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4连续电导率测量数据表示

EH-4连续电导率测量数据表示

一、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的数据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韩科明[1](2020)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采煤沉陷区分布广泛与地上工程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工程建设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采空区上方实施工程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在采空区上方地表进行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而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是采空区上方地表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虽然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较多,但对于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探测方法、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失稳力学机理及判据,以及基于采空区覆岩失稳的地表沉陷预计等关键科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借助物理探测方法和相似/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手段,引入矿山岩层控制理论(砌体梁、关键层等),对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探测方法、荷载在覆岩中的传递及附加应力计算、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失稳判据,以及基于采空区覆岩失稳的地表残余变形预测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并进行了工程实例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工程实例探索研究了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和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在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探测中的应用,得出:(1)利用EH-4或井间地震并结合钻探,能查明采空区覆岩岩体完整岩层、较完整岩层、碎裂岩层和散体结构等层位和范围,可以较好地确定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2)实例研究表明可以采用物探结合钻探的方法对采空区覆岩结构进行分类,在工程应用上可以作为采空区覆岩稳定性分析基础。(2)利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地表荷载作用在采空区中央和边界正上方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及地表残余沉陷规律,结果表明:(1)当采空区深厚比较大(地表荷载影响不到采空区垮裂覆岩),在采空区中央正上方地表持续加载,覆岩离层被压实闭合,垮裂带岩层没有明显变化,在模型条件下加载至1.17 MPa时覆岩稳定,地表最大下沉保持在640 mm不再增大。当深厚比较小时,地表荷载的附加应力作用在采空区已破损覆岩上,会加速覆岩的变形破坏,进而在地表产生新的较大变形,在模型条件下加载到0.3 MPa时,地表最大下沉达到2430 mm。(2)在浅部采空区边界上方地表持续加载,采空区边界残留空洞上方发育纵向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大覆岩沿纵向裂缝整体性断裂,直至切冒到地表,地表变形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3)老采空区覆岩残留空隙主要包括:岩层结构已平衡在无外因扰动下将长期存在的离层、垮裂带内破损岩层虽经历长时间压实但仍存在的裂隙、开采边界覆岩未完全垮落而形成的空洞。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残留空隙二次压缩或失稳是采空区尤其浅部采空区地表产生新的较大变形的根本原因。(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实验分析方法,探讨了地表荷载不同作用位置和大小、采空区不同顶板管理方法、不同覆岩性质及不同采深条件下,覆岩破坏及地表残余变形规律,分析地表荷载对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荷载位于采空区中央时的荷载周围的地表残余变形,要小于位于采空区边界时的;荷载位于采空区中央时对覆岩造成的二次破坏范围要大于荷载位于采空区边界时。(2)在地表同一位置施加荷载,不同大小的荷载影响深度不同,浅部采空区覆岩的变形破坏和残余变形量与地表荷载大小成正比,荷载越大,采空区覆岩受到二次破坏越严重,地表残余变形量越大。(3)受地表施加的荷载影响,留设煤柱稳定的条件下,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形成的采空区地表的残余变形量远大于条带法和房柱式开采采空区;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形成的采空区覆岩比条带和房柱形成的采空区覆岩更易发生破坏。(4)受地表施加荷载影响,浅部采空区覆岩内变形破坏程度按岩性由大至小排列的顺序为软弱、中硬、坚硬;覆岩内的高应力分布增加了突然破坏的可能性。(5)受地表施加荷载影响,留设煤柱稳定的条件下,采空区覆岩内变形破坏程度按顶板管理方法由大至小为全部垮落法、条带法及房柱式开采方法;从地表最大残余下沉及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程度角度考虑,不同顶板管理方法对浅部采空区覆岩变形的影响大于不同覆岩性质。(6)固定地表荷载和采厚,随采深减小,采空区覆岩破坏程度和地表下沉量增加。有如下规律(模型条件下):当U1>1.2时(U1为采空区深度与采空区垮落裂缝带高度和地表施加荷载影响深度之和的比值),随U1增大,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地表下沉值基本不变,下沉约380 mm,覆岩塑性区也基本不变;当0.8<U1<1.2时,随U1增大,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地表下沉基本呈线性减小趋势;当U1<0.8时,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和地表下沉突然增加,但之后随U1减少地表下沉量变化不明显,采空区覆岩塑性区破坏明显增加。(4)基于物探、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垮落法开采采空区覆岩失稳机理主要为垮落带岩块的压密,裂缝带破断岩体结构的失稳;部分开采采空区覆岩失稳机理主要为煤柱失稳,以及采空区空洞逐层垮落或突然失稳。借鉴土力学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的布辛尼斯克解析解,基于双层介质采用能量守恒方法对采空区地质条件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基于双层介质的集中荷载作用下、竖向均布荷载(矩形基础和圆形基础)作用下的竖向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借鉴“砌体梁”结构力学模型的关键块分析方法,建立了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关键岩块受力分析模型,推导了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结构关键岩块受力计算公式。基于“砌体梁”结构关键岩块的“S一R”稳定理论,建立了地表荷载影响下长壁采空区覆岩中“砌体梁”结构的“S一R”稳定性判据模型,并推导了滑落和回转失稳判别公式。该判据通过分析地表工程建设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作用于长壁采空区覆岩结构是否失稳来判别采空区覆岩的稳定性。(5)提出了基于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陷在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预测时,地表残余下沉系数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地表荷载大小和作用位置、垮落带岩块的压密,以及裂缝带破断岩体结构的失稳等,按照垮落带垮落岩体压密区和裂缝带破断岩体结构可能失稳区进行分区计算。