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人民新疆边防——续《新中国开垦边防记》

兵团人民新疆边防——续《新中国开垦边防记》

一、兵团人新疆戍边——《新中国屯垦戍边实录》续貂(论文文献综述)

许建英[1](2021)在《中国新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历史学科建设与研究发生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新疆历史学科建设与研究从无到有,从稳步发展到初步繁荣,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对新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疆历史学科建设与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新疆历史研究走向新高度。

邴波[2](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王淼[3](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谢诗瑜[4](2019)在《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爱国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爱国主义,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爱国主义。新疆目前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稳定是第一要务,维持稳定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新疆锡伯族在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当前形势下,把新疆锡伯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弘扬好,给其他民族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持新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弘扬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的时代价值,树立爱国典型,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目的,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关于锡伯族研究的相关文献,概括提炼了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内涵、作用与当代价值;通过访谈调研,调查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具体体现及其弘扬问题,提出了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措施。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挖掘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在全疆范围内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典范。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锡伯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锡伯族爱国主义传统自清朝时期到西迁之后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和传承。第二部分,论述锡伯族爱国主义传统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作用。锡伯族以其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在民族交往、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突出表现。第三部分,概括总结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发展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调动人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性。第四部分,提出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通过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宣传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和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

谢鹏弟[5](2019)在《1955-1985年内地复转军人支援新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地域广阔,人口相对稀少,农业落后,现代化工业基础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要改变新疆落后贫困、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就必须大规模地开发和建设新疆。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才能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家有计划的动员、组织大规模内地复员退伍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等人员进疆,开发建设新疆。内地复转军人作为国家有计划组织的一个特殊人群,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迁入新疆,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历经三十多年,来源广,入疆时间相对集中。内地复转军人迁入新疆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和生产建设兵团采取积极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接收安置。迁入新疆的内地复转军人在巩固边防,加快边疆地区开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伊塔事件”发生后,在稳定和恢复边疆经济,维护民族团结,保卫祖国的工作中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国家的整体状况和新疆的具体实际,分析内地复转军人入疆的原因。第二部分,系统梳理迁移到新疆的内地复转军人的来源、规模及特点,重点论述内地复转军人迁入新疆后自治区与兵团对其的接收安置情况。第三部分,总结内地复转军人入疆后对新疆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分析内地复转军人在入疆安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内地复转军人入疆的原因、过程、意义,为目前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初阔林[6](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我国新疆也进入了一个“军阀”掌权的特殊时期。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局下,如何以保持有限的武力来维持政局稳定,成为民国新疆主政者所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程度,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门户、边防国防任务艰巨的属性,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因此,军制建设,详细来说,包括军事组织编制、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体制、军事教育训练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成为新疆各位主政者所必须考量问题的重中之重。民国时期新疆之军制,系承接清末新政军事改革而来,同时也是世界军事近代化浪潮下对清代新疆军制之继承、革新与发展。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即: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军事训练和教育,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在本论文第一章中,首先在略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基础上,回顾了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军事改革的情况,而后对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政府入主新疆后的四个阶段期间,不同军事建设思路下新疆军事组织编制的变迁情形,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对军事编制体制的考证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情况下,主政者力图实现省部的军政统一与省内各地方的军政分离是其治军原则之一重点。第二章着重考察了民国新疆的兵役状况,对兵役制度的性质进行界定,重点着眼于兵源的民族、籍贯属性以及兵员服役状况等,更进一步从兵役的权利义务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当时中央和地方政治建设缺乏建树的话语体系下,其兵役体制依然很难走出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募兵的窠臼。从这一点来讲,在兵役制度方面,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具有传统募兵与强征相结合的特点。第三章从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官兵薪饷制度、军械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军费筹支与人口、地方经济之关系。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分析,表明民国时期新疆的军饷支出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这对地方经济、地方政治,乃至地方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了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组织体制,军事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以及军事教育训练所产生之影响。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具有从学习德日到仿苏效美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鲜明的受外来因素影响的特点。第五章首先分析民国新疆军制变迁之国际、国内背景,力图从风起云涌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中,探寻军制发展的规律。之后再从民族、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民国新疆军制发展特征以及总结其对边疆安全的启示,认为政治稳定统一是边疆安全的根本,坚守文化传统对于安边固疆具有灵魂作用,并认为加强民族理论研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至关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边疆的门户,其政治、军事稳定直接关系到边疆安全,也关系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民国时期新疆军制建设内容颇为复杂,本文抽丝剥茧,从五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并参用军事学、社会学理论,在分析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各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考述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建设,与当时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宗教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息息相关,在混乱复杂的时局下,虽历经各种艰难,但民国新疆的军事基本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变,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其中经验对今天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李敏[7](2018)在《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10月,新疆在举国欢庆中迎来了和平解放。解放后的新疆并不安宁,一方面,新疆境内还有大量土匪和部分国民党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另一方面,美国、印度、英国等国家对新疆还图谋不轨,企图分裂新疆。建国初期的新疆地广人稀,166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仅有433万的人口。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长期以来有边无防。为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制定了让17万驻疆官兵扎根边疆、建国立家的政策。17万官兵在新疆屯垦戍边,面临着物资匮乏、土匪猖獗、难以成家等许多实际问题,其中最令人为难的就是广大官兵的婚姻问题。考虑到新疆汉族女性较少,而汉族军人因宗教信仰的差异无法与少数民族妇女通婚的现实,时任新疆军区领导人的王震向中央请示要从内地招来大量未婚女青年入疆,与驻疆官兵组建家庭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建设新新疆。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量未婚女青年纷纷从湖南、山东、上海、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以参军、支援边疆建设、或以家属的名义奔赴新疆。一路西行,她们克服了疾病、晕车、土匪侵袭、饮食不习惯等种种困难,最终到达亟待开发建设的新疆。入疆后,她们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了全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她们或是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或是通过组织包办个人同意的方式与驻疆官兵结合。正是因为她们的到来,使得广大驻疆战士能够安心扎根边疆,屯垦事业后继有人。在她们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疆的农业、工业、医疗、教育、交通运输业从弱到强,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今日繁荣的绿洲。新疆的民族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融合。没有她们六十多年前的壮举,就没有今天新疆的繁荣与稳定。为了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她们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子孙”,新疆和平的勋功章里有她们一半的功劳。祖国和历史不应也不能遗忘她们。

