P<0.05)。2、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斑块检出(r=0.288)、平均IMI(r=0.179)、斑块评分(r=0.335)、半定量积分(r=0.378)、等级积分(r=0.393)、最大斑块厚度(r=0.385)及最大斑块长度(r=0.368)与其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及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检出斑块、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2.595,1.256,1.785,1.498,1.568,1.068;均P≤0.001)。而平均IMT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冠心病不再具有独立相关性(P=0.144)。单因素分析及校正性别、年龄及肌酐值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检出斑块、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为严重冠心病均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2.705,2.106,1.243,2.046,1.599,1.627,1.070;均P≤0.001)。4.单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检出、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及最大斑块长度预测患者冠心病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51、0.606、0.711、0.669、0.706、0.712、0.701。斑块检出、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及最大斑块长度预测患者严重冠心病发生的AUC分别为0.650、0.580、0.735、0.678、0.733、0.746、0.723。结论:1.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斑块评分及等级积分在预测冠心病及严重冠心病时表现出比平均IMT、半定量积分与检出斑块更好的独立性及预测价值。2.考虑到临床实际应用,等级积分及最大斑块长度可能是更适宜的冠心病替代指标,它们在避免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或CTA检查同时可筛选出合理的早期预防及诊断范围,从而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更大程度减少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

秦雅红[7](2020)在《无症状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早期识别及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现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以尽早行临床干预,减少相关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心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将斑块患者分为3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组146例、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106例,另取同期体检无斑块者5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差异及血清学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标志物独立及联合诊断易损斑块效能,并对比斑块积分、10年ICVD及血清标志物三种诊断方法的预测效能。结果:1.单因素分析: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is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人软骨糖蛋白-39(Human cartilage glycoprotein-39,YKL-40)、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患者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吸烟、糖尿病、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颈动脉斑块积分(Carotid plaque score,CPS)、MMP-9、LOX-1、YKL-40、PAPP-A、10 年 ICVD 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血压、糖尿病、高PAPP和YKL-40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是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性别:OR=0.339,P=0.037;高血压:OR=0.277,P=0.001;糖尿病:OR=0.320,P=0.027;PAPP-A:OR=2.679,P=0.000;YKL-40:OR-1.009,P=0.020)。糖尿病、高 LDL-C、CPS、MMP-9、LOX-1、YKL-40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DL-C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HDL-C:OR=0.208,P=0.005;糖尿病:OR=0.419,P=0.014;LDL-C:OR=1.820,P=0.010;斑块积分:OR=1.334,P=0.006;MMP-9:OR=1.015,P=0.000;LOX-1:OR=1.008,P=0.009;YKL-40:OR=1.007,P=0.013)。3.血清标志物MMP-9、LOX-1和YKL-40的ROC曲线分析:MMP-9诊断易损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847(95%CI:0.791~0.903),敏感度88.36%,特异度70.75%,阳性预测值80.63%,诊断准确率80.95%;LOX-1诊断易损斑块的 AUC 为 0.630(95%CI:0.560~0.700),敏感度 85.62%,特异度 24.53%,阳性预测值60.98%,诊断准确率59.925%;YKL-40诊断易损斑块的AUC为0.646(95%CI:0.576~0.716),敏感度 81.51%,特异度 25.47%,阳性预测值 60.10%,诊断准确率57.94%;3个因素联合诊断易损斑块的AUC为0.850(95%CI:0.795~0.905),敏感度87.67%,特异度81.13%,阳性预测值86.49%,诊断准确率84.92%,显着优于3个因素的单独诊断效能。4.CPS、10年ICVD及血清标志物诊断易损斑块的ROC曲线分析:CPS诊断准确率为 61.90%(95%CI:0.586~0.721,P=0.000),10 年 ICVD 诊断准确率为 56.75%(95%CI:0.52~0.661,P=0.014),血清标志物诊断准确率为 84.92%(95%CI:0.795~0.905,P=0.000)。结论:1.糖尿病、高CPS、MMP-9、LOX-1、YKL-40、LDL-C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DL-C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2.3个血清标志物MMP-9、LOX-1、YKL-40联合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及准确率显着优于3个因素的单独诊断效能。3.血清标志物预测潜在ASCCVD患者的效果优于斑块积分和10年ICVD,我们可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清标志物准确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赵丽丽[8](2020)在《补心软脉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心软脉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动脉彩超、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予补心软脉颗粒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对照组予西医规范化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结果、血脂、心超、肝肾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情况,评估补心软脉颗粒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中医证候评分:①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颈动脉彩超:①斑块面积,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斑块面积较对照组减小;②斑块