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重叠研究索引

附录:重叠研究索引

一、附录:重叠研究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21)在《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术英语作为学科知识构建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地位与理论研究价值。其中,研究论文作为学术话语行为呈现的典型语类,其语体特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大体遵循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和语言特征分析三种路径,尝试对之进行深入描写与解释。但是,前人文献大多仅涉及少数的语言特征,且较少依托大规模语料量化考察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即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语言特征差异,因此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论文的整体以及局部语体特性。基于前人学术话语和语体变异理论架构,依据Becher(1989,1994)学科分类框架,本研究选取材料科学这一代表性应用型硬学科,创建千万词级实证性研究论文语料库,提取主要篇章结构,依次是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后,梳理完善前人语体变异研究所用特征(如Biber 1988,2006b;Biberetal.2004,2007),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spaCy和word2vec挖掘短语与语义特征,构建涵盖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22类共计165个特征,并从中提取出88个极具区分力的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维度分析,结合索引行与聚类分析,同时参照研究论文共核的语步构成与元话语属性,探究论文不同语篇部分之间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结果显示,硬学科实证性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突出体现于六个功能维度,分别是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以及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各个功能维度均依托多种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或语用特征得以实现。前三个维度内部均包含共变功能及特征,后三个维度则呈现单一功能属性。对于各个维度而言,硬学科研究论文的不同语篇部分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本文结论整体呈现了典型学术话语行为及其实现方式,有力拓展了语体变异和学术话语研究观察视角;充分验证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构建语言特征集与资源库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优化细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二语学术写作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真实示例和量化指标。

田耀收[2](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其语言的新旧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界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有所关注,但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文以类比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重点描写、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词汇和语法特征,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语体机制理论来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第一,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词汇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包容性;2)过渡性;3)试验性和新颖性。该时期的白话翻译小说从文言中吸收了文言虚词、实词、成语及仿造的四字格,增加了白话翻译小说典雅的色彩;从外来语中吸收了人名、地名、实物等专有名词,为白话翻译小说增添了异域色彩;从方言土语中吸收了儿化、口语化的词语,为白话翻译小说带来鲜活的口语色彩。该期白话翻译小说词汇中存在大量消隐词和过渡词。词汇运用上存在大量的仿词和造词现象,代词和量词的使用出现很多新颖的用法。当时的翻译家们大胆地进行着一场词汇“试验”。第二,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语法呈现以下特征:1)欧化;2)不完备性。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已经初步呈现欧化的特征,该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以形合为主要造句方法的西方语言影响;不完备性特征主要受制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三,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白话文类似,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也具有书面化与通俗化并存、过渡性与包容性兼具的特点。这两个时期白话文在造词方法、代词使用、量词使用、欧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延续性,其白话文同时具有语言试验和语言革新的特征。总之,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在传统白话的基础上吸收了文言、口语、方言、外来语中大量有益的语言成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语体,即“准现代汉语”语体。这种新语体的形成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实践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尧海昌[3](2021)在《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及其并行化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基因数据因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测序速度在不断提升而测序成本在不断下降,因此人类基因数据正以指数形式增长,而且未来增长速度会更快。基因数据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存储容量和网络带宽的增长速度,给基因数据的存储、备份和传输等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因压缩算法是缓解该挑战的重要手段。基因数据是生命的密码,记录着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是每个国家特有的资源,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提升基因数据存储效率的基础上同时保障基因数据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安全高效存储大规模基因数据的需求出发,在对当前国内外已存在的基因压缩算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基因压缩核心算法,大规模基因序列批量压缩算法,基因压缩单机多线程并行算法,基因压缩分布式并行算法,基因流数据压缩算法依次递进逐步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具体来讲,本文的创新工作总结为如下三点:(1)针对基因压缩的核心算法,提出基于最大似然模型的基因序列匹配算法MLGM(Maximum Likelihood Genome Matching),提升当前基因匹配算法的效率。从基因序列的生物特征出发,研究基因序列间广泛存在的插入、删除和替换这三种变异的特征。匹配算法不以精确匹配长度为标准,而是匹配片段中允许碱基变异的,以匹配存储开销作为选择匹配片段标准。