锋晖[8](2018)在《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乾隆时代(1736—1795),系清朝鼎盛时期,亦为中国传统王朝最后盛世,其标志之一便是统一西域,设置新疆驻军,建立军府体系。新疆驻军主体是八旗驻防,而在全国各直省、边疆地区的八旗驻防中,新疆驻防虽建立时间最迟,但管辖地域最广、官兵数目最多、驻防兵种最杂、管理事务最繁、历史影响最大,故其独特性也最多。本文于满汉文档案基础上,试就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制度的缘起、组建、格局、制度等专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勾勒其轮廓,概括其特征,阐述其影响,力图回归历史情景,进而把握乾隆期八旗驻防体制下人、地、制诸要素的连接与互动。论文重视满文档案的使用,着重就八旗驻防设置背景、格局形成、旗营差异、制度特征等前人较少涉及的专题展开探讨。论文共分六部分:导言,说明选题缘起,学术史梳理,研究资料收集与利用,论文框架结构。第一章探讨八旗驻防缘起。以八旗驻防创设战略目标为指向,概述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对峙期间清廷用兵新疆及驻军始末,梳理平定准噶尔后清廷治疆政策的设计与调整过程,叙述“分封制”“直省制”“军府制”“双军府制”等治疆制度的探索、反复与定型,并结合清廷治疆理念,揭示新疆八旗驻防设置的背景因素。第二章探讨旗营组建及特点。新疆驻防八旗共有十营,其中满营有六,由满洲、蒙古八旗混编而成,另有伊犁四营,由察哈尔、厄鲁特、锡伯、索伦构成。伊犁四营与六满营既有共性职能,又个性分明,涉及族群、制度、生产、文化诸方面。其个性差异不但对新疆驻防影响甚大,且对各自命运亦影响深远。本章通过对满营与伊犁四营组建历程的梳理,重点考察二者的共性与特点,借以说明作为驻防主体的人员因素。第三章探讨八旗驻防格局形成。逐一考察新疆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域驻防、驻军形成历程,分析战略目标、防控对象、安全局势诸要素对上述四域驻防部署的影响。说明清朝统一新疆前后所面临的各类战略威胁与潜在威胁,指出准噶尔、哈萨克、土尔扈特为影响清朝驻防布设的三大外部因素。准噶尔的威胁在其统一蒙古,哈萨克的威胁在其越境侵踞,土尔扈特的威胁在其一统卫拉特。清廷为有效控辖新疆广大区域,因地制宜设置八旗驻防,屯牧城池随之布设,而前述威胁与安全问题,则贯穿康雍乾三朝新疆问题始终。故本章之重点,在于探讨新疆八旗诸驻防点的形成与缘由,借以揭示八旗驻防的地点因素。第四章探讨新疆八旗驻防的管理。首先考察乾隆帝对新疆管理系统的精心设计,其集中体现即“一将军·两军府·四军政区”格局的形成。其次梳理乾隆帝与军府的关系,即清廷中央与新疆地方军政制度间的互动、影响。再次,考察新疆八旗驻防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军政事务、军队管理、后勤保障、旗务管理等专题,借以揭示新疆驻防的“制度”因素。结语部分,在概括全文要点基础上,试从四个方面加以阐发,旨在从更为宏大的时空维度中把握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的历史定位。首先,就新疆驻防诸要素加以归纳,即防控对象缘于外部战略威胁,战略目标重在安全稳定,驻防财政在遵循便省原则。其次,通过两项对比彰显新疆八旗驻防基本特点,一是新疆驻防与蒙古、东北驻防的对比,二是新疆驻防与直省八旗驻防对比;同时,就新疆驻防八旗与绿营的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加以概括,这也是清代满汉关系在新疆地区的集中体现。再次,结合新疆八旗驻防兴衰始末,包括近代新疆动乱,阐明八旗驻防对维护新疆安全稳定,实施分治控辖政策的积极作用与显着效果。最后,联系晚清以来国内外形势巨变,说明军府制的历史局限,新疆建省的必然,以及八旗驻防走向衰落的命运。