推导并建立了长壁采空区垮落岩体压密区、采空区覆岩结构滑落失稳和回转失稳时地表残余下沉系数计算公式。(6)利用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辽宁省北票市某住宅小区受采煤影响的地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建设方根据评价结论建造了楼房并交付业主使用,目前状况良好,验证了论文提出的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张平松,许时昂,郭立全,吴荣新[2](2020)在《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部煤炭资源开发面临更多复杂、多变、高难的开采地质问题,采场围岩形态结构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开展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测是判别矿井隐蔽致灾地质问题的重要技术保障。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近20余年时间里,围岩体形变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矿山采场围岩体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按照监测形式对监测技术进行了划分,归纳了当前用于矿山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的钻孔测试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光纤监测技术及其他测量技术及其特点,结合煤层顶底板、巷道两帮空间监测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不同监测技术的主要进展、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讨论了探测技术的革新趋势和未来矿井安全生产中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识到现有监测技术虽然已取得显着的监测效果,但是仍不能够满足矿井现代化、智能化生产需要。对于监测技术的进步而言,既需要技术装备的不断优化,更是要跨学科、跨专业科学技术理论的完善与更新。在当前地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创新基础上,今后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的监测技术必然向多元化、多参数、智慧化、全程监控的方向发展,监测方式也将不断地向可视化、动态化的监测预警模式过渡,融合监测技术发挥多参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王尧[3](2019)在《基于PSO-SVM浅埋深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分析 ——以柴里煤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众多建(构)筑物将在老采空区上方建造,其涉及范围大,服务年限长,且近些年来,采空区塌陷造成的地表及建筑物损害事故多有发生。因此,对老采空区“活化”机理的研究以及浅埋深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的研究,对实现地表建(构)筑物安全及煤矿采空区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收集研究区域的煤矿地质、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概况,通过室内岩石力学实验测定各个岩层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通过研究老采空区“活化”机理及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附加内力学来分析地表移动及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机理,推导出了地表水平和竖直变形引起的建筑物附加作用力公式;结合事故树和MATLAB确定主控因素主要有开采年限、建筑物结构和刚度(包括建筑荷载和建筑物跨度)、地震、采空区尺寸、开采深度、开采厚度、松散层厚度等。从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因素和建筑物自身因素方面选取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建筑物高度、建筑物跨度因素,运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分析不同主控因素的变化对地表建(构)筑物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后选取PSO-SVM(粒子群支持向量机)为评价模型,构建基于PSO-SVM的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预测,通过MATLAB的仿真训练,得出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最优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σ分别为539.9462和301.2965;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建筑物高度、建筑物跨度等因素为影响浅埋深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主控因素的同时,其结果预测结合工程实际10组测试集的验证说明PSO-SVM评价模型对浅埋深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的评价具有适用性。

李其炎[4](2019)在《AEMT的数据反演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中电场大地电磁法(Air electric field Magneto-Telluric method,简称AEMT)的基本原理是用电场传感器观测地表空中交变的电场,用磁场传感器观测交变的磁场,将所测电场和磁场转化为阻抗,通过对阻抗的解释,达到查明地下地质体分布特征的目的。本文介绍了AEMT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电场传感器性能的因素,对电场传感器进行了改进,制作了适用于不同勘探任务的多种型号的电场传感器。介绍了用EH4电磁测深系统进行AMT测量的原理,对EH4的数据格式、数据储存方法及其自带的数据处理软件IMAGEM进行了分析。将AEMT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归一化处理,把处理后的频谱数据用Matlab编程写成新的时间序列数据,再利用IMAGEM生成相应的功率谱文件和阻抗文件。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和基于主动平衡约束的最小二乘法两种反演方法对AEMT实测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这两种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在江西省抚州市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用AEMT进行了教学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江西上饶某尾矿库也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并用高密度等方法作为验证,其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最后讨论了AEMT方法的技术特点。