在搜索到精确匹配片段之后,以匹配片段为锚点,比对相邻匹配片段间的INDEL与碱基替换,对片段进行联合,并依此迭代,直至找到最优的最大似然匹配片段。与当前基因压缩算法采用的精确匹配算法相比,MLGM算法能够以更小的存储开销表示序列间的差异信息。实验结果表明,MLGM算法相对于当前最优秀的基因压缩算法mem RGC采用的匹配算法平均压缩率提升了16.64%。(2)在MLGM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二维哈希矩阵的大规模基因序列批量压缩算法HRCM(Hybrid Referential Compression Method for large collections of genomes),解决当前还没有高效的多序列无损压缩算法的问题。HRCM在首次压缩前,将序列文件辅助信息与基本碱基序列分别提取。只对基本碱基序列进行匹配,提升了匹配速度,降低了内存消耗。在首次压缩后,并不对压缩结果直接存储,而是选取部分序列的首次压缩结果构建二维哈希矩阵索引,所有待压缩序列的首次压缩结果基于二维哈希矩阵进行二次压缩。设计了首次压缩结果与二次压缩结果的高效表达方式,降低了压缩文件存储总开销。二次压缩机制还降低了参考序列选取对压缩结果的影响。而且,算法采用流水线压缩机制,内存峰值与待压缩序列数量无关,可以满足大规模的基因序列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在压缩1100个人类基因时,HRCM算法平均压缩率达到了2347:1,相比于当前最优秀的基因压缩算法mem RGC,压缩率提升了5.8倍。而且,因为批量压缩时只需要一次参考序列预处理及匹配索引构建即可以完成对所有序列的压缩,压缩速度相较于当前最快的压缩算法Hi RGC提升了46.4%;压缩算法的鲁棒性也在所有比较算法中表现最优;压缩算法的加密属性也保障了基因数据的安全。(3)针对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时间长的问题,提出高效的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并行化算法。通过研究大规模基因压缩算法中流程与数据的依赖部分与可并行化部分,将其与多种并行化技术融合,重新设计算法与数据流,分别提出面向单机环境多线程的,面向分布式存储环境基于Hadoop的和基于Spark的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并行化算法Mt GC(Multi-thread Genome Compression),Hadoop GC(Hadoop based Genome Compression)和Spark GC(Spark based Genome Compression)。三种并行算法解决了不同的问题,相互补充,不可替代。Mt GC将非参考序列的其他序列压缩通过线程池技术实现并行化,解决了单机环境上的基因压缩速度问题。Hadoop GC解决了在当前应用最广的分布式计算系统Hadoop平台上的批量基因离线压缩问题,设计了分布式存储系统下基因数据输入与输出算法,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分配策略,内存管理算法和文件管理算法。在Map阶段完成待压缩序列首次压缩,在Reduce阶段完成待压缩序列的二次压缩,各阶段均利用多节点计算能力实现算法并行。Spark GC基于内存分布数据集技术与Spark Streaming流式数据处理技术,既支持大规模基因数据的批量压缩,也支持基因实时数据流的在线压缩。Spark GC将Spark算子与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算法融合,通过RDD转化实现基因序列分布式并行压缩,进一步提升了压缩速度;设计RDD内存缓存方式和序列化机制,提升内存空间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Mt GC在线程池规模为4时,压缩1100个人类基因平均压缩速度是HRCM的2.8倍。Hadoop GC在四个计算节点时,压缩1100个人类基因平均压缩速度是HRCM的3.3倍。Spark GC在单个工作结点上压缩速度是HRCM的3.85倍;在工作节点数为4时,平均压缩速度是HRCM的10倍,将1100个人类基因的压缩由HRCM所需的60个小时缩短为仅需6个小时,扩展性能优秀。本文对三种并行策略的设计与理论分析,对其他基因处理并行化算法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研究成果解决了大规模基因序列批量压缩问题,面向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基因数据压缩问题和基因流数据的压缩问题,提升了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率,压缩速度和适用性,算法鲁棒性好,扩展性能优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因数据急剧增长所带来的挑战,解决了国产处理器大数据一体机的基因数据存储问题。同时国产处理器保障了存储设备的安全与自主可控,基于参考序列的基因数据压缩保障了基因数据存储安全。

蔡小静[4](2021)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文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作为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和实践。已有评价多关注直接产出成果的数量,未能全面反映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者能力的提升作用。根据科技人力资本理论,科研合作不仅体现了研究者获取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也体现研究者整合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能力。在现有关注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影响的研究中,鲜有研究将科研合作特征的变化与研究者能力提升挂钩。据此,本研究将从科研合作的视角探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旨在深化对资助效益的理解,优化资助效益评估体系,为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研究者为对象,基于其项目和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合作规模和国际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分析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的影响、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的关系,以及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与研究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研究者的合作范围,丰富研究资源。伴随着资助项目的开展,美国研究者的国际合作程度普遍提高,而中国研究者则无显着变化。就论文层面而言,合作规模与研究影响力呈正相关,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部分学科领域中,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随合作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引用影响大多无显着变化;国际合作程度与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和影响力无关或负相关。此外,科学基金资助引起研究者的平均合作规模扩大或国际合作程度提高,进而提升研究绩效,表明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和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科学基金资助通过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本研究就如何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益、提高资助效益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科研合作,增设以促进合作交流为目的的研究基金项目;2)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结合研究者所处学术阶段和研究能力开展评估;3)通过加大资助力度、设立专项合作项目、优化评价机制等方式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科研合作的视角考察了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绩效的间接影响;2)丰富科学基金资助效益评估的潜在维度,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科学基金—科研合作—研究绩效”关系论证的空白。