刘刚[9](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沃泽明[10](2014)在《安疆固土,举戈屯田——我国达斡尔族戍边新疆250周年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文中指出2013年是我国达斡尔族戍边新疆250周年。二百多年来,达斡尔族人民不怕牺牲,敢于奉献,为保卫新疆,扞卫国土,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谱写了一部中国达斡尔族的戍边长征的史诗。

二、兵团人新疆戍边——《新中国屯垦戍边实录》续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兵团人新疆戍边——《新中国屯垦戍边实录》续貂(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爱国主义的内涵研究
        2.关于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研究
        3.关于新疆锡伯族的爱国主义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基本内容
    (一)守卫边疆、扞卫国家的坚定执行者
        1.驻守伊犁边防,保证边界地区的安全
        2.反对外国侵略,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
    (二)开发伊犁、促进经济的坚强开拓者
        1.开荒屯垦,促进了伊犁地区农业的发展
        2.兴修水利,促进了伊犁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交融交往,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1.发挥语言优势,建立沟通的桥梁
        2.主动吸收借鉴,加强同其他民族的联系和互动
    (四)推陈出新,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1.“西迁节”是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纪念
        2.弓箭文化是尚武爱国精神的表现
        3.语言文字对于挖掘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锡伯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作用
    (一)树立了民族团结的旗帜和典范
        1.历史上与各族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2.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各民族对“五个认同”的认识
        3.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二)继承并发扬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1.推行“五不”奖补政策,促进劳动生产
        2.创新传统文化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3.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形成了和谐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
        1.重视情感交流,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
        2.举办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
三、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内涵
        1.强烈的国家认同
        2.无私的奉献精神
        3.坚定的中华民族立场
        4.负重前行的进取精神
        5.开拓创新的发展精神
    (二)当代价值
        1.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有助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有助于调动人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性
四、立足中华视野,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
    (一)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以书面教材为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学习
        3.以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1.打造和发展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文化旅游
        2.创新和宣传锡伯族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活动
    (三)采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1.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2.结合微博微信等工具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3.采用纪录片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5)1955-1985年内地复转军人支援新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地复转军人入疆原因分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需要
    (二)“伊塔事件”后巩固边防的需要
    (三)其它原因
二、内地复转军人入疆规模、安置及特点
    (一)内地复转军人的来源与规模
    (二)对内地复转军人的接收安置
    (三)内地复转军人入疆特点
三、内地复转军人入疆评析
    (一)内地复转军人入疆的贡献
    (二)内地复转军人入疆出现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一节 清代新疆军制略述
        一、清代新疆军府制略述
        二、勇营制度的建立与裁撤
        三、“清末新政”之军事改革
    第二节 杨增新“弱兵思想”下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弱兵”的军事建设原则概述
        二、军队的组织编制
        三、“弱兵”思想之利弊
    第三节 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到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一、从“弱兵思想”到“军事强化”转变的原因
        二、金树仁统治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三、盛世才的治军原则和特点
        四、盛世才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盛世才的离职与国民政府掌管新疆
        二、国民政府主政新疆时的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军队编制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
    第一节 关于民国新疆兵役制度性质的界定
        一、何为兵役制度
        二、兵役制度形式略述
        三、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形式和性质
    第二节 兵员的招募来源、服役形式及退伍管理
        一、不同时期兵员招募原则和来源的变化
        二、招募方式和服役状况
        三、兵籍和复原退伍管理
    第三节 新疆“回队”招募中的兵役权利和义务分析
        一、“回队”成军之缘由
        二、“回队”用命情形
        三、“回队”折射的兵役权利与义务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
    第一节 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一、军事后勤的重要作用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三、后勤组织管理方式
    第二节 官兵薪饷制度
        一、军官饷制