黄磊[5](2018)在《内蒙古锡林河子流域浅层水文地质结构辨识及采煤疏干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国家,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对地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地下水作为地质环境变化的受体和信息的载体,对地质环境变化的程度和规模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草原露天煤矿的开采不可避免地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致使地下水位下降,降落漏斗持续扩展,从而改变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最终导致地表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草原荒漠化趋势加快等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内蒙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其中锡林郭勒草原地区由于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成为京津能源的新基地。然而,虽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锡林郭勒草原地区水资源却严重匮乏,地下水环境极为脆弱,尤其以锡林河子流域为典型代表。在该流域开发煤炭资源时应更为重视对地下水的影响,这就对采煤疏干胁迫下地下水系统响应机理的深层次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该流域水文地质资料严重缺乏,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又会不可避免地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该流域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的局限,探索一种非侵害性的水文地质结构高效精准辨识方法,已然成为在此类地下水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进行煤炭合理开发利用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锡林河子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大地电磁法(MT)与地面核磁共振方法(SNMR)的反演解译入手,提出对草原脆弱环境非侵害的水文地质结构MT-SNMR联合辨识新方法,并借此对锡林河子流域浅层水文地质结构进行高效精准辨识。辨识精度得到了实际钻孔资料的验证,并且辨识效率远远优于传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MT-SNMR辨识成果可以有效弥补锡林河子流域水文地质资料的严重不足,并对同类环境相对脆弱而又严重缺乏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水文地质结构MT-SNMR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多目标决策理论,提出AHP-SNMR信息融合的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富水性评价中水文地质资料严重缺失问题,并对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依托富水性分区评价,构建了锡林河子流域地下水系统不同补给源与排泄量响应模型,针对采煤疏干活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开展模拟预测,揭示了采煤疏干对整个子流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通过对地下水影响预测的深入研究,着重分析了肆意疏干含水层对地质环境和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草原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地下水修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煤疏干地下水的同时也掠夺了地表水资源。为了清晰界定采煤疏干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本文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双累积曲线法将锡林河子流域水文气象序列划分为基准期和影响期,然后利用YRWBM模型分离评估了气候变化和采煤疏干活动对地表径流量和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其中,气候因素占主导地位,其次为采煤疏干活动的影响。三种方法的有效运用解决了水文气象序列基准期的界定以及影响期天然径流量的还原难题,从而为揭示采煤疏干胁迫下流域水文演变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巨大的自然环境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它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而且需要出台一系列煤炭开采活动强烈干预下的水资源修复补偿措施和对策。多学科多层面举措对于缓解草原水资源危机,促进草原煤炭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思琪[6](2017)在《西藏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形成机理》文中提出古堆地热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带中东部,该区域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一部分。古堆地热田地热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同等深度温度最高的地热田。但是,由于该区域研究程度较低,造成热田资源开发利用非常困难。其瓶颈在于该热田热储成因尚不清楚,亟须揭示热田源、运、储、盖的形成机制。本文从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入手,选取典型区实地采样,根据室内外监测测试结果,厘定了深部地热流体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利用地球化学温度计估算了深部地热母流体温度,依据流体化学及同位素成果,识别了地热流体化学组分来源,选取典型温泉点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分析温泉水化学组分来源;同时,联合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等技术成果,佐证模拟结果;最后,综合分析前述成果提出了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以Cl·HCO3-Na、Cl-Na水为主,TDS、Na、F、Li、SiO2、As与Cl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指示古堆地热显示区存在深部热流体的混入。通过地热水同位素分析,其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热水就近接受融雪水补给;地热水中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硫酸盐主要来源于沉积层的淋滤作用;利用氚同位素值定性判断地热水仍残留一些核爆3H,循环深度不深。通过地热气体主要成分分析,表明CO2为深部无机来源,N2主要为大气成因;利用气体三角图及He同位素比值,揭示了研究区地热气体中氦主要为壳源,地热流体运移到浅部不断有大气成分的混入。利用流体化学地温计估算区内深部最高的热储温度260℃左右。本文提出的古堆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认为:古堆地区经历了剧烈构造活动,可能形成埋藏较浅的局部熔融体、高温岩体或热流体,成为良好的热源;南北向区域性的沃卡-古堆-错那深大断裂带为深部热能传递至较浅地层提供了大通道,局部较小断裂与大断裂相互切割形成水热通道,其中范围体积较大的破碎带形成高温热储。古堆地热田的浅部地热资源丰富,利用积存热量的方法预测年开发潜力为9.83×1015J。