李和壁[5](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我国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固定设施跨越式发展与移动装备运行速度高、车型种类多,运营组织复杂、调度指挥难度高之间不平衡的协同难题,为明确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多类行车闭塞方式和列控方式共存的复杂模式与我国铁路设计规划、运营调度间的接口关系,挖掘铁路线路设计方案与车站拓扑结构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满足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研究、工程运用对高速铁路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分析规划的要求,量化列车时刻表适应性并分析突发事件和列车晚点对时刻表与后续行车波动影响,有必要利用相关理论构建关键技术仿真模型,开展我国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研究,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路网规划设计、列车运行图调整优化、列控平台测试验证提供科学支撑。作者在阅读研究国内外学者相应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了列车群行车仿真理论方法,以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特点为基础,构建了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理论框架,并综合基础设施数据、动车组数据与列车时刻表数据等仿真基础数据,实现了信号系统模型、相关控车逻辑、列车车站运行模型以及多并发仿真算法,通过调度集中控制系统仿真模块构建CTC功能,从系统架构搭建、基础数据管理、列控系统建模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列车群行车仿真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6个方面:(1)以实现单一列车在区间运行仿真为目的,对高速动车组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进行分析研究,构建运动模型底层抽象类,具体化各型号列车牵引制动模式并予以分类,以此为基础构建高速铁路动车组运动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2)以实现多列车区间运行追踪仿真为目的,针对高速铁路安全防护超速控车实际场景,建立应用于仿真体系的列控模型,基于此实现列控核心算法,通过模拟紧急制动曲线以及常用制动曲线触发逻辑,结合基础设备模型底层抽象类,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群多列车追踪列控模型仿真研究。(3)以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群路网仿真运行为目的,利用同异步仿真原理,探究同步异步仿真策略在高速铁路动车组仿真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逻辑,基于线程池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列车群运营周期覆盖、CTCS-2/3信号系统逻辑以及CTC调度集中控制仿真,构建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运行控制仿真模型。(4)以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为目的,将路网基础设施结构作为底层数据框架,通过路网实际LKJ数据与设计施工数据多种方式存取,以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控制仿真模型为基础,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技术研究。(5)以计算铁路通过能力为目的,结合既有技术及框架,以真实铁路路网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目标线路列车追踪间隔方案是否可行,进而搭建大型枢纽站通过能力、区段通过能力以及既有线改造需求下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场景,设计相关模型及算法,通过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验证其有效性。(6)以分析高速铁路晚点传播影响为目的,以真实行车数据为基础,构建服从随机系统事故分布以及CDF累计分布的铁路基础设备疲劳度概率模型,并据此开发设备随机故障模块,建立行车仿真随机干扰集,搭建列车晚点传播模型及场景,通过模拟设备失效分析其对运输秩序的影响程度及波动范围,探究晚点影响传播特性,进而为非正常行车组织方案优选提供手段与支撑。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平台涉及列车运动模型、路网结构搭建、路网里程转换、列车群并行、列车牵引计算、信号系统调优、列控计算、列控参数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属于铁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问题。开展融合多种模型技术的列车群运行仿真研究,不仅可以通过微观运动仿真实现验算制动能力、提高行车密度与通过能力,同时在宏观上进行辅助路网的规划设计,为深层次提高铁路路网运营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罗薇[6](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季伟[7](2021)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非洲象群注释回顾与剖析》文中指出于1975年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以下简称《公约》)经过45年的发展和演进,在正文与附录的基础上,形成了决议、决定、相关注释等相互交织的复杂规则。由于得到缔约方的签署、批准、接受或核准,《公约》正文及其中明示的附录和保留显然具备法律约束力。然而,作为对《公约》正文条款和执行机制的解释或规定,决议(长期)、决定(短期)以及相关注释(对于附录)的法律约束力,各国显然存在不同的理解,由此导致在《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8)上出现了对附录Ⅱ非洲象群注释中所提及决议的参考编号更新提出的保留。本文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回顾相关过程,剖析各缔约方在《公约》规则理解上的争议及其涉及的法律效力,并提出建议,为我国科学履约提供借鉴。

陈惠敏[8](2021)在《鲍桂星《觉生咏史诗钞》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金琪[9](2021)在《高性能消息队列中无锁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

王璐瑶[10](2021)在《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来,医院建筑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以期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匮乏的状况,但是大量医院的建设依然未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继而国家推出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口腔专科医院开始迅速发展,其医疗水平医疗环境也慢慢受到社会关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腔医院的建设标准,口腔医院的建设都以综合医院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忽视了口腔医疗空间与综合医院的差别以及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使得口腔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对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口腔医院现状。本论文以我国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使用后评估(POE)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研究、国内口腔医院实例调研与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归纳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调研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表与层次分析模型。