        二、士兵薪饷制度
        三、“恩饷”等其他饷项
        四、军队“吃空饷”状况严重
    第三节 军械的来源、数量种类与管理
        一、民国新疆的军械装备情况
        二、军械来源
        三、民国新疆军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军饷来源与地方经济
        一、民国新疆的军费支出
        二、军费的筹措
        三、民国新疆的军费与地方经济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与教育
    第一节 军事训练与教育概述
        一、军事训练与教育在军事体系中的作用
        二、民国新疆军事教育与训练组织体制的变迁
        三、从法德日—仿苏—效美:军事教育训练体系的外来特征
        四、民国新疆军队教育训练体制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
        一、民国新疆军事训练的理念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的内容
        三、军事训练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
        一、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途径
        二、军事教育的内容
        三、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兴办的意义及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
    第一节 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一、沙俄衰落、苏俄建立契机成为杨增新弱兵可行性之一因素
        二、苏联与日本的对抗竞争促成苏盛军事合作—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三、内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
        四、英国、土耳其及双泛思想滥觞造成的军事压力
    第二节 军制改革与多民族社会
        一、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述略
        二、民国新疆的民族关系与军制变迁
    第三节 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与启示
        一、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
        二、民国新疆军制嬗变对当今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存在不足
第2章 建国初期青年女性入疆的时代背景
    2.1 新疆和平解放,十万大军进疆屯垦
    2.2 国家总动员青年女性入疆解决戍边官兵结婚难题
    2.3 建国初期青年女性渴望参加社会建设
        2.3.1 为了实现参军的光荣理想
        2.3.2 渴望摆脱原生家庭和摆脱包办婚姻
        2.3.3 希望自食其力和拥有光明前途
        2.3.4 重新做人
第3章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的来源及入疆途中面临的困难
    3.1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的来源
        3.1.1 陕甘地区
        3.1.2 湖南省
        3.1.3 山东省
        3.1.4 上海
    3.2 建国初期青年女性入疆途中面临的困难
        3.2.1 饮食饮水不习惯
        3.2.2 个人卫生不方便
        3.2.3 疾病困扰
        3.2.4 匪患侵扰
        3.2.5 交通不安全
第4章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的婚姻情况
    4.1 主要婚恋模式
        4.1.1 “组织介绍,个人同意”的主流婚恋模式
        4.1.2 自由恋爱的方式
        4.1.3 入疆前已经解决婚姻问题
    4.2 婚姻中存在的困难
        4.2.1 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
        4.2.2 夫妻双方年龄和文化差异较大
        4.2.3 快速婚配后遗症
        4.2.4 老夫少妻导致许多入疆青年女性晚年孤独
第5章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工作情况
    5.1 建国初期入境女性从事的职业
    5.2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个人的职业发展
第6章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的历史贡献
    6.1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对基层教育和医疗的贡献
    6.2 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
    6.3 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6.4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安全和主权完整
    6.5 促进新疆开发,缓解内地人地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收集与利用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八旗驻防的缘起
    第一节 清准对峙中的新疆驻军
    第二节 新疆八旗驻防的确立
        一、“分封制”的破灭
        二、“直省制”的舍弃
        三、“军府制”的确立
    小结
第二章 驻防旗营的组建
    第一节 六满营的组建
        一、伊犁惠远城满营
        二、伊犁惠宁城满营
        三、乌鲁木齐巩宁城满营
        四、巴里坤会宁城满营
        五、古城孚远城满营
        六、吐鲁番广安城满营
    第二节 伊犁四营的组建
        一、察哈尔营
        二、厄鲁特营
        三、索伦营
        四、锡伯营
    第三节 驻防旗营异同比较
        一、满营与伊犁四营
        二、伊犁四营之间
    小结
第三章 驻防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西路驻防
        一、驻防“蓝图”的设计
        二、驻防的调整与确立
    第二节 东路驻防
        一、东路驻防的调整
        二、东路驻防的再次强化
    第三节 北路驻军
    第四节 南路驻军
第四章 驻防体系的管理
    第一节 驻防的管理系统
        一、乾隆帝与军府的关系
        二、将军的军事指挥权
        三、两军府的军队管理权
        四、四军政区的军政管辖权
    第二节 军政管理制度
        一、官员任免
        二、军事训练
        三、军械制度
        四、巡边换防
        五、守卡制度
        六、台站制度
        七、马政管理
    第三节 军队管理制度
        一、伊犁四营“总管旗制”
        二、满营的管理
    第四节 后勤保障制度
        一、俸禄制度
        二、兵饷制度
        三、回屯制度
        四、军屯制度
        五、旗屯制度
        六、旗牧制度
    第五节 旗务管理制度
        一、旗学制度
        二、抚恤制度
        三、旌表制度
        四、官铺制度
    小结
结语
    一、新疆驻防的要点
        (一)驻防设置与战略威胁
        (二)驻防目标与安全稳定
        (三)驻防财政与便省原则
        (四)驻防布局与西域一体
    二、新疆驻防的特点
        (一)新疆、蒙古、东北驻防比较
        (二)新疆、内地驻防比较
        (三)新疆八旗与绿营关系
    三、新疆驻防的评介
        (一)新疆驻防的历史意义
        (二)新疆驻防的历史局限与归宿
参考文献
附录1:新疆八旗驻防大事年表
附录2:乾隆朝新疆五十座驻防城图表
附录3:乾隆朝新疆八十一座卡伦统计表
附录4:乾隆朝新疆一百四十八座台站统计表
附录5:富勒祜伦领队大臣交付领队档房文
附录6:新疆驻防城旧照
附录7:新疆八旗驻防田野调查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鸣谢