陈雄[7](2016)在《地球物理方法在干热岩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发新型替代能源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已知各种新型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核能以及地热能等。其中的地热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清洁性、可再生性和广泛分布性。干热岩是地壳内的不含流体或很少流体的高温岩体,是地热资源的重要分支之一,储量巨大,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地热田勘查中应用的地球物理探查方法技术仍然是传统找矿方法,解释手段也没有更新。因此如何在众多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中选取具有针对性的一种或几种有效的干热岩勘查方法,提高勘探精度和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前人工作成果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了如何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进行地热田尤其是干热岩的勘探,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研究内容有:首先在仔细分析收集的地热勘探文章及报告中的成功实例后,分析其中应用到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并依照在干热岩勘查开发过程中的不同用途将其分类,突出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各自特点;其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岩石的各种地球物理参数在地热储层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变化,主要包括岩石的电阻率、极化率、磁性、密度、以及弹性波速。其中电阻率对温度的变化相关性良好,是通过电阻率反演温度的基础;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地质模型,从热传递原理出发,编程计算大地介质模型温度分布情况,分析地下介质温度分布与介质热导率的关系,得出干热岩热储的形成与持续热源、导热通道、低热导率的盖层关系密切;根据电阻率与温度相关关系将温度模型转化成电阻率模型,然后从电磁法原理出发,推导方程,并编程对该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分析电磁响应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加深对干热岩电磁响应方面的认识,为电磁反演资料解释温度提供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岩石物性资料以及物探方法的特点,再结合地层介质温度和大地电磁响应模拟计算分析,提出一套干热岩探测技术手段。即首先用红外遥感资料圈定地面热异常,分析其规律,然后通过处理重磁资料获取区域构造、断层等信息,圈定地热详查靶区,然后用可控源—高精度大深度电磁测深方法探测,最终确定干热岩储层位置及规模,确定井位。最后介绍利用该技术手段进行干热岩探测的实例,对比钻井测温结果和电磁解释结果,研究通过电磁测量电阻率探查地热田构造和温度的解释技术,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探测手段的有效性,为以后地热田和干热岩探测提供技术参考。

刘斌[8](2016)在《高频大地电磁法在云南省开远—丘北地区圈定含煤层位的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是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煤炭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布有二叠系及三叠系含煤地层且煤质较好,煤类为国家紧缺的焦煤、肥煤等。因此,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3年下达了云南省文山盆地煤炭资源调查评价任务。基于此项国家项目,开展对开远-丘北地区含煤层位圈定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煤炭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煤矿地质勘探物探方法中比较成熟的是地震法、测井勘探,但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可知,研究区大范围灰岩覆盖,在灰岩覆盖地区,地震法勘探效果不好,测井勘探成本太高,并且测区地形复杂,测线大多布置在山中,交通不便。高频大地电磁法(EH4)采用的设备轻便、探测深度大(可达1000m)、对低阻体反应灵敏、不受高阻层屏蔽等特点,并且国内外没有EH4进行煤炭地质勘探的报道,因此,有必要开展EH4对含煤层位的圈定研究。论文研究目的为含煤层位的圈定,为了快速有效的开展EH4工作,对测点间距进行研究,以便选取适当的点距开展工作,丘北测区点距选取500m、200m、100m,选取4条典型剖面进行研究,开远测区点距选取50m,选取两条典型剖面进行研究,共采集岩(矿)石标本123件。对岩矿石标本的物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和目标地层、上下覆地层的电性特征。在圈定含煤层位研究过程中,野外获得的数据受静态效应影响严重,因此对静态效应校正展开研究。选取空间滤波法、小波法、导数法、直接二维反演法、电磁列阵剖面法、相位法六种校正方法进行校正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校正方法在研究区的校正效果,确定选择相位法校正过后的数据来绘制深度-视电阻率断面图,对含煤层位进行圈定。根据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建立了测区EH4异常模型。后通过对EH4深度-视电阻率断面图的推断解释分析,并结合相应测区地质特征及已建立的异常模型等,圈定了含煤层位,确定含煤层位厚度、埋深变化情况。对丘北测区进行钻探验证,钻探结果与物探推断结果相吻合,证明了物探投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测区进一步开展煤炭资源勘查指明了方向。

杨冰[9](2015)在《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 ——以内蒙古林西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萤石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多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优势逐渐削弱。内蒙古林西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萤石矿集区之一,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成矿和找矿潜力条件,萤石矿产资源丰富。研究区萤石矿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控矿断裂以NE-NNE向和近SN向为主,其与NW向、EW向断裂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赋矿集中。本文以内蒙古林西地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为研究对象,以矿区矿床地质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区域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构造控矿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多光谱遥感技术、多种轻便物化探仪器方法的有效性试验,总结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建立地-物-化-遥定位预测综合模型及勘查模式。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系统总结了研究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重点对构造控矿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控矿断裂的方向性、力学性质以及多期活动特征与成矿关系,为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2.本次研究优选内蒙古林西地区典型矿床进行了方法有效性试验,从地形-地貌、地质、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技术、甚低频电磁法、地面伽马能谱测量、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以及土壤偏提取地球化学测量等8个方面的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分别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具体技术实施方案、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3.在地-物-化-遥综合研究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萤石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总结了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的综合模型和勘查模式。