以使用者感受和使用效率角度出发,展开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及呼市口腔医院的综合评价。首先对口腔医院使用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数理计算,获得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多维度对比。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比值,明确设计侧重点。最后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开展问卷调研,了解使用者对医疗空间使用时的真实需求,将满意度评价结果、层级分析结果与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整合归纳得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在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建筑安全与空间环境舒适性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核心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合理的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并将理论化的设计策略进行实践转化,对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本论文以上研究是对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理论的补充,也是对使用后评估在医疗建筑领域的扩展。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口腔医院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综合效率,并为后期口腔医院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与设计建议,推动口腔医院医疗空间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二、附录:重叠研究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附录:重叠研究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述
        1.3.1 研究目的
        1.3.2 分析对象
        1.3.3 研究问题
        1.3.4 总体框架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英文研究论文语体特征分析综述
    2.1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理论架构
        2.1.1 研究论文可视为特定受限语言
        2.1.2 研究论文可视作典型科学语言
        2.1.3 研究论文构成典型学术语类
        2.1.4 研究论文蕴含特有元话语功能
        2.1.5 研究论文呈现独特语言使用
    2.2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路径
        2.2.1 语类分析
        2.2.2 元话语分析
        2.2.3 语言特征分析
    2.3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利器——多维度分析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实践应用
        2.3.3 拓展完善
    2.4 前人研究尚存局限与不足
    2.5 小结
第3章 硬学科英文研究论文语料库建设及加工处理
    3.1 建库目标与实施过程
        3.1.1 来源期刊与目标语类
        3.1.2 语料采集与清理原则
        3.1.3 语篇结构标注与提取
    3.2 语料加工与处理
        3.2.1 词性赋码
        3.2.2 短语识别
        3.2.3 词向量模型训练
第4章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与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4.1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构建
        4.1.1 前人语体变异研究特征集及补充拓展
        4.1.2 基于词向量模型的短语特征提取
        4.1.3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提取与验证
    4.2 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4.2.1 特征提取与数据检验
        4.2.2 因子分析与功能解读
        4.2.3 维度得分与距离对比
        4.2.4 特征聚类与微观描写
第5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功能维度
    5.1 功能维度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
        5.1.1 维度1特征的典型型式
        5.1.2 维度1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2 功能维度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
        5.2.1 维度2特征的典型型式
        5.2.2 维度2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3 功能维度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
        5.3.1 维度3特征的典型型式
        5.3.2 维度3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4 功能维度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
    5.5 功能维度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
    5.6 功能维度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
    5.7 小结
第6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差异与变化
    6.1 功能维度1的语篇内部差异
        6.1.1 引言、结论、摘要以及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6.1.2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6.2 功能维度2的语篇内部差异
        6.2.1 引言功能特性
        6.2.2 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摘要的功能特性
        6.2.3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6.3 功能维度3的语篇内部差异
        6.3.1 摘要的功能特性
        6.3.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3.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4 功能维度4的语篇内部差异
        6.4.1 结论、摘要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4.2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5 功能维度5的语篇内部差异
        6.5.1 引言的功能特性
        6.5.2 结论与摘要的功能特性
        6.5.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6 功能维度6的语篇内部差异
        6.6.1 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6.6.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6.3 摘要与方法的功能特性
    6.7 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组合及其变化路径