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IMT,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④Crouse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临床疗效比较,斑块积分、IMT、Crouse积分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斑块面积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26.7%,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血脂指标:①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变化情况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②LDL-C达标率,治疗组达标率3.3%,对照组为0%,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心超指标:①两组LVID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两组IV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LVPW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④两组LVEF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LVEF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药物相关的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补心软脉颗粒联合西药基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提升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林培鑫[9](2020)在《无创性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动脉内膜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常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重要器官血管,以及颈动脉和外周动脉等。颈动脉是AS的好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检查可以通过超声技术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进行评估。但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包含内膜及中膜,现今临床常用的超声技术因分辨率和频率等因素无法识别内膜和中膜的界限,而AS早期病变主要发生在动脉内膜层。受中膜层的影响,IMT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其他病变导致的中膜增生可能会造成AS的假阳性。因此,对动脉内膜厚度的测量可能更好的反映早期AS病变。桡动脉、足背动脉也被证明是AS病变的好发部位,然而,迄今为止应用超声对颈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内膜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对比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应用新型24-MHz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动脉内膜厚度,分析导致内膜厚度增加的相关因素,为AS病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及冠心病的关系,明确其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颈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内膜增厚的相关因素及差异,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依据。2.研究颈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内膜厚度与冠脉病变及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测价值。3.探讨不同部位血管间内膜厚度的相关性和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5例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时期50例临床无冠心病的查体受试者为对照组。2.资料收集2.1一般资料采集收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他汀类用药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一般资料,并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收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等实验室指标。2.2超声检查方法及测量指标采用 Aplio i900,Canon-Toshiba Ultrasound,Tochigi-ken,Japan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连接24-MHz线阵探头。于受试者双侧颈总动脉距分叉处2cm、1cm,双侧颈内动脉距分叉处1cm处的血管后壁采集颈动脉超声图像,于双侧桡骨茎突上方1-2cm处的血管后壁采集桡动脉超声图像,于双侧内外踝连线下方2-3cm处血管后壁采集足背动脉超声图像。于舒张末期测量受试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CIT)、颈动脉中膜厚度(CMT)、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桡动脉中膜厚度(RMT)、足背动脉内膜厚度(PIT)、足背动脉中膜厚度·(PMT),所有数据取双侧平均水平,并测量3次取均值。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3和MedCalc 19软件,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K-S检验行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诊断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1.1一般资料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BMI、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他汀类用药史、TG、HCY、CR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HDL-C、LDL-C显着减低(P<0.01);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SBP、DBP、GLU、ALT 无明显差异(P>0.05)1.2超声资料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的CIT、RIT、PIT均显着增高(P<0.01);而 CMT、RMT、PMT 无明显差异(P>0.05)。2.内膜厚度的相关因素2.1合并不同危险因素亚组超声指标比较全部受试者根据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或无分为不同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可见:高血压组的CIT、CMT、RIT、RMT、PIT比正常血压组明显升高(P<0.05)。糖尿病组的CIT、RIT、PIT比非糖尿病组显着升高(P<0.01)。肥胖组的RIT、PIT比非肥胖组显着升高(P<0.05)。吸烟组的CIT、RIT、RMT、PIT比不吸烟组显着升高(P<0.05)。血脂异常组的CIT、RIT、PIT比血脂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2.2合并不同危除因素个数超声指标比较合并2个危险因素组和≥3个危险因素组分别与0个危险因素组相比,CIT、RIT、PIT均显着增高(P<0.05);合并2个危险因素组和≥3个危险因素组分别与1个危险因素组相比,CIT、RIT、PIT均显着增高(P<0.05);≥3个危险因素组与2个危险因素组相比,PIT显着增高(P<0.05),且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多,CIT、RIT、PIT呈增高趋势;≥3个危险因素组与1个危险因素组相比,RMT显着增高(P<0.05),其余组间超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线性相关分析线性相关分析提示CIT与RIT、PIT、年龄、高血压史、TG、TC、HDL-C、LDL-C、HCY、CR 显着相关(P<0.05);RIT 与 CIT、PIT、BMI、年龄、TG、TC、HDL-C、LDL-C、HCY 显着相关(P<0.05);PIT 与 CIT、RIT、BMI、年龄、SBP、高血压史、TC、HDL-C、LDL-C 显着相关(P<0.05)。