盛跃[10](2015)在《云南省易门县铜厂矿区物探异常推断解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既是对铜矿有大需求的国家也是铜矿资源短缺的国家。易门铜矿带是滇中地区重要的铜资源产区,该处发育大量铜矿床(点)。目前,易门铜矿带的狮凤山铜矿濒临闭坑,而铜厂矿区具备接替矿山的基本条件。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昆明理工大学对易门铜厂及外围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进行研究,为选定接替矿山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在铜厂矿区南部开展了物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北部,相应的物探工作还未开展。激发极化法(IP)在寻找铜矿中是一种快速、高效和经济的方法,IP可以发现和研究浸染型矿体,也可以发现规模较小,埋深较大的矿体;高频大地电磁法(EH4)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设备轻、速度快、探测深度大(可达1000m)、对低阻异常反应明显等特点。在铜厂矿区北部的新庄矿段开展IP扫面工作,结合IP异常分布、特征及勘查区地质条件等情况,在重点剖面处布置EH4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热液脉型矿体,兼顾寻找铜厂式矿体。新庄矿段IP工作网度为50×20m,共完成0.35km2扫面工作, EH4点距为20m,共完成1.8km剖面工作,采集岩(矿)石标本211件。对岩(矿)石物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岩(矿)石磁性参数、电性参数、放射性参数和密度参数特征。由于勘查区存在炭质层干扰,为了突出矿体异常,较好的分离区域场和异常场,对采集的IP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趋势分析处理,共获得9个IP异常;对采集的EH4数据进行IMAGEM反演,反演结果显示视电阻率数据可能受到静态效应的影响,使用电磁阵列剖面法及小波变换方法进行静态效应压制处理,后选择相应的处理数据绘制深度-视电阻率断面图,共获得28个EH4异常。本文在收集勘查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异常模型。后通过对IP异常和EH4异常的推断解释分析,并结合勘查区地质特征、控矿构造特征及已建立的异常模型等,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推测估算勘查区远景资源量约为3万吨。对靶区I-3进行工程验证,见到热液脉型铜矿,证明了物探投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为铜厂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的数据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的数据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降预测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特征的现场物理探测研究
    2.1 采空区及覆岩破坏勘察技术
    2.2 EH-4 探测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研究
    2.3 井间地震探测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3.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基本理论
    3.2 模型实验设计
        3.2.1 模型实验目的
        3.2.2 实验模型建立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3.1 采空区模型的建立
        3.3.2 荷载施加方法
        3.3.3 采空区中央正上方受荷载影响覆岩变形破坏规律
        3.3.4 采空区边界正上方受荷载影响覆岩变形破坏规律
        3.3.5 条带开采受荷载影响覆岩变形破坏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
    4.1 数值模拟软件及本构模型的选择
    4.2 数值模拟设计
        4.2.1 数值模拟内容
        4.2.2 数值模型建立
        4.2.3 数值模拟方案
        4.2.4 材料参数的选取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采空区与荷载不同作用位置关系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加载荷载的影响分析
        4.3.3 不同顶板管理方法的影响分析
        4.3.4 不同覆岩性质的影响分析
        4.3.5 不同顶板管理方法与不同覆岩性质的综合影响的对比分析
        4.3.6 不同采深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失稳力学机制研究
    5.1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失稳机理分析
    5.2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形式分析
    5.3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力学分析模型
        5.3.1 地表荷载在采空区覆岩中的传递分析及附加应力计算研究
        5.3.2 采场覆岩“砌体梁”结构力学模型
        5.3.3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5.3.4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力学分析
    5.4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失稳判据
    5.5 工程算例
        5.5.1 附加应力分析法
        5.5.2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S一 R稳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地表残余沉陷预测研究
    6.1 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陷预测方法
    6.2 荷载作用下地表残余沉陷预测参数
        6.2.1 荷载作用在采空区中央上方地表下沉系数确定
        6.2.2 荷载作用在采空区边界上方地表下沉系数确定
    6.3 工程算例
    6.4 本章小结
7 工程实例
    7.1 工程及地质条件概况
    7.2 采空区覆岩破坏现状分析
    7.3 建筑物荷载对采空区覆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7.3.1 附加应力分析法
        7.3.2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S一 R稳定性分析
    7.4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7.4.1 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参数
        7.4.2 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结果
    7.5 拟建场地兴建建筑物建设适宜性评价
    7.6 建设及运行情况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
    1.1 地质因素
    1.2 开采因素
2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测试技术
    2.1 钻孔测试技术
        2.1.1 钻孔冲洗液测试技术
        2.1.2 注水观测法
        2.1.3 钻孔电视观测法
    2.2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2.2.1 电法勘探
        2.2.1. 1 高密度电法
        2.2.1. 2 大地电磁测深法
        2.2.1. 3 瞬变电磁法