    6.8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研究创新与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7.4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文言与白话
        1.4.2 欧化和欧化白话文
        1.4.3 翻译语言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
    1.5 研究设计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清末民初白话文研究现状
        2.1.1 清末民初白话文个案研究
        2.1.2 清末民初白话文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关系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在语言研究中的进展
        2.2.1 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现状
        2.2.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译文语言特征研究现状
    2.3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整理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多元系统理论
    3.2 语体机制理论
    3.3 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
    3.4 小结
第四章 语料库研制
    4.1 语料库设计
        4.1.1 建库目的与语料库类型
        4.1.2 语料库规模与代表性
    4.2 语料的选择
    4.3 语料采集和整理
    4.4 语料检索与提取
    4.5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研究
    5.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基本统计信息
        5.1.1 词类分布及词频数
        5.1.2 句子数和句子长度
    5.2 文言文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2.1 文言虚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
        5.2.2 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
        5.2.3 文言实词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影响
        5.2.4 成语及其他四字格
    5.3 口语、方言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3.1 口语化表述
        5.3.2 儿化
        5.3.3 通俗化与书面化
        5.3.4 过渡性词语
    5.4 外来语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5 代词
        5.5.1 人称代词考察
        5.5.2 指示代词“这么”、“那么”及其变体
        5.5.3 并存用法
    5.6 量词
        5.6.1 量词正名历程
        5.6.2 量词的型符和类符
        5.6.3 过渡性量词
    5.7 特殊的造词方法
        5.7.1 叠字、叠词、对立语
        5.7.2 并合、化合
        5.7.3 仿词
        5.7.4 拟声和绘景
    5.8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法研究
    6.1 欧化
        6.1.1 主语和系词
        6.1.2 形合句子
        6.1.3 关系词和连接词
        6.1.4 可能式
        6.1.5 “让”字句
        6.1.6 名词复数标记
    6.2 语法规范问题
        6.2.1 否定副词
        6.2.2 V+介词(在)结构
    6.3 “把”字句
    6.4 “同”字句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问题回答
    7.3 研究贡献
    7.4 研究局限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统计
    附录2 新文化运动时期原创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附录3 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附录4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ERSION 3.0)

(3)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及其并行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参考序列基因压缩
        1.2.2 基于参考序列基因压缩
        1.2.3 并行化基因压缩
    1.3 当前基因压缩及其并行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基础
    2.1 基因序列数据特点
    2.2 无参考序列基因压缩
    2.3 基于参考序列基因压缩
    2.4 国产处理器大数据一体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最大似然模型的基因序列匹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最大似然匹配模型
    3.3 算法设计与分析
        3.3.1 序列预处理
        3.3.2 MEM查找
        3.3.3 MEM联合
        3.3.4 Delta文件输出
    3.4 性能验证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3.4.2 存储开销分析
        3.4.3 匹配速度分析
        3.4.4 内存消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维哈希矩阵的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二维哈希矩阵压缩模型
    4.3 算法设计与分析
        4.3.1 序列信息匹配
        4.3.2 序列信息编码
        4.3.3 解压缩
        4.3.4 算法的加密属性
    4.4 性能验证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4.2 压缩率分析
        4.4.3 压缩速度分析
        4.4.4 鲁棒性分析
        4.4.5 扩展性分析
        4.4.6 内存消耗分析
        4.4.7 无参考序列时压缩性能分析
        4.4.8 在国产处理器大数据一体机上压缩速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线程与基于Hadoop的基因并行压缩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多线程的大规模基因压缩并行化架构
    5.3 基于Hadoop的大规模基因压缩并行化架构
    5.4 算法设计与分析
        5.4.1 Mt GC算法设计与分析
        5.4.2 Hadoop GC算法设计与分析
    5.5 性能验证与分析
        5.5.1 验证环境与数据集
        5.5.2 压缩速度分析
        5.5.3 压缩速度随并行度的可扩展性分析
        5.5.4 压缩速度与压缩率的平衡性分析
        5.5.5 内存消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park的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并行化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Spark的大规模基因压缩并行化架构
    6.3 算法设计与分析
        6.3.1 序列预处理
        6.3.2 首次压缩
        6.3.3 二次压缩
        6.3.4 基因流数据压缩
        6.3.5 解压缩
    6.4 性能验证与分析
        6.4.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6.4.2 压缩速度分析
        6.4.3 压缩速度随并行度的可扩展性分析
        6.4.4 压缩性能随基因数据流规模的可扩展性分析
        6.4.5 压缩速度与压缩率的平衡性分析
        6.4.6 鲁棒性分析