2.4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I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吸烟、HDL-C(P<0.05);RI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HDL-C(P<0.05);PI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BMI、吸烟、HDL-C、GLU(P<0.05)。3.内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3.1冠心病各亚组及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冠心病组患者中,比较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对照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可见:四组间的BMI、吸烟史、高血压患病率、他汀类用药史、TG、TC、HDL-C、LDL-C、HCY、CR存在显着差异(P<0.05);单支病变组的BMI、高血压患病率、他汀类用药史、TG、CR显着高于对照组,HDL-C、LDL-C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支病变组的高血压患病率、他汀类用药史、GLU、HCY、CR显着高于对照组,TC、HDL-C、LDL-C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三支病变组的年龄、BMI、吸烟、高血压患病率、他汀类用药史、TG、GLU、CR显着高于对照组,TC、HDL-C、LDL-C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三支病变组的吸烟率显着高于单支病变组,而舒张压显着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3.2冠心病各亚组及对照组超声指标比较比较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对照组四组间超声测值的差异,结果可见:四组间CIT、RIT、PIT存在显着差异(P<0.01);单支病变组的CIT、RIT、PI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支病变组的CIT、RIT、PIT显着高于对照组,而CIT、CMT显着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的CIT、RIT、PIT显着高于对照组,CMT、RIT显着高于单支病变组,RIT显着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范围的增加,内膜呈增厚趋势。3.3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IT、RIT、PIT均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1),其他相关因素有TC、HDL-C、LDL-C、高血压(P<0.05)。3.4内膜厚度与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CIT 诊断冠心病的 AUC 为 0.919(P<0.01),以 29×10-2mm为cut-off 值,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90%;RIT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879(P<0.01),以12.5×10-2mm为cut-off值,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90%;PIT诊断冠心病的AUC 为 0.833(P<0.01),以 10.5×10-2mm为cut-off 值,灵敏度为 94%,特异度为58%;CIT、RIT、PIT联合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5,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84%,该模型与CIT、RIT、PIT相比,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显着增加(P<0.05)。传统危险因素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888(P<0.01),与传统危险因素相比,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T(AUC:0.888 vs.0.941)、RIT(AUC:0.888 vs.0.936)、PIT(AUC:0.888 vs.0.927)和同时引入 CIT、RIT、PIT三项(AUC:0.888 vs.0.954),对冠心病的诊断能力均显着增加(P<0.05)。而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同时引入CIT、RIT、PIT与单独引入CIT、RIT、PIT相比,其诊断价值的增加作用不明显(P>0.05)。研究结论1.颈动脉、桡动脉和足背动脉内膜增厚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肥胖、血脂异常者的内膜厚度显着升高,随着合并危险因素数量增多,内膜厚度呈增厚趋势,不同部位内膜厚度的影响因素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且CIT、RIT、PIT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冠心病患者的CIT、RIT、PIT显着高于非冠心病者,且随着冠脉病变范围的增加,内膜厚度呈增厚趋势,CIT、RIT、PIT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独立和联合诊断价值,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T、RIT、PIT和同时引入CIT、RIT、PIT,均能显着增加对冠心病的诊断能力。

鹿晔[10](2020)在《基于血流动力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动脉血管病是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也是人类现阶段最重大的医疗与健康挑战。仅从医学和临床研究角度不能解释病变发生位置的特异性,必须结合血流流动特性才能完整阐述的动脉病变机理。同时仅仅从治疗角度理解动脉病变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类健康的需要,需要从多维角度研究动脉病变及演变机理,从而使得积极预防措施和精准治疗方案成为可能。本文根据人体动脉血管医学影像,基于流固耦合的力学研究方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流体力学分析与动态仿真的方法,建立动脉血管血液输运特性力学模型,分析动脉血流在血管结构与病变进程影响下的流体特性,揭示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对动脉血液流动过程建立数学描述。基于局部血管结构特征及内部血液流体特性进行力学分析,分析流体特性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考虑内部流动分离等特征,揭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流体特性与病变影响。研究发现,临床中易发生病变的血管狭窄部位和分叉部位处都会产生明显的流动分离区,区域中的流速和切应力水平较低,形成了适宜病变发生的流体力学环境。2.探讨基于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的动脉血管流固耦合建模方法及内部流动特性。建立基于血管结构与血液参数对血液流场特性影响的量化分析模型,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对血管病变的致病机理,并对病变过程进行研究与评估。建立了基于CT影像数据基础上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弹性模型对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进行描述,并推导出了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的离散方程。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方法对通过医学数据逆向重构的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数学分析结论,证明了拉格朗日-欧拉法在连续时间内动态仿真上的可行性。3.应用基于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血管的基础几何结构对血液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并比较了发生病变前后狭窄血管、分叉血管内血液的流体特性,及其对动脉病变的影响,并提出了可用于临床检测研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研究发现,在心动周期内由于血管狭窄和分叉造成的血流二次流区域内会一直保持低流速和低切应力的状态,导致病变诱因易在此处的血管内膜组织上粘附和沉淀。通过对比不同病变程度的动脉血管血流流动特性发现,病变进程会加速病变发展,使病变部位的病灶特性更明显。4.基于医学影像对冠状动脉的左旋支进行几何重构,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方法模拟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中的血流流动,分析流动特性,研究病变发生部位与病变发展趋势,建立可辅助应用于医学终端的力学研究方法。利用在局部动脉结构验证的模拟方法对冠状动脉进行模拟,建立了在真实血管系统中对血流流动特性在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分析方法,为数值模拟在医学终端检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奠定了理论基础。5.将血流特性分析方法与现阶段的临床检测方法对比,研究了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法在临床检测方面的应用,揭示血流特性分析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本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探明了方向。