        2.2.1. 4 网络并行电法
        2.2.2 层析成像
        2.2.2. 1 电磁波CT
        2.2.2. 2 震波CT
        2.2.3 综合测井方法
        2.2.4 地震探测
        2.2.5 微地震监测方法
    2.3 光纤测试技术
    2.4 其他测试方法
        2.4.1 锚杆位移观测法
        2.4.2 液压支架阻力法
        2.4.3 其他断面测量法
3 技术应用发展与展望
    3.1 现有测试技术应用效果
    3.2 测试技术的发展分析
4 结语

(3)基于PSO-SVM浅埋深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分析 ——以柴里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柴里煤矿研究区概况及参数测定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2 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分析
    2.3 监测点的布设
    2.4 本章小结
3. 地表移动及变形对建(构)筑物影响机理分析
    3.1 老采空区“活化”机理分析
    3.2 地表移动及变形对建(构)筑物影响分析
    3.3 地表变形对建(构)筑物附加内力的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因素研究
    4.1 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因素
    4.2 建(构)筑物自身主要因素
    4.3 主控因素的确定
    4.4 主因素模拟验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PSO-SVM的建(构)筑物安全性评价分析
    5.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5.2 PSO-SVM模型构建
    5.3 基于PSO-SVM的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AEMT的数据反演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AEMT的基本原理
    2.1 电磁法的原理
    2.2 大地电磁法的基本原理
    2.3 AEMT测量水平正交电场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AEMT电场传感器的介绍
    3.1 电场传感器测量交变电场的原理
    3.2 电场传感器的制作
    3.3 EH4电磁测深系统的介绍
        3.3.1 IMAGEM的介绍
        3.3.2 EH4数据格式
    3.4 AEMT的野外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第四章 AEMT的数据处理
    4.1 时间序列数据的读取
    4.2 阻抗文件的生成
        4.2.1 新时间序列文件的生成
        4.2.2 阻抗文件的生成
    4.3 AEMT数据的二维反演
        4.3.1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反演原理
        4.3.2 基于主动平衡约束算法的最小二乘法反演理论
        4.3.3 AEMT实测数据的反演
第五章 AEMT的实际应用
    5.1 AEMT在铀尾矿库监测中的应用
        5.1.1 区域地质概况
        5.1.2 野外工作
        5.1.3 AEMT数据处理与解释
    5.2 AEMT在抚州温泉地区教学实习中的应用
        5.2.1 区域地质概况
        5.2.2 测线布置
        5.2.3 数据处理与解释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内蒙古锡林河子流域浅层水文地质结构辨识及采煤疏干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勘察方法概况
        1.2.2 大地电磁法研究现状
        1.2.3 地面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5 采煤疏干地下水研究现状
        1.2.6 煤炭开采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气候
    2.3 区域地质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4 地表水资源概况
    2.5 地下水资源概况
        2.5.1 水文地质条件
        2.5.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锡林河子流域地电结构MT辨识
    3.1 大地电磁法基本理论
        3.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3.1.2 均匀层状模型的大地电磁场
        3.1.3 趋肤深度
    3.2 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
        3.2.1 EH-4组成及优势
        3.2.2 测点的布置
        3.2.3 平行实验
        3.2.4 资料处理
    3.3 二维NLCG反演与解译
        3.3.1 理论模型反演试验
        3.3.2 反演解译原则
        3.3.3 反演解译分析
        3.3.4 反演解译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锡林河子流域含水层结构MT-SNMR辨识
    4.1 核磁共振基本理论
    4.2 反演算法
    4.3 野外工作方法
    4.4 结果分析与解译
    4.5 综合解译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煤疏干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5.1 胜利煤田露天矿水文地质条件
    5.2 基于AHP-SNMR富水性分区评价
        5.2.1 AHP法评价过程
        5.2.2 基于AHP-SNMR评价分析
    5.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4 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模型求解
        5.4.3 模型识别
        5.4.4 模型检验
    5.5 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及分析
        5.5.1 采煤疏干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
        5.5.2 采煤疏干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采煤疏干对地表水的影响程度分析
    6.1 影响过程与机理分析
    6.2 对径流量影响程度分析
        6.2.1 基准期与影响期的划分
        6.2.2 径流量影响程度定量分析
    6.3 对湖泊面积影响程度分析
        6.3.1 基准期与影响期的划分
        6.3.2 湖泊面积影响程度定量分析
    6.4 采煤疏干胁迫下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西藏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特色和创新之处 2 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
    2.1.3 水文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
    2.2.1 地层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水文地质
2.3 古堆地区地热地质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地热显示特征
    2.3.4 热储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地热流体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测试
3.2 地热水化学特征
    3.2.1 水化学类型分析
    3.2.2 主要离子特征分析
3.3 地热水循环特征分析
    3.3.1 地热水来源分析