(9)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四) 历史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査问卷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10)安疆固土,举戈屯田——我国达斡尔族戍边新疆250周年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达斡尔族西征卫国、戍边新疆的时代背景
    1. 达斡尔族西征戍边的国内外形势。
    2. 达斡尔族与清朝军事制度的关系。
    3. 达斡尔族在国家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达斡尔族西征戍边担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
    1. 戍守国土,抵御西北外敌入侵与颠覆破坏。
    2. 保卫新疆,遏止地区武装割据与民族分裂。
    3. 忠于祖国,涉千险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达斡尔族西征戍边的历史作用
    1.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与管辖。
    2. 推动了新疆屯垦戍边与农业开发。
    3. 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4. 历史将铭记达斡尔民族的重大牺牲与贡献。

四、兵团人新疆戍边——《新中国屯垦戍边实录》续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 许建英. 中国边疆学, 2021(01)
  • [2]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价值研究[D]. 谢诗瑜. 新疆大学, 2019(10)
  • [5]1955-1985年内地复转军人支援新疆建设研究[D]. 谢鹏弟. 新疆大学, 2019(10)
  • [6]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D]. 初阔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7]建国初期入疆青年女性研究[D]. 李敏.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8]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研究[D]. 锋晖. 吉林师范大学, 2018(06)
  • [9]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10]安疆固土,举戈屯田——我国达斡尔族戍边新疆250周年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J]. 沃泽明. 阴山学刊, 2014(01)

标签:;  ;  ;  ;  ;  

兵团人民新疆边防——续《新中国开垦边防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