二、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动脉IMT应用于冠心病诊疗
    1.1 颈动脉IMT的测量及定义
    1.2 颈动脉IMT在冠心病诊疗中的意义
    1.3 颈动脉IMT的局限
2 颈动脉斑块应用于冠心病诊疗
    2.1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2.2 颈动脉斑块检测指标对冠心病诊疗的意义
        2.2.1 斑块厚度
        2.2.2 斑块长度
        2.2.3 斑块面积
        2.2.4 斑块体积
        2.2.5 斑块成分
3 小结与展望

(2)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Lp-PLA2及MMP-9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介

(3)外周血管功能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CAC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CAC的发生机制
    1.3 CA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前景
    1.4 CAC检测手段
    1.5 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检测指标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资料收集
        2.3.2 仪器设备
        2.3.3 实验室指标
        2.3.4 门控心血管螺旋CT的检测
        2.3.5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2.3.6 脉压差的测定
        2.3.7 外周动脉检测
    2.4 资料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钙化组与非钙化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冠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钙化各组间外周血管功能指标的比较
    3.4 BaPWV对CAC的预测价值
    3.5 ABI对CAC的预测价值
    3.6 PP对CAC的预测价值
    3.7 CIMT对CAC的预测价值
    3.8 外周血管功能对高血压患者合并CAC的预测价值
    3.9 外周血管功能对糖尿病患者合并CAC的预测价值
第4章 讨论
    4.1 CAC的危险因素分析
    4.2 CAC与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4.2.1 CAC与外周血管功能存在相关性的机制
        4.2.2 CAC与BaPWV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4.2.3 CAC与ABI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4.2.4 CAC与CIMT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4.2.5 CAC与 PP 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4.3 外周血管功能指标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CAC人群的预测价值
    4.4 创新性与局限性
        4.4.1 创新性
        4.4.2 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综述 自噬相关miRNA对于调节CAC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膳食行为的现状研究
    1.1 前言
    1.2 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1.3.2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指标情况
        1.3.3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慢性病现患和管理状况
        1.3.4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危检出类型和聚集情况
        1.3.5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分布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血管危险因素情况
        2.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2.3.3 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人群CIMT值与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
        2.3.4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2.3.5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蔬菜水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本情况
        3.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3.3.3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频率人群平均CIMT值情况
        3.3.4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分析
        3.3.5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3.3.6 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蔬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中介效应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与膳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1.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
    2.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
    4.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5.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豫北地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一般病例资料的收集
        2.2 检验检查结果的获取与收集
    3.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及分析
    1.各组患者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1.1 冠心病组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2 无/轻度冠脉病变组、中度冠脉病变组及重度冠脉病变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2.各组患者间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的比较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患者间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的比较