    3.3.2 地热水碳硫同位素特征
    3.3.3 地热水滞留时间
3.4 地热气体特征
    3.4.1 地热气体组分特征
    3.4.2 地热气体来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深部水热过程的地球化学识别
4.1 地热系统热储温度研究
    4.1.1 阳离子比值地温计
    4.1.2 SiO2地温计
    4.1.3 气体化学地温计
    4.1.4 氯焓图解法估算热储温度
    4.1.5 化学热力学温度计
4.2 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
    4.2.1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基础理论
    4.2.2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路径
    4.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地球物理场空间特征
5.1 大地电磁场特征
    5.1.1 岩石电性与温度场的关系
    5.1.2 大地电磁反演原理
    5.1.3 大地电磁场特征与断裂识别
5.2 地温场空间特征
    5.2.1 温度场垂向分布特征
    5.2.2 温度场平面分布特征
5.3 温度、压力指示意义
5.4 本章小结 6 地热系统形成机理
6.1 地热系统热源分析
    6.1.1 区域地质背景对比分析
    6.1.2 深部构造特征对比分析
    6.1.3 地热田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条件对比分析
6.2 地热流体成因分析
6.3 热储层特征分析
6.4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5 本章小结 7 地热资源初步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7.1 天然释热量计算
7.2 积存热量计算
7.3 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7.3.1 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7.3.2 地热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保护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7)地球物理方法在干热岩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地热能
        1.1.2 地球内部热量传递
        1.1.3 地热田分类
    1.2 资源勘查与利用现状
        1.2.1 我国地热资源调查概况
        1.2.2 地热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2.3 国内外干热岩开发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本文创新点及内容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干热岩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
    2.1 干热岩远景区圈定方法
        2.1.1 遥感方法
        2.1.2 大地热流测量
        2.1.3 浅层测温方法
    2.2 构造探测方法
        2.2.1 磁法
        2.2.2 重力方法
        2.2.3 地震方法
        2.2.4 大地电磁
    2.3 电阻率探测方法
        2.3.1 大地电磁
        2.3.2 可控源电磁法
    2.4 干热岩开采监测方法
        2.4.1 井中地球物理方法
        2.4.2 微震方法
        2.4.3 自然电场法
    2.5 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热岩储层岩石的物理学性质
    3.1 岩石热学参数
        3.1.1 地球的温度场
        3.1.2 岩石导热率
    3.2 温度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
        3.2.1 理论分析
        3.2.2 实验室实测分析
    3.3 温度对岩石磁性的影响
    3.4 压力对岩石密度的影响
    3.5 温度对岩石波速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热岩温度场模拟
    4.1 热传递方程
        4.1.1 热传递方程的导出
        4.1.2 初始条件
        4.1.3 边界条件
    4.2 有限元在热传递模拟计算中的应用
        4.2.1 加权余量法的推导
        4.2.2 网格剖分及单元分析
        4.2.3 总体合成
        4.2.4 非稳定温度场间 ?t选取原则
    4.3 大地温度场模拟计算
        4.3.1 程序求解过程
        4.3.2 测试模型:高温侵入体
        4.3.3 模型 1:不同热导率岩层的影响
        4.3.4 模型 2:不透热盖层的影响
        4.3.5 模型 3:底界面不同热流值影响
        4.3.6 模型 4:导热通道的影响
        4.3.7 模型 5:综合因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热岩储层的大地电磁模拟
    5.1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大地电磁方程
        5.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5.1.2 大地电磁正演理论
    5.2 有限元在大地电磁正演中的应用
        5.2.1 变分问题
        5.2.2 网格剖分
        5.2.3 总体合成
        5.2.4 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
    5.3 大地电磁二维正演计算
        5.3.1 模型计算
        5.3.2 地热田响应实例计算
        5.3.3 温度变化与电磁响应变化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德扎仓沟干热岩地热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6.1 勘查区地质条件和地热地质条件
        6.1.1 勘查区地质情况
        6.1.2 勘查区地热地质情况
        6.1.3 勘查区前人勘查结果
    6.2 遥感和重力数据处理及解释
        6.2.1 勘查区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
        6.2.2 勘查区重力数据处理和解译
    6.3 大深度电法勘探及解释
        6.3.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6.3.2 EH4连续电导剖面测量
        6.3.3 数据处理
        6.3.4 探测结果反演
    6.4 地球物理勘查结果分析
    6.5 后期钻井结果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高频大地电磁法在云南省开远—丘北地区圈定含煤层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
    1.3 研究现状
        1.3.1 煤炭地质勘探研究现状
        1.3.2 EH4研究现状
        1.3.3 矿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工作量
第二章 高频大地电磁法
第三章 区域地质与测区地质
    3.1 区域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煤层与煤质
    3.2 测区地质
        3.2.1 丘北测区
        3.2.2 开远测区
第四章 测区地球物理特征
    4.1 岩矿石极化率特征统计
        4.1.1 丘北测区岩矿石极化率Ml特征
        4.1.2 开远测区岩矿石极化率M1特征
    4.2 岩矿石电阻率特征统计
        4.2.1 丘北测区岩矿石电阻率特征统计
        4.2.2 开远测区岩矿石电阻率特征统计
第五章 工作方法与质量评价
    5.1 工作布置
    5.2 测地工作
        5.2.1 三北方位