        6.4.7 内存消耗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研发经费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1.2 优化资助效益评估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
        1.1.3 从科研合作视角评估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
    1.2 概念界定
        1.2.1 科学基金
        1.2.2 科研合作
        1.2.3 研究绩效与资助效益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
        1.3.1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1.3.2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1.3.3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科技人力资本理论
        2.1.2 资源论与知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资助概况研究
        2.2.1 类型分布
        2.2.2 学科分布差异
        2.2.3 国家(地区)差异
    2.3 资助效益研究
        2.3.1 产出数量
        2.3.2 引用影响
        2.3.3 科研合作
        2.3.4 其他研究
    2.4 科研合作研究
        2.4.1 合作概况
        2.4.2 合作原因和影响因素
        2.4.3 合作效果
    2.5 文献述评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项目数据
        3.1.2 产出数据
        3.1.3 对照组数据
    3.2 相关变量定义
        3.2.1 科学基金
        3.2.2 科研合作
        3.2.3 研究绩效
        3.2.4 其他变量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计量法
        3.3.2 统计分析法
    3.4 数据概况
        3.4.1 研究者分布
        3.4.2 项目分布
        3.4.3 论文产出
        3.4.4 科研合作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4.1 科学基金与合作规模
        4.1.1 资助前后的合作规模
        4.1.2 资助与否与合作规模
        4.1.3 资助经费与合作规模
    4.2 科学基金与国际合作
        4.2.1 资助前后的国际合作程度
        4.2.2 资助与否与国际合作程度
        4.2.3 资助经费与国际合作程度
    4.3 本章小结
5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5.1 论文层面
    5.2 项目层面
        5.2.1 论文数量
        5.2.2 引用影响
    5.3 研究者层面
        5.3.1 论文数量
        5.3.2 引用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6.1 科学基金的效益概况
        6.1.1 资助前后的研究绩效
        6.1.2 资助经费与研究绩效
    6.2 项目层面
        6.2.1 基于所有论文的分析
        6.2.2 基于“代表性成果”的检验
    6.3 研究者层面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与讨论
    7.1 基金资助与合作规模
    7.2 中美国际合作的差异性
    7.3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7.3.1 科研合作的引用优势
        7.3.2 早期合作规模可预测更高生产力
        7.3.3 研究者能力与绩效
    7.4 科学基金对研究绩效的影响机制
    7.5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及维度而异
        7.5.1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而异
        7.5.2 资助效益的体现形式不一
    7.6 “代表性成果”的优势
8 结论、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合作规模,对国际合作程度的影响因国家而异
        8.1.2 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具有部分预测性
        8.1.3 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与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8.2 研究建议
        8.2.1 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合作
        8.2.2 改进科技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
        8.2.3 多方面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
    8.3 研究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基本信息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资助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仿真系统维度综述
        2.1.2 模型构建维度综述
        2.1.3 设备仿真与扰动调整综述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列车运行控制维度综述
        2.2.2 调度运营仿真维度综述
    2.3 既有研究借鉴及总结
    2.4 小结
3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
    3.1 高速铁路动车组运动模型
        3.1.1 动车组受力分析
        3.1.2 动车组运动模型
    3.2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控模型
        3.2.1 动车组ATP列控模型
        3.2.3 动车组ATO列控模型
    3.3 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运行控制模型
        3.3.1 多并发列车集群运行框架
        3.3.2 CTCS-2/3 信号系统逻辑
        3.3.3 多并发列车集群运营周期
        3.3.4 CTC调度集中控制仿真实现
    3.4 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技术
        3.4.1 仿真底层基础数据输入
        3.4.2 仿真线程池动态管理机制
        3.4.3 仿真基础路网图构建策略
    3.5 小结
4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
    4.1 列车群运行仿真架构
        4.1.1 系统整体架构
        4.1.2 数据架构
    4.2 列车群运行仿真基础数据模块
        4.2.1 底层数据输入模块
        4.2.2 路网铺画模块
    4.3 列车群运行仿真动车组模块
        4.3.1 列控配置模块
        4.3.2 动车组配置模块
        4.3.3 列车配置模块
    4.4 列车群运行仿真运营模块
        4.4.1 时刻表模块
        4.4.2 进路编排模块
        4.4.3 计划运行图模块
    4.5 列车群运行仿真输出模块
    4.6 小结
5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运用实证
    5.1 区段追踪间隔方案可行性分析
        5.1.1 区段追踪间隔方案仿真原理
        5.1.2 可行性分析仿真实现
    5.2 改进Rotor模型的区段通过能力计算仿真应用
        5.2.1 数据处理及Rotor模型
        5.2.2 改进Rotor模型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5.3 高速铁路列车群仿真晚点传播
        5.3.1 正常真实行车数据场景仿真
        5.3.2 突发事件对后行列车产生的影响