        2.2 无/轻度冠脉病变组、中度冠脉病变组及重度冠脉病变组患者间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的比较
    3.冠脉严重程度及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与冠心病/严重冠心病风险相关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1 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与冠心病风险相关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2 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与严重冠心病风险相关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严重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5.1 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5.2 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严重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无症状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早期识别及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选取
        2.1.2 病人资料收集
    2.2 研究方法
        2.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2.2.2 血清标志物检测
        2.2.3 统计学方法
    2.3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
    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ROC曲线分析
    3.4 10年ICVD与血清标志物指导临床早期识别高危ASCCVD患者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4.2 无症状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早期识别
第5章 展望
第6章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补心软脉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1 中医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辨证分型的研究
        1.4 中医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4 颈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项目
        3.4 疗效指标
        3.5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3.6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入组情况
        4.2 年龄、性别资料分析
        4.3 临床疗效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资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病机分析
    2. 组方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中医证候积分
        3.2 颈动脉彩超
        3.3 血脂指标
        3.4 心超指标
        3.5 安全性指标
    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2: 观察研究汇总表
    附录3: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无创性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动脉内膜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血流动力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脉粥样硬化
        1.2.2 血流动力学
        1.2.3 CFD数值模拟
        1.2.4 临床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脉血管理想形态的二维模型与数值分析
    2.1 引言
    2.2 局部狭窄血管的血流特性模型
        2.2.1 正常生理性狭窄血管血流特性分析
        2.2.2 病变性狭窄血管血流特性分析
    2.3 分叉血管的血流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血管重构及三维流固耦合方程
    3.1 引言
    3.2 基于CT影像的血管重构
    3.3 三维流固耦合方程
    3.4 方程离散解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狭窄血管三维重构及血流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健康血管血流特性分析
        4.2.1 血管重构
        4.2.2 血流特性分析
    4.3 病变血管血流特性分析
        4.3.1 血管重构
        4.3.2 血管狭窄程度对血流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叉血管三维重构及血流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动脉血管网络
    5.3 健康血管分叉部位流动特性分析
    5.4 病变血管分叉部位流动特性分析
        5.4.1 病变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的转换
        5.4.2 病变过程对流动特性的反馈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冠状动脉血流特性及病变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冠状动脉血管重构
    6.3 冠状动脉血液流动特性
        6.3.1 速度分布
        6.3.2 切应力分布
        6.3.3 压力分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血流特性分析的临床实用性研究
    7.1 引言
    7.2 血流特性分析与心脏血流检测仪的临床实用性对比
    7.3 血流特性分析与超声检测的临床实用性对比
    7.4 血流特性分析与CTA检测的临床实用性对比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J]. 陈维娜,顾翔.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11)
  • [2]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Lp-PLA2及MMP-9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D]. 韩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外周血管功能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D]. 蒋小丽. 大理大学, 2021(09)
  • [4]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D]. 朱方瑜. 扬州大学, 2021(08)
  • [5]豫北地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性研究[D]. 朱丽.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的研究[D]. 陈维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无症状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早期识别及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D]. 秦雅红. 扬州大学, 2020(04)
  • [8]补心软脉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无创性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动脉内膜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D]. 林培鑫.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基于血流动力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鹿晔.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