        5.2.2 仪器
        5.2.3 GPS定点测量
        5.2.4 质量评述
    5.3 高频大地电磁法
        5.3.1 EH4仪器
        5.3.2 数据采集
        5.3.3 质量评述
    5.4 岩矿石标本参数
        5.4.1 标本采集
        5.4.2 标本参数测定
        5.4.3 质量评述
第六章 含煤层位圈定研究
    6.1 数据处理研究
        6.1.1 数据筛选
        6.1.2 静态效应影响与压制
    6.2 含煤层位的圈定
        6.2.1 EH4异常限的确定
        6.2.2 EH4异常模型
        6.2.3 含煤层位的圈定
    6.3 钻孔验证结果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 matlab程序
    附录B-Ⅰ 空间滤波法
    附录B-Ⅱ 相位法

(9)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 ——以内蒙古林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目的任务及研究内容
        1.2.1 目的任务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主要褶皱带
        2.3.2 主要断裂带
第3章 研究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
    3.1 萤石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体形态、产状与规模
        3.1.2 矿石结构与构造
        3.1.3 矿石物质组分
        3.1.4 围岩蚀变
        3.1.5 萤石矿床(体)矿化分带特征与规律
    3.2 萤石矿构造控矿特征
        3.2.1 控矿断裂的方向性特征
        3.2.2 控矿断裂力学变形特征
        3.2.3 控矿断裂多期活动特征
第4章 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判析
    4.1 地形—地貌特征
    4.2 地质特征
        4.2.1 构造特征
        4.2.2 矿化蚀变特征
    4.3 遥感地质特征
        4.3.1 WorldView-2 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技术简介
        4.3.2 WorldView-2 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技术在研究区的应用
    4.4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4.4.1 甚低频电磁测量异常特征
        4.4.2 放射性γ 能谱异常特征
        4.4.3 EH4 连续电导率剖面异常特征
    4.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5.1 便携式X荧光分析异常特征
        4.5.2 土壤偏提取测量异常特征
    4.6 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技术方法组合
第5章 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综合模式
    5.1 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综合模型
    5.2 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勘查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云南省易门县铜厂矿区物探异常推断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矿区交通位置
    1.3 研究现状
        1.3.1 激发极化法(IP)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高频大地电磁法(EH4)发展及研究现状
        1.3.3 矿区地质研究现状
        1.3.4 矿区物化探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工作量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层
        2.1.4 区域岩浆作用
        2.1.5 区域变质作用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勘查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作用
    3.4 变质作用
    3.5 围岩蚀变
    3.6 矿体特征
第四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4.1 测地工作
        4.1.1 磁坐偏角
        4.1.2 仪器
        4.1.3 质量评述
    4.2 激发极化法
        4.2.1 仪器
        4.2.2 质量评述
    4.3 高频大地电磁法
        4.3.1 仪器
        4.3.2 质量评述
    4.4 岩(矿)石标本参数
        4.4.1 标本采集及测定
        4.4.2 质量评述
第五章 地球物理特征
    5.1 磁性特征
    5.2 电性特征
    5.3 放射性特征
    5.4 密度特征
第六章 异常推断解释
    6.1 IP异常推断解释
        6.1.1 IP数据处理及异常下限确定
        6.1.2 IP异常分类原则
        6.1.3 IP异常推断解释
    6.2 EH4异常推断解释
        6.2.1 异常下限确定
        6.2.2 IMAGEM反演
        6.2.3 静态效应简述
        6.2.4 静态效应压制
        6.2.5 EH4异常分类原则
        6.2.6 X方向异常推断解释
        6.2.7 Y方向异常推断解释
    6.3 异常模型
    6.4 靶区优选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 matlab程序
    附录B-Ⅰ IP趋势分析
    附录B-Ⅱ 小波变换

四、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的数据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D]. 韩科明.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2]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张平松,许时昂,郭立全,吴荣新.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 [3]基于PSO-SVM浅埋深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安全性分析 ——以柴里煤矿为例[D]. 王尧.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AEMT的数据反演及应用研究[D]. 李其炎.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5]内蒙古锡林河子流域浅层水文地质结构辨识及采煤疏干影响研究[D]. 黄磊. 长安大学, 2018(01)
  • [6]西藏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形成机理[D]. 王思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地球物理方法在干热岩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陈雄. 吉林大学, 2016(08)
  • [8]高频大地电磁法在云南省开远—丘北地区圈定含煤层位的研究[D]. 刘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9]浅覆盖区萤石矿控矿断裂定位预测 ——以内蒙古林西地区为例[D]. 杨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10]云南省易门县铜厂矿区物探异常推断解释研究[D]. 盛跃.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EH-4连续电导率测量数据表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