        5.3.3 列车群运行晚点传播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10)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口腔医疗需求的增长
        1.1.2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有待改进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口腔医院研究现状
        1.4.2 使用后评估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口腔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口腔医院调研分析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对象
    2.2 实地案例调研
        2.2.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4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2.3.2 波尔图的某牙科诊所
        2.3.3 Swiss Concept牙科诊所
    2.4 口腔专科医院调研情况总结
        2.4.1 功能布局
        2.4.2 交通流线组织
        2.4.3 建筑环境安全
        2.4.4 空间环境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口腔专科医院的使用后评估
    3.1 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3.1.1 使用后评估概述
        3.1.2 使用后评估的基本程序
        3.1.3 使用后评估框架建立的原则
        3.1.4 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
        3.1.5 评估方法的设计
    3.2 构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表
        3.2.1 后评估评价框架的建立
        3.2.2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3.3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
        3.3.1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3.2 整体样本数据均值分析
        3.3.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样本平均值分析
        3.3.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3.3.5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3.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3.4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
        3.4.1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重要度排序
        3.4.2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权重分析
    3.5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主观倾向评价
        3.5.1 问卷设计及采集
        3.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6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总结
        3.6.1 功能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
        3.6.2 交通流线设计要点及问题
        3.6.3 医院环境安全问题设计要点及问题
        3.6.4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要点及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4.1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原则
        4.1.1 集约有序原则
        4.1.2 高效安全原则
        4.1.3 舒适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
    4.2 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4.2.1 平面布局有序化
        4.2.2 增加门诊大厅导向性
        4.2.3 候诊空间多样化
        4.2.4 医疗单元集约化
    4.3 交通组织设计策略
        4.3.1 交通系统高效性
        4.3.2 增加寻路标识明确性
    4.4 建筑环境安全设计策略
        4.4.1 防感染安全性设计
        4.4.2 增加无障碍设计完善度
    4.5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策略
        4.5.1 驻留空间人性化
        4.5.2 辅助功能便利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5.1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项概述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分析及场地环境
    5.2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现状及优化方法
        5.2.1 功能空间现状及优化方法
        5.2.2 交通流线现状及优化方法
        5.2.3 建筑环境安全现状及优化方法
        5.2.4 空间环境现状及优化方法
    5.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5.3.1 建筑功能和空间优化设计
        5.3.2 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5.3.3 建筑环境安全优化设计
        5.3.4 空间环境舒适性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 D 口腔医院患者主观倾向问卷
附录 E 图纸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四、附录:重叠研究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D]. 闫鹏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D]. 田耀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大规模基因序列压缩及其并行化算法研究[D]. 尧海昌.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4]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D]. 蔡小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5]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D]. 李和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
  • [6]《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非洲象群注释回顾与剖析[J]. 季伟. 环境法评论, 2021(01)
  • [8]鲍桂星《觉生咏史诗钞》整理与研究[D]. 陈惠敏.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9]高性能消息队列中无锁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D]. 金琪.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10]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D]. 王璐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附录:重叠研究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